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灌浆结实期:火针疗法 皮肤针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4:31

火针疗法
贺普仁教授
                                              北京中医医院
一、前言:
火针疗法是将体针烧红,刺入人体的部位或穴位,去除疾病的一种刺方法。
二、简史:
朝代        著作           名称        适应症
秦汉      《内经》         燔针       痹症、寒症、经筋及骨病
汉        《伤寒论》       烧针       伤寒表症
隋        《针灸甲乙经》   淬针       痹症、寒邪
唐        《千金要方》     白针       +外科疮疡
宋        《针灸资生经》   火针       +内脏病如心脏病、哮喘
明        《针灸聚英》     火针       +外科破脓、治瘤
清        《外科正宗》     火针       +瘰疬
清        《本草从新》     火针       +瘫痪不仁、积聚
三、   功效:
1、祛寒除湿、温经止痛
    火针可温通经脉,鼓动人体阳气,行气活血,使脉络调和,气机疏利、津液运行、疼痛自止,治疗因寒因湿因引起的疼痛。
2、疏通经气、宣肺定喘
    寒邪饮冷则伤肺,火针可温化肺之寒邪,疏通肺之经气,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喘息自止。
取穴:大杼、风门、肺俞。
3、助阳化气、消徵散结
    徵结即肿物或包块在体内或体表的积留,火针能行气活血、助阳化气、气机疏利、津液运行则消除徵结。
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局部取穴。
4、壮阳补虚、升阳兴陷
    脾胃阳虚→胃下垂。治疗:足三里、内关、脾俞、中脘。
中气不足→阴挺。  治疗:气海、关元。
5、生肌敛疮,去腐排脓
    火针促进气血进行,鼓舞正气,正气充盛,则能排除脓毒。可治破渍或未破溃已成脓肿。
6、攻散痰结,消除瘰疬
    火针可温通阳气,攻散痰结,疏通气血,消积化瘀,故可治除瘰疬。
7、助阳化气、解除麻木
    火针能温通助阳,引阳达络,使气至血通,麻木自除。
    常见类型:气虚者、遍身麻木;中风者,半身麻木;肝郁脾虚针,手足麻木:外伤经脉者,局部麻木,操作:细火针散刺法。
8、温通经络、祛风止痒
    局部增生性皮肤病:粗火针点刺局部。
    全身搔痒症:细火针点刺曲池、血海、风市等。
9、运行气血、解痉止挛
    适应于面肌痉挛,多因肝血不足,风痰阻络致筋脉失养,风扰经络引起。

10、引热外达、清热解毒
    根据“以热阴热”,“火郁发之”的理论,火针可治疗因热毒内蕴,拒寒凉药而不受之热证如乳腺炎、带状疱疹和腮腺炎。
11、健脾利湿、温中止泻
    火针具有增强阳气,调节脏腑、收摄止泄的功能,可以治疗慢性肠炎。
    取穴:中脘、天枢、长强。
12、补益脾气、通抻筋脉
    火针能助阳化气,使脾胃气盛,则气血化生充足,筋脉得以润养,肌力增强,肌肉丰满。
    治疗痿证。
四、针具:
1、材料  要求:耐受高温、坚硬挺拔
         材料:钨锰合金
2、结构:针尖---尖而路锐
针体---坚硬挺直
针柄---隔热不烫手
3、型号:
型号       直径            适应范围 
细火针     0.5mm      面部、老人、儿童
中粗火针   0.8mm      四肢躯干、压痛点、病灶周围
粗火针     1.1mm      病灶部位如窦道、臁疮等
五、操作:
1、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
   方法:拇指掐“+”字
2、消毒:75%酒精
3、体针加热:
    酒精灯点烯,右手以握笔式持针,针尖和部分针体插入火焰中,根据针刺需要深度,决定体针烧红的长度,烧针以通红为度,针红则效力强。
4、进针:
    趁着针红,迅速地将针准确地刺入穴位,并敏捷的将针拔出,全过程二分之一秒。
5、出针后处理:
   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
6、医嘱:
   火针当天的正常反应为针孔发红、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当天不能洗澡。
7、注意事项:
  1)操作要点:红、准、快。
  2)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
  3)体质虚弱者采取卧位。
  4)糖尿病者慎用火针。
六、适应证:
    内科:关节炎、胃脘痛、过敏性哮喘、肺气肿、面肌痉挛、未梢神经炎、阳痿、遗精。
    外科:乳腺炎、腱鞘囊肿、瘰疬、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静脉炎、脉管炎。
    妇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外阴子斑
    皮科: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牛皮癣
七、典型病例:
八、小结:
    火针疗法具有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疏通经气、宣肺定喘;助阳化取、消徵散结;状阳补虚、升阳举陷;攻散痰结、消除疬;生肌敛疮、驱腐排脓;助阳益气、解除麻木;文通经络、祛风止痒;运行气血、解痉止挛;引热外达、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温中止泻;补脾益气、通利筋脉的功能。
火针源于古代,发展于当代,火针操作要领:红、准、快。火针疗法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科等许多疾病,其疗效迅速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火针疗法操作
针具:
在临床上根据病人与症状的不同,选择的穴位不同,所使用的火针种类也不同。种类不同则疗效也不同。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可分为3类。
第一类是细火针。直径0.5mm的火针属细针。它主要用于面部穴位。因面部神经.血管丰富,痛觉敏感,所以使用火针可以减少痛苦,另一方面不易留疤痕。除面部外,体质虚弱及老人也适宜用火针。
第二类为中粗火针。直径为0.8mm,它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处面部和肌肉组织较薄弱的部位外其他的穴位或部位均可使用。
第三类为粗火针。直径1.1mm,主要使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疮痒.痞块等处。
除以上3类火针外,还有三头火针,常用于体表痣,现在使用很少。
火针疗法除火针外还需要酒精灯一具,以及酒精和消毒棉球的辅助用具。
针刺方法
分为4种: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其中点刺法适用于针刺穴位,而后3种方法适用于针刺病灶的部位。
(1)        点刺法:根据临床症状与辨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施以火针;在病灶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阿是穴”上施以火针,都属于点刺法。经学刺法是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这种刺法使用于内科疾病。使用细火针或粗火针为宜,进针的深度较毫针浅。
痛点刺法主要适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痛,因为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以使局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一般选用中粗火针,进针可稍深一些。
(2)        散刺法:是将火针疏散的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它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温热益气,从而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畅通,达到解除麻木.治疗瘙痒.定痉止痛的功效。针距一般为1.5cm,多选用细火针,进针较浅。
(3)        密刺法:即将火针密集的刺激病灶部位的的一种刺法。此法借助火针的热力,改变局部的气血运行,促进病灶处的组织代谢,以缓解病症。密刺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其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一般间隔1cm,如病重可稍密,病轻则稍疏。如病损部位的饿皮肤厚而硬,针刺时可选用粗火针,反之,则用中粗火针。深度以刚接触正常组织为好,太浅太深都不适宜。
(4)        围刺法: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针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适用于皮肤科疾患。
操作:
(1)        消毒
(2)        烧针,步骤:“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3)        操作要:“红.准.快”。
还有临床应用及禁忌(续待)

皮肤针法
                                              来源:天津盲人中医按摩网

     皮肤针法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内经》中就有“半刺”、“扬刺”、“毛刺”等刺法的记载。如《灵枢·官针》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上述诸法同属浅刺皮肤的针刺方法。《素问·皮部论》中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一)操作方法
   1.持针式 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叩刺的部位 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 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 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 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5.治疗时间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二)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腹部按揉养生一诀
 腹部按揉能保健养生。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我国唐代名 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去百病。”宋代著名的文豪苏东坡,善于自摩丹田养生术,并吟 出过“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 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

  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 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 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 需要。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还可以使胃肠道粘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 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 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 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 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腹部皮肤有化脓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如肠炎、痢疾、阑尾炎等〕时,不宜按揉,以免炎 症扩散;腹部有癌症,也不宜按揉,以防癌症扩散或出血。揉腹时,出现腹内温热感、饥饿感,或产生肠鸣音、排 气等,也属于正常反应,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