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蝴蝶轩私房菜:中国到底需要多少辆公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4:16:19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辆公车?】王石川

北京市28日发布实施交通管理措施通告,从10月1日起封存北京各级党政机关30%公务车。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公务车的采购全部纳入到统一计划中,整体管理。因此对于一些人担心的一边是封存了30%公车,而另一面又在采购增加新的公车的情况不会发生。(9月29日新华社)
      封存公车的同时绝不能采购新车,这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底线,否则便是愚弄民意,忽悠公众,视老百姓为愚氓。在现实语境中,一些政府部门善于耍小聪明,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基于此,公众担心一面封存公车一面购买新车,实是正常反应。应该说,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的这一及时回应,有望暂时使公众消退狐疑。如果不采购新车并且果真封存了30%公车,政府部门在公车问题上将重新取信于民,因为在当下,过于冗多的公车已经激起了民怨沸腾,已经重创了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公车?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费约3000亿元,而且公车数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说到中国公车数量,公众一般都喜欢与外国相比,这也难怪,因为比较见真知,比较具有说服力。韩国首尔市(时名汉城)政府根据《官用车辆管理规则》,政府公车只有4辆,这4辆公车的分配情况是,市长一辆,三位副市长各一辆。如果说这是2005年的数据,并且韩国国家小,与中国没有可比性,那么不妨与美国比较。美国联邦政府拥有38万辆各型公车。一年的公车支出高达17亿美元。这一数字让美国国会议员很震惊——参议员苏珊·柯林斯说:“联邦政府每年居然要在车队上花费17亿美元,这令我感到震惊。”苏珊·柯林斯并要求政府总审计局对联邦政府的公车使用情况展开调查。苏珊·柯林斯的震惊让身为中国人的笔者也很震惊,与中国数百万辆公车相比,美国38万辆各型公车简直“小巫见大巫”,与中国公车费用每年消耗约3000亿元相比,区区17亿美元何足道也?倘若苏珊·柯林斯是中国的一名人大代表,不知道是什么反应?美国公车不算多,但监管很严格。为了防止公车私用,美国地方政府将GPS卫星定位安装在公车上以监督公车使用。据报道,美国印第安那州一个郡的卫生局局长自掏腰包买了3个GPS,轮流安装在全局的12辆公务车上。结果查出数名卫生检查员驾驶公车去商店、健身房、餐馆等地,6名雇员因此被解雇。公车私用在中国可谓太正常不过了,在不少地方,公车的使用情况一般是,真正为公所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手边正好有这样一个例子,据《华商报》9月2日报道,9月1日,宝鸡市各中小学校正式开学,记者在两所学校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观察时发现,学校门口公车多达32辆,而其中警车就多达26辆。
        可以断言,在公车畸多的前提下,即便封存50%的公车,也不会党政机关工作。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2006年,中非合作北京峰会在北京召开,由于实施了交通管制,大约有49万辆公车被封存,原本有"首堵"之称的首都北京"交通顺畅,秩序井然",不出所料的是,"49万辆公车入库封存,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正如北京市委党校后勤部门负责人所则称:"这次尝试(限制公车),我们工作实际上一点没有受影响。”        到底是该封存30%还是50%乃至更多公车,应该算清一笔账。2006年时,北京大约封存49万辆公车,而当时据报道,北京市全市公车大约62万多辆,应该说封存比例相对较高——接近80%了。封存如此之高的比例,结果仍是“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由此可见封存公车的空间还有很大,由此也就牵扯到一个最直接的命题:中国到底需要多少辆公车?       如果说全国公车的数量是400万辆,封存80%仍不影响各机关工作,那么就可以说,当下中国最多只需要80辆公车,这一数字实际上比美国公车数量还要多了。如何削减公车,最根本的则是按级别配车,并且严格管好公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都知道外国公车少。为何少?在于严格控制,不到一定级别的官员是没资格享受公车的,就是到了一定级别的官员也未必时时都有公车做。在芬兰,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才享受公车。身为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也只有市长一人享受配备公车资格。在瑞典,首相除非履行国务才允许使用公车,首相平时上班要么乘公交要么开私家车。在德国,总理要想在周末继续使用为总理配备的防弹公车,就得掏腰包付费,否则免谈,为此,时任总理的施罗德常开着自己衰破的私家车出门。        在一些民众看来,中国公车问题仿佛是积重难返的不治之症。其实,公车之病并非无药可治,只要施以猛药,还是有望治愈。一是不到一定级别绝不准配备公车,二是严禁限制公车滥用。做好这两条,中国最多需要20万辆公车,剩余的公车何处去?不是封存,而是拍卖,然后充当国帑,化为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