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最主要的靶细胞是:清华学者刘瑜:好大学应有独立精神自由氛围(凤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7:27:56

清华学者刘瑜:好大学应有独立精神自由氛围

2011年04月21日 00:49
来源:凤凰网专稿 作者:李杨

字号:T|T
28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4月25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诞辰,凤凰网特别策划《国家工程师--盛世中国清华制造》。清华学者刘瑜接受凤凰网独家对话,认为“好大学应有独立精神自由氛围”;而当代清华的人文学科建设,也日趋完备。

嘉宾简介:刘瑜,女,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个人作品主要有《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

2010年8月,刘瑜辞去剑桥大学教职,进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任职副教授。对于缘何离开剑桥、转而执教清华,她曾这样解释:“我喜欢复杂,中国足够复杂。”

4月,清华喜迎百年诞辰的消息充盈报端。在清华走过百年之际,不免再提何谓大学精神这一命题。4月19日,在接受凤凰网独家连线时,刘瑜认为自己已经将这个话题讨论了太多次,但基本要义总不离“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氛围”。她曾经撰文,认为大家基本上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愿意恢复“天真”的刘瑜曾在美国和英国读书、教书,漂流18载。她脑海中的“一流大学”,不仅是很有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雇了最牛的教授;但同时,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其集中体现在“核心课程”上。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刘瑜曾对哈佛大学45门之多的“核心课程”记忆犹新——这些课程,从介绍“火星上的水”讲到“怎样读中国的诗歌”,讲述“公墓历史”的同时不忘提点“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她觉察到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现在走上清华教坛的刘瑜,也曾“天真”地发问:这百年的大学,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那45门核心课程中的几门?

(访谈摘录)

凤凰网:这几天到处是清华百年校庆的消息,凤凰网也想借此探讨大学精神。您理解的大学精神是怎样的?

刘瑜:好的大学应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氛围。

凤凰网:20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等一大批大师。但在50年代之后,渐渐被实用主义办学方向主导,直至今日。清华大学在50年代之后,给外界一种缺少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您认同这种看法吗?导致这种现象的历史缘由为何?

刘瑜:因为1958年(清华)把文科都给撤了。50年代以后90年代以前,(清华大学)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人文学科,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而工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她必然是一个实用性的学校。

凤凰网:同样是工科学校,清华也被人称为“中国麻省理工”。在您看来,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相比,差距在哪里?

刘瑜:我觉得现在的清华,应该不太像麻省理工了。因为清华现在人文学科发展还是挺迅速的。今天上午就有清华老图书馆开始试运营,相应的大楼已经建起来了,人文方面的学科建设的也挺完备的。

凤凰网:清华百年校庆,你最想对它说一些什么?

刘瑜: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只想和一个具体的人说话,对一个抽象的机构说话,我还真没想过。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qinghua100/detail_2011_04/21/587467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