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mark跑分: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56:52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部落的经济发展到了马家窑文化阶段。
  马家窑文化以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区域,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四川北部一带。碳 14 测定表明,这种古老文化所经历的时间大约从公元前 3300 年到前 2050 年,晚期已进入夏王朝时期的齐家文化阶段。各地考古发现的情况表明,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氏族部落向西迁移发展,与当地另一种古老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典型遗址有临洮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西宁朱家寨、民和马厂塬等 20 多处。
  马家窑文化诸部落,为发展黄河上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绚烂多彩的陶器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这两种谷物的遗存曾分别发现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和兰州青岗岔的房址中。另外,在青海柳湾墓地的许多墓葬中,也都发现有装在粗陶瓮中的粟,说明这种作物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粮。各个氏族营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地的石铲通体扁薄,略呈长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农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制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镰,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在镰刀中有一种形制很特殊,也是长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锯齿,为马家窑文化居民所独创。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马家窑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还饲养猪、狗、羊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或羊随葬。这一现象是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的证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丧葬习俗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些类似。当时饲养的家禽仅见鸡一种,数量尚不多。
  虽然农业经济比较进步,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球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是鹿,野猪等。
  在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原始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几种。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十分发达,制陶工匠可能已有更多细致的技术分工。已经发现了一些规模很大的制陶窑场,如该文化较晚阶段的兰州东郊白道沟坪遗址的一座窑场,紧临黄河北岸,高出河面约 60 多米,共发现 5 组12 座陶窑,还有一些已被后代破坏的陶窑残迹。每组陶窑共用一个烧火坑,各窑的窑门都朝向这个烧火坑。窑场中有一个备料坑,里面装有制造陶器的熟料和余料,其中的红胶泥条正与马家窑文化诸遗址出土的大量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相印证。窑物中还出土了用于研磨颜料的石板和调色配色用的陶碟,这种陶碟是分格式的,上面还清楚存留着紫红色的调料,这些都是描绘陶器花纹的实用工具。白道沟坪窑场发现的遗迹遗物表明,当时的制陶工业中包括淘土备料、制作熟料、制坯、彩绘、火工、成品包装运输等一系列工序,掌握多工序有关技术的制陶工匠应该是有相应分工的。窑场的各窑室都呈方形,窑箅上有 9 个火眼,三三排列,非常整齐。与这个窑场同时的兰州青岗岔陶窑,以及更早一些时候的陶窑,窑室也都是方形的,这是马家窑文化陶窑的一大特点,与黄河中游普遍流行的圆形窑室判然有别。
  大规模而又分组排列的窑场,充分显示了在原始公社制度下氏族成员有组织,有分工地进行生产劳动的情况。在这类窑场里生产的陶器,显然不仅是为了氏族内部的生活需要,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用来同其他氏族或部落进行交换。青海柳湾氏族墓地中,随葬的陶器就达 1 万多件,其中有的大墓,几十件类型一样的精美彩陶壶排列随葬,既是氏族制后期一些特殊地位的人拥有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交换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柳湾墓地晚期的不少墓葬中都发现了海贝和石质、骨质的仿贝制品。贝类是夏商时代的一种货币,它本身也是从遥远的东方沿海地区几经辗转而交换得到的。由此可见,马家窑文化晚期已经产生了商业性质的交换的萌芽。
  与制陶业相比较,石器制作技术还显得有些落后。当时的石制工具多属磨制,常有穿孔,少数地方仍保留着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细石器工艺传统。柳湾墓地发现了嵌有石叶的骨柄刀,是一种有多样用途的复合工具,主要用来切割和刮削兽皮。这种骨柄刀是中国北方原始氏族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工具,南方未有发现。
  马家窑文化的居民木器制作技术比较发达,虽然没有出土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器,但木作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等有普遍发现。柳湾墓地中马家窑文化早期的墓葬共 257 座,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梯形木棺为葬具。木棺经鉴定为松柏类树干所制造,棺的四壁由木板围拼而成,四角采用“穿榫法”接合,即边壁挖槽,端壁作榫,合缝贴接紧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木工作业的水平。
  纺织业也比较发达,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氏族墓地发现了很多石、陶制纺轮,其中仅柳湾墓地的纺轮就数以百计。这些纺轮大小差不多,制作都很精致,有些纺轮的正面、背面甚至侧面都饰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花纹,主要是用刻划或锥刺的技法画出的。这些巧妙的艺术装饰表明,纺轮不仅是妇女们实用的纺织工具,也是她们很喜爱的一种艺术品,反映了氏族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生活精趣。在柳湾的许多墓葬中,人骨附近发现了布纹痕迹,据研究是麻布一类衣服的遗迹。马家窑氏族部落的纺织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家窑文化的人们还制造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一些善于制作装饰品的手工工匠表现出较高的技艺,在墓葬中发现很多石臂饰、绿松石雕饰、串珠、蚌饰等。另外,在柳湾墓地还发现一些墓葬中随葬着矢箙,是一种用桦树皮制作的,表面刻有各种几何形花纹,形制很独特。这些手工作品,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