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胡蜂养殖视频:【荐】浙江古村落之溪口古镇(寻找那逝去的古村落) - 名 仕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09:48

【荐】浙江古村落之溪口古镇(寻找那逝去的古村落)

历史文化 2011-02-13 10:25:51 阅读24 评论2   字号:大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雪域边城《浙江古镇之溪口古镇》

溪口简介

溪口镇位于长三角南翼,奉化市西部,距宁波市区38公里,是宁波市唯一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秀丽的山水风光,渊深的佛教文化蜚声海内外。全镇区域面积379.6平方公里,为浙江省行政区域面积第一大镇,设有7个便民工作站,辖溪口一、里村、上山、上白、湖山、新建、联胜、三十六湾等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8.5万余人。

 

溪口古镇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早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称,是华东黄金旅游干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千年古镇溪口镇、幽谷飞瀑雪窦山、青山秀水亭下湖”三个各具特色的景系,向世人展示了她无穷的魅力。先后取得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国可持续开展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卫生镇、全国水蜜桃特色基地乡镇、中国美容美发器具生产基地、中国气动元件之乡等多项桂冠。

溪口历史悠久,被称为“千年古镇”。蒋介石出生与此地。据清乾隆<奉化县志>志载,早在唐代贞元中(794前后),“右相樊泽致仕卜居……樊氏子孙世居此焉。”樊泽就是今溪口镇沙堤村樊姓的始祖。宁监察御史樊良忠因与丞相王安石不合,弃官归里,陷居溪口。至宋景德五年(1006)溪口建村。据宋宝庆年间统计,人口已近八千。南宋丞相魏杞奉孝宗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成为一时重臣,淳熙十一年(1184)去世。他是安徽寿县人,却选择溪口飞凤山安葬,可见宋时溪口在外地已颇有名气。1902年重修的《光绪奉化县志》中,溪口已列为镇,在现有资料中,这是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

此后,溪口称乡镇,变更多次,民国8年(1919)正式成为行政镇,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又曾一度改乡,1951年起,一直称镇至今。

历史事件

溪口在近现代史上曾经发生几次重大事件。清咸丰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兵数万,自嵊县入境。六诏、跸驻、三石等地农民400人余人响应,经溪口,于11月26日攻克县城,12月9日建立农民政权。受战火影响,溪口商业一度萧条,玉泰盐铺也一度停业。

1941年4月23日,侵华日军侵占县城和溪口,4月26日成立日伪监时政权-“奉化维持会”,丰镐房暂为日军司令部。日寇守田大佐率部进入溪口,见镇内无人,悉数捣毁全镇水缸,锅灶,民间财物被洗劫一空。后在镇四周密布铁丝网,强令往来行人只许从武岭门及藏山大桥出入,经过岗哨逼行鞠躬礼,并限定妇女在剡溪洗涤时间,稍有不遵即遭毒打或枪杀。1945年8月日寇投降,18日撤离溪口。是年11月,据溪口镇公所第83号呈文载,溪口沦陷1576天,计被杀217人,被抓失踪73人,全毁半毁详房223间,楼屋1990间,平屋1172间,被抢粮米1.5万斤,茶叶2000余箱,以及大批耕牛、猪、鸡及实物细软;被砍大树4899株,竹150万株,汽车站、医院、公园等遭严重破坏。

民国时期,特别是蒋介石三次下野期间,溪口一度成为国民党指挥中心,南京与溪口之间军政要员频频往返,溪口镇上车水马龙,冠盖如云,在民国史上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

1949年5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21军61师进驻溪口,溪口解放。 毛泽东主席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1959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他致台湾友人的信中说,“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周恩来总理还在信尾加了四名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说明溪口历史文物受到保护,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下,溪口的历史文物遭到了一些破坏。

地方特产

溪口千层饼:溪口的主要特产之一,是每个来溪口旅游的人都想带回家的礼物。

羊尾笋:溪口的又一个特产,它以味美而闻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味佳瑶。

奉化芋艿头:有句俗话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就是此物的真实写照。

奉化水蜜桃:凡到奉化的人无不知道此物,而没到过奉化的人亦知道此物,个中滋味尽在不言中!

主要景点

溪口镇与雪窦寺旅游景点简介:武岭门一奎阁凌霄一小洋房—蒋氏故居—玉泰盐铺一摩诃殿一蒋母墓道一御书亭一锦镜池一千丈岩瀑布一妙高台一雪窦寺一将军楠一中旅社原址一三隐潭一徐枭岩—亭下湖景点。

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为古代旅游胜地。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

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送到溪口幽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

蒋氏故居,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蒋氏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氏故居丰镐房,位于溪口下街。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

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指蒋介石)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蒋介石父)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西偏房即今报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

 

蒋肃庵死后,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石、蒋瑞青得丰镐房。蒋瑞青分家不久即亡,丰镐房归蒋介石独有。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银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龄亲手所栽。而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毛福梅(蒋介石的元配)的住所。

 

 

但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龄直至1939年从未到过此地。厅堂廊庑布满雕刻彩画,有取材于《封神演义》的“文王求贤”,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刘备招亲”、“送皇嫂”、“古城会”,取材于《说岳全传》的“岳飞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钓”、“八仙过海”、“狸猫换太子”、“闻太师回朝”等彩画。中堂为“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蒋介石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西平房为蒋家亲戚和蒋介石警卫随从所住之处,抗战开始后毛福梅因腿脚不便而居住于此,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她逃向摩河殿(祖庙)时被炸死于后门的短墙下。蒋经国得知后马上从江西赶回,手书“以血洗血”四字。旁边的那棵银杏为毛福梅亲手所植。这儿就是蒋介石母亲王彩玉的旧居,同样是中国式的建筑,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这是蒋介石于1929年设计建造的。

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蒋介石祖父斯干、父亲肇聪(即肃寇)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

摩河殿是家的私底,因蒋氏祖宗摩河太公是个佛徒,所以这个私淹称之为“摩河殿”。这里面供奉着蒋家祖宗。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于此,大家看到的吴敬恒所题“先批毛太君之墓”即是。

蒋母基道,它主要包括石牌坊、跨路亭(又叫下轿亭)、八角亭、基庐、坟墓等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中门和左有边门,因石牌中门刻有“蒋母基道”四字,放从入口至坟墓统称“蒋母墓道”。从石牌坊到坟墓,依山坡而筑,是一条长的8米的卵石路,夹在一片松林之中。进石牌坊行约300米,有一跨路亭,形若古代书生的方巾帽,据说蒋介石回乡祭母,到此下轿故被称为“下轿亭”。蒋介石每次扫墓,便在此下轿后步行而上,以此表示孝心。过亭上行约200米,横在途中有一座共12问平房的墓庐。

基庐——慈寇。它建于1923年,1930年又重建,改成为现在的11间排房。现在我们来看看基庐主房中的四块石碑。正门迎面的是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由谭延闓(谭是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书写,背面是蒋介石口述、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哭母文》和《慰劳蒋总司令文》;而为这张《蒋老伯母遗像》题字的是汪精卫(汪兆铭)。

蒋母之基。蒋母亡于1921年6月14日。此墓以石块砌成,上面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范、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傀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拜台刻有风竹图,以示妇女之墓且出身于葛竹村。墓穴朝北就对着蒋介石之父的墓穴(桃坑山)。

蒋介石父亲名叫蒋肇聪,字肃魔,其坟墓位于溪口后马路北面的桃坑山上。肃魔死于1895年,墓有四穴。肃淹与其前妻徐氏、孙氏合葬。空穴原拟留给蒋介石生母王彩五,后因王氏坚持另葬而始终空着。墓碑“肃寇蒋公之墓”,为蒋介石任沪军团长时的上级和好友黄郭所书。两边“别头柱”的对联,上联为“武岭山怀抱”,下联为“判溪水长流”。蒋父坟墓的修复,澄清了《金陵春梦》“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末见他祭扫父墓”之说的谬误。

御书亭位于雪窦寺东南,为“入山第一门”。耪场翘检,古朴庄重。据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掸师《御书应梦名山记》云:景祐年间,宋仁宗赵帧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沼“图天下山几[以进”。雪窦山“双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圣心”,即派内侍张腰新道去救偷和彻赐物品沉香木雕山一座。自此;雪窦山、寺名离次摄,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冬,宋理宗赵陶追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翌年四月,勒石建亭,将“应梦名山”四字置于亭内,并由广闻掸师作记。供人观瞻,现存亭子,由雪窦寺僧人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募捐重建,1981年5月进行了大修。御书亭已成为雷窦山的入山第一景。

锦镜池,在雪窦寺西南、东、西两条涧水汇聚处。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雪窦寺方丈智鉴在此挖池、筑堤,经半年而成,“池深一寻(8尺),纵四百三十尺,广半之”,其上修桥置闸,控制干丈岩的瀑布,南宋诗人张良臣名之为“锦镜池”。此池早已淤塞,成为水稻田。为了保证干丈岩的观瀑用水,1986年政府拨款重修,挖土1米,池面积约200平方米;砌助筑路300米,并修复了在其上端的关山桥,重建了桥上的青锁亭。锦镜池、关山桥、青锁亭的修复,为千丈岩瀑布增添了美好环境和气势。

干丈岩瀑布在雪窦寺南0.5公里处,以雄奇壮观而名闻江南,北宋真宗曾赐名“东浙瀑布”。瀑布落差128米,来自东西两涧之水,在锦镜池汇聚,经关山桥至崖口,凌空怒泻,至半壁与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飞雪,把瀑布分成上下两折,上层如五龙腾空,下层如珠帘垂地,经日光照耀,现出七色长虹,在各地众多的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观者惊绝。

观干丈岩瀑布,有两个角度:一为崖口对面,古人筑“飞雪亭”让人坐观;二为瀑布谷底,古人建“仰止桥”、“午雷亭”供人仰视。1986年政府拨款改建了飞雪亭,亭前拓建了水泥平台,围以栏杆,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游客观瀑的需要。仰止桥和午冒亭也进行了整修。

蒋介石的别墅——妙高台。妙高台离雪窦山胜景干丈岩约500米,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

这里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雷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

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前有天井,黑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问平房,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相连,后有三间平屋,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刻有蒋介石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房屋右侧有两只亭子,大门外为平台,台上岩右突起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县坐石”。

“文化大革命”时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但原故在正门进口的石塔却被换了位置,放在了中间。这个石塔是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并每次到此叩拜。

雪窦寺。雪窦寺是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心,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唐会昌年(公元841年)改建今址。后几经毁损和重建,1986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3.7米,宽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辅以砖瓦,宏伟壮观。

1988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议把雪窦寺建成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出版的《佛学辞典》“四大名山’’条目载:“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而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9死后葬于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

1990年6月13日,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址动工兴建。殿字建筑面积745.53平方米,高15.9米9宽28.7米,深23.2米。弥勒殿完成后,还将重建山门、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等。

雪窦寺出了个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正是弥勒佛的化身,所以全国知名,因此雪窦寺有如此声望。其名联为“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将军楠。“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软禁于此,张学良将军手植的四株槐木,今尚存其中两株。无独有偶,雪窦寺前山门右侧有高涝桥(现改名龙珠桥)桥畔有一古松,据说明隆庆五年(1571年)奉化县官要将树砍掉,翰林戴询曾作诗要求留下,因此,本地人称这株古松是“翰林松”。“将军捕”与“翰林松”,虽属古今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然而都值得人们传颂。

中旅社原址。中旅社位于雪窦寺西侧,有建筑面积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开业,属上海中旅社管辖。内设客房六间。餐厅一个,旅游旺季还在雪窦寺厢房设行军床100张,接待旅客。

1937年1月,房子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包用,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张学良和他的副官、护士,以及军统特务队长同住在这里,另有30余名特务队员和一连宪兵驻扎在雪窦寺,进行监视。张学良在这里度过了八九个月的幽禁岁月。此年中秋,木结构厨房起火,房子全部焚毁,张学良在雪窦寺小住几天之后,即被迁往安徽黄山。

1987年5月,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1988年竣工对外开放,并陈列了张学良的业绩和照片。

 

雪窦寺前有一处含珠林。这里有个传说,在这吁陌间,有圆阜如珠,苍松参天,称为含珠林。四周群峰环抱,鸟瞅恰似九龙抢珠。林中原有茅亭一座,名含珠亭,1941年被日军烧毁。相传含珠林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墓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外甥林言投降朝廷,黄巢兵败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被擒。林言不忍杀娘舅,乃杀一与巢貌似者代,巢逃出为僧。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张奎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后住四明雪窦山,即雪窦禅师是也。”后人《咏黄巢墓》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即指此事。

“隐潭三瀑”。位于雪窦寺西北约1.5公里,东吞、班溪两乡交界处。涧水从东乔村下流,形成三级瀑布,即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上隐潭以幽险见长,中隐潭以清秀取胜,下隐潭则秀奇双绝。

上隐潭,位于东乔车站西南角,从崖上通向深潭石阶216级,陡壁深塑,青苔斑班,苍松挺立石隙。涧底碧水深潭,南有水泥平桥,瀑布循崖倾落,高约49余米,呈条线状,铿然有声。凭栏仰望,水沫溅衣,凉气沁心。潭北崖原有龙王庙,相传北宋皇桔年间(1049年至1054年),朝廷遗使至此投金龙玉简于潭中,祈雨抗旱,故昔日称此处为龙潭。现建有小型水力发电站。

中隐潭,自上隐潭下行约500余米处,浓荫覆涧,涧有巨石横卧,瀑布从巨岩俯冲而下,呈横幅状,水沫随风飞溅,似雾如雨,富有溪谷野趣。

下隐潭,从中隐潭沿小径下行约500米处。有巨石,宽9至12米,旁石笋,高20至24米,人称石笋峰。峰底中空,一半覆盖潭上,犹水上广厦,瀑布横倾潭处,仰视如彩云横空,绚丽多彩。集峰、洞、潭、涧于一境,风景独秀。胡行之《下隐潭》诗:“百尺银涛挂石飞,苍崖翠壁紫岩扉。四时不息雷鸣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现因栏坝建小水电站,景色道损。

徐鬼岩瀑布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徐鬼岩在雷窦寺西北7.5公里,东番乡直蚕村附近,重岩峭壁,岩顶海拔476米,瀑布落差242米。崖口一巨石外突,传说仙人骑鬼徐徐升天,故名。远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故又称鞠猴岩。宋宝庆《四明志》载,绝壁凿有“鞠猴岩”三大字,可能唐人所刻。‘今新刻“徐鬼溅雪”四大字。岩边草木丛生,崖顶涧阔,有洞桥o:涧水澄白,源自踌躇岭,过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崖而泻,大雨后声若雷理,震撼山谷。临崖俯视,万丈深渊。崖下白雾蒸腾,飞珠舞玉,底下有潭,树枝拍击水面,雄奇壮观。宋代奉化人王时会诗云:“一片悬崖势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鬼飞赤局凌云汉,鹤载瑶望度紫烟”。本世纪三十年代,从崖顶至崖下筑有山径。六十年代后,电影《难忘的战斗》《曙光》等曾在此拍摄外景。1991年政府拨款新筑曲径卵石路、扶栏杆、建亭子、接待楼、步云梯等。

亭下湖景点。亭下湖位于刻溪上游,雪窦山南缘,距溪口镇6公里。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大型人工湖。巍锑大坝雄居于八曲高吞和亭下村之间,湖面面积5.9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53亿立方米,六倍于杭州西湖。

亭下湖自然风光绚丽,奇峰幽谷,山岚水色组成了诸多各具异情逸趣的湖山景观。同时空气清新,水质特优,鱼产水果,山林资源丰富。大坝于1983年竣工,湖岸线随山婉蜒盘曲,全长20公里。湖内景点正在开发之中,游客可以泛舟湖上,也可垂钓、野炊、露宿,主要景点有平湖高坝、晦溪九曲、鲍鱼卧波、金龟探水、芳岛春荫绝刁广。

岩头村景点

岩头村位于奉化市溪口镇以南剡溪上游11公里处,村域15.2平方公里,人口近2500人,属于溪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山林面积18500亩,包括雷竹地、水蜜桃基地、杨梅林、毛竹山等。

岩头村处于天台山余脉,至今有600余年历史。环村皆山,山体多生肖动物形状,有岩溪穿村而过。岩头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文景观殊胜。清嘉庆大书法家毛玉佩真迹、摩崖石刻、蒋介石发妻毛福梅故居、毛邦初故居等景观密集,且保存完好,维持着当初的风貌。岩头村落结构元素丰富而独特,村中大兴桥左右两岸,有保存完整的三合院、四合院,多为明末清初建造的名人故居。有“古井灵泉”之美誉的大井潭上下二三百米地段曾经盛极一时,商肆连绵,如今这些房子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却更见风华。

这里土地贫瘠,到处都是岩石贯出,很早以前曾是不毛之地。祖先迁居至此后便移植毛竹,植树造林。不料至上世纪60年代,又遭到滥砍滥伐,山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岩头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癞头山”。改革开放之后,岩头村认识到了山林的重要性,致力于发展山林经济,种植杨梅、水蜜桃、雷竹等经济林。尤其是近几年来,村里开发了3000多亩雷竹、1200亩水蜜桃和800亩杨梅林基地,使得村里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曾经的“癞头山”,如今又重新披上了绿装。每年春暖花开时,满山的桃花盛开煞是好看,而苍翠的竹林还能长出大量的竹笋,成为村民的一大经济收入。每到水蜜桃、杨梅成熟的季节,山里山外果香阵阵。如今的岩头人不仅热衷于种树,善于利用山林发展经济,更注意保护山林,村里还专门成立了护林应急小分队。

岩头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尊重自然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过去这里陆路交通不发达,却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剡溪,村民便利用竹筏漂流,承载大宗物资运输,发展成为商肆繁盛、富庶一方的重镇。如今,竹筏逶迤的情景早已消逝,而溪上的几处竹筏埠头却依然保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岩头人又重新利用这条水道,推出了“皮筏漂流”旅游项目,每年有上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在激流飘荡中领略古村岩头的美景。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山村农庄、等项目,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历史名人

汤显祖(1550一1616),是明代的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以创作《牡丹亭》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闻名于世。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由广东调入浙江遂昌任知县。因为龙游溪口是进出遂昌的必经之路,所以他在遂昌为官的5年中多次经过龙游溪口,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感人肺腑的轶事。

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在龙游溪口镇写下《题溪口店寄劳生希召龙游二首》。其一:“谷雨将春去,茶烟满眼来。如花立溪口,半是采茶回。”诗人以“花立溪口”比喻一群美丽勤快的采茶姑娘,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二:“忽忽登楼去,长安五度春。云何冷水店,尚有热心人。”诗人借称赞“冷水店”(宿店酒楼之名)中的“热心人”(店伙计),抒发了自己在遂昌为官5年的心境。

张葆灵:张葆灵是个思想进步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早年曾参加同盟会,他在溪口其间,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组织镇上的一些进步青年宣传进步的文明戏,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得以吹进龙游山区。汪子望、吴雄、华岗等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都和张葆灵有着直接关系。他常骑白马,驰驱于溪口山道之中,终使改良造纸传习工场得以顺利创办,为我县土纸生产的改良开创了先河。他在溪口七年,时间并不很长,但现在仍有口碑在民间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