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igo4app:谈先秦时期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4:01

谈先秦时期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组图)  来源:陕西 杨柳

来源:陕西 杨柳 更新时间:2010-1-12 9:58:47

    龙作为一种带有神力的动物,自原始社会时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运用于玉器雕刻上。其后,龙纹又以身份地位和皇权的象征,在我们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典型写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龙纹,应该具备弯曲的身体、犄角、圆眼、张嘴等特征(图1)。当然,龙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这般具象、生动。从早期的玉猪龙、“C”形龙,到今天我们常见的龙的样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仅从原始社会龙纹的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龙纹在古玉器上的大量运用,其造型、纹饰都产生了很多变化。现在,我们就一同翻开先秦古玉的篇章,来感受龙纹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质朴的龙纹

  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龙的形象,主要见于红山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以出土的龙形玉佩居多。这类佩饰多为龙的单独造型,它不与其他佩饰穿缀组合,而是作为一种佩戴于胸部的饰物或放置于胸部的随葬品来使用。部分龙形佩饰虽然具有玦的造型,但依据出土时器物所放置的位置,我们获知当时这类器物并不作为古人的耳部装饰品,因而也将其归为佩饰之类。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是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时间。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龙纹有二。

  其一,龙的造型多为头尾相顾,向内卷曲的“C”型。龙的外形轮廓雕刻清晰,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长鬃飘举,细体内弯,卷尾有力,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背部有一对穿孔,可供穿挂用。另外,“C”形龙的尾部呈尖状向内弯曲,带有抽象后的凤鸟造型特征,部分学者认为这件玉佩饰为最早的龙凤合体造型。(图2)

  其二,龙的造型为头尾相连或近似相连状,有的造型如同玉玦,通常头部甚大,短肥耳,圆眼,口部有獠牙的表现,头尾之间缺口未完全断开。通体浑厚圆滑,刻画线条极为匀称流畅。面部磨出有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刻画纹相互配合,起到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的效果。这类造型在红山文化的地域内出土数量较多,有一些首尾之间的缺口增大,呈完全断开状。对于龙首的刻画,没有过多的线条,仅用浮雕技法,突出耳、眼、鼻和嘴。玉兽形玦的面部形象,以前被定为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现在亦有学者认为是熊首)。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时期大多数龙的形象,其现实来源应该是猪(图3)。


  凌家滩文化玉龙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约5000年左右。该遗址内出土的玉龙,整体为片雕形制,其身体部位宽大,具有力量和动势,尾部自然变窄。虽首尾相连,但具有C型龙的一定特征。龙的头部琢有一对犄角,或视为鬃毛,身体上带有线装刻画纹,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线性刻画纹有异曲同工之妙。龙尾上端带有一孔,为佩戴穿挂之用(图4)。

  这种造型的玉龙在江淮地区首次发现,其形象与红山文化玉龙的造型、良渚

文化的纹饰刻画方式较为相似。可见红山文化、良渚玉器文化均与江淮地区的原始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周时期神秘狞厉的龙纹

 

  商代青铜工具的运用,大大推进了琢玉工艺的发展。加之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使得商代的礼仪制度进一步深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商代的龙纹上,则是由早期带有原始巫术性质的龙,向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的龙的过渡。

  商代龙的造型由早期的“C”形发生转变,龙身的动势感增强。在演变的过程中,龙尾略向外卷曲,形成一个小“S”的造型。同时,这一时期饰物上的龙造型,多带有一个类似“且”字形的角,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龙”字的写法极为接近。

  在纹饰方面,商代的龙具有特征性的“臣”字眼,而且身体上带有大量的重环纹、方格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龙的背脊上,开始出现扉棱。这一时期,典型的纹饰刻画工艺为“双阴挤阳”:即龙身体上的大量装饰纹样,都是运用两条平行的细阴线刻画而形成的。由于这两条阴线之间距离较近,因此给人一种阴线之间的区域略高于地子的浅浮雕的感觉(图5)。

  西周时期,龙基本沿袭了商代的造型,只是在构图和线条的处理上显得更加舒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具有商代“臣”字眼、“且”形角等特征的龙纹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流畅自由的纹饰。通常龙的头部突出,鼻上卷,眼呈椭圆形,额头上有一个中间略微凸起的“山”字形结构,吻部有卷曲的长舌。龙身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图6)。

  春秋战国时期充满生机的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旧礼制的逐步瓦解,新的思潮为文化和艺术领域带来了繁荣与创新。表现在这一时期的龙纹上,我们可以看到,龙的祭祀作用已被淡化,人们通常将龙的形象雕琢于玉璜、玉璧等佩饰之上。

  这一时期的龙纹,构思奇巧大胆而又富于变化。龙的造型向曲态的动感方面发展,头部变小,身躯被拉长,呈双“S”的造型,并出现四肢。龙的身体上满饰几何纹饰,一般多见谷纹、云纹,部分饰有蟠螭纹。龙角演变为近似耳朵的模样,眼睛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不见“臣”字眼(图7)。

  到了战国后期,龙的形象与兽类相结合,其特征更为明显:龙头上开始出现角,吻部长而上卷,下唇呈“钺”形,口微张成半圆形,也有的龙嘴大张,并露有锋利的牙齿。龙身表现为一种扭动的曲线,上面琢有精致细腻的纹饰,显得繁缛华丽,高贵而神奇(图8)。

 

  纵观先秦时期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我们发现龙的造型,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象,从朴拙到生动的演变过程。他的身躯由最初的盘旋卷曲的“C”形,发展到充满力量的“S”形曲线,其纹饰也随着当时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而日益变化,丰富和精致。可以说,探寻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顺着这个规律去观察和研究,我们将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纹饰的发展变化,更是隐藏于纹饰背后的政治文化变迁和由此产生的艺术风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