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重大事件: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4:55:02
吴玲 张磊
·可以设想,如果北京没有北大清华,上海没有复旦交大,天津没有南开天大,这些城市是多么地不完整
·说实话,我们的一些高校对周边的文化辐射还很有限,大学的许多行为也很少为公众理解。如此状况使大学气息往往局限于围墙之内,出了大门就荡然无存了
按照现代社会的分工,大学的职能体现在教育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社会服务等三方面。大学既是文化的集中地,也是人才的集中地。校园精神的社会辐射功能,是由校园文化的固有特性和规律所决定的。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小而言之,是一个社区或城市的文化森林,大而言之,可以为整个国家进步提供丰厚的精神动力。可以设想,如果北京没有北大清华,上海没有复旦交大,天津没有南开天大,这些城市是多么地不完整?而如果没有这些著名学府,我们又如何称得上“文化大国”?这也许正是旅游者每到一个城市总会去一些著名学府参观的原因。大学校园不但在知识传授、信息传播等方面成为社会的文化先导,而且往往是新思想的发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说实话,我们的一些高校对周边的文化辐射还很有限,不仅校园之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剧场很少对外开放,就是大学的许多行为也很少为公众理解,而与社区的冲突却时有所闻。如此状况使大学气息往往局限于围墙之内,出了大门就荡然无存了。倒是精明的房地产商“高瞻远瞩”,他们知道国人有“孟母三迁”的情结,他们洞察到“校园文化”的价值,进而利用名校背后的人文底蕴进行炒作,于是,名校——包括大、中、小、幼儿园周边的房价一路狂升。
其实,近代大学在欧洲创办时就大多是与社区合为一体的。如英国的剑桥就是一所大学城,整个城市是以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风格与大学精神一脉相承。据说,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刚成立时,在门口曾挂过“学堂重地,闲人免入”的牌子(类似的牌子我们很多人似曾相识)。后来,蔡元培先生到了北大,一改“衙门习气”,倡导开门办学,首招旁听生,并办起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方便之门一开,各地来求学者络绎于途,北大由此成为一所平民可以自由进入的学府。
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作为青年的理想寄托,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某种优良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从而使生存于斯、感受于斯的人们形成某种特有的“精神气质”。那么,值得我们传播和示范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呢?依笔者之见,应该包括自由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理想精神五个方面。大学不仅是学生求学之所,也是向周围社区传播文化的载体。一所成功的大学,应当也能够充分展示大学的自由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和理想精神。
那么,如何让优良的大学精神发扬光大?这并非一篇短文所能尽言。但应该说,答案是明确的,路径也是清楚的。答案就是,我们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应该明确职能,尽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努力践履自由、开放、民主、创新和理想主义等优良大学精神,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路径就是,一是向国外学,借鉴外域好的经验;二是向历史学,挖掘优良的传统;三是向实践学,不断总结积累。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举目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非但没有围墙,而且与周围社区融合在一起;各个高校不仅平时都是开放的,而且每年不少学校还会安排专门时间邀请中小学生来校参观。它们向孩子们讲解校史,讲解大学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开放、创新和理想主义精神,开放引以为豪的系所和实验室。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大学教师的文质彬彬、学科门类的综合齐全、学术讲座的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的多种多样,尤其是历代沉淀的文化底蕴和校园传统,作为无声的语言传达着国家未来的气质和文化力量。对高校而言,开放不但有助于吸引高质量生源,而且能够发挥大学精神的示范辐射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让优良的大学精神穿透围墙,让更多的人感受大学的人文气息,对于大学,对于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都应该是一件幸事。(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1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