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uvc是什么意思:朱老总到底得罪了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5:56

  朱老总到底得罪了谁??  
    
  李飞飞石名岗 发表于:2010-04-3018:23:43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
  


  
近两年来,红色影视剧对银屏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从井冈山开始,到全国解放,战争都是由毛泽东、后来加上周恩来两人指挥,有时周的作用比毛还大。曾经担任红军总司令、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几乎销声匿迹了,这是历史的事实吗?难道朱老总真是那么“窝囊”吗?答案当然应该是否定的。
  
  从1930年起,到1954年撤销总司令职务止,朱德担任了24年总司令,也是我军唯一的总司令,如果说是浪得虚名的话,恐怕难以服众。实际上朱德在军队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许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尤其是早期的其实是朱德的,或两人共同的。在解放后的岁月里,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主要是突出毛、周领袖的作用和朱德的性格的原因,在宣传中朱德的作用被有意压低。本文意欲在史实的基础上为朱老总正名。
  
  1、湘南起义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1928年1月,中共湘南特委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2000余人共同举行了湘南起义。这次起义参加人数近百万人,超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广州起义的人数。在起义中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立牌分田,实行土地革命,并把工农武装力量扩大到万余人。这次革命的意义在于:
  
  1)初步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就提出要到边远的农村找一个落脚点。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在艰苦的转战途中,也有找“立足点”的思想,提出“找个地方站住脚,然后就能发展”,到农村“打游击”的主张。可见,这两位著名革命领导者当时都已意识到建立农村“武装割据”的必要性。湘南起义爆发后,朱德、陈毅就与地方党组织召开特别会议,提出了面向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方针。整个起义中,他们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协助地方党组织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之上,而不是攻城掠地,更不是冒险进攻城市。
  
  2)湘南起义建立了比井冈山工农兵政府更完善的苏维埃政府,起义建立的各级政权,虽然短暂,但它毕竟维持了一段时间,这是拥有3万正规军的南昌起义也未曾取得的实践经验。并成为后来的井冈山地区的湘赣边界政府的借鉴。
  
  3)取得了土地革命的经验。湘南起义后的土地革命可能是中国农民第一次尝到在红色政权下的“分田分地真忙”的喜悦。它不但为以后的苏区的土地革命取得了经验,而且培养了一批干部。
  
  4)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武装力量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只剩下不到千人,加上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的农民武装也就是两千人左右。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在湘南起义前也是两千人左右,湘南起义后达到万余人,井冈山会师时,朱德率领的部队也有八千余人。毫不夸张地说,湘南起义给了中国革命东山再起的机会。
  
  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广州起义,甚至超过了那三大起义。其实其意义也不亚于遵义会议。不知为什么党史没有这样写,可能是因为当时湘南特委的主要领导后来犯“错误”了吧。
  
  2、“十六字诀”游击战术和“十字”运动战原则是由朱德提出的
  
  “十六字诀”游击战术,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一般都以为是毛泽东提出的。1983年6月14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赵镕中将在接受中央文献研究室当时工作者采访时说:“你们写朱德同志的传记,有一件事提醒你们,就是关于‘十六字诀’的问题。一般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其实是朱德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是在许多地方做过试验的。最早起源于1913年他在滇南个旧戡乱、剿匪时。”聂荣臻元帅在1986年12月1日在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阐明:“朱德同志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打法,然后上升到理论,提出了有名的十六字诀,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当年井冈山的老将领和老战士,如杨至成、何长工、宋裕和、范树德等也多有记述:“朱毛会师后,原来井冈山的同志们纷纷奔走相告:‘这下好了,来了个会打仗的’,又说:‘朱军长有一个御敌的十六字诀”。可见,“十六字诀”游击战术是朱德首创的,毛泽东只是应用者。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作战原则也是由朱德首创并提出的。早在1925年,朱德在苏联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秘密军事训练班担任学员队长和军事辅导教员时,回答教官“回到自己国内怎样打仗”的问题时说:“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可见,运动作战原则是朱德首先提出并应用在红军作战之中。直至1936年12月,毛泽东才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运动作战原则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从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作战原则也变成了毛泽东的了。
  
  “十六字诀”游击战术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作战原则,在后来的抗日战争的解放战争中,对中共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朱德功不可没。
  
  3、反围剿胜利的具体指挥者
  
  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在战略方面,是朱毛共同筹划的,在战役的具体指挥上是却由朱德担任的,这是许多过来的老将军所公认的。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由于毛泽东已被撤销红军总政委职务,不能说是毛指挥的,所以后来许多人说是“受毛泽东的影响”,有周恩来指挥的。这是不是有点小看了自己的总司令?运动作战原则本是朱德提出的,总司令难道连军队也指挥不了?对此,1978年何长工老将军11月10日曾气愤地说:“我们要特别强调总司令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的作用。有的书上说,由于许多干部受到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的影响,所以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不提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朱总司令呢?离开了总司令谁去指挥?你把总司令摆在一边,谁下命令?第四次反围剿把总司令放在一边行吗?在讲第四次反围剿时,许多人不提总司令,我说他们别有用心,割断历史”。细想一下,何长工老将军说的很有道理,如果“许多干部受到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的影响”,不听总司令的指挥,自顾自作战的话,第四次反围剿能取得胜利吗?
  
  事实是,当时,李德等人尚未来的及直接掌控军事指挥权,周恩来刚担任总政委,对部队和敌情尚不了解,军事指挥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朱德肩上。朱德采用自己提出的运动作战原则当然熟练无比,指挥红军取得了历次反围剿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错误指挥的结果。但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的唯一的一次胜利,却是由朱德指挥取得的。当时中央苏区危在旦夕,李德无计可施,称病躲避,朱德又担负起指挥重责,指挥红一、九军团等部,实行运动作战原则,在东线取得温坊大捷,歼敌李延年部两个师四千余人,为红军取得喘息之机。
  
  朱德在反围剿斗争中的作用,说明他是红军不可或缺的总司令,也说明了没有毛泽东红军也可以打胜仗。
  
  4、长征中仍是“朱、毛”红军,或“朱、周、毛”红军,不是“毛、周”红军
  
  许多影视剧、尤其是《长征》一剧中,“擅自”把总司令排斥在一边,把红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毛、周”,使朱毛红军变成了毛周红军,这和把井冈山“朱毛”会师说成是“毛林”没有两样,都是对历史的极大歪曲。尤其是被称赞为“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四渡赤水竟是由朱老总指挥的。早在1934年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后,红军的指挥权已经从李德手中转移到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手中。1935年1月中旬举行的遵义会议决议规定:“仍由军事指挥者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周恩来是中央委托的对军事下最后决心者,新任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协助总政委工作”(注意:不是协助总司令工作)。1935年1月下旬,红军一渡赤水,2月18日,红军完成了二渡赤水的行动。此时毛泽东还没有取得军事行动的领导权。3月4日,朱德提议设立了前敌司令部,朱兼司令员,他提议毛为前敌政治委员,这时毛才参与对军事行动的直接领导。3月11日,中央成立新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毛才成为主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3月16日,红军完成第三渡。3月21日,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毛泽东充其量最多指挥了第三、四渡。其实“四渡赤水”并不是事先的策划,而是形势逼迫的需要。实际上,无论新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立前后,朱德身为总司令,都是既负责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都是主要的具体指挥者,周和毛侧重于决定和批准行动方针。如此,才是历史的真相。
  
  5、以崇高威望促成一、四两个方面军团结
  
  1935年下半年,红军发生分裂,朱德随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及中央红军五、九军团南下。这段历史长期成为党史的当时的禁区,只是笼统地说朱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除此以外好像朱老总什么也没干。无疑在这段时间朱老总以其崇高威望作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工作。应该说,朱德不但在中央红军中有崇高威望,也在包括张国焘在内的红四方面军中有崇高威望。1935年6月25日中央红军和中央领导人在两河口召开欢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大会,会上朱德致欢迎词,张国焘答词后喊了三个口号:“红军万岁!”“朱总司令万岁!”“共产党万岁!”张国焘的口号是由衷的,也可见在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心中的地位。据笔者推测,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与张国焘这个红军总政委,肯定是又团结又斗争的,以朱老总的为人,团结应该是主要的。在当时张国焘不是敌人,而是同志,既然不能说服其北上,那就应该共同努力保证南下的胜利。而且从客观的战略意义上讲,红四方面军的南下,有极大可能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保证中央红军的北上,笔者想,笔者能想到的,比笔者强万倍的朱老总肯定也能想到。
  
  事实也是如此,南下红军于10月24日翻过夹金山,向天全、芦山、宝兴发起进攻,准备实行《天芦名雅邛大战计划》。朱德和徐向前共同指挥了这次行动。11月1日,红军进占宝兴,乘胜前进,十多天以内连下宝兴、芦山、天全等城,歼敌五千多人,控制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川康边境大片地区。国民党的成都告急,重庆震动,蒋介石遂调动重兵,与红军在百丈关一带山地展开决战。徐向前指挥红军苦战七天七夜,歼敌一万五千余,自己也伤亡一万多人。从此,南下的红军失去了连续作战的能力。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百丈关决战,是南下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南下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这年冬季,又逢十多年不遇的大雪,红军许多人病倒冻伤、饿死在雪地里。敌军重兵压迫,致使南下红军只好后撤。南下红军虽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中央红军却节节胜利,不能不说与南下红军的牵制有很大关系。后与红二方面军回合后,在朱德、任弼时、贺龙、徐向前等的劝说下,在党中央一再电示劝告下,共产国际也出面说话,张国焘终于同意北上,实现了红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
  
  6、抗日持久战的提出和游击战思想
  
  早在抗日战争未爆发时,1937年4月12日,朱德在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他明确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一两次战争就能解决的,战争的时间必会长久,战线必定会很宽”。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1日,朱德在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上指出,“实行持久战,开放民主,动员民众,在敌后发动游击战争”是抗战的取胜之道。并在会上预言“日寇近日就会进攻上海”。只隔了一天,会议尚未开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与会将领叹服备至。不久,蒋介石接受朱德的建议,在庐山开办了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聘请了八路军将领作教官。与此同时,朱德发表专著《论抗日游击战争》,该书全面叙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和具体战术问题。直到1938年5月毛泽东才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系统地论述了这两个问题。应该说朱德对抗日持久战和游击战的论述都要早于毛泽东。把朱德称作为“中国(包括国民党之内)抗日游击战之父”毫不为过。
  
  7、洛川会议和抗战初期的大捷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抗战的若干问题作进行讨论。在会上,对和的八路军作战方法产生了分歧。毛泽东从一党之私利的角度,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概念,遭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可能还有王明、凯丰等的反对。反对者主张,八路军应实行运动游击战的方法。实际上双方的分歧是关系到能不能与国民党很好合作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共和八路军在全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问题,是关系到全国抗战一盘棋的问题。无疑毛的提议是错误的。八路军进入山西后,首先遇到的是与不与以阎锡山为司令长官的国民党军队配合作战的问题,按毛的意思是不配合作战。作为国民革命军上将、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朱德,并未按毛的意思办,而是顾全大局,进行了配合作战。1937年9月21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在山西的八路军将领汇集一起,召开中共中央军委前方分会会议,讨论山西战局和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在会上彭德怀说明了通报了友军要求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据此,八路军总部制定了作战训令。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向一一五师下达了“一一五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的命令。这样才有了115师平型关大捷,以及120师雁门关伏击战、129师阳明堡夜袭战的胜利。这些胜利不但在全国树立了八路军的威望,而且使中共和八路军获得了国民政府和阎锡山的信任,使八路军在山西有了立足之地,才有了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朱老总的功绩可谓大矣!
  
  8、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南泥湾精神
  
  朱德在山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方面也起了巨大作用。他作为二战区东路军的总指挥,指挥着八路军的三个师和国民党的四个师在晋东南的太行山、太岳山和晋南的中条山地区坚持敌后抗战。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比如,1938年4月,日军出动了万名精锐部队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合围攻势。朱德与彭德怀、刘伯承等将一起指挥了这次反九路围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四月中旬,终于在武乡长乐村捕捉到残敌的机会,一举歼敌二千余人,吃掉一路,其余各路相继后退,朱德果断决策,乘胜进击,击溃敌人并连克辽县、和顺、武乡、榆社等城,此战共歼敌四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使我八路军在太行山南麓站稳了脚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后。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时,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八路军从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游击战从山区延伸到了平原。
  
  朱德返回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朱德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9、解放战争的贡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我军已经是战将云集,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不需要再上前线冲杀了,而应考虑全军全国的大局,主要搞决策和运筹。因此,他留在后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具体贡献有:
  
  1)日本人刚刚举手投降,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预计到内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教育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有丝毫幻想,整编军队,组建起了适合于大规模运动战的野战军。
  
  2)在毛、周等在重庆谈判期间,朱德在延安提出“我们要积极向东北发展,东北大有文章可做”。1945年9月14日,中央根据朱德的提议果断作出决定,把原先准备派往南方的十万军队和两万干部转为派往东北,并且陆续将二十多位中央委员调往东北工作。紧接着,朱德又与刘少奇联名致电毛、周,明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得复电同意后,立刻电示全党全军遵照执行,指出此方针“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朱德在此期间还领导了解放区军民对国民党进攻的自卫反击,如邯郸战役、上党战役。
  
  3)在三大战役之前,朱德部署、谋划了石家庄攻坚战,关注、支持了临汾攻坚战,帮助和指导了华东野战军濮阳整军,并提出了对长春的攻坚和长围。
  
  4)1948年4月30日,朱德在城南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率先支持粟裕淮海战役的设想,征得其他中央领导的同意,改变了原先的作战部署。之后,他又亲临豫东前线传达中央决定,并指导作战部署,极大地鼓舞了华野部队的士气。即取得了豫东战役的胜利。
  
  4)预见三大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的具体进程,并第一个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说:“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
  
  5)1948年10月1日,朱德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对各战略区进行了分析,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
  
  6)1948年11月26日,朱德在中央战况汇报会上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了预测和指导,并预示傅作义集团最终将被歼灭。
  
  总之,朱老总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华北、东北、中原、华东各战略区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和战略指导,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不知是官方宣传,还是民间传闻,据说中共有三个半军事家,这三个是毛泽东、林彪、刘伯承,半个可能是粟裕。当了几乎一辈子总司令的朱德,居然算不上军事家,是不是让人感到滑稽和可笑?笔者确不明白,朱老总到底得罪了谁???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