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刻劳10公斤儿童用量:我们一起学“税源专业化管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33:10

我们一起学“税源专业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我们要求了有几年了,也做了几年,那么什么是专业化管理,为什么要专业化管理,怎样进行专业化管理,这几个方面我想我们的了解十分有限,所以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专业化管理,加强对专业化的理解。

什么是专业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概念有三种函义:

1、专业化管理:指对纳税单位的税目的专业化管理,说穿了,就是行业对应管理。通过对税管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了解各行业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特点,掌握相关的企业活动业务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实现征税管理,也有利于对纳税人的税务检查。

2、根据总局会议精神,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落实信息管税要求(要实施成本管理),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3、税源专业化管理也是税收管理主体的专业分工与税收管理客体的专业分类相统一的一种税源管理模式。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强化税收管理员责任和义务,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质量的要求。

从以上三方面看出专业化管理是对纳税人行业特点深入管理,是讲方法,讲方向,讲效率的一种管理形式,是国家税源管理的长远规划,是加强税源管理现实要求的具体落实。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其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区税源管理单位,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晰。

  (2)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企业开展税收服务性调研,对重点突出纳税情况进行评估,促进规范核算等等,这样,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就更强。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例如:驻厂组的设立。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现在办税服务厅的成立运行,或多或少是这种专业化管理的形式。

为什么要做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管理的客观需要。解决当前基层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专业化管理。

 税源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

主要原因是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合理,人均管户量太多,管理区域太大造成的。管理上只能顾及到目标明显和规模较大的纳税人,从而造成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

2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税源底细不清情况不明。

近年来,各级地税部门不断加大对办税服务厅的投入,完善了电脑等硬件设施,配备了精干人员。同时,征管网络互联等现代化征收手段的应用,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的推行,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纳税服务的优化,拉近了与纳税人的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税务机关的管理部门与纳税人的正面接触则日益减少,管理人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管,导致税务人员对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多,对企业财务数据来源的准确性缺乏核查,产生一些被动管理的现象,这样必然出现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税源底细不清情况不明的状况。

3经济形式的多样性,企业经营的复杂性,以及征纳双方信息渠道不对称性,使得税源管理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

二、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需求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理顺和落实“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可以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信息采集、分析、利用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促进“信息管税”的落实。(降低成本)

三、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保障的需求。(保护干部,优化执法环境)

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对外,根据纳税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改变目前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根据税源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职责事项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有效促进纳税遵从,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针对纳税人的状况和税源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提供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实现和谐征纳关系。因此,大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源管理,提高征管质效,意义重大。

上面我们讲了什么是税源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的方式,为什么要搞专业化管理,应该对专业化管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执法成本和税收收入的有效统一,是风险管理和优化服务的统一,是抓重点,抓关键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实施。

怎样进行专业化管理

专业会管理基本思路(两方面)

一、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税源管理合力。 

(一)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建立市局、分局、分工负责、纵向互动机制。

市局负责制定本地区税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制度;建立本地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分局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结合实际,下达税源监控、管理任务;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抓好落实。 

(二)、立横向联动机制。

由税源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征管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税政部门政策支持,稽查局负责以查促管的多部门联合互助的立体化良性联动机制,提高整体税源管理水平。 

(三)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如和地税、工商、质检、土地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协税护税作用。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整合、优化和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因地制宜实施分类管理。对内,按职责分环节实行专业化管理;对外,按纳税人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管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努力防范税收风险和执法风险。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前提是规范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的依据是信息化管理,只有规范化的税源管理,才能获得真是、可靠的信息资料,客观的把握管理方向,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前提是税源规范化管理。一定要搞好规范化管理。

税源规范化管理(两方面)

(一)税源规范化管理要求及内容

对外(企业):

1、 规范财务信息来源,清晰信息来源渠道。

2、 规范财务账务核算流程,降低企业会计操控账务能力

3、 规范信息资料整理和入档保存,确保税务机关审核、查阅。

4、 规范企业的信息报送。以实用为目的,不搞形式主义。例如:房地产资料报送,怎样报,报什么。

对内(税源管理员)

1、 规范信息(财务、经营)采集,不单是要企业报送,也要自己采集,保证信息材料的准确性。

2、 形成信息分析机制,要利用手中信息。

3、 信息记录要存档,要有延续性,确保对企业的持续管理。为纵向比对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工作底稿是否要装订入一户式档案)

4、 规范行政行为,提高依法办税的能力,加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树立良好的税收执法形象。

5、 规范、建立、学习户籍管理制度(征收、档案、服务)

   (二)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提高执行力(三方面)

提高执行力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纳税服务实施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科学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部门衔接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从制度、法律的角度给予保障)

(三)提高执行力就要提高团队素质,就是人的素质,就是怎样提高队伍战斗能力?

这是必须面对且很急切的问题。因为在“人”的工作已经制约的税源管理的有效开展,干部中存在了懈怠工作的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分析、深刻查找原因。

作为领导们要多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多从组织行为上找原因,少从干部个体能力上找差距;作为群众要多想集体利益,少想不平现象,要平和心态,快乐源于自己。大家要积极心态,全体共同努力,提高团队凝聚力、执行力。

    其次每个人都应用紧迫感。

这几年国税部门没有做大的动作,没有组织变化,工作的比较平稳,没有危机感,暂时的逃离了竞争威胁,滋生个别懈怠、偷懒情节,影响了工作开展。可是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暂时的“安定”不能代表永远,税干们不可掩耳盗铃,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不逃避,努力学习,因为上帝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执行力力就得保障基层一线税干的行动力。

情感上,领导不要老讲原来我们情况多么艰苦,我们依旧朝气蓬勃,老和原来相比,用原来的标准要求现在,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与时俱进的,因为现在不是原来。同时作为一名税干也应体谅单位的难处,可以克服的尽量克服,条件使然吗?          

行为上,保障基层一线税干的行动力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发挥税干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做好“人”的工作,提高工作热情。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化资源,减少浪费,提高各类工具的性价比。三是配置资源,改善条件。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重点(五方面) 

推行税源专业化提高税源管理质量工作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很强,因此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一) 研究确定专业化管理形式。

要根据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结合本单位户籍和税源结构特点、人员状况等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实施专业化的具体组合模式。如将税收管理员可分为负责专门事项的专业化税收管理员和负责日常事项的责任区税收管理员;也可将具备共同特点的纳税人抽取出来,由专门的管理员实施专业化管理。如实行分行业管理(如分工业和商业)、分规模管理(如分一般企业和相当规模企业)、分税种管理、对个体双定户和各类专业化市场实行分类型管理。 

(二)一般纳税人要以行业预警税负管理为抓手,实行专业化管理。

要对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照行业分类,参照同行业情况和本地企业的经营状况,合理确定本地区行业税负,实行行业税负控管。并且要通过深化以票控税,强化纳税评估,实行票、账、表综合管理模式,有效地实行税源税收监控,从而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小模纳税人要以户籍管理和最低纳税限额控管为基础,实施专业化管理。

首先要强化户籍管理,夯实征管基础。开展“定户籍数量、定收入目标、定征管质量、定考核奖惩”的个体税收“划片管理”工作模式,调动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四)、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业人才、反避税专业人才、所得税管理专业人才、纳税评估专业人才、个体税收管理专业人才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

1要及时调整教育培训的方向,从学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综合性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针对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获取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多培养人才; 

2、在人才问题上,还应注意具体工作时,人得情绪问题,我们现阶段在工作中出现的懈怠现象,就是人的热情不高,从心里上的懈怠,发展的工作上的懈怠。在用人上一定要注重干部的情绪培养,要利用人有“成就感”精神需求,多肯定、多表扬干部, 确定干部的“自身价值”,提高干部的工作热情。把“情绪管理”引入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来。

3、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让人人都感到自己是优秀的,重树自信心。

 (五)、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连体婴儿,有相应的管理就有相应的服务。随着管理的深人、细致,纳税服务也应该紧随其后,步调一致。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首先要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对企业来说,顾客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顾客需求、顾客满意来进行,对税务机关来说,纳税人就是税务机关的顾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顾客需要、顾客满意为标准,当然,这种需要和满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之上。

“专业化管理”认识上应该厘清的4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4.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这完全是专业化管理的功劳,并在这种成果下沾沾自喜。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贾凌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