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怎么快速回复精神:雄才大略:将帅风采之开国大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33:49
 雄才大略:将帅风采之开国大将 编者:清南文兵 目录:姓名     生卒年份    籍贯     军内最高任职       勋章   夫人

粟 裕 (1907~1984 ) 湖南省会同县 总参谋长          1、1、1 楚 青

徐海东 (1900~1970 ) 湖北省黄陂县 军委委员          1、1、1 周东屏

黄克诚 (1902~1986 ) 湖南省永兴县 总参谋长          1、1、1 唐棣华

陈 赓 (1903~1961 ) 湖南省湘乡县 国防部副部长        1、1、1 傅 崖

谭 政 (1907~1988 ) 湖南省湘乡县 总政第一副主任       1、1、1 王长德

肖劲光 (1903~1989 ) 湖南省长沙市 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1、1、1 朱仲芷

张云逸 (1892~1974 ) 广东省文昌县 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1、1、1 韩 碧

罗瑞卿 (1906~1978 ) 四川省南充县 公安军司令兼政委      1、1、1 郝治平

王树声 (1905~1974 ) 湖北省麻城县 军科院副院长        1、1、1 杨 炬

许光达 (1908~1969 ) 湖南省长沙市 装甲兵司令员        1、1、1 邹靖华

    

 

栗裕大将简历: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连长、营长、支队长,64师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1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11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红10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夫人楚青。

 

栗裕的故事:

1948 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 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盂良崮。”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粟裕:“那么是谁呢?”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1955 年,中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主席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将军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

1958年,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肖克等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均遭到了错误批评!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说:“要把粟裕批倒批臭!”粟裕被错误批判和撤职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就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也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时,刘少奇劝粟裕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多么光明磊落的大将军呀!不知道彭老总知道后会怎么想,是不是心里会有愧意。

中央有关文件中开始提到粟裕受到错误批判的情况,已经是1987年9月11日。在这一天,由于主管编辑的宋时轮上将(曾任三野10兵团司令)的提醒,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加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公开指出了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对此,当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让人向粟裕夫人楚青转达了这样的话:“这件事我已费了很大的劲,只能先办成这样了。”给粟裕正式平反,是在他去世10年之后。这时,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谭政都已去世,最后阻碍昭雪的力量终于消失。 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曾任三野参谋长,55年中将,88年授为上将),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这篇文章经由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先后草拟,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最后由军委江主席审阅发出。这个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正式、公开的平反,虽然来得太迟,但终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以清白高洁,既告慰了九泉之下的先烈英灵,也实现了许多干部群众多年的心愿。这一长达36年的历史公案,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公正的了结。

 

 

 

徐海东大将简历:

徐海东(1900~1970)原名徐元宿,湖北省黄陂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34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6师师长,鄂东警卫2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8团、35团、36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4师、第27师师长,红27军第79师师长,红25军第74师师长、军长,红28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15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1970年3月25日在郑州逝世。夫人周东屏。

 

徐海东的故事:

徐海东,原名徐元宿,190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县夏店(现属大悟县)一个世代陶工之家。徐海东从小就在饥寒中生活。1925年,有一位家乡籍的共产党员吝积堂从武汉学校回来,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徐海东明白了过去受穷的原因是受军阀、地主压迫,便到武汉找了一份码头上的差事,并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徐海东不久又想学习军事,于是到湖北军阀部队里当兵。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徐海东在被称为“铁军”的第4军中当少尉排长,在汀泗桥战斗中率一个排击溃敌军两个连。翌年,因国民党反共,他回到家乡,被中共黄陂县委任命为农民自卫军队长,参加鄂豫皖边区的黄(安)麻(城)暴动。后来,他任过县赤卫队大队长和红军的团长、师长,以勇猛著称,在红四方面军中有 “徐老虎”的威名。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敌人“围剿”下仓促突围,鄂豫皖苏区陷入“匪区壮丁全部处决”、“粮食全部搬走”、“房屋烧光”的危境。只率一个团留下来的徐海东挺身而出,重新组织零散的部队和伤员,重建红25军,先后任副军长、军长。此后,他伤病交加。在“肃反”时,他因大胆批评领导的错误而被人怀疑,但革命意志从不动摇。1934年秋,徐海东奉中央命令率红26军离开根据地长征,翌年夏天到达陕北,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打开了局面。毛泽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标定头颅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徐海东任344旅旅长,在平型关战斗中指挥左翼突击。此后,他又率部在晋东南等地与日寇作战9个月,因身体不支, 1938年夏回延安养病。翌年秋,他任新四军江北指挥所副总指挥。1939年年末,徐海东抱病指挥部队在皖西周家岗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战后,他向干部作报告时,突然口吐鲜血倒地。此后7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

1947年秋,他被送到苏军控制下的大连,在那里治疗休养9年。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翌年移住北京,并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他常年要靠吸氧维持生命,却仍领导编写战史。“文革”开始后,他受到冲击。1969年“九大”召开时,毛泽东仍提名要徐海东参加,会上他又当选中央委员。翌年秋,因战备疏散,他被送到郑州。1970年3月,他因肺炎不幸去世。

徐海东是一个从农村贫苦窑工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的经历,完全能绘成中国革命战争最生动的一个画面。近代中国因阶级压迫造成的深重苦难,在徐海东身上有最鲜明的体现。他年轻时,有一次挑着瓦盆到外乡卖不出去,冻饿交加晕倒,幸亏一位农妇给了碗热粥才能活下来。苦大仇深的他,一旦听到共产主义的宣传,便会为改变自身和本阶级的地位而拼命战斗。代表反动地主豪绅利益的国民党当局,不但残酷镇压这些反抗者,对他们的家属也进行株连报复。美国记者斯诺于1936年到陕甘苏区采访徐海东时,异常吃惊地听到“国民党军一共杀了徐家66人”,他的“27个近亲,39个远亲”“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甚至婴孩都给杀了”,斯诺就此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阶级战争。蒋介石亲兼武汉“剿总”司令,在鄂豫皖边区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由此大别山区成为坚持革命武装斗争最长的地区之一,杀掉一茬又生长出一茬。红四方面军撤走后建立了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红25军长征后又建立红28军,抗日战争中这里又建立起新四军的江北部队和5师。正是由于有徐海东这样的成长于鄂豫皖血泊与烽火中的老战士,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在党的史册上用鲜血写下了光荣。徐海东参加革命只是为阶级的解放,个人日后的目标仍是当个普通劳动者。他虽当了军团长,还向新交的“洋鬼子”朋友斯诺说:我做窑坯又快又好,革命胜利后,我仍是个有用的公民。

红军初建时,徐海东虽当过正规军的班长、排长,但毕竟缺乏组织大部队的经验,是靠边打边学,用鲜血交的学费。当时部队火力很差,农民战士普遍缺乏战斗经验,他从当队长起,直至当军长,都是在最前线指挥,并亲自带领战士冲杀,先后9次负伤。当副军长时,他在火线上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5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 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来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通过在大别山多年的战争实践,徐海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与敌人一接火,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兵力和火力情况。1934年春,他在皖西葛藤山作战时,以不足 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被俘的敌军师长柳树春对此十分不解,竟当面问:“军长,你是黄埔几期?”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当时,因环境残酷,经常出现叛徒,一些领导人盲目地乱搞“肃反”。徐海东为人耿直,一次,在省委会上当面批评书记指挥错误,有人便想给他扣上“反革命” 帽子。他得知后,感到不如在战场上牺牲落得个光荣,于是留下文件,挥舞大刀率警卫队带头向敌人冲锋,一举打垮了一个旅。战后,那位书记来找他,非常激动地拉住他的手称赞不已,并对大家说:“我不死,不许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此后,党内再没有人怀疑徐海东对革命的忠诚。

徐海东刚走进革命队伍时,也带着一些旧军队爱喝酒和打人、骂人的习气。一次,他没吃菜就几口喝掉半斤白酒,醉倒后,恰遇敌人打过来,他差点被俘。受到党组织批评,他马上做了检查,从此戒了酒。长征时,有一次他到前卫团,正遇天下雨。部队又饿又累,虽接到出发的命令,干部战士却躺着不起来。他性急之下抄起一根棍子,从团长、政委开始连捅带打,一口气把200多人赶了起来。路上,有的伤员没人抬,他虽然同大家一样一天没吃饭,但在雨中亲自抬着伤员走了五里路。他虽带动部队走出了可能被敌围歼的危境,毕竟打了人,几年后他对此还主动检查。

由于他长年不分昼夜地转战,使肺病不断加重。1932年秋,他为重新组织失散的部队,连续奔走23天没有上床睡过觉,休整时一躺下竟睡了30多个小时,醒来便大口吐血。此后,他战斗了七年,直至在皖西彻底躺倒无法工作。毛泽东发来电报,嘱咐他:“精心养病,天塌不管。”徐海东感动得流了泪。1947年秋,他被送到大连做了第一次X光透视,苏联军医发现他的肺部大部分功能都早已失效,又听到徐海东多年来靠中草药维持生命,都对他的毅力钦佩不已,认为简直是医学上的奇迹。

 

 

 

黄克诚大将简历:

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游击队党代表,红4军第12师35团党代表、团长,第二路游击队司令,红3军第4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2纵队、第4纵队政治委员,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3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书记。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夫人唐棣华。

 

黄克诚的故事:

黄克诚是一个敢唱反调的人,敢说真话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苏区打“AB”团,一开始,黄克诚也跟着杀过人,这使他一生痛悔不已,直至晚年,还在为此痛心。到了大打“AB”团的时候,他就拒绝再乱杀人了。他还安排被怀疑是“AB”团的人藏起来,坚决顶住肃反委员会的杀人命令,其结果不仅是被撤职,险些自己也掉了脑袋……

康生在延安搞“抢救”运动,黄克诚在新4军第3师又唱起了反调……

1943年的春天,正是莺歌燕舞的好时光,我们的革命队伍内部却刮起了一场冷风~~上级要搞什么“抢救”运动。对此黄克诚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知道一旦发生了逼供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他对华中局的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但当时,中央下来的指示,不敢不执行,他们也很难啊。对中央的指示,黄克诚也不能不执行,但他有自己的办法。~~在他所领导的3师7旅搞一个小小的试点,他亲自坐镇,实地考察。“抢救”一展开,问题就出来了。被抓起来的人,特别是小知识分子,一经审问,就开始乱供一气,咬出了许多人,根本就是瞎编出来的。黄克诚来听汇报,听着听着,他坐不住了,说:“好了,这样下去,7旅很快就能'抢救’出一半人来。”当时被派去搞这项工作的同志说:“那怎么办啊,怎么向中央交代?”“马上停下来,有问题我负责。”他说这话的时候斩钉截铁。  “马上把抓起来的人都放出来,把他们的善后工作做好。绝不能再这么搞了。”这话如今听来很简单,但当时是有很大压力的呀!回到3师,他下令,所有部队停止“抢救”,发现有问题的人,按照正常的手续处理。一些好心人劝他说:“这样和上面对着干,怕会有麻烦吧!”黄克诚说:“我一个人有点麻烦,没有关系,我也不怕麻烦。要是那么多的人都有麻烦,可就真麻烦了。”

不久,华中局召开整风汇报会,黄克诚又遇上了新情况。他和7师政委曾希圣住在一个房间。平时两人见了面有说不完的话,这一次,曾希圣却好像有什么心事,不怎么讲话。晚上熄了灯,黄克诚说:“希圣,你有点不对头啊,出什么事了?”“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你骗不了我,有什么事尽管说,能帮忙的我一定会帮忙。”曾希圣还是不说。看来情况复杂。夜晚,曾希圣睡不着,黄克诚也没睡着。曾希圣披上衣服下了地,他也跟着下了地。在有些春寒的夜晚,两个战友又谈了很久,曾希圣才说出了真实情况~~

原来曾希圣的爱人余叔被人揭发,说她可能是个特务,现正在受审查。“余叔会是特务?”黄克诚不信。曾希圣不说话,只抽闷烟。“你信不信?”“人证、供词都在,我不信又有什么办法?”“是什么人供出来的?”“2师政治部的。”“她怎么知道?”“她们在上海的时候是同学,在上海的时候就……”黄克诚摇摇头,说:“别人不了解你的老婆,你还不了解她吗?这样吧,我把这个人找来问问。”会议休息时间,黄克诚找到谭震林,请他通知2师政治部把那个女干部叫来。那个女同志来了,黄克诚说:“你谈谈你是怎么加入特务组织的。”“那是一个漆黑的晚上,我去参加我们一个同学的聚会……”她讲得有声有色,还说了一大套怎样进行特务活动,她说得越是形象,黄克诚越是怀疑,等她说完,黄克诚问:“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真话!我从不对组织说假话。”“这就好,我问你,你说的这些话,是不是有人要你这么说的?”“不是……”黄克诚已经看出她说话的态度和前几句都不一样了,于是又耐心细致地给她做工作,告诉她,要是说了假话,对组织、对同志、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就是有压力也不能说假话。听着听着,这个女同志忽然大哭起来。黄克诚又安慰她,不要哭,只要说真话还是来得及的。她哭着说:“我的那些话都是假话……”“你为什么讲那些假话?”“刚刚搞'抢救’时,我讲的是真话,可人们不相信。开一次会,又开一次会,我被他们整得没有办法,只好瞎说一气。我瞎说了他们就不整我了。我越是瞎编,越是受表扬……”

黄克诚找到谭震林,对他说:“谭老板,这种'抢救’办法真是害死人啊!连曾希圣的老婆也给'抢救’了。”  谭震林也觉得很是吃惊,说:“真是这样子吗?”黄克诚又问:“你们那里一共'抢救’出了多少特务?”“一个团大概有百十人的样子。”“哎呀,这怎么得了哇!一个团要有那么多的特务,你们离敌人那么近,你们又把他们反复审查,那部队还不乱了套,人还不跑了?”谭震林说:“一个也没有跑。”黄克诚有些激动了,说:“老兄,我们那么整人家,人家一个也没有跑,哪有这样的特务!赶快给人家平反吧!”谭震林说:“是这个道理。”黄克诚又找到当时主持工作的饶漱石,也把这个道理说了。饶漱石也觉得这么搞有点问题。黄克诚说:“别的地区我们不清楚,我们这里应该对被'抢救’的干部甄别平反。”饶漱石同意了。

 

 

 

陈赓大将简历: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12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13大队队长,红1军团第1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大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夫人傅崖。

 

陈赓的故事:

陈赓大将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将领,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幽默细胞,下面说几个陈赓幽默的故事。

1933年春某日,因叛徒告密,陈赓将军于上海被捕。后押送南昌,蒋介石于科学仪器馆(现南昌图书馆)召见陈赓曰:“陈赓,你瘦了。”将军对曰:“瘦吾貌而肥天下。”将军谓蒋氏曰:“校长也瘦了。”蒋氏对曰:“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不安哪!”将军曰:“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氏哑然。

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告,曰:“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亦微微笑。

陈赓将军,湖南湘乡柳树铺人。祖父陈翼怀,清军管带。据云善使大刀,重达80余斤,抡如旋风,水泼不进。后太平军起,解甲归田,隐居乡里。将军自小聪颖机智,随爷爷练功习武,棍棒拳脚,样样精通。常统领村前屋后“娃娃兵”,演阵比武,指挥自如。及长,成大将之才实胚胎于此。

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于华阳镇一役遇险。粤军一部侧击东征军,距蒋氏仅数里。陈赓将军弓身负蒋氏急行,命一连官兵掩护,且战且走,遂使蒋氏过河脱险。故陈赓将军与黄埔同学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时云:“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陈赓将军有表演天赋,模仿各类人物神态动作,维妙维肖。年轻时入黄埔军校,为该校“血花剧社”骨干。某日,“血花剧社”排练讽刺剧《皇帝梦》,陈赓将军自告奋勇,男扮女装,饰袁世凯五姨太。演出时,“五姨太”“金莲”碎步,挤眉弄眼,黄埔学生大笑不止。

南昌起义后,陈赓将军随撤退部队恶战会昌。将军左膝盖受重创,断脚腕骨。遇敌军搜捕,将军急中生智,顺势滚入田沟,以血染面,以粪污身,闭目装死。敌近前,脚踢之,不动,将军遂脱险。

1928年4月,陈赓将军化名“王庸”,赴上海担任中共特科情报科长。将军或西装革履,如租界之“西崽”;或全副武装,如国民党之高级将领;或绫罗绸缎,如富商大贾。将军与国民党特务称兄道弟,打得火热,皆称之为“王先生”。以至陈赓被捕时,国民党特务还以为是“王先生”玩的把戏。

某日,上海党组织于法租界某戏院进行秘密接头。参加者,以看戏为掩护,交换情报。散场之际,租界巡捕与国民党特务突然包围戏院,逐人检查。陈赓将军大声吆喝:“别让共党跑了!”遂与前来围捕的警探“合作”,充当“蟹角”,独把一门,参加会议者皆由其门走。

延安整风时期某日,陈赓将军与彭德怀元帅聊天。康生掀门帘进,问:“聊啥?”彭德怀对曰:“陈赓救老蒋。”康生阴脸谓陈赓:“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陈赓坦然对曰:“那老蒋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康生自觉无趣,呐呐而退。

解放战争时期,大军南下。时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陈赓将军,命第13军军长周希汉率两师兵力渡赣江追敌。不料敌四个师回头围周部。河对岸,枪炮声甚烈,一日情况不明。下午,周希汉发来电台密语,报告陈赓:“初战告捷,已俘虏几百人,缴获十来门大炮,敌向后溃退,我正在出击!”其时,兵团指挥部人人皆喜,唯陈赓低头不语。沉思片刻后,将军果断下令周部立即撤退,渡赣江回返。其时人皆不解,后于敌军中获悉,敌军之败为佯败,欲引周军成追击队形,后沿江将渡口切断,实行分割歼灭之。

国民党第12兵团第14军参谋长梁岱回忆言:淮海战役被俘后,偶遇陈赓将军。将军问:“你是哪个部队的?”答14军。又问:“你们军长呢?”答已阵亡。问:“尸体在哪里?”答在村里。陈赓将军即嘱14军熊绶春军长卫士留下,寻熊绶春尸体,埋葬,立碑,上书:“第14军军长熊绶春之墓。”1960年初夏,陈赓将军约特赦战犯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郑庭笈、杨伯涛、周振强等六人到四川饭店吃饭。其时中央已提出阶级斗争理论,然陈赓将军仍毫无拘束,意气诚挚,与昔日黄埔同窗畅谈、痛饮达三小时之久。杜等六人皆感慨不已也。

1932年冬,鲁迅先生两次秘密约见正在上海疗伤的陈赓将军。陈赓向鲁迅先生叙说红军情况甚详,为之草绘红军鄂豫皖边区略图一张,鲁迅先生宝藏之。该草图今仍陈列于上海鲁迅博物馆。

云南和平解放后,陈赓将军任云南军区司令员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将军力排众议,礼贤下士,或登门拜访,或分批宴请,起用了一批旧知识分子。有人提出疑问:他们出身不好。将军曰:“我出生大地主,更不好。”又曰:他们为国民党办过事?将军曰:“我还救过蒋介石呢。”其时,被重用者有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牙科学院的牙科博士郭乃全、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妇产科专家陈光璧及眼科医学博士邹子度、开业医生孙建毅、教会医院医生樊恕等。

1950年9月,陈赓将军指挥越军攻克东溪法军,首战获胜,继于谷社山区追敌,遇敌顽抗,进展困难。其时武元甲命令停止进攻,陈赓将军闻之大怒,谓武元甲曰:“如果这样的仗还不打下去,我就卷铺盖走了!”胡志明闻之,令武元甲按陈赓方案继续打下去,遂大捷。武元甲亦服之。

1961年3月16日,陈赓将军病逝于上海丁香花园公寓,终年58岁。记者言:陈赓之幽默,为大智大公也。盖在于其胸无羁绊,禀性卓迈,故所涉无不发挥其天性之极致。

 

 

 

谭政大将简历:

谭政(1907~1988)原名谭世铭,号举安。湖南省湘乡县人。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秘书,红4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12军政治部主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三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夫人王长德。

 

谭政的故事:

谭政是军队的政工将领,他的书生气很浓,自己吃了多大亏,也不拐弯。“文化大革命”前,谭政被降职到了福建省当副省长。可以说是副省长的椅子还没有坐热,“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就来了。他先是被福州军区卫生学校的造反派抓走,后来又被揪回北京接受三军造反派的批斗。他曾经对人说过,“文化大革命”中,他是把所有批斗手段都尝了一遍。后来又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8年……当他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神经都有点不正常了。说话迟钝,腿脚不灵,真的像是一个小老头了,老秘书去见他时,他竟然哭了起来,老泪纵横,像是个孩子。“没有想到我们还能见面啊!”老秘书问起在监狱里的情况,他摇摇头,说:“8年了,别提它了!”说这话时,颇有点像当时样板戏里的台词。

他说起出来以后的情况,说到不少老同志来看他,“那天耀邦同志来了,特别关照他们照顾我的生活。”说着说着,止不住又流泪了。“我是出来了,但就这么待着,也不是个办法,总得有点事情做才行啊!”这就是谭政,这就是他的书生气。秘书给他出主意,“那你就给叶副主席写封信,把你的情况说一说。”他觉得可行。第二天就动手给叶帅写了一封不是很长的信。此时,正是邓小平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叶帅很快把这封信批给了他。向来以作风干练而闻名的邓小平很快就把这封信转给了毛泽东,并作了批示:主席,谭政无大错,建议到军委当顾问。当天,这封信送到了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也想到了这个老乡,他们应该说是老熟人了,井冈山时期,谭政就当过他这个前委书记的秘书。毛泽东在谭政的信上用粗粗的铅笔画了一个很大的圈。表示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见。这样,谭政大将又穿上了他无比喜爱的军装。

说来也很有意思,他穿上新军装的时候,高兴得像个新兵。虽说没有了当年的大将军衔,但这“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也足以让这位老红军战士兴奋得睡不着觉了。他穿了军装去看叶帅。在西山叶帅的住所,他握住老帅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叶帅看他的身体被摧残成这副模样,也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谭政啊。”叶老帅坐下来关切地对他说,“你出来工作,是小平同志建议,毛主席批准的。你呀,能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身体不好了,就不要像过去那样,不要勉强。”叶帅说话的声音不大,谭政的耳朵已经有点背了,没有听清。叶帅只好又说了一遍。谭政听清楚了,但他还是说:“能工作了,我就要给党多做点事情。”两人说了许多过去的事,但也有很多的话没有说出来,他们还不能说啊!分手时,叶帅说,你的耳朵不好了,送一个助听器给你吧!谭政接过来,试了试,说清楚多了,这东西好!……他又去了徐向前元帅家里。站在徐帅面前,徐帅竟然不敢认他了。“谭政,你怎么一下子老成这个样子了?”谭政苦笑了一下,说:“林彪把人往死里整。”两双久经风霜的手握在了一起,很久没有分开。“你被关了几年呀?”“快9年了。徐帅,你说,他们怎么能这么整我呢?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整我。” “你这个谭政,真是个书生。要整你,还要问为什么?”徐帅的山西腔,久久响在他的耳边。

谭政的书生气至死不改,到了晚年,他还在为一些事较真儿。当年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是谭政起草的。当年批谭政的时候,说是他把毛主席改过的文章说成是自己的。他不服气,因为那个稿子他改了6次,毛主席只改了一次,而且是经过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怎么能说这个稿子不是我写的呢?批他的时候,他不认这个账,后来他更不认这个账。有一天,一个地位相当高的人来看他,对他说:“谭主任,你在延安作的那个政治工作报告,不能算是你的著作吧?”他没有回答。对这样的问题他是不屑于正面回答的。过了不久,有关方面给他送来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文件中,有一个附件,就是那个报告。这回的处理更是有趣,没有署谭政的名,也没有署别人的名,而是署了“留守兵团政治部”。谭政又好气又好笑,“留守兵团政治部怎么作报告?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他很不高兴地对秘书说。秘书能说什么,只能说:“可能是他们搞错了吧!”他还是十分认真地说:“历史总会是真实的,总有一天会有人说公道话的。”

没有多久,他就得了脑血栓。有人说,那是气的。谭政自己什么也不说。这会儿就是想说,他也说不利索了。  有一天,老秘书兴冲冲地来看他,坐在病床边赶快拿出一本书,对他说:“谭老,这是党的权威部门编辑的《党史参考资料》,里面收了你的那篇文章。”他没有听明白。他的耳朵是越来越不行了。秘书又赶忙给他写在纸上,告诉他这个消息,又把书打开给他看。他明白了,脸上出现了难得见到的笑容。他的嘴动了动,说出了几个字。老秘书也无法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从口形看,好像是说:“实事求是就好。”

有人说,谭政这个人就是特别计较这些事。谭政说:这不是个名利问题,对这样的事有必要较较真!

 

 

 

肖劲光大将简历:

肖劲光(1903~1989)原名肖玉成。湖南省长沙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6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6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11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7军团政治委员,红3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12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夫人朱仲芷。

 

肖劲光的故事:

肖劲光将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擅长洞箫、二胡,亦能弹曼陀林。将军以洞箫吹《春江花月夜》《苏武牧羊》《满江红》,以二胡拉《浏阳河》《信天游》,以曼陀林弹《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最为拿手。长征途中,将军偕一管洞箫前行,常于人困马乏之际吹奏,官兵听之恍闻仙乐。

1921年初春,肖劲光将军与任弼时、刘少奇等十余人,由上海乘轮船赴苏联勤工俭学,途经日本长崎,达海参崴,经伯力,六月抵莫斯科。其时,共产国际正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将军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并聆听列宁讲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亲眼见列宁者寥寥也。

黎川,位于江西广昌东北,为中央苏区北部门户。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三个师直逼黎川。肖劲光将军奉命率仅有72人的教导队守黎川,因寡不敌众,将军率部撤出黎川城,驻军于城外60里之溪口。9月28日,黎川失守。11月11日,“前总”命肖劲光率部阻敌于浒湾,并命3军团急驰增援。将军率部激战一昼夜,再次失利。博古、洛甫言肖“不战而弃,仓皇撤退”,批之为“右倾逃跑主义”。1933年冬,《红色中华》报“铁拳”副刊登《反肖劲光机会主义专号》。1934年1月6日,瑞金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召开公审大会,以“右倾逃跑主义”罪行公审肖劲光将军,开除党籍,判处五年徒刑,无权上诉。后李德等人起草枪毙肖劲光之报告,毛泽东闻之勃然大怒,曰:“打击肖劲光就是打击我,是杀鸡给猴看。”将军由此而幸免于死。

1946年秋,蒋介石飞抵沈阳,对东北制定“南攻北守”战略。敌集中八个主力师十万之众,向南满我军大举进攻,连克安东、通化、辑安等城,南满我军3、4两纵队且战且退。其时形势万分危急,多数人主张退守北满,而肖劲光将军则力排众议,与陈云同志拍板坚守南满。陈云告肖劲光将军:“军事问题由你考虑决定。”而后将军从容指挥3纵、4纵一保临江,歼敌4000余人,初战告捷;二保临江,歼敌近2000人,险中取胜;三保临江,歼敌近万人,以勇胜敌;四保临江,歼敌万余人,再获大捷。至此南满局势定也。

1949年10月中旬某日,肖劲光将军突接军委电报通知,曰毛泽东召见。将军由长沙急赴京进中南海,毛泽东晚餐招待。席间,毛告之:“现在着手组建海军,想让你当司令员。”将军曰:“我是个旱鸭子,晕船,哪能当海军司令?”毛大笑曰:“空军司令刘亚楼晕飞机,你这个海军司令晕船,这就是我们的干部政策。”肖劲光将军言,为何选我和刘亚楼任海空军司令?与我们在苏联学习过有关,那时组建海军空军必须依靠苏联的援助。海军创建之初某日,肖劲光将军偕苏联顾问库兹敏等人至青岛等地考察。某日,将军一行至威海上刘公岛,随行参谋招一小舢板,对渔夫曰:“老乡,这是我们海军的肖司令,想借你的船到刘公岛去一趟。”渔夫上下打量将军,似信非信曰:“海军司令?向我们借船?”随行参谋无言以对,将军亦无言以对。1986年4月,将军回忆此事感叹曰:“其时著名军港连条小舢板也没有,渔夫的话我终身难忘。”

九届一中全会选举政治局成员时,肖劲光将军于选票上划掉张春桥、姚文元、叶群、李作鹏、吴法宪等人名字。其旁一中央委员见之,揭发此事。江青亦疑其未投她的票,多次指责肖劲光将军“对毛主席没有感情”。某次政治局会议,肖劲光将军列席。江青旧事重提:“肖劲光啊,你对毛主席没有感情,你就是没有投我的票,你以为没人知道?我们把票查出来了。”江青继望周恩来说:“是不是啊,总理?”周问将军:“劲光,你怎么没投毛主席身边人的票呢?”又说:“不过,主席是不主张查票的。”江青自讨没趣,此事遂了。

 

 

 

张云逸大将简历:

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又名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夫人韩碧。

 

张云逸的故事:

张云逸为抗日明大义、讲团结,这个故事说的是1943年的事。那年7月,皖江抗日根据地已巩固地扎根在长江中游的皖中大江两岸,日伪虽数次集中兵力“扫荡”,均以失败告终。国民党顽固派中安徽桂系,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断纠集兵力向新四军第7师所属各部挑衅进犯,他们和日伪由暗中勾结到公开合兵,企图消灭新四军第7师,摧毁这块浴血奋战数年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面对复杂的局势,新四军第7师所属各部遵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抓住时机,予以有力还击。本文所记载的故事,就是一代名将张云逸在新四军7师还击国民党顽固派的一个历史片断。

这是7月的一天中午,蝉鸣深树,热浪袭人,骄阳似火。在山峦起伏的巢南,一个山村的大树下,扶疏的树影中,坐着四五个人。有的穿着褪色的灰军装,谈笑自若,气宇不凡;有的则穿着崭新的纺绸褂裤,神态委琐,坐立不安。这正是新四军张云逸副军长等,在接见国民党安徽桂系原古河行政公署专员赵凤藻派来的代表。赵凤藻为什么要派心腹涉险深入7师内地求见新四军高级将领呢?原来前几天他带领一帮乌合之众,进犯新四军驻地,不仅没有占得半点便宜,独子赵保顺夫妇反被新四军俘虏。毕竟爱子心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赵凤藻只得硬着头皮,委派心腹下属找新四军高级将领谈判,哀求释放他的宝贝儿子夫妇。

“敝军唐突,误入贵军防地,请您谅解。”穿绸褂裤的赵凤藻心腹赔着笑脸解释。“赵专员一再表示歉意,请贵军宽容。”另一个国民党桂系代表接着说。“哈哈,这就不对了!你军驻古河一带,怎么一下子去了那么多人,进攻我巢湖北支队,你们明知巢北是我军防地,却不宣而战,远距离奔袭。第一次打了那么个仗,第二天你们又和伪军勾结,出动大批部队,两面夹攻巢支。然而自绝于人民的人是必将失败的,广大抗日军民站在我们一边,你们理所当然除了丢下俘虏只能一无所获!”张云逸副军长理直气壮地驳斥。国民党桂系代表就像被无形的手击打着耳光,理屈词穷,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一副窘态。一阵难耐的沉默过后,另一代表顾不得擦去额上豆大的汗珠,惶惶然站起来,唯唯诺诺地说:“是的,是的,总之是我方欠妥,赵专员说,只要贵军放人,愿先给贵军10挺机枪,100支步枪,1万发子弹,至于别的什么条件,请阁下提出,我们回去转告,遵照办理。”“条件?什么条件!我们是抗日部队,大敌当前,只要共同抗日,枪口对外,我们就是朋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告诉赵凤藻,问他是不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就要从民族大义出发,为民族大义着想,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要他枪口对外,一致抗日,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友军。至于我军对待俘虏,一不会虐待,二不会滥杀无辜,除对人民罪大恶极者外,一般都会宽大处理!”张副军长激动地站了起来,气宇轩昂地说。赵凤藻的代表们听着张副军长的言谈,小心翼翼,惶恐不安,渐渐地既感到羞愧又感到心悦诚服,连连躬身施礼:“贵军信义卓著举世闻名,真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啊!佩服佩服!”

张副军长神色凝重,不紧不慢地说:“一切重在行动,我们早已领教过国民党方面某些人说的好听,暗下里却背信弃义,认敌为友,人民反对,我们也不答应!”国民党两个代表非常尴尬,欲言又止。稍停,一个代表陪着小心试探着问:“听阁下的意思,只要今后赵专员不冒犯贵军,一心抗日,就可放人?”张副军长早已成竹在胸,大义凛然地回答:“是的,大敌当前,抗日是中国人共同的神圣职责,只要大家以民族大义为重,枪口一致对外,还有何仇何恨?”“好!我们一定遵照办理,何时放人是否可以请阁下明示?”国民党一桂系代表好像担心张云逸会反悔,连忙接过话头,同时心中也在嘀咕:一点东西都不要,无条件放人,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张云逸仿佛看透了对方的心思,微微一笑,郑重其事地说:“我们说话是算数的!至于放人的具体事宜,由巢湖支队3大队李参谋长负责办理,三日后即可办毕。不过话说回来,你们回去后还是要和赵凤藻言明,第一,抗日要真心诚意,我们等着看行动;第二,今后日伪和顽方若进犯我军,请他在可能的情况下,事先和我们通个信。我们知道赵部也是在执行蒋介石之流的密令,不得已而为之,对他这方面的苦衷我们能够理解,也会谅解,但事先通个信比不宣而战就很能说明问题的真相,其他方面请赵凤藻好自为之。”两个国民党桂系代表一方面为张副军长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一方面也为此行的目的顺利实现而庆幸,连忙答道:“当然!当然!阁下高风忠言,义薄云天,我们一定如实转告,相信赵专员会妥善办理,见诸今后行动。”

一个多小时的谈判,顺利结束。日影西斜,太阳的热力在减退,风也似乎给人们送来一丝凉爽。张云逸命令部下送走了赵凤藻的两个代表,又派人找来巢湖支队参谋长李元等人,听了大家的情况汇报,询问了一些情况,对今后的抗击日伪及反顽斗争作了具体指示。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张云逸翻身上马,直奔7师师部而去。不日,满面羞惭的赵保顺夫妇如期平安地回到翘首以盼的赵凤藻身边。赵凤藻及其下属同僚皆为的精神所震撼。从此以后,他们着实在大部分情况下履行诺言。新四军团结抗日的义举在安徽国民党桂系军队中悄悄地迅速地传开……

 

 

 

罗瑞卿大将简历:

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4军第59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1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8年8月3日在德国海德堡逝世。夫人郝治平

罗瑞卿的故事:

罗瑞卿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西安识破了一个日本特务,这是1936年的事。“西安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应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之邀请,派出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李克农、罗瑞卿等人组成的代表团到达西安,下榻七贤庄一号由德国牙医温奇?海伯特开的一座牙科诊所(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转运站)。罗瑞卿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代表团成员的安全工作。这里的敌人,活动十分猖獗,就在事变(12月12日)当天,国民党特务暗杀了外出归来的温奇?海伯特(德国共产党员)同志。因此,罗瑞卿对代表团所到之处,都认真观察,加强防范措施,生怕敌人钻了空子。就在这时,在今建国路金家巷张学良公馆附近,新开了一所牙科诊所,引起了罗瑞卿的关注。他想,在这动乱时刻,尤其是地处人来稀少的街道,能有几个人来此看病呢?思索再三,他把这个疑点,告诉了张学良的侍卫队营长孙铭九先生。孙铭九当即着人去了解。去人回来说,开业的是个老医生,为生活计,早就要开诊所。不过,由于整修迟开,正赶上事变后才开业了。去诊所的人,都是患者,没有发现可疑之处。罗瑞卿对去的人汇报,有些不放心。又第二次派人去侦察,这个同志也确患牙疼,进去治病。回来说老医生技术有一手,把他的牙疼病医好了,似乎没有什么怀疑之处。

对于这两次的侦察,罗瑞卿并不满意,决定亲登诊所,了解一番。这天,他身着便装进了诊所,老医生见有人来,也喜迎上来说:“修牙吗?先生,请坐!”罗瑞卿说:“几天来,牙有点疼!请您瞧瞧。”老医生十分客气地招呼罗瑞卿,坐在牙科专用的椅子上。罗瑞卿一边就坐,一边打量这个老医生,这人有点秃顶,稀少的头发,有些花白,年在50上下,说着满口的东北腔,从外表上看的确没有什么可疑之处。老医生随手拿起镊子,让罗瑞卿张开口,察看了一会说:“先生,这是火牙,牙床有些炎症,上点药就好了。”之后,老医生忙了一会,就结束了。  罗瑞卿从牙椅子起身,老医生说:“请先生坐下等会,看效果如何,不行再上点药。”老医生的话,正合罗瑞卿心意,就顺水推舟坐了下来。问老医生说:“听口音,先生是东北人吧?”“是呀,住在沈阳。唉,说起住事,不堪回首,日本鬼子太可恨!占了我的家乡,这个仇一辈子忘不了的!”老医生镇静地回答。罗瑞卿见墙上有一幅字画,于是就站起来观看。字画上是孙思邈的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罗瑞卿边看边说:“这字写得真好!但不知这位姓孙的,是哪个朝代的医生?”老医生若有所思地回答:“是秦代的大医学家,对中药最有研究。”接着,罗瑞卿又故意地问:“他是浙江人吧!”“不,他是陕西人,韩城有他的墓地呢!”老医生肯定地说。这时的罗瑞卿,已心中有数,便付了钱,告辞了牙诊所。当晚,他让孙铭九逮捕老医生。孙铭九不明白地问:“为什么要抓他?”

罗瑞卿说:“这个老医生肯定是日本人,他说这个仇,一辈子忘不了的,这不是中国人说的话。”“再说,孙思逊是'唐朝耀县’人,可他说是'秦朝韩城’人,朝代、籍贯都不对。”孙铭九听后说:“罗将军,真有你的。要是我,他说秦朝韩城人,我也信了。”之后,孙铭九下令逮捕了这个老医生。经过审讯。他供认不讳。他是在沈阳长大的日本人,后来参加了日本特务机关,潜伏北平。西安事变后,他奉命来西安,专门设法收集周恩来和张学良的活动情况。经过搜查,在他的诊所内,字画后是一个暗门,内藏电台和秘写工具等。由于罗瑞卿的机智,察言观色,深入敌穴,识破了敌人。终于拔掉了这个钉子,保证了代表团在西安期间的安全。

 

 

 

王树声大将简历: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1927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1军第1师支队长、团长,红4军第11师副师长兼33团团长,第11师师长,红25军第73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31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9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7日在北京逝世。夫人杨炬。

 

王树声的故事:

王树是廉洁自律的榜样,这里讲几个王树声廉洁的故事:

王树声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但他功高不自居,位显不自傲,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1954年9月,时任湖北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不久,奉调进京,兼任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王树声和九位为新中国创建建立丰功伟绩的元勋、功臣们一起,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一级“独立自由”和一级“解放”勋章。周恩来总理亲手给他佩戴了金光闪闪的勋章,并颁发授衔、授勋证书。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但王树声无论走到哪里,他那普通一兵的打扮和亲切的言谈举止,让陌生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王树声大将。按照当时规定,大将离京乘火车外出,可以在火车上单挂一节车厢使用,即可以乘坐公务车。但王树声外出时总是拒绝使用公务车。有一次外出,秘书让军委警卫处与铁道部门联系挂一节公务车。王树声听到报告后很不高兴地说:“彭总外出有时都不坐公务车,我算老几,为啥摆这阔气,浪费国家钱财,快给我退掉。”据秘书回忆,王树声惟一一次乘坐公务车还是因为一同外出调研的同志较多,为节省费用,便于在车上工作,在同志们的劝说下,他才表示同意。火车刚开动,王树声就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工作。他说:“我同意挂公务车,就是为了工作方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紧工作,不要白白浪费时间。”王树声外出乘火车,一般只和秘书一起买一个软卧包间,同时不许秘书带枪,也不让铁路警察护送。他说:“搞特殊化会脱离群众,脱离了群众,就不会有安全。”

1959年3月,总军械部撤销,王树声专任国防部副部长,不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王树声因住城里,路途较远,中午不便回家吃饭,他就到机关大食堂和大家一起就餐。在那里,他同干部、职工、家属一样,排队依次买饭,从不搞特殊。一天中午开饭时,他照例到公共食堂排队,只见自己前面站着一个年轻战士,手里拿着一套饭盒。他和蔼地问道:“小同志,一个人吃饭,带这么多饭盒干啥?”“给首长打饭。”“哪位首长?我怎么不认识呀?”“我们是刚从外地调来的。”“哦。”战士打完饭,回去向自己的首长说起了这件事。首长觉得蹊跷,问说话的是谁?战士说不上来,只答是个老头儿。第二天,小战士又提了饭盒去打饭,看到昨天跟自己搭话的老头儿,就有意站到了他后边。那老头转过身,就象对老朋友似的打趣说:“喛!小伙子。眼瞅着你走在我前面,排队时怎么反站在我的后面?看来我还是个吃饭的积极分子哩!”说得周围排队的人“哄”的一下笑了。小战士红着脸问:“老同志,您贵姓?”“呃~~王树声。”小战士一听,惊愕地转过脸伸了一下舌头。回去后他告诉了自己的首长。首长听后,觉得很不自在,以后再也不让勤务员打饭,而是自己去排队了。

王树声就任总军械部部长后,按照规定有关部门打算给他修建一套设备齐全、装修较好的住房。但王树声谢绝了。他考虑,国家正在搞经济建设,到处都需要花钱,自己能为国家节省一点是一点,只要能住下,有个办公、会客的地方就行了。他坚持不建单独小院、楼房,只建一般平房。这样,他全家六口人,就居住在一幢狭窄低矮的平房里。这所房子外无围墙,屋内装饰一般,陈设简朴,只有一些日常的木质家俱,和普通的人家没有什么区别。总军械部撤销后,他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原来居住的大院房产转属另一单位。组织上考虑他多有不便,决定为他另觅地方,建造新居。有关部门的同志很重视,积极帮助王树声挑选房址。开始,规划人员给王树声找的房址在玉渊潭附近。这里紧靠八一湖,近临引水河,绿荫环抱,环境幽静,风光宜人。老将军一眼就看中,正待说定,忽然看见不远处有几间民房,即问这碍不碍事。规划人员说,如果要在这里建房,就动员那几户人家搬迁。王树声思忖片刻,摆手说,“还是算了吧,凭什么要撵人家老百姓!”后来,规划人员在故宫筒子河畔找到一处明清时古建宅院,当时无人居住,就请王树声过目。陪同的人怕老将军看不上,就指着护城河说:“您瞧,这地方难得呀。将来盖起了新房,坐在窗下就可以钓鱼了。”王树声连连说:“嗯,不错,不错!”接下来他问:“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居住呢?”陪同人员说,这原来是西藏某上层人物的住所,“文革”中搬走了,如果首长选中这个地方,把老房拆改一下就行了。王树声一听,连连摇头说:“不妥,不妥,少数民族同志的住房不能占,这是民族政策,他现在不住,以后还是会把他请回来的。再说这是古建筑,破坏不得的,麻烦你们再选一处看看吧。”又过了一段时间,规划人员又在北京饭店西边,找到一处四合院,也无人居住。王树声到现场看后也比较满意,但一问,这原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王树声断然说:“算啦,算啦,怎么好占人家民主党派的机关呢。”陪同的人忙说:“他们早就被红卫兵赶跑了!”“那是胡闹!”王树声浓眉一锁道:“民主党派关系到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我王树声怎么能占人家的房子,他们迟早要回来办公的。”就这样,建新房的计划一再落空。王树声一家仍住在原来简陋、低矮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去世。

新中国成立不久,有些沾亲带故的求王树声帮助,想在城市找个工作或弄个一官半职。王树声对他们说:“我的职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是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没有丝毫营私的权力。你们有困难,应该依靠当地政府解决,依靠自己努力生产。”他的亲侄女和叔伯侄儿一直在家务农,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物资供应比较紧张,许多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用品短缺,粮、油、布等按人口凭票供应。王树声要求家人,按北京市政府的规定,供应什么,吃什么;供应多少,买多少,不能多吃多占搞特殊。办公用品、专车也不能随便使用,家里有事要用车,要计车公里,按规定付费。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期间,王树声多次出国访问和接待外宾。每次外宾赠送他的礼品,他都悉数交公。一次,警卫员将外宾赠送的礼品放到了王树声的车里。王树声看到后,让其送给了有关部门。他说:“我这个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私人的呢?公私分明,是革命纪律,今后要务必牢记呀!”1972年底,王树声的长子王鲁光要结婚了。随着婚期的临近,家里除了为新人安排了一间房子、一张床和二条新棉被,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鲁光把放在室外的一个石头茶几搬到自己小屋,找来一块桌布蒙上,又找来两把旧椅子放在两边。王树声的警卫员看不过去,心想高级干部的子女虽然不能摆阔气,但农村老百姓结婚也不至于这样寒酸啊。于是,他自作主张,和鲁光商量,将军事科学院首长休息室的两把金丝绒面椅子和一张大理石面茶几,暂时借来布置一下新房,等婚后再归还。第二天晚上下班时,警卫员将这几件家俱放到了王树声红旗轿车的后备箱里,准备带回。王树声看到后,严厉地问:“这是干什么!”警卫员忙说借给鲁光用用,婚后还回来。王树声吼道:“你给我送回去,公家的东西不能动,不能拿!”警卫员只好将东西放回原处。

 

 

 

许光达大将简历: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师长,红3军第8师22团团长、8师师长,红3军第25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3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1室主任,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69年6月3在北京逝世。夫人邹靖华。

 

许光达的故事:

许光达后半生是在装甲兵战线上渡过的,他把全部身心都用到了装甲兵的建设上了。说起当装甲兵的司令,还得从头说起。1949年10月,许光达在兰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后,便匆匆来到北京。他是奉命来京协助彭德怀起草给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的。谁知,此行竟成了他后半生军事生涯的新起点。

一次,中央领导同志在议论建国大事的时候,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周恩来向朱德、彭德怀两位老总提出,调许光达去外交部工作。因为当时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许光达是从苏联学成归国的,很适合这一工作。但老总们有自己的想法:军队要现代化、正规化,更需要有专长的军事人才。周恩来问许光达:“你自己是什么意见?”许光达笑笑说:“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一些。”谈论间,毛泽东正好进来,问起他们议论的事,笑着说:“听老总们的吧!”工作报告完成后,彭德怀邀请许光达夫妇共进午餐,并同游北海。游览中,彭德怀又对许光达说:“战争结束了,军队要成为国防军,要变单一兵种为多兵种,海军、空军要建立起来。陆军里面也要建立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还要加强炮兵,这些都要人去搞。你是不是去搞装甲兵?后半辈子为军队现代化出点力。”听了彭总一席话,许光达心想,新中国建立后,为军队现代化出把力,是应尽的责任,便欣然接受了彭总的建议,并表示:“军委让我搞装甲兵,我后半辈子一定把心血用在装甲兵上。”

1950年5月,许光达奉军委命令,重返北京,开始了筹建我军历史上的现代化新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一个月后,毛泽东签署中央军委命令,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当时,虽说四个野战军各有一支装备陈旧、车辆极少的坦克部队,但人数、坦克都不多,坦克全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要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建成一支统一的、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兵种,困难不少,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没有自己的武器装备,缺乏技术兵种需要的指挥和技术人员,甚至连领导机关都没有。上任后,许光达把几支坦克部队的领导陆续找来,作了长谈,考虑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他先抓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按统一编制整编部队;二是抓干部培养。军委批准,把原有坦克部队整编为三个战车师,并陆续组建三个坦克团。9月1日,成立了兵种领导机关。接着,他赶赴天津,亲自主持组建了解放军第一所培养装甲兵干部的坦克学校。此后,又组建了3个编练基地和4所坦克修理工厂,开始了装甲兵这一现代化兵种的建设工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许光达向中央军委提出,组织一支志愿军坦克部队入朝参战,使我军坦克部队经受实战锻炼。1951年1月,许光达组织的坦克部队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他对作战部队的战场集结、作战使用以及技术保障等等作了充分的考虑和周密的布置。随后,他还亲自赴朝鲜战场,进行实地考察,总结经验。11月,在他主持下,制定了装甲兵部队3年建设规划。自此以后,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部队发展和院校建设费尽心血,先后在军委统一规划下,增建4所坦克学校,组建了装甲兵学院和装甲兵工程学院,并亲自兼任装甲兵学院院长。1959年国庆10周年大典,许光达亲自陪同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由国产坦克组成的坦克车队。当坦克方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毛泽东紧握许光达的手,高兴地向这位我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表示祝贺。此刻,许光达心里充满了自豪。晚年的许光达用很大精力抓部队训练,甚至亲自驾驶坦克示范,为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9年夏,他来到北京郊区卢沟桥畔的坦克学校,开始从头学起。教员在课堂上仔细地讲,他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遇到不懂的概念、原理,他就一遍遍地向教员询问,非要弄出个水落石出不可。年过半百的司令员学习的认真劲儿,感动了教员,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司令员“开小灶”。

一次上实车驾驶课,许光达开着坦克在起伏的跑道上奔驰,只见他动作有条不紊,手拉操纵杆,脚踏油门,坦克加速向下坡冲去。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斜坡,许光达还未来得及把坦克调整过来,便顺着斜坡驶下去了,好在坦克没翻过去,停在倾斜度很大的斜坡上。这可把教员吓坏了,他对许光达说:“首长,您下车,我把坦克开过去。”许光达说:“不,我开上来的,我还要把它开下去。在这里我不是首长,是你的学员。”说完,他屏住气,硬是把坦克从斜坡上开了过去。在许光达的带动下,装甲兵部队学技术、钻业务、大练兵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