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吹箭能用几次:怎样给报纸副刊写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2:42:18
  报纸副刊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因此报纸副刊就要给广大读者提供贴近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肩负起培养文学新人,提高文学新人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字功力的任务。可以说,报纸副刊离开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是无法办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许多报纸在注重办好新闻版面的同时,也都相继开辟了文学副刊版面,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精神食粮,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试身手的阵地。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是,当下的报纸副刊多以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充填副刊的版面,引起读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确实,散文这种文学的轻骑兵,能以最快的速度描摹生活中刚刚逝去的事情,能以最饱满的激情状写人们心中的隐痛和快意,因而受到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喜爱。
  许多文学爱好者们以为散文无非是语言华丽一些,词汇丰富一些,就能让编辑采用。我觉得语言和词汇只是散文写作的一个较重要的方面,但根本的还不只这些,散文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是值得每一个想写好散文的文学爱好者们重视的。
  首先,散文要以极高的热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给予极大的关注。因为我们的每一份报纸都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新闻报纸,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副刊也有其新闻性,是要通过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的。因此我们的散文作品就要对广大读者所关心的社会及人生方面的问题广泛涉猎,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我们更欢迎那些还没有引起读者注意或很边缘化的问题,经过作者对这些问题运用文学语言,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思索文章。我经常对我所在报纸的副刊编辑说,凡是没有时代特点、不涉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人生问题的散文作品,一律不能采用,这是因为这样的文章对广大读者无益。我们常常接到这样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极尽悲痛地诉说着他自己“失恋”的心情,或是不知所云地讲着他自己的私情,看不出他反映的是哪一个时代,没有丝毫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或欢乐或悲苦的人生给予关注,这样的稿子,我们当然不能用了。
  第二,散文要有“我”,要独特写,要写“独特”。我同许多作者交流时谈到,散文是“过去时”的,是作者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感悟。因此我们强调在文章中要有“我”,即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散文大体是要以第一人称“我”来抒写的,写作者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要有作者的主观对客观的关照。当然也有作者不以第一人称“我”出现,而是以第二人称“你”来结构,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仍然是作者在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还是强调以第一人称“我”来结构文章,这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我们编辑部常收到一些作者写的游记类、观光类的散文,当然不乏华丽的语言,但通篇都极像是“导游说明书”,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地介绍,读来索然无味。为什么呢?因为文章中没有“我”!没有“我”的主观对当地景点的看法、想法,没有作者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谈,没有这个景点在“我”心中产生的极欲向人们诉说的发现和情感。这样的稿子当然是不能用了。
  散文还要强调“独特写”与“写独特”。为什么这样说?文学创作最忌重复别人,走别人走过的路。文学是需要创新的。有的文学爱好者总是看别人写什么题材,他再写什么题材,这样的文章在题材、体裁、风格上都是不会有所创新的。创新,就是独特,就是别人没有嚼过的“馍”,这样的文章就会给人一种新鲜感,读者就爱读。生活中有许多是人们司空见惯,而不再注意的东西,我们如果能够捕捉到人们已经见惯了的东西,挖掘出人们所不熟悉东西,那么这样的稿子就是新的,就是独特的。我们报纸副刊曾发过一篇散文《布鞋情结》,这篇文章单从标题就给人一种新鲜感,因为在皮鞋已经大行其道的当代,谁还会注意布鞋呢?但是本文的作者就注意到了,这就有了独特之处。作者写她之所以对布鞋如此倾情,是因为她小时候穿的布鞋,都是母亲的杰作,写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偶不小心,手指被锥针扎破,母亲吮着手指,却说子女们还算有良心。原来当地风俗,锥针扎破手指,喻意穿鞋者“有良心”。作者又写其实是母亲的母爱与亲情,促使母亲一双又一双地为她们做着布鞋,她们穿着布鞋,也就更有良心地关爱着母亲。文章中这种独特的事物,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发现,都使得编辑们爱不释手。这样的散文很快就被编辑部采用了。
  第三,散文要确定中心,写好开头,也要写好结尾,更要写好细节。其实这是所有文学作品对写作者的要求。有的作者,写了很多文字了,但不知他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他只是漫无边际地写,也不知道他究竟是要写人,还是要写事,你看他的文章,好像两者都涉及到了,但哪个也没有写深写透。我曾收到一个女作者写来的散文,洋洋三千字,作者的文字很美,写人状物很形象,但就是像我所说的那样,不知她倒底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文章没有中心。但她的文章中也不乏精彩之处,这样我们就同她商量,节选其中写她小时候的邻家姑娘秀秀的一段,请她改写。她马上就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改写,并认真地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散文《秀秀》。文章突出了秀秀的形象,突出了秀秀这个女孩儿同作者的关系,突出了表现秀秀性格的故事,内容很紧凑,并张驰有度,发表后,很受读者的喜爱。所以我们在动笔之前,要先想好写什么,表现的是人物还是事件,也就是说要确定文章的中心,然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围绕这个中心去写,这样就不会写来写去自己收不住笔,别人也不知所云了。
  确定了文章的中心,接下来就要想好文章的开头。要很简洁明快地在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知道,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同时,不要拖泥带水,要很快地进入要写的人或事。当然,即是文学,就要在开头努力营造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一种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比如写人的散文,不妨开头写道: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起猪圈。她抿了抿汗湿的发稍说,找我干啥?
  这样很快地切入正题,又营造出一种氛围,一种场景,可使文章增色,同时也加快了文章的节奏,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当然有了好的开头,还要有好的结尾,这样不仅使文章更完整,亦可令读者拍案叫绝,或扼腕叹息。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异彩纷呈的,作者应该多多想一些,多多尝试一下。
  散文有了好的开头,也有了好的结尾,还要讲究细节。没有细节的散文是没有味道的,不会吸引读者的。我们编辑部曾接到过这样的文章。作者写他的奶奶。但文章中空泛的议论很多。比如作者写他的奶奶对他很疼爱,也很严厉,但究竟是如何疼爱,如何严厉,文章中却没有任何交待。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感人的,也就是说感人的力量来自于形象,而不是概念。这就需要细节来说话。如果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具象地写了奶奶是怎么样疼爱他、对他怎么样严厉的一些生动有趣的细节,文章的味道就不同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散文时,一定要记住不能概念化地写你的感受,而要十分具象地抒写出来。比如,不能一般地概念化地写天气很冷,单是一个“冷”字是不行的,还要有细节描写,如“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冻红的双手不听使唤地推着车,冻疼了的双脚无知觉地走着。”反之也不能概念化地写“热”,也要将这个“热”很具象地“活”起来。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写旧北京三伏天人们热的感觉时,那样细致入微地写“热”,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篇散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是非常需要几个最能说明问题的、生动有趣的细节,来烘托人物或事件的,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说服力,才会感人,显得丰满厚重,才会好看。所以细节对散文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文无定势,很多方面是可以发挥和创新的。但我以为,给报纸写的散文和给刊物写的散文是不一样的。一是篇幅的不一样,给报纸写的散文就要紧凑些,一般一千多字就要打住;二是内容精炼些,不允许过多的背景铺垫,也不允许庞杂地拐弯抹角的抒写,往往要十分清晰地写出事件和人物,使读者一目了然。许多文学爱好者在谈到给报纸副刊写散文时,总是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大千世界可写的东西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勤于观察与努力思索,成熟于心后再写,总会有不同于别人的发现,总是会写成功的。比如,我在此出两个选题,一个是《儿时多憾事》,另一个是《平生第一次》。仔细想一想,小的时候都做过哪些现在想来令你深感遗憾的事;平生所做第一次的事很多,但哪个“第一次”令你终生难忘?这两个题目,是不是有很多话要说,是不是可以写出很棒的散文来呢? (转自 刘晓川《新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