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灵襄 知乎: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59:00

高阳台·西湖春感

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④?但苔深韦曲⑤,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⑥,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⑦。

【注释】

    ①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凤翔(今陕县名),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败落,张炎也因此穷困潦倒而终。他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归隐西湖。张炎的创作和词论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清代许多词人都尊崇张炎,把他和姜夔并称。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

    ②断桥:西湖景点,在西湖孤山之侧。

    ③西泠:桥名,在孤山下。

    ④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寓宋亡后家族沦落之感。

    ⑤韦曲:地名,在长安城南。下文“斜川”亦为地名,也是名胜之地。

    ⑥笙歌梦:指宋亡以前的欢乐生活。

    ⑦啼鹃:悲啼的杜鹃。杜鹃,鸟名,啼声凄切悲婉。 

【赏析】

       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当年燕子知何处?”起笔令人一振。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如今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二句话,点出词人的雨秋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这首词是张炎的代表作。词的上阕主要描写西湖的晚春之景,下阕重点抒发重游西湖时的今昔兴亡之感。

开篇三句总写游湖时所见到的暮春景象,点出了时间、地点、和景物。“接叶”绘出了西湖绿树密集、枝繁叶茂的景象。“卷”字尤佳,团团的柳絮在平静的湖面翻卷的图景立现于眼前。从“斜日”的意象中,即可窥见词人此时哀伤的情感,感受到词人叹惋的情态,只因前人曾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能几番游”两句就流露出词人因叹春归而生发的惜春之情,哀伤之情顿感。春将归去,词人不胜凄凉,惟盼春能暂住,以缓其伤。“东风”二句即抒词人留春、怜春之情:留春之意切,怜春之情伤。更令词人凄然的是湖上春尽,繁盛不再,湖光山色眼下只呈现一片惨淡迷离的景象,无限忧伤齐集词人心头,人怎堪受?上阕就借对西湖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词人惜春、留春、伤春以及叹盛时无常的感慨。

下阕首句的疑问,写昔日燕子如今也寻不到它的旧巢了,融入了词人沧海桑田的喟叹,暗寓家境衰落的凄凉之情。“但若”二句借韦曲、斜川等名胜之地比喻西湖风景,亦融不胜沧桑之感于其中,叹今非昔比,哀盛时难再。“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如今只见一片青苔野草。“见说”两句意为听说无愁的水鸥,如今也有愁绪了。词人用鸥鸟来比喻自己,意即喻自己遁迹世外、像鸥鸟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今已不可能了,可见作者愁情的深广。“无心”句至篇末,词人对往事不忍回顾,只有在隐居时自己独自小醉闲憩,愁绪倍增,写出了家国之变给其带来的深沉哀思,无限悲凉立上心头。

 这首词借景抒怀,把对春天的景色的实写与内心亡国之痛的虚写结合起来,以景示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内容凄凉幽怨,风格婉丽、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