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蜂蜜:湖南省交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09:55
     
                      湖南省公路水路中长期交通科技规划                      湖南省交通厅   2005年02月10日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发表评论】
                  
                    一、指导方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需求引导、综合集成、强化创新、重点突破”的基本方针,紧密结合我省交通事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全面提升公路水路交通的总体科技水平,为实现公路水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科技发展为人和依靠人,充分发挥人这一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利用科技促进交通的人性化服务。
                    需求引导,就是把科技服务于交通作为交通科技发展的主导思想,强化科技创新与交通发展的结合。
                    综合集成,就是要突出交通科技自身的发展特点,注意利用一切最新的和成熟的科技成果,解决交通发展中出现的特殊技术难题。
                    强化创新,就是要在交通行业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倡导大胆创新、积极开拓的精神,强化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活动,培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重点突破,就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配置有限的各类科研资源,以点带面,提高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遵照以上指导方针,中长期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主导与市场倡导并重。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是交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能力建设与研发活动并重。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不仅要重视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还要充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交通科技的整体研发实力。
                    ——远近结合和分步推进并重。近期注重解决交通重大科技问题,远期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长远布局。
                    ——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要重视技术研发,也要重视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湖南公路水路交通科技总体水平,为实现湖南公路交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建立一个适应湖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路水路交通科技体系。
                    1、到2010年,湖南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1)建立健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完成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交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
                    (2)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交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围绕我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局,加强工程适应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加强前瞻性交通软科学研究,提高交通发展决策水平和行业管理水平;
                    (3)信息技术得到较广泛应用,交通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面向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加快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勘察设计、建设规划、运营管理信息化;
                    (4)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对交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建立与完善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大成果转化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支持力度,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成果转让市场化,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科技进步对交通发展的贡献率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20%;
                    (5)交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交通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从“十一五”开始,每年从交通规费或交通专项税费收入中提取交通技术创新经费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
                    (6)交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交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及从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交通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基本适应交通事业发展的需求。
                    2、到2020年,湖南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
                    (1)形成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符合科技与交通发展规律,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科技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有机结合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
                    (2)运营管理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即实现国省干道运营管理信息化,主要港口和站场管理信息化,路政、运政、航政管理信息化;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养护技术水平有质的飞跃,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可持续发展技术全面提升,资源利用合理化,能源洁净、高效化;
                    (5)交通安全技术整体提升,交通运输成为社会信赖的运输方式,突发事故可防控,达到社会公认的安全标准;
                    (6)决策集成化和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决策数字化、可视化和协调化;
                    (7)建设一支竞争力强、梯次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交通系统全员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三、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一:特殊地质地理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
                    (1)湖南省公路三级自然区划研究
                    研究必要性:湖南省境内地势起伏较大,从东北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到西南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南岭,地势差异悬殊。东北部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河湖密布。西南部山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地势和地貌结构的差异也导致了气候条件的差异。相对宏观的一、二级公路自然区划不能充分反映湖南省境内筑路条件的明显差异,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公路自然区划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湖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进行更多层次公路自然区划的划分。研究成果将为湖南省公路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等提供具体、详实的指导,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公路病害的发生,降低公路建设和养护费用。研究内容:湖南省自然地理因素分布特性及其与公路工程相关关系研究;湖南省公路自然区划体系结构研究;湖南省公路自然区划指标体系研究;湖南省公路自然区划方案研究;湖南省公路自然区划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
                    (2)洞庭湖平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综合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在洞庭湖区将修建岳阳至常德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湖南段等数百公里高速公路,将遇到大量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开展洞庭湖区软土地基处理综合技术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洞庭湖平原河湖相软土地基分类、地质结构及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地形不同填方高度下软土路基设计原则、处理措施及计算评价方法;洞庭湖平原河湖相软土路基稳定性和工后沉降的计算分析方法;洞庭湖平原河湖相软土地基处理工艺、处理材料、技术要求及施工要点;软土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各种软基处理措施的经济性评价、适用条件及工后病害防治措施等。
                    (3)洞庭湖区软基地区合理桥型及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洞庭湖区湖相软弱沉积层一般厚达50m以上,承载力非常低,而湖区由于泄洪和运输的需要,往往要采用大跨度的桥型方案。这一对矛盾历来是困扰湖区桥梁建设的难题,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软基地区合理桥型及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适应湖区软基的桥型设计研究;桥梁施工技术研究;路堤桥头连接技术的研究等。
                    (4)山区大跨度悬索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在山区修建悬索桥常常具有如下特点:锚锭可以利用山体岩体,加劲梁和主缆等材料或构件难以到达施工现场。正因如此,山区大跨度悬索桥的许多设计和施工技术问题有待研究。研究内容:山区大跨度悬索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山区大跨度悬索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隧道锚的构造形式,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的研究。
                    (5)山区陡坡地段桥梁桩基设计施工与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研究必要性:为了避免破坏山区河谷水系统及生态环境,在沿河谷或傍山陡坡地段修建公路桥梁越来越多,由于工程地质条件与所受荷载的复杂性,其受力特性与承载机理以及破坏模式更为复杂,为了确保其桥梁桩基设计与施工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山区陡坡地段桥梁基桩的稳定性与评价方法研究;桥梁桩基新的设计理论与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等。
                    (6)洞庭湖区超长钻孔灌注桩研究
                    研究必要性:我省在洞庭湖区实行畅通工程,将修建近10余座大型桥梁,因洞庭湖区独特的地质条件,修建的桥梁往往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基础,以穿过这些不良地层。由于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受力机理等不同于一般的钻孔灌注桩,有其特殊性,比如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沉降问题、屈曲问题、负摩阻力、试验方法以及施工工艺等等,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超长灌注桩的荷载传递及桩土共同作用机理研究;不同荷载条件下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和特性研究;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检测手段与方法、质量评定标准以及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工艺研究。
                    (7)高应力下长大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研究必要性:目前,大型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与优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国际前沿课题。在高应力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及其支护结构的受力有着本身的特点,这方面研究尚很欠缺。本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采用真三轴试验、现场试验、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研究高应力作用下节理岩体因应力路径的改变以及因能量的集中和释放速率的改变诱发变形破坏的规律;高应力下隧道开挖与支护过程全局优化的分析方法;开发计算机软件。
                    (8)沅水航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沅水径流量大,落差大,既是水运黄金通道,也极具航电开发价值。目前沅水全江渠化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已建的五强溪和凌津滩两个连续梯级使用效果来看,存在诸多影响航运的技术难题,急需解决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弯道通航条件、梯级开发通航水位衔接技术、两坝间水位非衔接段(变动回水区)通航条件改善技术和快速、低污染船舶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沅水末级枢纽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急流滩险治理研究;五强溪下引航道口门及凌津滩枢纽变动回水区通航条件改善措施研究;沅水梯级开发通航水位衔接技术研究;沅水快速、低污染船舶标准化研究等项专题研究。
                    (9)低水头航电枢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在我国的主要内河上已建低水头航电枢纽7座、在建8座,规划建设10座。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综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内河航运建设开发的成功模式。但低水头航电枢纽建设对库区淹没、浸没及防洪影响较大,枢纽工程的布置、泄流、通航及冲刷机理仍存在较多技术问题,工程建设的融资、决策及组织管理仍存在不少的弊端和缺陷,有必要进行分析研究,以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低水头航电枢纽工程的规划布置、设计与建设管理。研究内容:平原丘陵区低水头航电枢纽总体布局研究;通航建筑物的布置及通航水流条件研究;低水头航电枢纽水力特征研究;平原丘陵地区低水头航电枢纽施工期关键问题的研究;平原丘陵地区低水头航电枢纽泥沙运动特征研究;航电枢纽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重点领域二:降低基础设施造价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
                    (1)芳纶筋在连续配筋水泥砼路面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必要性:芳纶筋具有高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轻质、耐磨及抗化学腐蚀能力强等优点,目前,国外已作为钢筋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核电站等土木工程。因此尝试利用芳纶筋替代传统连续配筋水泥路面的钢筋,从而减少由于钢筋锈蚀产生的路面破坏,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国内外对芳纶筋用于土木工程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外关于用于连续配筋水泥路面也正在研究中,但相关报道甚少。研究内容:芳纶连续配筋水泥路面的性能研究;芳纶连续配筋水泥路面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芳纶连续配筋水泥路面的耐久性及抗疲劳性研究;芳纶连续配筋水泥路面的经济性分析;芳纶连续配筋水泥路面的施工工艺研究。
                    (2)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应用研究
                    研究必要性:橡胶粉改性沥青是以一定细度的磨细橡胶粉投入热溶沥青中,在热和机械力的作用下,橡胶粉粒吸收沥青中油分而溶胀,部分恢复生胶的粘性和可塑性质,并由原来的紧密结构变为相对疏松的絮状结构,制备后的橡胶溶胀颗粒能均匀地悬浮分散在沥青溶液中。大量的试验证明用胶粉对沥青进行改性,可显著提高沥青耐低温、耐高温和耐老化性能。同时将废旧轮胎用于公路建设中,对减少黑色污染是极其有利的。研究内容:胶粉复合改性技术研究;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胶粉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3)大跨径桥梁桥面防水粘结系统的研究
                    研究必要性:我国大多桥梁在远未达到设计寿命时,就出现了钢筋锈蚀、结构强度下降、桥面铺装层严重破损等现象,严重危及桥梁结构的安全,运营效益明显下降。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发现,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水分渗入桥面混凝土内产生水分侵蚀破坏引起。这不仅妨碍了正常交通,影响了桥面的美观,易造成交通事故,也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解决由于桥面防水粘结引发的破坏,是解决桥面铺装早期破损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提高桥面铺装水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内容:目前主要桥面防水粘结材料使用状况的调查和新型防水粘结材料用于桥面防水粘结的可行性调查分析;防水粘结材料的性能研究;防水粘结材料路用性能研究与现场检测评价指标的研究;大跨径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结构的研究。
                    (4)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研究必要性:高速公路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些高速公路已经进入大、中修阶段,如何积极再生利用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路面废弃材料,是公路建设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技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因而能节省道路养护和维修费用。根据美国联邦公路局的调查,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可节约材料费53.4%,路面建设费用降低25%左右,沥青节约将近50%。同时由于路面废弃材料有效地得到处理,使其物尽其用,还有利于节约能源,免除废料堆置的麻烦,保护了道路的周边环境。研究内容: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性能的试验评价;老化沥青再生性能恢复的技术途径;厂拌热再生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及其质量评价;冷再生混合料技术特性及其设计方法;再生稳定柔性基层路面结构与施工工艺;再生混合料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
                    (5)钢桥面沥青砼路面铺装研究
                    研究必要性:近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快速发展,钢桥建设越来越多。现在国内外的大多钢桥面均是采用沥青砼铺装,但是尽管国内外的道路工作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到目前为止,各种方法的使用效果并不如人意,许多钢桥建成通车投入运营不久,桥面就出现了问题,如,厦门海沧大桥钢桥面出现较大面积破损和裂缝。桥面铺装的早期损坏已成为影响高速公路使用功能的发挥和诱发交通事故的一大病害。因此,为保证桥面铺装的路用性能,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钢桥面沥青砼路面铺装病害分析;钢结构桥梁的沥青混凝土在桥面铺装中受力机理及混合料的疲劳特性研究;钢结构桥梁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的合理型式研究;施工技术要求及关键工艺研究。
                    (6)基于防裂技术的经济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研究必要性:半刚性沥青路面裂缝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该结构的主要病害。调查表明,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通车后一年,最迟第二年均出现大量裂缝。现场钻芯取样观察表明,裂缝中相当数量是半刚性基层先裂而导致的沥青面层开裂,这一比例常常超过50%(尤其是温、湿变化剧烈地区)。大量裂缝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结构强度的削弱,降低了路面使用寿命。研究内容:针对目前半刚性基层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研究设置沥青碎石基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特性、施工方法与控制和压实度的检验方法,不同基层下承层结构类型的实际应用观测,选择合适的路面结构(包括沥青面层厚度和组合、基层厚度、底基层类型和厚度),进行经济评价和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设置大粒径沥青碎石基层经济沥青路面结构和施工控制技术。
                    (7)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研究必要性:目前我国交通量随经济的发展增长很快,由于多种原因,沥青路面出现破坏的时间大大提前,当前的沥青路面结构应如何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公路交通形势是当前我国公路建设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组成设计研究,包括级配碎石、大粒径沥青碎石、贫混凝土;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材料组成和合理级配的研究;耐久性沥青路面各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指标的研究;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的测试研究;耐久性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观测与分析。通过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分析各种材料用于基层和面层以及其材料组成和结构组合,提出几种典型耐久性路面结构组成。
                    重点领域三:基础设施高效、快速养护技术及管理
                    (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
                    研究必要性: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一般均是在路面性能下降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或不能继续使用时)才进行养护维修,这时养护成本较高,工作量大,对交通通行的影响也大,且有些问题不及时养护处理,虽然不会影响路面的通行能力,但是会加速路面的破坏。而预防性养护是在路用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根据路用性能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措施进行养护,这样就能使路用性能始终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延长路面的服务寿命。研究内容:路用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各种预防性养护方案研究;预防性养护方案的决策模型研究;各种预防性养护方案的使用效果评价,提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的全套技术。
                    (2)混凝土桥梁维修加固材料及其施工工艺的研究
                    研究必要性:混凝土桥梁的维修、改造、加固的方法较多,从目前(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使用结构胶粘剂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建筑结构胶中有75%以上是用于结构的维修、改造和加固。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不仅开发了有针对性的专用产品,而且制定了较完善的技术规程,工程应用较为普遍。应用结构胶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维修加固,是一项新技术,可采用的方法有粘钢加固、粘贴碳纤维加固、裂缝注胶修补、外包钢加固、后锚固钢筋或螺栓等。在结构胶加固新技术中,所用配套胶粘剂及其施工技术对加固效果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为止还没有理想的混凝土桥梁维修加固专用结构胶和齐全的技术规范。因此,开展混凝土桥梁维修加固材料及其施工工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不同用途结构胶的配方优化及配制技术研究:不同用途结构胶的技术性能研究,除力学及施工性能外,重点研究其抗疲劳及耐老化性能:与不同加固方法配套的结构胶施工工艺研究。
                    (3)大中型超导加热沥青油罐的研制开发
                    研究必要性:目前我省县级公路局及地区沥青供应站所用的大中型沥青储运设备,大多采用明火加热、导热油或中压水等方式对沥青进行加热保温,其加热性能及保温效果均比较差,根本满足不了沥青路面机械化养护的要求。为了改善我省目前沥青路面养护施工中沥青加热设备的落后现状,确保沥青在储运及使用过程中的加热质量,将热传递效率极高的热超导技术应用于大中型沥青储运设备,研制开发先进实用的沥青加热保温油罐,对提高沥青在储运和使用过程中的加热保温性能,快速高效地加热沥青,提高沥青路面的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内容:将热超导技术应用于沥青储运设备的加热保温性能分析;大中型沥青加热保温油罐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罐中罐结构设计;动态循环的结构分析;超导加热油罐的技术经济分析。
                    (4)湖南省干线公路养护评价、预测模型研究
                    研究必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公路数据检测技术及养护综合评价技术发展较慢,目前大多停留在人工检测和评价的阶段,尤其缺乏高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落后的检测技术及养护评价体系将不利于湖南省公路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将着眼于湖南省高等级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建立一整套服务于湖南省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的综合评价和预测模型体系。
                    (5)湖南省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必要性:县乡公路养护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养护资金无法及时足额到位,公路养护质量无法有效提高,必须加紧进行县乡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和新的养护管理模式研究。研究内容:围绕“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主题,积极探索县乡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市场化转型的方法,以实行“三化”:养护体制市场化、养管单位规模化、养护手段机械化为目标,推行招投标养护、分段承包养护等市场化模式;理顺关系,健全网络,建立新型的县乡公路分级养护体制。
                    重点领域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技术
                    (1)山区高速公路土地复垦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地对因公路建设而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土地复垦有着巨大意义。研究内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永久占地和取土点等破坏性的土地进行生物和工程修复或复垦规划,并对复垦土地进行适应性评价;进行山区公路路域草本植物的比选和引种植物的生物安全评价。
                    (2)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研究必要性: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包括总装机容量将达8.4万千瓦的电站、泄水闸、船闸、坝顶公路桥、水库等。该工程建设将对缓解枯水期长株潭用电紧张、提高湘江航运能力、保障长株潭3市枯水期的用水需求、改善长株潭城市滨水区环境、培育和开发3市的沿江风光带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也将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地质、防洪、水环境、水生态和移民等一些问题。其中河岸崩塌和水位抬升对防洪的影响、泥沙淤积对航道的影响以及由于流速降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可能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运营和效益的发挥。因此,针对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对湘江城市防洪的影响;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对河岸崩塌的影响;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河道泥沙输移与淤积规律研究;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对水生物栖息与繁殖的影响;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对湘江沿岸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航电枢纽上下游冲淤对枢纽影响研究
                    研究必要性:为了获得更多的航运、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人们已开始在河流的中下游修建大量航电枢纽工程,由于河流中下游防洪及库区淹没等方面的要求,其枢纽泄水闸一般采用低堰。航电枢纽泄流时不仅存在着下游冲刷问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泄水闸上游局部冲刷。对枢纽大坝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低堰泄水闸上游局部水流结构特征、冲刷条件、冲刷机理、冲坑形状及范围等研究,对低堰泄水闸上游局部进行防护设计,确定合理的航电枢纽运行调度方案。同时由于修建航电枢纽后,改变了通航河道原有水流条件,对枢纽上、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进行研究,了解其对航道的影响,对充分发挥整条河道航运效益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航电枢纽工程施工期坝区河段冲淤对航道影响及其工程措施的研究;枢纽建成后正常运转条件下下游河床冲淤变形预报及对航道影响的研究;航电枢纽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防淤减淤措施研究;枢纽泄水闸上游局部冲刷的条件、冲坑形状及范围进行局部动床模型试验研究,提出控制泄水闸上游局部发生冲刷的工程措施及运行调度方式;泥沙淤积对水库库容的影响、变动回水区对通航的影响研究。
                    (4)洞庭湖水沙运动特性变化对航运建设影响研究
                    研究必要性:三峡工程建设后,排洲裁弯以及荆江流量加大对洞庭湖的水沙运动特性会造成较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湖区的航运建设也会带来影响,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三峡建设后,湖区水沙运动对航道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湘、资、沅、澧四水的梯级开发,如长沙枢纽建设后,湘江水位抬高,航运等级提高,相应湖区航道等级和标准也要发生变化,尾闾河段的治理措施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的研究,研究内容:入湖河道梯级开发、航运建设的重新规划以及航道标准的重新制定;研究枯水期洞庭湖区、以及尾闾河段航道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后,排洲裁湾等引起湖区水沙运动特性变化,对于航运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重点领域五:交通信息化技术
                    (1)湖南省交通ITS战略规划研究
                    研究必要性:为满足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的需求,运用新型的交通理念和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构筑湖南省现代化的智能交通体系已变得极为迫切。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规划、建设、管理必须统一协调,才能避免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研究内容:在明确湖南省ITS需求和国内外IT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湖南省ITS的近、中、远期发展战略目标;以湖南省ITS需求和发展战略为指导,制订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湖南省ITS实施计划,明确提出湖南省ITS建设项目的优先顺序以及推荐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作为今后湖南省ITS发展和ITS建设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的直接依据。
                    (2)数字公路与监控系统研究
                    研究必要性:“数字公路”在公路交通管理、道路养护管理、交通规划、高速公路监控等诸多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有关专家、学者曾就数字公路的概念、技术基础、数字公路中的“3S”技术等进行了一些探索,但针对“数字公路”的实质性研究几乎是空白,许多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内容:数字公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交通与监控系统研究;养护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等。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湖南航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必要性: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航道管理、整治、利用、规划的全面推进及新技术、新设备在水运事业中的运用,现在的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航道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组成部分,其现有的航道手工化管理暴露了诸多不足:航道资料归档基本纸张化,难以迅速查询到所需的技术资料;航道资料的利用率很低,难以在历史资料中发掘出航道演变规律;人工统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因此,我省航道管理系统迫切需要运用一种高科技手段来适应这种变化。研究内容:
                  GIS运用在航道管理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GIS在航道管理中的系统设计目标、原则及结构研究;湖南航道管理数据库研究;
                  GIS在湖南航道管理中的示范性研究。
                    (4)湖南省公路工程建筑材料分布及工程造价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研究必要性: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省造价信息化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虽然拥有大量的工程造价资料,但造价文件用手工档案存储,未进行系统科学的、基于计算机的存储、整理、分析,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也不能为公众及时准确提供资料中所蕴涵的大量造价信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公路工程建筑材料分布图及价格信息动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采集、发布材料价格信息。研究内容: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系统;建立湖南省公路工程材料电子分布图;开发基于C/S模式的建材分布与价格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基于B/S模式的建材造价系统;造价分析与决策支持;建立造价咨询网站。
                    (5)湖南省多式联运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开发与应用
                    研究必要性:多式联运是一种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方向。在多式联运中,标准化和信息化是十分重要的保障,是高效运输组织不可缺少的条件。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全面推广使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多式联运发展的需求,加入WTO的需要,内陆地区必须加快使用EDI技术的步伐。然而东部地区EDI的发展模式直接应用到西部是不经济,不现实,也不必要。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出我省集装箱运输EDI应用解决方案十分必要。研究内容:.国内外多式联运EDI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湖南多式联运发展与单证交换现状与存在问题;湖南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和EDI报文标准制定;湖南EDI技术应用发展模式;湖南EDI中心应用技术开发;.湖南EDI用户端系统开发;湖南EDI中心与国内外连接技术。
                    重点领域六:交通运输及安全保障技术
                    (1)内河干支直达运输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目前进行干支直达运输的主要方式是机动驳单船运输,解决跨越不同航区且航道条件制约度大的可分解机动驳船队干支直达运输技术研究尚属空白。本项目将解决不同航道条件限制与安全、经济、高效、大批量运输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干支直达水路运输提供一种新的机动、灵活、高效、安全、先进、实用的运输方式。研究内容:可分解机动驳船队运输技术总体分析研究;分解机动驳船队快速性研究;机动驳尾部流场及其配合研究:可分解机动驳船队运输配套技术研究;船舶多用途功能研究(含装载危险品防护技术研究)。
                    (2)涟水复航研究
                    研究必要性:涟水在历史上是一条良好的通航河流,从涟源到湘河口231公里,可常年通航。涟源航运曾为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了积极的贡献。1966年以后,由水电部批准,在涟水中游修建洋潭引水坝河和韶山灌渠。河水水量减少,不能正常通航,每年只能靠洋潭放水送船,到1979年,利用总干渠的水发电的朱津渡电站建成投资产后,洋潭至朱津河段基本无水。河床干涸,无法航行。每年只能在洪水期通行少量航次。但是涟水流域矿藏丰富,工业发达,是我省湘中工业基地,又是煤炭工业基地,娄底地区乡、镇企业小煤窖大量出现,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目前该地区铁路、公路已达到饱和,航运又未恢复,由于交通跟不上,致使生产受到限制。为了搞活经济,疏通流通渠道,促使工农业的发展,涟水复航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内容:涟水水运量分析及发展预测;复航需水量及水源条件分析;根据运量、投资、水量调节等因素,优化涟水复航方案;复航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3)湘江航运铁水联运成套技术研究
                    研究必要性:长期以来,港口建设的缓慢和落后,严重制约了我省航运的发展。随着湘江千吨级航道的建设,以涟钢、湘钢两大钢铁基地为依托,十分有必要建设一个以岳阳、长沙、湘潭为中心的湘江航运铁水联运交通运输网络,以解决我省外贸物质,特别是矿石的运输及成品型材的运输问题。研究内容:合理安排水运流向,科学选择铁水联运港址的布点;研究航—港口—火车的连接装卸工艺,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建立中转港成套管理体系,传我省交通运输形成铁—公—水的有机网络,探索建立现代高效大交通体系。
                    (4)湘江第四代经济型江海直达集装箱货轮的开发
                    研究必要性:我省集装箱总吞吐量预计2010年将达到33万TEU,
                  2020年将达到84万TEU。内河集装箱运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污染少等优势。我省北临长江,湘江至洞庭湖入长江可直达上海,具有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天然条件。而湖南现有的集装箱船型均为内河船型,航区为A级,最远点只能到达A级航区的尽头——吴淞口,不能直达洋山深水港,大量水上运输的集装箱将增加一道转运环节,这样将大大增加集装箱的运输成本并增加了运输时间,从而导致了市场竞争力的降低。因此,研制新一代的江海直达船型迫在眉睫。研究内容:上海洋山新码头的地理位置、水文情况、建设进程、设备设施等情况的调研;湘沪集装箱内支线进出口箱量分析;适应湘沪集装箱运输的第四代经济型江海直达敞口集装箱新船型开发;船舶的营运组织方案研究。
                    (5)湘沪干流直达大型货轮的节能与应用研究
                    研究必要性:能源消耗是船舶运输的第一大成本,它不但直接影响到各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危及到高能消耗设备的生存。如何降低船舶的能耗来提高船舶运输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各运输企业的主要问题。开发湘江大型和超大型货轮是近期湖南航运市场的需要,如何做好该轮的节能降耗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攻关课题。研究内容:在大型和超大型内河船舶上开发使用重油作为主要燃料研究;合理利用长江水流并采用三机双舵来提高船舶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实现车、舵、桨三者之间的最佳匹配,降低能源消耗。
                    (6)内河集装箱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运作研究
                    研究必要性:随着集装箱运输的高速发展,航运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船公司除了大力开发货源外,都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项重要产业进行开发,特别是以增值服务为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更为迅猛。该项目通过建立现代物流的管理体系,逐步推进湖南远洋从综合运输企业向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为湖南远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成长支持。研究内容:建立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载体,发挥水、公、铁便捷转换优势,以国际国内集装箱物流延伸及面向长株潭地区的分拨、配送等为主要功能,提供货物集散、进出口货物分流、仓储、包装、分拣、加工、配送、配载、和全程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中心。
                    (7)湖南内河水上支持保障系统规划研究
                    研究必要性:近几年在我省和我国其他地区频繁发生内河船舶安全事故,2003年长沙就发生多起沉船事故,2004年“6.23”小浪底又发生船沉人亡的严重事故,从这些事故中反映出内河水上支持与保障系统是极其落后的,已不能适应水上交通运输的需要,建立面向湖南全省的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船舶交通安全水平和应付突发灾难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而且紧迫。研究内容:内河水上船舶交通需求、船舶交通事故及安全度预测;内河水上支持保障系统的功能、硬件设施和布局。
                    (8)新型公路桥梁护栏研究
                    研究必要性:近些年来,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公路交通事故的状况也日趋恶化。据统计,2003年我国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达到10.4万人,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死亡286人,每5分钟就有一个无辜生命陨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车辆坠落桥梁引起的人员死亡人数占相当比重,2003
                  年从上年度上升到4148起,死亡2353人。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向着山岭重丘区延伸,公路桥梁的建设必然有更快的发展,急需开展新型公路桥梁护栏研究,提高公路安全水平。研究内容:护栏的外观设计研究;护栏的结构设计研究;护栏的施工工艺研究;护栏的防护能力研究等。
                    (9)雾天公路交通行车安全对策研究
                    研究必要性:雾对公路交通安全有较大影响,交通事故明显增长,影响人们出行和安全。因此全面分析影响雾天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公路安全防治计划,以消除潜在的隐患,降低公路事故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雾天交通行车安全分析;交通安全行车控制标准研究;气象信息的快速采集、传输和实时处理研究;雾天公路交通行车安全对策研究。
                  
                    四、保障措施
                    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大交通科技投入是促进交通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科教兴交”的基本保证。为此,必须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保证交通科技发展的经费需求。省厅将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技术创新经费每年按不低于交通规费(税)征收总额的1.5%提取。并从中提取相当一部分作为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研究解决我省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在省级公路、水运重点建设、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中提取的工程实验研究费,要结合项目建设开展科研工作,并由省厅统一立项、协同攻关,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要按此办法执行。交通企业要在每年收入中提取一定比率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行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主力。
                    2、加快交通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人力资源是交通科技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科技人力资源在交通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加快交通科技人才培养。一是完善科技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交通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抓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有利时期,充分利用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对在技术创新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应有的奖励,在本单位职称评定、培训、出国考察学习、福利等多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成果转化中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人员,单位要给予重奖。二是强化科技人才培养措施。交通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对交通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人才对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实际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把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与科技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锻炼科技人才。今后,凡是省厅支持的科技项目,在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和项目验收过程中,要把结合项目实施,培养锻炼科技人才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加强考核。要重视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着力于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省厅在安排科技项目时,将逐步增加“科技英才支促项目”的比重和资金投入。三是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加快我省交通科技发展。省厅将根据我省交通发展的需要,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组织研究人员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定期地组织科教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交流学习交通管理、物流技术、交通建设环境保护技术、信息技术。交通各有关单位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
                    3、强化科技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质量和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科技工作管理。对项目立项,遵循“超前、共性强、适应”的原则,实行专家评审立项,杜绝盲目和重复立项,并从立项开始就要解决好研究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对项目研究,遵循“实力强、水平高、投入少”的原则,采用招投标等有效竞争形式,确定项目研究承担单位;加强对科技项目资金的概预算管理和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节省项目费用,确保研究质量;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安排专项成果推广应用经费,落实项目研究单位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责任制,做好应用示范工程,要改变重开发,轻应用的做法,研究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大成果推广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
                    4、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科技创新各项措施的落实
                    切实加强对交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科技创新的工作目标、重点和责任,完善科技管理组织机构,充实科技管理与创新力量。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办交通科技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交通产业的发展,为依靠技术创新改造交通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意识,使交通行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5、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注重对交通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对原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加以扩充、完善,强化研究试验手段,以形成必要的规模与能力。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对重点实验室以及势力雄厚的交通科技开发公司在承担科技项目上给予支持,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科技攻关、高新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
                    建立与完善湖南交通科技信息系统,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成果共享、信息快速查询;开展科技项目网上申报,科研任务网上下达等服务,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