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少女dominance汉化:《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7:5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01    8.八月养生法    八月为仲秋,处暑后十五日,斗柄指庚,为白露节。其后十五日,斗柄指酉,为八月中气秋分。阴气生于午而极于亥,酉则其中,故八月阴阳适中,各居其半。《月令》谓:“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害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阳气衰则寒气起,燥气当令,水始涸。故八月春生,须谨防秋燥,宜早卧早起,振奋精神,收敛神气,以避肃杀之气,。饮食宜减辛增酸,抑肺保肝。食勿太过,免生壅塞。八月生气在未,未在南偏西,坐卧宜向未方,于身有益。晨起外出,宜在食后,暖其服。    导引法:①宋·陈希夷白露八月节坐功: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阳明胃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推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气留滞腰背经络,洒淅振寒,苦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惊狂,疟汗。    ②宋·陈希夷秋分八月中坐功: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阳明胃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盘足而坐,两手掩耳,左右反侧;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积滞,胁助腰股腹水肿,膝髌肿痛、膺乳气-- 126    80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冲、股、伏、外廉。足跗诸痛。    9.九月养生法    九月为季秋,秋分后十五日,斗柄指辛,为九月节气寒露;复十五日斗柄指戌,为九月中气霜降。此月阴气更盛于前月,露水受冻凝结成霜,霜降则植物凋凌。此时,切忌触冒寒邪,起居宜较前月略晚为宜,以避霜冷寒气也。内有痰饮宿疾之人,每至此月复作,预防之法,除谨避虚邪贼风外,尚须无恣醉饮,无恣食生冷。秋季脾气已衰,肺金尚旺,饮食以减苦增甘及酸为宜,甘酸合化可益肝肾,甘味入脾,以助时衰。    导引法:①宋·陈希夷寒霜九月节坐功: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太阳寒水。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诸风寒湿邪挟胁腋经络动冲头痛、目侣脱、项如拔、脊痛、腰折、痔漏。    ②宋·陈希夷霜降九月中坐功: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太阳膀胱寒水。    坐功:每日丑寅时,平坐,纾两手攀两足,随用足间力,纵而复收,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12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01    10.十月养生法    十月为孟冬,霜降后十五日,斗柄指乾,为十月节立冬。    复十五日斗柄指亥,为十月中气小雪,时令至此,阳气已衰,阴气日积,纯阴用事。水始冻、地始冻、雪始起。当此之时,服、食宜温,劳作官少,去寒就温,以避风邪。但亦无过热,避免汗出泄气为宜。早睡晚起,以应昼短夜长之令;饮食减咸增苦,以健脾防肾气来乘。十月初冬,阳气潜藏未固,善养生者,须以意引阳气下治内含,宜于夜半亥子之交,凝神聚气,端坐片时,使神气归根,自然元气充盛,阴中可生元气。    导引法:①宋·陈希夷立冬十月节坐功:运主阳明,五气。    时配足厥阴风木。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顾两手,左右托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    治病:胸胁积滞,虚劳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飧泄头痛。    ②宋·陈希夷小雪十月中坐功:运主太阳,终气。    时配足厥阴肝风木。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争力,各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    治病:脱肘,风湿热毒,妇人小腹肿,丈夫疝,狐疝,-- 128    01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遗溺,闭癃,血睾,肿睾,疝。    11.十一月养生法    十一月为仲冬,小雪后十五日,斗柄指壬为十一,月节大雪。复十五日斗柄指子,为十一月中冬至。十一月天气更冷,阴寒板而阳复生。冬至日,日南至。其后,天阳渐长,人之阳亦渐兴于下。故养生者,必须静养生迎生气。    《礼记·月令》认为:“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坼。……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十一月是阳生之始,古人十分重视子月养生。早卧晚起。无所事事,或闭关静摄,或斋戒宁身,以迎初阳。    饮食上宜减咸增苦,补理肺胃及心火,以防肾水之横逆。    导引法:①宋·陈希夷大雪十一月节坐功:运主太阳,终气。    时配足少阴肾君火。    坐功:每日子、丑时起身,仰膝,两手左右托(地)    ,两足踏,各五七次。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脚膝风湿毒气,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肿,烦心、心痛、黄疸、肠澼、阴下湿。    ②宋·陈希夷冬至十一月中坐功:运主太阳,终气。    时配足少阴肾君火。    坐功:每日子,丑时,平坐,伸两足,拳两手,按两膝,-- 12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11    左右极力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厥,嗜卧、足下热、脐痛、左胁下背肩髀间痛。    12.十二月养生法    十二月是季冬,古称腊月。冬至后十五日斗柄指癸,为十二月节小寒复十五日斗柄指丑,为十二月中大寒。气候至此月,寒冽已极,阴气肆虐,阳气虽深藏于内,但已较子月为壮。然善养生者,仍须顺阴气之闭藏,护娇阳于金城之内。    谨避风寒,勿冒霜雪,减咸增苦,以调肾心,双因十二月为四季月,五行属土,土毛当旺,故又须减甘味之助脾胃,务使五脏宣平,可保无病。其月生气在亥,坐卧宜西北。导引吐纳,均以调理脾、肾、心三脏为宜。    导引法:①宋·陈希夷小寒十二月节坐功:运主太阳,终气。    时配足太阴脾湿土。    坐功:每日子丑时,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首互换,极力三五度。吐纳、叩齿、漱咽。    治病:荣卫气蕴,食即呕胃。脘痛腹胀哕。疟。饮发中满,食减,善噫,身体皆重。    ②宋·陈希夷大寒十二月中坐功:运主厥阴,初气。    时配太阴湿土。    坐功:每日子丑时,两手向后,踞床跪坐,一足直伸,一-- 130    21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足用力,左右各三五度。叩齿、漱咽、吐纳。    治病:经络蕴积诸气,舌根强痛,体不能动摇,或不能卧。强力股膝内肿,尻阴臑足背痛,腹胀肠鸣。-- 13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11    四、生物钟养生法    (一)古老的时间医学    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人的生理活动、病理过程与时间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发现其规律性,并用于防病、治病。    1.卫气的运行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流动着一种精微物质——卫气,它独卫其外,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卫气白天在阳经运行,夜晚入阴经、五脏。现代医学指出:人白天醒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基础代谢旺盛;夜间睡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基础代谢降低,这与卫气运行的“似日钟”颇相吻合。    2.气的运行    一日之中有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体各经气血的运行随着时辰的改变而有盛衰、涨落之别。寅时(即平旦)则气血出自中焦而流注肺经,卯时流注大肠经,辰时流注胃经,巳时流注脾经,午时流注心经,未时流注小肠经,申流注膀胱经,酉时流注肾-- 132    41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经,戌时流注心包经,亥时流注三焦经,子时流注胆经,丑时流注肝经,寅时复流注肺经,此即子午流注的理论。林海氏等用光子数量测定仪、怀斯生等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也都证实了气血运行随时辰变化的节律。    3.阴阳之气的变化    一日之内,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内的阳气存在着生、长、收、藏的规律。有人做过经络穴位的电位值测定,初步证实了祖国医学“朝行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的观点。事实上,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是有节律的,如心脏的跳动、呼吸的快慢、血压的高低、血糖的含量、激素的分泌、排尿量等,都保持着24小时左右的昼夜节律变化。    人的生理机能如直肠温度、气体代谢、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和血中氨基酸的浓度、凝血时间、骨髓增殖活力、胆汁排泄、细胞分裂速度、某些激素和酶的活性都具有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性。    4.五脏之气、合于四时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消长,“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积,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 13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11    骨髓,通于五脏。    “说明人身五脏之气合乎四时之气,随四时而呈现出周期性的盛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甲状腺分泌功能,夏天最低,冬天最高;影响性腺功能的松果体其分泌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体内尿中17—甾酮体排泄呈秋季高而春夏低的趋势,男性血脂胆固醇值具有冬季增高、夏季降低的变化趋势;钙磷代谢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5.病理的节律变化    中医认为各种疾病大都有“旦慧、昼安、夕加、夜重”的时间节律性。大量统计资料充分表明时间对病因、发病、死亡具有重大影响,如不同病种的死亡高峰有一定的时辰、季节等特点,肿瘤于子时、肝病于辰时最高,而两者均在春季为高;各病症的症情变化和恶化也有年、月、日、时的规律。    (二)生 物 钟    生物钟学说产生于现代,它是一门研究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时间模式——生物活动的周期性问题的学科。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不仅具有节律性功能或行为表现,还能像时钟那样计时或测定时间。也就是说,生物体好像都受着某种内在时钟——生物钟的控制。    身体内究竟有多少种类的生物钟?对此,曾有过许多种设想。对动植物做的大量实验表明,似乎存在着几种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生物钟。例如鸟类至少同时存在三种生物-- 134    61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钟:一种生物钟确定它们进行某些特定活动的时间,如燕子秋天的往南移栖;另一种生物钟对某些支配着一个时期内逐渐变化的节律起调节作用,如鸟的生殖器官季节性的发展和萎缩;另外还必然有一种生物钟,能够使鸟儿知道一天之中的确切时间。这样,尽管地球和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不断改变,它们也能在飞行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般说来,生物存在多少种不同的节律,就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生物钟。也就是说,在一个生物体内,是由各种各样的生物钟控制着许多不同的机能和活动。因此,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支配各种生理功能节律的生物钟,形象地称为“体温钟”    、“睡眠钟”    、“情绪钟”    、“智力钟”    、“卵巢钟”    、“运动钟”    、“寿命钟”等等。然而,上述各种机能不同的生物钟,若按其节律周期来分,大致又可归纳成三种:昼夜节律生物钟,年节律生物钟与月节律生物钟。对于具有相同周期,控制各种机能节律性的生物钟(亦称为子钟)来说,很可能又受一只或二只发生这种周期节律的生物钟(亦称为母钟或主钟)所控制。例如,在一个生物体内,很可能只有1~2只昼夜节律母钟,同时控制着所有昼夜节律子钟的活动。    在各种生物节律的母钟中,目前研究最多的是昼夜节律母钟,并且知道在不同种族的动物,它们可能藏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现在已经确定,视交叉上核是哺乳动物脑内的一个昼夜节律生物钟。它具有对光照周期的敏感性,产生与环境明暗变化同步的节律,但是,从哺乳动物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昼夜节律来说,除了环境明暗的变化之外,进食和社会因素等-- 13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11    也有显著的影响。事实上仅靠视交叉上核是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昼夜节律的。现在知道,当人体处于与外界时间线索(时钟、日光、无线电等)完全隔绝的房间或地洞里时,内源性的人体昼夜节律有时会变成两大组周期不同的节律。    例如,直肠体温、尿钾、尿钠和水排泄的节律周期为24.8小时,而休息一活动节律和尿钙的节律周期为33.5小时。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人体的昼夜节律母钟很可能两台或者两台以上。    (三)生命节律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日出日没,暮去朝来,大自然有规律、有节奏地循环不已。    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不论是单细胞的草履虫,还是高等动物包括人类,也都按照一定时间规律生存和繁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生物节律或节奏。    生命活动的节律,一般按其周期的长短区分为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和超日节律。昼夜节律是指周期为24小时或约24小时(20~28小时)    的节律。    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几乎人体的全部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血压、血细胞数、血糖和氨基酸、血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尿量及其盐类排泄、氧耗量与肺功能等,均有昼夜变动的节律。    亚日节律是指周期不到20小时的节律,或者指一日内重复两次或多次的节律。实际上,人的心跳节律(每分钟50~100次)    ,呼吸节律(每分钟12~20次)    ,睡眠周期(90~120-- 136    81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分钟)    、一些激素的分泌节律(90分钟左右)等,均属亚日节律。    超日节律,是指周期超过28小时的节律,包括周期为7天的周节律,周期分别为一个月或一年的月节律与年节律,也有周期约为20天的节律。    某些激素的尿排泄物有周节律。    血小板也具有7天左右的生存周期。月节律最显著的例子是妇女的月经周期。成年女在百经周期中,体温、性激素、免疫机能及心肺功能等,都可能有月节律的波动,亦称为月节律。    现在还知道,与妇女的月经周期相仿,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也有不同的变化周期。    有人测定体为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年节律亦称季节性节律,这在某些生理功能较为突出。如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冬季高,夏季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色素、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是冬季高于春季;血小板春高于夏;白细胞、血压、胃酸则是冬高于夏。    一般认为,生物节律的形成,是生物体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对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    、公转(季节变换)以及月球公转(近海地区潮汐的涨落等)所造成的变动产生适应性的结果。    (四)睡眠—觉醒节律    人在一天之内,一般只有一次睡眠期,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成人的睡眠—觉醒节律模式是在出生后逐渐发育成熟-- 13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11    的。    新生儿的睡眠是多相性睡眠,他们在24小时内几次交替睡眠相与觉醒相,波动周期为2~3小时,总的睡眠时间为15小时,大约6个月之后,婴儿的睡眠—觉醒节律才随喂食需要及环境的昼夜变化影响而逐渐发展成单相性睡眠。成人的总睡眠时间缩短为8小时左右。其实,成人有时也表现为双相性睡眠——白天有一次午睡。现在知道,午睡不只是人们由于清晨早起而不减少总的睡眠时间所作的一种补偿,经实验证明,大多数人在午后有明显的睡眠趋势。例如,据报道42.2%的希腊都市人口每周至少有三次午睡,而他们并无夜间睡眠的不足。    研究表明,人类睡眠—觉醒的行为,主要是内源性的,但也受体内需要(疲劳、困倦、原先觉醒时间的长短)及外环境(如明暗周期)的影响。    首先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的人睡眠有恒定的平均水平,若有睡眠缺欠,以后会作出补偿,即第一天未睡好,第二天白天或夜里会睡得久些。总的睡眠时间一般是婴儿最长,自童年起减少,在青年时期维持相对稳定(7~9小时)    ,而在老年又进一步减少。    我们之所以通常在夜间睡眠,亦与夜间有最大的疲劳程度有关。    曾有人在恒定的环境条件下,对63例受试者连续剥守他们72小时的睡眠,发现尽管他们的疲劳程度逐日加剧,但三天中均以夜间最感疲劳,白天疲劳程度最轻。    现在知道,在夜间7时开始睡眠有最长的睡眠持续时间,而在半夜4时左右睡眠最易入睡,甚至其睡眠之前的觉醒时间并未延长时亦是如此。相反,在白天(如上午7~11时)睡眠,则往往-- 138    02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入睡困难,且睡眠时间较短。虽然,这说明过去认为睡眠完全是由先前的觉醒所致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否则,最佳的开始睡眠时间应该在夜7时以后,而不会在夜7时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工照明的结果,“日落”    带来的环境黑暗不能再如意地束缚人类的手足,成千上万的人要到深夜才停止活动。有人把具有这种生活规律的人称为“夜型人”或“猫头鹰型人”    ,而把夜间早睡,晨间早起的人称为“朝型人”或“百灵鸟型人”。他们的各种生理节奏均可能有一定的时间差异。此外,由于各种形式的轮班工作制已实行了几个世纪,全世界有无数的夜班工人,他们的活动—休息节律完全与昼夜明暗周期颠倒,他们的其他生理节奏也经常与白天活动为主的人们相反。    (五)心率的昼夜变动    人体的心率或脉率,是最早认识到的内源性生理节律之一。首先,它本身就是一种亚日节律。婴儿的心率130~150次分,2~4岁儿童110~120次分,4~8岁时90~110次B                                           B分,以后则逐渐接近成人的心率(60~100次分)。心率的B B快慢除受年龄影响外,亦受运动、呼吸、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坚持体育锻炼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心率常偏慢,静坐工作或脑力劳动者心率多较快。    对同一个人来说,心率随运动及体温升高而增快(每升高1℃体温增块8~10次分)。心率一般在吸气时比呼气时稍快,可形成所谓呼吸B-- 13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21    性心律不齐。    由于影响心率的许多因素在一天24小时内有规律的发生变化,故正常人的心率亦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一般来说,心率在夜间睡眠时进行性地降低,大约在入睡后的第6个小时达最低点。白天心率增快,但对何时开始增快及何时最快有不同的报道。有的报道心率在醒前(上午6时)开始增快,下午1时达高峰,然后下降。亦有人观察到心率在醒后最快,然后在整个白天和夜间都逐渐下降,但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之间有一个突然的升高,打断其下降势。较多的研究者发现心率一般在下午比上午较高,其最高的时间在下午6时左右,而凌晨4时左右最低。    心率昼夜节律的形式,与体温的昼夜节律似有明显关系。    首先,两者有类似的昼夜变动模式。如体温通常也是夜低昼高,凌晨2时至5时处于最低水平,上午至下午逐渐升高,许多人在下午3时至5时最高。其次,已证明体温能直接影响心率。    而且,在新生儿出生时无论体温或心率均无昼夜节律,它们都要在出生后4~6月才开始表现出昼夜差异,到2岁左右才有较大的变动幅度。    然而,心率的昼夜节律,更大程度上受休息—活动周期的生活习惯所驱使。如当受试者以一天18或28小时的休息—活动周期生活时,体温节律仍保持原来24小时的周期不变,而心率昼夜节律的周期立即相应变为18或28小时,此时,心率与体温的两种节律周期完全发生了分离。这表示心率的昼夜节律不像体温节律完全是内源性的。    心率一般在休息或睡眠时较慢,而在活动或觉醒时较快。    但是,心率的昼夜节律即使在整天卧床及在规定时间进餐的-- 140    22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人亦能见到,这又表示运动或进食并非引起心率昼夜变动的主要因素。    关于心率昼夜变动的原因,现在多认为与支配心脏的植物性神经功能昼夜变动有关,白天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故心率较快,而夜里迷走神经张力占优势,故有心率的减慢。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亦通常根据病人的心率或脉率快慢来判断体温或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改变。    (六)血压节律    现在大量的医学研究证明,不仅剧烈运动和情绪的激动会使人的血压暂时升高,就是日常生活及昼夜,季节变化,也会使血压出现规律性的变化。    一般说,夜间睡眠时血压明显下降,凌晨苏醒前后开始升高,在白天上午比下午高,或上午达到峰值,午后渐降或维护不变。但也有下午或傍晚比上午较高的模式。由于不同个体或不同的高血压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近年来临床上已开始根据血压达峰值的不同时间,把高血压区分为“上午型”与“下午型”。    血压的波动,不仅有昼夜节律,而且还有季节性节律,但其波动幅度不及昼夜变动大。有人调查了17000多例轻度高血压(舒张压为90~109毫米汞柱)患者的血压逐月波动情况,发现一年中冬季血压较夏季为高,而且年龄较大的患者这种季节性差异较明显。不论男女,35~44岁的患者,其收缩压、舒张压在冬季要比夏季分别高2~4毫米汞柱与2~3-- 14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21    毫米汞柱;而55~64岁的患者则分别要高6~7毫米汞柱与3~4毫米汞柱。此外,高血压患者所接受的治疗(如口服心得安)不影响血压的这种季节性变动。目前一般认为血压的季节性波动与气温的变对有关。冬季血压增高,可能与寒冷对抗体的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有关。    也有证据表明,舒张压的高低与测量血压的房间室温呈相反关系,若使室温恒定则可大大削弱季节对血压的影响。    (七)体温节律    人类体温能够不管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而维持相对恒定,平均约为37℃左右。大家都熟悉,我们的口腔体温如果同这个平均值相差太远,通常是疾病的征兆。然而,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人体温度还具有同太阳紧密相关的节律性变化,对于白昼活动、夜间睡眠的大多数健康人来说,体温在凌晨2~5时最低,下午3~5时最高。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一日之中体温最高及最低的时间报道略有先后,但都一致地观察到,无论在夜长的冬季还是昼长的夏季,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模式没有什么差别,变动幅度通常可达1℃。    虽然这种变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这种体温节律经常是其他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关键所在,是人体昼夜生物钟的一根可靠的指针。    人体的体温昼夜节律是一种内源性节律。例如,它与某种程度的身体活动没有关系,即使绝对安静卧床依然存在。    而值夜班的人,在头几天入夜后刚开始工作时体温先升高,尔后尽管仍在工作,体温却逐渐下降。第二天白天,虽然是在-- 142    42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睡眠,一般体温还是要升高的。当住在与环境完全隔离,没有任何时间信息的地洞里时,由于排除了所有的外源性同步因子,这时的体温节律纯粹是内源性的。    据阿萧夫的报道,其周期为24.4~26个小时之间。    然而,内源性的体温节律,在自然环境亦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明暗交替)    、睡眠—觉醒周期等的影响。例如,正是受太阳日的影响,我们的体温昼夜节律有正好24小时的周期。    双眼失明的盲人,由于基本排除了外界昼夜明暗周期的刺激,临床观察到他们体温的昼夜变动幅度比健康人较小。睡眠有时可使体温下降0.2℃。夜间睡得好坏亦与凌晨体温上升的时间有关,睡得好时体温在凌晨觉醒前开始上升,而睡得不好时不仅体温在夜间下降较少,在醒前亦不开始升高,要到醒后或起床后很久才升高。    (八)尿量节律    正常人每昼夜所排出的尿量约在1000~2000毫升之间。    通常认为,尿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摄入的水量和其他排泄途径所排出的水量。如果由其他途径(出汗、呼吸、大便)排出的水量不变,则所摄入的水越多,尿量也越多;反之,尿量将减少。由于尿中含水约95%~97%,固体物质只有3%~5%,尿量的变化主要反映肾脏对水的排泄。    自古以来,人们已注意到正常情况下夜间尿量少于白天。    白天尿量最多的时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报道,但-- 14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21    多数报道认为在中午前后。看来,收集尿液的时间间隔对观察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收集每4小时尿液的结果表明其峰值在中午12时至下午4时之间,收集每2小时尿液的结果表明其峰值在上午10时到12时之间,而收集每1小时尿液的结果则表明其峰值在下午3时左右。    据观察,新生儿的尿量没有昼夜节律。生后一周内,昼夜尿量之间基本相似,每4小时为8~15毫升;2~3周内,从下午2时至6时的尿量增多,但整天的尿量节律还不明显;要在4周以后才明显出现与昼夜周期一致的尿量增减。    尿量的昼夜节律是内源性的,但光线的明暗周期对它具有极重要的同步作用。在盲人,可以看到尿量及尿钠、尿钾、尿钙、肌酐及尿酸等多种成分昼夜变动的幅度均降低,但尿量节律的变化更为明显。在挪威的北极圈内,为时3个月(12月至翌年2月)的连续黑暗期可使正常人尿量的昼夜节律几乎消失,而尿钾的节律仍然存在。当3月份恢复昼夜交替时,尿量的昼夜节律重新出现。这提示光线对尿量昼夜节律的影响超过尿钾。    人体尿量的变动不仅有昼夜节律,也有年节律。在一年之中,尿量的峰值在2月中旬前后,与尿的年节律峰值时间(1月前后)较为接近。而且有证据表明,不论在睡眠期间还是在清醒状态下,尿量变动还同时具有亚日节律。在中午12时至夜10时的10个小时内每10分钟收集一次尿液测定,可以看到尿量有一种周期约为80~133分钟的亚日节律。    尿钾、尿钠和尿渗透压也是周期完全一致(平均每天14.4个周期)    ,但是相反,约相差12小时的亚日节律。-- 144    62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九)人体的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    一些学者认为,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体力、情绪、智力总是周而复始的按正弦规律变化,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和33天。每个节律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高潮期与低潮期。在体力高潮期,就会感到体力充沛,生机勃勃;当情绪处于高潮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心情愉快乐观;当智力处于高潮期时,人的头脑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具有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相反,当这个节律处于低潮期时,在体力方面容易疲劳,做事拖拉;在情绪方面往往表现为喜怒无常,烦燥,意志沮丧;在智力方面则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健忘,判断力降低等。    高潮期与低潮期之间相互转换的日子,称为“临界日”    或“危象点”。这时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均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容易出现差错。这种不稳定状态持续的时间包括临界日前后各一天(大约2~3天)    ,或可称为“临界期”。    由于临界期及低潮期特别容易发生事故,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企业家及运输部门相继建立了职工生物节律监护体系,以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人体是否存在体力、情绪、智力的同周期节律,以及它们的周期是否一定就是23天、28天或33天,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的相信,有的则完全否定。    由于影响人的体力、情绪及智力的因素很多,而且发生各种-- 14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21    事故亦是多种多样的,要得出人的“临界日”与事故发生之间因果关系,看来还需更多的观察及直接的实验证据。目前比较肯定的只是,妇女的情绪多与月经周期有关,以及人们的体力、情绪与智力或工作效率有较显著的昼夜波动。    (十)生物钟养生法    目前,人们正在寻求更有效的延寿途径,这就是适应人体内部规律的生物学延寿法,生物钟养生便是其中之一。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具有周期变化的节律性。生物钟运转的紊乱是疾病、衰老、死亡(短寿)的主要原因。可见欲达健康长寿,就要顺应生物钟,“保养”生物钟。    顺应生物钟:即人的一切活动要与生物钟的运转“合拍”    ,“同步”。我们知道,大脑皮质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它的基本活动方式便是条件反射。人们长期定时地从事某项活动,便会建立良性的条件反射,称为“动力定型”。它一旦形成,便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这对保证健康和提高活动效率十分重要。例如按时工作、按时起居习惯的养成可保证全天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定时进餐的习惯使消化腺到时候便会自动分泌。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和钻研某一内容,日子久了,效率便特别高,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高潮期”或“记忆高潮期”。每天定时大便,对预防便秘比吃任何药都好。甚至每天定时洗漱、洗澡等都可形成“动力定型”    ,从而使生物钟“准点”。    值得注意的是已形成的“动力定型”不要随意打乱。老-- 146    82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年人尤其不要打乱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欧美名酒威士忌的商标是一长寿老人的头像,叫托马斯·伯尔,他活了152岁零9个月。    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想见见这位难得的老人,派人从家乡(施罗普郡)把他请至皇宫,尽情吃喝玩乐。这种生活规律的骤然改变竟使这位高寿老人在一周内死去。    保养生物钟:生物钟的运转可受许多因素的干扰而紊乱。    因此必须克服这些因素以“保养”    它。    例如生气可使脉搏、心跳、呼吸加快,出现所谓气的发抖。急躁则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不仅容易引发越轨行动,即所谓气头上的意气用事,而且还会出现身体损害,如中枢神经紧张、血压升高、气得头痛头晕等现象。忧伤过度会造成消化液分泌减少,以致伤心气得吃不下饭。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所以要尽量控制不良情绪。另外,狂喜、恐惧、嫉妒、说谎、多疑、怨悔、憎恨等都应尽量避免。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衰老”认为自己不中用了,过多地期望照顾、同情或有“等死”思想等,都是老年人大忌,易引起生物钟紊乱。    已有研究证实:人体有100多个生物钟协调人生的运转,因此,要善于发现自身的这些节律,多建立些“动力定型”    ,持久的顺应它,“保养它”    ,以达健康长寿之目的。-- 14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21    五、怡神养生法    心理是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包孕深厚,从心主神明,形神合一、五脏情志等理论学说到以情取性、移情易性、暗示解惑、顺性从欲等具体实践方法,都为养生与老年保健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    中医心理学产生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礼记》已提出了“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不学而能的情绪改变。其后,在阴阳整体论,医家五志论、水火五行论的基础上,对七情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心理学体系。    人们只要在清醒状况下,都会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之大是与物质文明等量齐观的。    暴怒是最强烈的一种心理改变,具有巨大消极作用。一般来说,轻度短暂的怒气,略有益于压抑情绪的疏泄通达;而大怒大止,精神呈高度的亢进状态,则往往造成气血并走于上,轻则头痛眩晕,剧则暴厥、卒中,甚至造成死亡。    三国时的周瑜鸿才伟略,文武双全,34岁率军破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然而,他心胸狭隘,骄傲好强,嫉贤妒能,所以年仅36岁,就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金疮迸裂,一命鸣乎!    太和元年,魏主派王朗等率兵20万迎战蜀军。谁-- 148    03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知这位名声显赫的司徒竟在诸葛孔明的辱骂下,老羞成怒,猝死于马下。    现代研究指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可使人体潜在性疾病急剧进展,发生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突变而迅速死亡。    心血管疾病在急死的内因中占首位,尤以冠心病为最多,其它还有脑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喉头水肿、胰腺炎、过敏症等多种疾患。    盛怒可使胃酸分泌增加,酸度增高,长期发怒易患胃溃疡;怒可使血压明显升高,倘若长期郁怒不止,造成血压调节机能障碍,罹患高血压症;大怒还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使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凝血时间缩短,一些脂肪类物质沉积于心脏的冠状动脉而患心脏病;怒对脑血管的摧残也相当大,可使皮层相应中枢兴奋,机体发生改变,导致思维错乱和脑血管疾病。所以,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大量的事实证明,培养和养成良好的性格,讲究心理卫生,加强自身修养,气度宽宏,眼光高远,重事业、轻私欲,顾大局,弃小利,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容易发怒的人,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发火,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心理平衡,或转移注意力,改变一下环境,等冷静下来后再处理问题。清末林则徐易于动怒,所以,每到一处,总要把“制怒”二字写成大匾,高悬梁上,以时时警惕自己。    喜属心志,喜悦一般对健康有益。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对人生的高兴事作过这样描述: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但是,如果得意忘形,超过了机体-- 14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31    的控制程度,也会造成心神散越,甚至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乐极生悲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铁砚磨穿、寒毡坐透,五十多岁才中举,突然的喜讯使他惊喜发狂,披发赤足,胡言乱语。    《岳飞传》中的牛皋竟在活捉完颜兀术后,兴奋过度,大笑不止而身亡。    忧愁抑郁的情绪,虽然不像“怒”那样粗暴激烈,但内伤脏腑、外损容颜,也严重地影响着身心健康。传说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其父获罪被杀打算逃亡国外,忽见关口重兵把守,戒备森严,搜索甚紧,他十分忧虑,一夜之间,竟然须发皆白!初唐诗人卢照邻忧悒成癖,自号“忧幽子”    ,终因忧郁成疾,只活了四十岁就死了。光绪皇帝的一生是在政治失意中度过的,当戊戌事败后,他身遭软禁,长期的忧愁抑郁,精神几近崩溃,结果先于慈禧而亡。    忧悒这种不良刺激是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传递到丘脑与垂体的,垂体受到长期刺激则机能紊乱,某些防御战线因之崩溃,各种疾病同时发生,或纳食不顺,或大便燥结,或脾不输精,或肺不行水。    忧郁成疾也要采用精神疗法,找一二个知己,倾诉衷肠,或可使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也可以奋制忧,一个人处于逆境中,往往一蹶不振,“举杯浇愁愁更愁”啊!这时,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泰然处之。或多作户外活动,以动解忧。跑步、打球、练拳、游泳,使血液中激素的含量得到充分改变,脑中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得到充分活化,这样,沮丧的情绪就会得到控制。    悲属肺志。悲痛给人体带来的损伤也十分严重。有人曾-- 150    23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对55岁以上的丧妻者进行调查,半年内的死亡率比同龄未丧妻者竟高出40%。这是因为心理崩溃导致了生理上的崩溃,在短期内经受不了丧偶的打击,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宋代唐琬与陆游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但陆母不喜欢这个媳妇,被迫分离,结果,这位娴淑聪慧的女词人,终因悲伤过度而怏怏早逝。    悲痛这种刺激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和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增加,心跳加快。    长期悲痛不已,神经血管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胆固醇和脂质易于在血管壁上积聚,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血管病。悲,这种情绪刺激,还可通过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通路分泌出较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胃酸、胃液酸性增加,引起溃疡病。    笑可胜悲。    欢乐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增强血液循环,松弛肌肉,从而驱散各种悲伤情绪。    也可采取外出旅游的方法,这样开阔胸怀,调节精神,摆脱孤独,并且在大自然中,高山流水,奇松怪石,山花嫩柳,都使人受到鼓舞,从而获得情绪上的稳定。    对某种事物或环境的恐惧,同样会影响人体身心健康。    长期惶惶不安,恐惧不解,会导致元气虚衰。古时,有只海鸟落在鲁国国都的城郊,国君很恭敬地把它迎进庙里,奏《九韶》之乐给它听,献酒给它喝,供上牛肉、猪肉给它吃。可是,海鸟惊恐不安,在庙中东逃西躲,不敢吃,不敢喝,过了3天就活活吓死了。    《三国演义》中魏将郝昭,在听到蜀军攻城,各厅火起的消息后竟然惊吓而死。-- 15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31    解除恐惧的方法是提高自己的勇气,在任何恐惧面前,要善于用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便从恐惧中解脱出来。荆轲刺秦王,这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为了抵制秦王朝的暴政和入侵,荆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兮不复还。这又何其英勇!何其悲壮!    《红岩》中的陈岗对革命事业坚信不移,所以“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出乎意料的惊吓,往往迫使人体的应激机能发生障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的分泌突然曾多,心率急剧加快,心肌耗氧量倍增。应激能力强的人尚能应付,而应激能力差的人则往往因心脏机能失调而过不了关。惊吓还是隐蔽的脑部疾患的诱发因素,对于一位患有高血压或是脑动脉已经硬化变脆的人,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异常的情态变化常造成体内的气机失调,内脏的功能紊乱而发病。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于”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所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精神气志,静则日充以壮,躁则日耗以老。所以,老庄学派首倡清静养神之说,老子教诲人们要“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则发而皇之,提出静神以全形,他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女精,方可长生。”    静心的方法应少私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必然扰动神气。所以,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志闲少欲,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则-- 152    43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心安不惧,神静内守。为此,《太上老君养生诀》提出要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嫉忌。”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更把静养精神的方法,喻为“不死之药”。    近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的关系,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有人经调查研究发现:每五个经历过思想打击等人生巨变的人,就有四个人在巨变后2年内生病;而未经过这种巨变的人,每三人中只有一个生病。霍尔姆(Holmes)等人对5000人进行了社会调查,他们给个人生活中感受冲击的事件加以定量,给每个生活事件打分,结果表明,一个人在他生活发生巨变的那一段时期内,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所增加。    宋代有位日峰邱道人,九十多岁了,鹤发朱颜,冬夏一单衣。每逢外出手携道篮,篮中置木牌一块,书诗四句:“老迟因性缓,无病为心宽,红杏难禁雨,青松耐岁寒。”年老之人,如能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自可长生久视。    《养性延命录》还具体指出精神养生要行“十二少”和“十不”。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这样,心不劳而形不极,自然可以延寿。    清代养生大家曹庭栋发展了静神学说,主张神静也是相对而言的,不用不动固属静,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不妄动,同样是静。从而使静神学说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15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31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神经发育的科学家都强调,神经系统的活力在于它的功能的不断发挥和运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有位学者研究后指出,适度用脑具有益智延龄之效。不少养生家的实践也表明:经常用脑虽年届耄耋,仍思维敏捷,辛亥革命老人张任天,98岁高龄还在撰写《回忆孙中山》。    法国科学家蒂费内特等在调查了50位百岁老人之后指出:工作、志向和操劳的性质不变,是达到高龄的因素之一。    我国的传统医学还指出: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功能体现。清代大医家吴谦说:“形之精萃处名心,中含良性本天真,天真一气精神祖,体是精兮用是神。”养生之人,必以寡欲保精为首务。不然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游,譬之树木,根枯则枝槁叶落。    高年之人,血气已衰,若阳事辄盛,不知慎抑,必促命期。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古代学者很早就提出“仁者寿”    的理论。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多次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寿”。其后,儒家的另一位杰出代表——孟子对道德修养作了更具体地阐发,提出“不动心”    、“寡欲”    、“收心‘,以养成体内的浩然之气。这样”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这位”道德之中,身体力行“的孟老夫子,由于能养德与养生相结合,所以,”不祈善而福至,不求寿而自延“    ,竟活了85岁的高龄。    春秋时大政治家荀况,也积极提倡“以公义胜私欲”    ,主张养生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结果他活了110多岁。无产阶级革命家朱老总,一生受过无数次打击、挫折和诬陷,但他为革命事业终生追求,锲而不舍,豁达乐观,并且坚定不移地-- 154    63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锻炼身体,89岁高龄了还能游海泳。    保持心理活动与外环境的协调和谐也是精神养生的重要方面。春天阳气初升,生机盎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令生阳初动,百花齐放,应常择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处,放意登眺,用摅滞怀,以畅生气;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    夏天骄阳似火,万物繁茂。    “昼出耕天夜绩麻,村庆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令人体阳气外盛,所以,老年人宜居虚堂静室洁净处,以所好之物悦之,避暑热,畅情志。    秋天天高云淡,硕果累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秋季阳气初伏,万物收成,有宿疾者,每多复发,且秋风落叶,动多伤感,养老之道则须多方劝说,役其心神,可忘忧思。    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冬令肾气正旺,阳气内伏,万物潜藏,老人最宜居处密室,温暖食衣,早眠早起,以避霜威,以养精神。    精神乐观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    《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胡文焕把这一养生要诀说得更加生动形象,指出:“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    可见养生必须注重心理卫生,“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如何保持精神乐观,养生家们的经验是:陶冶性情,吟-- 15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31    诗作赋,交游览胜,山村逸兴;或要善于自我解脱,凡遇不如意事,则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凉,此降火最速之剂。所以“要做快活人,切莫寻烦恼,烦恼与快活,都是自家讨。”大抵人能退步思量,心理自然宽舒。    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快乐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生活的每一印象,都易于感受,无论是身体和精神的愉快,都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笑能扩大肺活量,能调整脑部的血液循环,能使肌肉放松,从而促进全身脏器的功能活动。乐观的情绪能调动机体的潜力,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加速代谢过程,增强抵抗力。心情愉快和兴奋还可使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糖增高,碳水化合物代谢加速,肌肉活动能力加强,因此,促进健康。”当有记者问及157岁的阿巴斯·哈萨的长寿秘诀时,他说:“我有快乐的性格。”    性格开朗,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对身心健康是有较大促进作用的。    《老老恒言》说:“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生活中要正确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心理学科普园地》介绍:“北京和上海的医学家曾对398例胃癌患者进行配对调查,发现均有经常生闷气的现象。发病之前,大多有焦虑、失望、忧郁、压抑及愤怒等情绪。”    国外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法》中指出: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    意志坚强也可以延寿。    《灵枢·本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说明意志具-- 156    83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有统帅精神,调和情志,抗邪防病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还说:“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意志坚强可以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保持气血流畅预防疾病的发生;意志脆弱,则气虚神怯,气滞血瘀,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病邪侵害。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精神压力的影响对于不同意志性格的人来讲,差别是很大的,意志脆弱的人,在精神受到压力时,就不知所措,情绪波动很大,对身心造成损害;反之,意志坚强的人,在精神受到类似的压力时,却能泰然处之,从主观上控制自己,对身体的损害就比较小。    畅情延年,抑情损寿。老人易于伤感,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凡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困危不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报,暗昧之室不可令孤,轻薄之人不可令亲,坟园冢墓不可令游。    (一)人的心理活动    人的身心健康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根支柱是缺一不可的。    《内经》指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人的身体得之于父母。    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说明人从父母那里得到两种物质机能:生理机能,如血气、营卫等;心理机能,如神、魂、魄等。这两种相统一的生命机能,统一于一身,构成了人的身心活动。-- 15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31    科学心理认为;人的心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个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人的心理活动不管怎样复杂多变,归根结蒂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人有心里活动,人人有喜怒哀乐。然而,对于大体相同的不良精神刺激,有的泰然,有的抑郁,有的人会神经衰弱,严重的甚至会精神分裂。对于同样的外界环境,处于不同心里状态的人,也有迥然不同的反应。    人逢喜事精神爽,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人,觉得山在欢呼,水在歌唱,整个宇宙都在欢笑;处于十分痛苦境地的人,觉得周围一切都对他冷淡无情。有的人生活比较困难,但精神却充实乐观;有的人生活富足,但常常郁郁寡欢;所有这些,都是不同心理活动的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认识活动。其中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这是人反映现实事物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也是客观世界转化为主观意识的重要环节。    ②情感活动。如喜悦和悲伤,爱和恨,苦和乐等。情感反映人对现实的态度,即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③意志活动。这是人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    认识,情感,意志构成了人们的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它们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感情意志的活动必须以认识为基础,同时,认识也受到感情和意志影响。    例如,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老虎和在野外看老虎的体验是不同的,动物园的虎因为被关在铁笼子里,我们不感到害怕;而-- 158    04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突然在野外看到虎,由于意识到它可能伤害自己,所以就感到恐惧。这说明我们对于事物的情感是以我们如何去认识它为转移的。反之,不同的情感又会影响认识对象的选择和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喜欢看书的人,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而热爱体育的人,特别关心体育运动的消息和电视节目。    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互不相同的。    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世界上没有两个面貌完全相同的人,人们的心理活动也各种各样。例如考试不及格,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完全不同的反应,有的人羞愧,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埋怨,有的人绝望,等等。构成这些心理差异的东西,称为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几个方面。    “人心不同”    ,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在这几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特殊性。    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对心理过程发生深刻的影响,所以研究心理现象时,必须考虑到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个方面及其复杂关系。    人的心理活动,从简单到感觉,到复杂思维,从内心体验,到外部行为,一方面反映着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即它们的特点、性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又根据这些反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以种种不同的方式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达到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和统一。    (二)心理与生理    医学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关系为基础的。祖国医-- 15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41    学的心理思想,对于人的身心关系,亦即神形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视的。    《内经》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这两段话从两方面说明了心身关系:一方面,先有身形,后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心理对生理活动发生一定的影响,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这就是说,《内经》的心理和生理中心思想是:形与神俱。也就是说,形与神俱,乃成为人;如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生理的(主要是神经系统)活动。这是由于我们的神经系统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特殊功能的物质组织。光是大脑皮层中就集合了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分布在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细胞加在一起,整个神经系统包含有大约3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之间又通过无数的神经纤维建立了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联系。人的心理就是这个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但是,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它的不同部分对心理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的。外周神经系统(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是联系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中枢的通道和桥梁。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    负责信息的储存、加工和处理。    人的心理和复杂的行为是在大脑两半环球皮层产生的。    《内经》这部古医书还从医学观点出发,对于形神两个方-- 160    24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面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作了具体的分析。关于形,它着重地分析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和五官九窍。    五脏为心、肝、脾、肺、肾,还包括心包络、膻中和命门;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为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五官九窍为耳、目、口、鼻、舌、前阴和后阴。关于神,它认为包括神、魂、魄、意、志和思、虑、智等内容。而神的组成因素的各自涵义是:“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根据《内经》的论述,形的某些组织和神的某些因素还具有一种相应的特定关系。例如,五脏和五志,五精对五应,心—喜、神,肝—怒、魂,脾—思、意,肺—悲、魄,肾—恐、志。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最初客观存在的事或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    ,引起分布在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组织的活动,并在这里实现从物理能、化学能到神经能的转化,发动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携带着现实事物、现象的信息,沿着有关神经通道,传导到神经中枢的低级部位(脊髓、延脑、桥脑、中脑、小脑、间脑、皮下神经节等)    ,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神经冲动的传导继续进行,最后到达神经中枢最高部位——大脑两半球皮层。现实事物经过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神经细胞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印象,以及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并由大脑皮层发出各种不同指令,引起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活动。    这些行为和活动又反会反馈给大脑皮层,大-- 16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41    脑皮层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一步发出新的指令。如此循环往复。使人的认识水平,活动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由此可见,心理即对客观事物的印象,态度、思想等等,是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的复杂活动的产物,而神经系统的活动则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是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它只能在物质世界作用下,经过物质的,即生理的过程,才得以产生,形成和发展,因此,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否成熟,它的结构和机能是否完善,必然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心理对生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祖国医学就指出了“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结气结,悲则气消”    ;“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等。    这些说法均明确地指出了身心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而且已被后来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现在已经查明,人类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以及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和治疗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英国有位医生调查了250名癌症病人,发现其中有62%的人在发病前都受过强烈的精神刺激。有些妇女,当改变生活环境后,常会发生停经的现象,通常人们称之为“水土不服”。其实这是由于初到新的环境,人生地疏,改变了正常的生活习惯,使大脑皮层活动受到干扰,因而引起生理机能、内-- 162    44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分泌系统的混乱。心理的异常变化,必然破坏大脑皮层本身在正常情况下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因而造成最高指挥机关的混乱,导致其下属机构——皮层下中枢神经活动(它们管着消化系统,血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人体各种机能)的混乱,使内分泌腺的机能亢进或减退,使体液(如血液,胃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比例失调,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情绪激动时,心跳可快到180~200次,血压可从130毫米水银柱猛升到230毫米水银柱以上。人在高兴时,每分钟吸呼17次,悲伤时下降到9次,愤怒时上升到40次,恐惧时高达64次。    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我们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也就需要保持心理的健康。    (三)性格与调神    人的性格不同,他的神情状态也就各有不同。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同样事物的刺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体验,各人都采取自己习惯的行为和方法去处理。    因此,在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发生以及表现的形式与强弱程度上,也就体现出个人的性格特点来了。中医把人的个性特征,分成五种类型,兹按其分类提出调神措施。    1.火形之人    火形之人,相当于现代所称之为兴奋型或急躁型。这种-- 16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41    人的性格特征是:性情急躁,容易发怒,好与人争,有气魄,喜进取,做事快,胆量大,性直爽,神情常处于紧张状态。    摄生之道,首先是加强自我涵养,自觉地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在工作与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根据思胜怒的法则,尽量把精力放在思考与钻研,并常以喜乐调节之。常听轻松、幽雅、恬静的音乐,间或配以低沉、抑制的乐章,少参加争胜的文娱活动。常种花草消闲,赏花悦心,森林逸兴,书画静神。室内,衣着常使冷色,以合欢枕,菊花枕,长寿枕睡觉。每天最好冷水浴,以收镇静之效。放风筝、钓鱼陶冶性情。气功以练静功为主,加强意识内守。饮食方面,远烟酒、辛辣厚味和肥腻助阳之物,多用清淡,滋阴之品。一年之中春夏,一日之中上午,肝阳升发,心火亢旺,此形之人,最易暴怒发火,尤须避免激怒的事物。    2.木形之人    木形之人,相当于现代所称之抑郁型或抑郁质。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低沉,心胸狭隘,触事忧虑,多愁善感,颇有才智,好用心机,心常苦闷,做事认真,胆小自卑,怕与人事,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摄生之道,首先加强自我意识锻炼,多读积极的、鼓动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的书籍,培养自己开朗、豁达的胸怀。在家庭中,应以欢快为主。与四邻相处,要乐观大方。名利上不患得患失,知足长乐。根据喜胜忧的法则,主动地寻求欢乐,多参加社会活动,常看喜剧、滑稽戏,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动、激励的电影、电-- 164    64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视,远悲剧、苦戏。常听激昂高亢的音乐,以提高情趣。屋内花香明快,以暖色喜色为主,应用香料灌枕睡觉,以爽神畅志。    冷浴有兴奋之功,也可应用。    常外出旅游以畅心胸。    气功以强壮功、保健功、站椿功为宜。饮食方面,少量饮些酒和咖啡,以活动血脉,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常食梅花粥、陈皮粥、山楂粥之类,舒肝利气之品。此种人耐春夏不耐秋冬,一日之晨午,一年之春夏,阳气升发,其人神情爽朗,而夜晚、秋冬,阳气潜伏,气氛压抑,易生郁闷,应避免忧愁之事发生。    3.土形之人    土形之人,相当于现代所称之灵活型。    此种人性格开朗,神情豁达,多智少愁,心情安定,不急躁,喜交往,随机应变,适应性强。摄生之道,重在“静神”    ,除阅读、音乐、文娱、香花、泉疗外,要多做具体工作和多干实事。闲暇之余,可多移花种木,书画,钓鱼,以凝神静志。    切忌饮酒作乐,无事聊天,高谈阔论,以免大伤神气。    多眠少动,一夜不眠,十日难复,应该特别注意。气功以静养功为主。饮食以清淡为宜。此种人一般耐秋冬,不耐春夏。所以,一年之中春夏之季,一日之中晨午之时,应注意凝神静志,精神内守。    4.金形之人    金形之人,相当于现代所称之安定型。    此种性格平静,神情稳定,为人敦厚,做事认真,心地坦然,寡言缄默,淡名-- 16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41    利,求稳健,少开拓,摄生之道,如慎起居,适寒温,节房事,生活有节,再以音乐、文娱、书画,快乐神明,香花、色彩悦心志,气功锻炼精气神,并注意四时养生之道,大有可能成为长寿之人。    5.水行之人    水行之人,相当于现代称之不安定型。    此种人性格活跃,神情不定,为人刻薄,心地不善,心胸狭隘,善于欺诈,好搬弄是非,贪名利,性轻浮,常忌妒,大话连篇,做事马虎。    摄生之道,应正思虑以养神,加强自我意识锻炼,多读道德修养书籍。    常听开朗、明快的音乐,看正派的电影、电视、戏剧等。远邪恶、亲善友,多做有益之事。气功静养,坐禅,亦有扬善除邪之功。    以上性格分型不是绝对的,既可交叉出现,也可通过调神摄生而互相转化。但是,人的性格是在不断地受到社会生活影响、教育影响,以及自身的实践锻炼下,长期塑造而成的。所以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而且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中。由于性格会影响人的情绪的发生与变化,进而也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一些疾病的发生与转归。    医学实践证明,性格温和、开朗、活泼、直爽、乐观的人不易得病,得了疾病也容易治愈。相反,性格暴躁,容易激动的人,易患高血压或心脏病。如以上火形之人与金形之人比较,则前者比后者容易患心脏病。此外,其它一些疾病,如溃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也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但是,有些医学家认为,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随-- 166    84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着性格的改变,本来有些与性格有关的疾病也相应地随之而减少或不发生,就是原来有的病也容易治愈。因此,人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性格,努力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对于身心健康大有好处。    (四)心理与疾病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论任何人只要在清醒的状况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心理因素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怎样才能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我们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1.心理与疾病    祖国医学把七情过度变化看成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认为七种情绪的过度变化,可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如《内经》所说的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等。如果情绪特别激烈,就会损害人的内脏,如喜伤心,怒伤肝等。    《内经》中特别强调“心”在人体的主导作用,写道:“心者,君主之宫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里的“心”    就是现在所说的大脑,它是人体中枢机构。大脑一旦受到过度精神刺激,产生强烈或持续的情绪波动,就会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产生明显的影响。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大喜临门,往往高兴得难以入-- 16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41    睡;忧虑悲伤,也会使人寝不安席;受到惊吓,更易恶梦联翩。这些表现都因为大脑皮层的功能受到情绪的影响,使它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去了平衡的缘故。当人受到惊吓时,会感到自己的心脏砰砰跳动,甚至出一身冷汗;在愤怒时,不仅心跳,而且热血冲头,头胀头痛。这些表现,又是由于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强的结果。人在忧愁、悲哀、焦虑、痛苦的时候,之所以饮食不香,胃部发胀,是由于胃肠机能受扰乱的表现。如果这些情绪过于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引起疾病。医学上把这些主要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或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的躯体疾病称为身心疾病。    ①情绪与胃肠机能,胃肠机能对于情绪反应极为敏感。    这个道理,古人早就知道。古人在谈到饮食不调,素体虚寒这些因素的同时,特别强调七情是引起胃病的主要因素,《医学正传》指出:“胃脘当心而痛”    ,是“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明代另一位医学家张景岳也认为:只有“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痛”。    现代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也一再证明,情绪紧张确实可以引起胃肠溃疡的发生。    有人用电击猴子的方法来作实验。每隔二十秒钟就向两只猴通电一次。心情特别紧张的猴,后来得了“胃溃疡病”。    而另一只却安然无恙,原因是它听天由命,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太平无事。在二次大战期间,伦敦居民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空前增多,因为正处于德国人向伦敦狂轰滥炸的时刻,人们经常处于惊恐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害-- 168    05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怕的时候,会引起胃痉挛,不止是胃的肌肉,甚至连供给胃壁营养的血管平滑肌也处于痉挛状态,使胃壁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胃液酸度增高,对胃壁起到了腐蚀作用,所以容易生溃疡病。    ②情绪与高血压。祖国医学一般把高血压病归于眩晕症的范畴,在分析病因时,除了指出与过食肥甘厚味,嗜食烟酒辛辣等因素外,还特别强调思虑过度或经常郁闷烦恼最易引起本病。    《内经》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    一时性的愤怒情绪,虽然扰乱了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步调,使血压升高,但只要愤怒情绪平息下来,血压也很快恢复正常。如果经常受到外界不良刺激,血压反复升高,就有可能引起高血压病。这也是战争时期高血压的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临床大量观察表明,经常处于矛盾心理状态的人,经常处于惊恐情绪和性格不稳定的人,也比较容易患高血压病。    也有些人虽然并没有惊恐、焦虑、忧郁、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也没有经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但由于环境和职业的关系,思想上高度紧张,也比其他人容易得高血压病。此外,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比从事体力劳动的多。特别是那些不讲究用脑卫生的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又缺乏必要的体力劳动和锻炼,更容易患高血压病。    这是因为,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从而使血管的神经调节发生紊乱,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管腔变小,血流通过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③情绪与冠心病。冠心病,中医称为真心痛。    《内经》把-- 16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51    这种痛作了形象的描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和心绞痛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古代医学认为,经常忧思恼怒的人,最容易发生真心痛。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脾气和性格对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也观察到,经常忧思恼怒的人,不但容易产生真心痛而且容易引起暴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出现心肌梗塞的人,他们的情绪比一般人更容易焦虑,忧郁,愤怒。美国心脏专家对117名心律紊乱和早搏患者的病因作了调查,结果发现,由急性情绪紊乱引起的占25名;由情绪低落或发怒引起的占17名;其他病人则表现为沮丧、忧愁、悲伤、焦虑或紧张。而病人之所以出现心跳不规则,脉搏不整,常是由于患有冠心病的缘故。环绕心脏顶端的冠状动脉硬化,是产生冠心病的直接原因,血中胆固醇增高又是造成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而情绪紧张对胆固醇的增高有明显的影响。    ④情绪与癌症。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    祖国医学早已指出:忧思恼怒,情志紧张,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例如乳腺癌,古人就认为是“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果成核”。当前,患癌症的因素不止是由内因情志,还有其它诸种外因的作用。目前,从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虽然还难以准确判断情绪与癌症发生的必然联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严重的精神创伤,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以及忧郁,失望等不良情绪,往往增加了人们患癌症的机会,所以说“情志失调易患癌”。    《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    ,这“气”    ,就是指的七情-- 170    25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失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许多疾病都与七情不调密切相关,诸如精神病,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结肠炎,月经病,遗精症,各种癌症……。如果详细说来,与情绪有关的疾病还有很多种。    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    ,“消瘅”)与愤怒致使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现代医学也发现,战争时期由于精神紧张,忧郁焦虑,糖尿病人增加。糖尿病人在情绪不佳时,往往病情恶化。哮喘病也可以由于情绪诱发或加重发作。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一些皮肤病人,荨麻疹病人等,均与情绪波动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正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情绪的好坏对人体的正气强弱又有明显影响。现代医学认为,经常处于情绪不发的人,由此促使免疫机能的低下,从而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病。所以有人提出“精神免疫”这一新概念。当“精神免疫”不足时,就容易感染发病。    上述种种事实说明,虽然不少疾病的主要病因并非全属精神因素,但与情志有关的疾病却相当多,涉及身体上下,表里。因此,无论预防疾病或治疗疾病,都应注意保持情绪的乐观。    “欢乐胜似良药,悲伤耗人血肉。”-- 17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51    2常见心身疾病A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很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疾病缓等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血管过敏性鼻炎、抗草热等疾病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过敏、神经性太原厌食、神疾病经性哎吐、习惯性便秘、食管或贲门痉挛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心因性多饮,更年期综合疾病症泌尿系统阳痿、早汇、性欲减退或缺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症、痛疾病经、神经性多尿症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瘙痹症、慢性荨麻诊、过敏性皮炎、湿诊等疾病肌肉骨骼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紧张性头痛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疾病其它恶性肿瘤、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    3.心理与常见病的关系    ①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发病前多数具有异常的精神变化,曾有人把病人分为两组进行心理因素分析,甲组是发病前精神高度紧张者,乙组是处于一般精神状态者。其结果甲组病人的心绞痛发生率是乙组的两倍。我们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也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凡中年以后出现妻子丧亡的男性病人,冠心病发病率高达40%以上。    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发病前六个月期间,多数有因为生活变故而-- 172    45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引起的精神刺激史。    ②高血压症,虽然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但是心理因素对它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从事高度紧张工作的人员,其高血压发病率是一般工作人员的4倍。这一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③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是一种多病因性疾病,目前都以侵袭——防御体系学说来说明它的发病机理,但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看到,心理因素在溃疡病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精神刺激能造成大脑皮层功能障碍,从而使皮层下中枢,植物神经,对胃的分泌、运动、消化、胃壁营养等调节紊乱,最后形成溃疡病。    ④过敏性便秘或腹泄。    精神紧张,使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肠道的神经末梢产生过度兴奋,使肠道的正常机能失调,而出现腹泄或便秘。    ⑤癌症的发病,同样是和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有人曾对397例乳腺癌症病人进行分析以后发现,亲人丧亡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位英国医生对280例癌症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其中150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第一,工作和学习上长期的紧张;第二,工作和家庭中人们的关系不协调,第三,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是致癌的三方面心理因素。    以上这些实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对人体机能有着重要影响。-- 17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51    (五)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关于中年期的起迄年龄,发展心理学是把14~15岁到24~25岁作为青年期,把25~26岁到60岁作为中年期,但按一般习惯,则把30~55岁或60岁划为中年期。无论按那种方法划分,中年期都是一个相当长的人生阶段。    不难看出,一个26~30岁的人与55~60岁的人相比,无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差异都是很大的,然而他们都属于中年期。    1.中年期的一般特征    人到中年期,在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主要表现在认识事物的程度,适应环境的程度,控制自身的程度,承受压力的程度以及实现目标的程度上都较青年时期更为深入、稳定。从生理功能看,人体绝大多数组织器官已经定型;脑循环代谢储量比老年人高20%以上,因此,中年时期年富力强,充满活力。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年人思维发达,善于联想,分析综合与判断推理能力强,看问题比较全面、深刻,有自己独立见解;情绪稳定,自制力强,遇事一般能妥善处理,不再像青年人那样容易冲动;从个性心理特征来看,性格、气质更加鲜明。    2.中年人的使命与意志    一个人进入中年期,正是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时期,也-- 174    65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是人的一生中奠定事业基础,出成果、创奇绩的时期。但是,他们不仅工作任务繁重,而且肩负着家庭生活重担,不少人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教养儿女,因此,这个时期,又是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此时要想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建树,非有顽强的意志不可。顽强意志,是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标的保证。    中年人若无顽强意志,工作稍有成绩,便会骄傲自满,停步不前;遇到挫折,就怨天忧人,心灰意懒。因此,坚强意志是中年人永葆心理上的青春,在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的人进行了40年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发明需要借助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坚强的意志则是中年人成功的必备条件。一些实验也证明,事业上有杰出成就的人与无所作为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意志品质不同。前者的进取心、自信心、不屈不挠的精神明显地高于后者。    3.中年人的重担与疾病    中年人由于事业的忙碌和家务负担,明显地改变着青年时期的生活习惯。他们起早睡晚,整天忙个不停,不但忽视了体育锻炼,就连文娱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一时期的中年人生理上变化大,心理上压力大,外界环境变化大,人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改变了中年人的性格、容貌和体态,也使其身体内部各器官开始衰退。因此,特别需要注意和加强中年的心理保健,这是顺利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条件之一。-- 17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51    进入中年期的人,心理压力加重,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如心脏的工作能力,从30岁便开始走下坡路。中年每过10年心脏的输血能力就下降6%~8%,而血压则上升5%~6%。若不注意保护,高血压、冠心病等就会过早地找上门来。由于中年人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引起身体发胖。临床观察发现,和青年人相比,中年人得高血压的增加8倍,患心脏病的机会多50%,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7倍。此外,动脉硬化和肾脏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据对某市近七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看,其中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受检总数的46%。    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了心理压力。    这是进入中年以后一些人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进入中年期后,在生理上进入更年期,又会反过来加重心理压力,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都很重要,对于一般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也应注重心理卫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人步入中年,业务上要独当一面,肩上的担子较重;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成熟、紧张、劳累、繁忙,这就是中年期这个群体的特点。因此,这种内外向的自身压力增加,必然要加重人的心理压力,造成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由于本人年龄大或体弱多病,开始退居二线或退休;子女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或组织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给人们造成很多烦恼和心理的压力,生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处理切身问题,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这时期心理-- 176    85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保健的任务。    据研究,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又叫更年期)比较其年龄阶段更容易患神经忧郁症。这与更年期人体某些生理功能老化,内分泌功能衰退有密切关系。此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左右,女性比男性要早几年。这种病起病缓慢,开始有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痛等症候;有些人到了这个时期这会出现健忘,工作能力减退,感觉过敏或迟钝,情绪急躁,喜怒无常或猜疑等心理症状。当然,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全是同一个模式或同一个水平,除了自然环境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    事实证明,只要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中年时期,生命之火就会更加旺盛。    4.中年期的卫生保健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中年人的身体,正处于由壮及老,到达顶峰复趋下坡的阶段,所以,加强卫生保健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早操、工间操,有条件时要适当参加一些别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健身舞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能够减缓骨质损失速度,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营养,多吃蔬菜,少吃动物脂肪。    其次,工作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生活要有节奏,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要睡懒觉。再次,不喝酒,不吸烟,并避免喝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因为烟草和咖啡中均含有损害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功能的有毒物质。饮酒对人的心理危害也很-- 17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51    大,大量饮酒后注意力不易集中,色彩感觉模糊,触觉不灵,思考力、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发生障碍,对自己的控制能力降低。醉酒常常对工作发生严重影响,尤其是驾驶汽车,操纵机器等,极容易发生事故,造成伤亡。所以,正在各种建设岗位上起骨干作用的中年人,决不能饮酒误事,妨碍身心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丁·朗姆士通过调查发现,人从中年开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在各方面不断进取,并且十分热衷于亲自动手,动脑;另一种人30岁一过,便沉溺于平淡舒适刻板的生活,每天上班无精打彩,回家吃饭睡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前者越活越年轻,后者便会未老先衰。    人到中年要保持青春长在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有意识地注意心智的发展,中年勤学能防老,积极思维促健康。丁·朗姆士认为,用生物的眼光看,人的年龄大小不能仅仅从度过多少生日来计算。    生物时间与钟表时间不同。    岁月越增,生物时间过得越慢,一个人年龄越大,老得就越慢。    50岁的人,视力、听力可能开始下降,但心智还正年轻,并且仍在成长中。    一个人的脑力活动到60岁开始达到巅峰,60岁后才慢慢衰退。因此,一个人不论是青年时代还是进入中年期及至老年阶段,只要勤学就有益于健康。勤学能帮助大脑产生一种称为神经钛的高级化学物质,使抗病细胞增强,有利于维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并能推迟组织器官的老化。    中年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力,只要本人注意自己的思想修养,认真分析自己,解剖自己,遇事沉着冷静,不-- 178    06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过度焦虑和忧伤,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勤学上进,发现心理不健康的原因,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各种心理卫生措施,是能够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    (六)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对于“老”的年限,众说不一。我国古代文献,《说文》认为“七十曰老”    :《内经》认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老年期究竟以什么年龄开始,西方国家一般在六十五岁退休,所以把六十五岁以上称为老年期。在我国,1964年举行第二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上,规定男女都以六十岁以上为老年期。所以,目前我国大多以六十岁为中年期与老年期的分界年龄。    1.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人到老年,身体、心理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老年人具有与中、青年不同的特点。    ①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身体各器官和神经系统逐渐衰老,大脑的衰老又是整个人体衰老的重要部分。    大脑主要是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的,从30岁左右开始脑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0岁以后,减少的倾向更加明显。    活到70岁,脑的重量相当于他本人青年时候脑重量的95%,80岁时下降到90%,90岁时下降到80%。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脑重减轻,脑体积缩小,而且脑回变窄,-- 17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61    脑沟增宽,脑室增大,脑血管发生硬化。据约翰逊(H.A.Johnson)    的研究,个体死亡率与脑细胞的消失率有很大关系,当然,与心理机能的衰退关系更为密切。    大脑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随之下降。如老年人智力有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随着智力的衰退,人体的生理功能也越来越衰老,有的性格也随着发生变化,情绪消极,感觉迟钝,从而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理,好静,懒动,沉默寡言。    老人的这种隔绝心理,在他们思想感情上是比较痛苦的,这是一种不良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很多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65岁以上的失眠者,约占这个年龄人口的1%~3%,75岁以上的人则占4.5%。根据国外资料,老年人患高血压者占28.7%;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占12.5%;患肠胃病的占7.4%;患心脏病的占6.4%;患关节炎的占5.9%;患神经痛的占5%;患糖尿病的占4%。目前,老年人大多死于三种疾病:脑出血(占29.1%)    ,癌(占29.4%)    ,心脏病(占11.7%)。这三种病被视为老年人的三大死因。    体弱多病,导致心理上的压力,是老年人又一特征。由于长期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样会使老人产生一种没落感,这种没落感会给老人思想上造成持续的紧张。心理学家把这种紧张对人体有害的作用称为“定时炸弹”。如有报道:一门诊部所有求诊的老年病人,因情绪紧张致病者占76%。另一份材料中说:后枕部疼痛,一直疼到颈部的病人,85%的病因是情绪紧张。所以在晚年时期,用心理上乐观旺盛的精神因素,战胜和克服末日感的情绪,是抗病和推迟衰老的有效-- 180    26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良方。    老年人除了容易得一些生理疾病以外,有的还易出现老年性精神疾病,一般表现为精神活动的紊乱以及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异常,严重的不能维持正常生活。    老年期精神病可分为两大类:老年前期精神病和老年性精神病。    老年前期精神病发生于60岁以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能衰退和记忆障碍。    有的也可能出现情绪和性格的变化,以至整个机体衰退,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而老年性精神病,一般在60岁以后,以缓慢进行性智能衰退为主要特征,最后出现性格改变,逐渐发展为智能障碍。    根据上海地区的调查,各种精神病患者,占总人口的6G~7左右,其中以6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    由此可见,G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精神病,是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运动机能方面,大肌肉力量减弱,人到60岁以上肌肉力量仅为20岁的二分之一。此时筋肉紧张度高,不柔软,手指发抖,运动欠灵活,还会出现行走障碍。据调查,行走困难的老人,60岁左右的占6%,70岁左右的占2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由于身体运动机能降低,对心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使老人产生无力感和抑郁、悲观等心理状态。    ②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发生变化由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能力的降低。    人的视力本来从30岁开始下降,40岁以后的明显感觉眼的调节机能变坏。到了老年,眼睛有时还发生-- 18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61    其它病变。听力也减退,会话时高音还能听清,对低音就不大感知了。记忆力越来越差,对于一切事情和学习过的内容容易遗忘。这时,思维能力低下,情绪变得不安。    老年退、离休后,不仅由于没有同伴交往而寂寞,同时也会由于不能发挥自己的余力而惆怅。其次,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孩子长大成人,另立门户,家里只剩下老年夫妇,也有的配偶死亡,或老年丧子。这样的老人,普遍感到孤独和不安。    由于身体、环境和心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无力和寂寞,引起不安和恐惧,并对这种不安和恐惧采取本能的防卫态度。因此,在个性和行为方面出现许多特征。例如,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习惯,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甚至连一些生活小事,也会加以反对。由于自己不断地坚持防卫态度,所以对什么事都感到怀疑。甚至有些老人由于怀疑而发展到妄想,以为别人要谋害自己,以致心神不安。也有的老人由于抑郁和悲伤,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2.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针对老年期的特点,老年的心理卫生主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衰老感。一般人到60岁以后,由于身体、心理、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会感到自己已经老了,而产生了衰老感。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会使老人更好地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精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有一些老人,由于不服老而莽撞行事,造成伤亡事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年不及-- 182    46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半百,却以老人自居,也有一些人虽年迈70岁,却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由此可见,衰老感的产生,并不是单纯地由身体变化引起,心理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    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已经精神老化,失去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失去工作和学习的劲头。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有规律地作息,保持身体健康。同时,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革命意志,防止消极情绪产生。    对生活要充满信心,生活起居尽量自己料理,不要以老自居。这样,就可推迟衰老感。    ②保持良好情绪。    据研究长寿者认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要称为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从我国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地区9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来看,这些老人虽然职业不同,习惯各异,但他们有一共同特点,即性格从容,温和乐观,直爽开朗,没有一个人是忧郁孤僻的。他们善于在劳动中享受乐趣。    老人的情绪应特别注意“发怒”和“狂喜”。遇事不要急躁;遇到悲哀的事,不要过于伤心;遇到急事,不要过于惊恐;遇到喜事,不要过于欢乐。    这样,使自己保持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情绪中生活和工作。    为了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孤独,寂寞,无聊,最好的办法是发扬我国传统上赡养老人,孝顺父母的良好风尚,儿女婚后尽量与老人住在一起。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威胁生命的各种疾病,所以,要-- 18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61    加强健康管理。    积极组织老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慢跑,太极拳,气功,各种棋类等。    同时,要经常给老人检查身体,发现疾病,要早期治疗。开展健康咨询,使老人学会自我调养的方法。此外,家属的照拂等也很重要。对老人关心、尊敬,不要使他们生气。    充实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保障老年人良好情绪的措施之一。街道里弄要建立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休息之家以及文化茶园之类的设施,使老年人有交谈、娱乐、开展各种活动的场所。也可组织老年辅导少年儿童学习,开展栽花养鱼养鸟,短途旅游,棋、牌类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在国外有人调查,90%以上的老年人喜欢学习,所以,许多国家提倡终身教育,开办长寿大学、老人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    总之,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大量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    讲究心理卫生,可以预防各种疾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促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目前,心理卫生问题已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开始运用。心理卫生工作,是关系到我国民族昌盛的大事,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七)畅神养生法    祖国医学认为,为了预防疾病,光靠生理卫生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调摄精神,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    《内-- 184    66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这里明确地指出,所谓心理卫生,就是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情志波动,抑制过多的嗜好欲望,保持心胸开朗愉快,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心理健康,减少疾病。    关于心理卫生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清静养神,节欲保精,和情治气,适时调神,修性怡神等。    1.清静养神    “清静”    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状态。    欲使心神清静,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虚无”。所谓“恬淡虚无”    ,实际就是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    此外,去名利,寡欲望,亦是清静养神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著名的养生家嵇康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中为一难,喜怒不节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说明声色利欲,喜怒无常,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致使精神涣散,对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    2.节欲保精    中医学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广成子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性欲本是一切动物正常的生理要求,但如不加节制,纵欲无度,则-- 18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61    会身心俱劳,耗散阴精,扰乱心神,损害健康。    3.和情治气    协调七情活动,不过喜,不暴怒等等,以保持体内气机调顺,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养生方法。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个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生理的疾病要影响心理活动,心理不健康也必然要影响生理的变化。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乐观和信心,觉得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朝气蓬勃,性格开朗,涵养高尚,精神振奋,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相反,一个消极悲观,抑郁苦闷,心胸狭窄,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则容易罹患疾病,加速衰老进程。    4.适时调神    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四时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内经》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时气候变化,是外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心理活动是人体脏气活动的主宰,保持内外环境的协调和谐,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此外,中医学除了按照四时变化规律进行调神摄生外,还根据每天时间的顺序而调理精神以及生活起居。把一日分为四个阶段(一日分四时)    ,人体阳气随之而出入盛衰。一日之中阳气运动与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每日调神方法与四时一样,应以阴阳变化为指导思想,早晨以及上午,人体阳气旺盛,故精神宜振奋-- 186    86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向外;暮晚阳气收敛,则宜休整、静息。总之,每日精神调摄应当清晨活跃,白日饱满,傍晚安宁,睡前静谧等。    5.气功练神    气功养神的目的,在于通过排除杂念,意存丹田和调息入静的方法,用意念引导“内气”    沿一定的经络路线循行,以调整阴阳,更新气血,保全真气,健神强身。    练功时讲究静、动结合。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主养神,动主练形。    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能动能静,可以长生。    6.修性怡神    “性”    ,言人的性格和情操。人的性格豁达与否,情操高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现实生活中高寿的人,大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的性格,常是产生疾病的根源,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加强性格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操,也是调神摄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剧烈波动,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长寿学者胡夫兰德指出:“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    因此,讲究心理卫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重要性都是绝不亚于讲究生理卫生的。讲究心理卫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18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61    明,对于个人的健康长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书吟诗,观画抚琴是老年养性安神的重要方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章乐陶冶性情。    《前汉书》中说:“威仪足以阅目,章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    故闻其音则德和,审其诗而志正,论其数而法立。“诗书音乐能使老人不生寂寞,修养精神,”花木四时分景致,经书万卷号生涯,有人若问闲居处,道德坊中第一家。“    观画鉴赏亦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元朝邹铉说:画,“可供老人闲玩,供宾友高谈,人物山水,花木翎毛,各有品吟,亦广后生见闻,梅兰竹石尤为雅致,丹青装点,尤为其玩。”    但要注意老年高龄,精力不足,读书作画的时间不宜太长,不要过分深究,稍有倦意,即当停止。诗书音乐的内容,可根据老年人的性情而定,喜恬静者宜选清丽婉约的华章,好热闹者,可选高昂欢快的乐调。总之,看戏,听音乐,咏诗词,各随其便,以不烦,不躁,不腻,能和情逸志为宜。    奕棋观景在老年养生中,也是应该积极提倡的活动。奕棋可以锻炼思维,活跃神态,耳目聪明,不痴不呆。观景赏花,领略大自然所赋予的美,亦是人生乐事,足以涵养精神。    “冬日之阴,夏日之阳,良辰美景,负杖蹑履,逍遥自乐,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    ,以慰晚年。    栽花种竹,庭院绿化,也是有益的养生活动。一则可以养性安神,逍遥时日,二则可以舒散筋骨,流通气血,使人心旷神怡。    书法不仅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习以陶冶性情,排除-- 188    07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烦恼。更重要的还在于写字时要凝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出,临地志逸,宠辱皆忘,灵活自若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将气力有机地运送到每个字的横、竖、撇、点、捺之中。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气血,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和,使大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抗衰延寿。    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书论》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同盟会元老、百岁老人孙墨佛于书法研究有得:“写字时,心要静,笔要正。    手上的功夫,眼里的功夫,笔上的功夫,又表现在纸上,一提起笔来,就要把自己泡到墨里,埋到纸里,用自己的心、情、意写字,达到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血脉豁然贯通。有时写字于动,能写得出汗;有时写字于静,竟然天上打雷也听不见。“写字是心静体动,动静相辅相成,既锤炼了书法艺术,又增进了健康。    垂钓也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大自然中垂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使人心平气和,思想高度入静,大有利于陶冶情操,排除忧患,增添老年人的生活乐趣。    老年人集邮不仅可使自己保持与社会的联系,缩短了与青年人的距离,而且还可通过集邮养性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老年人集邮,最好向邮票公司或邮局附设的集邮门市部开户预订,以避免发行新票之日东奔西跑,唯恐失之交臂了。    收集旧票也是集邮的重要内容。    新票的特点是图案完整,旧票则往往留下邮戳的地点、日期,甚至时刻,更显出“个-- 18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71    性“    ,日后容易唤起对往事的回忆。    集邮册和邮票镊是集邮者必备的用品和工具,老年人最好再配一个放大镜。常用的插票册其实只是邮票的“临时宿舍”    ,活页的贴票册才是邮票的“永久住处”。在贴票页上“贴”邮票,并非真的粘贴,而是利用一种特制的胶水纸充作“铰链”    ,将邮票安装在纸面上,空白部位右以写字或画图。    真正的集邮乐趣,要在购买和收藏之外的整理过程中去觅取。一般可以结合本人的专长与兴趣,选择题材,集纳有关邮票,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或在贴票页上配上适当的说明文字,编成图文并茂的画页,或缀以诗、画、金石,组成和谐的艺术作品。    页数少的,称为“小品集邮”    ;页数较多、主题明确、结构严谨的,称为“专题集邮”    ,达到一定水平,还可参加集邮展览。    摄影是一项饶有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    离退休的老年人,只要能掌握一般的拍摄技术,即使并不高明,也会给晚年生活带来众多乐趣,除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外,还能提高美学修养,增进体质,并培养大胆思维。-- 190    27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六、起居养生法    起居包括内容广泛,如居处、环境、衣着、沐浴、睡眠、劳逸及克制、改变不良习惯等,起居有常即使以上诸方面有规律、避免意外,从而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一)起  居    起居有常是要求人的日常生活要有一定规律,并合乎养生的法则,劳逸结合,“不妄作劳”    ,不违背常规。    起居,主要是指作息,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在内。中国医家、养生家认为,人的长寿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    《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纵观近代以来一些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他们都有一套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即所谓“常”)。    《内经·素问》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里,根据自然界的阳气变化规律,把一天分成三个阶段,而人体的阳气亦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表现出生、长、收、藏等四种不同的形式。    即-- 191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371    天亮时人体的阳气开始活跃于体表;中午阳气最旺盛;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开始向内收敛,汗孔固闭;日落之后阳气潜藏于体内。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养生家要求人们制订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习惯,认为这样做对人的寿命延长肯定是有意义的。    大家知道,人体温度偏离平均值36.5℃过远,通常是疾病的反映。然而,许多征象表明,人体温度具有同太阳光紧密相关的节律性变化,一日之中有最高值和最低值。健康人的体温在24小时之内可有10℃左右的变化。清晨人体温度最低,黄昏最高。虽然这种变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由此可以找出其他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关键所在。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这两种高度专门学科的发展,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存在着节律这一事实已经逐渐被人们发现并肯定。例如,血压和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目都具有节律性的变化。    血糖指标、排尿量和尿中特殊化学成分每天里都有变化。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各种器官都表现出各自的机能节律。甚至内关节似乎也具有节律。今天科学家们坚信不疑,人体中的任何一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具有节律性。    实验表明,多数节律是以太阳光为基础的。这些节律在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的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不过变化的周期并非24小时。    实际上人类生理节律周期不是太阳光,而是似昼夜的。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一个40岁和一个28岁的两个人做实验,测定人体节律对长度不同的周日的适应性。    他们住在黑暗的洞里,那里保持恒温,用电灯光来改变光亮和黑暗时间的长短。电灯的开关是自动化的。这两个人的生-- 192    47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理节律对十个半小时的白天和十个半小时的黑夜,也就是说21小时的周日,适应情况一样良好。    然而,如果以28个小时为一周日,其中14小时是白天,14小时是黑夜,两个人的节律就出现明显的不同。年轻人很容易适应新的时间表,可是那个中年人的机能还是维持24小时的周期。这个实验说明,人体对昼夜变化的适应是遵循一定节律的,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按时作息,不违背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有益于健康。    作息制度,还包括劳逸结合,必须要有劳有逸。不能过于安逸,也不能过于劳累。无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时候都不能过于疲劳,否则,便会生病。    中医所谓“劳则气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对人的长寿很有意义。但是“不妄作劳”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提倡的是“常欲小劳”    ,不仅要“学而不怠”    ,而且常宜尽可能作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对老年人来说“息”与“逸”主要是睡眠。此外,适当的文娱活动与业余爱好等,也是完全需要的。文娱活动方面包括观摩文艺表演,阅读报刊书籍,游览公园及名胜古迹及棋类、乒乓球、牌类等活动。这些活动要量力而行,切忌肆意无度,搞得非常紧张和疲劳。业余爱好方面如种花、养小动物、集邮、书画等项目很多,可因人而宜,自行选择。国外有资料认为,养小动物(如狗、猫)者,多能长寿。大抵人的心情有所寄托,心情舒畅,有益于健康长寿。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况有一句名言:“美意延年”    ,就是这个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 193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571    保持手、面与口腔的清洁卫生。每日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勤修指甲等。适当时间洗澡一次,但也不必过勤,尤其是老年人洗澡过勤,容易发生瘙痒症。    因为老年人皮肤腺萎缩,多洗澡使皮肤更加干燥。    衣服添减要适应冷暖及季节的变化,特别是老年人的新陈代谢水平低,血液循环差,既怕冷又怕热,对于气候变化很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老人手脚等肢体末梢因循环差而易冷,更须注意保温。    (二)睡  眠    睡眠是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自然休息。睡眠能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使其免于衰竭和损坏。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能得以恢复。    中国传统养生学对睡眠科学十分重视。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据《丹渊集》记载,陈抟“闻定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善‘锁鼻息飞精’漠然一就枕,辄越月始寤,遂留此学,卒能行之。后归关中,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这是说陈抟将锁鼻术和他原有气功配合修炼,终于练成了“睡功”    ,而且通过练功已能掌握返老还童之术了。    1.睡眠的方位    历代养生家对睡眠的方位很讲究,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春夏阳气当旺,东方属阳主升,睡眠时头应向东以应升发之-- 194    67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气;秋冬阳气潜藏,西方属阴主降,睡眠时头应向西以应潜藏之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根据上述理论,有的养生家还提出睡眠的四个方位,即春季头向东,夏季头向南,秋季头向西,冬季头向北,所谓“秉旺气”。此外,也有的养生家提出恒东向,忌北向的寝卧原则。我国有人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作过脑血栓形成患者床铺摆设方向的调查,发现北向卧的老人,其脑血栓形成发病率要高。    2.睡眠姿势    人的睡眠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早在《论语·乡党》中就已指出:“寝不尸”    ,即谓不仰卧也。其后《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希夷安《睡诀》还对侧卧的姿势进行了描述,他写道:“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在侧卧中,又多主张右侧卧。    《释氏戒律》指出:“卧惟右侧”。    《续博物志》也指出:“卧不欲左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其《老老恒言·安寝》中认为食后宜右侧卧,而食远左右皆宜,他说:“脾与胃居中州,而脾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    一般说来,睡眠的基本姿势有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据统计:人类睡眠时仰卧的约占60%,侧卧的占35%,俯卧的只占5%。有人认为,睡眠的姿势俯卧、仰卧、左卧均不适宜。因为俯卧时整个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都压在胸部,以致不能自由呼吸,易引起恶梦。仰卧手易放在胸前压住心窝-- 195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771    部,这也是梦魇的原因。仰卧时,舌根往后坠缩,容易引起呼吸不畅而发生鼾声。左侧卧心尖部易受压,如耳贴枕上会听到心跳声音,影响入睡,也会导致恶梦。    右侧卧最理想。    右侧卧时,全身肌肉松驰,呼吸舒畅,而且能使心脏、肺脏和胃肠的生理活动降到最低。    心脏不受压迫,肺脏自由呼吸,能保证得到全身的在睡眠状态下所需要的氧气。氧气的供给充足,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脑细胞就能充分恢复自己的能量储备。    胃的内容物在这种姿势下,亦较易输入十二指肠,因为与十二指肠的连接处是向右开口的。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睡眠的姿势与心脏病有关,70%的心脏病患者是向右侧睡的,而健康的人只有14%是向右侧睡的。也有学者认为,人在睡眠过程中,姿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管朝哪侧睡,睡着了都要翻身。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体位的变动要20~60次。生理学家认为,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广泛散开的结果,而睡眠时的辗转反侧有助于这个扩散的作用。    总之,睡眠姿势的选择,应以有利于迅速入睡,睡的自然舒适为准。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节律,对睡眠有着重要意义。    生理研究证明:睡眠长期不好的人易于衰老,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长寿者都有很强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睡眠。在我国最适宜睡眠的时间是晚上九至十点钟至次日晨五至六点钟。只要认真坚持,按时上床,按时起床,天天如此,时间长了自然会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起固定的睡眠“动力定型”    ,形成一种牢固的节律性。-- 196    87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3.睡眠时间    关于睡眠的时间古人的认识比较笼统,即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内经》讲的较为具体,即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其后明代胡文焕在其《类修要诀·养生要诀》中更进一步阐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长寿老人大多睡眠很好,每天睡足7~8小时,这是长寿的重要条件。    有人作过研究: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要高80%,每晚睡眠超过10小时的人,其死亡率也比每晚睡眠7~8小时的人高80%,这说明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可危及人的寿命。    4.古人睡眠十忌    由于睡眠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对睡眠的忌宜也很重视,总括有十个方面:①睡眠不可仰卧。古人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    ,睡时宜侧身屈膝,则精气不散,醒时宜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    如果仰卧,则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恶梦,还影响呼吸与心跳。    ②睡眠不可忧虑。    睡时一定要专心安稳思睡,不可想事,古人说,“先睡心,后睡眼”。这是睡眠的重要秘诀。如果睡下以后思想日间或过去、未来的杂事,甚至忧愁焦虑,不但-- 197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971    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    ③睡前不可恼怒。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凡情态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怒,亦应防止任何情绪过激。    ④睡前不可进食。临睡进食容易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入睡,又伤害身体。如睡前感觉饥饿,饮食后宜稍休息一段时间再睡。古人说:“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这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养生经验。若夜卧以后在床上进食,则更为不利。当然由于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因饥饿而进食,则又当别论,只是不应形成一种习惯。    ⑤睡卧不可言语。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此时言语,则易耗肺气,这好像钟罄一样,不悬挂则不能发声。另外,睡前说话,也会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入睡,导致失眠。    ⑥睡卧不可对灯。睡卧对灯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也易醒。    ⑦睡时不可张口。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夜卧常习闭口”    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    张口呼吸有很多缺点,不仅不卫生,而且使肺脏易爱冷空气和灰尘等的刺激,胃内也易进入凉气。    ⑧睡前不可掩面。以被覆面,使人呼吸困难,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对于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的养生歌诀,足见古人对这一养生方法的重视。    ⑨卧处不可当风。古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 198    081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变。人体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的侵袭。    《琐碎录》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则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    ⑩卧不可对火炉。    卧时对火炉,易受火气蒸犯,令人头重目赤,或患痛肿疮疖,并易发生感冒。    《琐碎录》说:“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且由于温度高,容易在入睡后将被撩开,反而着凉;或夜间起床,亦易受寒。    (三)抱朴子睡眠功    东晋养生家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朴子》中,把伸、屈、俯、仰功应用于侧卧、屈卧、俯卧和仰卧,创抱朴子睡眠功。老人练此功,甚为相宜,现简介如下:    1.侧 卧 功    即向左侧卧或向右侧卧的睡眠功。因为睡眠姿势,像鹿睡眠,所以养生家又叫它“鹿眠”。鹿系长寿之动物,之所以能长寿,主要借助于侧卧,行细呼吸,于睡眠中运通督脉。    侧卧的正确姿势是:如向左侧卧,则半屈左臂,将左手放枕上,伸左腿,蜷右腿。如向右侧卧,则半屈右臂,将右手放枕上,伸右腿,蜷左腿。    左、右侧卧,两种姿势均可,但以卫生常规来讲,向右侧卧,优于向左侧卧,因为右侧卧,心脏在上,不致受压。    侧卧功的最大优点是安适舒展,腹背不受压力,气血运-- 199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181    得顺利,久久行之,便于气通督脉。也可用于防治失眠,老人学习气功者用之,尤为相宜。    2.屈 卧 功    两腿蜷屈,两手抱膝,好似仙鹤蜷腿抱翅,头藏体内,能于睡眠中运通任脉,古代养生家谓之“鹤眠”。    屈卧姿势,除了屈腿抱膝等外,还可配合缩腹做腹肌锻炼之功,即一吸气,小腹同时内缩,呼气再放松小腹。此功久久行之,可使丹田温暖,下元坚固,预防遗精。    3.俯 卧 功    俯卧于平板床上,下铺厚褥,慢慢做缩颈、仰颈各三次,然后静听鼻息,呼吸要求细长而匀,类似龟眠,古人谓之“龟息”。久久行之,可使督脉旺盛,气行通畅。    4.仰 卧 功    即仰俯在床上的睡眠功。具体姿势:张臂伸足,类似一条龙,古人称之曰:“龙眠”。    仰卧功,四肢舒畅,呼吸顺利,久久行之,可使丹田温暖,便于任脉及脏腑气血运行。    以上介绍了抱朴子的四种睡眠功,其中第一项侧卧功和第四项仰卧功,可练习纯熟,睡眠中即可行之。至于第二项屈卧功和第三项俯卧功,老人用之如有勉强,可作睡前的锻炼功。    锻炼完毕,再换用第一项的侧卧功或第四项的仰卧功。--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