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函电道歉:近代武林高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7 06:27:50
近代武林高道

徐本善道长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道号乾乙真人,杞县人。少时曾随父朝拜武当山,谒遇真宫,武当山气象万千的景色,金碧辉煌的建筑,精湛绝世的拳术使他为之倾倒,遂起弃世出家之念。20岁由家经南阳,入武当,拜龙门派王复邈、刘复宝为师,研经习武。
  

徐本善性情忠厚,聪敏过人。随师诵经,过耳不忘。数年后被明了真人纳入灵门弟子,授以武当内功、拳术。在老师的严格指教下,他勤学苦练:夜行曲径定时往返,暮夜置身深谷野岭,砺志练胆;平日于庙堂立桩,跃行其上;继练独臂取水、足趾行走、手指挂物、悬空击袋;又于双臂套铁环各5只,每只1斤,抖臂发射,直出横飞,环环中的。他从师习艺10余载,深得武当拳术奥秘,坚持闻鸡起舞,风雨不辍,武功日臻上乘,却深藏不露。
  

光绪十五年(1889),他监修武当山神道,劳绩卓著,被襄阳府尹熊斌命为武当山全山道总。宣统元年(1909)拟扩建紫霄宫十方丈环廊大院,均州香客200余人寻衅闹事,为首者自侍膂力过人,出言污秽,蛮横无理。知客、监院规劝无效,徐本善不得已示艺震慑。他顺手操起一根粗6寸,长丈5的过木梁,舞动生风,吼到:“谁敢上来!”闹事者个个吐舌缩颈,伏地求饶。自此,武当道众及百性始知徐道总武功高强,遂有徐武侠、徐大侠、徐教师之称。

公元1931年(即民国二十年)四月,贺龙军长率红三军转战进住武当山。徐本善素仰红军及贺龙军长打土豪、救贫苦之威名,亲率徒众50余人下山迎接红军。见红三军队容整齐,纪律严明,十分尊重道教习俗,不污殿堂,不辱神像,不由得对红军产生敬意,主动腾出紫霄宫父母殿内之住房作为红三军司令部,腾比西道院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住址。他还派出几名武术高强的门徒作贺龙军长的暗中护卫,同时派出深涪医术的道医水合一、罗教培为红军伤病员治病,派王教化护理重伤员并细心供给饮食。贺龙军长也了解到徐本善柔性豪爽,有侠义气概,嫉恶如仇,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甚为不满,又知道徐本善有一身炉火纯青的武当派武功。两人相谈十分投机,结为忘年之交。此后,贺军长给徐本善讲革命道理,徐本善则打破"武当拳不外传"的门规,"在贺军长军旅闲暇之时,在父母殿前授以武当拳法。

有一天,红三军司令部得到情报,国民党第五十一师将从汉江老河口处运送三船军火到郧阳。贺龙军长马上派了两支小分队,直奔老河口,截取军火。傍晚,徐本善知道了这一消息,主动向贺军长请求配合行动,他带了8位武功高强的徒弟星夜下山。武当山距老河口180里,师徒4人一夜就赶到了,与前一天下山的红军小分队会合,决定相机行事。押运军火的敌兵,一路也防范甚严,他们根本不靠岸,即使吃饭、打尖,船也远泊江中。徐本善师徒跟踪了一天,无从下手,眼看离郧阳越来越近,截船计划要落空。徐本善灵机一动,与8位徒弟装成赶路的化缘道人,在敌船将过的渡口逗留,敌船一到眼前的江面,便高声呼唤船峭公,求其摆渡。但敌船末作理睬。徐本善扬起身后的钱袋,许诺高价渡河。押船的敌长官见其似有钱财,就令船只靠岸,并命师徒4大分乘船只,以防不测。敌兵贪财心急,不等徐本善在船上站稳,马上就围上来抢钱袋和搜身。他们哪里晓得面前这位道士是武林中的高手,稍动拳腿,便将敌兵纷纷打瘫在船上动弹不得。这时隐藏在岸上的红军小分队,立即抢上船去,俘虎了敌兵,截获了这三船军火,火速运回了武当山,补充了红军的枪支弹药。

贺龙军长深为徐道总及道众的无私帮助红军所感动,馈赠道总和道人们黄金20两,作为修缮武当宫观之资。贺军长并以徐本善道号“伟樵”三字,作藏头对联一副,亲书赠给徐道总。其对联为:伟人东来气尽紫,樵哥西去云腾霄。

红三军为开辟房县苏维埃地区,当年7月间大部队离开了武当山,但将五酉多名伤病员留在了山里。徐本善道总亲率道众上山采草药,煎熬汤剂,精心治疗护理,使伤病员康复,然后又护送他们寻找红军归队。

红军赠送黄金一事,被国民党第五十一师营长乌老七得知,马派兵以道人曾助红军截取军火之罪,逼迫徐本善交出黄金,持枪威胁,将下毒手。徐本善毫不妥协,返身后跃,飞脚踢倒崇台之石栏,顺将600多斤重的望栏云板推出丈外。敌兵吓得面如土色,悻悻离去。岂料数日后敌人埋伏于紫霄宫外之万松亭,徐本善道总路过时末觉察到敌情,敌兵从背后射击,徐道总倒在了血泊中。道众闻枪声赶来抢救,这时72岁的徐本善道总已经牺牲了。他一生热爱工农红军,热爱武当山,为人民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武当山的光荣,也是中国道教界的光荣。
  

朱智涵道长

 

    朱智涵 (1873~1973)名永才,幼年入道门后得道号“智涵”,世人敬称他为“智涵子”居中江六十余年间,乡里以其和蔼可亲,昵称他“朱老道”。先生生于清朝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七月十四日,逝于新中国癸丑年(1973年)八月十三日,享年一百岁。他是一位平生为道而武技超群,生途坎坷而武德超焯名震全川的武林教师前辈。

  绝途逢生 万里求技
  朱智涵先生祖籍山东泰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山东大旱,饿殍启蒙地,先生一家十一口人,仅他一人幸存。先生当时年十二,在南下觅食途中,他昏倒在山东滕县千山头玄武观门前,为观内道士朱教玉收养,并册为徒弟。朱教玉本四川省中江县大镇(邻龙台镇)葡萄店人,早年随四川人鲍超从军征战,因愤世疾俗,毅然在山东泰安出家入道,后到千山头玄武观,基武功,医学底子颇深。

  先生性诚谨,奉师至笃,练功勤苦,因而在俗时被开过镖行的师爷看中,破例亲授道家“天地人盘”先天气功和“纯阳剑”(相传为吕洞宾所传。朱教玉还把自己在戎马中用过的一口龙泉剑赠他。此剑上铸铜星七点,排列如北斗七星,现存)。先生甫弱冠,已伟岸魁梧,尽得师传。时山东“义和拳”运动如火如荼,先生师徒激于爱国热情,参加了义和团“坎字团”。朝夕奔走于“拳坛”上下,往来于道观之间,传道教武,毁教堂,杀洋人,从事反帝爱国活动。1899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代毓贤署理山东巡抚,带兵进山东,疯狂镇压义和团团民和老百姓。一时血雨腥风,玄武观已难存身,朱道长(朱教玉此时已作道长)遂偕先生沿运河南下,既卖药行医又寻师帮道。经苏州玄妙观、余杭“洞宵宫”(系道教第三十六洞天)等,入福建,再赴龙门南昆山,潮州老君洞。旋北朝均州武当山,然后往玉虚岩、华阳岩。遍访异人名师,研练罗浮山道长处所得九势二十七气“金钟罩”气功,武功和医术,更见精进。

  春师沐泽 博采精粹

  1904年许(光绪三十年左右),朱教玉道长仙逝,先生于悲恸之中遵嘱入川,在合川黄叶观住数年,又上峨眉山,下成都,后住青羊宫数载。 在此期间,广交武林人士,遍访高手名师,探微于武当,少林、峨眉诸家武功和医理。以后,每年定时到青城山天师洞朝山练功,“帮香火”一个月,与青城九侠(如杜自民、周凤之、柴俊民等)切磋技艺,过从甚密,还收过不少徒弟(如青羊宫道人周索一)。光绪年(1907年)左右,先生慕“无敌手”吴春威名,自青羊宫趋势矫捷,身桩稳健,“巴拿翻挂”、“铿锵分明”。尤其在急拳氍毹之际,一个“三挑身”,给人以“千岩洒落,万壑萦回”之势。先生深自叹服,于是参拜吴春为师。吴春得技于其祖父吴新基(幼年出家少林壮年还俗)。吴春既长以后,曾与肖荣松(人称肖么师、家住中江广福乡)王俊亭(中原大侠“王效荣叔”父),先后在清末北京八大镖局之一的“德胜”镖局走镖,人称“无敌手”,名震华北。晚年载誉回川,由老家柏林乡穆家楼移居大镇,收徒传艺,兼营银饰作坊。吴春深得少林南派功夫真昧,刀、枪、棍、棒、鞭、锏、锤、暗器等长短软硬器械,无一不长,各派功夫几简都通。尤其少林,“七八连丝”,“九步连环”(合练谓之“脱节龙”,简称“七八九”),僧门“南山拆拗”等拳,由是先生刻苦钻研吴春所传拳术,尽得吴门拳术要旨。

  1909年左右,吴春以为中江兴隆场系小川北去成都咽喉,每多武林高手经过,就让他暂住兴隆城皇庙,授徒传技以结交往来高手,时逢全国闻名大侠“金弹子李四爷”造访吴春,途经兴隆,先生挚意款待,虚心叩教。李感其诚,遂授之以“凤凰石”之技。三日后引李四爷到大镇与吴春畅叙衷怀,互致饮慕,谈论技艺,经月乃去。

  1911年,吴春去世,先生悲痛不已,便在兴隆长住,次年先生遵师嘱去川东开县拜会“南宫派”(清末有名的道家武术流派)首领李青云老人。李老湖北洞庭人,原为武当道长(当时已年逾百岁,但鹤发童颜,银髯垂地,已换下旧牙一包,有照片存留至今)。李老将陈百霞介绍与先生相识,不数日,彼此意气相投,敬重愈笃,便在李老主扭亏为盈下结为金兰弟兄(先生时年三十九岁,为弟)。陈百霞,人称“北侠”晚清武举世闻名出身,曾任清廷大内侍卫,后浪迹江湖,是当时武林中一个传奇式人物。他对南北派功夫无所不通,尤精武当白锦门“直吐”和“柔吐”内气击人功夫(“直吐”击人可立时重创,“柔吐”击人后七天方觉内伤且伤势日加难治),一次,先生与之较艺,殊感吃惊,触其身如击棉絮,浑然不能着力,陈用手指倏然一扣,先生掌背已中,顿觉酸麻无力,又疼又热。一月之后,在一、二掌骨之间,竟留下,终身不散的小气结。武林中咸服陈的“神勇”绝技。陈曾赠先生两对“游球”,先生极爱惜,直至晚年,尚把玩水已。其中一对现存先生门徒处。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一日,奉天侦探郝某谋刺直系军阀吴佩孚不遂,吴慕名聘陈为保镖,资礼甚厚。一九二八年春,吴势促力穷浮家泛宅于川东开江檀木场颜德厚私第,先生专程前与陈百霞晤面,并劝其及早脱吴。陈以为“玉帅”(吴佩孚字子玉)此时,虽如折翼之鸟,无复冲霄之志,处于残破穷蹙之中,仍不失为乱世雄才,且在日本人面前尚有中华同胞骨气。此时离去,恐为武林议论;又感先生长途拜晤之情,当晚即将自己平生得意功夫“五雷掌”传达室先生,以示对先生规劝之谢意,直至吴一行人到河市南居信时,先生才与陈百霞挥泪而别,不料此离竟是永诀,陈后终于饮敌方冷弹药而亡。此外,先生还有一引起拜把兄弟,如闻名院鄂的道士“华阴道人”,“李鹏道人”(均居华山,李现健在,已118岁),“高烂伞”(手中持烂伞一把,四时不离,系其防身兵器)和“小扫把”,以及熊克武的保镖马某(河南人,能双手举马,围成都少城公署大坝走圈子)。在先生居兴隆,大镇期间,亦时时互访,切磋武扭亏为技,研讨药方,先生的功夫亦益愈精妙。

  声闻遐迩 树下成蹊

  近百年来,先生所育桃李,遍及省内外,仅德阳市就不下两百人。较著名的如海灯法师(范剑英),以少林功夫名传国内外(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张宗安,现在兰州授徒,他身材瘦小但勤于研练,日与海灯等师兄弟切磋,步履敏捷异常驻。解放前赴成都打擂,擂主始终不能沾其身而获“金章”一枚。代自海,早年拜先生为师,六十年代起,即亲侍先生直至逝世。得多路拳术和多种器槿套路并继承先生正骨丹丸医技,一九八二年逝世,享年七十八岁。德阳周子常,习“弹功”,功夫颇深,现已的逾八旬,一九四七年,尝被蒋军军官无理取闹,以滚水泼其手脸,但肤色如故,竟无一点烫伤痕迹。后在德阳火神庙授徒。又如现住本县的刘子千,(现年七十有五)、严永达,(现年六十有五等人),均学有所长,功夫不浅、且能发扬师教,桃李盈门。目前正和其他老前辈一道,继续哺育和浇灌着中江、德阳以及外地区的民间武术之花。

  楷模可范 地久天长

  解放后先生年逾古稀,声名日著但谦虚不骄,研武不息,并十分关注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八年,他的师兄王醴泉先生以七十二岁高龄参加四川运动会武术表演,以其“朝天腿、,”“睡佛式”获得各界盛赞。归来先生欣喜异常,邀王畅谈达旦,抒发探索国术之豪情,老而弥坚。党和政府对先生也十分关怀,各级党政领导同志,亦多次看望过他。在三年困难时期,地委书记亲自把他接到县城居住,给予付食特殊供应。由于先生德高望重,被选为县政协委员。每提及此,先生无不感激涕零,说:“我自幼出家,练武习医,经满清、民国至今,只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能真正把我们练武的人当人看待。”

  先生为人正真,乐善好施。稍有积蓄,则以钱财接济弟子,乡邻和窘于资斧的武林同道,然对于鼠盗狗俞之徒,则严加惩训,以宏正气。

  二十年代中,成都有各名武术家马宝因事到金堂,有无赖子某诈言于先生曰:“马宝对你言之不逊”云云,极力撺掇先生越三王庙与马一会。先生正襟危坐,两眼微闭,缓缓言道:“来道是非者,当是惹事人”。随即双目骤开,恍若电光,无赖子某大惊失色,继而害发“凤凰石”,碎其瓜皮帽上玉,某抱头鼠窜而去。事后,先生语于曰:“人只要廉隅自重,于心无愧,何必与人论高低?”又、四川军阀田颂尧二十九军所属曾南夫部驻防中江,慕先生威名,欲以高薪聘先生为国术教官,先生冷然一笑曰:“出家人,久甘淡泊,哪堪如此重任!请见谅”。终不受聘。抗战中,一外省卖药人流落到大镇,先生见毅然解剑“帮场”,尔后,又赠之以自制“开弓大力丸”一袋,助其行旅。卖药人感动得声泪俱下,跪谢而去。先生的晚年北子刘某,家境地清贫,先生亲自为其添置衣裤并多次赠与钱财。一九七三年秋,先生弥留之际,还把自己积蓄的近千元捐献给龙台医院作修建之用(在这之前,还多次捐款给龙台“敬老院”)。这种思想品格,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先生生前常对人说:“武海无涯,其深无底,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切不可与人争强斗狠,须知贪打必挨打。”他又说:“艺不轻玩,艺不轻传达室,海深无底,天外有天。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与人抢手(散打),礼重为先。”先生平生屡遇高手上门较艺,他总是礼让三分,以和为贵,不得已才摆桩看招。

  先生十分赞同中华武术“强国、强身、强种”的社会功用,也强调中华武术“立足自卫,击败对方,铲除奸凶,赖以自保”的本质特征。因而,先生认为习练武术,须立足功力训练,着眼于实战,讲“功道”重“看手”(即散打)练习。这些见解,至今仍不失为方家之议。

  先生在中江传出的拳械和功法计有四十余个(包括套路和种类)。不少拳术和功法为省内外所罕见。

  他膂力惊人,内功深厚,八十岁以前,先生挑吃水极少请人。常以双手代扁担,两手悬百二十斤重的水桶,悠然来去。他的身法招式以自然,迅速,诡毒为风格。“麒麟步”变化多端,“封闭掌”滴水不漏,“近盖章”神鬼不测,每使来人未战先怯;其巴、拿、翻、钻、逼、捺、托、撒等法,每能以柔克刚,借力还力,置人于败着。他演练功夫时,吞身如鹤缩,吐手如蛇奔,轻捷如猿猴,每使来者折服。

  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多种原因,先生生活始终未能尽如人意。在“文革”中,还遭到一定的冲击。他早年练功的器械、著述大多失散,也使他心灰意冷;再则,道门的清规,师教的律条,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先生的功夫似授,因而不少珍贵的功夫,十有六七者未传出。这是令人痛心的。眼下,党和政府正在大力发掘整理祖国民间武术遗产,在此形势下,缅怀吴春、朱智涵这样有全国声望的武林前辈是适宜的、有价值的。愿先生的弟子,及时地投身救祖国武术遗产的活动中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理山道长

  李理山
  ——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监院
  李理山,江苏镇江人,生于清同治十二(1873年)。自幼在杭州玉皇山福星观拜师出家,道号紫东。玉皇山福星观是道教全 真派在江南五省(苏、浙、皖、赣、闽)的第一座“子孙丛林”,香火旺盛,远近闻名。李理山自幼在此名山宫观中读经习武、陶冶性情。他既精道教斋醮科仪,且精道教内家拳技,体魄矫健,神态沉肃坚毅。为人清高洒脱,修道严守规戒;办事果敢公道,刚直不阿;富有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由于他才华出众、办事果断,在青年时代就成了福星观的当家。他带领道众在山上植树造林,修建宫观殿堂。并挖掘了“天乙池”,开辟了“紫来洞”,使玉皇山成为满山葱翠、殿宇庄严的洞天福地。由于福星观声誉日高,李理山在江南道教界中也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据传,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他与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齐名于江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大肆进犯我神圣国土,疯狂屠杀我中国人民。不久,杭州沦于日寇铁蹄践踏之下。李理山看到日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钱塘江边南星桥一带,房屋全部烧毁,只剩一片废墟。江边的老百姓,无衣无食,扶老携幼,挣扎在死亡线上,流亡逃难。真是哀鸿遍野,处处狼烟。李理山道长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再也不能潜修于静室。出于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感情,他毅然决定,停止了宫观宗教活动,带领道众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他敞开了紫来洞道院,收容了一千七百多名上山逃难的难民。犹恐居住不下,又发动道俗群众一百数十人砍倒山上的毛竹与树木,紧急搭建起几十间茅棚,让难民栖身安定下来。这许多难民,一日三餐,吃饭用粮的数字很大。坐吃山空,玉皇山的存粮很快便颗粒无存,眼看要断炊了。李理山不畏困难冒险下山,通过日寇层层的封锁,到杭州市去找当时的慈善团体“国际红十字会”请求支援。该会派人了解山上处境困难,同意供给粮食。李理山又组织人力下山运粮,要通过日寇的岗哨关卡,困难重重。有的被查出,日寇说是给山中抗日游击队偷运粮食,人被折磨,粮食也被抢去。李理山设法请“红十字会”出面打交道、开证明,还要巧作掩护,才能把救济粮送上山。有时是粮食上了山,而他却是空腹回到观中。虽然如此艰难、危险,而他依然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上香火既停,香资功德收入断绝,这近两千难民的生活,经济支出浩大,渐渐难以为继。李理山道长派了他的徒弟吕宗安前往上海,利用“租界”的偏安,在武定路创建了玉皇山福星观上海分院。巧逢香火鼎盛,得到的宗教收入就送回杭州供给山上的难民生活开支。这样共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杭州的战争逐渐平息下来,难民也纷纷下山谋生,人数渐次减少,玉皇山的难民收容所才告结束。李理山道长爱国爱民、济人之难的高尚品德,在这一时期表现最为鲜明卓越,因而他在道教界及民间也更受尊敬。

  多年来,道教界中人多把李理山描述为江南武林仪义。说他不畏权贵,慷慨仗义,武功超群。在宫观生活中,他律己严,对人亦严,道众日事诵经习武,不准稍越规范。在江南道教界,他与张恩溥分别为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的领袖人物,解放前两人曾多次协议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道教组织,但总因时局动荡与两派意见不一而未果。1949年杭州解放时,李理山时年已76岁。因坏人诬陷,1951年4月16日被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逮捕,1956年6月2日杭州西湖区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李理山有期徒刑十年。不久,李理山含冤病故于劳改狱中。其弟子亦有不少受牵累者。1986年,党和政府大力平反冤假错案,李理山之徒吕宗安为其师提出申诉,经西湖区人民法院复查,认为确属错判,1986年12月25日以杭西法(85)刑申字第38号刑事判决,撤销(55)杭西法刑字第12号刑事改判,对李理山错案予以纠正。从此李理山得以昭雪冤诬,恢复名声。李理山地下有知,亦必稍慰心怀。

匡常修道长

  匡常修,道教全真金山派高道。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自幼喜习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曾在胶县一带行医、经商,也兼教武术。29岁时投奔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道教全真金山派,该派开山祖为明代的孙玄清道长。孙玄清原为全真龙门派道士,因遇武当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授道法及拳技,得其精髓,欲世代弘扬光大,独树一帜,遂于崂山明霞洞创立全真金山派。至匡常修继承衣钵,已是第二十一代。匡常修的师祖为李是庆道长,师傅为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到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他少年所学鹰爪拳、地功拳等各方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使武当内家拳得到发展和创新,他自成一家,名日: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宣称炼功分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炼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炼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炼悠劲和气劲,使拳术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中有打,打中有闪,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崂山派武当拳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其中包括刀、枪、剑、棍等等。他从23岁起便传授武术,解放前他曾当过山东国术团的团长,团员多达500多人。数十年来,他传授武拳从未间断,道教内外的武林弟子已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成为全国著名武林高手,真可算得是桃李满天下的武林大师了。他曾说:武当内家拳是我们的国宝,个人炼之可以强身延寿,推而广之可以强我民族。

匡常修不仅精于道家拳术,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术及道家医术。他继承了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见解和体会。他常说;先天气功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他之所以年过八旬仍然体魄强健,就是多年来内炼丹功,外练武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结果。他自言其对炼先天气功的体会是:首先要炼精化气,即要作到静养化气,聚性止念,凝神气穴,心息相依,炼液化精,注意活子时和采药火候,达到精即归炉,以火化为元气,这是气功的第一阶段。然后再聚火开关,这一阶段要达到气足开关,八脉俱通,周天运法,还精补脑,气就神交,任督自转,最后便能阳关止闭,使人耳目聪敏,神气充足,自然可以防病强身,保健延年。匡常修道长是道教丹道的虔诚信仰者。

“十道九医”,是说道教炼养术与医术有着密切关系,10位修道者便有9人懂医术。匡常修也正是这样一位道长,他学过医、行过医,数十年来坚持为群众医治各种疾病。解放后,他走出庙门行医济众,工作和生活十分艰苦,如今回忆往事,他风趣地说,那时是“挑着扁担满山转,就着凉水吃冷饭”。他一边行医,一边还得安排时间干农活,种好庙里的地。直到1958年青岛市佛道教巡回医疗站在沧口设了分站,才请他去作“坐堂医生”,不再挑担到处转馏了。

1980年,匡常修道长回到崂山太清宫。1985年7月间,太清宫正式由道众自己管理,并被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匡常修道长被道众推选为太清宫监院、青岛市道协和山东省道协负责人。匡道长矢志重振崂山道风,一方面募缘修葺宫观,重振教务,一方面率徒学习道教经籍和传授崂山武当内家拳术。他曾说:“我一定要把太清宫建设好,管理好,还要使崂山派的武术与医术发扬光大。” 匡常修道长于1993年1月18日羽化飞升。

忆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

刘立仁

  自先师崂山道长匡常修于 1993 年 1 月 18日辞世飞升后,每想起与师相处的时日,总是令人不能忘怀……

  七十年代末,经全真教木兰山道长李至义师推荐,前往崂山拜谒匡道长。匡师字和阳,道号觉圆子,山东胶县西关人。自幼习武, 28 岁出家,拜崂山白云洞修觉真人为师,是全真教金山派 21 代弟子。自入道门随师精心研究道家经典及岐黄之术,同时习练道教武当玄门功夫。初见匡师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他老古稀已过,鹤发童颜 ; 谈吐之际,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飘然欲仙,令人肃然起敬。在了解到我随至义师学习道学和武当武术后,匡师讲自己也是练武当功夫的。武当派功夫与道教联系很密切,不要一提到道教就简单地把它和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对待。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可以说是我国的国教。它的形成发展与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分不开。道学是博大精深的,其令凡夫俗子所不解的玄机哲理,以及对宇宙万物无所不包容的转化演变,从古至今曾引导世人不断地去探索追求。如对宇宙之奥秘、安邦兴国之理、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养生健身之法,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是值得人们研讨的一门学科。拿武当派功夫来讲,它的功理功法都是受道学影响的。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曲求直,不就是和《道德经》中所讲的“专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有联系吗 ?孔老夫子也曾问道于老子,后来提出“非礼勿动”这句话。这对于武学来说都是先讲一个“德”字,要武德为先嘛。如果学练功夫之先立意不明,存好勇斗狠之心,为非作歹之意,不能做到非礼勿动,就不能专气至柔,也不能致虚极、守静笃。做不到这些,功夫就不会练好,也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也就是现代所讲的有了私心杂念,就练不好功。《道德经》首篇就讲 :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也可以理解为先立德。

   听了匡师这番教诲,使人耳目一新。简短一席话就深入浅出地把道学、儒学、武学的内在联系阐明得如此通透,使我眼亮心明。

  匡师也和人们所熟知的武术界老前辈万籁声先生一样,很讲实际。只要见面投机,谈不一会就要以身试技。当时匡师靠坐在红木太师椅上,让我近前试试招法。只见匡师右腿飞快而起,挂面脚呼呼生风望我面门合扫,紧接腿又收回复当胸即踹腿而出,其快无比 ; 我还未醒过神来脚下已挨一记勾踢,当场跌坐地下。这一招三腿连环相扣,瞬间攻击上中下二路,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使人目不暇给,真乃飞腿也 ! 原先也曾听说匡师有“飞腿”之称,这次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受,实在是“观耄耄之年能御众之形”的真实再现,使我叹服不已。匡师朗声而笑,连扶我起来边讲 : “我如果用劲使招,您可起不来啦 ! ”又道 : “切磋技艺不无不可,但不能学外国人竞技场上那样狠心伤人。高深的功夫要讲究能擎得住劲,不能擎住劲就不能欲擒欲纵 ; 就不能纵放自如,就会误伤好人。”后来我在匡师给我抄写的笔记本中曾看到一首诗,有两句就写道 :“习艺较技也无妨,不学外国竞技场。”自此我步入匡师门下,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上山盘桓一些时日,聆听教诲,使我得益非浅。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何况崂山早已是我国有名的仙山,海内外闻名的旅游圣地呢。自匡师主持崂山太清宫道务以来,各地慕名上山学艺的道徒越来越多。匡师把崂山道场管理得井然有序,原先毁坏的殿宇逐步得到修复,名胜古迹有计划地重新整建,道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每日清晨早坛后,太清宫后侧院练功场上,道徒们开始行拳、弄棍、舞剑。匡师每日起得更早一些,做完自己的功课后,就到院中指点道徒们练功。他老待人和蔼可亲,课徒却是极严。谁的动作招数达不到要求,必责其反复练好,如果经多次指点仍练不好,定会严厉批评,讲清错之所在,指出努力方向。早功完后各人按划分的区域打扫环境卫生,然后各到自己的岗位上进行日常工作。晚斋后道众集中到太清宫前侧院会议厅中,听孙真淳道长讲解经书,学习道教理论。待至月上松涛之时,练功场上又是一番生动活泼的练功景象。几乎每隔数天就有海内外各界人士造访匡师。除此之外,还有附近的群众上山求医问药,学功问道,他老都是一律热情接待。记得一次子夜已过,有两人连夜上山求医,匡师也是毫不推却的热情为他们诊断处方。匡师学问精深,知识渊博,对于一些善男信女,每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不管你是哪个行业的,不论你的学识深浅,他老都能针对对方的情况给以疏导,循循善诱地使对方感到满意。

  各地写信表示要上山学武的人很多。每天都有不少这方面的信件,直接上山要求出家学功夫的人更多。对这些青年,匡师总是好言劝导他们 : “中国的武术在民间,各地都有很好的老师,应该依据自己的条件,就地拜师学习为好。”对于各种来信,匡师过目后总要讲出自己的意见,都要让人回信给以答复。对于自愿来崂山出家,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人,能留下的则留下。对一些文化程度高的道徒,每委以重任,同时对他们要求也很严格。匡师讲 : “党的宗教政策是信教自由,自食其力。不能把修道当成偷闲躲懒的事来做。有些青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悟性又不高,懒散的情形是有的。为此督促他们练功,将来回去在社会上当个教练也好嘛。道教事业要发展,要人继承弘扬,修道要有献身精神。如果道也学不成,功也练不好,在家又不愿劳动,来此偷闲躲懒,那对社会有什么益处呢 ! ”

  在与匡师相处的时日里,或开怀畅谈,或闭目静坐,或挥剑起舞,总觉得没有倦意。每日仅两顿斋饭,也没有饥饿感。我体察到道和德在匡师身上表现得那么自然和谐。匡师曾讲 ; “道对大众来说,就是一个‘善'字。善以待人,善以待物,就会有善的报答。”我想那么多人对匡师尊敬,不正是匡师做到了“以德艺燃起了众生之志,以善道温暖了万人之心”的结果吗。

  1992 年 5 月,我带学生剑龙同上崂山看望匡师,并带去匡师传授我的“龙华剑”记录稿让匡师指正,匡师点头说 : “这是件好事,记录下来了可以传下去,为群众的健康服务也好嘛。”在指点剑龙武学时, 92 岁高龄的匡师伸出手来握拳让其搬,二十多岁的剑龙竟不能搬动分毫。匡师每一出手皆带小弧形,其劲力刚柔互换,抖弹脆快,式式生风。匡师讲道 : “练功夫时决不要以蛮力行事,要柔之为体,刚以为用,切记重意感。由此循此练去必有所成。”最后匡师教诲说 : “要贵行动,少空谈,懂了不练也不中,学道只会念经文,不去身体力行,一切都是空的。不做大功大德是得不到真法的,不受千辛万苦是练不出真功的,不去七情六欲是不能成道的。万卷经书不过佐证尔,关键是要身心一致,努力的去做去练才能成道。”想不到这竟是匡师对我及后学的最后遗训。

  匡老师虽然离开我们驾鹤仙去了,但他主持崂山道务的功德将永载中国道教史册。他那诲人不倦的善德,高深的道艺,精湛的武功,将永远留名,万古传扬。

 

道教居士--杜心武

简介

  杜心武,又名星武,字慎媿,号儒侠,道号"斗米观"居士。(1869年出生于湖南张家界慈利江垭镇,1953年逝世于湖南)是一位中国武术家,是自然门的一代宗师。因为他身材瘦削,被称为侠骨。在日本留学时,曾经飞腿打败相扑,又被称为神腿。

生平

  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从小拜武林怪杰徐矮子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在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做保镖。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
  1900年赴日本留学,他在那里认识了宋教仁,两人交识很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参加了同盟会,并做了孙中山的保镖。杜心武担任保镖,并不是每天跟随孙中山,主要是遇有重要会议时,由杜心武组织几个人在会场内外负责保卫工作。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杜心武曾一度离开政坛,闭门事佛。日本入侵华北后曾试图让他出面组织华北维持会,但被他拒绝。他离开日占地区回到湖南,后到重庆,1937年开始在那里任全国抗日群众运动委员会主任。
  1939年复出,在重庆任全国人民动员会主任,赴各地发展党、会组织,与日伪军特周旋,为全民抗战奔走呼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杜心武下山,曾任湖南省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
  1953年因旧伤复发,咯血而逝,终年84岁。
  杜心武一生之中,徐矮子对他的影响最大。后来杜心武功成名就,徐矮子回到老家四川,再无音讯。杜心武无论如何苦苦相留,也留不住。

弟子

  杜心武平时寡言少语,惟谈及惮学武功,则踔而奋发,娓娓不倦。杜心武一心甘于淡泊恬静,故弃官归隐山林,与世无争,除了揣摩技艺道学外,就是遨游于山川湖水之间。晚年因习道心切,返家乡慈利县,于饭甑山绕河寨结庐为观,入羽士之流,自名“斗米观居士”。上世纪30年代初始收徒传艺,弟子甚众,多怀绝技。名徒有万簌声、郭凤歧、陶良鹤、李丽久、胡亚夫等。其绝技内圈手有两种练法,一种为由高往低练,越练架子越低,由高徒万簌声流传下来的;另一种不为人知的练法,由低向高练,越炼架子越高,这一支的传人是一名不知姓名的女子。

轶事

  有一次,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共商革命大计,清廷对孙、黄等革命党人恨之入骨,暗中派人盯梢,伺机刺杀。那天,杜心武在门外发现三个中国人行踪诡秘,开口说道:“我知道你们三个人身上都有铁器,能够拿出来让我见识见识吗?”那三个打手说:“对不起,没有值得一看的!”
  杜心武说:“你们不借,我会自己取出来!”话音刚落,杜心武一个转身,用手在他们三个人身上一摸,动作快如闪电,等到三个打手清醒过来时,身上的手枪,全到了杜心武的手中。那三个打手恼羞成怒,挥拳向杜心武打来。杜心武不慌不忙,只在中间走圆圈,一边走一边用手招架,身子像泥鳅一般滑溜,令那三个人只是看得见,却又摸不着。最后,杜心武使出他的神腿绝招,飞起右腿横扫一周,那三人应声倒地,爬起来后,拔腿就逃。
  

一天,宋教仁住宅前面,来了个可疑的磨剪人,坐在板凳上吆喝。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年龄大约50多岁,貌似门神。杜心武一见,便知此人绝非善类。他不声不响,悄悄走到磨剪人身边,轻轻用“双龙捧珠”的招式,将磨剪人悬空举起。磨剪人大为震怒,对准杜的头部用“五雷掌”劈去,杜心武将头一扭,以右腿来了个“横扫千钩”,把磨剪人踢出一丈多远,随即一个跳步,跳到磨剪人的身后,将其双手反扣,问道:“你要说实话,来此有何目的?”
  磨剪人吞吞吐吐地说:“听说宋总长家里有能人,想来见识见识!”杜说:“宋总长身边的能人很多,你心服了吗?”磨剪人的双手被杜反扣着,痛得流出了眼泪,连连说:“我见着能人了,求你开恩吧!”后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可惜那次杜心武没有同去,如果杜心武去了,也许能事先发现刺客。
  

有关杜心武之武功及其行侠仗义的传闻,江湖上不胜枚举,津门大侠李丽久,习醉八仙拳艺多年,技艺精湛,犹以技击著称,是当时津门武林英豪,曾任官方“湖南技术大队”队长(专为训练部队武功而设)。李丽久闻传杜心武之声名,远涉数百公里,欲与杜心武一试高低。经不起李丽久的再三请求,杜心武允诺与其切磋。杜心武取来大毛巾数条,经裹两手犹如西洋拳击手套,李丽久不解问其何故,杜心五答曰“吾手重,恐伤尔耳。”言毕,两人开始交手。李丽久拳拳直捣杜心武面门,欲先发制人,杜心武则用自然门“黄昏锤”应付之,几个回合下来,李丽久不但未能触及杜心武之身,还被杜心武拳击中自己的大拇指节,脱臼肿如卵大,痛入心骨,甘拜下风。
  

北京镖师赵僻尘,因走镖北京库伦(乌兰巴托)一带无闪失而闻名,擅擒拿,鹰爪功尤为称盛。曾有一飞贼求艺于赵僻尘,赵曰:“汝下房,吾欲使汝头朝东卧决勿向西。”只见赵僻尘飞身举手之际,三下五除二就拿下飞贼,令其心服口服。杜心五闻知后也一时技痒,专程与赵僻尘过招,伸手笑对赵,请其出爪功一拿。赵僻尘见杜心武身材瘦叟,初不留意,后经几次出手触及杜心武却如握绵上,油滑无着力处,杜心武的手伸缩皆如行云流水,自始至终让赵僻尘没有下手机会,两人只好握手言和。从此两人也成为相知相交的挚友。
  

抗战时期,四川武林和外来的武林人物因语言不合,武学见解有分歧等发生了很多矛盾。四川武林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蓝伯熙,绰号“南侠”,在民国的四川武林擂台上得过多次金章(金牌),是个让四川武术界胆寒的实力派人物。他的武学主要得自峨眉僧门、少林派,练得最得意的武功是以小功灵活见长的分筋错骨擒拿功夫和阳刚之极的硬手功夫。蓝伯熙自认为功夫绝佳,率众前往杜府,只身挑战杜心武。一见面,蓝伯熙就把自己的来意向杜心武说明。为表示对杜心武的尊敬和展示自己的武学,他还给杜心武打了一套拳法,极尽绵巧灵活和实力。杜心武不做声,沉吟一下对蓝伯熙说:“打打杀杀没啥意思,我年纪已大(当时杜心武已古稀之年),但你来了,我也不能扫你的面子,我就给你表演一套轻软功夫。”话毕,杜心武就踮着脚,用大脚趾点地走了几圈内圈手,只见黑影来回晃动,就是看不清人。演完轻功,杜心武又演练了一套软功夫,只见他将两腿一合,就成了麻花状,柔若无骨。蓝伯熙一见,自愧不能,于是握手言欢。

< 杜心五早年投师始末>

杜心五的家乡位于湘黔川交界,杂居着苗、瑶、土家、汉等几个民族。自古以来,山民强悍勇猛。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一带匪盗称雄,打家劫舍。山民们为了自卫,也都舞刀练拳。因此,习武之风大盛。杜心五便是在这种武术风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名震四方的大武术家的。

杜心五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全靠寡母抚养。他从小聪明过人,喜读诗书,又爱弄拳棍,甚为其母疼爱。六岁时他进了附近的私塾。读书之余,就跟随大人一起练拳踢腿。因年幼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难,他深知自己家境势单力薄,特殊的生活条件,使他早熟于其他同龄的孩子,年纪虽小却刚强有志。九岁那年的一天午后,他去私塾上学,途经一段很长的田塍。山乡的田塍一般很窄,仅能容一人通过。当他小心地步入田塍时,发现前面有一位老人正蹒跚而行,若超过他去难免有一人不跌入水田。杜心五怕迟到受责,心中焦急,向老人喊道:“您老能快点走吗?”老人头也不回,信口答首:“你小子想要快,就抓住我的辫子,把您甩过去!”杜心五急于赶路,不加思索,双手紧紧抓牢老人的辫子说:“我抓住了!”老人仍不回头,只说了句:“切莫松手!”将头轻轻一点,“呼”地一声,杜心五身不由已地腾空而起,还没等明白过来时,已立在老人的前面了。杜心五感到老人的辫子厉害,是项绝技,必定有些根底。老人见他站着不走,奇怪地问:“娃儿!你刚才如此性急,怎的又不走了?”杜心五恭敬地作一个揖说:“您老人家的辫子真厉害呀!我想跟您学!”老人捋捋花白的胡须哈哈一笑道:“你这娃娃是前倨而后恭呵!”杜心五接着说:“听您老人家说话,还是个通文墨的先生,我想拜在您的门下,学文兼学武,不是两全其美吗?!”说毕朝田塍上一跪。因田塍窄,歪倒在水里。老人随手将杜扶起,见其心诚,沉吟半响才答应下来。这老人叫严克,自有满腹经纶,且武功不浅,他那辫子不但能悬人,还能在遇险情时击敌自卫,如猛虎扫尾一般。因看破仕途险恶,便学那东晋的陶渊明,过着田园生活。他的住处离杜家不远,从此,杜心五每日来严克家中接受传统的正规师训。

杜心五在严克家学了一年多,文武均有长进,同邻人试手,没有能敌得过他的。

这一年,严克染疾,颇感心力不济,时逢秋高气爽,“九.九”登高之期,严克唤过杜心五说:“你到离此不远的盖子山去玩吧!那里是个别有情趣与奥妙的地方!” 杜心五遵循师命,与乡邻娃儿前往盖子山探奇。这个盖子山在当地虽非名山,却别有洞天。在怪石嵯峨间有挺拔的苍松和秀劲的翠柏。他们忽然发现有一幢奇怪的房屋,房屋四周建有围墙,可是围墙上没有开一个门。杜心五与娃儿们沿着围墙走了一圈,叽叽喳喳议论起来,百思不解。别的娃儿们都无兴趣解开这个谜,嚷着游赏它处。只有杜心五不甘心,他想起严克老师所言之“奥妙”,决心弄个明白,便与娃儿们分了手,独自一人坐在围墙外面暗忖:“从什么地方进去呢?难道有什么暗道机关?”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忽然看见围墙内跳出一个身着长袍,头盘发辫的道士。他心里一喜,连忙跑上前去,一把扯住老道的袍袖,结结巴巴地说:“您......您是活神仙吧?”老道一边说道:“什么神仙?我是凡人,不过是吃素罢了!”杜心五哪里肯信,继续追问道:“娃儿,这是多年苦练出来的,此功不难,所谓’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是也!”杜心五又问道:“我也能练得出来吗?”老道上下打量杜心五一番说:“有志者,事竟成人!”杜心五高兴得什么似的,立即跪拜在地说:“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老道知道他是严克的弟子,微笑着点点头道:“本来我是不想收徒的,见你言切心诚感动了我。也怪严克老师多事。好,我就破个例吧!” 拜过师后,杜心五问老道:“这么高的围墙,我怎么进得去?” 老道和颜悦色地说:“不要紧,你每次来时,先在外面喊一声,我会出来将你背进去的。练好功夫,我再将你背出来。练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自己进出啦!”

老道士不仅有“飞燕凌空”的轻身术,而且练就了一项攻击力十分厉害的“一着胶功”。他有两个各重40斤的螺形铁锥,无论是打坐或因事外出,两只手上各拿一个,不停地用手去捏搓。天长日久,两只手已练成象两去锋利的铁爪。杜心五学了几个月之后,一天,他正在老道指点下运气站桩,忽然从墙外进一个人来。此人魁梧凶悍,面露杀机。老道见此陌生人便问道:“居士驾临,有何见教?”“少废话!”那人不由分说,对准老道就是一个“猛虎洗脸”。经几个回合,老道在防守中遂用“拨去摘星”之绝招,只听那人“哎哟”一声,掩住面部在地上滚了几滚,即越而逃。老道也不追赶。

杜心五目击此事,钦佩万分。可是老道却后悔不迭道:“真不该伤他,真不该伤人!”杜心五说:“师傅没有要他的命,就算很不错的了。”老道摇头说:“我曾立誓不伤人,对迷途的人,应及时指引他醒悟回头为上。今来者系绿林江湖之士,此来定是先行占山,我并不怕他们,但如继续住此,恐将危害及你。明天,我将出外云游,今后,你要牢记师言,抓紧练功!”第二天,十一岁的杜心五依依不舍地拜别了师父。那老道飘然而云。不几天,那个不速之客率领一伙强盗,趁夜黑风猛,将那无门的房屋烧成一堆瓦砾。


老道士走了,严克老师不久也病逝,杜心五仍然没有中断练功。后拜江湖异人徐矮子为师,得授自然门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