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dateutil: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7:39
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增长  http://www.gmw.cn 2011-12-05 10:51:15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重要阶段。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体制机制和组织管理的变革。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课题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缺陷,就是全球化过度强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忽视了“经济发展”这个重要主题,从而造成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贫富差距扩大和穷国消费力严重萎缩等社会问题。对于全球发展援助、减少贫困、用于促进发展的技术转让(尤其是低碳节能环保领域)等,缺少有效制度机制加以解决。目前涉及到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的担当分配时,主要发达经济体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推卸自己的社会责任,对外转嫁危机风险,另一方面,不愿承担提供全球扶贫等公共产品以及开放贸易和投资的社会责任。

  为此,国际上提出了实现“包容性发展”。主要是建立一个机会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既要开放发展机会,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又要实现全球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保证人人能公平地参与全球发展过程并从中受惠。

  全球包容性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如何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战略上避免陷入“排他性发展”(即“有增长而无发展”)陷阱。全球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表明,排他性发展是指一些社会群体垄断经济发展过程,独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被排挤出经济发展过程的社会群体,所能分享的经济成果甚微,甚至没有。这样的增长模式必然导致社会分化,即一些社会群体越来越富,另外一些群体越来越贫穷,从而导致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

  全球包容性发展的主要机遇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从对这场危机的根源及影响的反思中,顿悟出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制度缺陷,认识到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扭曲,要求发展中国家增强更广泛合作与交流,进而改变全球治理结构忽视发展主题的重大缺陷。

  包容性发展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胡锦涛同志做出了全面阐述。“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政府放权、让利、减税、低费,来拓展市场经济因素成长的空间和环境;通过增量改革、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为促进经济体制转型提供激励导向和积累经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开办各种开发区,鼓励出口和招商引资,引入了外来竞争压力和市场化要素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机制不断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使中国成功跨越“低收入陷阱”,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是中国包容性发展所取得的显著业绩。

  然而,由于改革开放路径的初始选择,中国实施了一个不平衡发展战略,即先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先让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然后实现中西部地区崛起;先让经济建设率先发展起来,然后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面对着难以解决好的三大矛盾和发展问题。

  一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缺少内在自动稳定器的纠偏机制,从而导致只有不平衡发展到全社会难以接受的程度,才开始考虑转变。

  二是从渐进式改革到法治,缺少连续推动改革的动力机制,从而导致市场经济形成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利益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使改革攻坚和系统性规范阶段举步维艰。

  三是从效率优先到社会公平正义,缺少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决策的透明机制,从而出现抓经济建设的一手硬,抓社会建设的另一手软,机会和成果不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排他性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强烈不满。

  为此,中国明确了下一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开始努力实现从人均GDP增长优先的发展理念,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中国在走向包容性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中国在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当前国际社会有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力量;另一是大力推动保护贸易和以邻为壑的力量。多哈回合被称为“发展回合”,人们期望本回合的谈判会带来造福于发展和穷人的新贸易协议。然而,事实说明,让某些大国让渡其自身利益很难,全球化正在被区域化、本地化、保护主义所分解。尤其是全球不平衡的调整责任指向新兴经济体。比如,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政策造成了国际经济失衡,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此,中国继续坚持开放贸易和投资,就是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全球金融货币的开放与有效监管,反对金融和货币利己主义。一方面,各国股市、债市、期市、汇市以及汇率、利率、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经过一体化机制迅速地扩散。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既无法建立“美元纪律”,也无法实施有效监管。金融危机从外围国进入中心国,意味着一体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扩大了风险。如何建立以不损害发展为前提的金融一体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需要重视的方面。

  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进全球包容性发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反对排他性发展。一是要建立“南南共享发展”的合作机制。中国应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推动低碳、绿色、透明、包容性发展。二是建立“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混合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发达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的绿色标准、就业创造标准、扶贫标准、技术标准等。三是尊重本地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选择,提高社会透明度并改善公共关系,建立平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

  第二、促进国内实现包容性发展。

  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包容性发展而不是排他性发展的内在纠偏机制。其核心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功能边界。1998年以来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中,政府的可支配收入份额呈上升趋势,然而老少边穷地区的政府、县及县以下的政府财政状况依然欠账甚多;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份额呈上升趋势,然而大陆和港澳台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仍需改善;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进一步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和事权的改革;政府职能改革;国有经济部门改革、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配套改革。真正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企业唱主角,让社会组织充分发展,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市场管理的工作。

  其次,要建立长治久安的法治和系统性制度规范。其核心是从“摸石头过河”的经济社会试验阶段转向制度规则、程序和监督规范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是通过充分竞争来激活各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发展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其优点是各地都在试验不同的发展模式,缺点是缺少统一的制度规范。加上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不配套,就会产生一些地方热衷于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发展,热衷于招商引资而忽视本地内生性市场因素的培育和发展,热衷于政府搭台唱戏做主角而忽视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问题。所以,中国已经到了从“摸石头过河”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转变到以法治为基础、建立比较完善和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再次,要打破各种垄断,规范市场行为、制约权力介入,真正创造起点公平、机会(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包容性发展分配格局。同时,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张燕生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光明网历史推荐阅读:

1949年美国“美腿”大赛靓照【图】

物是人非!穿越30年的容颜蜕变【图】

1950年美国惹火女郎挂历【组图】

艾滋病:来自非洲的悲惨影像【组图】

八国联军如此丑化中国人漫画【组图】

异域风情!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图】

[责任编辑: 刘冰雅 ]

[上一篇] 正确理解宏观调控
[下一篇] 我国市场化改革仍处于“进行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