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i大疆时尚智能手机:感受大师境界,国画让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加自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5:00:34
国画名家作品赏析1、 林风眠《烟江双泊》
        此幅彩墨结合,在苍苳浑朴的墨色外,以淡彩写轻岚入谷、浩淼江水。浓墨与淡墨晕染结合,开创性地塑造出山峰的体量转侧与光影变化,成功地解决了墨与光的冲突。画家将个人的心绪融入山水的意境里,使作品呈现出凄清、忧郁、遗世独立的东方韵味。


2、李苦禅《荷塘翠羽》

        此图诚然是山野荷塘大景之一角:上部岩石、荷之花叶与下部岩头“夹出”“一衣带水”,突显出“画眼”翠鸟,其朱翠之色尤鲜,与荷花朱、黄之色对角呼应而不孤。复以萍点调整空白,以垂直错落之两丛水草增强静谧的感觉。此系作者从当年的西湖写生中创造的独特章法,境界自远于流俗。


3、       林风眠《理鬓图》

       《理鬓图》中温柔婉约、恬静娴雅的古典仕女形象,集中体现了林风眠对东方女性美与韵致的理想。


4、潘天寿《秋意》
  
       《秋意》首先大胆写绘出一支呈直角的菊花,使之填满了整个画面,这样的构图诗人觉得已入险境,无法收拾,而气势抢塞。再在右小角绘一些竹与兰,意态生动,即转危为安,画面物象的位置,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关系平衡,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新奇意境和效果,即“化腐朽为神奇”。


5、俞致贞《芙蓉蛱蝶》



        画家运用多次渲染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芙蓉的自然形态,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表现芙蓉、树叶、蛱蝶的不同质感,个人风格明显。画中景物左顾右盼、彼此呼应、飘逸清新、生动传神。全幅作品用笔严谨,形象刻画细致入微,设色浓而不艳,典雅清丽,构图简明新颖。


6、李可染《青林夕照中》


        此画采用画家后期常见的满幅式构图,山石只取截景,却让人感受到范宽式全景山水的力量,浓墨稍染藤黄、花青而成的巨峰扑面而来,构成画面中最沉稳部分。大面积浓墨表现巨峰,通过笔法穿插,使得山石中仍隐现空间;树的叶子点点沿树干而画,笔下一种毛茸茸的效果使画面极富生趣。


7、常玉《斑马》


        构图采用50年代常见大景小写布局模式、以极广阔的空间盛载极渺小的动物,完全没有晚年心境寂然孤单的情绪。画面充满了幽默感和欢跃趣味,一群斑马结队在草原上奔驰各有动态,不乏一种优悠从容之意态。常玉对斑马群的形态描写,打破了中国传统书画摹写动物只能神骏、只能端庄的陈套。


8、陈逸飞《江南水乡》

        有人说,陈逸飞是一个画得过照相机的画家,一个算得过计算机的商人。作为一个画家,陈逸飞用油画让全世界领略了难以描摹的江南之美;作为一个艺术家,陈逸飞也突破了方寸画布,进入了更多的视觉领域。


9、徐悲鸿《钟馗掣剑图》

         此幅创作于抗战期间,鬼与邪恶的指向当然非常清晰。画面中一小鬼避至钟馗身后,胆战心惊之形象刻划极其生动,而另一小鬼则望风而逃,只留半个脚在画面中踩着木屐,自然“东瀛鬼子”的指向十分明确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在那个年代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感。


10、黄宾虹《峨嵋山色》

        正如石涛所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山水画特点就是“黑密厚重”,作品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此幅为八十以后所作,笔苍墨润,赋色沉厚,古意盎然,虽言拟宋许道宁笔墨,实则纯由己出。


11、潘天寿《战地黄花分外香》
       潘天寿的绘画风格可用大、重、奇、工四字来概括,即大气磅礴、有分量感、奇特但奇中不怪、功力深厚,严谨精微而又不刻意雕琢,潘画高风俊骨的壮美风格,也表现在对于画材的艺术处理中,此画取材于毛泽东词意,果断强悍、老辣雄健的线条,很贴切地表达了“战地黄花”的风骨。


12、清 郎世宁《郊原牧马图》


        画家借助了西方追求如实表现物象体积感和立体感的绘画技巧,将马的各种姿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甚至连毛发的光泽也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是中国艺术史中以郎世宁为首的“海西画派”所独有的艺术风格。


13、张大千《白描 敦煌壁画 绿度母像》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率家眷及弟子二赴敦煌临摹壁画。在几乎与世隔绝、生活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共临摹了敦煌壁画280余幅。其中,四川博物院现存180余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受赠了62幅。此帧即是其中之一。


14、高奇峰《白马》


        借鉴日本绘画模式,黄叶飘零,秋林落日的场景溯源于日本京都派风格的影响,而画面萧瑟的气氛亦隐含了元曲名句“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意境。同时,画家吸取了西方坚实的写生技巧,运用光影、层层晕染背景及骏马纯白的身躯,一丝不苟地经营用色与构图,以突出马匹雄健高大及自若的神态。


15、米芾《德忱帖》

        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着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着强烈的节奏感。 16、傅抱石《观瀑图》


        中国古典美学向来习惯于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气质人格与其艺术作品联系起来。傅氏之所以屡屡描绘海雨天风的泉瀑题材,实与他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分不开的。《观瀑图》完全体现了作者胸襟、气度、胆识和学养,是抱石胸中“浩然之气”的自然流露。


17、张大千《仿巨然晴峰图》


        张大千的这件作品,是借元人《万山积雪图》的构图章法,融以巨然长披麻笔法与刘道士《湖山清晓图》水法并兼元人笔墨遗趣,“集其大成,自出机杼”,入古开今,借古开新的极具代表性的大幅杰作。


18、溥儒《秋山泛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论,在此画作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列嶂笃山木,悬泉俯细流。欲寻泉落处,乘兴上扁舟。”画中所描写的正是诗中的意境。图中山峰树木点染繁密,利落清爽,富于生气,用色亮丽而不含火气,独树一格,蕴含着一种“出于笔墨之外”的高贵淡雅之韵。


19、潘天寿《独揽春风》


       “文革”期间此作被作为“黑画典型”,谓“独揽春风 ”即“独揽大权”狼子野心之体现,遂被红卫兵付之一炬。后因批斗潘天寿的需要,“造反派”勒令潘先生复制以作批斗之证据。本画正是在这样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而潘天寿一生作品之中题“复制”款的恐怕也仅此一件,可称珍贵至极。


20、丰子恺《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语出《论语·子罕》,意为越仰望越觉得崇高威严,表达对人或事极景仰之意,竺摩法师于画上题“高处不胜寒”,有释家自谦之意。画中绘一男一女,勒马而立,仰视悬崖上的红墙寺院,绿树环护,燕雀飞舞,一派祥和。


   21、陈丹青《康巴汉子》


        此作把藏族男人那种粗犷的情调表达得更为明显。厚实的衣物,典型的藏族面部,粗笨的皮靴,蓬乱的长发,都被画家用来渲染那种充满自信和力量的阳刚之美。陈丹青有意识地描绘了人物全身,使他们像一些沉甸甸的石柱一般立在观者面前,笔触的坚实和饱满也为了强调这种沉重的力量感。


22、阳太阳《青罗碧玉图》


         描绘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漓江美景。画面视野宏大,气势雄浑,近山屏立峭拔,古木萧疏;远峰云雾迷濛,苍润蓊郁;中景则以大写意泼墨法写就,任水墨色彩在画上渗化流动。通篇布局精巧,法度严谨,既高度概括了漓江的旖旎风光,又流动着如诗如梦般的柔美旋律。


23、高奇峰《孔雀开屏》


        高奇峰,晚清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的绘画技艺、主张以及人生经历均受其兄高剑父影响,作品以翎毛、走兽、花卉最为擅长,尤擅画雄狮猛禽。二高兄弟的山水画,可以看出马远、夏圭横砍竖劈的传统,以及日本画的影响。高剑父奇拔苍拙,高奇峰则是雄健与俊美兼而有之。


24、艾轩《微风掠过发梢》

        艾轩风格的扣人心弦之处是“借景抒怀"。他的大部分作品画面中仅安排了单个人物:千古荒蛮的莽原上,万里冰封的雪域中,一位姑娘、汉子或儿童,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企盼,定格在永恒的沉寂里。这是画家内心世界的独白,也是画家对人生意义的追索和感悟。


    25、李苦禅《重阳声色》



        菊古称“黄花”乃因菊色明黄者为主,故作者以充幅黄菊现出“重阳”秋色。此图菊占大部,唯空右上角,斜出枯枝以栖麻雀,雀尾上翘与花头枯梢向上,令秋景秋色透发着傲霜之生机,故以“声色”点题殊为合宜。麻雀之意象,乃夸张其头身之硕,益显其尾之灵动,是“大巧成拙”之用耳。


26、徐悲鸿 1938年作《芝柏拱寿鹊报平安》


        徐悲鸿作品的线条坚卓清爽,线条既有如锥划沙般的沉雄劲健,又如行云流水般畅达。其粗细、浓淡、干湿都紧随体、面关系的转折,随所画部位的硬直或肥厚而变化,特别是画山水和花木时,均不使用传统的皱法,而以大块墨色造型,并用表现力极强的线条勾劲。


27、潘天寿《浔阳江舟》
  
  
         此作不论是上部款书还是下部峰峦丛树,皆昭示了画家艺术上的追求旨趣。画面运用的线条,又带着书法趣味;形象居于下部,更显天高地远,诗意无限。正如他所的“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当然,首先要有意境,否则虚而无物”。


28、齐白石《安居乐业》



        齐白石延续了海派绘画,使它走出城市,深入广阔天地,使其脱胎换骨,其审美理念容易为最广大的社会群体所喜爱。以此幅作品而论,浓艳的色彩,饱满的构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所画鹌鹑,又寄予了对平安生活的追求和祝愿;不论技法还是寓意,皆表现了白石老人的创造性。


29、王沂东《沂河边上》


       “王沂东以严谨扎实的写实作风,单纯明快的艺术语言,娴熟精湛的表现技巧,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艺术家对生他养他的沂蒙山区,对一望无际的北方田野,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勤劳、敦厚的农民,倾注了无限的爱。”


30、丰子恺《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语出北宋谢逸《千秋岁》,描写的是歌舞散后的幽恨,而丰子恺画中却像三两知心,清聊散后,只留残茶、香烟、洋火在桌,丰子恺画前人词意,只主观臆取,抒发己意,十分自由。徐悲鸿国画作品欣赏 清代画家吴历绘画作品欣赏 清代画家吴历绘画作品欣赏(7P)
清 吴历(1632-1718)
吴历: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工诗擅画,书法宗苏东坡,画宗元人,长于大疾笔法,又善鼓琴,清洁自好。不偕于世。他师古但不偏重摹古,能集各家之长,创立自己的面貌,而且重于实景取材,所画气魄雄厚,皴染浑穆,叠嶂层峦,气韵深沉,不取媚于人。他用笔纯用中锋,谨严厚朴,笔触沉着,无轻飘之气。构图新奇,结构严整,古健沉雄,具有独特的面貌。其诗文水平亦高,平素以卖画为生,始终是布衣,表现一种“淡泊明志”的行止。他四十四岁以前接近佛教,后又按近天主教,晚年入耶稣会。代表作有:《早雪图》、《琵琶行图卷》、《湖天春色图》、《秋林步月图》、《秋寺晚钟图》、《山村田舍图》、《仿松雪仙居图》等。著有《墨井画跋》、《三巴集》等行世。


清 吴历 秋林寒景图轴



清 吴历 秋山草阁图轴



清 吴历 仿黄鹤山樵笔意



清 吴历 仿赵孟頫 黄大痴山水



清 吴历 山水图



清 吴历 山水图



清 吴历 湘江秋月图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近代卷

    《还家图》 齐白石 纸本墨笔

    齐白石(1863—1957)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篆刻家, 原名纯芝, 后名璜, 字渭清, 又字兰亭, 号濒生, 别号白石山人、寄园、寄萍堂主人、阿芝、三百石印富翁、湘上老农等。齐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农家, 他自小砍柴, 上了半年村馆就学木匠, 给人作雕花家具。27岁正式拜师学画, 他先学画民间神像, 然后学画肖像, 继而又学山水、花鸟和人物。他临摹观赏了明清画家作品, 陈师曾不赞成他对古人的摹仿, 劝他独创一格, 齐白石果真闭门变法, 也称“衰年变法”。此山水画深具金石趣味,画法凝练而意韵具备。

    《溪流垂钓图》 齐白石 纸本设色

    此画从构图上来看,可谓绝妙之作。画家画景仅简练地画一坡,坡上有二棵柳树,一棵用浓墨,一棵用淡墨。柳条用笔灵活自由,线条垂下而活泼。坡后一笔不着,却能表现出一片汪洋。画面布局很别致,在树梢的顶端,用没骨法画出山峰。画家在此画中的构图不受任何拘束,手法大胆而自由。同时,画面的高度简练,既体现真,又能体现画面美,是雅俗共赏的范例。

    《青城山色图》 黄宾虹 纸本淡设色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为宾虹,中年以后以字行。原籍安徽省欷县西乡潭渡村。擅长画山水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撰、出版工作。 此画风格浑厚华滋,意境沉郁淡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然而又因写景抒情和相应笔墨章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面貌。此画最鲜明的特点是其笔墨上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

    《山水图》 黄宾虹 纸本水墨 纵99.8厘米 横34.5厘米 私人收藏

    黄宾虹的山水画,有一种非常深厚华滋,笔法细密如织;有一种则简逸粗放,笔法旷达飘逸。此幅《山水图》,当是介乎两者之间风格。画家运用墨色变化,求浓以淡,黑里透白,实中寓虚,干湿交错,笔法苍劲,呈现出一种气韵生动的山间意境。远山亦以淡墨先勾轮廓,然后以深墨点,密密疏疏,虚虚实实,点的变化,表现出墨色的变化。由于墨法用得得当,色调变化相当巧妙,看似繁,实很简,简约而单调,不落俗套,能够层层深厚,韵味无穷。

    《泉声咽危石》 陈师曾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陈师曾(1876—1923), 又名衡恪, 号朽道人、染仓室等, 江西修水县人, 其祖父陈宝箴在光绪21年任湖南巡抚, 其父陈三立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 弟陈寅恪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师曾幼承家学, 熟习琴棋书画, 对吴昌硕十分崇拜, 又远师沈周、石涛和龚贤等。他长于大写意,笔力雄健,着色吸取西法兼中国画传统,在水墨画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意境深蕴和风格。此画出自诗人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颇能代表陈师曾山水画风。

    《诗画册》 陈师曾 纸本设色

    陈师曾(1876—1923), 陈师曾画过许多诗意图。他曾说:“四王派的画遍天下,我们必须别寻门径。别树一帜,方能出人头地。若随波逐流,投世所好,不但不能越过王派中的首领,恐怕也未必能赶上王派中的徒弟。”《诗画册》是画家晚年所画,用笔的大胆泼辣,布局的独出心裁,不落俗套,不蹈前人蹊径,勾石精线,干笔显出很超脱,石块层峦气势浑厚,刚劲,有张力。石块略加敷石色整体中有变化,粗中有细。

    《水竹幽居图》 高剑父 纸本设色

    高剑父(1879—1951), 名伦, 字剑父, 后以字行, 广东番禺人, 他共有兄弟六人, 他行四, 五弟高奇峰, 亦善画, 与他同为岭南画派的先驱。高峰父是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自幼丧父, 在族叔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极大兴趣。早年从居廉学画, 后入黄埔水师学堂学习, 后因病辍学, 又回居廉门下研习绘画, 之后进一步学习西洋画技法, 通过与日本画家山本梅崖等人接触, 高剑父大开眼界, 在接受外国艺术精髓的同时, 他暗下决心要改革传统中国画。

    《玉渊图》 陈树人 纸本设色

    陈树人(1883-1948),近代画家,广东番禺人。17岁时从居廉学画。后赴日本,进京都美术学校及日本大学文科学习绘画和文学。擅山水花卉,画风秀丽,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为岭南现代三大家。玉渊,水深之处,美玉出产地。画家所画可能是三峡的玉渊潭。在构图用色上很有特色。显然得益于西洋画的水彩影响,但薄而不轻,淡而厚重,雅而不俗,清丽而不浮艳,展现出深远旷阔,有意在画外之感。

    《山高水长图》 高奇峰 纸本设色

    高奇峰(1889—1933), 高奇峰为“岭南派”创始者“三杰”之一。少年时随居氏及其父兄习画,后东渡日本,对京都画派中名家的技艺有极深入的研究。他把传统的笔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画中的特殊技巧,运用于飞禽走兽和山水,达到形体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的效果,构成了雄伟兼秀美的独特风格。此图画高耸的山峰,粗笔为之,不作皴法,大片渲染效果,强调大的山势结构,整体感强,略作苔点,富有变化。

    《帆影动江晖》 朱屺瞻 纸本设色

    朱屺瞻(1892—1996),号屺哉,斋名梅花草堂、僻斯居。生于江苏太仓,他自幼习画,1913年任上海图画美术院教师,1917年赴日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素描和西画,回国后在家乡建画室梅花草堂,探索油画中国化的道路。朱屺瞻擅长写意山水、花卉,间写人物,能将中西画法融为一体。他的山水朴拙淋漓,水墨腴润,喜欢作平坡远景。这幅风景取近景为之,画大树、草房、坡岸、归船、高山,用笔老辣苍劲,淡皴色彩,寓清俊于粗犷泼辣。

    《鸡鸣寺道中》 徐悲鸿 1930年作 布面油画 纵66厘米 横77厘米 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自小受父亲影响, 喜好临摹清末画家吴友如的人物画及烟盒上的动物画片。稍长得识康有为, 折服其推崇宋画“合中西而为绘画新纪元”之见解。1917年赴日, 他如饥似渴了解和学习西方绘画, 1919年赴法国留学, 专攻美术, 先入巴黎美术学校弗拉孟画室。徐悲鸿练就了扎实的西画功底,对传统中国绘画也十分着迷。这幅风景油画描写通往鸡鸣寺道中的景物,阳光明媚,道路曲折多起伏,很有生活情调。

    《墨笔山水图》 徐悲鸿 1941年作 纸本水墨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江苏宜兴人。他是许多到欧洲留学然后又回国从事以提倡写实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作画上,徐悲鸿青年时期以素描为最出色,所作人体,善于将线描与明暗结合起来,外形准确,风格简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后以准确的造型、传统笔墨工具画人物、动物、花鸟和风景,探讨融会中西的“写实彩墨”,在40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幅墨笔山水,笔调清新,笔法简逸,非常富有意境。

    《黄山温泉图》 刘海粟 1954年作 纸本设色 纵135厘米 横65.6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刘海粟(1896—1994),字季芳,江苏常州人,14岁到上海学习西画,16岁便与乌始光等创办了私立上海国立美术馆, 他自任校长。刘海粟广招人才,兼授中西绘画,保守势力称他为“艺术叛徒”。他反而更大刀阔斧地推进“艺术革命”。刘海粟的油画受野兽派影响,色彩生辣,笔触奔放,国画则敢于将大笔触涂强烈色调的画法引入水墨画。此画中点画勾勒与泼彩并用, 笔线强悍老辣, 喜用石青、石绿和大红, 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突出其艺术风格和艺术创造性。

    《雨后千山铁铸成》 潘天寿 1954年作 纸本设色

    潘天寿(1897—1971),中国现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诗文、美术史论。他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卒于杭州。其父能书。潘天寿7岁入私塾,经常临摹《芥子园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等名师。此画篇幅巨大,古拙沉郁,生涩凝练,质朴无华。潘天寿恰恰反其道而行,要履险境,走极端,喜奇兀、强倔、壮伟甚至丑怪的造型、造境,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此画颇能代表画家的这种追求。

    《庐山全景》 张大千 台北大风堂藏

    张大千(1899—1983),号大千,名爰,四川内江人。早年曾随其兄张善子赴日本学染织,回国后改学书画,师从民初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熙,后遍临古代名迹。40年代初,他领弟子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壁画之先河,造成巨大影响。1949年后迁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9年还居台北。他多才多艺,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庐山全景》是一幅在传统墨法基础上,借鉴抽象主义的自动技法,始创以大面积泼墨泼彩为主的新面貌。

    《秋山图》 林风眠 纸本 彩墨 上海画院藏

    林风眠(1900—1990),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省梅县,祖父是雕刻石匠,父亲林雨农承祖业并兼习绘画。林风眠18岁中学毕业赴上海,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学成归国时已是学术满腹。他综合了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近代绘画的视觉经验,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结构和风格。《秋山图》追求一种宁静而有力的、讲究形式和韵味的美,力图将印象派的外光画法和中国画的水墨方法结合起来,或者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成方法融入具象彩墨的描绘之中。

    《待细把江山图画》 傅抱石 纸本设色 纵110.5厘米 横52.8厘米 南京傅抱石纪念馆藏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又名瑞麟,因爱清代画家石涛的艺术,再自名抱石。他原籍江西新余,生于江西南昌。又因父亲早亡,傅抱石11岁就当学徒,因常见裱画店与刻字铺的书画印章,诱发了他的艺术兴趣。他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当教授。此幅《听泉图》刻画山雨过后,各处山泉奔泻而下,形成瀑布和急流。人物的闲适情态与笔墨飞动、气势茫茫的山水形成对照。傅抱石善于用硬毫散锋,以横竖、上下、圆转的笔势画山石肌理,多逆锋,有时也有卧笔横扫,然后加点,人称为“抱石皴”,很有特点。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 李可染 纸本 墨笔淡彩 纵71厘米 横48厘米 私人收藏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中国画家。江苏徐州人,自幼喜欢绘画,13岁时,拜当地画家钱食为师,学画山水。后考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学习油画并得到林风眠的指点与赏识,同年加入一八艺社,后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后又受徐悲鸿邀请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此图为李可染先生生命最后一年留下的佳作之一。泉流奔涌的瀑布,仿佛从天际深远遥程袭来,奔腾于礼堂及趣味之间。画家善于表现山林晨曦的逆光效果,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十骏马图册》画乾隆坐骑十匹骏马:万吉霜、阚虎骝、狮子玉、霹雳骧、雪点雕、自在骑、奔雪驰、赤花鹰、英骥子、蹑云驶。王致诚采用西洋画法,十分注意马的解剖、结构,用工细慎密的线条来表现骏马的动态,使之造型准确,富有立体感和皮毛质感。 









        《十骏马图册》是清代法籍画家王致诚。该画纸本设色,每页幅面24×2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王致诚(Attiret)是法籍耶稣会士,1738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来华,为乾隆朝宫廷画家。王致诚的艺术成就与郎世宁比肩,但其名字却鲜为人知。他不仅为皇室绘制了大量的风景、花鸟、人物画,而且还是《乾隆皇帝得胜图》大型系列版画的主要创作者和圆明园大水法的主要装饰绘画者之一,死后葬于北京正福寺法国传教士墓地。然而,所见中文文献中关于他的记载却不多见,其中文名字也没有定论。本文对Attiret的中文用名以及墓碑遗存等试做考证。一王致诚与巴德尼王致诚自乾隆三年(1738年)来到中国后,数十年服务于宫廷,并葬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