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创新是上市公司吗:坠崖藏民获解放军救治 为部队义务送菜3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39:37

   来源:凤凰网历史   2011-12-02

 

        核心提示:事情还要从上世纪1982年说起,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年轻的次仁曲珍、德吉和普次结伴到山里采药。在陡峭的“老虎嘴”,德吉不慎从山崖摔下。正在山口执行巡逻任务的解放军,将受伤的德吉背回哨所,为德吉包扎疗伤,给她们烧火做饭,几天后,德吉可以走路了,哨所官兵又护送三姐妹下山。

        凤凰卫视2011年12月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从医学角度来讲,海拔超过4千米的高原环境,对人体各个器官的伤害是综合性的,因为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干燥,还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比如说呼吸困难、头疼、记忆力减退等等,几乎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严重的还会出现幻听、幻象等等症状,因此,任何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在高原上做起来,都会让人感到格外的吃力。除了高原环境对人体的伤害之外,驻守西藏的军人呢,还要面对的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寂寞的侵袭,那些海拔4千多米的哨所里,战士们每天面对的就是皑皑的白雪,就是单调的巡逻,他们能够交流的对象,只能是身边的几个战友。再加上每年可以进山的时间非常之短,那些高海拔上的哨所,几乎其实就是个孤岛。但西藏的军人们,还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在这里。

        解说:大清早就忙着收拾东西的次仁曲珍、德吉和普次,她们都是亚东县仁青岗村的村民,三位阿妈约好了,要去边防哨所看看她们的孩子。

        仁青岗村位于海拔2800米的喜马拉雅河谷地带,走出这条崎岖小路,她们就要开始爬山和攀越峭壁了。三位阿妈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最年长的次仁曲珍老人,今年已经五十九岁,此时,三人身上背的包袱都不下四十斤,包里背的都是给山上孩子们专门采摘的新鲜疏菜。这条垂直落差近两千米的山道,对三位老人而言,熟的不能再熟。爬过多少次,可能自己都记不清楚。今天是个好天气,走了不到六个小时,就看到了架设在海拔4700米峭壁上的詹娘舍哨所,而此时,战士们也发现了阿妈们熟悉的身影,像以往一样,小伙子们兴奋地把阿妈迎进了哨所。

        索朗格桑(某部一级士官):三位老阿妈经常给我们送点蔬菜上来,问我们就是过的怎么样,吃的怎么样,她们也是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关心我们。

        解说:事情还要从上世纪1982年说起,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年轻的次仁曲珍、德吉和普次结伴到山里采药,在陡峭的“老虎嘴”德吉不慎从山崖摔下。正在山口执行巡逻任务的解放军,将受伤的德吉背回哨所,为德吉包扎疗伤,给她们烧火做饭,几天后,德吉可以走路了,哨所官兵又护送三姐妹下山。回去后,次仁曲珍说,金珠玛米是“菩萨兵”,这次多亏了他们,天上的星星可以作证,他们的生活太艰苦了,我们必须要为他们做点事情。最后德吉说,哨所官兵吃新鲜疏菜非常困难,很多人头发都掉了,指甲也陷进去了,咱们就为他们送菜吧。

        周永红(某营教导员):我们的官兵在过去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高原缺氧,严重缺少维生素,出现指甲凹陷、痛风等等疾病。

        陈建(某部二级士官):像冬天就吃不到蔬菜,凡是上来的物品,包括个人需要的生活物资全部是背的。

        解说:于是就在那一年,三位姑娘背着背囊,从第一次走上给哨所官兵送菜的山路开始,昔日青丝满头的年轻“普姆”(姑娘)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阿妈。近三十年来,她们先后为附近几个哨所送菜60多吨,往返里程约五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多,从她们手中为官兵收转寄出了5000多封信件。阿妈们的执着,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哨所官兵的尊重,年轻的战士们发自内心地把她们当做了自己的母亲,见面时阿妈、阿妈叫个不停。

        如果没有亲自花上数小时,在极度缺氧的世界屋脊,攀登过位于绝壁之上的哨所,你就很难理解孤悬天际的战士们,对亲情和交流和那份渴望。到现在虽然基本的物资输送都可以靠汽车运输,但每隔一段时间,阿妈们依然会像今天一样爬上山来,到各个哨所看看孩子们,她们知道,哪怕是默默地坐一会儿,年轻而又孤寂的士兵们,都会觉得格外开心。

        马科(某连连长):吃水要到十公里以外的河沟里去挑,一到冬天水面结成10厘米厚的冰,挑水的战士必须带上一把斧头,打过来的水也很有限,官兵只能省着用,每次洗脸都由班长组织分配,真是滴水贵如油,遇到大雪天气,就用雪化水煮饭、洗漱,连队驻地缺少烧火,取暖物资,又无其他可用的取暖设备,白天官兵们靠练体能暖和身体,晚上几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面相互取暖。

         解说:驻防在海拔4800米的岗巴某部,负担着近10座5000米以上雪山,和近20个重要山口的边防巡逻任务,如今虽然有车辆可以代步,但许多重要位置,仍需战士们徒步前行。高程5300米的查果拉哨所,是我军海拔最高的边关哨所之一,这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冬季最低温度超过零下30度,寒冷、缺氧和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让常年在高山上站岗、巡逻的官兵,几乎人人都变得嘴唇发青,面色紫黑。

         郭桂强(某部三级士官):别人见了我第一面就问我,她说你们部队挖煤吗?我说不挖。

        官兵:休了一次假,刚到家我妈就看着我。她说,哎呀娃啊,你怎么这么黑呀,我说当兵就是这样。

        解说:这是初冬的第一场雪,这场提前而至的大雪将通往无名湖边防哨所的道路彻底切断。无名湖哨所距离拉萨五百多公里,由于冬季给养还没有完全送达,如果道路不能及时打通,在这个哨所驻防的所有官兵都将在困难中度过长达六个月的冰雪封山期。

        苟源(某部团长):为了保障我们无名湖的官兵这个冬囤尽快到位,让我们官兵们能够在冬天,在山上有蔬菜吃,能够保障我们的官兵生病时有药品,那么昨日在我们王处长率领我们的道路工兵二连携带工程机械连夜奋战。

        王光明(某团装备处处长):我们连夜在这里推雪,到达五千米山口,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完成了推雪任务,圆满抢修了通过了这一段被雪封的公路。

        解说:像这样的抢通保障工作,在多年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以前不是部队不关心士兵们的生活,而是由于施工设备落后,组织协调烦琐,信息沟通迟滞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战机贻误。当运送物资给养的车辆开进哨所时,哨所里官兵们悬着的心放下了,也踏实了。

        王欣(某部连长):上级首长给我们解决了很多硬件方面的东西,就拿我们现在篮球场上来看,上级首长给我们配发了一副有机玻璃篮球架,配发了站健身器材,以及排球、羽毛球、台球等等,一系列的文体器材装备,丰富了官兵的日常文化生活。另外,今年首长还给我们配发了氧吧,解决了多年来连队官兵没有氧吸,现在我们全连官兵至少每人能保证每天吸半个小时的氧气。

        解说:有军事学者曾论述,打仗拼的就是后勤,现代战争其实就是双方后勤能力的比拼,这一点在西藏表现的尤为突出。从六十年前18军进藏开始,后勤保障一直就是整个驻藏部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部队能否在西藏有效履行保卫国防的使命。

        随着部队整体装备技术的大幅度提升,电子预警,电子巡逻,电子侦察等新科技,新技术在边防一线落地生根。使守土保疆,抵御边境蚕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驻藏部队处置突发事件,对应恐怖袭击、地震、雪灾、泥石流等,非传统安全的能力,也得到了根本性提升。

        灾情就是命令,当16点30分地震发生后,西藏军区迅速启动《抗震救灾预案》,向拉萨警备区等部队发出了紧急动员令。17点30分,由军区参谋长杨吉贵率领的指挥组和医疗、通信等先遣救援分队,开赴震中,当雄县格达乡。18时30分,率先进入格达乡的某部政委刘炳仁发现,前往受损最严重的羊易村道路中断,立刻命令40名官兵,以徒步方式进入,第一时间抢救灾民。

        在救灾大军中,身着白大褂的军人总是引人注目,无论在废墟中,还是在雪野间,随处可见的白衣天使,他们给废墟中的灾民带来了省的希望。用藏语和灾民交谈的军人叫李素芝,是西藏军区总医院的院长,在地震引发灾害的最短时间里,身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李素芝,亲自组织起了56名医护人员,8台救护车和野战医疗方舱,星夜赶往羊易村,开设野战医院,为重伤员进行手术,并部署灾区进行消毒和水源检测,对重灾区群众进行全面巡诊。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作为西藏军区的副司令员,入藏30多年来,李素芝始终坚持带领医疗队深入农牧区和寺庙,宣传科学,送医送药。

        唐明义(西藏军区总医院政委):国庆节期间,李院长还带着我们的医疗队到那曲地区等边远地方为少数民族和我们的官兵(进行)医疗救治服务。西藏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发区,它的发病率是内地的两倍以上,有专家曾断言,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不能进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李素芝到总院工作后,负责的第一例病人小卓玛,就是因此而停止了心跳。

        李素芝:当时我的心里非常难受,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在高原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这个难关,让小卓玛的悲剧不再重演。

        解说:2000年11月10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被永远载入了世界医学史册,李素芝用手术刀打破了国外医学专家,关于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不能进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结论。如今,已经有600多名患者接受了免费手术,成功率高达98%。

        1952年8月,毛泽东曾代表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说,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就是要执行帮助你们的政策,三、四年之内,不可能有多的帮助,但以后就能帮助你们,那是一定的。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驻藏官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毛泽东的承诺。藏家儿女最多情,雪山草场最寄情,所有的感动他们都会用最古老的藏歌来吟诵。

        歌曲: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解说:这是一次西藏军区某部在海拔4500米高原条件下进行的,多兵种陆空合成训练,短短的一天演练中,部队从实战出发,重点对摩步机动、先期侦察作战陆空协同作战等,多个方面几百个要素进行考核。提高部队全建制、全天候、多目标的作战能力。及指挥员指挥机关控制能力和谋略水平。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防空部队十余门高炮,昂首“怒吼”训练现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联训各部在数百平方公里的高山苔地且行且战,装甲部队、陆航部队、空中战机,分别对各自目标进行着准确有效的打击。针对高原复杂的电磁环境,和实战中可能出现的电磁干扰,部队启动了多种备用通信指挥方案,进行电子对抗训练,随着防空警报再次响起,刹那间,各种干扰弹腾空而起,在几百米的高空爆炸,让“敌”巡航导弹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防空分队迅速抢占阵地,开启雷达,对来袭之“敌”实施对空抗击,当由高速靶机模拟的“敌机”再次来袭时,防空分队利剑出鞘,一击毙敌。

        整个演练由以往偏重研究作战,关注单一任务,转到探索,以在高寒山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应对落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任务上来,拓宽了部队的视野和思维。这是一场针对特种兵的例行考核,此时的科目是5公里负重越野。在训练场上,有一位年轻的军官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拥有“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荣誉的江勇西饶,一个普通藏族农牧民的后代。

        2003年8月,国际侦察兵比武在爱沙尼亚举行,中国军人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加了三十八个国家的侦察兵比武角逐。江勇西饶是代表队中唯一的藏族青年军官。

        江勇西饶(西藏军区某部参谋长):作为一个军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代表中国参加这样重大的比武,当时感觉到特别庆幸,也感觉到压力特别大。

        解说:江勇西饶带领的中国二队,历时五天五夜,奔袭三百余公里,完成了操舟,武装泅渡,抢滩登陆,乘车射击,侦察等近二十个科目,取得外军组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江勇西饶:我们出国比赛得了外军组第二名,但作为军人,可能有点遗憾,没有拿到第一名。

        解说:几年前,一批高科技特种侦察装备陆续配备江勇西饶所在的部队,摸着仪器上五颜六色的各种按纽,看着说明书里如天书一样难懂的各种战术性能曲线,这个七尺男儿一脸茫然。

        江勇西饶: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作为特种兵成绩永远只代表过去,未来特种作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今天只有战胜自己,明天才能战胜敌人。

        解说:正是凭借一大批像江勇西饶一样刻苦训练,刻苦钻研的年轻军人,高原的战士紧紧抓住核心军事能力的建设,一点一滴打基础,一招一式练硬功,扎扎实实推进着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总参谋部考核组考官:我们通过这次来考核,我感到我们高原特种兵啊,有一些独到之处,特别是在战斗作风,意志这些方面,让我特别感动。

        解说:在西藏,在驻藏部队中,让人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当我们整个社会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许需要某些时候放慢我们的脚步去细心体味那些还能让我们感动的事情,用心记住那些为了这个国家、民族,无悔付出的人们。

        杨金山(西藏军区司令员):作为我们驻藏部队来讲,当前就是要履行好人民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应对安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