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氏中盲猛蚁:梅岭三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5:30
  梅岭三记
  

  一、梅茶三叹
  前年8月,我因公干赴赣州,与志平贤弟路过梅岭,同游梅关古道。
  梅岭古道残存800米,宽约丈余,北边是江西大余梅关乡,南边是广东南雄梅岭镇,海拔只有400余米高,山巅即梅关要塞。唐开元四年(712年),张九龄奉诏劈山开道,凿石而成。
  游梅岭,可从北边驿道牌楼上山,毋需力气。我和志平贤弟从南麓爬坡,一路迤逦而上,才走几步,就到了夫人庙。一妙龄女子拦住我们,讲了一通张九龄和爱妾戚宜芬的故事。明知虚构,我还是禁不住感慨唏嘘。
  再挪几步,到了六祖慧能放袈裟的地方。慧能不识字,但是,有文化,有慧根,所以成了一代宗师。我读《六祖坛经》的时候,觉得他的禅宗哲学非常朴素,一目了然,凡俗皆可学而行之。他的同门师兄神秀嫉妒心那么强,与俗世何异?不得而知。
  东坡松侧立在古道边坡上,松下无童子,无椅无凳,不可坐不可卧,仰望三思而去。“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坡公一句诗,说尽千古牢骚,佩服。
  梅关,既为贯通五岭之重要关防,按说应有关楼,为何关楼已不见踪影?再一想,就想通了,禁不住会心一笑。关门南北上方分别镶嵌着一块石刻扁额,北面是“南粤雄关”,南面书“岭南第一关”,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所题,写得浑厚有力。
  梅关北门口,有一茶亭。我和志平贤弟要了一壶梅关清茶,乃当地土产,破费五元。二人一饮三叹:一叹五岭之雄奇,二叹河山之清丽,三叹人生之吊诡。继之,相视而笑,旁人怪而视之,全然不顾。
  
  二、宋砖苔藓
  过梅关,得古砖两块,苔藓粲然,生机郁勃,大喜而归。回家后,我把它养在紫砂笔洗里,时不时加一点清水,至今还活着,可见寿命之顽强。
  这是哪个朝代的砖头?其实,我心里也没谱。
  梅关,始设于秦代,主要用于军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派遣屠睢、任嚣、赵佗等人攻取岭南后,筑就此关,又称秦关。我猜想,关楼可能是砖筑的,但是,秦砖筑路的可能性较小。
  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岭,只用了两个月,估计没有烧砖的时间,因此,唐砖筑路的可能性也不大。
  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蔡抗、蔡挺兄弟商定各自修筑所辖境内路段,补种松、梅,立表梅关。前者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者任江西提刑,南北相邻。宋元丰二年(1079),王巩记载:“以砖铺其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南北三十里,若行堂宇间。”这么说,宋砖的可能性较大。
  明正统十一年(1446),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岭道路面九十多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我们现在看见的鹅卵石估计就是明代遗物。梅关关楼历经战火,到太平天国时期,清军最后一次炮轰关楼之后,再无修葺的记载。
  我捡到的这两块砖头,属于梅岭千年古道,铁定无疑。到底属于哪个朝代呢?窃思宋砖的可能性最大,只是苦于无法确认。退一步想,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砖缝里看到了历史沧桑,听到了战马嘶鸣,嗅到了血雨腥风。
  关键在于,没有足够的岁月和涵养,青砖会长出苔藓吗?
  
  三、远祖梅鋗
  途中,我特意买了一本《梅岭史话》,边走边看,万万没想到,这个梅岭居然和我的远祖有关。
  据《梅岭史话》载,梅岭,得名于西汉名将梅鋗。他是越王勾践后裔。前356年,楚威王灭越王无疆之后,越人不耻于当亡国奴,散居于浙、闽、越山区。其中,梅鋗这一支避居丹阳皋乡(今江苏无锡),更姓梅,并更名皋乡为梅里。
  战国末年,梅鋗的父亲迁居江西省余干县安乐乡(今余干县梅港乡),梅鋗出生在梅港乡梅港村。前223年,秦国灭楚国后,梅鋗这一支辗转迁徙到大庾岭南麓(今南雄市梅岭镇)中站村筑城定居。
  梅鋗等人在梅岭定居30多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梅鋗及庾胜兄弟率领越人后裔揭竿而起,随秦鄱阳县令吴芮反秦。梅鋗部将胡害、毋余皆为沛公都尉。刘邦统一天下后,梅鋗被封为十万户侯,食邑在岭南。汉高帝十年,赵佗被封为南越王,梅鋗丢掉了食邑岭南,不得已随长沙王吴芮迁徙到长沙郡安化梅林(今湖南安化县梅城镇),在此开创了赫赫有名的湘中梅山文化。
  据欧阳氏族谱载,无疆之子蹄乃为得姓始祖。梅鋗既为越王之后,且更姓欧阳为梅,应为蹄祖之后。据欧阳氏族谱载,蹄生恒,恒生朝,朝生完,完生东,东生谟,谟生摇。蹄祖与摇(毋余)之间还有五代人,梅鋗之父是谁,不得而知。他和摇之间,有可能是叔侄或堂兄弟关系。汉初,沛公都尉摇(毋余)因战功被封为越东海王。摇生朱棣,为涿郡太守。朱棣生二子睦与鄅。欧阳睦开出千乘派,在山东青州,传十一世至欧阳复,绝嗣。欧阳鄅开出渤海派,在河北沧州。今天下欧阳氏,皆为渤海派后裔。
  作者:欧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