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做地形图测量价格: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近日在长沙落幕 古体诗联,旧瓶怎样装新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10:18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近日在长沙落幕
古体诗联,旧瓶怎样装新酿
本报记者 张 健 周立耘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05日   12 版)

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日前,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长沙举行。岳麓山前,诗词、楹联、书画家谈文论道;橘子洲头,12余万件海内外诗词、楹联作品角逐优胜。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赵焱森称:“百诗百联大赛”将成为中国诗词、楹联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今,旧体诗词和楹联还有多少人在写?旧体式如何承载新内容?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次比赛,领略平仄骈腓之美,体悟旧瓶新酿的滋味。
“青春赋别,白首归来,何当永歇骊歌,堂前长乐双飞燕;人事已非,乡音犹是,毕竟重温鸳梦,灯下新填一剪梅。”湖北人黄雍国的一副题为《海峡情思》的联作,在湖南省博物馆挂出展览。这副对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品读,不仅因为它是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楹联类作品的状元之作,还在于作品蕴含着对人生聚散离合的深切感悟、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殷殷期盼,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近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湖南长沙落幕。诗词、楹联两大类各有6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黄雍国的《海峡情思》和河北作者王少峰的《临江仙·北京奥运成功举办》分别摘得两类作品一等奖。同时,沈鹏等当代诗家、书画家在岳麓书院开坛设讲,品读中华诗词;一场当代诗词、楹联的创作研讨会也在其间举行。
海内外、网上下,应者如云
从10岁到92岁,更多普通人参赛,网友任初评评委
自2010年8月正式启动,截至去年年底,本届大赛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与海外63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12万多件,网上投稿量占85%。来自港澳台同胞的投稿有1200多件,国外华人华侨来稿1000多件。
除了知名度较高的诗词、楹联作者,更多的参赛者是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等各界普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参赛者已逾92岁高龄,最幼者方才10岁。
这些普通参赛者们,带来不少动人故事:辽宁沈阳的杨晨晓召集了一支“杨家军”:兄弟姐妹5家除小孩外,全部17人成为班底,再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渠道拉来亲友。最终,“杨家军”扩编到49人。湖北咸丰88岁的老诗人乐学注来信称大赛“将铸造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楹联之更大辉煌”,更身体力行,撰写多份稿件参赛。
本届大赛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据悉,大赛官方网站的点击量早已超过560万人次,最高日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
大赛的56名初评委,不少就是由网友担任。但想要担当这个重任,可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才能服众”,得先把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晒”,由大家评论、比较,优胜者才获得初评委的资格。
大赛设立的“百诗百联百家谈”专栏,号召网友来文评点参赛作品,成为官网最火的栏目。不少网友撰文讨论,或点评作品,或鸣谢知音,或自我辩护……不同观点的互相切磋、辩论时常出现,有时网友还反复撰文,“舌枪唇战”几个回合,“围观”的网友也会加入讨论。
一些网友不惧“权威”,勇敢地表达自己与评委们相异的见解。此番诗词类作品一等奖《临江仙·北京奥运成功举办》,末句“一方中国印,红染五洲霞”被很多诗词方家大力赞誉,但也有网友公开批评作品尚存在用词空洞的毛病。
湖南文化厅厅长周用金介绍:“网友们的热情超乎想象,他们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们在大赛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这些意见,做出改进。但仍有一些建议,因为时间等原因,已经无法付诸实践了,但是肯定会在下一届比赛中纳入我们的计划。”
看起来,旧体诗词还真“火”,网络也正在成为民间诗词创作的一方沃土。在天涯、榕树下、中华诗词网等众多网站上,都有旧体诗词创作专栏或论坛。“诗词论坛人气很高,大家都愿意把作品贴到论坛里,看别人点评,与知音切磋。”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诗友这样说。
承古体、发新语,时代入题
为诗词创作的“求新、求变、求突破”提供沃土
在优秀作品角逐的同时,大赛也为人们审视当代诗词、楹联作品,辨清创作方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诗词类作品一等奖获得者王少峰说:“诗词创作是一个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关注鲜活的当下,体现时代的精神。”
网友们的讨论也折射出对旧体诗词创作的自觉与反省。网友莫增清在《大赛阅稿印象》中说:“有的作品思想内容陈旧,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没有时代感。如一首题为《闺怨》的参赛诗这样写,‘鸾镜生尘冷烛台,舞裙云袖为谁裁。相思只合送人老,明月何曾照客来。’据我所见,当今的女同胞,对爱情的追求都已经大胆而热烈,很少有这样羞羞答答的。这首诗所咏的闺怨内容,显然与时代不合拍。”
莫增清批评的问题,就是一味摩古、仿古,用自己的嘴巴唱古人的歌,这样很难获得读者喜欢。中国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也谈到,当代人创作旧体诗词的一个弊病,是陷入古人的意境、情感,闲愁很多却脱离现代生活。一些参赛作品,确实通篇都是“剪烛西窗”、“玉筝调柱”、“忍闻更漏”等陈旧意象而又无真情实感,点击量往往不高。
清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其实,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与时俱进。诗词、楹联的创作只有表现现实生活、反映当代民生、折射时代精神,才能让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新时代,我国诗词、楹联创作正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创作者逸出文人的狭小圈子,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田野民间。目前,我国民间创作旧体诗词的人数粗略估计有近百万人,仅中华诗词学会就有会员18000多人,全国不少省、市、县还有自己的诗词学会,至于广袤农村里的诗词、楹联爱好者、创作者,就更加数目众多。
另一方面,更多书写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作品在涌现。此次,在获得诗词、楹联前三等奖的12篇作品中,就有9篇作品书写当代的事与人。譬如,王翔云《七律·咏旧自行车》中的一句“铮铮铁骨根根在,何惧人间路不平”,就获得了不少读者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