鼻头缩小术前后:军事民主主义及有关的古史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2:13:30

父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持续提高,私有制不断发展,人口逐渐增殖,各邻近氏族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维系氏族的血缘纽带则趋于松散,出现了许多氏族共居的地域性村社。相邻的村社又组合成部落。除土地、森林、河流等仍归属村社和氏族公有外,房屋以及牲畜、工具等动产已属私有。战争较前增多,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存在战争。但那时的战争纯属血亲复仇性质。加之地广人稀,不同部落之间少有联系,冲突的发生亦多属偶然。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社会财富有所增加,人口日渐稠密,各部落之间的交往和冲突乃趋于频繁。随着原始宗教的发展,社会上盛行人祭之风。因此,为掠夺财物和猎取人头而爆发的战争愈演愈烈。
  许多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少见的乱葬坑或灰坑中埋人的现象。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的一个乱葬坑中,有大小男女 10 副人骨架。在一个水井中埋有五层男女老少的人骨架,或身首分离,或作挣扎状,死者有的被杀死,有的则被活埋①。陕西客省庄二期龙山文化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埋有五具人骨架②。上述资料清楚表明,龙山文化时期战争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仰韶文化时期。被杀害者男女老少皆有,人骨架又往往叠压数层。这些人当是被俘虏后集中杀害的。大量杀害俘虏的做法,说明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利用奴隶从事生产劳动的价值不大,因而没有留存的必要。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祭遗存,也曾有发现。河北邯郸涧沟的一座房基内发现 4 具人头骨,有砍伤与剥皮痕迹。显然死后又经剥皮。这 4 具人头骨,被用于祭祀地神,在建造房屋时,埋入房基内。云南的佤族对原始宗教信仰很深,盛行“猎头祭谷”的习俗。为了祈求五谷丰收,他们从敌对部落砍来人头供祭在木鼓房内。这一活动通常是在春播前举行,但若不能及时猎到人头,可延至秋收之前③。猎头祭谷,必然招致敌对部落的报复,因为他们也同样需要猎头祭祀。这样,彼此的仇杀就往往世代相传,很难和解。
  ① 《1957 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 年 10 期。
  ② 《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62 年版。
  ③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佤族简志简史合编》,初稿,第 64 页。
  为了自卫和掠夺,部落和氏族首领的军事职能渐趋重要。他们除了继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处理民事纠纷之外,还担负指挥战争的责任。部落和氏族首领的权限加大,并逐渐形成军事民主主义制度。随着战争的日益激烈和频繁,又出现了专职的军事首领。他们组织勇敢善战的武士,精心操练,成为对外战争的中坚力量。
  部落和氏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但逐渐固定于某些氏族或家族之内。他们是民众的公仆,也受到群众的尊敬。如不胜任可以罢免另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部落和氏族首领积聚的财富超过一般民众,并逐渐享有特权。各氏族首领组成部落的议事会议,决定部落内外的重大事宜。部落首领一般由年龄最长或最强大的氏族首领兼任。部落和氏族内所有的成年男子均有权参加人民大会。部落和氏族的重大决定,须经人民大会通过,方可生效。
  西盟佤族部落所属的村社都由若干父系氏族所组成①。如马散部落的各个村落由永欧、阿芒、亚木、西俄、彭基依、木依库、关切木、克里木、永格来和斯库等 10 个氏族组成。氏族社会虽然已经解体,但每个村社中仍保存原属各个氏族的聚居区,组成了村社中的小村落。部落有自己的地理范围,其政治、军事和宗教是一个整体。部落酋长所在的氏族是部落的中心,也是部落召开会议的所在地。部落酋长居住和召开会议的大房子尼阿木依吉,由整个部落共同建筑。各氏族要提供修建尼阿木依吉时所需的牺牲品和粮食。部落在战时是一个军事整体,由部落酋长统一指挥。凡是发生涉及整个部落的重大问题,便由部落酋长召集各村社氏族酋长会议,集体研究,并作出决议。部落酋长是会议的主持人。虽然会议具有民主讨论的特点,但是享有声望的部落酋长的意见起着较大的作用。
  ① 宋恩常: 《西盟佤族氏族制度的解体与阶级的产生》,载《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与家庭制度研究》I,第 82—109页。
  氏族酋长由男成员世袭继承。继承的原则是父子接续,兄终弟及,而养子同样享有继承权。在村社形成后,历史古老的氏族酋长便自然过渡为村社的世袭首领。后迁来的成员以及人数少的氏族通常依附于古老和强大的氏族。首领的职责主要是组织氏族和村社的重大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选举军事领袖,建造房屋和医疗疾病等方面的宗教祭祀。解释和运用习惯法,调解纠纷诉讼,决定并主持对村社和氏族内违法者的惩罚,如抄家、拉牛,以及对外的猎头等军事行动。首领的家通常就是会议的场所,商讨事情时还共同饮酒。
  随着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氏族酋长逐渐享有某些特权。原来出于对氏族酋长的尊敬,而在宗教祭祀中赠送牺牲品的习俗,已变成固定的征收贡赋的制度。
  血族复仇是西盟佤族敌对氏族部落之间的基本战争形态。砍头祭谷以及掠夺财物,致使异氏族以及不同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战争。例如马散与曼冷,歹格拉与朋奇是敌对部落。岳宋同培翁、温格、巴格岱是敌对部落。永广和困马是敌对部落等等。由若干村社组成的部落,建有共同的防御工事。村落四周的围墙和壕沟插满荆棘。村落设有寨门,寨门由指定的家庭把守。青壮年是当然的战士。用于狩猎的弩弓和刀耕火种之用的长铁刀,即是战斗的武器。近现代伴随火枪、步枪的传进,使佤族的原始血亲复仇更加惨烈。妇女虽不直接参加战斗,但须支援男子,背运酒饭。西盟佤族的氏族和部落还未产生世袭的军事酋长。称为窝朗或芒那克绕的首领就是最高的军事领袖,并组织占卜选定每次战斗的指挥者。指挥者通常是在猎头英雄中推选,以杀鸡占卜的方式进行。获选者的主要条件就是猎头英雄的卦,同以前猎头获胜所卜的鸡卦相同。习惯认为,以前猎头获胜的鸡卦能够保佑新的猎头行动同样成功。猎头获胜的鸡卦由猎头者及其后代作为圣物长期保存。这种鸡卦用人头发缠绕,并涂上人血、鸡血和鼠血,这些血就是鸡卦的牺牲。
  在长期血亲复仇的战争中,经常使用一些象征性的办法,向敌方表示宣战或求和。例如向敌对部落传送辣椒、火炭、子弹、鸡毛等表示宣战,而赠送烟草则表示求和。交战部落举行和谈的地址通常是在两个部落之间的山顶。和谈通常由调解人主持。如谈判达成和议,多由巫师背诵战争历史和被猎头的成员名字以示哀悼。双方互相敬酒并发誓,表示共同遵守议和条件。议和多由战败或理屈的部落向战胜者或有理的部落赔偿损失。最后交战双方互赠牛肋骨或穿孔的黄腊,以象征友好。关系密切的部落之间还有增进友谊的许多方式。
  据有关文献传说,远古社会末期,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集团①。
  华夏集团的势力范围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以黄帝和炎帝部落最为强大。《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少典氏和有蟜氏是两个互婚的氏族,经长期繁衍,逐渐分化,遂产生以黄帝和炎帝为始祖的两个近亲部落。
  黄帝号轩辕氏,“轩猿”即天鼋之意、是黄帝部落崇拜的图腾。黄帝生长于姬水附近。姬水源流在何处,尚不可考。《国语·晋语》云:“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阳氏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25 宗可能是 25 个氏族,后来发展成 12 个胞族,进而结合成部落。青阳氏与苍林氏当是黄帝部落的中坚。
  炎帝生长于姜水附近。姜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省岐山东。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
  东夷集团地处黄河下游流域,主要包括少皞、蚩尤部落。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官,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鴠鸠氏、鸤鸠氏、爽鸟氏、鹘鸠氏,还有九扈等。蚩尤部落与少皞部落关系密切。《逸周书?尝麦》说,蚩尤“于宇少皞以临四方”。宇的本意为屋檐,屋檐下可居住,故引申为居住之意。“于宇少皞”,即居住在少皞的地方。可知蚩尤部落与少皞部落关系之密切。
  苗蛮集团居于长江中游流域。《战国策·吴起》云:“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彭蠡就是现在的鄱阳湖。左彭蠡,右洞庭,大致在今湖南、江西的北部。
  为了掠夺财物,扩大势力范围,诸集团之间战乱频繁。《史记·五帝本纪》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最激烈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另一次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云:“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①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7 页。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与炎帝的战争,是华夏集团内部的争斗。经过三次大的战役,黄帝才取得胜利,从而统一了华夏集团。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尤为激烈。后世为此杜撰出神奇的传说。《大荒北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读”。应龙及女魃皆为天神,能为黄帝助战,可知黄帝权威之大。蚩尤也非等闲之辈。他能调动风伯、雨师,以狂风骤雨和黄帝抗衡。黄帝最后依靠女魃,战胜了蚩尤。可是也给人间留下灾难。女魃虽来自天庭,却不再返回。她所居住的地方,连年干旱,赤地千里。经另一位神祗,叫叔均的,又去请求天帝,才将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边。叔均因功而得为田祖。据《海内西经》说,赤水发源于昆仑之虚,即今之青海高原。所谓赤水之北,指的就是今河西走廊以北的大沙漠。该地赤热,终年不雨。古人对此亦有所知,方能杜撰出这段神话。女魃是飘忽不定的神称祗。为了将其北逐,乃整修沟道河渠,以水将其驱赶。这从中也显露出古人与干旱斗争,兴修水利的痕迹。
  黄帝战败蚩尤,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黄河下游流域,成为华夏和东夷集团共同尊崇的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史记·五帝本纪》曰,自此“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频繁的战争虽属掠夺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增加了各部落之间的交往,因而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的冲突,规模尚小。以后逐渐酿成激烈的战争。
  据传说,尧、舜、禹是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诸人的生卒时间,诞生地点,历来众说纷杂。他们均经民主推举,就任天子的职位。天子,即上帝的儿子,秉承天意,治理凡间事物。尧在位时,正值洪水泛滥,百姓痛苦不堪。尧召集放齐、 兜、四岳等部落首领商讨治水人选。众人皆推举鲧。尧认为鲧不能胜任。但经四岳一再坚持,终获通过。尧采纳了众人的意见,任命鲧负责治水事宜。经过九年的努力,未获成功。《史记·五帝本纪》对此有概略的叙述:“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解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载,功用不成。”
  尧在位时,灾祸不断。《淮南子?本经训》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 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上述记载,虽系传说,颇具神话色彩,若仔细分析,亦当有所依据。远古时代的部落、氏族多有各自信仰的图腾。 貐、凿齿、封豨皆兽名;脩蛇,即巨蟒;九婴,水火之怪;大风,乃风伯。以这些兽蛇神怪为图腾的部落、氏族不服尧之管辖,犯上作乱,终遭羿的诛杀。羿属部落首领一类的人物,是远古时代著名的英雄。
  尧按照氏族社会的古老传统,征求四岳的意见,慎重选择自己的继承人。舜以贤孝闻名于世,众人一致举荐。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深入了解其为人。经多方考察之后,禅让天子之位于舜。《史记·五帝本纪》:“尧日:‘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择。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尧有子丹朱。但尧认为丹朱品行不好,故传位于舜,而不与丹朱。《史记·五帝本纪》云:“尧之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孟子?万章》云:“舜南面而立,尧率诸侯北面而朝之。”这说明退休的首领即为平民,尧亦如此,并无终生的权位。
  尧让位于舜,确实出于公心,亦为明智之举。尧去世后,舜对丹朱采取辟让的态度,但人民信任舜,疏远丹朱。《史记·五帝本纪》云:“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至丹朱而至舜,岳讼者不至丹朱而至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舜出身寒苦,终年辛勤劳作。舜父盲,且品质顽劣,母亲恶毒,弟象性情高傲。他们都想除掉舜。在尧妻二女于舜,并多予赏赐之后,其杀心愈盛。他们屡次设计害舜,均被舜逃脱。舜非但不报复,仍孝顺盲父,爱抚兄弟。其仁厚之心若此,亦可不辱治国之大任。《史记·五帝本纪》对舜的这段事迹有生动的叙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鱼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从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忧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传位于禹的情况与尧传位于舜的情况类似。《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子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  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丑,  禹是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的领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迹妇孺皆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昔日,禹父鲧治水用的是“堙”和“障”的方法。《尚书?洪范》云:“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孔颖达疏:“是堙为塞也,……水是五行之一,水性下流,鲧反塞之,水失其道,则五行皆失也”。《国语·鲁语上》云:“鲧障洪水而殛死。”韦昭注:“鲧,颛顼之后,禹之父也。尧使治水,障防百川,绩用不成,尧用殛之于羽山。”“堙”和“障”都是堵塞的意思。用堵塞的方法,违反水流动的规律。洪水无处排泄,灾害更甚。鲧治水自然失败。
  禹吸取其父的经验教训,采取疏导的方法,减小水势。有关禹治水的记载很多,其内容大同小异。《史记·夏本纪》云:“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殊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日:‘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至孝于鬼神。卑宫室,至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孟子?滕文公上》云:“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吕氏春秋?爱类》云:“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洪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乾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远古社会末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石、木、骨、蚌等制作的简陋工具治理严重的水患,必然困难重重。但禹治水有方,进行大规模的疏导工作。开决黄河下游堵塞的河川,使支流顺利地归于主流。又把低洼之处围堰成为湖泽,如同今日之水库,调节水流量,以保持其稳定。水浅处则使其漫散渐干,成为良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水道宽深,畅流无阻,治水终获成功。《论语?泰伯》称禹“尽力乎沟洫”。实际上这就是原始的水利工程。此种作法至今依然延用。禹作为治水英雄,长久为后世所传颂。尧时,曾对苗蛮集团进行过战争。《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丹水即今之丹江,源于陕西东南的终南山,至河南、湖北交界处入汉水。
  舜对苗蛮的斗争取得重大的胜利。《吕氏春秋》上条引文下说:“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自舜之后,苗蛮集团逐渐为华夏集团所同化。
  禹也曾对苗蛮进行过激烈的战争。《墨子?兼爱下》引禹誓云:“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禹彻底打败了苗蛮,将华夏集团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长江流域。自此,东夷、苗蛮均附属于华夏集团。中华民族乃始具雏形。
  随着部落联盟领袖权力的不断加强,军事民主制度加速瓦解。民主议事的传统逐渐被专断独裁的作风所取代。《韩非子?饰邪》云:“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国语·鲁语》亦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群神即指各路诸侯,也就是诸部落的首领。部落联盟领袖召集所属部落首领聚会,须倾听并尊重各部落首领的意见。例如,尧虽不同意鲧担负治水之责,但在四嶽的坚持下,仍违心通过了这项任命。禹却敢于杀害迟到的部落首领,可知他的权力之大,亦可知昔日的民主议事传统已被破坏无遗。
  《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世界”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至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私有制产生,阶级的萌芽,已逐渐蜕变为“小康”世界。《礼记?礼运篇》又云:“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永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自此,人类跨入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出现奴隶主与奴隶尖税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也产生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