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蹦迪啥意思:古代礼仪的现代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1:39
摘  要:文章从礼仪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公民的文明礼貌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字:礼仪 传统 现代 价值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这与中国古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重视礼仪的制定及其教育是分不开的。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精华,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公民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现代礼仪是对传统礼仪的扬弃
礼仪在中国最早是用于敬奉神明的。礼字是一个“示”,祭祀的容器,是在庆丰收时用
的,所以加上一个“丰”字。行了礼,来年才会有好运,才能发展。也有人考证“礼”字古时候通“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后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后来随着礼的功能的增多,礼仪已成为一种社会秩序、社会等级制度,成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固定的表现形式。《礼记曲礼》中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当时的人们就把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当着“神”和“天”的旨意,而“神”和“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于是人们因敬畏而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这就产生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律为主要内容的“礼”。
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将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发展成符合当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礼仪三百”,“威仪千三”。当时的“礼”既是一种法律制度,又是一种仪式和规范。
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礼仪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封建社会的礼制既有整套烦琐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礼仪制度,又有系列的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还有严格的家庭礼制。可以说,封建社会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对当时的政治和生活各个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高唱着“圣经”和“西方文明”却任意瓜分中国的土地。旧中国的统治者也喊着:“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也是虚伪残暴。
中国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因素。比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尊师、自强、持节、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基本的道德规范,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内涵在今天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副总理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
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已宽人、
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社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立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之上,应当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
则。”在“十年动乱”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 为封、资、修的流毒予
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这种旨在与传统思想彻底“决裂”的政治文化运动,最终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超越传统文化,又要继承文化传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继承性和延续性。礼仪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仪,它反映着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面貌。礼仪的发展从未中断,一直代代相传。我们在摈弃历代统治阶级礼制糟粕的同时,必须肯定并继承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人们创立的优良传统礼仪。现代礼仪正是从传统礼仪珍贵的精神遗产中,继承了传统礼仪中一些符合人性基本需要的礼仪要求,把传统礼仪中不符合人性基本需要的东西作为糟粕进行了扬弃,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又不断赋予礼仪以新的内容,因而现代礼仪既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特征,同时它又以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和现实生活为基础,以新颖、实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体现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特点,表现出全新的
社会关系和社会风貌,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发挥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礼仪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市场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多极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新格局。各市场主体为了不同的经济目的,使用的经济手段也越来越多,礼仪也被当作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中国古老的商业谚语就有“面带三分笑,顾客跑不掉”,“没有笑颜莫开店”,“童叟无欺”,“诚实经商”等经过千百年证明颠扑不破的经商警句名言。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使得目前社会的整个信誉度不高。所以在今天,大力提倡“文明经商”、“诚实经商”是十分有必要的。礼仪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被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去参与竞争,服务于市场经济,它在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方面,在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与矛盾方面,在协调经济实体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加内部凝聚力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海尔提倡“真诚到永远”,兴业银行承诺:“世界什么都在变,惟有我们的真诚不变!”这些“真诚”无疑为他们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已认识到:卓越的经济效益来自卓越的企业,卓越的企业来自卓越的员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的员工群体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礼仪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礼仪是为了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它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过程中,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类生活摆脱了野蛮和愚昧,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表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要求各种经济活动都要严格按照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规则来运行,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这除了要加强法制建设以外,还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邓小平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公民素质,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思想道德的建设,而礼仪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和减少各种丑陋现象的发生,净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礼仪,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纽带,是良好的社会润滑剂,它能使人们在交往中互尊互敬、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它对创造社会安定团结、规范文明公民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说现代礼仪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道德规范。时代呼唤礼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礼仪。
3.礼仪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的意义
当今社会,国家有大小之分,民族人口有多寡之别,社会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文明民族都很注重礼仪,把讲究礼仪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把礼仪当作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民族素质好的国家,国民修养好,文明有礼,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反民族素质差的国家,国民的修养差,愚味无知,目空一切,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善兼容,礼仪水平也就低,经济也就越不发达。很难设想,一个不讲礼仪、粗野鄙俗的民族会创造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一个国家,当它逐渐富强起来时,文明礼仪和公共道德也应该相应得到重视和提高。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多次的“盛世”,那时的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程度就都很高。现在中国也到了这么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明的位置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礼仪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然,由于各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社会制度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独特的礼仪习俗和生活特点。 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规范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承认人类社会的差异性,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方特色,是我们对外合作和交往的基本原则。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除了正规的官方交往之外,民间的涉外交往也日益增多。这既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是国际市场走向一体化的必然。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保持礼节与礼仪的民族特色,又要尊重各国因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形成的风俗习惯,吸收外国礼仪中一些好的东西和一系列国际通行惯例,为我所用,以便让礼仪更好地为我国对外的社会、经济和外事工作服务,在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大力提倡礼仪教育
荀子曾讲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是说一个不讲礼仪的人,一定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件不合礼仪的事,一定很难办成;一个不重视礼仪的国家,一定政局不稳,不得安宁。因而他强调“礼者,节之准也”,“强国之本”,他认为礼仪是人们言行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只有少数人能做,由于它不普遍,所以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但是,一种很普通的,最起码的礼仪,诸如礼貌用语、文明举止、仪表端庄等等,尽管没有传奇式的伟大,却为人人遵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形成了十分深刻的道德力量。它虽不光彩夺目,却有着持久而隽永的魅力。这种道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烙印在全体公民身上,必然成为良好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由于一个时期,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予以批判,全盘否定了礼仪的积极作用,使得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礼仪感到十分陌生。而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的欠缺,致使许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也有一部分人就根本不重视道德伦理的修养,无视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因而在道德操行方面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在大范围上表现为市场经济发育和健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水平有大滑坡现象,以及在个体行为上表现为对社会缺乏责任、急功近利、重利轻义、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进而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友善和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造成不良的心理障碍,不利于与他人相处和沟通。 因此,加强对全体公民礼仪教育,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对提高其文明礼仪的修养,涵养道德意识,节制贪欲,严格自律,完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气质,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帮助人们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身居礼仪之邦,就为礼仪之民。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礼仪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蒙养教育,也就是说要从青少年抓起。因为人的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主要应该在中小学阶段,但由于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弊端,使中小学被迫注重升学率,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而轻视了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养成,造成了青少年基础伦理道德的欠缺和文明礼仪意识的淡薄。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要,而且还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彼此密切配合。各级领导、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讲文明、讲礼貌;各行各业要改进服务态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各级社会机关、教育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广造舆论,从而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仪道德规范,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序,推动社会礼仪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