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和had been:《经济学是如此简单和有趣——献给大众的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5:06

《经济学是如此简单和有趣——献给大众的经济学》

作者: 南山1970

第1节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是惊人的。2007年,我国的人均收入是1100美元,美国的人均收入为37610美元,而布隆迪的人均收入仅为1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人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好的营养、更多的奢侈品、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寿命。较高的收入给一个国家所带来的远远不止这些,它使得政府可以开设学校从而使年轻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得政府能够支持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使得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机会写诗、作曲、绘画、制作电视剧或者电影等,也使得人们有闲暇吟诗、听曲或欣赏表演。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千百万的人只能遭受饥饿和物资匮乏的折磨,更不用说有什么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了。
  尽管世界各国的文化千差万别,经济发展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免受饥饿、疾病及自然灾难之苦却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我们都希望世界可以变得更加美好一点,人间的痛苦更少一点。然而千百年的人类历史却告诉我们,仅靠良好的愿望并不能解决饥饿或治愈疾病,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有其客观规律,它不可能按照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去运行。而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它也是一门研究如何使人类幸福的学问。学习了经济学,你就可以了解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
  美国经济学家格沃特尼说过,“不了解经济繁荣根源的人很容易做出损害他们自己和国家繁荣的决策。一个经济学文盲的国度是不会长久繁荣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这种低的经济学普及度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为经济学与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一般人所看见的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懂得科学知识的人却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往往是不相同的。例如,在十六世纪之前,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旋转的,而现在,就连5岁的小孩也知道实际上是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再如,古时候的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如果现在还有人说地球是平的,大家肯定会认为他是个文盲。这两个例子说明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现象与本质的不同,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是截然不同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现在,许多野生物种都遭到了灭绝的威胁。在19世纪以前,非洲大陆上野牛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但在19世纪期间人们猎杀的野牛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野牛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大象也已经到了频临灭绝的境地。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灭绝。因为对牛肉的大量需求使人们大量饲养黄牛,从而保证了这种动物的繁衍延续。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会威胁到大象的生存,而牛肉的商业价值却成为黄牛的护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公共资源,而黄牛却是私人产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热带雨林地区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就很少有保护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是私人牧养的,每个养牛的人都维持自己牛群的激励,因为他能从养牛中得到收益。
  政府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频临灭绝的野生物种问题。一些国家,例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执行,偷猎行为仍在发生,大象种群在继续减少。与此相比,另一些国家,例如,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通过法律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只能捕杀作为自己财产的大象而使大象成为私人物品。现在人们有了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了,结果在这些国家,大象的数量开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现了大象猛增成患的情况。
  2、谁负担了企业所得税?
  在所有的税种中,企业所得税是最不具有透明性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比较喜欢政府征收企业所得税,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税是由企业交纳的,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拥有自己的企业,所以,税收要由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那些富人来承担。即使纳税的企业是国有企业或者是他们购买了其股票的股份公司,人们也很难感觉到自己是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况且这些企业所得税也不是出自他们自己的腰包。所以,大部分人都喜欢政府多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减少由他们自己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大部分人之所以会喜欢企业所得税,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税收的真正归宿。经济学家认为,无论你是了解还是不了解税收的归宿,有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所有的政府税收都是由人民支付的。实际上,当政府对企业征税时,企业更象一个收税人而不是纳税人,税收负担最终地要落在企业的所有者、顾客和工人身上,而且,企业的工人和顾客可能承担了大部分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为了说明其原因,考虑一个例子。

  假设政府决定增加汽车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乍一看,这种税是由汽车企业的所有者承担的,他们得到的利润少了。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汽车企业的所有者将会对税收作出反应,由于税收政策对在本国生产汽车不大有利,他们将减少对本国汽车行业的投资,增加对其他行业的投资或者在其他国家建厂投资。当汽车企业减少时,汽车的供给就减少了,对汽车工人的需求也减少了,因此,对生产汽车的企业征税引起了汽车的价格上升和汽车工人的工资下降。如果生产企业转产比较容易的话,所有者的利润可能并不会减少多少,而企业顾客和工人则需要承担大部分的税收负担。因此,如果人们真正了解了企业所得税的归宿,这种税就不会那么广受欢迎了。

  除企业所得税之外,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流转税也是透明性比较低的税。一般来说,政治家们都比较喜欢这些透明性低的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税使大多数人永远也算不清楚他们在购买政府的服务上到底花费了多少。
  一个好的税收体制应该是透明的,它应该能够使每一个纳税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为什么纳税,纳了多少税,而不是被人拔了毛还不知道。因为纳税人是政府服务的消费者,他们应当知道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恩赐,而是他们自己付费所应该得到的,他们还应当知道他们为自己所得到的服务花费了多少钱以及花费的值不值。
  3、巴西保护本国计算机产业的悲剧
  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禁止任何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就是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震惊的,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了多年,而消费者则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据估计,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每年付出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大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其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计算机的高价也损害了经济其他部分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爱国主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的现代化。”

  来自巴西消费者和企业界以及美国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迫使巴西政府在1992年放弃了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电器商店里便摆满了各种进口的电脑,巴西的公司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获益。
  经济学的内容远远不止上面的这几个例子,它包罗万象,涉及到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只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经济学知识,了解了经济学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够使你成为百万富翁,但是至少会使你知道你为什么不是百万富翁。
  一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人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改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知识中,经济学是最有力的一种。学习了经济学,你就会明白你生活于其间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市场经济通常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农业丰收了,农民整体的收入却降低了?学习了经济学,你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它可以指导你如何安排工作和休闲的时间,如何分配储蓄和消费的比例,如何进行各种投资理财。学习了经济学,你就能够理解政府政策的优劣,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什么是政府应该做的,什么是政府不应该做的,政府应该如何做,你就不会被蹩脚的经济学家和夸夸其谈的政治家所蒙蔽。总之,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的话,社会进步就会加快,经济效率就会提高,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好处。
  既然经济学如此有用,可能很多人都很想学点经济学,但是,大部分经济学书籍都充满着晦涩的语言、繁琐的公式和复杂的图表,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当然,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爱好者致力于经济学的普及工作,写了一些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但是这些书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者看了对许多经济学道理往往不能理解得很深刻,容易产生歧义。如果你想全面、系统、完整地了解经济学,可以读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等,这些书都写得通俗、易懂而又有趣,畅销全球。 但是,你的时间很宝贵,读这些长篇巨制的著作需要花费你大量的时间。怎样把那些浪费你的时间的冗长细节去掉,用一种简洁、易读而又有趣的方式把那些经济学的道理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是我编写此书的目的。
  这里需要声明的是,我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票友,而非职业经济学家,但是我有着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的热切愿望,这个愿望强烈地促使着我编写这本简单而有趣的经济学教科书,做一点普及经济学知识的工作。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的经济学经典文献,以期望能够努力把这本书编写成一本浓缩版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些大中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献给大众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如果这本书对你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影响,这都是前人的功劳,我不敢窃前人之功,我的编写工作仅仅是叙述和阐明一些经济学大师的学说而已。

  第一章 需求 供给和价格的基本原理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家最常用的两个词。供给和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商品的产量及其出售的价格。供给与需求实际上是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的行为,市场上的买者决定了商品的需求,而卖者决定了商品的供给。本章我们就来学习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价格,以及价格如何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
  第一节需 求
  一、决定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
  我们先从考察需求即买者的行为开始对市场的研究。需求量就是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现在,我们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哪些因素决定了你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例如,考虑一下你对猪肉的需求量。你是怎样决定每个月买多少斤猪肉,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决策? 下面的这些因素可能是你给出的回答。
  1、价格如果每斤猪肉的价格上升了2元,你将会少买猪肉。如果每斤猪肉的价格下降2元,你将会多买一些。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我们说,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商品都是正确的,而且,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收入如果你的收入减少了,你对猪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很可能的情况是,需求要减少。收入较低意味着人们的总支出减少,因此你不得不在某些商品——而且也许是在大多数商品上——少支出一些。如果当收入减少时,一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商品就被称为正常商品。

  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是正常商品。如果当收入减少时,一种商品的需求反而增加,这种商品就被称为低档商品。低档商品的—个例子是低档服装。随着你收入的减少,你购买的低档服装可能要增加;而随着你收入的增加,你购买的低档服装可能要减少。
  3、相关商品的价格如果鸡肉的价格下降。你将多买鸡肉,同时,你可能将少买猪肉。因为猪肉和鸡肉都是肉,它们满足相似的欲望。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减少了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被称为替代品。猪肉和鸡肉就互为替代品。现在如果汽车的价格下降,你就会购买汽车,从而将买更多的汽油。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增加了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时,这两种商品被称为互补品。汽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
  3、嗜好决定你需求的最明显因素是你的嗜好。如果你喜欢吃猪肉,你会买得多一些;如果你不喜欢吃猪肉,你会买得少一些。
  4、预期你对未来的预期也会影响你现在对商品与劳务的需求。例如,如果你预期下个月工资要增加,你可能愿意现在多买些猪肉。如果你预期明天猪肉的价格会下降,你今天可能会少买些猪肉。

  二、价格与商品需求量的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有许多因素决定一个人对猪肉的需求量。现在我们假设除了价格之外,所有的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表1—1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时,张三每个月买多少斤猪肉。在每斤价格为3元时,张三买10斤,在每斤价格为6元时,张三买8斤。随着价格继续上升,她的需求越来越少。当价格达到18元时,张三根本不买猪肉。表1-1是一个需求表,即表示一种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表 1-1张三的需求表

  猪肉的价格(元/斤)猪肉的需求量(斤)
  3 10
  6 8
  9 6
  12 4
  15 2
  18 0
  如果我们以猪肉的价格为纵轴,以对猪肉的需求量为横轴,把表1—1的数字画成图形1-1,就可以得到一个把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图1-1 张三的需求曲线

图1-1 张三的需求曲线

 

当你看到需求曲线时,一定要注意它是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画出的。张三的需求曲线表明,当只有猪肉的价格变动时,张三对猪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条曲线是在假设张三的收入、嗜好、预期和相关商品的价格都不变时画出来的。
  我们上面说明了个人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为了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我们需要确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就是市场上所有的人对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的总和。所以,决定个别买者需求量的因素也是决定市场需求量的因素。市场需求量不仅取决于一种商品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买者的收入、嗜好、预期、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市场规模(买者的人数)。因此,我们把市场上所有的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出市场需求曲线。也就是说,为了得出任何一种价格水平时的市场总需求量,我们只需把个人需求曲线横轴上表示的个人需求量相加即可。由于猪肉的价格上升使个人的需求下降,那么猪肉的价格上升也会使市场需求下降,因此,市场需求曲线和个人需求曲线一样,也是从左到右向下倾斜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如图1-2所示的市场需求曲线。
  图1-2 市场需求曲线

图1-2 市场需求曲线


  由于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市场如何运行,所以我们经常应用的主要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如何随着该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的。

  三、其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商品的需求量

  前面我们讨论了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该商品的需求下降。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其他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会使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即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将发生变化。例如随着人们越来越关心体重,人们对猪肉的嗜好就会减弱,在每一价格水平,猪肉的需求量将减少,需求曲线会发生向左移动的情况。收入的增加使人们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猪肉的消费增加,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如图1-3所示:

  图1-3 需求曲线的移动

图1-3 需求曲线的移动



  这里一定要记住: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的变动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量减少的变动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区分需求曲线移动的变化和沿着给定需求曲线的变化对于理解经济学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画一条需求曲线时,价格在纵轴上,所以价格的变动并不移动需求曲线,而只表示沿着一条给定的需求曲线运动。与此不同的是当收入、嗜好、预期、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市场规模(买者的人数)发生变化时,使每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发生变动,需求曲线发生因而移动。概括地说,价格的变化表现为沿着给定需求曲线变化;其它因素使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案例研究1:减少香烟需求量的两种方法

  由于吸烟危害人体健康,为了增强国民的体质,如果政府想减少人们对香烟的消费量,那么它应该采用什么措施呢?一般说来,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能有两种:

  第一使香烟的需求量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香烟制造商征税来提高香烟的价格。如果政府对香烟制造商征税,香烟制造商就会以提高价格的形式把这种税的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较高的价格激励吸烟者减少他们的吸烟量。在这种情况下,吸烟量的减少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到价格较高而数量较少的一点上,如图1—4(a)幅所示。



图1—4(a) 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


  第二,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公益广告、香烟盒上有害健康的警示、以及政府禁止在电视台做香烟广告,目的都是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时减少香烟需求量的政策。如果这些政策成功了,就会使香烟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图1—4(b)幅所示。

图1—4(b) 需求曲线发生移动


  案例研究2:所有的需求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吗?

  在19世纪的爱尔兰,土豆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某一年土豆发生了灾荒,由于供给减少,土豆价格大幅度上升。土豆是当时人们如此
  重要的食物,以致于土豆价格上升,人们对自己生活水平下降的反应是削减奢侈品肉,而更多地购买土豆这种主食。因而土豆价格上升反而上引起了土豆需求量增加。
  经济学家用吉芬商品(这个词是以最早注意到这种可能性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术语来说明这种违背需求规律的商品。在这个例了中,土豆就是一种吉芬商品,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学家对是否有吉芬商品看法并不一致。可以有把握地说,吉芬商品是极少的。吉芬商品如此少见,以致于需求规律是非常可靠的。

  第二节 供给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市场上买方的行为,即需求。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市场上另一方卖者的行为,即供给。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是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我们仍然以猪肉市场为例来研究决定供给量的因素。
  一、决定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
  假设你是一家屠宰生猪并出售猪肉的肉食品公司的经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你愿意生产及销售的猪肉量呢?下面的这些因素可能是你所需要考虑的。
  1、价格猪肉的价格是决定供给量的一个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猪肉价格高,销售猪肉有利可图,供给量就大。这时作为猪肉生产者,你可能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雇佣更多的工人,工作更长的时间。相反,当猪肉价格低时,对你的经营不太有利,你将生产较少的猪肉。在一个更低的价格时,你甚至会选择完全停止营业,供给量减少为零。
  由于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所以我们说,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是正相关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2、投入品的价格为了生产猪肉,肉食品公司需要各种投入品:如生猪、机器设备、厂房、操作机器工人的劳动等。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这些投入品中的一种或几种价格上升,生产猪肉的利润就会减少,你的企业提供的猪肉就较少,如果投入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你会关掉你的企业,并根本不提供猪肉。因此,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生产这种商品所用的投入品的价格负相关。
  3、技术生产猪肉的技术也是决定供给量的因素。例如,机械化屠宰机器的发明减少了生产猪肉所必需的劳动量。技术进步通过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了猪肉的供给量。
  4、 预期你现在供给的猪肉量还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例如,如果你预期未来猪肉的价格会上升,你就将把你现在生产的一些猪肉贮存起来,并减少今天的市场供给。
  二、价格与商品供给量的关系

我们考虑一下在投入品价格、技术和预期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如何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1—2表示猪肉生产者李四在各种猪肉价格时的供给量。在价格低于6元/斤时,因为不能弥补成本,李四根本不供给猪肉,随着价格上升,他供给的猪肉数量越来越多,这个表被称为供给表。

  图1—5画出了猪肉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价格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的曲线称为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意味着供给量越多。
  表1-2 李四的供给表
  猪肉的价格(元/斤)猪肉的需求量(斤)
  3----------0

  6----------0
  9----------2
  12--------- 4
  15--------- 6
  18--------- 8


图1-5 李四的供给曲线



  正如市场需求是所有买者需求的总和一样,市场供给也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因此所有决定个别卖者供给量的因素也是决定市场供给量的因素。市场供给量不仅取决于一种商品的价格,而且还取决于投入品的价格、可得到的技术、预期以及卖者的人数。因此,我们把市场上所有的个人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出市场供给曲线。也就是说,为了得出任何一种价格水平时的市场总供给量,我们只需把个人供给曲线横轴上表示的个人供给量相加即可。由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猪肉的价格上升使个人的供给量增加,那么猪肉的价格上升也会使市场供给量增加,因此,市场供给曲线和个人供给曲线一样,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如图1-6所示的市场供给曲线。

图1-6 市场供给曲线


  由于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市场如何运行,所以我们经常主要应用市场供给曲线。市场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的市场供给量如何随着它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三、其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商品的供给量

  如果生猪的价格下降,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猪肉的的供给呢?由于生猪是生产猪肉的一种投入品,所以,生猪的价格下降在猪肉价格不变时使销售猪肉更有利可图,卖者愿意生产更多的猪肉,这就增加了猪肉的供给。因此,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样,生猪的价格上升在猪肉价格不变时会减少猪肉的供给,使猪肉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除了价格以外,任何一种决定供给的因素变动都会使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如图1—7所示,在每一价格水平时,增加供给量的变动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减少供给量的变动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图1—7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价格的变化表现为沿着给定供给曲线变化;其它因素使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第三节供 求 规 律

  一、供求规律

  在分别分析了供给与需求之后,现在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说明它们如何决定市场上一种商品的销售量和价格。
  图1—8表示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结合。要注意的是,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而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在这里均衡价格是每斤猪肉12元,而均衡数量是4斤猪肉。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均衡价格有时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
  图1—8 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均衡



  买者与卖者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使市场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变动。为了说明原因,我们考虑当市场价格不等于均衡价格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假设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如图1—9(a)幅所示:在每斤猪肉的价格为15元时,物品的供给量(6斤猪肉)超过了需求量(2斤猪肉),存在商品的过剩,在这种价格时卖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商品。当在猪肉市场上存在过剩时,猪肉卖者发现,他们的冰库里越来越堆满了他们想卖而卖不出去的猪肉。他们对过剩的反应是降低猪肉价格,价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为止。
  图1—9(a) 过剩的市场


  如果现在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如图1—9(b)幅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每斤猪肉的价格是9元,商品需求量(6斤猪肉)超过了供给量(2斤猪肉),存在商品短缺,有些需求者不能按现行价格买到他们想买的猪肉。当猪肉市场出现短缺时,买者不得不排长队等侯购买猪肉。由于太多的买者抢购太少的商品,卖者作出的反应就是提高商品的价格。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
  图1—9(b) 短缺的市场



  因此,许多买者与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在不同市场上达到均衡的速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价格调整的速度。但是在大多数自由市场上,由于价格最终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与短缺都只是暂时的。在均衡状态,没有一个购买者或一个供给者有动力改变价格和数量。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实际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即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这个规律被称为供求规律.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供求规律并不意味着在每时每刻,价格都正好处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就象弹簧下的重物的一样,当市场处于调整状态时,价格会在均衡价格附近小幅度波动。供求规律所强调的是,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存在改变这种状态的力量。

  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以及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供求规律在经济学中是极其有用的。它们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商品的价格比较高,而某些商品的价格比较低,还可以帮助我们相当准确的预测某种因素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当分析某个事件对一个市场影响时,我们按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
  第二,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第三,用供求关系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
  案例研究1:需求曲线变动
  假设某一年鸡瘟,这个事件如何影响猪肉市场呢?我们可以按上面的三个步骤来分析这个问题:

  1、鸡瘟影响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由于发生鸡瘟,减少了鸡肉的供给量,鸡肉的价格提高了,猪肉是鸡肉的替代品,人们会更多的吃猪肉来代替吃鸡肉,因而鸡瘟影响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猪肉市场的供给曲线不变。
  2、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发生鸡瘟使人们更多的吃猪肉来代替吃鸡肉,因而增加了猪肉的需求量,所以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图1-10表示猪肉市场的需求曲线从D1移动到D2。这种移动表明:在每种价格水平时,猪肉的需求量增加了。
  3、如图1—10所示,猪肉需求的增加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了。也就是说,鸡瘟提高了猪肉价格,增加了猪肉销售量。

  图1—10需求增加如何影响均衡

 

案例研究2:供给曲线变动
  如果某一年发生水灾,玉米减产。这个事件如何影响猪肉市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按上面的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1、水灾影响猪肉市场的供给曲线。水灾使玉米减产,减少了玉米的供给量,提高了玉米价格。由于玉米是生产猪饲料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因此又提高了猪饲料的价格。猪饲料价格的提高增加了养猪成本,生猪的价格也随之提高。生猪是肉食品公司生产猪肉的主要投入品,生猪价格的变化引起猪肉市场的供给曲线移动。需求曲线不变,
  因为水灾并没有直接改变人们希望消费的猪肉数量。

  2、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因为生猪价格的提高,在任何一种猪肉价格水平时,企业愿意并能够出售的猪肉总量减少了。图1-11说明了随着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 供给减少了。
  3、如图1-11所示,供给曲线移动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由于发生水灾,猪肉的价格上升,销售量减少。
  图1-11 供给减少如何影响均衡



  案例研究3、供给和需求都变动
  现在假设鸡瘟和水灾同时发生。为了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我们仍然按上面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1、我们确定两条曲线都应该移动,鸡瘟影响需求曲线,同时水灾改变了供给曲线。
  2、这两条曲线移动的方向与我们前面分析中它们移动的方向相同: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而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图1—12说明了这种移动。
  3、如图1—12所示,这种变化可能引起两种结果,这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相对大小。在这两种情况下,均衡价格都上升了,但是它们对猪肉销售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a)幅中,需求大幅度增加,而供给减少很小,所以均衡数量增加了;与此相比,在(b)幅中,供给大幅度减少,而需求增加很小,所以均衡数量减少了。
  图1—12 供给和需求都变动
  (a) 价格上升,数量增加


  (b) 价格上升,数量减少


  我们前面集中分析了猪肉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这里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商品市场。只要你到商店去买某种商品,你的行为就增加了对那种商品的需求;只要你寻找工作,你就增加了劳动的供给。由于供给与需求是如此普遍的经济现象,所以供求规律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分析工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经常使用这个规律。
  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资源都需要配置到最有效的用途上。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市场中许多不同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而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同样的原理可以用于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劳动的价格是工资,资本的价格是利率。供求规律在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个笑活说,教会鹦鹉说“供给和需求”就可以使它成为一名经济学家。


  第四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代表了卖者的行为,而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代表了买者的行为。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使该物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实现平衡。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供给与需求,我们需要引入弹性的概念。弹性是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动反应程度大小的指标。
    一、需求价格弹性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注意到,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低时,当买者的收入高时,当该物品替代品的价格高,或该物品互补品的价格低时,买者对该物品的需求通常更多。这时我们对需求的讨论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也就是说,我们讨论需求量变动的方向,而不是变动的大小。为了衡量需求对其决定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我们需要学习什么是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需求规律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我们用需求价格弹性来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我们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我们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种物品的需求富有弹性还是缺乏弹性呢?由于任何一种物品的需求都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价格弹性取决于形成个人欲望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根据经验,我们可以说出某些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规律。
    1、必需品与奢侈品 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当小麦面粉的价格上升时,也许人们会节约一些小麦面粉,但不会大幅度地减少他们所消费的小麦面粉数量。与此相比,当汽车价格上升时,汽车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大多数人把面粉作为必需品,而把汽车作为奢侈品。当然,一种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并不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而是取决于买者的偏好。对于一个非常喜欢汽车的汽车迷来说,汽车也可能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
    2、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比较富有需求弹性,因为消费者从这种物品转向其他物品较为容易。例如,猪肉和鸡肉很容易互相替代。假设鸡肉的价格不变,猪肉价格略有上升,就会引起猪肉销售量大幅度地减少。与此相比,由于小麦面粉是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食物,小麦面粉的需求弹性大概就小于猪肉。
    3、市场的范围 在任何一个市场上,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出的市场范围。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例如,食物是—个广泛的范畴,它的需求相当缺乏弹性是因为没有好的食物替代品。肉是一个较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较富有弹性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蛋类、奶类、面粉来替代肉。猪肉是—个非常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非常富有弹性是因为其他的肉如牛肉、鸡肉、羊肉等几乎可以完全替代猪肉。

    4、时间的长短 物品往往随着时间的变长而更富有需求弹性,当汽油价格上升时,在最初的几个月中汽油的需求量只略有减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购买更省油的汽车,转向公共交通,或迁移到离工作地方近的地点。在几年之内,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我们已经在一般意义上学习了需求价格弹性,现在我们更精确地学习它的计量。经济学家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自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即: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例如,假定每斤猪肉的价格从9元上升到12元使你购买的猪肉从每月6斤减少为4斤。我们计算出:

  价格变动百分比为:(12-9)/12*100%=25%
  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为:(6-4)/6*100%=33%

  需求价格弹性=33%/25%=1.32

 

在这个例子中,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是1.32,反映量需求量变动的比例是价格变动比例的1.32倍。
  由于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负相关,所以,数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总是相反的符号。在这个例子中,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是正的25%(反映了上升),而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是负的33%(反映了减少),因此,需求价格弹性是负数。在本书中我们遵循一般做法,去掉负号,把所有价格弹性都作为正数(绝对值)。根据这个习惯,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意味着需求量对价格越敏感。

  (三)如何判断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
  经济学家认为: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果需求价格弹性正好是1,从而需求量与价格同比例变动,需求是单位弹性。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条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呢?这里我们需要记住一条原则:需求曲线愈干坦,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需求曲线愈陡峭,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
  图1-13表示了需求弹性的4种情况:极端的情况是零弹性,即需求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需求量总是相同的。随着弹性增大,需求曲线越来越平坦。在另一个极端是完全有弹性的需求,当需求的价格弹性接近无限大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反映了价格极小变动会引起需求量极大变动。
  图1-13 需求价格弹性
  (a)完全无弹性的需求:弹性等于零





(b)缺乏弹性的需求



〔c〕富有弹性的需求




(d)完全富有弹性的需求:弹性无穷大



  (四)总收入与需求的价格弹性
  我们知道,卖方销售一种物品的总收入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该物品的销售量。如果用R表示收入,P表示价格,Q表示销售量,那么我们可以把收入写成一个简单的公式:R=P*Q
  我们也可以用像图1-14那样的图形来表示总收入。需求曲线下面阴影方框的高是P,宽是Q,这个方框的面积P *Q等于这种商品的总收入。在图1-14中,P=12元,Q=100,总收入R=12*100=1200元。
  图1-14: 总收入


  现在我们考虑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销售该商品的总收入会不会增加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图1-15所示,那么,价格上升引起总收入增加。在这里,价格从12元上升到15元使需求量只从100下降到90,因此,总收入从1200元增加到1350元。价格上升引起总收入增加,是因为价格上升的比例大于数量减少的比例。
  图1-15 缺乏弹性的需求:价格上升,总收入增加




  如果需求富有弹性,我们得出的结果相反:价格上升反而引起总收入减少。例如,在图1-16中,当价格从12元上升到15元时,需求量从100减少为60,因此,总收入从1200元减少为900元。由于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减少的比例如此之多,远远大于价格上升的比例。也就是说,总收入减少是因为数量减少的比例大于价格上升的比例。
  图1-16富有弹性的需求:价格上升,总收入减少






  由这两个图中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规律:
  1、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减少。
  2、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增加。
  3、在需求弹性等于1的特殊倩况下,价格的变动不影响总收益。

  案例研究1:风景区门票的定价
  如果你是某一个著名风景区的负责人,你的财务经理告诉你,公司缺乏资金,并建议你考虑改变门票价格以增加总收益。你将怎么办呢?你是要提高门票价格,还是降低门票价格?回答取决于需求弹性。

  如果旅游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提高门票价格会增加总收入。
  如果旅游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提高价格就会使参观者人数减少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降价。参观者人数会增加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总收入会增加。
  为了估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你需要用历史资料来研究门票价格变化时,旅游人数的逐年变动情况,或者用其他风景区旅游人数的资料来说明门票价格如何影响旅游人数。在研究时,你还需要考虑影响旅游人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天气、人口、收入多少等等,以便把价格因素独立出来。最后,这种分析会提供一个需求价格弹性的估算,你可以用这种估算来决定对门票问题作出什么反应。

  (五)需求的收入弹性

  除了需求价格弹性之外,经济学中还有其他需求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用来衡量需求量是如何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变动而变动的,具体说来,需求收入弹性就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即: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白分比
  正如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大多数物品是正常物品:收入提高增加了需求量,由于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正常物品的收入弹性为正
  数。少数物品是低档物品,例如,低档服装,收入提高减少了需求量,
  由于需求量与收入反方向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弹性为负数。
  即使在正常物品中,收入弹性的大小差别也是很大的。像食物和衣服这类必需品往往收入弹性小,因为消费者无论收人多低也要购买一些这类物品。像汽车和游艇这类奢侈品往往收入弹性大,因为如果消费者收入极低,他们就可能就根本不购买这类物品。

  二、供给价格弹性
  在前面我们学习供给的决定因素时,我们注意到,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其投入品的价格下降、或者技术进步时,该物品的卖者会增加供给量。为了从定性表述转向定量表述,我们又需要使用弹性的概念。
  (一)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供给规律表明,价格上升会增加供给量。我们用供给价格弹性来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我们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我们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生产物品产量的灵活性。例如,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几乎不可能生产出土地。与此相比,诸如书、汽车和电视这类商品的供给富有弹性,是因为生产这些物品的企业可以对价格的上升作出反应,从而让工厂更长时间地运行。
  在大多数市场上,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关键因素是时间的长短。供给在长期中的弹性通常都大于短期。在短期中,企业不能轻易地改
  变他们工厂的规模来增加或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因此,在短期中供给量对价格非常不敏感。与此相比,在长期中,企业可以建立新工厂或者关闭旧工厂,此外,新企业也可以进入这个市场,旧企业也可以关门。因此,在长期中供给量可以对价格作出相当大的反应。
  (二)计算供给价格弹性

  经济学家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即: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例如,假定每斤猪肉的价格从9元上升到12元使肉食品公司生产的猪肉从每月20吨增加为30吨。我们计算出:

  价格变动百分比为:(12-9)/12*100%=25%
  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为:(30-20)/20*100%=50%
  供给价格弹性=50%/25%=2
  在这个例子中,猪肉的供给价格弹性是2,反映量需求量变动的比例是价格变动比例的2倍。

  (三)如何判断供给曲线的弹性大小
  由于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了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所以供给曲线的形状能够反映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条供给曲线的弹性大小呢?在这里,我们同样需要记住一条原则:供给曲线愈干坦,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越大;供给曲线愈陡峭,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越小。图1-17表示了供给价格弹性的4种情况:

  在极端情况下为零弹性,即供给完全无弹性,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供给量总是相同的。随着弹性上升,供给曲线越来越平坦,这表明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来越大。在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下,供给完全有弹性,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价格极小的变动会引起供给量很大的变动,当供给价格弹性接近于无限大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图1-17 供给价格弹性
  (a)完全无弹性的供给:弹性等于零





(b)缺乏弹性的供给



〔c〕富有弹性的供给



(d)完全富有弹性的供给:弹性无穷大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在供给量水平低时,供给弹性大,这表明企业对价格变动能够作出相当大的反应。因为,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存在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例如全天或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厂房和设备。价格的小幅度上升也使得企业利用这种闲置的生产能力是有利可图的。随着供给量增加,企业开始达到其生产能力,一旦生产能力得到完全利用,再增加生产就需要建立新工厂。要使企业能承受这种额外支出,价格就必须大幅度上升,因此供给变得缺乏弹性。

  三、弹性的应用

  案例研究1:丰收悖论与农业的长期相对衰落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多收了三五斗》,描写了大米丰收成灾的情况。“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然而,米价却由去年的十三块一下子降到了五块,农民的“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个个地迸裂了。米商们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出来,隔几天还要跌呢?”而农民说:“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田真个种不得了!”
  这种增产不增收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2006年大枣丰收,河南省洛阳市枣农李年红本指望卖了大枣给上学的孩子交学费,没想到却处处碰壁,一天才卖出1斤多枣,一怒之下,将满满一车的金丝大枣,一捧一捧含泪撒向河中。同年,因为当地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西安市阎良区、临潼区农民大面积种植的芹菜遭遇“市场寒冰”,每公斤芹菜的销售价格低到0.16元左右,销售收入只能勉强收回采摘成本。看到无利可图,一些菜农忍痛将绿油油的芹菜毁弃在田里。谷贱伤农的事件不时发生,丰产不丰收仿佛成了农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农民的收入,这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就是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一个悖论:丰收悖论。为什么会出现丰收悖论的现象呢?答案就在于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弹性。下面我们就用弹性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下丰收悖论。
  考虑一下,当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比现有品种更高产的水稻新杂交品种时,水稻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种水稻的农民收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现在,我们用第三节中所学习的三个步骤来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考察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第二,我们考虑曲线向哪个方向移动;第三,我们用供求图说明市场均衡如何变动。在这个例子中,新杂交品种的培育会影响供给曲线,由于杂交品种提高了每亩土地水稻的产量,所以,现在农民愿意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水平时供给更多水稻。换句话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需求曲线不变,因为消费者在任何—个既定价格水平时购买大米的愿望不受影响。图1-18表示了这种变化。
  图1-18 水稻市场上供给增加




  当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S2时,水稻销售量从100斤增加到110斤,而水稻的价格从每斤3元下降为2元。
  但是,新品种的培育使农民的状况变好了吗?要简单明了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农民得到的总收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民的总收入等于价格乘以销售量。新品种的培育以两种矛盾的方式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杂交品种使农民生产更多水稻(数量增加),但现在每斤水稻售价下降了(价格下降),总收入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在现实中,像水稻这种基本食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很少有好的替代品。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如图1-18所示时,价格下降引起总收入减少,在这个图中你可以看到:水稻价格大幅度下降,而水稻销售量增加很少,因而总收入从300元减少为220元。因此,新杂交品种的培育减少了农民从销售大米中所得到的总收入。
  如果这种新杂交品种的培育使农民的状况变坏了,为什么他们要采用这种新品种呢?这是因为每个农民都是水稻市场上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把水稻价格作为既定的。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价格来说,使用新品种以便生产并销售更多水稻会更好一些。但当所有农民都这样做时,水稻的供给增加了,价格下降了,总收入减少了,所以农民的状况变坏了。

如果农民向市场供给的水稻减少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会得到更多的总收入,但是没有一个农民愿意选择自己毁坏农作物,因为每个农民都把市场价格作为既定的。如果所有的农民都联合起来这样做,他们每个人的状况就会变得好些。但是这时一定要注意,对农民有利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有利。农业技术进步可能对农民来说是坏事,但是,对能以低价买到食物的消费者而言肯定是好事。
  其实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的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化肥和灌溉等新技术的发展,所有这些重大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率。农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供给,节约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机械力代替人力也使得农业劳动不再那么辛苦,恐怕现在很少有农民认为在夏天割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了。富裕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也使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
  丰收悖论有助于解释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是农民,30年前农民的比例还要更高些。以前,由于对农业生产方法的了解是相当原始的,牛拉犁的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农民的生产率及其低下,为了生产足够的食物,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当农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每个农民所能生产的食物量。这种食物供给的急剧增加超过了需求的有限增加,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相对于经济中其他物品价格的下降趋势,引起了农业的收益减少,这又鼓励农民离开农业进城打工。
  一些数字表明了这种农业长期相对衰落与城市化变革的趋势。到2006为止,中国有1亿4千万农民进城打工,到2020年中国人口的城市化化率估计将达到50%左右。另外,美国的一些数据也说明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逆转。1950年美国有1000万人从事农业,占劳动力的l7%。到1998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300万人,仅占劳动力的2%,这种变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一致的。现在,尽管农民的人数减少了,但是我们的食品却越来越丰富了。

  案例研究2:彩电的由短缺到过剩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时,彩电相当紧俏,于是国家控制价格,彩电凭票供应,据说有的彩电厂把彩电票作为奖金发给工人,每张票卖到好几百元。有些人就靠“倒彩电”发了财。90年代之后,彩电供求趋于平衡,再以后就是彩电卖不出去,爆发了降价风潮。
  这个事件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在短期中,彩电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而彩电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现有的彩电生产能力不能迅速改变,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来尽量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供给量无法立即大量增加。需求是富有弹性是因为80年代时随着人们收入普遍增加,彩电成为首选的奢侈品,能买得起彩电的人相当多,于是彩电需求剧增。
  长期中的情况与此不同。在长期中,彩电生产者对短缺的反应是增加并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全国各地引进彩电生产线,建设彩电厂。彩电业在全国开花,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彩电厂,因此在长期中供给是富有弹性的。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再提高,彩电由奢侈品变为一般必需品,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彩电,彩电的需求逐渐变得缺乏弹性。由于这两方面的影响,引起彩电市场走向均衡,很快又走向过剩。
  彩电由短缺到平衡再到以后的过剩,是由于不了解供求弹性预期失误的结果,所以决策者在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到供求弹性这个因素。

  案例研究3: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长期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音译为欧佩克)的成员决定提高世界石油价格,以增加它们的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共同减少它们提供的石油产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从1973年到1974年,石油价格(根据总体通货澎胀进行了调整)上升了50%以上。几年之后,欧佩克又一次故技重演。1979年石油价格上升了14%,随后1980年上升了34%.1981年上升了34%。
  但欧佩克发现要维持石油的高价格是困难的:从1982年到1985年,石油价格一直每年下降10%左右。不满与混乱很快蔓延到欧佩克各国。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了,石油价格猛跌了45%。1990年石油价格(根据总体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又回到1970年开始时的水平,而且在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一直保持在这种低水平上。
  这个事件表明,供给与需求弹性在短期与长期中的情况是不同的:在短期中,石油的供给和需求都是较为缺乏弹性的。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已知的石油贮藏量和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需求缺乏弹性是因为购买习惯不会立即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反应。例如,许多老式耗油车的驾驶员只能支付高价格的油钱。

  长期中的情况与此不同。在长期中,由于石油价格的上升,欧佩克以外的石油生产者对高价格的反应是增加石油勘探并建立新的开采能力。消费者的反应是更为节俭,例如用新型节油车来代替老式耗油的汽车。因此,长期供给和需求曲线都更富有弹性。在长期中,供给曲线移动引起价格的变动小得多。
  这种分析表明,为什么欧佩克只在短期中成功地保持了石油高价格。当欧佩克各国一致同意减少他们的石油生产时,尽管每个欧佩克成员国销售的石油少了,但短期内价格上升的如此之高,以至于欧佩克的收入增加了。与此相比,在长期中,当供给和需求较为富有弹性时,用供给曲线水平移动来衡量的同样供给量减少只引起价格小幅度上升。因此,这证明了欧佩克共同减少供给在长期中并无利可图。
  现在欧佩克仍然存在,你偶尔会听到有关欧佩克国家成员开会的新闻。但是,欧佩克国家之间的合作现在很少,这部分是由于该组织过去在保持高价格上的失败。


  案例研究4:禁毒政策是减少还是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海洛因、可卡因和大麻等非法毒品的使用,是我们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这些非法毒品的使用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如,毒品依赖会毁坏吸毒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为了得到吸毒所需要的钱,吸毒上瘾的人往往会实施抢劫或其他暴力犯罪。为了禁止非法毒品的使用,各国政府都会出台一些禁毒政策来减少与毒品相关的犯罪。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政府的禁毒政策到底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现在我们假设政府增加了打击贩卖毒品的力度,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毒品的使用,但它直接影响的是毒品的卖者而不是买者,当政府制止某些毒品进入国内并逮捕更多非走私者时,这就增加了销售毒品的成本,从而减少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的毒品供给量。毒品需求——买者在任何—种既定价格时想购买的数量——并没有改变。如图1-19(a)幅所示:增加打击毒品的力度使供给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而需求曲线不变,毒品的均衡价格从P1上升为P2.均衡数量从Q1减少为Q2。均衡数量减少表明,这项政策减少了毒品的使用。
  1-19(a)幅  增加打击毒品力度的政策

 

但是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情况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吸毒者为购买毒品所支付的货币总量。一般来说,瘾君子很少因为毒品的价格上升而根除自己不良习惯,所以毒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正如图1-19(a)幅中所示。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就会使吸毒者为购买毒品所支付的货币总量增加。也就是说,由于禁毒政策所提高的价格比例大于减少毒品使用的数量比例,所以增加了吸毒者为毒品支出的总货币量。对于那些已经以行窃、抢劫等暴力犯罪来维持吸毒习惯的瘾君子来说,为了更多地得到钱会变本加厉地犯罪。因此,这项禁毒政策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由于这项禁毒政策的这种不利影响,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些解决毒品问题的方法。政府不是要减少毒品供给量,而是应该通过加大对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政策来努力减少需求量。成功的毒品宣传教育效应如图1-19(b)幅所示,需求曲线由D1向左移动到D2。结果,均衡数量从Q1减少到Q2,而均衡价格从P1下降到P2。总支出,即价格乘以数量,也就减少了。因此,与增加打击毒品的力度相对比,对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可以减少吸毒以及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图1-19(b)幅  禁毒宣传教育



  当然,增加打击毒品力度的政策在长期与短期中的效应是不同的,因为需求弹性的大小取决于时间的长短。在短期中,毒品的需求也许是缺乏弹性的,因为提高价格对已有的瘾君子吸毒没有实质性影响。但在长期中毒品需求也许是较富有弹性的,因为高价格限制了青少年中尝试吸毒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减少瘾君子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打击毒品的力度在短期中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而在长期中会减少这种犯罪。

  第五节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市场效率

  一、消费者剩余
  (一)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消费者实际支付货币量的节余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如,有四个消费者都想买联想牌笔记本电脑。但是,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有差异的,假设甲最高愿意出9000元的价格买联想电脑;乙愿意出8700元;丙愿意出8300元;丁只愿意出8000元。假如现在联想公司只有l台笔记本电脑可卖,由4位买者竞价,最后的胜出者肯定是甲,当他以8750元买到这台电脑的时候,他的额外收益是多少呢?比起他愿意支付的9000元来,他得到了250元的消费者剩余。   
  假如现在有4台联想电脑出售,为了使事情简单化,我们假设电脑公司统一以8000元的相同价格卖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丁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之外,其他几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消费者剩余。其中得到消费者剩余最多的当然是甲,他获得了1000元的消费者剩余,乙获得了700元的消费者剩余,丙也获得了 300元的消费者剩余。
     这样算来,4台联想笔记本电脑的消费者剩余之和是2000元。丁虽然没有获得消费者剩余,也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因为他没有以高于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去购买。

  (二)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与商品的需求曲线密切相关。为了说明它们如何相关,我们继续使用上述例子,并画出联想电脑的需求曲线。
  首先我们用四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画出电脑的需求表。如果价格在9000元以上,市场需求量为零。因为没有一个买者愿意出这么多的钱。如果价格在8700-9000元之间,需求量是1,因为只有甲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如果价格在8300-8700之间,需求量是2,因为甲和乙都愿意出这个价格。我们继续这样分析,就可以根据画出四个买者的需求表。
  表 1-3买者的需求表




  图1-20画出了与这个需求表相对应的需求曲线,这里我们要注意需求曲线与买者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在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边际消费者就是如果价格再提高一点首先离开的消费者。例如,需求量是4台时,8000元是丁(边际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量是3台时,8300元是丙(边际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所以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
  图1-20  需求曲线


  那么需求曲线是如何衡量消费者剩余的呢?图1-21的需求曲线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a)幅中价格是8700元(或略高一点),而需求量是1,价格以上与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等于300元(或略少一些),这就是只有一个买者甲时的消费者剩余。(b)幅表示当价格是8300元(或略高一点)时的消费者剩余。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以上与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等于两个矩形面积的和,在这种价格时,甲的消费者剩余是700元,乙的消费者剩余是400元,两者之和是1100元。
  图1-21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a)  价格等于8700元




(b)  价格等于8300元



  这个例子的结果对所有的需求曲线都是成立的: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面积就是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原因是需求曲线衡量了消费者对物品的支付意愿,即他们愿意对此物品的支付的价格。这种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因此,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总面积是一种物品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之和。

  (三)低价格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我们知道,消费者总是想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低价格使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多少呢?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消费者增加的福利。
  图1-22是一条典型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虽然这条需求曲线看起来和前面两个图中阶梯式需求曲线在形状上不同,但是我们刚才的结论仍然是适用的: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在(a)幅中,价格为P1时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ABC的面积。
  图1-22  价格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
  (a)  价格为P1时的消费者剩余



  如果价格从P1下降到P2,如图(b)所示,消费者剩余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DF的面积。由于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四边形BCFD的面积。
  (b)价格为P2时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这种增加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那些原来就愿意在较高价位P1购买Q1数量商品的消费者由于现在支付的少了而状况变好,增加的福利等于矩形BCED的面积。第二,由于价格降低,一些新买者进入市场,市场需求量从Q1增加至Q2,这些新买者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CEF的面积。

 

因此,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货币量减去他们实际支付的货币量)是一个衡量消费者从购买商品中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从交易中得到的利益。经济学家通常假设,当消费者在作出决策时,他们是理性的,他们的消费偏好应该得到尊重,政府不应该横加干涉。消费者自己是他们从购买商品中得到多少收益的最好判断者。如果对喜欢苹果的人分配梨子而对喜欢梨子的人分配苹果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不如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政府才可以不尊重消费者的偏好。例如,吸毒者愿意支付极高的价格购买海洛因,此时我们并不认为,吸毒者可以从低价购买海洛因中获得巨大收益(尽管吸毒者本人会这样认为),因为染有毒瘾的吸毒者是不理性的,他们并不追求自己的最大收益。

  案例研究:该不该修建新公路?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评估许多政府决策是极其有用的。例如,政府如何决定修建一条新公路的价值或保留—块免费娱乐场所的价值。
  假设一条新公路的修建计划正在考虑之中。由于公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它并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使用公路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在于时间的节省和旅行的方便,这可以用消费者剩余来衡量。为了避免个人之间效用难以比较的困难,我们假设有10万个使用者,他们在一切方面部都是完全相同的。经过详细的估算,我们认定,每个人可以从新公路中得到400元的消费者剩余。如果总成本小于4000万元(10万×400元),修建这条新公路就会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 也就是说,如果这条新公路的总消费者剩余大于它的成本,政府就应该建造这条新公路。

  二、生产者剩余

  (一)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我们对生产者剩余的分析与对消费者剩余的分析是相似的。在经济学中,生产者剩余的定义是这样的:生产者剩余就是生产者销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实际上,生产者剩余就是企业赚到的利润。在价格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为了更清楚的说明生产者剩余,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如:你刚刚买了一所新房子,现在需要装修,你找了4家装修公司,准备让这4家装修公司竞价,并让出价最低的公司做这个工程。这4家装修公司的成本分别是:甲的成本是80000元,乙的成本是70000元,丙的成本是60000元,丁的成本是50000元。
  如果得到的收入超过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每家公司都愿意接受这项工作。由于一个公司的成本是它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最低价格,所以成本是它出售劳务的意愿。每家公司都渴望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它的劳务,拒绝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它的劳务,并且对在价格正好等于它的成本时出售它的劳务持无所谓的态度。
  当你接受装修公司的报价时,开始时价格可能是很高的,但是由于装修公司的竞争,价格会很快下降。一旦丁报出了60000元的价格(或者略低一点)时,她就是惟一留下来的竞价者。丁很高兴在这个价格水平时从事这项工作,因为它的成本仅仅是50000元。甲、乙、丙公司不愿意以60000元的价格从事这项工作,工作属于能以最低成本从事这项工作的装修公司。
  丁公司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由于它从事这项工作的成本是50000元,但是得到了60000元的价格,也就是说它得到了1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得到的收入减去生产成本。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假设市场上有两所房子需要装修,为了使事情简单,我们假设没有一家装修公司能同时装修两所房子,而且在市场上要求装修每所房子必须支付相同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当丁和丙两家公司都愿意为70000元(或略低一点)的价格提供工作时,竞价就停止了。在这种价格水平时,丙和丁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而甲和乙退出市场。在价格为70000元时,丁得到了2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而丙得到10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市场上的总生产者剩余是30000元。

  (二)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正如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密切相关一样,生产者剩余也与供给曲线密切相关。为了说明如何密切相关,我们继续刚才的例子。

  我们可以根据四家公司的成本画出装修服务的供给表。如果价格低于50000元,四家公司中没有一个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供给量是零。如果价格在50000-60000元之间,只有丁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供给量是1。如果价格在60000-70000元之间,丁和丙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供给量是2。以此类推,可以画出装修服务的供给表1-4。
  表 1-4 装修服务的供给表



  图1-23画出了对应于供给表1-3的供给曲线。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生产者的成本,这个边际生产者是如果价格再略低—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卖者。例如,在房子数量为4时,供给曲线的高是80000元.即甲(边际生产者)提供装修服务的成本; 在3所房子时,供给曲线的高是70000元,即乙(现在的边际生产者)提供装修服务的成本。
  图1-23 供给曲线



  由于供给曲线反映了生产者的成本,我们可以用它来衡量生产者剩余。图1-24用供给曲线来计算了我们例子中的生产者剩余,在(a)幅中,我们假设价格是60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是1。要注意的是,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等于10000元,这个数量就是丁的生产者剩余。
  图1-24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a) 价格等于60000元


  图1-24(b)幅表示在价格为70000元时的生产者剩余。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等于两个矩形的总面积,这个面积等于30000元,是丁和丙两家公司的生产者剩余。
  (b) 价格等于70000元



  从这个例子中得到的结论适用于所有的供给曲线:价格之下与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衡量的是生产者的成本,而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生产者的生产者剩余,所以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三)高价格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每个生产者都想使他们的商品卖个好价钱,因为高价格会增加生产者的剩余(即利润),那么生产者剩余是如何增加的呢?我们下面接着分析。
  图1-25表示一条普通的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尽管这条供给曲线的形状与上面图中的梯形供给曲线不同,但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衡量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在图(a)幅中,价格是P1,生产者剩余是三角形ABC的面积。
  当价格从P1上升为P2时,如图(b)幅所示,生产者剩余等于三角形ADF的面积,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包括两部分。第一,在较低价格时就已经愿意出售物品的生产者由于他们出售的物品现在卖到了更高的价格而状况更好,他们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矩形BCED的面积。第二,一些新生产者进入了市场,因为他们现在愿意以较高价格生产物品,这些新进入者的生产者剩余是三角形CEF的面积。
  图1-25 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剩余
  (a)价格为P1时的生产者剩余





(b)价格为P2时的生产者剩余



  三、总剩余与市场效率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我们称之为总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收益,而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收益。因此,我们把总剩余作为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是自然而然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总剩余,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衡量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我们把消费者剩余定义为: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
  我们把生产者剩余定义为: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价格-卖者的成本
  由于,
  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价格

  所以,

  总剩余=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买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卖者得到价格-卖者的成本

  =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卖者的成本
  现在我们可以用图1-26来表示市场均衡时的市场总剩余,因为消费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上和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而生产者剩余等于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因此三角形ACE的面积就代表了市场总剩余。

  在市场均衡时,决定价格的是参与市场的买者与卖者。那些对物品评价大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EA段表示)的买者选择购买物品;那些对物品评价小于价格(由需求曲线上的BE段表示)的买者选择不购买物品。同样,那些成本低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CE段表示)的卖者选择生产并销售物品;那些成本大于价格(由供给曲线上ED段表示)的卖者选择不生产和销售物品。
  图1-26 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



  因为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评价,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卖者的成本。在低于均衡水平的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大于卖者的成本,在这个范围内增加产量会增加总剩余,而且,这种增加要一直持续到产量达到均衡水平时。但是,在超过均衡水平的数量时,买者的评价小于卖者的成本,因此产量大于均衡数量会减少总剩余。所以供求均衡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也就是说,均衡结果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结果。
  如果资源配置实现了总剩余最大化,我们说,这种配置就是有效率的。如果一种配置是无效率的,那么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好处就还没有完全实现。例如,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最低成本的卖者生产,配置就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将生产从高成本生产者转给低成本生产者就会降低卖者的总成本并增加总剩余。同样,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配置也是无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使该物品的消费从评价低的买者转给评价高的买者就将增加总剩余。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关于市场结果的观点:
  1、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
  2、自由市场把物品的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自由市场的均衡产量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即市场总剩余)最大化的产量。
  在生产量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的情况下,任何改变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之间的生产配置都会减少社会福利,而不是增加社会福利。
  这个结论说明了自由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因此,政府的工作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让市场自由运行而不是干涉市场行为。
  当然除了效率之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公平——福利在各种买者与卖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实际上市场交易很像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块蛋糕。效率问题是能不能尽量把蛋糕做大。公平问题是能不能公平地分割蛋糕。评价市场结果的公平要比评价市场结果的效率困难的多。效率是可以根据严格的实证基础评价的客观指标,而对公平的评价则超越了经济学的范围,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在本节中,我们主要是评价效率,关于公平的问题以后再讨论。但是要记住,公平和效率同样重要,政府既应该关注经济蛋糕的大小,同时又应该关注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地切割和分配这块蛋糕。

  四、对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好方法的进一步说明
  (一)自由市场带来的是秩序而不是混乱
  讨论了自由市场的效率,我们可能感到有一丝疑惑,政府让市场自由运行而不干涉市场行为,会不会造成混乱?有这种疑惑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了让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意愿良好的圣人来治理这个社会,认为一个英明睿智的统治者可以为我们带来幸福和福利。下面我们就来说明自由市场带来的是秩序而不是混乱。
  当你走进一家超市时,你想要的东西——面包、糖果、苹果等各种琳琅满目的食品通常都摆在货架上,你付款之后就可以将这些商品打包带走,然后美美地亨用。但是这些食品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们在提供给你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5个、10个或者更多的环节,它们成年累月地穿越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先后经过农民、食品加工者、包装员、运货员、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一整套链条,整个过程似乎是一个奇迹:适当的食品被生产出来运送到适当的地点,并最终以美味可口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餐桌上。

  但真正的奇迹是:整个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进行统一指挥或强制运作,成千上万的企业和消费者自发地进行交易,他们的行为和目的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得以协调,没有任何人决定生产多少鸡肉,货车运往哪里,以及超级市场何时开业。然而最终当你需要之时,食品便会出现在商店里。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市场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周围创造着类似的奇迹,成千上万的人无需统一指导或指令性计划,自愿地生产出许许多多的产品。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军队、政府和学校),我们的大部分经济生活都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奇迹所在。

  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它也是一部传递信息的机器,能将成千上万的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在没有集中的智慧和计算的情况下,它解决了一个连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能为力的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并没有人去刻意地加以管理,但是市场却一直相当成功地运行着。
  市场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的运行,是因为每种商品都有价格,价格是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基础。例如,如果我愿意以40000元的价格购买一辆二手的桑塔纳轿车,这就表明该汽车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000元,而这—价格又高于卖者眼中旧汽车的价值。这样,二手汽车市场就决定了二手桑塔纳轿车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汽车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如果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例如,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每年夏天空调的需求量会大幅度上升,从而价格也会上升,较高的价位一方面刺激空调公司增加产量,另一方面抑制了消费者购买的愿望。如果某一商品例如汽车出现积压,则急于降低库存的代理商和汽车公司就会降低汽车价格,在较低的价位上,更多的消费者会购买汽车,同时生产者将会减少汽车的生产。结果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又会重新恢复平衡或者均衡。

 

这个适用于消费市场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生产要素市场,如土地市场和劳动市场等。如果市场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编程员而不是纺织工,那么计算机行业就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计算机编程员的价格(工资)就会趋于上升,而纺织工的价格则会趋于下降。

  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很多商品,由于社会的进步而趋于无用,以至于现在消失了。这些无用产品消亡的原因是由于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的禁止。正如骑驴的人用胡萝卜和大棒来驱使驴前进一样,市场机制用利润和亏损来引导企业有效率地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

  这里我们要注意,仅靠消费者的需求并不能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可供利用的资源和技术对消费者的需求构成了一种基本约束,市场不能超越它的生产可能性。你能够乘飞机前往美国,但却没有通往火星的航班。经济资源与可供利用的科学技术一起限定了消费者花钱消费的对象,消费者的需求必须同厂商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紧密结合。因此,企业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一起共同决定了生产什么产品。
  (二)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自由市场的有效率最初是个惊人的思想,因为自由市场中包含了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所有的人主要都关心他们自己的福利,而不是追求社会整体福利。但是,尽管决策是分散作出的,而且决策者是利己的,但结果并不是混乱的而是有效率的。
  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市场的优点。他在1776年出版的经典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思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斯密的意思是说,经济参与者受利己的想法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会指引这种利己行为去促进社会福利。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卖出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三)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因为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所以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了,整个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从根上改变了它们的经济制度,使它们的经济更多的以市场为基础,我们中国也逐步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以前这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是政府的计划者能在最正确的位置上指导经济活动,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但是这些计划者显然缺乏那种在价格对市场力量自由地作出反应时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缚起来了。
  这里一定要注意,为了得出市场有效率的结论,我们作出了一些关于市场如何运行的假设。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时,我们关于市场均衡有效率的结论可能就不再正确了。现在我们简单地讨论这些假设中最重要的两个假设。
  第一,我们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是,在现实中的大部分竞争是不完全的。在一些市场上,可能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或—小群买者或卖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这种影响价格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市场势力可以使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均衡。
  第二,我们假设市场结果只与买者和卖者有关。但是在现实中,买者和卖者的决策有时会影响那些根本不参与市场的人,污染是影响不参与市场的人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负作用我们称之为外部性,它使市场福利还要取决于买者评价和卖者成本之外的其他因素。由于买者与卖者在决定消费和生产时并没有考虑这种负作用,所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率的。

  市场势力和外部性等是被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一些不受政府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当存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就有可能纠正市场失灵并增加社会福利。尽管有市场失灵的可能性,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仍然是极其重要的 。

 

第六节消费者的决策
  当你走进商店时,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种你喜欢的商品。当然,你的财力是有限的,你不能购买你想买的所有商品。这时你面临着权衡取舍,当你多购买某—种商品时,就要减少其他购买其他商品。你必须考虑各种商品的价格,并在你的财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你最需要的一组商品。
  一、预算约束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消费更多数量和质量的物品,如度更长时间的假期、开更豪华的汽车,或者在更好的餐馆吃饭。人们所消费的之所以比他们所希望的少,是因为他们受到收入的限制。
  为了使事情简单,我们考虑一个只购买两种商品——面包和衣服时,消费者所面临的决策。
  我们首先考虑消费者的收入如何制约用于面包和衣服的支出。假设消费者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且他把每个月的全部收入用于面包和衣服。一个面包的价格是2元,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0元。表1-5表消费者可以购买面包和衣服的组合。该表的第一行表示:如果消费者把全部收入用于面包,他一个月可以买500个面包,那么他就不能再购买衣服。第二行表示另—种可能的消费组合:450个面包和1件衣服,以此类推。表中的每种消费组合的花费都正好是1000元。
  表1-5 消费者可以购买面包和衣服的组合。


日期:2008-8-9 16:46:21
  图1-27画出了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消费组合。纵轴代表面包的数量,横轴代表衣服的数量:这个图上标出3个点,在A点,消费者不买衣服而购买500个面包。在B点消费者不买面包而购买10件衣服。在C点消费者买200个面包和6件衣服。当然,这只是消费者可以选择的面包和衣服组合中的3种,AB线上所有各点都是可能的。这条线被称为预算约束线,它表示消费者可能的各种消费组合。消费者不可能超出他的预算约束去消费。
  图1-27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日期:2008-8-9 16:47:40
  二、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如何作出选择,预算约束只是一个方面,它表明消费者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时所能买得起的商品组合。但是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他的预算约束,而且还取决于他对物品的偏好。因此,消费者的偏好是我们分析的另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和幸福程度。如果第一种商品提供的效用大于第二种,那么我们就说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的偏好大于第二种商品。当然某种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没有客观标准。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形象地说明了效用的主观性。鱼在水里畅游是为生存所迫苦不堪言,还是怡然自得其乐无穷,只能由鱼自己的感受来决定。
  那么什么是边际效用呢?所谓边际效用就是消费新增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新增效用 。这里要注意“边际”这个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是指“新增”的意思。为了说明边际效用,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假如某一天你感觉到很饿,便到一家小吃店买饼吃。当你吃第一个饼的时候,你感觉很好吃,但是没有吃饱。于是你接着吃第二个饼,但是你可能感觉第二个饼不如第一个饼好吃。同样第三个不如第二个好吃,第四个不如第三个好吃。等你吃到第五个饼,吃饱了,再吃第六个饼给你带来的可能就是负效用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个人消费的某种商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或边际效用是下降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当你消费较多的某种物品时,总效用会趋向于增加,然而当你消费得越来越多时,你所得到的总效用却会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总效用增加减缓是因为你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随着该物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此后总效用逐渐下降。我们可以用图1-28来表示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图1-28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三、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我们知道,消费者的消费目标是他的效用最大化。那么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就是要从可供选择的消费品组合中选择对他效用最大的组合。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呢?
   可以肯定,消费者并不希望他所购买的最后一个面包和他所购买的最后一件衣服给他提供的边际效用正好相等。因为一件衣服的价格远远高于一个面包的价格。看来,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如果衣服的价格50倍于面包,那么,只有当衣服的边际效用至少是面包的50倍时,他才会购买衣服。
   这就导致了等边际效用原则:消费者应该这样来安排他的消费,即在每一种商品上所花费的最后一元钱,都给他带来相同的边际效用。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从他的购买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
   等边际效用原则: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花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时该消费者就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
   为什么必须符合这一条件呢?因为如果花费在某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那么,钱就会从其他物品的花费中转移到该物品上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费在该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物品相等时为止,消费者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总效用,如果花费在某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提供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物品的一般边际效用水平,那么就会减少购买该物品,直到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边际效用水平时为止。
   案例研究1:如何最佳地利用你的时间?
   如果你是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你的总成绩呢?你应该在每一门功课上花费相同的学习时间吗?当然不是,你可能发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上花费相同的学习时间时,各门课所用的最后一分钟,并没有给你带来相同的分数。如果花费在化学上的最后一分钟提高的边际分数大于物理,那么就把学习时间从物理转移到化学上,直到花费在每一门功课上的最后一分钟所提高的分数相等时为止。这样你就最佳地利用了你的时间,因而就会提高你的总成绩。

日期:2008-8-9 19:36:50
  案例研究2:应该用实物还是现金救济穷人?
  张三是一个穷人,政府想救济他。政府既可以给他200元的实物,也可以简单地给他200元现金。那么这两种方法那一种较好呢?
  根据等边际效用原则,一般地说,现金救济要好于实物救济。因为现金救济使张三可以随自己的偏好相机抉择地花钱,他自己最了解什么物品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效用,他会把钱花费到对他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上去,与此相比,实物救济则给他带来限制。除非救济的实物是他最需要的,才能给他带来与现金救济同等的效用。
   案例研究3:价值悖论
  200多年以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换句话说.为什么对生活如此必不可少的水几乎没有价值,而只能用作装饰的钻石却索取高昂的价格?
  尽管200年以前,这一悖论困扰着亚当·斯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水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了它的均衡价格十分昂贵。”这样作答之后,我们自然还会问:“为什么水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如此低的价格?”其答案是,钻石十分稀缺,因此得到钻石的成本很高,而水相对丰裕,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几乎可以不花什么成本就能得到水。
  为了解释这一悖论,我们还要再加上一条:即水的价格不取决于它在整体上的效用,而是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即取决于最后一杯水的有用性。由于有如此之多的水,所以最后一杯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即使最初的几滴水相当于生命自身的价值,但最后的一些水仅仅用于浇灌草坪或洗汽车。

日期:2008-8-10 22:00:48
  第七节 生产成本
  
  一、利润、成本和生产要素
  我们知道,一个人开办企业的目的通常并不是为社会谋福利,而是为了赚钱。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赚钱,即利润最大化。
  我们把利润定义为企业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即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一家企业销售其产品所获得的总收益等于产品的销售量乘以价格,总成本就是生产商品的总支出。
   厂商用以生产商品的东西称为投入品或生产要素,如劳动、原材料和资本品等,厂商的总成本不过就是这些投入品的成本之和。劳动成本是公司支付给所雇用工人和管理这些工人的经理人员的工资。材料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从其他厂商那里购买的商品,比如对农场来说,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对钢铁公司来说,则是铁矿石、煤炭、电力等,资本品的成本包括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建筑物的成本。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厂商必须尽量降低其成本。对于给定的价格和产量水平,厂商通过寻找其成本最低的生产方法来使利润最大化,因此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也是成本最小化的厂商。在一定的限度内,厂商可以通过改变它们所使用的劳动、原材料和资本品的组合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它们在找到最低生产成本之前,会一直调整投入品组合。

日期:2008-8-10 23:38:14
  二、生产函数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入手来考虑厂商怎样寻找使其生产成本最低的生产要素组合。假设张三是一位生产果汁的厂商,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再假设工厂的规模是固定的,而且除了工人数量以外的其他投入品也是固定不变的,张三只能通过改变工人的数量来改变产量。这种假设在短期中是可以的,在长期中是不现实的,因为张三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一个更大的工厂,但是,在长期中他是可以这样做的。
  表1-6表张三的工厂中每小时的产量和工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工厂中没有工人,就生产不出果汁。当有一个工人时,生产50瓶果汁;当有2个工人时,生产90瓶果汁;依此类推。
  表1-6张三的工厂中每小时的产量和工人数量之间的关系


日期:2008-8-10 23:39:32
  我们把投入量(工人)与产量(果汁)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如果用横轴表示工人数量,纵轴表示所生产的果汁产量。我们就可以画出如图1-29所示的张三工厂的生产函数曲线。
  图1-29张三工厂的生产函数曲线


日期:2008-8-10 23:41:11
  另外,表1-6中的第三栏给出了工人的边际产量。任何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就是从新增加一个单位这种投入品中所得到的新增加的产品产量。当工人数量从1增加到2时,果汁产量从50瓶增加到90瓶,因此,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40瓶果汁。当工人数量从2增加到3时,果汁产量从90增加到120,因此,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30瓶果汁。
  要注意的是,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减少。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40瓶果汁,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30瓶果汁,而第四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是20瓶果汁。这个特征被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因为当只雇佣少量工人时,他们更容易利用设备,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增加的工人必须与别人共同使用设备,而且在较为拥挤的条件下工作。所以当雇佣的工人越来越多时,每个新增加的工人对生产果汁的贡献就越来越小了。
  边际产量递减也反映在图1-29的生产函数曲线上,随着工人数量增加,边际产量减少,生产函数曲线越来越平坦。

 

三、 几个成本的概念和曲线
  为了了解厂商如何使他的成本最小化,我们必须学习一些成本的概念和各种成本曲线的形状。现在我们继续使用上面的例子,表1-7在表1-6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成本项目。
  表1-7张三生产果汁的成本


日期:2008-8-11 9:35:30
  (一)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
   一般而言,为了能够进行生产,厂商需要一定数量的固定投入品。例如,厂商需要土地(或厂房)和一些机器,他还必须雇佣一些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这些都是固定投入。因为无论厂商生产还是停业,也无论厂商生产多少产品,固定投入都是不变的,所以固定投入和产量水平无关。相比之下,可变投入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减而增减,例如厂商如果想增加产量,它需要多雇佣工人和多使用原材料,这些工人和原材料就是可变投入。
  与不随着产量水平变化而变化的固定投入品相联系的成本就是固定成本。无论厂商是否生产,生产多少,它都需要为能够进行生产支付相同的固定成本。
  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可变成本。在所研究的期间内,厂商可以改变的任何成本都是可变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如果我们只给厂商一种可变投入,即劳动,那么他的可变成本就是工人的工资。总成本等于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
  根据表1-6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如图1-30所示的张三生产果汁的各种成本曲线,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设张三的固定成本是30元/小时,每个工人的工资是10元/小时。
  固定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变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总成本曲线比可变成本曲线高30元(厂商的固定成本),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图1-30张三生产果汁的成本曲线


日期:2008-8-11 10:20:26
   (二)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作为企业所有者,张三必须决定生产多少瓶果汁,才能使成本最低。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本最低不是指总成本最低,而是指每瓶果汁的平均总成本最低。为了算出生产一瓶果汁的平均成本,我们需要把企业的总成本除以它的产量。例如,在企业每小时生产50瓶果汁时,它的总成本是40元,那么一瓶果汁的平均总成本是40元/50=0.8元/瓶。
   平均总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由于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所以平均总成本就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是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是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表1-7的最后一栏表示当企业增加一瓶果汁的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这个增加量被称为边际成本。例如,如果张三的雇佣的工人从1人增加到2人,总成本从40元增加到50元,增加了10元;产量从50瓶增加到90瓶,增加了40瓶;那么新增加一瓶果汁的边际成本就是:10元/40瓶=0.25元/瓶。
  如果张三的雇佣的工人从2人增加到3人,总成本从50元增加到60元,增加了10元;产量从90瓶增加到120瓶,增加了30瓶;那么新增加一瓶果汁的边际成本就是:10元/30瓶=0.33元/瓶,依此类推。
   平均成本告诉我们生产每一瓶果汁的成本是多少,而边际成本告诉我们新增加生产一瓶果汁的成本是多少。
  正如在前几节中我们分析市场行为时发现供求曲线非常有用一样,我们在分析企业生产成本时将发现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是非常有用的。根据表1-7的数据我们可以画出如图1-31所示的张三生产果汁的各种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横轴代表产量,纵轴代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图形中有四条曲线;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以及边际成本。
  现在我们一定要特别仔细地观察图中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以及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图1-31 生产果汁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日期:2008-8-11 10:45:04
  递增的边际成本张三生产果汁的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规律。当张三生产少量的果汁时,他的工人很少,而没有得到利用的设备很多,这时她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些闲置的设备投入使用,增加产量只增加了较小的成本。与此相比,当张三生产大量果汁时,大部分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张三只有增加工人才能生产更多的果汁,但新工人不得不在拥挤的条件下工作,而且可能不得不等待使用设备。因此,当产量已经相当高时,生产额外一瓶果汁的成本就高。
  U形的平均总成本曲线 张三的平均总成本曲线为什么是U形的呢?我们知道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是下降的,因为固定成本被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而平均可变成本由于边际产量递减,一般要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形状反映了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形状。当产量水平极低时,例如每小时50瓶时,平均总成本高是因为固定成本只分摊在少数几单位产品上。随着产量上升,平均总成本下降,一直到企业雇佣3个工人、产量达到每小时120瓶果汁时为止,平均总成本下降到每瓶0.5元。当企业生产超过140瓶时,平均总成本由于平均可变成本大幅度上升又开始增加。
  在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时,U形曲线的底部就出现了。这种产量规模被称为企业的有效规模。对张三来说,有效规模是雇佣3到4名工人,生产120瓶到140瓶果汁。如果他雇佣的工人大于或小于这一数量,她的平均总成本就增加至最低的0.5元/瓶以上。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仔细观察图1-31(或者表1-9),你将发现令人惊讶的东西,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果汁成本曲线的这个特征不只是与例子中所用的特殊数字相吻合,它对所有企业都是正确的。
  为了说明其原因,我们用一个比喻。平均总成本就像你的平均成绩,边际成本就像你下一门课将得到的成绩。如果你下一门课的成绩小于你的平均成绩,你的平均成绩就下降;如果你下一门课的成绩高于你的平均成绩,你的平均成绩就上升。平均总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与平均成绩与边际成绩的关系完全相同。
  我们从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这种关系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平均总成本等于边际成本时,平均总成本最低。因为在产量水平低时,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总成本,所以平均总成本下降。在这两条曲线相交以后,边际成本上升到高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必然开始上升,因此这个交点是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

 

四、 典型的成本曲线
  在我们上面所学习的例子中,企业的边际产量递减,因而边际成本递增。这个现象是不是符合所有企业的情况呢?其实在很多企业中,并不是在雇佣第一个工人后就立即开始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而是第二个或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可能高于第一个工人。因为一个工人团队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并能比单独一个工人更有生产率地工作。所以企业一般在边际产量递减开始之前,要先经历一个边际产量递增的阶段。
  图1-32是这种典型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先是边际产量递增,因而边际成本曲线下降。超出这一范围以后,企业开始经历边际产量递减,因而边际成本曲线开始上升,边际产量递增与递减的结合也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成为U形。
   图1-32典型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日期:2008-8-11 11:36:41
  这里我们一定要记住典型企业成本曲线的三个最重要特征:
  第一、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第二、平均总成本曲线是U形的。
  第三、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

日期:2008-8-11 13:28:49
  五、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对许多企业来说,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取决于时间的长短。例如,汇源果汁公司是一家生产果汁的大型公司,在只有一个月的时期内,汇源公司不能调整它工厂的数量与规模,它增加产量方法只能是,在现有的工厂中更多的雇佣工人,因此,它公司的机器设备折旧等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与此相比,在较长的时期,汇源公司可以扩大其工厂规模,建立新工厂或者关闭旧工厂。因此其公司的机器设备折旧等成本在长期中也是可变成本。
  由于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是在长期中是可变的,所以,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不同于其短期成本曲线。图1-33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小型工厂、中型工厂和大型工厂的短期成本曲线,还有一条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当企业沿着长期曲线移动时,它可以根据产量调整工厂的规模。
  图1-33 短期和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


日期:2008-8-11 13:30:45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U形曲线,此外,长期成本曲线位于所有短期成本曲线之下。这些特点的产生,是因为企业在长期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当汇源公司想把每天的果汁产量从10万瓶增加到12万瓶时,在短期中除了在现有工厂中多雇佣工人之外别无选择。由于边际产量递减,每瓶果汁的平均总成本从1元增加到1.2元。但是在长期中,汇源公司可以通过扩大工厂和车间的规模,从而使而平均总成本仍然保持在1元的水平上。
  虽然图1-33中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比短期成本曲线平坦,但它仍然是U形。当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时,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这时存在规模经济。当企业的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这时存在规模收益不变。当企业的规模很大时,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这时存在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的产生是由于现代化生产线要求有大量的工人,每人专门从事某种工作,通过分工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公司较小时,它就得不到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好处,因而平均总成本较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各种投入品的组合达到一个最佳配置时,企业就达到了规模收益不变阶段。但是当企业的规模很大时,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需要增加越来越多的管理层,而每一层管理都会增加其成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缺乏效率,从而引起规模不经济。

日期:2008-8-11 14:45:34
  六、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对于给定的价格和产量水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就是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我们必须使平均总成本等于边际成本。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经济学里的成本通常是指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的区别。
  假设你是一名公务员,每年工资是4万元,现在你有一个 “下海”办公司的机会,你需要放弃你的工作并用你储蓄的30万元从一个人手里买下一个服装厂。你的这笔钱存在银行的利率是5%,也就是你每年可以得到1.5万元的利息收入。你请了一个会计师来为你预计一下服装公司的利润前景,会计师通过表1-8预计你的服装公司每年可获5.25万元的可观利润。那么你觉得你该不该“下海”呢?
  表1-8


日期:2008-8-11 14:47:54
  现在就让经济学家来给你分析一下吧。会计师用于计算利润的成本是会计成本,而经济学家上用于计算利润的成本是经济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看待成本的方法是不同的。
  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经济学家把你放弃的每年公务员工资4万元和1.5万元的利息收入都作为成本,但是会计师并不把这5.5万元看做成本,因为并没有货币流出企业去进行支付。如果将这5.5万元的机会成本也计算在你开办服装公司的成本中,那么你的利润显然就要从盈利5.25万元变为亏损0.25万元。由于你开公司的利润不能弥补你的机会成本和补偿你经营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和压力,所以你放弃公务员的职业去办公司的决策就是不正确的。
  经济学家所讲的企业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商品的所有机会成本。企业的机会成本有些是显性的,而有些是隐性的。当你为买原材料花了60万元时,这60万元是一种机会成本,因为你不能再用这60万元去买其他东西,同样,你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企业机会成本的一部分,这些机会成本都是显性的。与此相比,你做公务员每年4万元的工资收入,因为你的“下海”就必须放弃;你的30万元银行存款用于投资,就要放弃存在银行所得到的1.5万元利息收入,这种放弃的收入是隐性的机会成本。与此相比,会计师往往只计算显性机会成本而忽略了隐性机会成本。
  由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方法计算成本,他们也用不同方法计算利润。经济学家计算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减生产所销售商品的所有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会计师计算企业的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只减企业的显性成本。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从经济学家的观点看,要使企业有利可图,总收益必须弥补全部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案例研究:会议的机会成本
  我们中国很多人喜欢开会,大事小事、有事没事总要找个理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会。但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台上讲者唾沫横飞,台下听者昏昏欲睡。问题并不因为开会而得到解决,工作也不会因为缺席一两次会议或漏听一两个指示而受阻。
  研究者对于会议泛滥做过各种各样的探讨,见仁见智。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衡量一次会议的成本时则不能不考虑其机会成本。
  其实,喜欢开会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根据一家研究机构对美国1000家最大企业的200名老总所做的调查,竟然每周有72分钟用于不必要的会议。可见,开会不仅在中国是常见的,在十分注重效率的西方也司空见惯。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不必要的会议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机会成本。“不可否认,每个会议都具有一定目的,通常我们只能在会后对会议的必要性下结论。要命的是,企业在安排会议的时候,常常因为不必为参加会议的人额外付钱,便相信会议的成本为零。他们忘了,如果不开会,这些薪水很高的老总们会去做别的有用的事情。”举例来说,200名薪水为20元/小时的与会者参加的会议,每小时的机会成本就是4000元。
  如果组织者考虑到 “时间就是金钱”,试想,当成本数字每小时跳4000元时,还有哪个大老板愿意付钱让一群职员毫无成效地空坐下去?还是长话短说,趁早结束会议,把职员送回各自岗位上为公司多干活吧!
  对于非开不可的会议,日本的老板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大家都站着说话,没有舒适的桌椅,没有香甜的咖啡,更没有免费的午餐。

日期:2008-8-12 9:21:35
   第二章贸易的利益
  
  第一节贸易的利益
  
   小国寡民曾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老子》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这个思想,为后来人们所熟悉。这段话是:“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说,国家要尽量小,人民百姓也要尽量少……使人民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这种美丽的田园诗般的理想生活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其后的孔子也极其鄙视商品交易的经济话动,鄙视商人的行为,把经商视为是小人之所为。荀子只认定农业是唯一的财富生产来源。并在理论上把农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发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众则国贫”、“省工贾,众农夫……是所以养生也。”商业发展多了会害国,会把国家闹穷,当然非抑制不可。主张抑制商业的还有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完全否定商业的社会职能,把商人骂为社会的害虫,是“五蠢”之一。自秦汉以后,轻商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成为历朝历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相传不衰。世代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的经营者则担心和害怕变化,他们迷恋“万事不求人”的自给自足,历代封建王朝为了防止人民舍本逐末,维持和保护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稳定,也总是大力向社会灌输和宣传轻商思想,从而使这种思想能得到持久而广泛的传播。轻商思想是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各项抑商政策、重农政策的基础。各种抑商、重农政策的制定和实行,都往往以轻商的舆论作为先导,把商业视为末业、贱业开始的。他们从政治上打击商人,如秦王朝对富商大贾进行迁徒、流放;汉、唐两代都规定商贾不得入仕。他们还从人格上侮辱商人,每个朝代几乎都要发表各种形式的“贱商令”。有的朝代规定商人不得穿绸着缎,不能乘车骑马,有的朝代甚至要商人脚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子以示区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商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是唯利是图,薄情寡义者,成为人们嘲讽、抨击和否定的对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唐代诗人李益在《江南曲》中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妙笔写尽胡屠户势利粗俗之丑态;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则是一个丑恶的集大成者,偷税漏税,巧取豪夺,大纵淫欲,简直无恶不作。每一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及相关的政策,无疑会对大多数人的治生之道、思想观念发挥指导性作用。在唐《太公家教》中有句话说:“商贩之粗,慎莫为婚,市道接利,慎与为邻。”,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告诫子女:“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耳。”于是耕读传家,就成为中国人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在农村过年时,“耕读传家”是很多家庭的春联横批,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
  然而仔细考虑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生活必需品,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屋,坐的汽车,包括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等等,哪一种用品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呢?每天我们都依靠全世界的许多人向我们提供所享用的物品与劳务,而其中绝大多数人我们根本不认识。那些为你提供物品与劳务的人并不是出于仁慈或者对我们福利的关心才这样做的。也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命令他们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并给予我们。相反,他们向我们提供他们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是因为他们也需要我们提供给他们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交易,我们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一、贸易可以使人们互通有无,享用的物品多样化。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过一种自给自足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那么我们都会感到很不方便。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已做衣服、自己盖房子,自己造汽车和计算机等等。不要说其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自己不会做,就是我们会做的那些东西也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质量粗劣不堪用,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又回到原始和野蛮的生活状态中去了。显然,我们的家庭与其他家庭在交易中都获益匪浅,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盖房子、造汽车和计算机方面,还是在我所没有列举到的其他方面。交易可以使每个人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我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同样的道理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适用的,中国的纺织品可以交换日本或美国的汽车,这种贸易对每个国家都有利。自愿的贸易只能使双方都是赢家。如果贸易使一方成为输家,那么这一方就不会参加交易。因此,自愿交换的一个基本结果是使交换各方都受益。
  为了说明贸易如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福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寓言。
  假设古代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必需品——粮食与衣服。而且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他们每个人都既需要吃粮,又需要穿衣。如果张三只会种田,而李四只会做衣服,那么,贸易的好处是明显的。在这个方案中,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张三就只有粮吃而无衣服穿,这种情况在夏天还可以凑合,到冬天就要挨冻了;而李四的日子则会更难过,没有东西吃就连几天也撑不下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并不像某些中国思想家所想像的那样令人满意,张三和李四以及我们全世界的人都会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很容易看出,贸易使他们每个人都能享用到更多的物品种类,使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既有粮食吃又有衣服穿。这就是贸易的第一个层次的好处,它可以使人们互通有无,享用的物品多样化。

日期:2008-8-12 11:11:28
  二、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事情,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虽然这个故事简单明了地说明了每个人如何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但是这可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张三也会做衣服,只不过不如李四做的快;李四也会种田,只是不如张三更擅长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能从相互交易中获得什么好处呢?下面的例子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地看到,如果张三和李四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在相互交易中获得的好处。
  假设张三和李四每人每年工作300天,并可以把这个时间用于种田、做衣服或者两者的结合上。表2—1表明张三和李四的生产情况
  
  表2—1 张三和李四生产的情况


日期:2008-8-12 11:52:29
  根据表2-1我们可以画出如图2—1(a) 所示的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与过度的问题,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而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的任何一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的点,资源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张三把他一年300天的时间全部用于种田,他生产40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4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张三把他的时间平均地分配在两种生产活动上,每项生产活动各用150天,他可以生产20吨粮食和2件衣服。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了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1(a) 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日期:2008-8-12 12:33:57
  根据表2-1我们还可以画出如图2—1(b) 所示的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李四把他一年300天的时间全部用于种田,他可以生产2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8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李四把他的时间平均地分配在两种活动上,每项活动各用150天,他可以生产1吨粮食和4件衣服。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1(b) 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日期:2008-8-12 13:23:11
  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自给自足,而不是相互贸易。那么每个人所消费的就是他所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就是消费可能性曲线。这就是说,在没有贸易时,图2—1表示了张三和李四每个人可以消费的粮食和衣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他们的消费量不可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点上。虽然生产可能性曲线对说明张三和李四怎样分配他们的生产时间是有用的,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张三和李四实际上将会选择怎么做。为了确定他们的选择,我们需要知道张三和李四的嗜好。这里我们假设他们分别选择图2—l中A点和B点所表示的组合:张三生产并消费20吨粮食和2件衣服,而李四生产并消费1吨粮食和4件衣服。在消费了几年的A点组合之后,张三有了个想法,并与李四交谈:
  张三:李四啊,我的朋友,我想和你谈点儿事。我现在知道了一种可以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法。我认为你应该完全停止种田,并把你所有的时间用于做衣服。根据我的计算,如果你一年工作300天做衣服,你将做8件衣服。如果你把这8件衣服中的3件给我,我给你10吨粮食作为回报。最后,你每年将能得到10吨粮食和5件衣服,而不是现在得到的1吨粮食和4件衣服。如果你按我的办法去做,你将有更多的这两种物品。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张三向李四展示了图2—2(b)幅。
  李四:(声音显得有些怀疑):这听起来对我是个好主意。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提出了这个交易,既然交易对我这么好,不可能对你也有好处吧?
  张三:它对我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我每年用150天种田,150天做衣服,我将得到20吨粮食和2件衣服。我给你10吨肉来交换3件衣服以后,我将有30吨肉和3件衣服。最后,我将得到的这两种物品也都比现在多。他指着图2—2(a)幅。
  李四:这听起来太棒了!真令人难以相信。
  张三:实际上这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复杂。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表概括了我向你提的建议,(张三送给李四表2—2的复印件)。
  李四:(研究该表之后)这些计算看来是正确的,但我总有点弄不明自。这种交易怎么会使我们两人都过得更好呢?
  张三:我们两人都可以获益的原因是贸易使我们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我们最擅长的工作。你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做衣服,更少的时间用于种田;我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种田,更少的时间用于做衣服。由于专业化和贸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用再增加工作时间而消费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衣服。
  
  表2-2贸易的好处

图2-2说明了贸易是如何扩大张三和李四的消费可能性的。
   图2-2(a)贸易增加了张三的消费


日期:2008-8-12 13:32:34
   张三和李四的交易向他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种在没有交易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组合,在图2-2(a) 幅中张三的消费在A’点而不是在A点;在图2-2(b) 幅中李四的消费在B’点而不是在B点,贸易使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消费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衣服。这就是贸易第二个层次的好处,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事情,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更小,我们就说他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表2-1所示,张三生产粮食的单位成本是7.5(天/吨),和李四生产粮食的单位成本150(天/吨)相比更少,我们就说张三在生产粮食上具有绝对优势。李四做衣服的的单位成本是37.5(天/件),和张三做衣服的成本75(天/件)相比更少,我们就说李四在做衣服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日期:2008-8-12 14:22:30
   三、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事情,也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在他们生产某种产品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张三对贸易好处的解释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也引起了我们的疑惑,如果当张三在种田和做衣服两方面都更擅长时,也就是都具有绝对优势时,李四怎么能专门从事他最擅长的工作呢?这时张三和李四应该选择保持自给自足吗?或者还有什么理由使他们相互交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影响决策的因素。现在我们仍然以上面的寓言做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张三发明了一种做衣服的新技术,使他在一年300天的工作时间中可以生产10件衣服,这样使张三在种田和做衣服两方面都比李四更擅长。表2—3说明了张三和李四新的生产情况:


日期:2008-8-12 14:53:38
  根据表2-3我们可以画出如图2—3(a) 所示的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张三把他一年全部的工作时间300天用于种田,他生产40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10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张三把他的时间中的180天分配在种田上,他生产24吨粮食;把他的时间中的120天分配在做衣服上,他生产4件衣服。这个图表示了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3(a)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日期:2008-8-12 15:29:05
   根据表2-3我们还可以画出如图2—3(b) 所示的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张三把他一年的工作时间300天全部用于种田,他生产2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8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李四把他时间中的225天分配在种田上,他生产1.5吨粮食;把他的时间中的75天分配在做衣服上,他生产2件衣服。这个图表示了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3(b)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日期:2008-8-12 16:06:41
  如果张三用10吨粮食换李四5件衣服,则他们交易的好处如表2-4所示:张三多消费6吨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多消费8.5吨粮食和1件衣服。
  
   表2-4贸易的好处


日期:2008-8-12 16:43:09
  张三和李四的交易,向他们每个人提供了一种没有贸易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组合。在图2-4(a)幅中张三的消费在A’点而不是在A点,在图2-4(b)幅中李四的消费在B’点而不是在B点,贸易使他们每个人都消费了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衣服。这是贸易第三个层次的好处,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事情,也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为了说明什么是比较优势,我们先回忆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人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假设张三和李四每人每年工作300天,他们每年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那么,如果他们把时间用于生产粮食,就必须放弃做衣服的时间,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用一种物品生产另一种物品。
   我们首先考虑张三的机会成本:这里张三生产1吨粮食的时间是7.5天,生产1件衣服是时间是30天。当他把7.5天的时间用于多生产1吨粮食时,就会少生产1/4件衣服。这样,张三生产1吨粮食的机会成本就是1/4件衣服。反之,张三生产1件衣服的机会成本是4吨粮食。
  然后再来考虑李四的机会成本:李四生产1吨粮食的时间是150天,生产1件衣服的时间是37.5天。当他把150天的时间用于多生产1吨粮食时,就会少生产4件衣服。这样,张三生产1吨粮食的机会成本就是4件衣服。反之,张三生产1件衣服的机会成本是1/4吨粮食。 表2-5表示两个人生产粮食和衣服的机会成本。
  
   表2-5两人生产粮食和衣服的机会成本


日期:2008-8-12 19:48:14
  要注意的是,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和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互为倒数。由于张三生产1吨粮食要放弃生产1/4件衣服,反过来说,张三生产1件衣服要放弃4吨粮食。同样,由于李四生产1吨粮食要放弃生产4件衣服,反过来说,李四生产1件衣服要放弃1/4吨粮食。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说明什么是比较优势了。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较小,那么我们就说他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上面的例子中,李四生产一件衣服的机会成本低于张三(1/4吨粮食对4吨粮食)。张三生产粮食的单位机会成本低于李四(1/4件衣服对4件衣服)。因此,李四在做衣服上有比较优势,而张三在生产粮食上有比较优势。
   要注意的是,同—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具有比较优势。因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生产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机会成本,即他们在各方面的生产能力完全一样,但这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所以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引起了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量就会增加,这种经济总量的增加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换句话说,只要两个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物品,而从相互交换中获益。
   从李四的角度来考察寓言中的交易,李四用5件衣服换10吨粮食。换句话说,李四每买1吨粮食的价格是1/2件衣服。买粮食的单价1/2件衣服低于他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4件衣服。因此,李四由于以低于他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粮食而从交易中获益。
  从张三的角度来考虑寓言中的交易,张三用10吨粮食换5件衣服。换句话说,李四每买1件衣服的价格是2吨粮食。买衣服的单价2吨粮食低于他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4吨肉。因此,张三由于以低于他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衣服而从交易中获益。
  这些利益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集中于他机会成本低的活动,李四用更多时间做衣服,而张三把更多时间用于种田,结果是衣服的总产量和粮食的总产量都增加了,李四和张三共同分享了这种生产增加的利益。李四和张三的寓言故事清楚地表明: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贸易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决定人们进行交易的因素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这就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个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日期:2008-8-12 22:17:08
  为了更好的理解贸易的利益,我们看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研究1:律师应该自己做打字员吗?
  
  如果一个最好的律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打字员,那么这个律师该怎样分配他时间呢?他应该自己来打字还是把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去做?假如他从事律师工作每小时挣100元,打字每小时可以打10000字,挣20元,如果律师把一小时的时间用于打字,他就要放弃一小时做律师工作的100元收入,即律师做一小时打字工作的机会成本为100元。同样做打字工作,秘书是律师打字速度的1/2(每小时5000字),在其他地方工作每小时可赚10元,即秘书做一小时打字工作的机会成本为10元。我们知道,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秘书在打字上有比较优势。这时如果律师付给秘书每小时15元的工资,律师每小时可以得到85元的净收入,比亲自从事打字工作多收入65元;秘书为律师工作每小时可以得到15元的净收入,比在其他地方工作多收入5元。显然这个律师应该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法律活动上,因为在这种工作上他具有比较优势,尽管他在打字和法律工作上都有着比别人绝对出色的技能。如果我们从秘书的角度看这件事,在写作和打字两方面,她的效率都绝对地比律师要低,但就她本人来说,在打字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律师专门从事法律工作,而秘书专门负责打字时,就会给两个人带来最高的收益。

日期:2008-8-12 22:51:45
  案例研究2: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正如张三和李四的例子那样,个人可以从专业化和相互贸易中获益,不同的国家也可以这样。中国人喜欢的许多物品是外国生产的,而中国生产的许多物品也在国外销售。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称为进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称为出口。
  为了说明各国如何能从贸易中获益,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生产两种物品,纺织品和汽车。美国在生产汽车和纺织品两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它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它仅仅在生产汽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生产纺织品方面则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种物品应该由在生产这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所以中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使用需要的纺织品,并把一些纺织品出口到美国。同样,美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消费需要的汽车,并把一些汽车出口到中国。通过专业化和贸易,两国都可以有更多的纺织品和更多的汽车。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互通有无来解释贸易,而且认为弱的—方在贸易中总是处于劣势,强的一方总要通过贸易来剥削弱的一方,由此出发也就强调事事不求人的自力更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贸易中强的一方尽管生产率高,有绝对优势,但并不会在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弱的—方尽管生产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必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贸易不是产生于绝对优势,而是产生于比较优势。各方无论绝对优势如何,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贸易并不和战争一样,在战争中有些人和国家是胜利者,而其他人和国家是失败者,贸易则使所有人和国家都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

 

四、 专业化的利益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人们从事各自相对擅长的工作,并通过相互交换,可以提高经济总量和每个人的福利。这就是虽然各封建王朝为维持稳定的统治都轻视商业,但仍然不能阻止商业的发展的原因。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和分工,而专业化和分工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也增加了人们的福利,这是贸易第四个层次的好处。
  为什么专业化和分工会提高生产率? 其原因有三:
  第一,通过重复同一种工作,使人熟能生巧。我们都熟悉这样的事实:起初似乎是困难的工作,不久之后做起来就能比较省力,而且做的比以前好得多。例如在一个服装厂中,一个工人每天对一块大小完全相同的布,用手工或机械缝完全相同的接缝,他做这种工作比一个眼光和手工敏捷得多,而且具有高得多技能的工程师,能远为省力、迅速。亚当·斯密曾经指出:“一生中不做别的事情而只制钉的少年,在制钉的速度上,能比只是偶尔制钉的第一流铁匠快两倍。”
  第二,专业化节约了工人从—种生产任务向另一种生产任务转换的时间。
   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所想象的大得多。一个人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换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人们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而且在开始新工作之初,难免心不在焉,很难立即全神贯注地工作。
  第三,专业化为发明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专业化和分工常常导致发明创造。当某个人对某一工作非常了解时,他可能就会设法对其加以改进——包括发明一种机器来做这件事情。专业化和发明创造相互强化,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优势可能会导致这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又会导致进一步的专业化和更多的发明创造。

日期:2008-8-13 14:20:05
   第二节税收的代价
   一、税收归宿
   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通过税收筹集资金。在这里我们提出关于税收的第一个的问题:当政府对一种物品征税时,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抑或两人共同分摊?经济学家用税收归宿这个术语来说明由谁承担税收。下面我们运用供求工具来分析关于税收归宿的问题。
  假如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需要对某种产品例如果汁征税,果汁在征税前每瓶单价3元,每瓶征税1元。这时生产者可能会说果汁市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经营困难,应该由消费者支付税收。消费者也会强调自己入不敷出,应该由生产者支付税收。双方争执不下,政府最后做出决定向消费者征收。结果会如何呢?
  
  向消费者征税影响果汁的需求曲线而不影响供给曲线。因为在任何一种既定的果汁价格下,市场对生产者的激励是相同的;对消费者来说,征税使果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变小,在每一种价格下消费者需要的果汁量也就减少了,结果税收使果汁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供给曲线不变。更准确地说由于向消费者每瓶征收1元的税,相当于果汁对消费者的价格比原来市场价格高1元,所以需求曲线向下移动1元。如图2-5所示:
   图 2-5 对消费者征税


日期:2008-8-13 14:51:33
  对消费者征税,需求曲线向下移动1元,由D移动到D’,果汁的均衡价格从3元下降到2.4元,也就是生产者得到2.4(元/瓶),消费者由于再加1元的税收而需要支付3.4(元/瓶);均衡数量从100个减少为70个。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是向消费者征税,但实际上是税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摊。在新的均衡时,生产者卖得少了,而消费者买得也少了,所以对果汁消费者征税缩小了果汁市场的规模。
  虽然消费者向政府支付了全部税收,实际上消费者与生产者分摊了税收负担。当政府对消费者征税时,市场价格从3元下降为2.4元,生产者每瓶果汁比没有税收时少收人0.6元。因此,税收使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消费者付给生产者较低的价格2.4元,但包括税收在内的实际价格从征税前的3元上升为征税后的3.4元(2.4元+1元=3.4元),消费者每瓶果汁比没有税收时多支付0.4元。因此,税收也使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
  
  现在再考虑政府向商品生产者征税的情况:假设政府通过法律对果汁的生产者每卖一瓶果汁征税1元。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影响果汁的供给。由于并不向消费者征税,在任何—种既定价格时,果汁的需求量是相同的,所以,需求曲线不变。对生产者征税增加了销售果汁的成本,这就使生产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供给的数量少了,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这时,我们仍然可以准确地知道供给曲线移动的幅度,由于在任何—种果汁的市场价格时,生产者的价格在纳税之后要降低1元。无论市场价格是多少,生产者仿佛在比市场价格低1元的价格时来供给果汁数量。换个说法,为了诱使生产者供给任何一种既定果汁数量,现在市场价格必须高1元,以便弥补税收的影响。如图2-6所示:
  图2-6 对生产者征税


日期:2008-8-13 15:20:37
   供给曲线从S向上移动到S’,移动幅度正好是税收量1元。当市场从旧均衡向新均衡移动时,果汁的均衡价格从3元上升到3.4元,而均衡数量从100个减少为70个,税收使果汁市场的规模缩小了。而且,消费者与生产者又一次共同分摊了税收负担。由于市场价格上升,消费者为每瓶果汁多支付了0.4元。生产者得到的名义价格是3.4元,但实际价格(在纳税1元之后)下降为2.4元,每瓶果汁得到的实际价格比没有税收时的3元,少0.6元。因此,税收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都变坏了。
  比较图2-5和图2-6,我们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对消费者征税与对生产者征税的情况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税收是在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的一个楔子。无论税收是向消费者征收还是向生产者征收,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的楔子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楔子会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发生移动。在新均衡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摊税收负担。对消费者征税和对生产者征税的唯一差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如果我们把图2-5和图2-6精练一下,则会得到图2-7所表示的税收归宿图:(在该图中我们省略了新的供给或需求曲线。因为哪一条曲线移动取决于税收向消费者征收还是向生产者征收,但曲线的移动与税收归宿无关。)
  图2-7 税收归宿图

现在我们回到税收归宿的问题上,谁支付了税收?如果我们设想政府在每家果汁店的柜台上放一个碗来收取每瓶1元的果汁税时,也许就容易理解这种征税方式的相同性了。当政府向消费者征税时,要求消费者每买一瓶果汁往碗里放1元钱。当政府向生产者征税时,要求生产者每卖出一瓶果汁往碗里放1元钱。无论这1元钱是直接从消费者的口袋放入碗内,还是间接从消费者的口袋放入碗内,都无关紧要,无论向谁征税,都是由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总之,这种分析得出了两个一般性结论:
  1、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缩小了市场规模。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减少了。
  2、 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在新的均衡时,消费者为该物品支付的多了,而生产者得到的少了。

日期:2008-8-13 19:04:39
  二、决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分摊税收多少的因素
  
   现在我们来讨论关于税收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分摊多少税收?
  我们已经知道了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那么税收负担是如何确切地划分的呢?为什么在上例中生产者每瓶果汁负担0.6元,而消费者负担0.4元?为了说明税收负担如何划分,我们看一下图2-8中两种情况:该图表示了最初的需求曲线、最初的供给曲线和打入消费者支付的量与生产者得到的量之间的楔子。这两幅图的差别在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
  图 2-8税收负担如何划分
  
   (a)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日期:2008-8-13 19:47:47
  图2-8(a)幅表示了供给非常富有弹性而需求较为缺乏弹性的市场上的税收负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价格不十分敏感,而生产者非常敏感,当对供给较为富有弹性的市场征税时,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因此生产者只负担了小部分税收,与此相比,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表示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
   (b)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


日期:2008-8-13 20:24:20
  图2-8 (b)幅表示供给较为缺乏弹性而需求非常富有弹件的市场上的税收负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对价格不十分敏感,而消费者非常敏感,当征收税收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并不多,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生产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
  
  图2-8中的两幅图说明了关于税收负担划分的一般结论:税收负担更多的落在在市场上缺乏弹性的一方身上。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知道,弹性意味着当市场条件变得不利时,市场参与者可以离开市场的灵活性。需求弹性小意味着消费者缺乏离开市场的灵活性,也就是消费者更不容易离开市场,更缺少选择离开市场的机会,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所以税收负担更多的落在消费者身上。供给弹性小意味着生产者缺乏离开市场的灵活性,也就是生产者更不容易离开市场,更缺少选择离开市场的机会,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所以税收负担更多的落在生产者身上。

日期:2008-8-13 21:13:00
  案例分析:对奢侈品征收的消费税是由富人承担的吗?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3月21日联合下发通知,从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此次消费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
  专家点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目前,一些价格高达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手表屡见不鲜,有些手表使用贵金属,并镶嵌宝石、钻石,远远超越了其原有的计时功能。而游艇和高尔夫更是只有少数群体消费的高档消费品。这些调整体现了中央政府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和限制高消费行为的考虑。可以预见,今后,既然是高收入阶层,既然享受的是过度奢侈的消费行为,就必须依法缴纳相应的消费税。税收手段的有效调节,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出社会公平和价值。
  
   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专家的点评有问题吗?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一种商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而供给越缺乏弹性,那么税收就主要由生产者承担;需求越缺乏弹性而供给越富有弹性,税收就主要由消费者承担。现在我们仅考虑一下游艇市场。游艇的需求是极其富有弹性的,富人不买游艇是很容易的,他可以用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欧洲度假,或者留给继承人大笔遗产。与此相比,游艇的供给至少在短期中是较为缺乏弹性的。游艇工厂不能轻而易举地转向其他用途,而且建造游艇的工人也不愿意由于市场状况改变而改换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由于富有弹性的需求与缺乏弹性的供给,税收负担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这就是说,对游艇征税的大部分负担要落在建造游艇的企业和工人身上,因为他们得到的产品价格及生产量都下降了。因此,游艇消费税的负担落在企业和工人身上的比落在富人身上的多。
  1990年,美国国会也曾通过了对游艇、私人飞机、珠宝、皮革、豪华轿车这类奢侈品征收新的奢侈品税的提案。但是这种税并没有受到富人的反对,而是受到这个行业生产工人的反对。迫于生产工人的压力,美国国会在1993年取消了这项奢侈品税。

三、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关于税收的第三个问题是:政府因税收增加的财政收入与消费者和生产者因税收造成的损失之和是相等的吗?
  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这种财政收人必然来自某个人的口袋。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较消费者和生产者减少的福利与政府增加的收入。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较。如图2-9所示:
  图 2-9 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日期:2008-8-13 23:00:48
  没有税收时的福利
  为了说明税收如何影响福利,我们从考虑政府征税之前的福利开始。图2-9表示供求曲线并用字母A到F标出关键的面积。
  没有税收时,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所以,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A+B+E。同样,由于供给曲线反映了生产者的成本,所以,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C+D+F。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税收,税收收入等于零。
  社会总剩余,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等于面积:A+B+E+C+D+F。
  有税收时的福利
   现在再考虑征收税收之后的福利。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了,因此,消费者剩余现在只等于面积A(需求曲线以下和消费者支付价格以上的面积)。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下降了,因此,生产者剩余现在只等于面积D(供给曲线以上和生产者得到价格以下的面积)。销售量减少了,政府得到的税收收入等于面积B+C(单位税额乘以销售量)。为了计算有税收时的总剩余,我们把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的税收收入相加,我们发现,总剩余面积等于A+B+C+D。
  福利的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征税前后的福利变化来说明税收的影响。税收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面积B+E, 生产者剩余减少了面积C+F。政府税收收入增加了面积B+C。因此税收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而政府状况变好了。
  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包括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生产者剩余的减少
  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当我们把这三者相加时,我们发现,社会总剩余减少了面积E+F,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由税收受到的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由税收引起的社会总剩余的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原因是由于税收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时,它对消费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生产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作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因此,税收扭曲了激励,引起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以上分的析表明:税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造成的损失之和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为了对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看下面的例子:设想张三自己做一件衣服的成本为100元,李四做衣服的成本是60元,张三向李四买一件衣服的价格是80元,这样张三和李四每人都从他们的交易中得到了20元的利益。总剩余40元是俩人在交易中得到的好处。
  现在假设政府对衣服的生产者李四每件征收50元的税,那么没有一个价格能使他们两人在纳税之后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张三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100元,这时李四在纳税之后只剩下50元,小于他的成本60元。反之,如果消费者张三纳税,在李四得到他的成本60元时,张三必须支付110元,这大于他自己做衣服的成本100元。征税的结果是使张三和李四取消了他们的交易,这时李四没有收入,张三不得不自己做衣服。税收使张三和李四的总剩余减少了40元,因为他们失去了交易产生的剩余量。同时,政府也没有从张三和李四那里收到税收,因为他们决定取消他们的交易,40元纯粹是无谓损失,这是政府增加的收入所没有抵消的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损失。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明无谓损失的最终来源: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实现贸易的好处。 图2-9中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E+F就是这种无谓损失,因为税收使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下降到了,边际消费者和生产者离开市场,因此,销售量减少了。由于征收税收,有些交易就无法进行。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交易而引起的福利损失。

四、决定无谓损失大小的因素
  关于税收的第四个问题是:无谓损失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的答案是,两个因素决定了无谓损失的大小,它们是:
   1、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2、税收规模(或者说税率)。
   我们先来说明需求和供给弹性如何影响无谓损失的大小。如图2-10所示:
  图2-10 需求、供给弹性与无谓损失的大小
  (a)需求和供给富有弹性


日期:2008-8-14 16:56:29
  在图2-10两幅图中,税收规模是相同的,这两幅图的差别是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弹性。在(a)幅中,需求和供给比较富有弹件,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在(b)幅中,需求和供给比较缺乏弹性,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只有很小的反应。要注意的是无谓损失,即需求和供给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在供给和需求曲线比较富有弹性时大,缺乏弹性时小。
  从这个图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税收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减少了;同时,税收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减少了。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程度的扭曲。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也就决定了税收无谓损失的大小,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日期:2008-8-14 17:33:36
   我们再来看看税收规模对无谓损失大小的影响。如图2-11所示:
   图2-11三种不同税收规模的无谓损失与税收收入


日期:2008-8-14 19:35:24
   图2-11表示在市场需求和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小税额、中税额和大税额的影响。无谓损失(当税收使市场规模减少到最优水平以下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等于需求和供给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在(a)幅中的小税额时,无谓损失三角形的面积相当小,但在(b)幅和(c)幅中随着税收规模的提高,无谓损失越来越大。所以,税收无谓损失的增加取决于税收规模,即税收规模越大,无谓损失也越大。
  政府的税收收入等于税收规模乘以物品销售量。如图2-11所示,税收收入等于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矩形面积。在(a)幅中小税额时,税收收入少,随着税收规模从(a)幅提高到(b)幅时,税收收入增加,但税收规模再从(b)幅提高到(c)幅时,税收收入反而减少了。这是因为税收规模大幅度的提高使物品销售量有更大幅度的减少。
  我们看到,随着税收规模的提高,无谓损失迅速扩大。与此相比,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由图2-11我们可以推导出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与税收规模关系的曲线,如图2-12所示:
  
  (a)幅图表示无谓损失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b)幅图表示税收收入先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减少。由于这个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拉伐最先画出的,所以也叫拉伐曲线。
  图2-12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如何随税收规模而变动


日期:2008-8-15 10:42:53
  第三节价格控制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我们的政府官员作为决策者,为了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公平,经常出台一些控制价格政策。例如为了使低收入者能喝得起牛奶,政策规定了牛奶的最高售价;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规定粮食产品的最低价格;为了保障低收入工人的权益,最低工资法规定企业向工人支付的最低工资标准。那么这些政策的最终效果如何呢?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
  一、价格上限
   价格上限就是确定价格法定的最高限。当政府为了保障低收入者的利益而对牛奶市场实行价格上限时,可能有两种结果。如图1-13所示:
  在图1-13(a)幅中,政府实行每公斤牛奶为2.5元的价格上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使供求平衡的价格2元低于上限,价格上限没有限制作用,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使经济向均衡变动,因而价格上限没有作用。
  
  图1-13有价格上限时的市场


日期:2008-8-15 11:28:07
  图2-13(b)幅中表示另一种结果,政府实行每公斤牛奶为1.5元的价格上限。由于均衡价格2元在价格上限之上,所以,价格上限对市场有—种限制性约束。供求力量趋向于使价格向均衡变动,但当市场价格达到上限时,就不能再上升了。因此,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上限。在这种价格时,牛奶的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因而牛奶短缺。在此价格有些想喝牛奶的人买不到。


日期:2008-8-15 12:04:48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图2-13(c)幅比较设置价格上限前后福利的变化来说明价格上限对社会总剩余的影响。价格上限使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由均衡价格2元下降到1.5元,生产者减少了生产量,因而消费者不得不减少消费数量。消费者剩余由面积A+B+E 变为面积A+B+C;生产者剩余由面积C+D+F变为D。社会总福利由设置价格上限前的面积A+B+E+C+D+F变为设置价格上限后的面积A+B+C+D,减少了面积E+F。因此,价格上限扭曲了激励,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引起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产生了社会总剩余的无谓损失。


日期:2008-8-15 14:00:36
  当牛奶短缺的形成是由于这种价格上限时,一些配给牛奶的机制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这种机制可能是排长队,那些愿意提前来到并排队等候的人得到1公斤牛奶,不愿意等侯的人就得不到;或者是生产者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偏好来配给牛奶,只配给朋友、亲戚或官员;或者是牛奶分配给了那些愿意暗中向生产者付钱的人,实际上,这些贿赂使牛奶总价格(包括贿赂)接近于均衡价格,而一般使用贿赂的人是富有的人。尽管价格上限政策是出于帮助低收入消费者的愿望而出台的,但并不是所有低收入消费者都能从这种政策中受益。有些低收入消费者不得不排队等候,以较低的价格得到牛奶,而另一些低收入消费者则根本得个到任何牛奶。
  牛奶市场的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一般规律:当政府对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物品的短缺,因而生产者必然在大量潜在消费者中配给稀缺物品。在这种价格上限之下产生的配给机制很少是合意的。排长队是无效率的,因为这样做浪费了消费者的时间;根据生产者的偏好来配给牛奶则会产生腐败;对生产者也是无效率的,因为价格上限既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又降低了生产量。与此相比,自由贸易的市场既有效率又公平,因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愿意支付市场价格的人都可以得到牛奶。

二、价格下限
  价格上限是确定价格法定的最高限,而价格下限是确定法定的最低限。为了考察价格下限的影响,我们看一下小麦市场。如果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对小麦实行价格下限,这时可能有两种结果。
  如果当均衡价格是1.5元/公斤时,政府确定的价格下限是1元/公斤,我们可以从图2-14(a)幅中看到,由于均衡价格高于价格下限,价格下限没有限制性。市场力量自然而然地使价格向均衡变动,价格下限没有影响。
  图2-14


日期:2008-8-15 23:32:49
  
  图2-14 (b)幅表示当政府把价格下限定为每公斤小麦2元时出现的情况,由于均衡价格1.5元低于价格下限2元,价格下限对市场有限制性约束。供求力量使价格向均衡价格移动,但当市场价格达到下限时,就不能再下降了,市场价格等于价格下限。在这种价格下限时,小麦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有些想以现行价格出售小麦的农民卖不出去。因此,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小麦生产过剩。


日期:2008-8-16 0:25:51
  正如价格上限和短缺会引起不合意的配给机制一样,价格下限和过剩也是这样。在价格下限的情况下,一些生产者不能按市场价格卖出他们生产的所有东西。那些有权力、有关系或者善于贿赂的人能比普通的农民更好地出售自己的小麦。与此相比,在—个自由交易的市场中,价格起到配给机制的作用,生产者可以按均衡价格卖掉他们想卖的所有东西。
  如果政府想使农民的利益切实得到保障,将不得不按价格下限收购大量小麦,把它们储存起来或者用其他方法处理掉,否则将不得不限制小麦的生产。政府对市场规律的干预使自己陷入到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中。

日期:2008-8-16 9:07:34
  案例研究:最低工资能保障低收入者的权益吗?
  
   最低工资法规定了企业向员工支付的最低工资,为了考察最低工资的影响,我们必须考察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所有市场一样服从于市场规律。人决定劳动力供给,企业决定劳动力需求。在没有政策干预时,劳动力价格即工资调节使劳动力市场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劳动力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结果是失业量增加。因此,最低工资增加了有工作工人的收入,但减少了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工人的收入。
  为了充分理解最低工资,重要的是要记住,劳动力市场不是只包括一个劳动力市场,而是包括许多不同类型工人的劳动力市场。最低工资的影响取决于工人的技能与经验。技术高而经验丰富的工人不受影响,因为他们的均衡工资大大高于最低工资,对于这些工人,最低工资没有限制性。最低工资对低工资工人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最大,因为低工资工人属于技术最低、经验最少的劳动力成员,因而均衡工资往往较低。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最低工资上升10%,会使低工资工人就业减少1%一3%。此外,有些缺少经验和技能的工人往往愿意接受较低工资以换取在职培训,由于提高了最低工资,这些岗位可能就不会存在了。
  最低工资除了改变劳动力的需求量之外,还改变了劳动力的供给量。由于最低工资增加了技术最低、经验最少的劳动力成员,它也增加了选择寻找工作的青少年的人数,因为青少年属于技术最低、经验最少的劳动力成员。所以,当最低工资提高以后,一些正在上学的青少年可能选择辍学来参加工作。这些新辍学的青少年代替了那些以前就业的技术最低、经验最少的工人,使他们现在成为失业者。所以高的最低工资引起失业,鼓励青少年辍学,并使一些不熟练工人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在职培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所以经济学家几乎总是反对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在经济学家看来,价格并不是某些偶然过程的结果。他们认为,价格是隐藏在供给和需求曲线背后的千百万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的结果:价格平衡了供求关系,从而起到协调经济活动的作用。当政府企图用价格控制的方法来干预市场时,他们往往模糊了指引社会资源配置的信号。也许决策者进行价格控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市场结果是不公正的,价格控制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帮助穷人。例如,为了使低收入者能喝得起牛奶,政策规定牛奶最高售价;廉价房或者廉租房政策的目的是帮助穷人都能住得起房;规定粮食产品的最低价格是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而最低工资法是想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但是价格控制往往伤害了它想要帮助的人,产生了政策设计者不想要或没有预见到的结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无视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不公平结果,它只意味着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价格控制(包括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可能不是最有效的工具。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讨论针对市场规律产生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政府可能采取的一些方法,即利用市场力量而不是与之对抗。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给贫困家庭住房补贴来使他们住得起房子,与价格控制不同,这种住房补贴并不减少住房供给量,因而也就不会引起住房短缺。同样,工资补贴提高了贫穷工人的生活水平又没有刺激企业少雇工人,工资补贴的例子是负所得税制度。这些替代性政策往往比价格控制好,但也并不完善,因为租金和工资补贴要花费政府资金,因而要求更高的税收,税收也有自己的成本。

日期:2008-8-17 21:18:18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在许多城市,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廉价房或者廉租房政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帮助穷人都能住得起房。城市廉价房或者廉租房政策是帮助穷人能住得起房的好方法吗?
  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政策是一种帮助穷人提高生活水平的极无效率的方法,他们称城市廉价房或者廉租房政策是“除了轰炸之外,毁灭一个城市的最好方法”?
  
  2、火车票贩子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尽管公安部门一直在加大打击力度,为什么火车票贩子却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公安部门打击不力,还是我国政府关于铁路运输的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日期:2008-8-18 14:30:48
  第四节 国际贸易的利益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我们知道各国都可以从相互贸易中获得利益,因为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现在我们就来分析每个国家如何从国际市场上获得这种贸易的好处,以及这些好处是如何分配给各个经济参与者的。
  
  一、一个国家没有国际贸易时的情况
  
  现在我们来分析钢铁市场,因为钢铁市场十分适于用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得失,钢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生产,而且钢铁的世界贸易也很大。另外钢铁市场也是决策者经常考虑是否实施贸易限制以便保护国内钢铁生产者免受外国竞争的—个市场。我们这里考察一个假想的A国钢铁市场。
  我们先假设A国的钢铁市场是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的,根据政府法令,A国不允许任何个人进口或者出口钢铁。如果谁违背了这条法令,是要被砍头并被没收财产的。惩罚如此严厉,以至于没有一个人敢违法走私钢铁。
  由于没有国际贸易,A国的钢铁市场就是由A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组成的。如图2-15所示,国内价格调整使国内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量平衡。该图表示在没有国际贸易的均衡时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我们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来衡量消费者和生产者从钢铁市场上得到的总收益。
  
  图2-15没有国际贸易时的情况


日期:2008-8-18 14:32:55
  二、一个国家有国际贸易时的情况
  现在我们假设A国选出了一位新总统。新总统是一位改革家,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改变A国闭关锁国的贸易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国际贸易自由的政策。此时,A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从钢铁市场上得到的总收益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一)A国会成为一个钢铁进口国,还是钢铁出口国?换句话说,如果允许自由贸易,A国是在国际市场上是买还是卖钢铁?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比较现在A国的钢铁价格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钢铁价格。我们把国际市场上流行的价格称为世界价格。如果钢铁的世界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那么,A国一旦允许贸易,就会成为
  一个钢铁出口国。A国的钢铁生产者渴望得到在国外可以得到的高价格,并开始向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出售它们的钢铁。反之,如果钢铁的世界价格低于国内价格,那么,A国就将变成—个钢铁进口国。由于外国生产者提供了更低的价格,A国的钢铁消费者将购买其他国家的钢铁。
  实际上,比较世界价格和国内价格就是看看A国在生产钢铁方面有没有比较优势。国内价格反映钢铁的机会成本,它告诉我们,A国为了得到一单位钢铁必须放弃多少其他东西。如果国内价格低即表示A国生产钢铁的成本低,这表明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A国生产钢铁有比较优势。如果国内价格高即表示A国生产钢铁的成本高,这表明外国生产钢铁有比较优势。各国之间的贸易最终要根据比较优势,这就是说,贸易之所以互惠是因为它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二)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为了分析自由贸易对福利的影响,我们假设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A国是一个小型经济,因此,它的行动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小型经济假设对分析钢铁市场有一种特殊含义:如果A国是一个小型经济,那么,A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将不影响钢铁的世界价格,可以说在世界经济中A国是价格接受者。这就是说,A国把钢铁的世界价格作为既定的,它可以按这种价格出售钢铁成为出口国,也可以按这种价格购买钢铁并成为进口国。
  小型经济假设并不是分析从世界贸易中受益或受损所必要的。但是这个假设会使我们的分析大大简化,在大型经济更为复杂的情况下,基本结论并不会改变。
  
  1、 出口国的得失
  
  图2-16表示了贸易前国内价格低于世界价格时A国的钢铁市场。一旦允许自由贸易,国内价格上升到等于世界价格,没有一个钢铁生产者会接受低于世界价格的价格,没有一个消费者会支付高于世界价格的价格。现在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国内供给量不等于国内需求量。供给曲线表示A国生产者的钢铁供给量,需求曲线表示A国消费者的钢铁需求量。由于国内供给量大于国内需求量,A国把钢铁出售给其他国家。因此,A国成为一个钢铁出口国。虽然国内供给量与国内需求量不同,但钢铁市场仍然是均衡的,因为现在有其他市场参与者:世界其他国家。可以认为世界价格时的水平线代表世界市场的钢铁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是完全富有弹性的,因为A国作为一个小型经济使其可以按世界价格销售它想销售的任何数量。
  
  图2-16 出口国的国际贸易

现在考虑开放贸易的得失,显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贸易迫使国内价格上升到世界价格,国内钢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他们现在可以按更高的价格出售钢铁,但是国内钢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因为他们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购买钢铁。
  为了具体衡量这种得失,我们观察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动。如图2-17及表2-6所示,在允许贸易前,钢铁价格调整使国内供给与国内需求平衡,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和贸易前价格之间的面积)是A+B;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和贸易前价格之间的面积)是C。贸易前总剩余(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是面积A+B+C。在允许贸易以后,国内价格上升到世界价格。消费者剩余是面积A(需求曲线和世界价格之间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是面积B+C+D(供给曲线与世界价格之间的面积),因此有贸易时的总剩余是面积A+B+C+ D。
  
  图2-17自由贸易如何影响出口国的福利


日期:2008-8-18 14:35:10
  表2-6


日期:2008-8-18 14:36:20
  这些计算表明了在—个出口国中谁从贸易中受益,谁从贸易中受损。显然,生产者受益,因为生产者剩余增加了面积B+D;消费者受损,因为消费者剩余减少了面积B,但是国际贸易使A国的总剩余增加了面积D。
  
  以上对出口国的分析得出了以下两个结论:
  (1)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国时,该物品的国内生产者受益,消费者受损。
  (2) 国际贸易增加了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赢家的收益超过了输家的损失。
  
  2、进口国的得失
  
  现在假设贸易前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允许国际贸易之后,国
  内价格必须等于世界价格。如图2-18所示,国内供给量小于国内需求量,国内需求量与国内供给量之间的差额要向其他国家购买,A国成为一个钢铁进口国。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价格时的水平线代表国际市场的供给曲线,这条供给曲线是完全有弹性的,因为A国是一个小型经济,可以按世界价格买到它想购买的钢铁数量。
  
  图 2-18 进口国的国际贸易


日期:2008-8-18 14:37:47
  考虑开放贸易的得失,现在又是并非每一个人都受益的情况。当国际贸易迫使国内价格下降时,国内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他们现在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钢铁),而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他们现在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钢铁)。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变动的大小,如图2-19和表2-7所示,贸易前,消费者剩余是面积A,生产者剩余是B+C,总剩余是A+B+C。允许贸易以后,消费者剩余是A+B+D,生产者剩余是C,而总剩余是A+B+C+D。
  图 2-19自由贸易如何影响进口国的福利


日期:2008-8-18 14:39:13
  这些福利计算表明了,在一个进口国中谁从贸易中受益,谁从贸易中受损。消费者受益是因为消费者剩余增加了B+D。生产者受损是因为生产者剩余减少了B。消费者得到的利益超过了生产者的损失,总剩余增加了D。
  
  以上的分析得出了两个与出口国情况相似的结论:
  (1)当一国允许国际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国时,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受益,生产者受损。
  (2)国际贸易增加了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赢家的收益超过了输家的损失。
  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了贸易可以使每个人和国家的状况变好。如果A国开放它的钢铁市场,无论最后A国是进口还是出口钢铁,都会使A国的整体状况变好。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会有赢家和输家。在这两种情况下,赢家的利益都大于输家的损失,所以赢家可以补偿输家,并使一个国家的整体状况变好,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然而在现实中,国际贸易中输家得到的补偿是很少的,所以尽管国际贸易会增加一个国家整体的福利,输家也可能会反对国际贸易。
  
  
  三、对国际贸易加以限制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有何影响?
  
  1、关税的影响
  
  A国政府决策者现在考虑用关税(对进口者征收的税)对进口钢铁加以限制,如果A国是一个钢铁出口国,钢铁的关税对A国就没有影响。只有在A国是一个钢铁进口国时,关税才是重要的。
  现在我们比较有没有关税时A国的福利。图2-20表示A国的钢铁市场。在自由贸易之下,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关税使进口钢铁的价格提高到世界价格之上,其增加量等于关税。那些国内钢铁生产者现在能以高于世界价格的价格(世界价格+关税量)销售他们的钢铁。钢铁价格变动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由于关税提高了钢铁价格,它使国内需求量减少了,国内供给量增加了,因此,关
  税减少了进口量。
  
  图 2-20关税对福利的影响


日期:2008-8-18 14:41:30
  现在考虑关税的得失。由于关税提高了国内价格,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而国内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此外,政府增加了收入。为了具体衡量这些得失,我们观察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收人的变动,表2-8说明了这些变动。
  
  表 2-8


日期:2008-8-18 14:42:51
  在有关税之前,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消费者剩余,即需求曲线与世界价格之间的面积是A+B+C+D+E+F,生产者剩余,即供给曲线与世界价格之间的面积是G,政府收入等于零。总剩余,即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收入之和是A+B+C+D+E+F+G。如果政府征收关税,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其高出量为关税。现在消费者剩余是A+B,生产者剩余是C+G,政府收入等于有关税后的进口量乘以关税规模,是面积E。因此,有关税时的总剩余是A+B+C+E+G。
  为了确定关税对总福利的影响,我们把消费者剩余的变动(为负)、生产者剩余的变动(正)和政府收入变动(正)相加。我们发现市场总剩余减少了D+F。这表示关税的无谓损失。关税引起了无谓损失毫不奇怪,因为关税也是—种税,与任何一种物品销售税一样,扭曲了激励并使稀缺资源配置背离最优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
  (1)钢铁的关税使国内生产者能收取的钢铁价格高于世界价格,从而鼓励了他们增加钢铁的生产。
  (2)钢铁关税提高了国内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从而鼓励他们减少钢铁的消费。
  (3)D代表钢铁过分生产带来的无谓损失,而F代表消费不足带来的无谓损失,关税的总无谓损失是这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
  
  
  2、进口配额的影响
  A国政府决策者现在考虑用进口配额(对进口量的限制)对进口钢铁加以限制。假设A国政府发放有限量的进口许可证,每张许可证给予许可证持有者从国外向A国进口若干吨钢铁的权利。我们比较一下自由贸易政策下与有这种进口配额时的福利。
  图2-21表示进口配额如何影响A国的钢铁市场。由于进口配
  额使A国人不能从国外购买他们想要的钢铁量,在世界价格时钢铁
  的供给不再是完全有弹性了,相反,只要A国的钢铁价格高于世界价格,许可证持有者就可以进口允许他们进口的数量,A国钢铁的
  总供给等于国内供给加进口配额量。这就是说,世界价格以上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移动量等于配额量(世界价格以下的供给曲线并不移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对许可证持有者无利)。 A国钢铁价格调整使供给(国内加进口)与需求平衡。如图2-21所示,配额使钢铁价格上升到高于世界价格,国内需求量下降了,而国内供给量增加了。进口配额减少了A国钢铁进口量。
  图 2-21进口配额对福利的影响

现在考虑进口配额的得失。由于进口配额使国内价格上升到世界价格之上,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此外,许可证持有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他们能按世界价格从国外购买并按较高的国内价格出售而得到利润。为了衡量这种得失,我们观察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许可证持有者剩余的变动,如表2-9所示:
  
  表 2-9


日期:2008-8-18 14:46:06
  在政府实行配额之前,国内价格等于世界价格。消费者剩余,即需求曲线与世界价格之间的面积是A+B+C+D+E+H+F,生产者剩余,即供给曲线与世界价格之间的面积是G,许可证持有者剩余为零,因为没有许可证。总剩余,即消费者、生产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剩余之和,是面积A+B+C+D+E+H+F+G。
  政府实行进口配额并发放许可证以后,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国内消费者得到的剩余等于A+B,而国内生产者得到的剩余等于C+G,许可证持有者从每一单位进口中得到的利润等于A国钢铁价格和世界价格之间的差额,他们的剩余等于这种价格差乘以进口量,因此,它等于E+H,有配额时的总剩余是A+B+C+E+H+G。
  为了说明实行配额时总福利如何变动,我们把消费者剩余变动(负)、生产者剩余变动(正)和许可证持有者剩余变动(正)加在一起,我们发现,市场总剩余减少了D+F的面积。这个面积代表进口配额造成的无谓损失。
  比较图2-21中的进口配额分析和图2-20中的关税分析,我们发现,它们基本是相同的,关税和进口配额都提高了物品的国内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国内生产者的福利,并引起了无谓损失。这两种贸易限制类型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关税增加了政府收入(图2-20中的E),而进口配额增加了许可证持有者的剩余(图2-21中的E+H)。
  
  3、几种国际贸易限制政策的比较
  为了使关税与进口配额看起来更加相似,假设政府通过对许可证收费来占有许可证持有者的剩余,进口一吨钢的许可证的价格正好等于A国钢铁价格和世界价格之间的差额。如果政府这样做,进口许可证费用的作用就完全和关税一样,在这两种政策之下,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收入完全相同。
  虽然在我们的分析中,进口配额和关税看来都引起了相似的无谓损失,但进口配额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无谓损失,因为实际上实行进口配额来限制国际贸易的国家很少通过出卖进口许可证来收取费用。例如当A国实行配额时,每个人都知道,许可证将给予用最多资源来游说A国政府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一种隐含的许可证费用——游说的成本。但是,这种费用的收益并没有由政府得到,而是用于游说支出上了,这种配额引起的无谓损失不仅包括过分生产的损失(D)和消费不足的损失(F),而且还有许可证持有者剩余(E+H)中浪费在游说费用的那一部分。
  由于这些区别,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关税的危害比较小一些,关税给政府带来的收入,或许使某些其他税收的降低成为可能,从而部分抵消其对进口国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害。而配额则将由其造成的价格差异所带来的利润,放入那些能够得到进口许可证的商人的口袋,甚至进入那些发放进口许可证的官员的口袋。因此,如果一国政府已决定实行配额,那么它应该拍卖那些稀缺的进口配额许可证,通过拍卖可以保证是政府而不是进口商得到了由进口许可证带来的收益。另外,官僚们也就不可能按照贿赂、友情或裙带关系去发放进口许可证了。
  近年来,一些国家采用自动出口限制的做法来限制国际贸易。例如,中国政府有时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自愿”限制在中国销售的汽车。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就把许可证分配给日本企业,因而这种许可证剩余就归这些日本企业。从中国福利的角度看,这种自动出口限制远远不如中国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甚至不如进口配额。虽然这些做法都提高了价格,限制了贸易并引起无谓损失,但关税至少是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收入,进口配额增加了中国商人的利益,而自动出口限制给日本汽车公司带来收入。

日期:2008-8-18 14:59:57
  四、要不要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
  A国的新总统现在考虑是否开放钢铁贸易,他注意到,与世界价格相比,国内价格是高的。因此,国际贸易将引起钢铁价格下降,并损害了国内钢铁生产者的利益。于是在实施新政策之前,他征询了A国钢铁公司的意见。毫无疑问,钢铁公司会反对钢铁自由贸易。他们认为,政府府该保护国内钢铁行业免受国外竞争。他们用以下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一)工作岗位论
  
  A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个论点是,钢铁的自由贸易将引起钢铁价格下降,这就使A国的钢铁产量减少,从而减少了A国钢铁行业的就业。一些A国的钢铁工人将失去他们的工作岗位。
  我们知道,自由贸易在它消灭了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当A国人从其他国家购买钢铁时,其他国家得到的资源也要购买A国的其他物品。A国的工人可以从钢铁行业流动到A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虽然这种转变在短期中会给一些钢铁工人带来痛苦,但它使整体A国人可以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国际贸易的反对者通常怀疑贸易创造工作岗位。他们会反驳说,每一件东西都是在国外生产更便宜,那么在自由贸易之下,A国人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就业都会是不利的。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了解的,贸易的好处是依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即使一国在生产每一种物品上都比另一国强,每个国家也仍然能从与别国的贸易中获益。每个国家的工人最终都会在该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找到工作岗位。
  
  (二)国家安全论
  A国钢铁公司的第二个论点是,钢铁是用于生产枪炮和坦克的。自由贸易特使A国变得依靠外国来供给钢铁。如果以后爆发了战争,A国就不能生产足够的钢铁和武器来保卫自己。
  我们承认,当存在对国家安全的正当关心时,保护关键行业可能
  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观点很可能被那些渴望以损害消费者为代价来给自己谋利的生产者所利用,会诱使一个行业的人夸大它们在国防中的作用,以便得到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
  
  (三)幼稚产业论
  
  A国钢铁公司的第三个论点是,钢铁行业在A国是新兴行业,需要暂时性贸易限制的支持,以有助于该行业的建立。在保护期以后,钢铁行业将成熟.并能与外国竞争者竞争。
  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要求的动机。因为,有时老行业也认为,他们也需要暂时性保护,以便有助于他们对新环境作出调整。其实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在现实中也难以实施,为了成功地运用保护,政府要确定哪个行业最终是有利的,并确定保护这些行业得到的利益是否大于保护给消费者带来的代价。挑选这些行业是及其困难的,这种做法往往是在保护那些在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而且,一旦一个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得到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暂时性”政策就很难取消。
  即使钢铁行业对A国在长期中是有利的,钢铁企业的企业家也应该愿意为了实现最终的利润而遭受暂时的亏损。保护并不是一个行业成长所必需的,如果一个行业值得进入,企业最终会有利润,企业应该能够承受暂时的损失以换取未来的成长,并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温室的花草是不能适应自然界的暴风雨的。

(四) 不公平竞争论
  A国钢铁公司的第四个论点是,只有各国都按同样的规则行事,自由贸易才是合意的。如果不同国家的企业服从于不同的法律和管制,那么,希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就是不公平的。例如,假设B国政府通过给予钢铁公司补贴来扩大钢铁出口。A国的钢铁行业就会认为,它应该受到免除这种不公平竞争的保护,因为B国不是公平竞争。
  实际上,从另一个国家以有补贴的价格购买钢铁是不会损害A国的整体利益的,虽然A国的钢铁生产者要蒙受损失,但A国的钢铁消费者却能从这种低价格中获益,消费者从低价购买中得到的好处会大于生产者的损失。B国对其钢铁业的补贴不是一个好的政策,因为承担负担的是B国的纳税人,而A国却可以从低价购买的钢铁中获益。
  只有补贴是掠夺性政策的一部分(如果补贴是用于把A国企业赶出市场并建立垄断地位,以后再提高价格)时,才是应该A国政府需要注意的。但是B国的钢铁补贴可能并不属于这一范畴,因为除了B国以外,A国还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钢铁。
  
  (五)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A国钢铁公司的第五个论点是,A国政府在与自己的贸易伙伴讨价还价时,贸易限制可能是有用的。贸易限制威胁有助于消除外国政府业已实施的贸易限制。例如A国可以威胁,除非B国取消它的小
  麦关税,否则就要对钢铁征收关税。如果B国对这种威胁的反应是取消了它的关税,结果可能是更自由的贸易。
  这种讨价还价策略的问题是,威胁可能不起作用。如果威胁没起作用,A国的选择就困难了。它可以实践它的威胁并实行贸易限制,这就会减少它自己的经济福利。或者它也可以收回自己的威胁,这又会使它在国际事务中失去尊严。面对这种选择,A国也许是最好不要先作出这种威胁。
  
  (六)经济学家的结论
  
  经济学家和普通公众对自由贸易的看法可能不一致。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一种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方法,自由贸易提高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既然一个国家可以允许各省之间无限制的贸易,而从中受益。世界也同样能从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中受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家关于贸易的观点,我们假设A国总统接受钢铁公司的建议,决定不允许钢铁自由贸易。但是有一天,某位A国发明家发现了一种以极低成本炼钢的新技术,但是发明家对自己的炼钢技术保密。发明家被A国人民誉为天才,因为钢铁的用途如此之广,这项发明降低了许多产品的成本,并使所有A国人都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其他一些钢铁公司由于受到新技术的冲击,不得不破产倒闭而转向其他行业,这些钢铁公司的炼钢工人也会蒙受暂时失业的痛苦,但最终他们在其他行业找到了工作,进入由于A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行业。每一个人都懂得,付出的这些代价是技术进步不可避免的—部分。几年以后,一位记者决定调查这个神秘的新炼钢过程。他偷偷地潜入到发明家的工厂,发现发明家根本没有炼钢。他只是违法从其他国家进口钢铁,发明家所发明的唯一事情是从走私钢铁中获利。当真相最终被披露时,政府停止了发明家的经营。钢铁价格上升了,工人又回到钢铁厂的工作岗位,A国退回到以前的生活水平。发明家被砍头并被没收全部财产,仅仅因为他不是发明家而只是一个经济学家。
  今天人们往往也对外国竞争心存疑虑,“购买国货”听起来也似乎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正如林肯曾经说过的话:“对关税我知道的不多,但我确实知道当我从英格兰买一件上衣时,我得到上衣,英格兰得到钱。当我在美国买上衣时,我得到上衣而美国得到了钱。”这种说法代表了一般人的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国卖的比买的多,对这个国家就是有益的。因为这种贸易顺差意味看贸易盈余,但是取得贸易盈余并不一定能改善一国的经济福利。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蜡烛制造商请愿书》中讽刺了那些旨在排斥与国货相竞争的外国产品的观点。他写道:“某一外国对手正在和我们进行不可容忍的竞争。他在生产光线方面享有如此的优越条件,以致即使低价出售,也能完全占有我们国家的市场。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天上的太阳。我们请求通过一项法律,封闭所有阳光能够进入我们房子的窗户、通道和缝隙,使其无法损害使我们这一为全国民众谋福利的产业。”
  既然自由贸易对一国总体如此有利,为什么贸易保护主义的鼓吹者仍能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呢?其原因就在于这一小部分人能从某些保护措施中获利,所以可以用大量资金向那些政府决策者们进行游说。相反,单个消费者们只是在某种商品上受到贸易限制的轻微影响,这些损失很小而且很分散,所以个人没有什么动力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对每项关税发表意见。在每个国家中,自由贸易的那些永远不知疲倦的敌人都是那些受到保护的人和企业的特殊利益集团。所以经济学家一般很少同情那些因开放贸易而受到伤害的企业,因为这是企业所面临的诸种风险之一,而且一般它们都可以得到足够的风险补偿。创新会摧毁旧企业,汽车的引进也会损害马车的生产,但对新技术关门,或对廉价的外国产品关门,才是最糟糕的经济政策。
  
  案例研究1:巴西保护本国计算机产业的悲剧
  
  巴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贸易保护主义悲剧的案例。1984年巴西通过一项法令,禁止任何外国计算机的进口,其目的就是对处于初级阶段的巴西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法令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震惊的,巴西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比迅速发展的世界水平落后许多年,而消费者则要支付2倍或3倍于世界市场的价格。根据估计,这项法令使巴西消费者每年付出9亿美元的代价。同时,由于巴西的计算机价格大高,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所以巴西的计算机公司不能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计算机的高价也损害了经济其他部分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经济部长卡多索·德·麦罗说:“由于这一不理智的爱国主义,我们变得更加落后,计算机产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巴西其他产业的现代化。”
  来自巴西消费者和企业界以及美国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迫使巴西政府在1992年放弃了计算机进口禁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电器商店里便摆满了各种进口的电脑。巴西的公司开始从计算机革命中获益 。每个国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到了比较优势理论。
  
  
  案例研究2: 摩托罗拉的往昔时光
  
  提到电视机,现在几乎没人说得出美国制造的电视机品牌。事实上,美国也确实是没有值得一提的民用电视机生产商。美国人使用的电视机基本上都依赖进口。说起来有些奇怪。世界头号技术和工业大国居然不能生产民用电视机。过去当然不是这样的。电视台在美国发展极盛,电视文化成为塑造美国20世纪文化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而在电视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人也曾领先全世界。  摩托罗拉公司自1947年开始建厂生产电视机。品牌是“夸星”牌。当时,摩托罗拉的电视机生产非常兴旺,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60年代生意最兴隆时,每天生产2000台电视机。制造工厂所在的小镇也因为摩托罗拉的成功而兴旺发达,充满活力。不幸的是,后来他们遇到了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  

二战以后,日本的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在引进原发性技术以后,日本人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市场。他们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降低价格等方面做得更好。尤其是在进入1970年代以后,日本人在家用电器方面的优势渐渐变得不可动摇。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人,生产电视机的摩托罗拉节节败退。先是增长放缓,然后是不再有任何增长,随后就是无可挽救的衰退。到了1974年,终于不能再坚持下去了。摩托罗拉把制造电视机的工厂卖给了日本的三菱公司。  
  摩托罗拉是一家企业文化十分优秀的公司。在公司内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公司对员工十分慷慨,而员工则对公司报以忠诚和热爱。公司很有一种大家庭的气氛。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公司由于市场困境不得不出售转让给外国人时,员工会是多么伤心。  为了尽可能保护员工的利益,摩托罗拉的管理者在出售工厂时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在他们的要求下,三菱公司承诺把工厂保留下去。这样就为工厂所在的小镇保留了一大批就业岗位和经济基础。否则,这个小镇很可能会就此衰落下去。  但是后来,电视机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激烈。三菱公司也无力再继续保留这家工厂。他们没有遵守诺言。两年以后,1976年,工厂被关闭。大量工人失业,而那个小镇,果然陷入了萧条,许多人离开了家乡去其他地方谋生。小镇的人口总数再也没有达到过鼎盛时期的水平。  假如在1976年讲述这个故事,那将是一个彻底的伤感故事,但在今天,在摩托罗拉继续高歌猛进的今天,这个故事则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不再是一个被外国人击败、民族工业一败涂地的令人沮丧的故事,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重新调整组合,进入更高效的应用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令人鼓舞的故事。  
  1970年代,美国政府如果奉行保护民族工业、限制进口的政策,那是决不会找不到理由的。作为发明电视机的国家,且又拥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仅仅是为了民族自尊心,也应该坚持使用自己制造的电视机。  不过,美国也许能够做到不让日本电视机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不能改变日本电视机在质量、价格方面对美国电视机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电视机生产已经无可挽回地落后了。这是事实。不管这是由于美国人不努力,还是因为日本人太努力,总之,事情已经发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坚持保护民族工业,就等于是在保护落后。保护落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的资源——各种原材料、工人的劳动力、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研究者的科研能力等等,用来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的商品。日本人的成功表明他们找到了更优异的资源利用方式,美国人拒绝日本商品就等于是拒绝这种更优异的资源利用方式。这当然会使日本人蒙受损失,但损失更大的是美国人己 
  对于美国人来说,始终重要的事情就是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利用他们的各种资源,这才能使他们的整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会禁止世界上的高效资源利用方式进入美国——这种进入方式就是进口;另一方面也将使得美国人失去寻找资源更优利用方式的动力。如果现在的产品就卖得很好,为什么要去探索其他?  
  幸运的是,美国奉行的是开放市场的政策。如果日本人造电视机更好,那就让他们去造好了。美国人把资源转到其他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同样一个工人,如果固执地继续生产电视机,将在效率上落后于日本工人,但当他转而制造世界领先的手机时,就成为了世界上最高效的工人之一。在后一种情况下,美国的资源得到了尽可能充分的利用。  
  而且,美国人可以用造出来的手机换得的钱再去购买日本人的电视机。可以认为,美国人这时是在“间接”生产电视机。由于生产效率提高了,以“间接”的方式生产,美国人一定可以得到比自己直接生产时更多的电视机。日本人的成功同样会造福美国人。事实也的确如此。按照购买力计算,即使不考虑电视机本身的技术进步,美国市场上,现在的电视机价格也大大低于1960年代的价格。美国人的真实生活水平提高了。  
  当然,转行是有风险的。贸易保护主义确实能够使美国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都停留在原有的利用水平上停滞不前。这时,美国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生活水平。它不再有从世界上得到帮助的机会。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许依旧能够提高,但提高速度肯定会远远低于与世界融为一体时的水平。  
  实际上,对于美国来说,摩托罗拉的故事并不是闻所未闻的新鲜故事。历史上,一直到19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国家形象都是一个农业国家。假如那时的美国政府就奉行贸易保护政策,确保美国的农民利益不受到世界竞争的威胁,也许美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家。那时,美国唯一可以自豪的也许就是它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的,毕竟,美国拥有大片的耕地。  
  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危害就在于它阻止了美好未来的出现。假如人们知道他们将要失去的一切,我敢肯定,是不会有人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面对今天的摩托罗拉,还会有人为它当初放弃电视机生产而感到伤心和遗憾吗?在贸易保护者的鼓动之下,人们只能看到来势汹汹的外国竞争者和危如累卵的民族工业,而看不到开放的世界给予他们的广阔天地和无穷机会。
  
  
  五、国际合作
  
  由于认识到贸易的好处和贸易限制政策坏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努力建立一种减少贸易壁垒的国际经济秩序,无论大国和小国都进行各种努力以减少贸易壁垒。就全球范围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是知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5年这个组织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就略小一些的范围而言,地区性贸易集团也得到了发展。
  GATT是根据三条指导性原则建立的。第一条是互惠性,如果一国降低了自己的关税,它就可以期望GATT中的其他国家也降低自己
  的关税。第二条是非歧视性,任何GATT成员都不得进行只有利于一两个国家的特殊贸易。第三条是公开性,应该把进口配额和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都转变为关税,从而可以确定其影响。GATT有许多阶段性成果,包括在1967年完成的肯尼迪回合,1979年完成的东京回台,以及1993年完成的乌拉圭回合等。总起来说,这些回合显著减少了工业品的关税。制成品的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 40%减少到1992年的5%,而乌拉圭回合使它们进一步下降。
  GATT和WTO在减少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达成多方协议的困难使其进展缓慢。同时,许多国家形成了贸易集团,即与它们相邻的国家达成协议,不仅消除了贸易壁垒,而且便于资本和劳动的流动。最重要的贸易集团是欧洲联盟即欧洲共同市场的继承者,它现在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一个北美洲内的自由贸易区)也规定在区域内物品和劳动自由贸易,没有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还有许多较小的自由贸易区,比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区等。

第三章市 场 结 构(略)
   第三章的内容是市场结构和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尽管其内容是非常的精彩和有趣,但是考虑到其中的一些图表对初次接触经济学知识的人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我决定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先向大家介绍不需要图表的经济学知识,以增加大家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信心,故先略去本章的内容。
  以下几章的内容基本上不再有图表,相信大家阅读起来肯定会感到更加兴趣盎然。

日期:2008-8-20 14:26:48
  第四章 风险与不完全信息
  第一节风险与不确定性
  
   一、风险与概率
  
   我们在前面分析市场时,假定供给和需求是已知的,并且每个企业都可以预计其他企业将会如何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活动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经济活动经常会产生用基本理论不能把握的复杂问题,例如你要办一个公司,就要面临技术、成本、价格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你可能预计这个公司需要投资1000万元,但这只是你的预计,因为你不知道在你的开办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物价会不会上涨;在办理各项执照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刁难;投资期会不会因为天气因素而延长;在采购设备时会不会上当受骗等等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因素。你对成本、价格以及销售量的预计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你预计的产品成本是60元/件,实际成本却可能是80元/件;你预计的产品价格是100元/件,但是等你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价格也可能下降为50元/件;你预计的销售量是100万件,实际销售量却可能是30万件。你开办公司的目的是盈利,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可能由于亏损而破产。再例如你大学毕业时,可能要面临要不要继续上研究生的选择,根据当前的情况上研究生也许是合算的,但是3年后的情况却可能发生变化,还不如现在就业。另外,你投资某家企业的股票或者是投资房地产,目的是盈利,但是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却可能导致你亏损。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所谓风险就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投资,有可能赚钱,也有可能亏本,结果是不确定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些投资是有风险的。而且,我们认为亏本的可能性越大,投资行为的风险就越大。为了分析风险,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概率。所谓概率是指在反复试验中,预期某一事件出现次数在试验总次数中所占的比率。例如我们多次投掷一枚硬币,正面出现的次数接近于投掷总次数的一半,那么我们就说正面出现的概率是1/2或者50%。
  实际上,整个经济生活到处都充斥着风险。无论你是开车、买房、进行股票投资或者开办公司,你都在冒着生命或财产的风险。面对风险,人们态度会如何呢?下面我们就对经济生活中的风险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假设你是一个求职者,老板说:现在有两个薪水方案供你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是你的工作无论做的好坏,固定月薪5000元;另一个方案是如果你做的好月薪10000元,如果做的不好则月薪为0元。你考虑到你把工作做好的概率是50%,做不好的概率也是50%,那么你应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你选择第二个方案,有50%的概率每月得到10000元,也有5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所以选择第二个方案的期望收益是每月5000元(10000×50%十0×50%),但是这个5000元是不确定的,即有风险的。如果你选择第一个方案则可以得到无风险的固定收益5000元。
  按照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你可能会选择有把握的事,即第一个方案以获得每月5000元的固定收入。这是因为损失掉5000元所造成的痛苦比多得到5000元收益所带来的快乐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如果你没有收入,你将无法生活。而额外增加5000元对你的重要性可能并不大,只不过使你的生活水平稍有改善而已。也许你宁愿选择每月4500元的固定工资而不愿意选择不确定的5000元收入,因为你可能觉得这种有风险的5000元所带来的效用仅仅相当于无风险的4000元的效用。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无风险的5000元收益在价值上要大于有风险的5000元收益。 一般地说,人们都不愿冒风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喜欢做有把握的事情。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期望值下人们更愿意要风险小的结果。
  
  
  案例研究:为什么赌博是坏事?
  
  为什么赌博被认为是很坏的事情呢?我们可能因为道德、伦理和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反对赌博。现在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反对赌博,其理由有以下两点:  首先,即使庄家不取抽头,不搞别的花样,赌博也只是毫无益处地把金钱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人手里。赌博并不创造新的价值,却要耗费时间和资源。所以,除了小金额赌博还有某些娱乐功能外,赌博危害社会并减少国民收入。
  其次,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使在机会均等的最公平的赌博中,输家效用的损失比较大,赢家效用的增加比较小,因此赌博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减少。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说的是:消费者在消费物品时,每一单位物品对消费者的效用是不同的,它们呈递减关系。想想看吧,两个月收入都是1000元的人赌博,赢家增加500元收入带来的效用肯定小于输家减少500元收入而损失的效用。赢家的收入增加,只可能会让他过得更舒服一点,而输家却可能因此陷入生活的困境,只能靠面包渣和后悔度日。
  比起赌博,彩票赢的概率更小。如果说公平的赌博是零和博弈,那么买彩票则是一个负和博弈。比如我国彩票的返奖率一般为55%左右,扣除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资金返还率大约在45%左右,也就是说你每买100元的彩票,只能得到有风险的45元回报,会亏掉55元。
  因此一个性情稳定、头脑清醒、正视现实的理性人是不会参与赌博或者买彩票的。当然如果你买彩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做慈善事业则另当别论。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呢?这是因为赌博真正的报酬是梦想,富于冒险性的人受成功希望的吸引远远超过对失败的恐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赌徒和彩迷相信命运偏爱他,尽管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只是几百万分之一,但是他们幻想自己必赢,实际上却大多失败。他们相信自己会是中彩票大奖几百万分之一中的幸运儿,为什么不会是出门遇上交通事故几千分之一中的“幸运儿”呢?这大概也是我们喜欢小说和历史中的小概率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空城计等幸运儿以少胜多的故事,而忽略了更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以多胜少战例的原因吧。

日期:2008-8-20 15:16:36
  二、如何规避风险
  
  (一)保险可以分摊风险
  
   除了个别不理性的风险爱好者外,经济生活中的大部分理性人都希望能够规避风险。保险市场就是一种个人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它赌博相反,可以把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大的风险分摊给许多人,从而使每个人所承担的风险很小。
  例如,在购买住宅火灾保险时,房主好像就他的房屋会不会被大火烧毁与保险公司打赌。如果房屋不发生火灾,房主就得付出一小笔保险费用给保险公司。如果住宅真的被大火焚毁,则保险公司必须按合同规定的价格赔偿房主的损失。火灾保险的道理也适用于人寿、事故、盗窃等其他种类的保险。
  保险公司通过集中各种不同的风险来分摊风险,也就是说,它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提供保险。保险公司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对个人来说是难以预料的事件,对整个人群来说则有很强的预见性。比如说阳光财产保险公司为100万所住宅保险,每一所住宅的价值为30万元,一年当中,每所房屋发生火灾的概率为1/1000,于是该公司预期每所房屋的损失值为:300,000×0.001=300元,即每年每所住房的保险费用为300元。保险公司向每个房主收取300元的保险费再加上200元的管理费用并将其储蓄起来。
  每个房主所面对的问题是要么每年失去500元的保险费用,要么就承担有千分之一可能性的30万元的火灾损失。假如房主认为这种有风险的30万元的效用仅仅相当于无风险的29.9万元的效用,则交纳500元的保险金可以增加500元的效用,房主会选择购买保险,以避免损失,保险公司收取保险金则可以使公司盈利。这种双赢的收益从何而来呢?它产生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样我们便可以懂得保险作为与赌博相反的形式,如何产生恰好与赌博相反的作用。尽管在经济生活会面临风险,而保险却能帮助我们减轻和分散这些风险。

(二)资本市场可以分摊风险
  
  我们还是以赌博为例来说明资本市场如何分摊风险。假如有一个赌场以掷硬币的方式来让人们参与赌博,这个赌博非常公平,如果参与者猜中了硬币的正面或者反面就赢5000元,猜不中则输5000元。这样的赌博我们能不能赌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个理性人是不会参与这样的赌博的。
  假如赌博的规则发生如下改变:猜中者赢6000元,猜不中者输5000元,情况会如何呢?如果人们参与这个赌博,可获得货币的期望值为5500元(11000×50%+0×50%)。但是如果一个理性人认为这种有风险的5500元对他的效用小于固定的5000元钱的效用,他仍然不会参与这种赌博。
  此时,细心的不愿意冒风险的理性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他拿出10000元钱,分别押在正面和反面上,他最后会得到11000元钱,但是风险却没有了。
  当然这个例子只是一个假设,现实中没有一个赌场会设定这样的规则,但是这个例子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分散投资可以分散风险,而使收益的期望值不发生变化。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资金所有者可以通过企业所有权这种媒介,将风险在很多资金所有者之间分摊。例如投资生产一种新型商业飞机,需要100亿元的投资,为期10年。这种投资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也可能会使投资者亏损,它是有风险的。几乎没有人能拥有这样一笔巨款,即使有人拥有这笔巨款,也可能不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
  市场经济可以通过大众持股公司来完成这一巨大的任务,像美国波音飞机公司那样,成千上万的人拥有其股份,其中没有一个人拥有较大的份额。假设在这个例子里,将飞机公司的股权平均分给1000万人,那么,100亿元的投资,对每个人来说只需承担1000元,如果该公司的股票收益有吸引力的话,恐怕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愿意承担
  这种风险。
  随着贸易的国际化,这种投资风险的分摊范围可以扩大到世界各国,大规模生产和投资的风险可以由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投资者通过购买公司股票的方式共同分摊,正如一家保险公司通过对不同城市的住宅进行保险来降低其风险一样,我们做为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世界众多公司的股票来降低自己手中所持有的证券组合的风险。由于可以通过个人的风险性投资将企业的所有权分散到一大批投资者手中,所以资本市场可以分散风险,并且能够比单个人承担大得多的投资和风险。
   (三)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期货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们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套期保值是通过对所拥有的一种商品作对冲交易来降低风险。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套期保值如何规避风险。
   假设张三拥有一座粮食仓库,他在夏季小麦收获时以每吨1200元的价格买进10万吨小麦,存储8个月,在第二年春季卖出。他希望通过储藏小麦来来获得正常利润,也就是说小麦的差价能够弥补他的各种机会成本,包括仓库的折旧、投入资本的利息、各项管理费用、可能遭遇到的各种风险报酬以及他的时间成本。假如第二年春季小麦的价格为1400元/吨,他就可以就得毛收入2000万元,足以弥补他所有的机会成本,使他获得正常的利润。
  问题在于小麦的价格很可能波动,如果小麦的价格上涨.他将大赚一笔,但是如果小麦的价格严重下跌,所造成的损失会赔尽他的储藏利润,甚至会使他破产。如果张三只想赚取储存小麦的正常利润,不愿意承担小麦价格变动的风险,那么他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答案就是在期货市场上对其投资进行套期保值,这样他便可以避免—切有关小麦价格变动的风险。张三的套期保值方法就是:在从农民手中买进小麦的同时立即卖出(即对冲),而不是等到8个月以后。当他在7月份买进100万吨小麦时,立即进行远期交易卖出,协议8个月后交易价格为1400元/吨。这就避免了因小麦价格变动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学习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谁会用1400元/吨的价格购买8个月后的小麦?为什么?
   一个想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来获得稳定利润的食品厂可能会以1400/吨的价格购买这种远期小麦。因为在7月份小麦价格为1200元/吨时购买小麦,食品厂需要资金投入,需要支付储存费用,如果8个月的储存费用加资本利息恰好是200元/吨,那么8个月后每吨小麦的成本也就是1400元了。如果食品厂现在不购买小麦,那么将来它就会面临小麦价格波动的风险。因而通过购买远期小麦,食品厂可以规避小麦价格波动的风险。
  同样的原因,农场主也可以通过出售远期小麦的方式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我们前面学习过谷贱伤农的道理,农业丰收,农场主不一定能够获得高收益,那么,现在农场主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出售远期农产品,就可以既丰收又丰产了。

三、投机市场的作用
  “投机”在我们的观念里,好像一直是一个贬义词,现在我们就来为投机正正名。所谓投机就是从市场价格的波动中获利的活动。通常,一个投机者买入一种商品是为了在将来这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卖出以获得利润,这些商品可能是小麦、棉花、外币或是其他商品,投机商对使用这些商品本身或用它们制作什么东西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想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投机商的活动是怎样有益于社会的呢?他们的经济作用就是将各种商品从数量丰富的时期“运送”至稀缺的时期、从数量丰富的地区“运送”至稀缺的地区,这种“运送”将会跨越时间、空间或者不确定的自然状态。因为投机商在商品数量多、价格低的时间或地点买进,然后当商品稀缺、价格高时卖出。即使他们从来没见到过这些商品,他们也可以帮助平抑这些商品的时间和空间差价。
   (一)投机活动可以降低或消除商品的地区差价
   投机商的活动就是利用自己的信息,在不同市场上找出各种商品的差价,力图通过购买到低价商品并能够高价售出来获得利润。投机商这种在某一市场上低价买入商品,而在另一市场上以较高价格卖出的活动被称为套利。例如,假设小麦在山东省的销售价格每吨比黑龙江省高200元,每吨小麦的运输成本是50元,那么,从事套利活动的投机商就会在黑龙江买进小麦,再到山东省卖出,这样每吨小麦可获利150元,市场套利的结果是使每吨小麦在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之间的价格差通常不会超过50元。也就是说,由于投机商的市场套利行为,某种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差额通常不会超过商品在市场之间的运输成本。 因此,我们说投机商的套利活动有助于降低和消除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别。在这里我们也再一次感受到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即投机商在获取利润的诱惑下,消除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异,促使市场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二)投机活动可以使商品价格在不同的时间趋于平衡
  
   现在我们还是以小麦为例,来说明投机活动可以使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时间趋于平衡。小麦每年只收获一次,如果在收获小麦的夏季把小麦全部抛向市场,由于此时的小麦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售价就会很低。几个月之后,当小麦市场开始短缺时,价格就会上涨。因此投机商会在夏季价低时买进小麦,将其储藏起来,在以后当价格上涨时再把小麦卖掉来赚取利润。投机商这种投机活动的结果是:减少了夏季小麦的供给量,因而夏季小麦的价格提高了;增加了其他季节小麦的供给量,因而其他季节小麦的价格下降了。他们的买卖过程平衡了小麦的供给量,从而使一年内的小麦价格趋于均衡。实际上,投机商本人并不需要有粮食仓库,也不需要具备储藏或运输粮食的知识,他们所做的只是在期货市场上买卖票据而已,在市场上自然会有愿意赚取正常利润的粮食储存商人来储存这些小麦。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并没有人来强制人们来储藏小麦,投机商赚取利润的动机就可以促使他们把小麦储藏起来。
  当然,投机活动使小麦的价格在不同的时间趋于平衡并不是价格总是保持不变,相反,小麦的价格会逐渐上升,直到下一个夏季新收获的小麦出现之前,价格会达到顶峰。价格正常地逐月提高,是因为需要补偿小麦的储藏费用和收购小麦资金的利息成本。此外,如果消息灵通的投机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当中就不会有人能够获得超额利润,激烈的竞争会使投机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三) 投机活动增加了社会福利
  投机活动不仅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促进了价格及配置形式的改善,有助于风险的转移,而且可以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这些任务都是由那些想从价格变动中获利的投机商所完成的。现在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学习投机投机活动如何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
  例如,由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小麦在明年可能有好收成,也可能是坏收成。我们假设每个农民在在小麦好收成时可以获得2万元的收入,而在坏收成时只能得到1万元的收入。我们再假设明年是好收成或者是坏收成的概率各占50%,那么每个农民在明年的收入期望值就是1.5万元,由于边际效益递减,农民可能认为这种有风险的1.5万元的效用仅仅相当于确定的1.3万元。此时如果有一个精明的投机商以1.4万元的价格买下农民明年所收获的小麦,这对每个农民来说增加了1000元的效用,风险转移给了投机商。那么投机商为什么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呢?答案就是投机商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规避风险,这样,投机商也没有承担多少风险,却可以在与每个农民的交易中获得1000元的利润。所以说,投机活动增加了社会的总体福利。

第二节 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分析都是假设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所面临的市场拥有完全信息,并且市场能够有效率地远行。完全信息意味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知道市场上有哪些商品可供选择以及每一种商品的价格,而且知道包括商品使用寿命在内的每种商品的全部特征。然而事实与此相距甚远,几乎在所有的市场上,信息都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
  例如,如果说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口味,喜欢吃苹果还是喜欢吃梨,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在买一本书之前,买书者怎么会知道他将从这本书中得到多少快乐或收益呢?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他怎么知道上大学到底值不值呢?一个企业的人事经理怎么可能了解求职者的全部信息呢?当然,买书者可以通过一些书评来了解书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社会了解到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要高于高中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企业人事经理可以通过求职者的学历来判断他们的能力。但是,无论买书者、学生还是企业人事经理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仅仅凭借这些不完全的信息,他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俗话说,“北京到南京,买家不如卖家精”,这表明卖家通常比买家掌握更多的商品质量和性能的信息。例如,书的作者比买者更了解书的价值;求职者比企业人事经理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这种卖者与买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下面我们就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问题进行讨论。
  
  一、次品市场与逆向选择
  
  例如在二手汽车市场上,每一辆汽车都油漆一新,每个买者都知道,有些二手汽车还相当好,而有些则非常破旧了,仅从外表买者是无法判断二手汽车的质量的。虽然卖者对二手汽车的真实状况了如指掌,但这是卖者的私人信息,买者却对二手汽车的质量并不了解。因此,在二手汽车市场上,买者与卖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假如张三用10万元买了一辆新车,驾驶几天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这种车型,或者由于急需资金等原因,而决定卖掉它。尽管这辆车仍然几乎是全新的,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张三仅仅开了几百公里,那么他能以什么价钱出手呢?他大概只能以8万元甚至更低价格卖出去。车开了几天就损失2万多元,张三也许感到不理解,因为他觉得汽车的品质不可能下降的如此之快。
  的确,汽车的品质是不可能下降的如此之快,问题在于二手汽车市场上存在卖者与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买者有理由怀疑二手汽车的质量。在这里只要我们站在买者的位置做一下换位思考,就很容易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时买者自然会这样想:为什么车主要卖掉这辆新车呢?真的是因为他所说的一些特殊原因吗?还是因为他觉察到这辆汽车存在质量问题而急于脱手,或者是他把非常破旧的二手汽车经过装饰作为好的二手汽车出卖?尤其重要的是,车主想卖掉新车这一事实本身,就显示了这辆汽车很可能是次品。买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自然不愿意以很高的价格去购买它。
  由于在二手汽车市场上,各种质量的汽车是混在一起出卖的,买者在买车时并不知道每一辆汽车的质量。如果他认为十成新的汽车值10万元,九成新的汽车值9万元,八成新的汽车值8万元,依此类推,二成新的汽车值2万元,一成新的汽车只值1万元。他在二手汽车市场上买到每一种汽车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为了防止吃亏,他出的价格可能是一个中位数5万元。那么这时六成新以上的高质量汽车的车主将不会出卖他们的汽车,高质量的汽车退出二手汽车市场,二手汽车市场上留下的都是五成新以下的低质量汽车。这种高质量商品退出市场,低质量商品留在市场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向选择。如果二手汽车市场上只留下五成新以下的低质量汽车,那么出5万元的买者也会退出市场。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二手汽车市场上汽车的质量不断下降,极端的情况是二手汽车市场消失。

 

二、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
  
  (一) 经纪人解决法
  
   事实上,二手汽车的交易量相当大。这种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呢?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在《“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这篇著名论文中分析了这一问题,说明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市场机制问题,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使信息不对称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是找出一种机制,使买者和卖者双方信息相对称,这种机制就是由汽车经纪人对二手汽车进行质量鉴定,对各种不同质量的二手汽车做出质量标记,即如实标出二手汽车的质量。经纪人作为汽车鉴定专家有能力对二手汽车的质量作出正确鉴定,这就使买者获得了与卖者的相同的信息。在存在汽车经纪人的情况下,卖者为了减少支付鉴定汽车的费用,也会主动提供他所了解的相关信息。买者只要看看经纪人所作的质量标记就可以了解二手汽车的质量,放心地按质付价购买了。
  由于学习汽车鉴定的知识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买者不会为了购买一辆二手汽车而专门学习汽车鉴定的知识,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大于收益,是非理性行为。汽车经纪人就不同了,他们学习汽车鉴定的知识不是为了鉴定一辆二手汽车,而是做为一种职业,为许多辆二手汽车作鉴定,通过鉴定二手汽车的质量获得收入。当经纪人队伍形成时,二手汽车市场就可以与其他市场一样正常运行了。
  经纪人的出现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市场机制还保证了经纪人的数量。当经纪人的数量较少时,做经纪人的收益大于成为经纪人的成本(包括学习汽车鉴定的成本和放弃其他职业的机会成本)时,人们会涌向这一职业。当做经纪人的收益小于成本时,现有的经纪人会另谋高就。当成为经纪人的收益与成本相等时,经纪人的数量正好是市场所需要的数量。
  在这里,我们可能还会有一些疑问,市场机制如何保证经纪人的质量,以及如何保证经纪人不会和卖者联合起来欺骗买者以谋取私人利益呢?在经纪人市场上,信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纪人佣金相同的情况下,交易者通常会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经纪人,而不是选择缺乏信誉保证的新经纪人。汽车经纪人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通常会很努力地学习汽车鉴定知识来确保准确地鉴定出二手汽车的质量状况,他一般不会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损害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誉,以至于最终被淘汰出局,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另外,职业道德良好的优秀经纪人的高收入也鼓励一般经纪人认真学习汽车鉴定知识并遵守职业道德。
  
   案例研究1:让没有信誉的人无法生存
   在德国,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售票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个地方,根据目的地自行买票。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一位中国留学生发现了这个管理上的漏洞,于是,很庆幸自己可以不用买票而坐车到处溜达,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他一共只因逃票被抓住过3次。
  毕业后,他试图在当地寻找工作。他向许多跨国公司投了自己的资料,虽然这些公司都在积极地开发亚太市场,可是他都被拒绝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愤怒。他认定这些公司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排斥中国人。最后一次,他冲进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办公室,要求经理对于不予录用他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下面的一段对话很令人玩味。
  经理: “先生,我们并不是歧视你,相反,我们很重视你。因为公司一直在开发中国市场,我们需要一些优秀的本土人才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个工作。所以你一来求职的时候,我们对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很感兴趣,老实说,在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人。”
   留学生:“那为什么要拒绝我?”
   经理:“因为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3次乘公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
  留学生:“我不否认这个。但谁会相信,你们就因为这点小事而放弃一个自己急需的人才?”
   经理:“小事?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小事。我们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到这里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因此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有两次逃票。”
   留学生:“那时刚好我口袋中没有零钱。”
  经理:“不,先生,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解释,你在怀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获前,你可能有数百次逃票的经历。”
  留学生:“那也罪不至死吧?干嘛那么较真?我以后改还不行?”
  经理:“不,先生。此事证明了两点:一、你不尊重规则,不仅如此,你还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二、你不值得信任,我们公司的许多工作是必须依靠信任进行的,如果你负责了某个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许多职权。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有办法设置复杂的监督机构,正如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雇佣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都找不到雇佣你的公司,因为没人会冒这个险的。”
   在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到的概率是万分之三,这位留学生居然被抓住3次逃票,在严谨的德国人看来,这是永远都不可饶恕的。
  在市场经济中,信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你还能指望在别的事情上可以信赖他吗?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人建立必要的信誉档案,这个信誉档案能够向有关方面证实你的信誉度。这样,银行才可以借钱给你,商人才敢跟你做生意,别人才能与你合作,公司才好聘用你……只要有证据表明你是一个信誉良好的人,信誉就是你的通行证,你就可以受人尊敬地通行于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不但应该有舆论,而且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得诚信者获益,失信者受损。
  
  案例研究2:经纪人解决法的局限性
  
  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认为用经纪人来解决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经纪人在交易中通常不会为了委托人的利益而尽全力的。
  例如在美国的房地产交易中,房地产经纪人为委托人卖掉一所房子的佣金一般是1.5%,出售房屋的价格越高,经纪人得到的佣金也会越多。可事实上,佣金往往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经纪人通常不会将房子的价格最大化。假如出售一所价值30万美元的房屋,经纪人所得到的佣金是4500美元。可如果委托人的房屋实际价值高于30万美元怎么办?比如说经纪人只要再努力一下,多一点耐心,就可以把房屋的价格提高到31万美元呢?那样扣除佣金之后,他就可以帮委托人多赚9850美元。可经纪人所得的份额,也就是多出1万美元中的1.5%,即150美元。要是委托人赚9850美元而经纪人只能多赚150美元的话,他是否愿意为了得到150美元而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呢?
  一份综合了芝加哥郊区将近10万笔房屋交易记录的资料表明(在这些房屋当中,有大约3 000所是属于经纪人本人所有的),当房地产经纪人在销售自己的房屋时,将房屋保留在市场上的时间通常比一般时间长10天,房屋售价通常也会高出3%,即一所价值30万美元的房屋售价通常会多出1万美元左右。当出售自己的房屋时,经纪人通常会有耐心等到最高的报价;而出售委托人的房屋时,经纪人很可能会急于接受自己收到的第一个合理价格,房地产经纪人希望尽快达成交易,因为把委托人的房屋多卖1万美元,他所得到的份额只有150美元,这样的数目显然不值得他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消费者搜寻更多的信息
   为了解决信息缺乏的状况,消费者需要搜寻更多关于商品价格和质量的信息。但是搜寻信息是需要成本的,搜寻信息的边际成本随着搜寻量的增加而上升,即人们在搜寻信息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用于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越少,花费额外一小时搜寻的机会成本就会增加。因此,在还没有获得所有相关信息之前,人们就停止了搜寻,他所选择的搜寻量将位于预期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
  例如你准备买一个手机,在你走进一家商店之前,你对这款手机的售价会有一个大致的想法。如果这家商店要价800元,你知道在别处或许能以780元的价格买到,但是为了节省20元钱,是否值得你付出额外的时间、增加麻烦去其他可能也卖这款手机的商店呢?这时你可能愿意多付20元而不愿意继续搜寻。假如这家商店把这款手机的价格提高到900元,你可能就会认为节约120元钱继续投寻是划算的。
  有时产品的价格也为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在信息不完全的产品市场上,如果商品的价格较低,那么消费者买到次品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厂商在制定其产品的价格时,会考虑消费者怎样评价它们所销售的产品的质量。由于考虑到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推断,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中商品的平均质量也在提高,低价销售的商品一般是劣质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现行价格下不能售出它们希望出售的全部数量,厂商也仍然不会降价,因为降价会吓跑那些认为这种“便宜货”一定是次品的顾客。
  价格在传递商品稀缺性信息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价格的存在,生产者并不需要知道每个消费者需要什么,价格告诉了生产者生产额外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收益,这就是他所需要知道的。同样,消费者也并不需要知道世界上的石油储藏量有多少,开采石油所需要的成本以及无数的其他细节,它惟一需要知道的只是价格。价格能够告诉消费者这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为保全这些资源应当付出多少努力。价格与市场构成了经济激励体系的基础。
  信息具有价值,人们愿意为获得它而付费。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信息视为与其他商品相类似的商品。就象存在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一样,也存在信息市场,信息也具有价格,所以我们的经济有时被称为信息经济。投资者每年都在为给其股票、债券投资提供信息和其他投资机会的杂志刊物花费很多的钱,很多杂志出售关于许多商品的专门信息。然而信息不同于其他任何商品,当你购买一件衣服时,服装商乐于让你观看、感觉和试穿,然后由你决定是否购买。而当你购买信息时,情况却不是这样。在卖主提供给你信息之前,你可能会怀疑信息的价值,例如你可能会想,如果股评家确实知道某种股票的价格将会上涨,即使我为这些信息而向他付费,那么他为什么会告诉我呢?为什么他自己不去股市用这些信息来发大财呢?或者他实际上也不能肯定这些信息,因而让我用我的钱来冒险,而不愿用他的钱去冒险?但是如果卖主先把信息提供给你,你可能又不愿意付钱,因为在得到了所需要的信息之后,你还有什么激励付钱呢?
  有一个笑话形象地说明了信息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一个和李四素不相识的人通过手机给李四发来一条短信:“给我邮寄来1000元钱,我将告诉你一个成为百万富翁的秘密。”李四看了短信之后,有点怀疑这条信息的价值,但又怕失去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犹豫再三之后,还是邮寄去了1000元钱。那个人收到钱后,又给李四发来一条短信:“把我上次发给你的短信发给1000个和你一样的傻瓜。”
  很多企业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充当着收集信息的媒介,这些企业是信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百货公司的功能之一就是节约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这些百货公司的优秀采购人员从数百家生产商那里逐一进行挑选,寻找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虽然这样消费者仍然而临着信息搜寻的问题,他们在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时还是不得不逛好几家百货公司,即便如此,与他们必须在众多生产者那里直接搜寻相比,他的成本要小得多。另外,网络和各类报刊杂志也向消费者提供了许多关于产品质量与价格的详细信息,节约了消费者大量的搜寻成本。

(三)生产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消费者有搜寻信息以获取最好交易的激励,生产者也有告诉消费者它们所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的激励。生产者提供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做广告和树立品牌形象。
  
   1、广告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要想没有广告的轰炸就度过普通的一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读报、看电视或者走在马路上,一些企业就力图通过广告来说服你购买它们的产品。生产者在广告方面花费大量的金钱,以便让潜在消费者获得关于其产品质量、价格、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信息。许多企业的广告支出占总收人的2%、3%甚至更多。广告有多种形式,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发放宣传单和广告牌等。
  
  广告在提供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方面有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当一家新公司进入某个市场时,它需要向潜在的顾客传递这一信息;当生产者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时,它需要让大家知道这件事;当百货公司有商品要出售时,也需要让大家知道。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成功,不能只靠低价格和高质量来坐等顾客上门。俗话说,酒好还怕巷子深,企业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段来传递信息以争取顾客。
  
   一般来说,广告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行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有许多生产者生产同样的产品,任何单个的生产者都不会为宣传其产品的优点而花钱做广告。你不会看到小麦或玉米的广告,如果这种广告成功的话,就会使小麦或玉米总需求量增加,但是这对花钱做广告的小麦或玉米种植者来说,销售量只有微乎其微的增加,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是不划算的。如果所有的小麦生产者能够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来做广告,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值得的。而在不完全竞争的行业中,特别是垄断竞争的企业,做广告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生产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小家电等产品的企业,通常都会把销售收入的10%——20%用于广告支出。
  
  实际上,某些企业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来做广告,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号:它们所提供的产品是有质量保证的。
  
  例如A公司和B公司是两家生产果汁的企业,每家公司都将有新款果汁上市,每瓶果汁的销售价格为3元。为了使事情简单,我们假设,生产果汁的边际成本是零,因此,3元全是利润。根据市场调查,每家公司都知道,如果把1000万元用于广告支出,就会有100万个消费者品尝自己的新果汁。而且如果自己的果汁是高质量的,消费者就会继续购买,如果果汁的质量一般,消费者就只买一次。
  
  现在我们先来考虑A公司如何决策。如果它的果汁质量一般,虽然广告能增加100万瓶的销售量,但是消费者不会再购次买它的果汁。支付1000万元广告费只得到300万元的收入并不值得,因此它不选择做广告。
  
  我们再来考虑B公司如何决策。如果B 公司的果汁质量很好,根据市场调研,品尝过它的果汁的每一个人会再增加10瓶的购买量,那么它支付1000万元的广告费能带来3300万元的销售收入,此时它做广告就是有利的,因此,B公司会选择做广告。
  我们在讨论了生产者的行为之后,再来考察消费者的行为。在两种新款果汁之间,消费者会仅仅因为B公司做了广告而倾向于尝试它的果汁吗?答案是肯定的。B公司之所以选择做广告,是因为它知道它的果汁质量很好,而A公司选择不做广告.是因为它知道它的果汁很平常。B公司通过做广告支付大量金钱的意愿向消费者传递了其果汁是高质量的信号。理性的消费者一般会这样想:“B公司愿意花费这么多钱为这种新果汁做广告,它的质量肯定是好的 。”一般地说,企业为产品支付的广告费越高,它的产品质量也会越高,便宜的广告费向消费者表示了它的产品质量是一般的。在我们的例子中,如果广告费不到300万元,A公司也会选择做广告来推销它的新果汁。由于高质量的产品和低质量的产品都做广告,消费者就只能从生产者花费广告费的多少来判断它们产品的质量。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会花费大量的金钱请著名演员来做广告。从表面上看,似乎花费较少的钱请普通人士来做广告也可以达到向消费者传递与花费大量金钱请著名演员来做广告一样的产品信息,其实信息并不存在于广告的内容中,而是存在于广告费的昂贵中。
  案例研究3:广告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吗?
  很多人认为,商业广告了操纵人们的嗜好,创造了一些人们本来并不存在的欲望,而且广告往往努力通过扩大消费者对相似产品差别的感觉,使消费者忠诚于某一品牌,而忽视相似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从而抑制了竞争。高昂的广告费抬高了产品的价格,而这些高昂的广告费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一些人建议政府禁止某些行业做广告。事实真的是人们所想象的这样吗?
  在1960年代的美国,各州政府对眼镜业做广告有着不同的规定,一些州允许眼镜业做广告,也有许多州禁止这种广告。美国经济学家李·本哈姆对有着法律差别的各州进行了一番考察,结果令人谅讶。在那些禁止广告的州里,一副眼镜的平均价格是33美元,在那些不限制广告的各州中,平均价格是26美元。广告使眼镜的平均价格下降了20%以上。
  在眼镜市场上,也许还在许多其他市场上,广告促进了竞争并使消费者得到了低价格。因为广告可以使消费者更充分地了解市场上的所有企业信息,使消费者了解了新产品的存在、商品的价格以及零售商店的位置。这些信息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地找到想购买的物廉价美的商品,从而提高了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能力。另外,广告还使一些企业拥有的市场势力变小了,因为它给予了新进入者从现有企业中吸引顾客的一个手段,使新企业进入市场更容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接受了广告可以使市场更有竞争性的观点。过去,一些集团曾经以各种理由成功地使美国政府禁止某些行业做广告。但近些年来,美国政府逐步取消了许多禁止做广告的法律,因为禁止做广告的法律的主要影响是:抑制了竞争,而不是促进了竞争。
  2、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品牌在传递产品信息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品牌是消费者保证他们购买到高质量商品的—种有用方法,因为品牌使消费者判断产品的质量更加容易,也使企业有保持自己品牌声誉的激励。
  例如你在旅游的途中感觉到口渴,想买一瓶饮料。你看到路边的一个小杂货店里,有可口可乐以及一些你不大熟悉的其他饮料,你会选择哪—个呢?其他饮料的价格比较低,但是你不知道它的质量。与此相比,可口可乐是世界知名品牌,价格也较高,但是通过它的品牌你可以判断可口可乐的质量是高的。为了怕喝坏肚子,我估计你选择购买可口可乐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你认为可口可乐的品牌保证了该公司有保证产品质量的激励,如果某个顾客由于喝了可口可乐而生病,新闻媒体的报导就会使可口可乐公司失去多年来以高昂的广告费用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声誉,一瓶低质量的可口可乐会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与此相比,如果一些顾客由于喝了某些小公司生产的劣质饮料而生病,即使这些小公司不得不关门停业,它们的损失也少得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确保自己饮料安全性的激励更大,消费者也会更信任这些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
  企业建立品牌是方式主要有花费大量的金钱做广告,为自己的产品提供保修的承诺,消费者不满意可以退款的承诺,布置豪华的展厅等。企业在树立品牌方面花费的代价越大,就越能保证它的产品质量,因为它自毁品牌声誉的损失也越大。
  3、政府的作用
  为了避免企业提供虚假的信息欺骗消费者,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来保证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第三节其他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前面我们主要讨论了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其他一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一、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一)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虽然保险市场是分散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保险市场的繁荣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存在大量的随机事件,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能将各种不同的随机事件合并起来,并将风险分散,从而使那些对个人来说是很大的风险,变成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小的风险。其次,各个随机事件还必须是相对独立的,任何一家谨慎的保险公司,都不会只对一所建筑物出售保险单,或者是只在某一个城市出售其地震保险单,而是尽量使其承保的范围分散到各种不同的和独立的风险上去。最后,保险市场必须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对投保人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的,同时也是不对称的,投保人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发了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那些购买保险最积极的人通常也是最具有风险的人。
  例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我们可以将人们大致分为两类——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人。假如健康的人每年平均的医疗费用为1000元,而不健康的人每年的平均医疗费用为9000元。如果两种人都包括,平均每人每年的医疗费用为5000元。由于信息不对称,投保人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保险公司则不了解,此时如果保险公司对所有投保人一视同仁,对每个人每年收取6000元的保险费,不健康的人对保险公司的这个政策感到很满意,而那些健康的人看到这个价格,则不愿意支付这么高的保费参加保险,因此保险公司只剩下那些高成本的客户。这时保险公司必须把参保价格价格提高到9000元以上才能弥补成本。如果这样,那些医疗费用在9000元以下的亚健康人又会退出保险市场,导致保险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保险成本上升又导致保费的上升,如此循环下去,最后医疗保险市场消失。这就是医疗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类似的逆向选择问题也存在于汽车保险、火灾保险等保险市场上。
  为了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显然应该搜寻更多关于投保人的信息,然后依据他们发生风险概率的大小收取不同保险费。然而问题是,无论保险公司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搜寻到关于投保人的所有信息。因为涉及风险的个人信息意味着投保人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经济利益促使投保人倾向于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提供对自已有利的信息,从而使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提供的信息难辨真伪。例如一个将要购买医疗保险的人,可能会隐瞒或淡化医生对他检查身体时指出的毛病,也不会主动提起可能引起保险公司注意的潜在健康问题,他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在提供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方面表现出选择性。一个正在考虑购买火灾保险的人,通常也不会主动告诉保险公司关于他家的电线线路存在老化或其他容易引起火灾的问题。准备购买盗窃保险的人不会主动告诉保险公司他外出时经常忘记锁门。准备购买汽车交通保险的人不会主动告诉保险公司他喜欢喝酒等等。因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可能出事故因而最有可能索要保险赔偿的人,往往是在给定保险费水平下最踊跃购买保险的人。而那些最具有安全意识因而索赔可能性最小的人,由于知道自己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小,往往不愿意支付一个较高的保险费,当保险公司提高保费时,低风险的客户首先被排除出去,高风险的客户则继续购买保险。
  例如,拿汽车保险来说,保险公司知道,在购买汽车保险的人当中,有一些人相对来说更加容易出事故。这些人开车时总是漫不经心,有时还喜欢喝一点酒,等等。保险赔偿主要就是被支付给了这些人。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事先从投保人中区分出易出事故者,它就可以提高这些“高危”人群的保险费,用来弥补可能的损失。但可惜的是,这一点很难做到。漫不经心的开车者不会主动向保险公司承认自己的弱点,喜欢酒后开车的人则会千方百计对保险公司隐瞒。保险公司所能做的不过是“亡羊补牢”:在续签保险合同时,提高那些已经出过事故的人的保险价格。
   当逆向选择造成的市场不灵严重到私人保险公司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险项目时,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立法来强制某些人保险,如汽车交通强制保险;或者由政府提供具有一些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险,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日期:2008-8-22 15:10:17
  
   在这里我向大家把我在序言中的声明强调一下,我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票友,而非职业经济学家,但是我有着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的热切愿望,这个愿望强烈地促使着我编写这本简单而有趣的经济学教科书,做一点普及经济学知识的工作。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的经济学经典文献,以期望能够努力把这本书编写成一本浓缩版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如果这本书对你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影响,这都是前人的功劳,我不敢窃前人之功,我的编写工作仅仅是叙述和阐明一些经济学大师的学说而已。
   对于那些只会捣乱和泼冷水的人,你们不觉得向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其实,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所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不知道你们比较过多少本国外的经济学教科书和国内的经济学教科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以及其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在内容上并没有多少不同之处。如果仔细阅读下去,你们会发现本书的新颖之处的。
   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所有参考文献我会在后面列出。

(二)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经济学家在研究保险市场时还发现,当保险公司由于信息不完全而无法准确监督投保人的行为时,可能导致投保人增加发生风险的概率,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例如,—个没有对其住房保火险的人更有可能购买家庭灭火器,并且特别小心谨慎,以此减少火灾风险。但是如果购买了火险,他就可能不再如此小心。尽管人们会说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人们这样做是合乎理性的,如果一个人有理由相信,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仅仅承担一部分责任,或者根本无需承担责任,他的动机和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也是和信息不对称相联系的一个问题,如果存在完全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免费获得关于投保人行为的所有信息,可以准确判断由于投保人行为不当所造成的事故,因而就可能及时调整具有不同行为方式投保人需要支付的保险费水平。由于投保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他也就没有动机改变原先谨慎小心的行为,因而也就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无法准确地监督投保人具体行为,所以保险市场会广泛发生道德风险问题。例如在公费医疗制度下,人们可能会过度利用医疗服务,或者劝说医生为他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感冒冲剂或抗生素之类的药物;上了汽车防盗险的人,就不会很关心每次存放汽车的时候是否把它锁上了。
  
  为了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发明了一种称为扣押条款的办法:凡事故发生时,投保人自己必须先承担—定金额以内的事故损失(例如500元以下的损失由投保人自己承担),越过扣押部分的损失才由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赔付(例如保险公司赔付80%,投保人自己承担20%)。显然,这样的保险制度可以使得投保人的行为更加谨慎,努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抑制道德风险的影响。保险公司解决道德风险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无赔款优待制度,所谓无赔款优待,就是对于在上一个保险期限内未发生事故而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投保人,在续保时可享受无赔款减收保险费的优待。例如投保人在本年度继续保险时可以少交保费的 10%等。
  
  上面我们对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进行了讨论,但是道德风险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发生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例如,当一个职工处于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的状态时,他可能会偷懒;在没有有效学术规范的环境下,研究人员可能会更多地关注热点问题并发表新奇激烈的看法,而不愿意进行科学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
  
  案例研究: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1、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私人保险公司不会提供的一种保险,因为:首先,失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很严重,如果不工作也可以获益很丰厚的话,人们可能决定处于失业状态。其次,失业保险存在逆向选择,那些经常失业的人更愿意参加。最后,失业风险的大小并不独立,它们通常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哀退而出现,因而保险公司也不能分散这一风险。但是,我们的政府应该让人们感到在失业时有一个安全网,因此政府应当提供失业保险。政府提供的社会失业保险只能防止逆向选择而很难防止道德风险问题。
  
  2、医疗保险
  我们知道,医疗保险由于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投保人主要是不健康的人,从而出现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对于老人更加严重,因为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平均医疗成本更高。为了避免医疗市场逆向选择造成的市场不灵,医疗保险应做为一种社会保险由政府提供。
  
   3、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也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自1980年代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即将步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可能再承担起养老的重担,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当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日期:2008-8-22 18:12:12
  
  二、劳动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
  (一)劳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劳动市场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雇佣劳动力之前,企业在判断未来员工的生产效率方面可能存在着信息困难。对于一个想雇佣新员工的企业来说,申请职位的人作为劳动力卖家,显然对于自己的情况拥有更多信息,例如他们知道自已是否愿意努力工作,他们的技术和能力是否能够达到职位的要求等等。企业不能指望每个求职者都会客观全面地陈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企业通常只能在员工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具体了解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才能对他们的生产效率形成较为准确的判断。在雇佣新员工时,企业和求职者之间在有关劳动力质量问题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了劳动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比如说,企业对某一职位准备支付的薪水是3000元/月,那么它一般只能够招聘到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低质量员工,价值在3000元以上的高质量员工会另谋高就。那么在劳动市场上如何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呢?
   1、试用期
   企业在雇用新员工时通常都规定了一段时间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企业根据新员工的工作表现决定是否继续长期雇佣。虽然试用期制度可以使企业更多的了解新员工的信息,但是这样做通常会有比较大的成本,因而企业更希望在雇佣新员工之前就对求职者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2、求职者发出的信号
  
   人们在求职面试时通常都会比较重视穿着的打扮得体,因为得体的穿着打扮会向人事经理传达求职人“整洁”甚至“做事有条理”的信号。然而即使工作能力比较差的人,在求职面试这类场合也会穿着得体,因此穿着打扮不是表现求职者生产效率的一个强信号。强信号应当是能够有效地把特定求职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一种信号。
  
  求职者的谈吐、对主考官提出的一些面试问题的解答等面试表现,也是体现求职者生产效率的一些信号。特别是企业往往把受教育程度做为体现求职者生产效率的一个强信号。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例如,受教育年限、学位高低、就读大学的知名度、课程成绩等,雇主通常会要求求职者提供象大学文凭这样的资料。虽然我们都知道高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强,低学历也不意味能力低,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雇主有时候只能通过教育机构来帮助他们决定应该雇用谁。一般而言,高能力的人比低能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学学位,那些在大学里修完高深课程并取得良好成绩的求职者,可能更具有雇主所需要的某种能力,因此,企业把大学学位看作体现求职者能力的信号是合理的。
  
  教育信号理论和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广告信号理论是相似的,广告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其产品质量的信号,那么大学文凭则是求职者向雇主传递其能力的一个信号。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教育信号不是一个精确的信号,但却是一个有意义的信号,它可以减少劳动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二)劳动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企业在雇用员工之后,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其雇员的努力程度,因为监督成本很高或者根本不可能,雇主对于员工的生产率具有不完全的信息,从而存在着委托一代理关系。当雇主无法监督员工的行为时,他们会有不适当行为的倾向,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在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工作时偷懒;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可能损坏公司的机器设备;将公司的汽油作为私用;用公司电话打长途;请公司秘书打印个人信件等等。道德风险的存在,肯定会损害雇主的利益。那么雇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防止道德风险,使员工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呢?
  为了解决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雇主往往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他们根据业绩对表现好的员工给予加薪和提升的奖励,并通过解雇来惩罚偷懒的员工。由于工作和行业的不同,雇主监督员工的难易程度和根据工作表现奖惩员工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雇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策略。有时需要授予员工很大的工作自主决策权,有时需要严格监督员工,有时雇主也使用私有产权的方法使员工小心谨慎地工作。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讨论以下这些方法。
  
  1、私有产权法
  
   例如在一些城市公交公司或者出租车公司,希望它们雇用的司机能够小心谨慎地使用它们的汽车,以免它们的汽车更快的损坏。什么样的激励才能使司机小心地使用它们的汽车呢?如果司机驾驶的是他自己的汽车,就会有适当的激励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司机们可能买不起汽车,这时雇主就不得不让司机使用公司的汽车,从而承担司机不谨慎驾驶而带来的风险。实际上,许多企业的机器价格要比汽车贵数百倍,而每家公司又都希望其员工能够努力并且谨慎地工作,这时它们就必须用私有产权方法以外的方法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2、效率工资法
  
   在某些工作岗位,持续地监督员工的成本可能非常高,或者员工不小心谨慎造成的损失非可能常大(例如,工人按错一个按钮就有可能毁坏一台昂贵的机器),雇主就有可能依靠高工资来确保工人好好工作。当雇主向工人支付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时,他就可以不用经常对工人进行监督。但是一旦发现工人偷懒或工作不谨慎就要给予严厉的解雇惩罚,如果工人被解雇,就会损失很大一部分收入,工资越高,解雇的惩罚作用就越大。同时,对那些无论什么时候监督都努力和谨慎工作的工人给予很高的工资回报,向他们提供继续谨慎努力工作的激励。这就是为什么在资本比较密集的行业中工人工资要高于那些使用资本较少的行业中工人的工资;也是为什么被委托照管大量现金的员工(他们可能携款潜逃)所得的工资要高于其他具有类似技能的工人工资。不是因为他们值得信任才获得高工资,而是因为他们获得高工资才使他们更值得信任,即失去这些高工资的威胁鼓励了他们的诚实行为。
  
  此外,雇主支付给工人高工资还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使企业的成本有时候不升反降。这是因为高工资可以使企业招聘到高素质的工人;可以减少工人的流动性,使雇员对公司更加忠诚,并且进而减少公司的培训成本。高工资提高工人生产率的理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效率工资理论。与传统理论强调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工资的提高不同,效率工资理论强调高工资导致了生产率的提高。
  3、计件工资
  如果能够精确地按劳付酬,即工人生产率高则工资高,生产率低则工资低,那么工人就有努力工作的激励。按照工人生产的每件产品或完成的每项工作而支付工资的制度叫做计件工资制。与固定工资相比,计件工资使员工承担很大的风险。例如,通常按照销售额提取佣
  金——计件工资的一种形式——的推销员,可能会发现他所推销的产品的需求量很小。 如果雇主能够提供一定的底薪,则可以使工人获得一定的稳定收入,从而降低了工人承担的风险。另外,公司的员工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不同工作,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按照计件工资制来支付报酬。例如如果雇主想让有经验的老工人培训新工人或以其他方式帮助他们的工作伙伴,那么计件工资制度使老工人没有这样做的激励。同样,如果推销员的收入为佣金,他们就缺乏激励向那些不大可能立刻成为买主的潜在顾客提供信息和服务,因为他们向这些顾客提供服务,增加了他们回到该商店购买该商品的可能性,其他销售人员可能有机会毫不费力地得到这些佣金。请你试着想一下,如果你到一家汽车销售商的展厅里逛一逛,首先声明你不想立刻购车,然后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4、升职
  
   升职也是解决员工道德风险的一种方法,提高那些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员工升迁的可能性,随着职位的提升,其工资也会上升,这会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日期:2008-8-22 23:15:56
  案例研究:福特公司的高工资
  
  在美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20世纪初,汽车工人的工作流动性很强,这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压力。1914年1月,亨利·福特开始向其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当时流行的工资是每天2.34美元,福特公司的工资是当时均衡工资的2倍多。求职者在福特汽车工厂外排起了长队,为争抢工作岗位几乎发生骚乱。
  
  为什么要支付远远高于市场水平的高工资呢?第一,高工资能招收到高素质的工人。在支付高工资时,高素质的工人会来应聘,从应聘者中选出高素质工人的概率就高。相反,支付低工资时.高素质工人就不会来应聘,所选的工人素质也就低。第二,工人工作努力,效率高。无论是出于感恩的原因,还是出于怕失去这份工作的原因,工人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第三,工人流动性小。企业培训工人是有成本的,稳定工人队伍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培训成本。高工资使工人不会见异思迁,一有机会就会另谋高就。
  
  当时有人说福特疯了,他这样做会使公司破产的。但是实际上,福特的高工资使工人摆脱了惰性和生活中的压力,从1913年的最后一天以来,福特工厂的劳动成本每天都在下降。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福特公司雇员的辞职率下降了87%,解雇率下降了90%,缺勤率也下降了75%。高工资带来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福特的汽车价格也比对手便宜很多。亨利·福特后来回忆说:“我们想支付这些工资,以便公司有一个持久的基础。我们为未来而建设,低工资的企业总是无保障的。为每天8小时支付5美元是我们所做出的最好的减少成本的事之一。”

第四节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一、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下面我们对企业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逐一进行探讨。
  (一) 个人独资企业——私人业主制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又称私人业主制企业,其主要特征是企业的投资主体是单一的自然人。个人独资企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最简单的一种企业形式。私人业主是企业的惟一投资者,享有生产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全部权力,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无限责任。所谓无限责任,是指投资者要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而不仅仅以其出资额为限,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全部财产都是有风险的。
  在偷懒行为和管理人员“道德风险”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私人业主制可以减少代理的成本和风险。但是个人独资企业的致命弱点是投资者单一,财力有限,企业规模小,业主投资风险大,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企业制度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一直是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个人独资企业的数量依然很庞大,据统计,要占到企业总数的70%以上,但是其营业额只占全社会总营业额的10%左右。
  (二) 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以上的少数人联合投资,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其主要特点是:(1)合伙人对企业负有出资责任,并依据投资份额,享有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的权利;(2)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每一个合伙人都负有清偿企业全部债务的责任,或者说,债权人有向任何一个合伙人追索全部债务的权利;(3)合伙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的,当合伙人及其关系发生变更时,合伙制企业也将终止;(4)合伙制企业实行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活动作出决策,共同对企业承担民事责任,企业的重大决策由合伙人共同作出,日常经营管理一般由合伙人共同选聘的代理人负责。
  虽然合伙制企业克服了个人独资企业的资本限制,扩大了企业规模,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合伙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每一个合伙人的努力都会给其他合伙人带来更多的利润,因而他们会萌生偷懒行为。如果每个合伙人的行为不易监督,或者监督其他合伙人的行为要花费较大的费用,在合伙人之间就会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特别是当合伙人的数量增加时,这一问题就更加严重、更加复杂。其次,合伙人要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合伙制企业中的份额为1%,企业经营失败了,那么你应该赔偿1%的亏损,而其他合伙人应赔偿99%。但是,在你的合伙人无力偿还他应该偿还的债务的情况下,你可能被要求支付所有的债务,这会使你倾家荡产。因此投资人在合伙制企业中具有很高的风险。第三,合伙人的联合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当某个合伙人出现变故时,如迁徒或病故,都可能导致合伙关系的解除,使企业的存续期限不稳定。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很少采用合伙制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它们都是由多个投资者共同投资兴办的企业。投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公司制企业的特点是:(1)公司是独立的法人,是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独立法人实体,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采购、生产、销售、融资等生产经营活动。(2) 公司的所有权属于投资者即股东,如果你拥有一家公司股份的10%,那么你就拥有10%的公司所有权,股东按其投入企业的资本份额享有权利,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但是公司的实际经营权却属于公司的董事会以及所聘用的有经营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3)股东所拥有的股份在市场上是可以自由转让的,但是不可以向公司要求收回。因此,无论股份多少次易手,公司都可以“永久延续”或永远存在。 (4)公司的股东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他们所承担的公司债务或亏损以他们投资额为限。股东的有限责任决定了投资者的风险也是有限的,例如,如果我们购买了某公司50000元的股票,那么我们遭受的损失就不可能超过50000元。如果该公司破产了,我们是不用担心我们的房产会被强制出售用来偿还公司不能偿还的债务的。

日期:2008-8-23 13:28:28
  二、企业的组织形式的历史演进
  上面我们学习了企业的三种主要的组织形式,现在我们将对企业组织形式的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作一简要回顾,以使我们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了解企业的发展变化历程。
  从历史进程上看,业主制企业是最早出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西欧仍处于纯粹的农业状态,生产活动以家庭生产为主,其产品供自己消费,偶尔有剩余,也只是与邻居或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交换。虽然这一时期也有大量的小集市,但它的作用只限于满足附近居民的家庭需要。随着市场的缓慢拓展,生产活动逐渐由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劳动者来完成,此时的产品生产已形成完全的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到了11世纪,城市中集中了新兴的工业及大批手工工匠,出现了一些面包师、屠户、鞋匠、铁匠、成衣工以及其他小手工业者的作坊。在早期的手工作坊中,生产与销售并没有分离,产品以“自产自销”为特征。这些手工作坊就是私人业主制企业的最古典形式。
  这时,虽然有些工匠具有精湛的技艺,但是可能没有招徕生意所需要的特殊才能,从而使得许多宝贵的技艺变得无用,或者只获得很小的效果。如果他们的工作能由某种中间人来为他们安排的话,则他们会得到较好的报酬,过较为幸福的生活,而且对于社会也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于是出现了充当交换中间人的商人,他们周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仅从事买卖,虽然他们并不亲自动手制造他们提供的产品,但是他们知道怎样最有利地出卖这些产品,结果是生产活动和销售活动分离了。例如我们看到许多最好的装修工人,往往不是直接向需要装修的客户出卖他们的服务,而是把自己的劳务卖给一个装修公司,由装修公司的经理来安排他们的工作。到了工业革命前夕,不仅形成了生产与销售的分离,而且生产活动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工,我们今天所说的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以及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制度正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并得以确立的。

18世纪后期,由于蒸汽机的出现,发生了工业革命,此时的生产活动表现为机器生产,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度亦随之产生。在这一时期,技术革新的浪潮席卷了所有的手工工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下降,大企业把它的小竞争者从市场中逐渐地排挤出去,从而使失业的手工业者沦为雇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亦随之兴起。
  最早出现现代企业的领域是铁路行业,其主要原因是:(1)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本,于是铁路的出现就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资本积累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2)铁路行业内在的技术特点促使铁路企业的管理方式较早地从传统的个人管理转变为专业经理的系统管理。铁路运输的性质要求对过往车流的时间、速度等具体问题都有准确的协调与统一控制。当运输发展使车流过往量上升时,有效协调与控制对安全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1811年,美国西部线铁路全长仅150公里,但由于是分三段建造.建成后便分成三个区段管理,各区段有一组管理人员。在这条线路上,相反方向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很快出现了一连串事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841年10月5日发生的客车相撞事故,伤亡19人。这场事故使美国社会各界强烈要求进行铁路公司的管理改革。改革后,公司由两名专职经理负责协调各区段的工作,于是西部线成为美国第一家以专职经理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来经营的企业。铁路的发展不仅在本行业内引起了组织创新和现代企业的诞生,而且也为别的行业的技术发展与组织改革提供了刺激与样板。
  我们知道,在很多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成本会下降。1 9世纪中期的美国,由于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在利润的驱使下,公司走上了大规模扩张的历程。在石油、钢铁、汽车等需要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中,企业规模越大则单位成本越低,那么生产就必然趋向于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一些巨型企业。由于这些巨型企业动辄需要数亿美元、数十亿美元甚至数百亿美元的资本,几乎没有人能拥有这样一笔巨款,即使有人拥有这笔巨款,也可能不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承担有限责任并拥有高效管理体制的公司制企业,便为吸收大量的私人资本并且分散投资者的风险提供了一种平台。美国的一些巨型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波音飞机公司等,成千上万的人拥有其股份,其中没有一个人拥有较大的份额,是一种标准的大众持股公司。在1930年初,美国最大的200家非金融业公司的资产占全部非金融业公司资产总额的49.2%(将近一半)。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所有权的广泛分散,很多公司的最大股东所拥有的投票还不到发行在外股票的1%。在大型公司中,所有权的分散程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中型公司中也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并且,一般说来,公司规模越大,其所有权就越分散。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众多的投资者是谁?他们来自哪些收入阶层?换句话说,美国全部产业的所有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根据美国联邦所得税申报表而编制的《收入统计资料》中找到,该资料显示出,低收入阶层和中收入阶层中很多人都是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制度的扩张和强化使股份公司吸收了国民储蓄的大部分,而且所吸收的部分还在不断增加。在美国,个人财富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大型企业的股权构成的,而且这种形式的财富占全部财富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并且有许多迹象表明,这种增加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随着股份公司所有权的日趋分散,公司的所有权与支配权越来越少地掌握在同一个人手里。在股份公司制度下,经理即使是完全没有股份,也能够支配公司的财富。几乎没有支配权的所有权和几乎没有所有权的支配权,是股份公司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些公司的所有权是如此分散,以至于没有哪个个人或小团体能够拥有哪怕是极少的却足以支配公司活动的股权。当最大的单一股权不足1%时,没有哪个股东能够处于凭借其拥有的股票量对经营者施加较大的压力,或者利用其持有的股票形成足以取得支配地位的多数投票权。那么在这样的公司里,支配权究竟由谁掌握呢?由于公司股权的充分分散,单个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将是无足轻重的,大部分普通的股东对于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样,企业的支配权就落到了经营者手中。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经理革命。
  股份公司制的出现是企业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一项极其精妙的制度安排,其优势是传统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第一,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自己拥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摆脱了企业财产对投资者的依附,使企业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资本联合。股份制企业为筹集资本提供了简捷、迅速、有效的形式,它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使社会普通公众都能参与股票投资,所有权的自由转让使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十分灵活和便利。企业的规模基本上不再受单个投资者财力的限制,可以选择高效运转的最适宜规模,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
  第二,股份制企业促使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现代企业的规模通常十分巨大,住住从事多种复杂的经营活动,单凭所有者本人的经验和直接监督已经无法适应,需要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来进行经营管理,使管理者独立化和专业化,使企业家成为专门职业。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并不一定富有,富有的人不一定具有企业家才能,现代股份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为企业家才能和财富能够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平台。它给那些有能力但是缺乏财力的人提供了从事经营活动的机会,同时也给那些有财力而缺乏能力的人创造了赚取更大利润的机会。
  第三,在传统企业中,企业的财产依附于投资者决定了传统企业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个人手中,容易出现经营上的失误。而在公司制企业中,重大事项决定于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经营决策由董事会掌握;人事任命权归属董事会;监事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决策、执行、监督的分权制衡,为民主、科学地决策奠定了基础。
  第四,股份制企业有利于资源配置合理化。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发行和流通,可以自然地把社会资源分配到效益良好的部门和企业,使那些效益不好和经营不善的企业关闭破产,从而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五,股份公司可以使被“锁”起来的财产流动起来。一般地说,财产的流动速度和财产单位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即价格低的财产单位流动迅速而容易,而价格高的财产流动则很困难。比如象小麦或糖这样可以随意分解并且能够小量出售的商品,在市场上流动得非常快;而象工厂或矿山那样不可分割的财产则很难出售。要想使这些单位规模较大的财产流动起来,就需要创造出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虽然这些大规模的财产单位被分解为若干小规模的财产单位,使之能够频繁易手,但大规模财产单位的整体性却不受干扰。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就是这样一种机制。非流动性财产的所有者,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与这种财产结了婚,这项财产为其提供生活来源,并使他的人生风景固定下来。例如,如果这项财产是象农场或磨坊那样的小企业,所有者将与他的企业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将围绕这项财产构筑他的人生。这种非流动性的财产使其所有者的流动性变得也相当困难,因为他的财产需要他的照顾。如果财产容易易手,那么这种非流动性的财产对其所有者的限制作用就非常有限了。在股份公司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财产获得了流动性,以前是所有者和其财产结婚,而现在则是经营者与财产结婚,所有者从其财产限制中解脱了出来。虽然股份公司的财产仍是缺乏流动性的,仍然需要人们照顾它,需要经营者和工人为其提供服务,但是代表财产所有权的股票却可以不断易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几乎或完全不需要人的照顾。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随时收回他的财富,而不影响企业资本供给稳定性和永久性。

案例研究: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理革命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教授认为:家族企业只是在工业化经济初期十分流行,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及企业组织的进化,家族企业会逐渐消亡。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家族企业比比皆是。比如美国的福特、沃尔玛、杜邦、柯达、边尼斯等大型公司都是家族公司。家族企业在我国企业中的比重也不小。我国的家族企业大部分规模很小,但也有一些已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其中有的还成为了上市公司,其家族资产已达上亿元,如天通股份、用友软件、东方希望集团、太太药业、汇源果汁等。
  
  家族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创办企业需要投资,需要帮手,创业者首先的也是最可能得到的帮助往往来自于亲友,除非出色的创意才可能会得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如果幸运的话,这个企业渐渐成长,开始扩大规模并雇用非家族成员来为企业服务,这时企业就进入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雇用外人。如果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内各部门的分工日益复杂,管理工作日益重要,工作量之大、信息之复杂往往超出创业者的精力与智力的极限。这时候,创业者面临选择,要么继续采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必要时任用家族成员担任助手;要么他不想劳累过度或者有自知之明,引进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这时企业就进入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职业经理人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者还掌握着对企业的控制权。俗话说,门第出身,不学也会三分,随着创业者的故去,他的继承者,除了在天性上不喜欢和不适合经营企业的人之外,从幼年时代起就差不多是不知不觉地熟悉了他父亲的行业以及与之有业务关系的行业中的人物和情况;他日渐知道了关于这个行业的专门知识和管理知识。所以,初看起来企业家似乎会成为一种世袭的阶级,会建立世袭的王朝。然而,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因为,当一个人建成了一个大企业时,他的继承者虽有很大的优势,但往往不能具有同样成功地经营这个企业所需的企业家才能和气质。 创业者自己也许是由于受幼年时期穷困的影响,养成了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但是他的继承者——至少在他富有后所出生的继承者,恐怕大多是由于养尊处优的缘故,缺乏创业者所具备的良好品质。如果一切事情都如创业者的初衷,他的儿子们能够守住和发展他的企业,但是第二代之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孙子们可能宁愿坐享其成,而不愿意用辛苦和操劳换取更多的收入。于是他们把企业卖给他人或股份公司,或者他们变成吃干股的企业合伙人,分担企业的风险和利润,但不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那么这时企业的控制权就要落于他人之手了,这个企业就进入发展过程的第四个阶段———职业经理人高级阶段,到这一阶段家族企业的家族色彩就已经很淡了。因此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家族企业一直流传着“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败”的说法。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家族企业中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三代以上。
  
   现代股份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冲破了家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限制。因为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家族内部人都占据着企业的最高位置,使外面有才能的人进不来。德鲁克说过:“对一个懒惰的侄子,给他钱但不要他工作,比让他在企业里占个位置要便宜得多,即使是名义上的头衔也不行。”现代股份制公司企业使企业的命运超越了血缘与运气,使企业的命运超越了一姓一族的能力,使企业成为稳定的组织。在优秀的经营人才中挑选最合适的企业领导人,使企业避免了发展中不可预知的风险及波动。对股份公司而言,变换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一般并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不会引起令人担忧的剧烈的“人事震荡”。
  
  100多年来,美国许多著名的家族企业演变为由职业经理控制的现代企业,其中包括福特汽车公司以及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至今仍在产业界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之前,大都经历过一波三折的命运,留下许多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1903年, 40岁的亨利·福特聘请了著名的汽车专家詹姆斯出任公司总经理。詹姆斯采用了流水线作业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从1906年到1908年,先后推出“N”型和“T”型福特牌轿车,这两款汽车风靡一时,亨利·福特因此成为“汽车大王”。20年代初期,也就是说在亨利·福特晚年,他对总经理的职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辞退了詹姆斯,实行个人独裁,直到1947年84岁高龄去世之前,他始终不愿意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结果几乎葬送了整个公司。亨利·福特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所有权,也毫不含糊地不与任何人分享管理权。除了几名销售经理以外,福特公司的管理人员寥寥无几,大多数优秀人才不是被解雇就是辞职离开,公司经营管理陷入了极度混乱的状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福特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年代初期的68%下降到20%,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时,福特公司每月亏损900万美元,濒临破产。德鲁克在分析福特公司这一时期陷入危机的原因时指出:“亨利·福特管理不善的根本原因,是他有意识地、系统地、故意地试图不用管理人员,而采取‘一人当家’的模式经营这家有上亿美元资产的企业。”1944年,老福特在破产的威胁下,不得不让位于他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结果使福特公司戏剧性地得以再生。亨利·福特二世上台以后,重金聘用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欧内斯特,如同其祖父曾倚重詹姆斯一样,小福特让欧内斯特拥有全部的经营权力,全面领导福特公司。经过一系列改革,欧内斯特上任仅一年,福特公司便扭亏为盈,公司再次出现了生机。
  
  正如亨利·福特代表了汽车时代一样,比尔·盖茨是计算机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2000年元月13日,45岁的盖茨宣布辞去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的职务,将居于世界电脑软件制造业领导者地位的微软公司全权转交给巴尔莫。人们普遍认为他的辞职是对公司的又一重大贡献,盖茨辞职的消息一公布,微软的股票当天就从106美元上升到111.69美元,升幅达5%。微软公司控制权的交接如此顺利,正是从福特公司所经历的坎坷曲折中学习的结果。
  
  微软与福特公司先后走上“经理革命”之路,虽然它们走上这条路的方式不同,但是这表明现代企业的成长过程有某种内在的规律性,以至于福特与微软等家族企业都不得不遵从这一规律。

日期:2008-8-24 9:41:35
  
   三、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不得不选拔有能力、有技术的专业经理人为公司的股东服务,来更好地实现股东价值及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时就形成了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经理人员(代理人)的目标与股东(委托人)的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股票价值的最大化。而经理人由于不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他们拥有的只是人力资本,即“管理才能”,他们往往并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要努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经理革命”后,公司的股权极其分散,股东缺乏对经理人的的有效监督。股东同经理相比,对公司信息的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因而难免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即经理人员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在经理人员的选聘上也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统称为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经理人员不能获得自己努力工作的全部收益,他可能在工作中不会发挥全部的努力;经理人员会力争提高自己的薪金和奖励,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追求豪华的办公室和高级专用轿车,从而显示自己的威望、权力和地位;甚至,经理人员会以低价将企业的资产出售给自己所拥有或控股的其他公司等。
  
  由于股份公司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两个多世纪之前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中,是非常不看好股份公司这种商业机制的,并坚持认为分散的所有权是不可能创造有效率的经营活动的。他指出,股份公司的董事们“是其他人的资金而并非是他们自己资金的管理者,我们很难期望他们能象合伙公司的合伙人经常地关心他们自己的资金那样,带着焦虑的警惕性来关心股份公司资金的经营。就象一个富有人家的管家,他们善于考虑一些小事情而并不注意他们主人的声誉,而且他们非常容易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分配物,因而,在这样一个股份公司事务的管理中,粗心大意和浪费现象肯定是经常的事”。但是在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的现代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当·斯密的有些观念是不是还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呢?现代经济学又是如何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这一问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解决企业中委托-代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 所有权解决法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最显而易见的办法是企业的所有者把经理管理的企业出售给他。作为所有者,经理将有适当的激励:如果他努力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然而,一般来说,经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企业,而且即使有,他也不一定愿意购买。因为所有者的收入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且也取决于变幻莫测的市场,因而做为所有者的收入可能比薪水收入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经理可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另外,大多数现代公司也不可能都被分成适当的部分,使每一名经理都成为所有者,却仍然能够有效地运作。我们即使能够把大公司分解成若干部分,使一部分独立运营,但是在每一部分之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委托代理问题。
  
  (二)股票期权激励法
  
  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法,就是公司给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一定期限内可以以一种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使经理人员的收入取决于他们所管理企业的业绩。例如,假设某家公司股票的现行价格为10元/股,经理被授予可以在3年之内的任何时间以10元/股购买10万股股票的期权。如果3年内该企业的股票升值为每股20元,经理就可以用100万元购买股票并以200万元的价格卖出,这样他就得到了100万元的收入,该收入可以看作是对他在提高企业价值中所作贡献的回报。
  实行股票期权制的目的,是要在经理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建立一种纽带,将经理个人收入与企业价值牢牢地捆在一起。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1952年产生于美国,尔后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公司中,有80%的企业已向其高级经理人员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报酬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由于培养一个经理需要大量的投入,维护其声誉和继续提高其素质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这些投入就是经理人员为自己所支付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的收益率和增值率最终取决于经理人员所经营公司的收益情况。如果公司的经理人员未能尽到经营责任而使公司效益不佳甚至破产,必然使其声誉受损,甚至断送其职业生涯。这样,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很低甚至没有收益。可见,完善的职业经理人竞争市场是一种优选经理并使其努力工作的机制。
  
  (四)建立完善的产品竞争市场
  
  一般地说,如果企业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充分的,那么这种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也会对经理形成努力工作的压力。虽然企业所有者由于所掌握信息的不完全,不知道经理是否努力工作以生产质量高、成本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但是,处于竞争条件下的产品的市场价格可以向所有者提供经理是否努力工作的信息。如果其他竞争企业经理的努力工作使产品成本很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对经理形成一种通过努力工作来降低产品成本的压力。而且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激烈,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越低,那么的经理的压力也就越大。
  
  (五)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
  在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如果经理经营不善,企业的股票价值会下跌。于是,有能力的企业家或其他公司就能用低价买进足够的股份,从而接管该企业,赶走现任的经理,重新组织经营,获取利润。
  
  接管被认为是防止经理损害股东利益的一种有效武器,它是一种取代无效率经理的成功方法。例如,一个公司共有100万股股票,在现任经理的管理之下,企业可能只值1000万元,即每股股票的价格是10元。如果另一组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使用企业的资源,使其升值为2000万元(每股20元)。即使收购企业(进行接管的企业)付出了股票升水的10%,也就是说为收购这家企业支付了1100万元,它也可以从这项交易中赚到900万元。因此,接管就象拍卖一样:企业被卖给愿意出最高价格的竞价者,即认为自己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该企业资源的经营者。从这个角度看,接管反映了由谁来当经理的竞争,是保证经理市场运作良好的一种机制。
  接管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制约机制,甚至对那些没有受到接管威胁的经理来说也是如此。经理知道如果他们不努力工作,就可能有被接管的危险。他们也知道,一家管理良好的企业不大可能被接管,因为外部人觉得其管理质量很好,并知道自己很难再提高公司的利润。这样,即使普通的小股东不去监督现有的经理班子,也会有很多支公司突袭队伍总在寻找那些管理不善、而在新经理人员的管理下会面目一新的企业。
  在股权分散和大多数股东缺乏信息的情况下,接管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股东对企业的经理不满,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卖掉他们的股票。当他们希望出售自己所拥有的股份时,应当有机会把它们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价者。
  (六)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机制
  
  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可以部分的解决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种防止经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损害股东利益的有效机制。注册会计师就像二手汽车市场上的经纪人一样,是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的专业人员。目前,注册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做为“经济警察”而倍受重视。
  
  (七)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法律监督机制
  
  由于公司是一个独立并与股东分离的法律主体,特别是大众持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更加彻底,股东很难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具体行为。为了保证经营者忠诚于股东的利益,除了我们前面讨论方式之外,完善的法制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是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保障,它使经营者不敢侵犯股东的利益;法律也是现代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经营者能够随意侵犯投资者的权益,那么股票就只是一张代表财富的纸而已,谁还愿意对股份公司进行投资呢?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经营才能与忠诚于股东的良好品质时,股票才有价值。

日期:2008-8-24 14:22:31
  
  为我国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法律监督机制提供借鉴,我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美国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和原则。
  
  美国是一个普通法系的国家,它实行陪审团制度和经济案件的辩方举证制度。所谓陪审团制度,是指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是否起诉嫌犯、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的制度。通俗地说陪审团就是抽签随机选出的符合资格的公民,他们被集中到一起,在案件审理期间不得和外界联系。他们投票负责决定是否对被告起诉和判定被告是否有罪。所谓辩方举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被指控方要为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提供证据。
  美国法律中的关于经营者做为受托者的一些原则:
  1、经营者做为受托者,必须忠诚于委托人的利益
  经营者是被假定能代表每个所有者的利益才被选聘出来的,所以经营者应该忠诚于所有者的利益。否则,经营者即使是最有能力经营公司的人,但是如果他用他的能力去侵犯股东的财产和经营成果,那么股东对他的能力也不会感兴趣。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经营者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法侵犯股东的利益。例如,经营者可能会将他所经营公司一些财产低价出售给自己所拥有的公司而获利。如果经营者拥有A公司10%的股权,而拥有B公司100%的股权,低价出售A公司财产使A公司损失100万美元的利润,而使B公司获得100万美元的利润,那么这笔交易使经营者净赚90万美元,而A公司损失的100万美元中将由其他股东承担90万美元。毋庸置疑,经营者的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他必须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代价。同样的道理,经营者不能高价收购自己拥有大量股份的另一家公司的财产;经营者不能把特别有利可图的生意转让给自己拥有大量股权的另一家公司。

 

为了保证证券市场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政府不允许掌握企业内幕信息的经理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牟利。例如,如果你是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并且知道你的公司刚刚发现了一处大油田,那么你不能从其他尚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股东手中购走股票而获利,你也不能把这一信息告诉你的妻子或家庭。美国法院已经把这一“内幕交易”的原则扩展到所有涉及收购和出售公司的交易。如果你知道你的公司将要收购另一家企业,这将使该企业的股票价格暴涨,但是你不能利用这些信息为个人牟利。美国金融家迈克尔·密尔肯在1986年就被指控犯了内幕交易罪,尽管法官在密尔肯的账目上发现的问题不超过几十万美元(这个数目还不足密尔肯1986年年收入的万分之五),但是她依然判处密尔肯入狱10年并处以6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商业史上对个人的最高罚金。
  
  此外,经营者不能发布欺骗性的财务报告或者传播非正式的新闻消息来操纵证券市场。安然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却因财务造假丑闻在几周内破产。与此同时,以前与安然有染的机构也被殃及,为安然服务的著名五大国际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被诉妨碍司法公正,并因此倒闭。由此也引出另一电信巨头世通公司的丑闻,随后世通公司宣告破产。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也因涉嫌财务欺诈,向安然破产的受害者分别支付了20亿、22亿和6900万美元的赔偿金。2002年11月1日安然舞弊行为的策划者,前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被联邦大陪审团以78项罪名起诉,罪名包括诈骗、洗钱等,被法院判处10年监禁外加2380万美元罚金。
  
  2、不管经营者是如何地忠诚于股东,他们还必须具有相当的经营才能和对公司业务保持适当的谨慎才行。
  
  美国普通法中的一条原则是:“一位自愿获得董事地位,并要求人们对他所承担的任务信任的董事,……至少应该拥有普通常识及技能,他将利用这些常识与技能来履行他的义务”。 凡缺乏此种才能,或者具有但未能实际发挥此种才能的董事,他个人对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损失应该负责。虽然法律很难确定经营能力的准确标准,但是陪审团会在每一件案子发生后来决定该被控告为无能力的经营者,是否具有相当的经营能力。在经营事故发生后,损失的结果已经造成,陪审团在处置该被控诉的董事时,往往非常严厉而较少宽容。
  
  此外,经营者必须专注于他的工作。乔治·古尔德先生于1902年担任联邦信托公司的董事,事先约定不参加公司的会议,也不参与公司事务的决定,也就是说,他在董事会中挂一虚名,不负责任何实际的经营业务,但他很快发现这是一个不幸的职位。几个月后,由于实际负责者的鲁莽经营,使该公司趋于倒闭,其中有一位股东控告古尔德先生要对公司的损失负连带赔偿责任。法院认为一个董事务必履行他的义务,根据“辩方举证”的原则,古尔德先生必须证明自己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董事才能免除他应负的责任。

日期:2008-8-24 16:29:57
  
  四、MBO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有效途径吗?
  
  MBO是英文Management Buy-out的缩写,即管理层收购。MBO的思路源于美国,是解决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所有权解决法。
  
  (一) MBO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MBO随着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脚步登陆中国。1997年3月,上市公司大众科创的管理层借助职工持股会间接实现了对企业的控制,但未实现直接操作。1999年,四通集团进行大胆的探索,完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例MBO,也是中国第一例MBO。2001年3月,宇通客车总经理汤玉祥与22个自然人一起,共同设立上海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并通过这家由汤玉祥任法人代表的企业,间接控股了上市公司———宇通客车,这被认为是第一家国有企业管理者实施MBO的案例。至此时,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宣布进行管理层收购时,都非常刻意地对外界保持着谨慎和低调。但自2002年8月以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实施MBO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2002年9月,财政部放开国有股对民营企业的转让。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其中对收购方为企业管理层的情况作出相应规定。十六大的召开解决了国有企业改革及管理层收购审批难的困难,以前国有股权转让都要到财政部审批,十六大赋予了地方政府在处置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动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地方政府也有了最终审批权。这些消息被认为是政府对MBO的首肯,从而催生出“MBO大跃进”局面,当时仅上市公司中就先后有洞庭水殖、胜利股份、ST甬富邦、维料精华、鄂尔多斯、佛山塑料、创兴科技等公司实现了MBO,另外,阿继电器、金丰投资则在下属控股公司实施了MBO。据称当时还有100多家正在积极准备或者推出MBO的方案。与此同时,MBO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理论界和媒体频频研讨,甚至有媒体大胆预言:“2003年将是中国企业的MBO年。”但是2003年4月初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却提到:“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这使得2003年的MBO数减少,只有8家。虽然2003年上市公司披露的MBO数量有所减少,但MBO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减缓,只是手段更为隐蔽,形式更加多样。2004年8月,郎咸平在复旦大学的演讲《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引发了经济学界对包括MBO在内的国企改革模式的大争论。2004年9月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大企业不宜实行MBO,12月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也首次提出中小企业MBO的“5条禁令”。2005年4月11日,国资委和财政部公布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使得大型国有企业的MBO从不宜实行到停止实行,仅中小企业可以探索实行,而且也将受到严格限制。2005年1月19日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可以以增资扩股形式持有股份,但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数量,从而限制了大型国有企业的MBO之路。
  
  (二) 我国国企实行MBO的主要理论基础
  
  1、所有者缺位理论
  
  我国的国有资产在法律上属于全体人民,但实际上是由我国政府代表人民进行管理,而在具体操作上,由政府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因而国有企业遇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所带来的所有者缺位问题。虽然国有产权的监管部门监督着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但他们自身也是代理人,而非所有者,国有产权的监管也存在着所有者缺位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利益同这些代理人的利益并不一致,代理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代理人合谋侵害委托人权益的各种各样的委托-代理问题。
  
  国内有经济学者提出“冰棍理论”,形象地表达出国企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冰棍理论”意思是说由于所有者缺位,一些国企的资产就像是冰棍,在慢慢地融化,如果不赶紧卖掉,它就会越变越小,最终化为乌有。所以即使把国有企业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管理者,也比白白地化掉要好。为了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而MBO就是这样一种将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国企改制形式,能够解决国有企业产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促使国有企业所有者目标和经营者目标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2、企业家才能理论
  
  从经济学生产要素理论的角度看,生产要素可分为四类: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并且这四类生产要素分别获得不同形式的报酬: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才能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家作为要素投入者应该同其他要素一样依据其贡献获得报酬,分享企业利润。在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成长及壮大都倾注了管理者的心血与汗水,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却偏低。所以,在进行MBO定价时应该考虑管理层的贡献,把管理层的贡献作为企业估价的抵减项目,把企业低价卖给管理层,是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高付出、低报酬的一种补偿。
  
  (三) 我国国企实行MBO的理论缺陷
  
  1、MBO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委托-代理”关系是经过历史锤炼并证明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和最有效率的形式。现代经济的趋势是,所有者越来越倾向于雇佣职业经理人去管理,而不是所有者自己管理。换句话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因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日趋复杂,所有者并不总是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这样才产生了对职业经理人的需要。西方国家的大企业大多数股权都是高度分散的,最大的股东持股往往也不到百分之一,而且大股东通常还是基金会,是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人的储蓄款或养老金。从这点看,西方国家的由大众持股的大企业与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是非常相像的,所以有些经济学家称这种股权及其分散的大众持股公司为“股份制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策法规鼓励或有利于管理层把公司据为己有,那么现代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就被破坏了。因此,管理层收购所追求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的。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做为世界上最有管理天才的职业经理人之一的美国通用电气的总裁韦尔奇,他如果有钱的话(或者借钱),会不会冒险把通用电气公司买下来,把他的全部家当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把通用电气公司买下来,他老的时候,他的子女是不是也和他一样有管理天才,他怎样才能避免家族企业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败”的轮回呢?如果他聘请职业经理人,那么这些职业经理人在羽翼丰满之后会不会也把韦尔奇家族扫地出门呢?可见,MBO不是国企改革的灵丹妙药。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看看在科学界最具知名度的奖金——诺贝尔奖金在诺贝尔基金会的管理下象冰棍一样化掉了没有。1900年,诺贝尔基金会从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遗产中接收过来的钱,总共有三千一百多万瑞典克朗,1901年的诺贝尔奖金数额为15万瑞典克朗,约合3万多美元。100多年后的今天,诺贝尔基金已增长到40亿瑞典克朗,诺贝尔奖金金额增加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诺贝尔基金也增加了数十倍。诺贝尔基金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象冰棍一样化掉,反而从一棵幼苗长成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难道不是给了我们一种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吗?
  
  2、企业家才能理论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中,管理才能是企业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家作为要素投入者应该同其他要素一样依据其贡献获得报酬,分享企业利润。这点在理论上是没有错的,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在劳动、土地、资本获得了足够报酬,并且考虑了资本风险报酬企业还有经济利润的情况下,管理层才能依据其贡献分享企业利润。如果企业连年亏损,这只能说明企业的管理层不称职,那么让这些不称职的管理人员以低价收购国有企业只能使资源的配置更无效率。确实也有些国企的管理层,对国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长期收入较低。但是不能把企业改革中对有贡献企业经理人员的补偿、提高经理人员的待遇,与管理层收购、经理人自己做老板混淆起来。更不能在国企改革中以牺牲所有者的权益为代价而使改革丧失其公平性。
  
  (四) 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优先收购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掌握在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手中。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层基本上都是政府任命的,很多企业的经理是从政府部门调入企业,并不是职业的企业经理人,严格地说,他们是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因此,企业的收购者并不是经营企业的最佳人选,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管理层就会尽可能地以最便宜的价格获取最庞大的财富。就这样,中国的国企经理人创造了世界财富神话,以一倍的价格收购十倍乃至百倍的财富,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缔造出一大堆富豪。
  
  2、收购价格的公正性问题
  
  严格地说,管理层收购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收购价格由市场公开竞价决定,由出价高的人得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但是我国目前对于管理层收购并无完整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一个自由交易的产权交易市场,缺少价格发现机制。再加上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极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由内部人进行收购的结果是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合一,这样就很难保证转让价格的公正性。导致国有股转让定价过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管理层优先收购有使国企现有管理层故意把企业做亏,以降低收购价格的激励,这是很多已经实行了MBO企业的一个通用做法。
  
  3、收购资金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在己经实施的MBO中,仅有5%~10%的资金来自公司管理层自己的腰包,其余大部分是以公司资产做抵押的贷款。这种抵押本公司资产融资的方法,使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从而导致公司股权价值的降低,损害了其他持股股东的利益。即使是这5%~10%的收购资金,也是非常巨大的,远远超过了管理层个人的支付能力。所以管理层不得不通过各种灰色渠道融进资金,或者通过种种非法的关联交易,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司资金,想方设法让被收购公司的资产成为自己收购资金的来源。
  
  4、MBO完成后会形成新的“委托-代理” 问题
  
  我国管理层收购后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持有公司的全部股份,而只是收购了整个公司股权的20%~30%,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管理层作为处于控股地位的所有者与其他的中小股东共同拥有企业,但由于权力不同,管理者有可能作出不利于其他投资者利益的事情,从而产生新的“委托-代理” 问题。在各项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MBO前管理者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完成MBO后管理者损害的则是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五) 结论
  
  在西方国家,MBO仅仅是作为发现和实现“价值被低估”公司价值的一种方法来运用的,它并不能解决公司治理中的根本问题。因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职业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MBO并不意味着公司委托-代理问题的消失,它只是解决公司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并不算太完善的方法。那么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问题的方法也就不能是简单的一卖了之,管理层收购也并不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改革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一般人都认为国有企业比私人企业缺乏效率,但是有些事实证明国有企业并不是必然比私人企业缺乏效率,当国有企业受到竞争时,竞争压力可以迫使它们和私人企业具有相同的效率。例如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与法国的国有电力公司都以其有效率而闻名于世。所以,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市场机制。

 

第五章   收入分配理论
  
  当今,我们处于一个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有些人的年收入可能高达数亿元,他们开着奔驰宝马,衣食无忧,频频出入豪华酒店餐厅;而有些人却收入极低,居无定所,他们的子女因经济贫困而不得不辍学。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的收入高低?这是我们这一章所要讨论的问题。
  
  其实,收入分配问题和经济学中的大部分问题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在经济学中,我们把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投入品称为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主要可分为三类,即劳动、土地和资本。因为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使用这些生产要素,所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要从使用这些生产要素的企业中获得收入。这些收入就是企业向劳动支付的工资,向资本支付的利息和向土地支付的地租。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地租是土地的价格。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工资,据统计,工资性收入大约占整个国民收入的3/4。
  
   就象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一样,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用供给和需求理论来说明为什么不同的人收入差异如此之大?即工资和地租的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以及资本的利息率是怎样决定的。
  
  第一节   生产要素概论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
  
  生产要素市场上的需求和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具有很不相同的特点,它们的主要差别有二:(1)生产要素需求是派生而求;(2)生产要素需求是相互依赖的联合需求。
  
   (一) 要素需求是派生需求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需要而购买产品。因此,对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与此不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例如,消费者购买计算机游戏、果汁等最终产品,是因为这些消费品能直接提供快乐或效用给消费者。而厂商购买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则不是因为它们能直接提供给个人满足和快乐,而是这些生产要素能够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使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收入。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间接需求。
  
   而且,厂商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的多少,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产品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例如,如果没有人去购买果汁,就不会有厂商对果汁工人的需求,消费者对果汁的需求量越大,则厂商对生产果汁的工人的需求量就越大。 因此,要准确地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决定了企业对工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
  
   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经济学家将生产要素需求称为派生需求。例如,消费者购买面包是直接需求:消费者对面包的直接需求引起面包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例如劳动、机器、场地等)来生产面包。面包厂商对劳动、机器、场地等的需求是派生需求。
  
   (二) 生产要素需求是相互依赖的联合需求
  
  生产要素往往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例如想伐倒一棵树,只有一把锯子是没有用的,而两手空空的工人也很难将这棵树伐倒,只有将工人和锯子结合起来才能很容易地将树锯倒。这意味产品不是由哪一种单独的生产要素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相互作用所创造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用过这样一个形象而深刻的比喻:劳动是产品之父,而土地则是产品之母,我们不好说,生孩子是父亲重要还是母亲重要。同样,我们一般也不好说究竟哪种生产要素单独创造了多少产出,由于土地、劳动和资本品在生产中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收入的分配问题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为劳动辩护的人会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产品,所以劳动应取得全部产品。”为资本辩护的人则会说“如果拿走全部资本产品,劳动只能从大自然中得到一点点仅能糊口的东西,所以,大部分的产品应属于资本。”
  
  在分配社会的所有产品时,如果我们能够确定土地的独立贡献是多少,劳动的独立贡献是多少,机器设备的的独立贡献是多少,那么收入分配问题就会变得很容易。如果每种生产要素可以独立的生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那么它自然就可以独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但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独立的进行生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果汁是由工人的劳动、机器设备和水果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你怎么可能将其中的每种生产要素的贡献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呢?

 

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在讨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一基本观点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第一章第七节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在投入的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从新增加一个单位这种生产要素中所得到的新增加的产品产量。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投入的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 每一单位新增生产要素所能带来的边际产品产量是递减的。这里,我们再提出一个概念:边际收益,所谓边际收益就是追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所新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量乘以价格。我们也可以用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衡量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越大则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就越高。
  
  现在我们来说明处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厂商怎样寻找使其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由于同时处理多种生产要素将使分析过于复杂,为了简单起见,我们集中分析其中的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例如,张三是一位生产果汁的厂商,在他所处的地区,可以用每年20000元的价格雇到他所想要的全部工人,果汁的价格是3元/瓶,
  根据表5-1所提供的数据,他会怎样决定他所雇用的工人数量呢?
  
   表5-1  竞争性企业如何决定所雇用工人的数量


日期:2008-9-1 18:54:38
  
  他会试验各种不同的可能:雇用一个工人时,额外的收入(边际收益)为60000元,而工人的边际成本为20000元,所以他的额外利润为40000元;雇用第二个工人,会给他带来30000元的边际收益,带来的额外利润为10000元;雇第三个工人,所增加的生产只能带来15000元的边际收益,而边际成本为20000元,所以雇用第三个工人已经无利可图。表5-1说明雇用两个工人使企业获得的利润最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追加雇用工人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追加雇用该工人的工资,企业就能通过追加雇用工人来增加利润。同样,当追加雇用工人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小于追加雇用该工人的工资时,企业追加雇用工人就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当追加雇用工人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追加雇用工人的工资时,企业获得的利润最大,因此,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取决于追加雇用工人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我们也可以说,企业雇佣的工人数量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上面我们已经说明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同样的道理,土地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也决定了企业对土地和资本的需求。无论是土地还是资本,企业会一直增加对它们的使用量直到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价格时为止。
  

日期:2008-9-2 9:23:46
  
   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我们知道,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呢?
  只要投入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大于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或价格,就应该追加该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一直增加到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价格或边际成本时为止,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大。推而广之,最后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投入的每一元钱产生的边际收益都相等时,企业的利润就达到了最大。
  例如厂商租用一台设备的每月租金为10000元,每个工人的每月工资为1000元。因为设备的成本是劳动成本的10倍,那么设备的边际收益必须是劳动的边际收益的10倍才行,否则,企业的利润就没有达到最大化。因为如果投入在某种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钱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收益,那么,钱就会从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中转移到该生产要素上来,直到投入在该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钱所产生的边际收入下降到与投入到其他生产要素上相等时为止,企业会因此而增加利润,如果投入在某种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提供的边际收益低于投入到其他生产要素上所产生的一般边际收益水平,那么企业就会减少对该生产要素的投入,直到投入在该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所提供的边际收益上升到一般边际收益水平时为止。
  由于在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投入的每一元钱产生的边际收益都相等时,企业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因此,当一种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时,更多地使用其他生产要素从代替那个价格上升的生产要素,企业将会从中获利。例如,当劳动的价格从上升时,企业将会减少雇用工人的数量,而增加机器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直到每一元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再次相等为止,这样就降低了对劳动的需求而增加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 同样,土地价格上升会使得企业更多地使用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土地,例如大城市地价的高昂使得摩天大楼代替了低矮的平房。

日期:2008-9-2 11:03:25
  
   四、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倾斜方式与商品和服务的供求曲线相同。就拿劳动来说,某种工作的工资报酬越高,想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就越多。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相反,雇主必须支付的工资越高,他们想雇用的劳动就越少,他们或者干脆削减产量,或者用其他生产要素如机器来替代劳动力。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如图5-1所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
  
  图5-1   均衡的生产要素市场


日期:2008-9-2 12:27:21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就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那个价格。如果某一行业的工资率高于另一行业,工人就会从低薪行业转向高薪行业,结果,高薪行业就产生剩余劳动力,于是工资率就会降下来,而低薪行业由于劳动短缺将提高工资率,这种工资率差异就会消除。同样,如果资本被吸引到高收益行业,就会导致该
  行业的收益率下降,因为这会导致产量增加,因而该行业的商品价格会下跌。与此类似,如果农场主把他们的土地转向生产那些收益较高的农作物,则产量增加之后就会导致该种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降低土地的收益率。

五、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依然存在,其原因是:
  
  第一,每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不同。有些人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资本,而有些人拥有的土地和资本比较少,还有些人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力外则一无所有。一个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越多,他的收入也就越多。因此,不管市场多么“完全”、工资多么公平,只要财产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就会存在。
  
  第二,每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质量不同。生产要素的质量不同,其生产力也就不同。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越高,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就越高。例如,肥沃的土地可以比贫瘠的土地收取更高的租金,市中心的土地可以比郊区的土地收取更高的租金;高效率、现代化的设备可以比低效率的老设备赚取的更高的收益。同样,工人在智力、体力、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体现出收入的差异。
  
  第三,生产要素的供给成本不同  生产要素的供给成本可能不一样,就拿劳动来说,做一份清洁而又令人愉悦的工作比做一份肮脏的、令人生厌的或危险的工作要好得多。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为了吸引劳动,相对于好工作而言,令人厌恶的工作就必须提供更高的工资。同样,相对于绝对安全的投资项目而言,资本所有者会对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要求更高的收益。
  
  
  在现实社会中,比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更多的原因使人们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在这里,我简单的列举几个原因,更为具体的原因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再做探讨。
  
  第一,企业和工人拥有的信息不完全。 如果工人不知道还有报酬更高的工作,他们就不会申请这些工作。资本家不可能总是进行最好的投资,实际上他们只能投资他们所知道的最好项目。
  
  第二,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 例如,寡头垄断企业可能会相互勾结,力图阻止新的资金进入它们的行业。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编制制度可能会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三,企业领导人并不一定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
  由于企业的领导人并不一定是企业的所有者,所以他并不一定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在雇用员工时,员工与领导个人的关系以及员工对领导个人的忠诚度也许比员工的能力更重要。

日期:2008-9-3 13:02:34
  第二节  劳动市场
  
  一、对劳动的需求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支付给个人的工资应当等于追加工人的边际收益。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定律,在给定的技术状态下,追加每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量越来越少,因此,随着工资的减少,厂商雇用的劳动越来越多,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5-2所示
  图5-2  劳动需求曲线


日期:2008-9-3 13:47:03
  和产品价格的变化是沿着产品需求曲线变动一样,工资的变化表现为沿着劳动需求曲线变动。现在我们再来看使劳动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的因素:
  1、对产品的需求
  市场对产品需求越多,则它的市场价格就越高,因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所以边际收益也越高,从而使劳动需求曲线的位置向右上方移动。例如果汁价格的上升增加了每个工人的边际收益,因而增加了果汁企业对工人的需求。反之,果汁价格的下降减少了每个工人的边际收益,因而减少了果汁企业对工人的需求。
  2、物质资本
   
  如果工人使用工具进行工作,工人的劳动就更富有效率。例如,使用铁锨和手推车的工人在挖掘河道时比赤手空拳的工人更有效率。工人用于工作的工具等物质资本越多时,他们就越能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工作,因而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的边际收益也越高,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劳动的需求,并且使工资上升。例如果汁企业机器设备的增加也增加了对工人的需求。
  
  3、技术进步
  当工人使用的设备技术越先进时,他们的生产率就越高。例如,使用挖掘机和推土机的工人在挖掘河道时比使用铁锨和手推车的工人更有效率。和物质资本增加同样的道理,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生产率,使工资上升并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4、人力资本
   受到较好培训或教育的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一般比拥有较少人力资本的工人要高。人力资本的提高增加了劳动的生产率,使工资上升并使工人更符合企业对劳动质量的要求,进而增加了企业对劳动的需求。

日期:2008-9-3 14:54:52
  
  案例研究1: 科技进步减少了劳动就业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劳动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很多人的思维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需求会相应减少,失业人口会不断增加,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技术进步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复杂的。虽然技术进步会引发某些部门、行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同时,也会引发新兴的产业部门、行业的产生和就业岗位的增
  加。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在《资本论》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技术进步如何引发劳动就业的增加。

 (1) 在一个工业部门中使用机器,扩大生产,必然要求为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首先要扩大生产,增加工人。
  
  (2) 科技进步与机器的使用,会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部门越来越多,对劳动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3) 采用机器的直接结果,为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财富增加了,产生新的奢侈要求,因而,奢侈品行业的生产随之扩大,对劳动的需求相应增加。
  
  (4)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新的世界市场,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需求。
  
  (5) 科技进步与机器的使用,使投资于在较长时间才能收效的工业部门(如运河、隧道、桥梁等等)得以发展,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得以出现,从而产生了新劳动领域。
  
  (6) 机器大工业引起生产力高度发展,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多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使仆人、侍从的人数较大模地增加。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和机器的应用,不仅促进了生产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对劳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需求,而且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部门、新行业的出现,带动了相关部门的生产发展,这就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劳动需求。同时,科技进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大大加速了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聚,为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述观点在二战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二战以后的新科技革命在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电气化、自动化,引发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虽然这导致了冶金、铁路运输、汽车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减少,但是,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导致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和行业的出现,从而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整个社会和较长历史时期来看,新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比它所排挤的就业人数多得多。有关资料显示,从1950-1990年,美、日、西德、英、法五国的就业人数,由16777万人增加到 26669万人。就美国的情况而言,从1950年到1980年,虽然汽车业的就业数减少了30多万,但整个制造业人数却增长了34%。铁路部门的就业人数虽然明显减少,但整个运输业的就业人数却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冶金业的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建筑业和采矿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增长了80%和14%。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在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美国大约有2480万人得到就业岗位,其中248万是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在80年代,仅电子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就大约等于8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而减少就业人数的3倍。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科技进步不仅没有导致总体就业人数的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
  
  当然,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导致了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体力劳动的比重大幅下降。相应的是,白领工人的数量大量增加,蓝领工人的数量大为减少。
  
  实践表明,虽然技术进步在某些部门或行业导致了劳动就业人数的减少,但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拓宽了人们的劳动领域,带动了整个社会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加。

日期:2008-9-3 16:42:42
  案例研究2:为什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比我国高?
  表5-2列出了2003年11个国家的制造业工人的每小时平均工资福利。
  表5-2  2003年各国工人平均工资比较
  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包括福利)   单位:美元/小时   中国0.80   
  泰国1.96   
  马来西亚2.09   
  巴西2.75   
  韩国9.99   
  法国17.77   
  英国17.87   
  加拿大18.44   
  日本20.68   
  美国21.86   
  德国30.60   
  (资料来源: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
  
  由表5-2可以看出,德国的工资福利是我国的38倍多,美国的工资福利是我国的27倍多,.英国的工资福利是我国的22倍多。我国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其原因并不是我国政府想压制工资上升,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所以我国的劳动需求曲线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边际生产率高是因为:
  
  (1)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本,如密集的公路、铁路和通讯网,大量的工厂等,他们的人均物质资本很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以使用的物质资本较少,很多道路没有修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还是以人畜力为主,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2)发达国家使用的设备技术比我国先进。美国农民的生产率比我国农民的生产率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有更多更好的机器。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农民使用的设备技术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生产率还会这样高吗?
  
  (3)我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在今天,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甚至比增加人均资本还重要,科技越发展,就越需要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低是造成我国边际生产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000多年中,我国的人均收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因为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人均资本、科学技术、人均受教育水平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人均物质资本有了增加,人均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我们看到,电灯代替了油灯,机器力代替人畜力、复印技术代替了毛笔、计算机代替了算盘,结果使我国的实际工资水平在过去30年中,增加了10倍以上。
  
  因此,经济学家认为物质资本、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是造成工资和生活水平差别的主要原因。

二、劳动供给
  对于工人来说,工作涉及到两种主要成本(或“负效用”):
   1、人们工作时会牺牲闲暇。
   2、工作本身可能是令人生厌的。
  每增加一小时的工作,就会带来额外的负效用,人们工作的时间越长,工作的边际负效用就会越大。其原因有二:第一,人们的闲暇时间越少,闲暇对他们就越宝贵,他们由于增加工作量而牺牲的闲暇所带来的负效用就越大。第二,由于厌烦和疲倦,他们在工作时所经历的不愉悦感就会增强。
   边际负效用递增将使工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图5-3所示。所以,为了使人们工作更长时间,企业就必须支付更高的工资,以补偿较高的边际负效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加班工资要高于标准工资率这种现象。
  图5-3  劳动供给曲线


日期:2008-9-4 20:22:45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 劳动供给曲线可能不是象图5-3所示的向右上方倾斜,而是象图5-4所示的向后弯曲的曲线。原因是,当工资上升时,会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对劳动供给起作用。一方面,工资越高,人们愿意工作的时间就越长,因为此时把时间用于闲暇的成本增加了,他们可能更愿意用工作来代替闲暇。另一方面,如果工资提高了,尤其是在工资水平很高时,人们可能觉得此时加班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闲暇上。那么,当工资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可能反而减少劳动供给,供给曲线就会向后倾斜。
  仔细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日工资是100元时,你可能选择每年工作220天;日工资是300元时,你可能选择增加工作天数,每年工作300天;但是,如果你的日工资是10000元时,你可能觉得每年工作100天就够了,剩下的时间你要好好地享受生活了。
   图5-4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日期:2008-9-5 9:45:19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与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一样,工资(劳动的价格)取决于劳动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图5-5表示了一个均衡的劳动市场。
  
  图5-5   均衡的劳动市场


日期:2008-9-5 10:45:09
  当劳动市场处于这种均衡时,每个企业购买了它最有利可图的劳动量,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遵循了利润最大化规则:它雇佣的劳动量在边际收益等于工资的这一点上。

日期:2008-9-5 16:25:05
  四、决定工资差异的因素
  如果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这个市场上有大量的工人和雇主,他们谁也没有力量能够有效地影响工资水平,所有的工作和所有的工人都是相同的,竞争必然会使每个人的工资水平完全相等,没有一个雇主会为一个工人的工作支付比其他工人更高的工资。
  然而实际上人们的工资差别却很大:大公司的总裁一年挣上千万元,而办事员仅挣2万元左右;熟练技工每年挣5万元,而没有技术的保安只挣1万元;演艺明星的出场费收入是普通伴舞人员的几百倍。工资差别悬殊还表现在各种不同的行业中,如金融、保险、电信、烟草、邮电、电力、证券等行业工资较高,而纺织、煤炭、机械、采掘、勘探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我们如何才能解释工资的这些差异呢?
  为了解释产业间和个人之间广泛存在的工资差异,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工种之间的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工资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一些是由
  工种本身的性质差别所引起的。当一个人决定是否接受某个工作时,工资仅仅是这个人所考虑的许多工作特性之一。某些工作轻松、有趣而又安全,另一些工作艰苦、枯燥而又危险。按这些非货币特性来判断,工作越好,在相同的工资时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就越多。换句话说,那些轻松、有趣而又安全的工作的劳动供给大于那些艰苦、枯燥而危险的工作。因此,“好”工作往往比“坏”工作的均衡工资要低。由于各种工种的吸引力不同,因此必须提高某些行业的工资以诱导人们进入那些吸引力较小的工种。这种由于各种工种的吸引力不同而导致的工资差别,我们称之为补偿性工资差异。下面是几个补偿性工资差异在经济生活中的例子:
  1、煤矿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其他有相似教育水平的工人。他们的高工资用来补偿采煤的枯燥和危险性,以及煤矿工人所具有的长期健康问题。
  2、中夜班工人的工资高于同类白班工人。高工资补偿他们不得不夜里工作而白天睡觉,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3、大学教授的工资低于受教育时间大致相同的律师和医生。教授的低工资可以由工作所带来的学术与个人满足而得到补偿,他们的工作也比较清闲和自由。

日期:2008-9-5 16:50:57
  (二)工人人力资本的差异
  我们已经看到某些工资差异是为了补偿不同工作之间吸引力的差别,但是看一下你的周围,垃圾清洁工挣的钱比律师少得多,而且律师的工作更有声望,工作条件更优越。很多高收入的工作比低收入的工件本身更令人愉快,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为此,我们需要还寻找补偿性差异以外的其他因素来解释造成工资差异的原因。
    造成工资差异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工人的劳动质量存在着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可以追溯到人们先天的智力和体力、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人们在对企业产出的贡献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消费。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概念——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人们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知识 。尽管人力资本不如物质资本那样具体,但对经济的作用同样重要,与所有的资本形式一样,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为了提高未来生产率而进行的支出。 毫不奇怪,人力资本较多的工人平均收入要高于人力资本少的工人,例如,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要高于高中毕业生的收入。
  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教育提高了工资是容易的。企业——劳动需求者,愿意向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工人——劳动供给者,只有在受教育的费用能得到回报时才愿意支付受教育的成本。实际上,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与受教育程度低的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别可以看作是对受教育成本的补偿。
  对收入和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证明,人力资本投资一般来说是一项好的投资。受教育较多的人与受教育较少的人相比,不仅起始收入高,而且增长速度更快。特别是近年来,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对于不熟练劳动的需求,熟练劳动的需求一直在增加,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资的增加。例如,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引起了对熟悉电脑人员的需求增加,并减少了那些工作被自动化机器所替代的低教育水平工人的需求。再如,许多公司现在依靠电脑数据库来储存商业记录,并减少了对文件柜的依赖,这种变化增加了对电脑程序员的需求,减少了对档案管理员的需求。

案例研究3:上大学值得吗?
  在大学毕业生集中招聘的时期,“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等观点频频见诸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许多人认为“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以至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抬头。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就可以因此而得出“读书无用论”的结论?
  实际上,“读书无用”仅仅是一种局部表象,是贫困者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矛盾的困惑。“读书无用”的说法主要流行于经济落后地区,虽然许多贫困地区农民也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有两大现实困难又使他们感觉读书“无用”:一是巨额的教育费用;二是教育投资回报的潜在性和迟缓性。教育投资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是受用终身,但是有时却不能够立竿见影,立即带来眼前困境的好转。很多贫困者因为自身的境遇不佳,所受的教育有限和预计将来能力的短见,使得他们不能冒风险把资本投在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子女上,就像贫困者同样没有自由和勇气来投资其他有利可图的项目一样。对于比较富裕的阶层而言,就很少出现这种“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他们会尽量设法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最好的终身职业,以及该职业所需要的头等教育,他们愿意而且也能够在这方面支付巨额的费用。其实,不要说比较富裕的阶层,即使是一般人也都愿意为他们的子女储蓄一部分财产,尽量使他们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即使这种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不是太高,为了谋求子女的幸福,他们也会这样做。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社会,对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因此很多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是仅仅对大学毕业生才开放的,一个人在大学中所学到的技能往往是得到一份高薪工作的先决条件,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在职场中一般说来处于非常严峻的不利地位。一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他要交的学费,买书的书籍费和在上学期间所放弃的工作收入等。社会研究证明,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职场中的“蓝领”、“白领”与“金领”之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平均而言,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一生中所得到的高收入不仅足以弥补他为大学教育所付出的成本,而且能够获得比其他投资更高的收益率。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暂时找工作就能说明读书无用吗?应该说,受到良好教育的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思维方式、谋生本领、处世能力和思想内涵等等是迥然相异的。从长远看,受过教育的人远比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有前途。如果说知识有时可能也不能改变命运,那么没有知识则永远也不可能改变命运。当然,也有人经常提到运气在人生中的作用,也许他们能找出个别文盲或准文盲成才成功的例子,但显然这只是个例,因为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很多人由于贫困而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机会广见世面,也没有机会领悟科学和艺术的趣味,他们终生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带着那些未能发展的才能进入坟墓。如果他们的这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则可能对个人幸福以及整个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是发展这些才能所需成本的许多倍。
  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对于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需求,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但是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是需要我们这个社会进行反思的,实际上,“读书无用论”是一些贫困者在“吃不到葡萄”后的无奈。要消除这种无奈,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使教育不再是他们的无法承受之重,给他们一个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我们的教育部门也应该深入思考,一方面是全社会人才奇缺,无论是高科技人才,还是基础技术员工;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许多高校盲目扩招,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那么,我们的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是读书无用还是读了无用书呢?

日期:2008-9-5 19:59:34
  
  (三) 个人的天赋能力、努力和机遇不同
  
  同样是美国NBA球队的队员,为什么姚明得到的收入高于易建联?同样是小品演员,为什么赵本山的收入高于其他人?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姚明和赵本山的高工资并不是补偿性工资差别,因为姚明在打篮球时并不比易建联感受到更大的痛苦,其他小品演员也不比赵本山在演小品时得到更多的愉快。姚明和赵本山的高工资也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高工资只是因为他们有更大的天赋能力。
  对从事所有职业的人,天赋能力都是重要的。由于先天遗传或者是后天培养的原因,每个人的体力与脑力可能都不一样。有些人强壮,有些人瘦弱;有些人聪慧,有些人愚钝;有些人敏捷,有些人笨拙;有些人性格外向,有些人性格内向等等。这些个人特征在决定人们赚取的收入时起着很大的作用,教育和培训对于消除这些天赋能力的差别也只能起一定作用。
  与收入密切相关的还有努力:有些人工作勤奋,有些人在工作上懒散,看到那些工作勤奋的人生产率更高和工资更高我们并不奇怪。例如,生产产品多的工人比生产少的工人的工资高,销售产品多的人比销售少的人工资高。
   另外,机遇在工资的决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案例研究4:超级明星现象与“艺考热”、“超女热”
  
  虽然大多数演员赚钱很少,但女演员巩俐在2007年挣了4600万元,章子怡挣了1800万元。??同样,当大部分人把打篮球和跑步作为消遣和锻炼身体的手段而不拿一分钱时,姚明2007年的收入是2.6亿元,刘翔的收入是5800万元。这些人在他们的领域中都是超级明星,他们倍受公众关注。
  
   为什么这些娱乐明星和体育明星能够赚的钱这么多呢?在一些职业内存在收入差距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与努力程度不同,例如好木匠赚的钱比一般木匠多,好的管道工赚的钱比一般管道工多。但最好的木匠和管道工没有像在演员和运动员中常见的那样赚到几千万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别呢?
  因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想享受最好的商品和服务,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得娱乐界和体育界的少数超级明星能更加容易地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超级娱乐明星或运动明星的表演可以通过电视机被数亿人看到,可以同时向数亿人提供他们的服务,从而使得娱乐界和体育界成为一个胜者全得的领域。试想一下,如果篮球甲级联赛和乙级联赛同时在电视上播出,有谁会愿意花同样的时间去看乙级联赛呢?胜者全得领域的一个特征就是报酬严重地集中在顶端,而大多数天赋一般的人却只能得到很少的收入。例如奥运会金牌得主可以不断地收到几百万元的赞助金,可是亚军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虽然他们之间的表现差异微乎其微,难分高下。那么,为什么不存在超级明星木工与管道工呢?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虽然每个人都会喜欢雇佣最好的木匠,但是与一个电影演员或着体育明星不同的是,一个木匠只能向有限的顾客提供他的劳务,虽然最好的木匠也能得到比一般木匠高一些的收入,但普通木匠也仍能得到不错的收入。
  近年来,无数少男少女怀着自己的明星梦走进艺术高考的考场,使我国艺术高考持续升温,报考人数屡创新高,出现了“艺考热”。与“艺考热”相比美的是“超女热”。超女李宇春、周笔畅等人的一夜成名,使得她们的财富滚滚而来,也使一些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成为少男少女的“明星梦工厂”,吸引了无数的人参加此类比赛。虽然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概率只有0.003%,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不得不为生存而改行。但是明星演员的巨额收入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得有一点艺术天赋的人都有强大的动机去参加胜者全得领域的竞赛,以至于这些领域的参与者过于拥挤。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法兰克和菲利浦·库克在他们合作的书《赢家通吃的社会》中,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胜者全得的社会:
  “过去二十年来,我们只欣赏明星运动员和演艺人员,重金礼聘,而其他同台献技者的收入与地位微不足道,如今这种潮流已经显著地左右了经济格局,同样的境遇已经延伸到司法、医学、高等教育、银行投资、时装、出版、媒体和企业管理人员领域,这些职业中的人,知识技艺差距无几,所得却有天壤之别。坐视赢家通吃的现象,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将日益贫瘠单一,太多的精力将耗费在对社会无益的行业……当自由市场者主张市场激励导致社会有效结果时,我们认为胜者全得市场吸引了过多的参与者,导致了无效率的消费和投资,并且经常使文化堕落……顶级工薪的剧增根源于胜者全得市场的逐渐流行。”
  赢家通吃的社会虽然有时促进了竞争,提高了社会的效率,但是过度的竞争则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例如,艺术天赋一般的人选择其他职业可能对个人和社会更有利一些。如何抑制赢家通吃领域的过度竞争带来的浪费,是我们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书将在以后的章节中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日期:2008-9-6 19:58:13
  
   案例研究5:漂亮的利益
  美国经济学家哈莫米斯与比德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无论男女,漂亮的人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高5%左右,长相—般的人又比丑陋一点的人收入高5-10%左右。经济学家把这种由漂亮所引起的收入差别称为“漂亮贴水”,社会中为什么会存在“漂亮贴水”现象呢?经济学家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了解释:
  1、人的相貌是一种先天的天赋,它与人在体育、艺术或其他方面的天赋—样使拥有这种天赋的人所提供劳动的质量较高。在任何一种需要在公众面前露面的工作中,漂亮的外貌都是有用的。且不说从事模特、演员这类高职业的人需要漂亮,就是在一般工作中,长相漂亮也是一种资本。漂亮的人从事推销工作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老师更易于受到学生欢迎,当医生更让病人觉得可亲。在这些工作中,顾客对于漂亮的、富有魅力的人愿意支付更多的钱,那么漂亮的人对企业的价值就比相貌一般的人大,因而企业也愿意对漂亮的人支付更多工资。
  2、漂亮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个人后天的修养。其实当我们说某人漂亮时,不仅是指人先天的脸蛋和身材,还包括人的气质和教养。无论是在选美大赛上还是平常人们评论一个人的漂亮程度时,都是对长相与气质的综合评价。一个长相一般的人可能会由于气质非凡而得高分,一个长相漂亮的人也会由于谈吐粗俗而得低分。人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受的教育,两个长相差不多的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表现出的气质也会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有区别。所以,漂亮程度是个人能力的间接衡量标准之一。
   3、漂亮与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衡量个人工作的努力程度。除非个别不修边幅的人,一般来说,工作努力的人也会注意自己的衣着和举止。人靠衣装马靠鞍,适当的打扮和文雅的举止会提高一个人的漂亮程度。你在现实中也会注意到,那些工作勤奋、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往往打份得体,举止文雅,身上散发出一种向上的朝气,无意中会让人觉得很漂亮。所以,漂亮与否也是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一个间接标准。

(四) 人们所掌握信息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工人可能对许多可以获得高工资的工作机会并不知道,虽然他们很希望更换工作,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情况,所以他们依然呆在原岗位。企业也苦于信息的不完全,对于所招聘工人的素质如何,也了解的不完全,使得它们在招聘工人时,难以决定应该支付多少工资。它们可能对能力不同的人支付了相同的工资,而对能力相同的人支付了不同的工资。
  经济学家提出搜寻理论来解释工人和企业如何解决这种信息不完全问题。工人需要花费—定的时间去寻找更好的工作,他们也许是在辞掉以前的工作之后去寻找,也许是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同样,雇主也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劳动力,它们可能会刊登广告,然后花费一定的时间对众多的求职者进行面试。一般来说,工人搜寻工作的时间越长,工人得到的工资就越高,但是搜寻工作的成本也会越大,他们需要比较搜寻的成本与收益。在劳动市场上,年轻人通常比老工人跳槽的比例高,与老工人通常为一个雇主工作多年相比,年轻人经常在工作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就离职。我们怎样解释这种差别呢?
  我们可以从对50岁的人与30岁的人的求职行为进行比较来分析。首先,即使一个50岁的人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他至多只可以享受10年由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好处。而对于一个30岁的人来说,额外搜寻的边际收益非常大,他可以享受30年由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好处。其次,年轻人可能不大了解自己的偏好(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和劳动市场,他可能在变换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这两方面的信息。再次,从雇主方面来看,年轻人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频繁变换工作很正常,而寻找新工作的老工人则可能是由于在原单位工作业绩不佳而被解职,因此,对老工人而言,工作流动性过高经常被视为是一个坏的信号。
  另外,搬家的成本、搬迁的不方便性、社会关系和家族关系、新地区的生活费用比较高、人们对其他地区工作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对未来情况的担忧等因素,也减少了人们在工作上的流动性。这种工作流动性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工资的差异。

日期:2008-9-7 13:40:08
  
   五、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些现状及原因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并且差距还在拉大。从1997~2006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扩大,而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那么差距就更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936元,相差达3.2倍之多。
  第二,行业收入差距在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中国各级政府曾在大约30个产业分别设置了程度不等的进入限制,使某些企业拥有很大的市场权力,部分企业由此获得了大量垄断性暴利,其职工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从历史同期看,不同行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差距1990年为1.3倍,1999年为2.6倍, 2003年为3.98倍, 2005年则上升到4.62倍。而且有数据表明,不同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金融、保险、电信、烟草、邮电、电力、证券等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而纺织、煤炭、机械、采掘、勘探等行业收入明显偏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的报告称,如果进一步考虑到高收入行业集中的垄断行业的工资外收入和员工福利大量存在的现状,差距将会更大。
  第三,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从我国改革开放推进的序列可见,我国的开放战略是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陆,由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因素,政策差异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例如,先行发展的地区享受了国家众多的优惠条件、政策的倾斜,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在外资准入,税收减免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优惠,而中西部地区却由于本身自然条件不利,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闭塞,人才流失等原因导致要素禀赋处于劣势。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收入分配带来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福建(5879)元,五省市人均收入7453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人均收入为3661元,高低差达2倍多。
  另外,由于各项制度的不完善,政府的各种权力因素也有寻租的动机,参与收入分配。当政府同时扮演规则制定者、参与者、评定者时,公共权力必然会和少数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贪污、贿赂等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第三节   资本和利息
   
   一、资金市场与利率
  资本做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以表现为货币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实物的形式(如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在市场上它可以被租借出去,从而获得利息(或租金)。利息就是资本的价格,习惯上,我们用利率来表示资本的价格。做为资本的价格,利率也是由资本的市场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
  在任何时候,都有些个人和公司想借钱,以便能花比手头现有的更多的钱。比如,张三想买一辆汽车,李四想开一家服装店。而另一些人则愿意存钱,或量入为出地花钱。比如,王五需要储蓄—部分钱给儿子上大学和自己退休后使用,陈六需要为买房而存钱。就像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交易的利益一样,当一个人把钱借给另一个人时,两个人都受益。如果王五和陈六将钱借给张三和李四,王五和陈六在将来可以得到利息收入。张三和李四之所以愿意支付利息,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比之于等待,现在拥有这笔资金更有价值。借款人如果是一个企业,它有了这笔资金就能够进行各种投资,如果其投资收益率高于它所支付的借款利率,它将因借款而获益。借款人也可能是面临某种紧急情况的个人,比如急需医疗费,今天就需要资金。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利率的变动会调节资金供求关系,使得它们趋于相等。希望借钱的人必须支付利息,储蓄者则希望得到利息。随着利率提高,有的借款人会取消借钱的想法,例如,张三本来希望借钱买房,但是由于利率太高,他可能会推迟买房,等到攒够了钱或着等到利率下降时再买房。同时,较高的利率水平提高了人们增加储蓄的动机,刺激了资金供给。图5-6给出了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其中利率发挥了一般商品的价格调节作用,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资金需求与供给相等。如果实际利率低于均衡利率,资金需求超过供给,想要借钱而借不到的人就愿意支付更高的利息,从而刺激利率上升;随着利率提高,借钱动机较弱的人退出稀缺资金的竞争,而储蓄者由于利率上升会增加资金供给,资金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将导致资金市场逐渐恢复到均衡状态。反之,如果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出现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则会发生相反的调节过程,导致利率下降和均衡状态的恢复。
  图5-6  资金市场的均衡


日期:2008-9-9 16:41:25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银行所公布的利率一般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是根据通货膨胀水平校正后的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由于通货膨胀要侵蚀货币的价值,所以,实际利率更准确地反映了储蓄的实际收益和借款的实际成本。因此,资金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利率,而不是取决于名义利率,本书所说的利率一般是指实际利率。
  在我们的经济中,借款人和贷款人一般都不是面对面的,而是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充当中介机构。它们从那些愿意存钱的人那里收来储蓄,然后将钱贷给那些想借钱的人。这些中介机构有助于资金市场的顺利运行,当然,它们的服务也不是无偿提供的,这些中介机构的收入来自于从借款人那里收取的较高利率与支付给储蓄人的较低利率之间的差额。

日期:2008-9-9 20:59:23
  
  案例研究:为什么企业会负债经营?
  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中有一个误区,认为负债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50多年前,当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的国家一无外债、二无内债的时候,我们全国人民曾为之自豪。那么,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负债经营呢?下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张三是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所经营的企业现在的净收益率是20%,如果他的自有资金是100万元,那么他一年的利润就是20万元。如果他现在决定以10%的利息率借款100万元,那么他的息前利润会增加20万元,扣除10万元的利息后,他的净利润会增加到30万元。以此类推,如果他借款200万元,他的净利润会增加到40万元,随着他借款金额的增加,他的净利润也会随之增加。那么,是不是他的借款越多越好呢?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潜伏着风险,即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在说企业负债经营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时,同时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一定要大于利息率。但是,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需求变幻不定、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市场,企业未来的投资收益率能否大于利息率是难以确定的。如果企业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小于利息率,企业负债越多,则损失也会越多。例如如果张三所经营的企业未来的净收益率下降为0%,他在没有负债时,利润是零;如果他以10%的利息率借款100万元,那么他会亏损10万元,如果他借款200万元,他的亏损会增加到20万元,随着他借款金额的增加,他的亏损额也会随之增加。
  负债经营固然可以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所以企业并不是钱借得越多越好。如果盲目举债,企业也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甚至无力偿还到期的负债本息,导致企业破产。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规避可能的风险,是企业负债经营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资本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人们一般是不愿意白借钱给别人的,即使他们的钱现在没有适当的用途,他们也可以把钱存入银行而获得一定的利息。资本在出借时,可以取得报酬,这好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我们在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所了解到的却是所有的价值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通过占有资本而不是通过劳动所获取的收入是一种应该受到谴责的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那么,资本到底是创造还是不创造价值呢?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产生严重分歧的一个地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虽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自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但是他却违背了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精髓——资本也是一种劳动。我们知道,人们之所以愿意牺牲现在的消费而进行储蓄,目的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的消费。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那些通过资本积累而进行的间接的生产方式通常比直接的生产方式更有效率。例如,最直接的捕鱼方法是下河用手抓鱼,但是这种捕鱼方法很可能让你感到很沮丧,而不是抓到很多的鱼。通过使用钓鱼竿(属于资本设备),相同时间内的捕鱼效率会有所提高,如果使用更多的资本品,如鱼网和鱼船,捕鱼的效率就会更加提高,足以满足很多人的需要,并使专业化生产鱼网和捕鱼设备的人过上较好的生活。
  既然由资本积累所导致的间接的生产方式更有效率,那么在我们开始用手抓鱼之前,我们还是应该先造渔船和编织渔网,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捕到更多的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资本积累就象我们把用于今天消费的劳动用来编织渔网,以便今后捕到更多的鱼。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假设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小岛——A岛和B岛,他们拥有相同数量的劳动和自然资源。A岛人不太节俭,不进行储蓄和投资。而B岛人比较节俭,它牺牲了一些现在的消费,用节省下来的资源和劳动生产了一些资本品,如犁、锹和织布机等。在这样暂时牺牲了现在的消费后,B岛就拥有了大量的资本品。B岛由于资本积累并在将来使用了间接的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那么它未来享有的消费量就比A岛多。图5-7说明了B岛如何通过牺牲当前消费并进行资本积累,以提高其未来的消费量。
   图5-7  资本积累增加了未来的消费量


日期:2008-9-10 16:46:20
  探讨到这里,我们可能已经明白,无论是做为机器设备等实物形式的资本,还是做为货币形式的资本,都不过是一种人们为将来获得更多的消费量而储蓄起来的一种劳动。既然我们承认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那么,资本做为劳动的一种形式,也参与了价值创造的过程。
  其实,如果我们翻阅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关于资本不创造价值的观念是由来已久的。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货币是不生产的,放款取息,就等于货币非自然的使用。”而他的那些追随者也振振有词地说,出借房或马的人可以收费,因为他牺牲了对该物的享用,而该物又能直接带来利益。但他们认为对货币的取息却不能与此相提并论,对货币取息是错误的,因为借款给别人对放款人来说毫无所费。如果放款人很富而又不使用该款,而借款人很穷,则无疑地可以认为,他应当借钱给人,而不取酬,这样做在贷者方面没有牺牲,而在借者方面却有利益。马歇尔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如果借钱给别人不应该取息,那么,根据同样的理由,他也应当把自己不住的房或不用的马借给贫邻占用,而不取酬。因为如果借者用所借的款项购买一匹壮马,这匹马的服务他可以使用,而到期还款时,他可以按原价把马出卖,再把所卖款项还给放款人。那么,借款给人来买马,和直接借马给人,有什么区别呢?   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是,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使用新资本的机会很少,而且一般有财产的人,如果自己不使用这种财产,有殷实的担保,借给别人而不取分文利息,对他来说也不会有多大的牺牲。借款的人一般都是贫苦无靠的人,他们需款很急,他们的议价能力也很薄弱。穷人每逢需款时,就向高利贷者登门告贷;高利贷者往往残酷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使穷人陷入罗网,忍受莫大的痛苦,而难以自脱。因此,不仅没有文化的人,而且古代的圣贤也常说:“放款者以别人的不幸为自己营业的妙诀,幸灾乐祸,从中取利,借口怜悯,实则为被压迫者打下了陷阱”。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就是一个吝啬、自私、贪婪、残忍、心胸狭隘和视钱如命的典型的高利贷者的形象。  在近代西方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给消费者的放款不断地减少,且在全部放款中居于次要地位;而供给企业使用的资本借贷则日益增加。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给富人提供了通过资本投机而搜刮巨大财富的机会,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有些人认为,利息的支付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使工人阶级丧失了相当一部分来自知识增进的利益。所以他们怀着永远会博得我们敬意的、对苦难者的深切同情,提出了资本不应该获取利息的观点。
  然而,刚刚走过的20世纪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前苏联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还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这些把反剥削价值观发挥到极致的特殊历史时期,资本收益的最简单表观形式——利息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这和当时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存在着深刻的冲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资金,而资金又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利息做为资金的价格,可以引导人们牺牲现时消费以提高储蓄量。所以国家仍然需要以“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为理由对储户的存款提供利息来鼓励居民储蓄。由此可见,一个社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完全无视经济规律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愿意牺牲现在的消费进行储蓄,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将积累的资本用来生产较多的新资本品,该国的经济就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它的人民也就能够在将来享受到更多的消费量。这个原因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近年来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这是因为韩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高于美国。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国家能否通过极度节俭的资本积累方式来提高生产率?有两个原因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可能这样做:第一,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当资本非常稀缺时,人们会把资本投资到最有利可图的项目上去,也就是投资到收益率最高的项目上。随着资本积累的逐步增加,在其他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把资本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项目,收益逐渐递减。这也是资本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第二,资本积累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钱越多,最后一元钱对他的效用就越小,那么,随着他储蓄的增加,他因为储蓄而牺牲现在的消费所造成的痛苦亦随之增大,也就是说,储蓄的成本亦随之增加。这也是资本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无论企业在考虑投资的时候,还是储户在考虑储蓄的时候,都会权衡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率高于企业能借到资金的市场利息率,它就会从事这项投资;如果收益率低于资金的利息率,企业就不会投资。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感到储蓄所增加的利息收入高于所放弃的现时消费的成本,他们就会增加储蓄,否则,人们就会减少储蓄。在企业投资收益率等于储户要求的利息率时,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三、资金的现值和终值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资金是有价值的,因为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提高了生产率而产生增值。那么,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某人今天给你100元钱和一年以后给你100元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选择今天得到100元钱。因为最起码你可以把今天的100元钱存入银行,如果存款的年利率为10%,一年后你会得到110元钱。如果你把这100元钱用于其他投资,一年后你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钱。也就是说,今天100元钱的价值要大于一年后100元钱的价值。
  如果我再问你一个难一点的问题:我今天给你100元钱和十年以后给你200元钱,你会选择哪一个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有某种方法来比较不同时点上的货币价值。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两个经济学的概念——现值和终值,所谓现值就是指某项资产现在的价值,终值就是指某项资产未来的价值。我们在经济学上通常使用复利计算资金的现值和终值,复利就是人们通常讲的驴打滚,利滚利。那么,我们现在有两种方法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方法一:如果你今天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假设银行存款利率为10%,这100元钱十年后的价值是多少?即这100元钱十年后的终值是多少?
  一年后的终值为:100×(1+10%)=110(元)
  二年后的终值为:100×(1+10%)×(1+10%)
  =100×(1+10%)2=121(元)
  三年后的终值为:100×(1+10%)2×(1+10%)
  =100×(1+10%)3=133.1(元)
  以此类推,
  十年后的终值为: 100×(1+10%)10=259.37(元)
  通过计算,我们可知今天的100元钱的价值等于十年后的259.37元钱的价值,所以你应该选择得到今天的100元钱,而不应该选择得到十年后的200元钱。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用p表示现值,用s表示终值,用i表示利率,用n表示时间,那么,复利终值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p(1+i)n
  方法二:假设银行存款利率为10%,十年后的200元钱现在的价值是多少?即现值是多少?也就是说,你现在需要在银行存多少钱,才能在十年后得到200元?
  由于复利现值是与复利终值的相对称的一个概念,根据上面的复利终值公式:S=p(1+i)n,我们可以推导出复利现值公式:
  P=s/(1+i)n=s(1+i)-n
  根据复利现值公式,我们计算十年后的200元钱的现值是:
  P= s(1+i)-n=200×(1+10%)-10=200×0.3855=77.1(元)
  通过计算,我们可知十年后的200元钱的价值等于今天的77.1元钱的价值,所以你应该选择得到今天的100元钱,而不应该选择得到十年后的200元钱。
  对于上面的答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你做出选择的关键是利率,如果利率发生变化,你做出的选择可能不同。如果银行存款的利率变为5%,十年后的200元钱的现值则变为122.78元,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选择得到十年后的200元钱,而不应该选择得到今天的100元钱。
  我们大多数人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复利增长所产生的惊人力量,现在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复利所产生的惊人结果。假设你现在有10000元钱,通过投资理财,每年能够赚取20%的收益率,那么在20年,后连本带利就会变成383,380元,想必看到这个数字后,你会很惊讶吧?在30年后,总额就变成了2,373,800元。40年后又是多少呢?答案会让你目瞪口呆的:14,698,000元,也就是说你现在是20岁,投资10000元,如果每年能够赚到20%的收益率,到60岁时,你就是一个千万富翁了。
  另一个例子更能说明复利的魔力,1626年,荷兰人用价值约24美元的东西,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纽约。当时买到的土地,总面积约为22平方英里。这么便宜的把纽约卖掉,人们通常认为印第安人是上了荷兰人的当,但是,如果我们用复利终值公式计算一下,却可能得出印第安人是最为精明的商人的结论。假如当时印第安人把这24美元存入银行,按每年6%的复利计算,那么到2008年大约就变成了1051亿美元;按每年7%的复利计算,那么到2008年大约是37621亿美元;按每年8%的复利计算,那么到2008年大约是130万亿美元。而美国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1.6万亿美元,如果这24美元能够每年得到8%的收益率,他的后代现在用这笔钱不要说可以买回纽约,就是买回整个美国也绰绰有余。另外,我们可能还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收益率即使有很小的差别,在很多年后计算的终值也会差别很大。这就是复利增长的魔力所在,因此爱因斯坦把复利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发现”。

日期:2008-9-11 16:26:57
  
  案例研究:现值和终值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资金的现值和终值是如何帮助我们进行投资决策的。
  1、美国人鲁鲁在买彩票时中了大奖,她可以在今后的30年中每年获得200万美元,总金额为6000万美元。当她立刻仅以21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这张彩票,并将钱存入银行,每年得到10%的利息收入时,很多人都感到很迷惑,也很惊讶。鲁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很愚蠢呢?那么,我们现在来计算一下在利率为10%的情况下,在30年中每年获得200万美元的现值是多少?经计算,现值为1885万美元,小于现在得到的2100万美元,因此,鲁鲁的行为不是愚蠢的,而是明智的。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理解以21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彩票是一个理智的选择,鲁鲁把钱存入银行,可以永久性地每年从银行获得210万美元的利息收入,而不是仅仅在30年中每年获得200万美元。
  2、如果你准备现在为刚刚出生的孩子买一份人寿保险,需要缴纳保险金1万元,保险公司承诺在60年后,也就是在孩子60岁的时候,一次性返还给你的孩子10万元。在银行存款年利率为5%的情况下,这种保险值得买吗?经计算,这种保险是不值得买的。因为现在的1万元,如果存在银行的话,60年后的终值是18.679万元;60年后的10万元现值是5353.6元。如果计算收益率的话,这种保险的年收益率还不到4%。

四、决定投资收益率的因素

  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资金,一般不会把他们放在床底下,而是通常会把它们用于投资,如存入银行、购买国库券、股票或者投资于房产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投资办企业。在这些投资机会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必须考虑投资的收益率、风险和流动性等因素。
  (一) 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投资收益率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高涨时,资金需求量增加,则投资收益率上升;在经济衰退时,资金需求量减少,则投资收益率下降。理论上,在完全的、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无论你用钱购买债券、股票、房产还是进行其他投资,它们的收益率都是相等的,这些投资的收益率与你把钱存入银行所获取的正常收益率相同。因为,如果某种投资的收益率高于正常收益率,则其他领域的资金就会被吸引到这种投资上来,直到这种投资的收益率降回到正常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同投资的收益率不同呢?答案是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流动性不同。
   (二) 风险和资本收益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讨论过,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风险。如果一项投资有风险,那么它的投资收益率就必须高于正常的市场收益率,否则就没人愿意对它投资。一般地说,一个项目的所面临的风险越大,它所提供的收益率也必须越高。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收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
  现在,仔细考虑一下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一般地说,银行存款的收益低于企业债券,小企业债券的收益低于大企业债券,企业债券的收益低于股票,这是因为前者的风险低于后者。短期银行存款的收益低于长期银行存款,短期企业债券的收益低于长期企业债券,这是因为时间越长,未来就越不可测,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银行在给企业贷款时,对信用等级越低的企业要求的利率越高,这是因为信用等级越低的企业不能如期还款的可能性就越大,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三) 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所谓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成现金的能力。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对各种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可以从高到低排队如下:货币,活期银行存款,可转让的证券(包括普通股票和公司及政府的债券),机器设备和房产等固定资产。如果一种资产能够在几乎没有价值损失的情况下很快转变为现金,那么它就被认为是流动性资产。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为它本身就是现金;大多数的股票和债券也可以很容易地花费少量的交易费用卖掉而变成现金,因此,这些资产是流动性资产。与此相比,机器设备和房产等固定资产就是非流动性资产,对于非流动性资产来说,你想很快以理想的价格将它们售出是困难的。由于投资于非流动性资产,投资者难以撤出投资,非流动性资产通常要求得到比流动性资产高得多的收益率。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于定期存款。
  为什么非流动性资产通常可以得到比流动性资产高得多的收益率,人们还是愿意牺牲一些收益而持有现金等流动性资产?关于这一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学说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凯恩斯认为,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利率便是人们使用货币的代价或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为此,他提出了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1)交易动机 即个人或企业需要现金以备当前交易之用。在两次收入之间,人们需要持有一定量的现款,持有现款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每次收入的多少以及两次收入之间的正常间隔期的长短。同样,企业也需要持有现款,以备在得到销售款或者银行贷款之前支付业务开支,持有现款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现有应收款的多少以及收回应收款所需要经过的时间长短。(2)谨慎或预防动机 即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的支出而持有货币。 (3)投机动机 即相信自己对某些投资的将来行情有比较准确的估计并能够从中获利而持有货币,如为了在将来有利的时机购买股票进行投机而持有货币。

日期:2008-9-19 23:15:25
  
五、个人投资理财策略

  美国作家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中曾经说说过:“没有财务自由,你就无法真正获得自由。”通过投资理财获得财务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怎样进行明智的投资,用最好的方式来实现我们财务自由的目标,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问题。
  我们已经研究过,任何投资的收益率,都取决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所投资资产的流动性。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中,如果某种投资可以比其他投资获得较高的平均收益,肯定是因为这种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或者更缺乏流动性。例如,你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4%的收益率,购买国库券可以获得6%的收益率,它们都是基本上无风险的投资,购买国库券之所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是因为与银行存款相比,国库券更缺乏流动性。如果购买的是股票,我们就要求它能够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因为股票具有较大的风险。怎样做到在投资中既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又能够规避风险,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市场给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渠道,也为那些有资金剩余的人提供了投资的机会。这里我们对投资策略的研究集中于股票市场的投资,其结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资产的投资。
  提到股市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起赌场,甚至很多人认为股市就是赌场,买股票甚至比进赌场还冒险。事实上,经济学家研究400年股市的结论证明,股市不是赌场,买股票也不同于赌博。因为赌博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而投资股票是正和博弈。股票市场的作用就是筹集全社会的资金,把资金交给最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去经营。股票的价值反应了公司的价值,它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股票的总市值反应了所有股份公司的价值,它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如果没有股市,普通人就不会有分享优秀大公司利润的机会,就不能分享国家经济增长的丰硕果实。美国著名投资专家席格尔教授说:“股票市场是世界资本分配的驱动力,也是经济增长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推动力。股票市场在全球的不断快速发展己经证明,股票是让世界各地的人民富裕起来的关键原因之一。”在美国,人们大约把他们三分之一的资产投资于股市。

(一)股票的投资收益率
  席格尔在他的著作《散户投资正典(股史风云话投资)》一书中对各项主要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做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图5-7是美国1802-2001年二百年间金融市场上各项主要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的真实记录。
  图5-8(a) 1802-2001年的名义总回报率指数


日期:2008-9-22 0:30:20
  图5-8(b) 1802-2001年的实际总回报率指数


日期:2008-9-22 13:11:12
  从图5-8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股票投资的总体回报要优于其他所有资产。如果你在1802年投资1美元在股票上,并保证将投资所得再投资于股票,那么到了2001年你的财富将累积至近8,800,000美元。投资者如果按照各种股票市值的比例来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只要这个组合包含有尽可能多的股票,就不用考虑每个公司的续存与破产,投资者即可实现上述回报率。
  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2001年的8,800,000美元大约等于1802年的599,609美元,其实际收益也是相当可观。既然美国股市总财富或者说美国整个经济总财富的累积速度这么快,为什么美国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没有相应的增长这么快呢?那是因为投资者会消费掉他们大多数的股息和资本利得,充分享受他们过去积蓄的成果。几乎没有人会不消费他的回报所得而一味长时间地累积财富,即使有些人能够这样做,他们积累的财富也往往被下一代挥霍一空。通过一代代人自律、自制,虽然股市拥有把1美元变成数百万美元的魔力,但是几乎没有人有这样的耐心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图5-8(b)的实际总回报率指数对图5-8(a)的名义总回报率指数进行了修正。从图5-8(b)我们可以看出,从1802-2002年的200年期间中,若投资1美元用于:
  (1)购买股票,最后资金为599609美元。
  (2)购买债券,最后资金为952美元。
  (3)购买国库券,最后资金为304美元。
  (4)购买黄金,最后资金为0.98美元。
  (5)保存现金,最后资金为0.07美元。
  显然,股票的长期回报率超过其他所有的金融资产。在过去的200年里,美国股票投资的实际年回报率平均为6.9%。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通过股票市场平均每十年就可以翻一番。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的普遍性,席格尔又研究了英国、德国和日本的金融市场,这些国家的股票收益率也明显高于同期其他金融资产的回报率。
    同样,中国股市和其他国家股市一样,也给了投资者很高的投资回报,上证指数从1990年12月19日的100点增长至2008年7月11日的2856点。也就是说,在上海股票市场,投资者如果在1990年底投入100元,那么,在2008年7月11日将会变成2856元。上海股市平均每年给予投资者20.36%的名义收益率,如果考虑到这18年的通货膨胀率3.5%。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为每年16.86%。(注:由于上证指数所选择的股票经过调整,上述数据可能不能完全反映收益率的实际情况)。同期投资者在银行的存款年实际收益率只有3%,这说明中国股市的投资收益率也同样要高于存银行、买国债等其他投资形式。

日期:2008-9-22 14:33:32
  
  (二)股票投资的风险
  看到在股票市场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如此高额的回报,你也许会为自己发现了一条通往财务自由的道路而激动不已。但是在你激动之前,你必须明白,你也有可能会面临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如果你在1992年5月上证指数为1429点时买入股票, 5个月后,当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时,你的投资将损失70%以上。
  我们都知道,股市有牛市和熊市之分,在投资市场上,人类的两种心理缺陷——贪婪和恐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贪婪会导致股市泡沫的产生,而恐惧则使股市崩溃。当股票价格的上升仅仅是因为人们断定它们将会升高,而不是基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增加而上升的时候,股市的泡沫就产生了。某只股票的内在价值也许只值10元/股,但如果你注意到该股票的价格每天都上涨时,你也许会以20元/股的价格买下它,并且期待将来能以30元/股的价格卖给别人。如果人们是因为相信股票会升值而去购买股票,那么他们的购买行为本身就会抬高股票价格,这将导致人们购买得更多,使这个泡沫涨得更大。当大家突然发现这只股票的价值不过是10元钱时,而且如果每个持股人都试着变现卖出的话,泡沫就破了。历史上这种投机价格曾被抬升到远远高于它们内在价值的泡沫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日期:2008-9-22 16:09:04
  
  历史资料一:历史上的三大泡沫经济案例
  
  1、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
   在1630年,荷兰的一朵郁金香球茎售价是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车还贵,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有名的郁金香泡沫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1593年一位叫格纳的荷兰商人从康斯坦丁(今日的土耳其)进口了第一颗郁金香花根,并将之种值,由于这种花是进口货,因此拥有郁金香花便成为有钱人的符号与殊荣,有钱的人一定要拥有郁金香才算有钱,因此买郁金香便成为有钱人展示财富的象征。1634年以后,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大家都来买卖郁金香了。由于价钱节节上升,你只需低买高卖,买高可以卖得更高。得了甜头后,大家信心大增,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到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旁观的人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帐。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

到1636年底,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任何最后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  尽管泡沫崩溃的日期被记录得非常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泡沫崩溃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清楚地记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也许除了说这是泡沫膨胀到极点后的必然结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等到人们省悟过来,一切都为时已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贪婪是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如今又在为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的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2、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
  
  3 、英国南海股票泡沫事件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到1718年时,由于英国的国家债务总额已经累积到了3100万英镑。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是英国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南海公司拿到这个特许权以后就开始造势,说在这个地区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
  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于是,股价就开始猛涨。 实际上,南海公司只是一家投机公司,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进行融资,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要做什么。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够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当时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资。
  失去理性的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飙升。据历史记载,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但是股票供给的增加会致使股价迅速下跌,这就损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南海公司为了与民间企业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活动:游说国会,利用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去说服议会,并加之于贿赂手段,去买通议员,议员可以从南海公司获得大量的贷款购买其股票。
  这样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泡沫法”的颁布进一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但可悲的是,在南海事件中所存在的大量腐败行为,很快便击破了南海泡沫。
  当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股票的时候,而当时的政府成员,这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内幕交易者,在股价越涨越高的时候,包括财政部长在内的许多官员卖掉了所持有的股票。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的大举抛售,引发了南海泡沫的破灭。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从8月31日的775英磅一路下跌,到10月1日,只剩下290英磅。当时英国的财政部长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为自己赚取了90万英镑的巨额利润。丑闻败露之后,他被关进了著名的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比他更悲惨的却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这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牛顿赔了,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2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规律,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然而,比牛顿损失更大的则是英国的经济,南海泡沫的破灭使神圣的政府信用也随之破灭了,英国没人再敢问津股票。从那以后,柴思胡同这条著名的交易街清静了整整100年,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从而为发达的英国股市历史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今天,人们走进英国中央银行的博物馆,在一个显著的位置上,可以看到一幅充满了讽刺意味的绘画作品,它所描绘的正是当年的南海事件。这幅漫画是著名英国艺术家威廉·休加德于1727年公开发表的作品。这幅讽刺画反映的是,诚实女神的雕像被打碎,并且受到了酷刑折磨,荣誉女神遭到鞭打,象征着所有优良品质的毁灭。我们还可以看到纪念碑,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堕落。柱子上这些人,就是南海公司愚蠢的投资者。在画的左下角,主教们正在赌博,赌博这种投机行为,也正是南海事件的实质所在。

 

历史资料二:美国股市的两次大崩盘
  1、1929年的黑色星期二
  1920年代是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美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是股市一派牛气,股民们的黄金时代来到了。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机会和富裕成为1920年代醒目的标志。到1928年,民众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入市炒股成为全民的投机行为,就连宾馆门口擦皮鞋的小童也会向顾客介绍当天的热门股,股市几近疯狂。在疯狂的投机热潮刺激下,纽约股市一涨再涨。所有投身其中的人们都未曾想到,泡沫终有破灭的一天。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失去了冷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前期美国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 “我认为股票价格还很低”。可是,没过几天股市泡沫就破裂了。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对于美国的经济和股民来说,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抛!抛!抛!”所有股票都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计价格、不计成本,只要抛掉就好,经纪人被“抛”得发晕,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日跌幅达22%。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大崩盘来临后,股票成为废纸,数字全无意义,一个煤炭公司的老板看着正在下跌的股票,倒地死在了办公室里;无数昔日的百万富翁一觉醒来已一贫如洗;一些开船出海游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了身无分文的贫民。股市的崩溃不仅使投机者一贫如洗,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业的破产,美国经济的瘫痪和西方经济的大萧条。以这个被称做“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的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2、1987年的“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便重挫508.32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仅仅一天时间,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大幅度缩水,其价值超过五千亿美元。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一”,一个“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受美国股市崩盘的影响,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也开始狂跌,巨大的恐慌在投机者心中蔓延,昔日的情景再次重现,很多人由百万富翁沦为赤贫,精神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是在跌落的股价之中遭受到惨重的损失。
  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确实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灾爆发只是对于投机炒作的一种调整,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在股价狂跌不久,一些效益好的公司开始回购其股票,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稳定。但其打击却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日期:2008-9-23 20:19:09
  
  历史资料三:十八年来中国股市行情的演绎过程
  在中国股市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多次暴涨暴跌。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涨涨跌跌是市场的自身规律。现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中国股市十七年来股市行情的演绎过程,以便投资者能够对中国股市的风险有所了解。
   
      中国股市第一轮暴涨暴跌出现在1992年,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上证指数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到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5月26日下跌120点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这是上证指数第一次站到1500点之上。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1993年3月1日,沪综指大跌140点,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是下跌的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长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由于三大政策救市,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1995年5月23日,沪综指大跌147点,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中国股市第四轮暴涨暴跌起步于,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1997年5月22日,沪综指大跌120点,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持续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1999年7月1日,沪综指大跌128点,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中国股市第六轮暴涨暴跌行情出人意料,正当欧美股市早已回调一年有余之时,中国股市莫名其妙地滞后发动“全民总动员”,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这一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当时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至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 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中国股市的第七轮行情,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6249.68点。两年多的时间上涨了500%多。

(三)有效市场理论与随机行走
  自股票市场诞生到现在的几百年中,投资者就一直不停地寻求各种能够预测市场的理论,寻找一夜暴富的投资方法。可惜到今天仍没有人找到,可能永远也不会找到。
  1960年代,有点让股市预言家懊恼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金·法默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不可能猜透市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信息是众所周知的,并且能迅速地传播于所有的参与者,在竞价机制的驱使下,价格能很快地上升或下降到反映完全信息的水平。虽然这种设想是不现实的,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参与者拥有信息,价格就会象全部市场都拥有信息一样发生变动,所以市场价格仍将反映信息,即使你只是一个盲目追随大流的人,在现行价格下购买股票也会获得信息充分的好处。如果已有的信息表明某一公司在未来会成功,这在有效市场上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该公司的股价立即就会上升,你购买该公司股票所支付的价格将体现它的价值。由于有效市场的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所以出乎意料的价格变动只是对未预期的信息的反映,因为任何信息只要预期到了就会在价格中有所体现。比如某一公司在同对手的竞争中,由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而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则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会反映这种变化(它的价格将会上升)。因此,你想要跑赢市场的话,只能凭运气。在有效市场上,价格根据不可预测的信息作不规则的变动,它偏离市场价值的概率是一种随机行走,就象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从酒馆到家的路上所留下的歪歪斜斜的足迹,你找不到它偏向左还是偏向右的规律。因此,赚钱的机会不存在于凭聪明才智进行思考的结果上,它只在于你的运气,但运气是偶然的和不可测的。
   
  为验证有效市场理论的正确性,自从80年代以来,华尔街日报一直举办一个竞赛,这个报纸的几个记者每三个月一次把飞镖扔向报纸的金融版面,选择要投资的股票,然后这些记者把他们随机选择的投资组合与理财专家选择的组合相比较。在100次的比赛中,飞镖选择的投资组合打败了专家的投资组合39次,换句话说,专家的投资组合获胜的概率只有61%。如果把雇佣理财专家而节省的佣金考虑在内,那么扔飞镖选择投资组合几乎有50%概率是赢的。
  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正确性,人们可能会有以下反对意见:
  1、如果那些更机敏更精明的人花很多钱和时间搜集信息情报,以便把将来的风险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他们不就能够比别人赚到更多的利润吗?有效市场理论的回答是可能性不大。因为金融界集中了全世界的精英,现在有许多这样的精英在相互竞争,如果某人能获得最好的金融咨询材料,那么其他人和机构也能如此。竞争带来了效率的制约与平衡,从而使得超额利润变得非常微小。
  2、如果每个人都接受有效市场论而不是进一步地试图尽力搜寻信息,股票价格是不是就不那么准确了呢?事实上,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追求利润的动机总会使某些人和机构有动力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搜寻信息,以便获得在市场上套利的机会。
   3、有效市场理论的反对者可能会问:既然市场是有效的,为什么股票市场会发生剧烈的波动呢?有效市场理论的解释是:有效市场理论适用于单个股票但不必然适用于整个市场,因为投机市场上的人总会出现悲观情绪或乐观情结的波动,投机市场总体情绪的变化会使长期股票市场的价格表现出自我回旋摆动的特性。
  4、有效市场理论的反对者可能会说,某某专家跑赢了市场。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反驳说,某人凭借运气在一年或三年的时间内打败市场并不困难,事实上却很少有人在十年中连续打败市场的,即使某些人甚至在十年间都胜了,但他们靠的还是运气,就像买彩票的人中了大奖一样。
  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市场上流传的一些股票投资理论就像某些人研究出的彩票投资理论一样是荒谬的和可笑的。一个中了彩票头奖的幸运儿,就算他大字不识几个,也能说出一些让人信服的彩票投资理论来,仅仅因为他成功了。股票市场上的很多投资理论都属于这种类型。一些人妄图用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图形组合或者是一些玄而又玄的预测理论,从股票市场中获取确定性的赢利,事实证明这只能是幻想。我们下面举几个理论曾经流行一时而最后投资失败的理财大师的例子。(1)图表大师葛兰维尔:1980年4月,葛兰维尔的买进指标使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扬了30点。1981年1月6日,他向他的全球3000位投资客户指示“出清所有股票”,结果次日道·琼斯工业指数下挫24点。葛兰维尔几次偶然的成功使大众对他的爱戴一如摇滚明星,他的巡回讲座总是超额订位。但是,当道指走到800点时,他告诉客户,股市正在崩盘中,投资人应该卖空股票,结果股市反而站上了1200点。1984年他再度警告客户“多头市场只是一个泡沫现象”,崩盘将至,他的信徒因此痛失80年代的大多头市场。(2)波浪大师柏彻特:柏彻特在出道的最初几年也是顺风顺水,预测惊人地准确。1980年代初期,道指在1000点上下时,他预测大多头的股市将至,牛市将持续到1987年10月。事实证明他此时的预测是准确的。然而,1987年10月以后,柏彻特对长期趋势转向悲观,他认为“大多头市场可能已结束”,道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跌到400点以下。可是股市无情地嘲弄了柏彻特,道指不是跌到400点而是扶摇直上至11000多点。柏彻特让他的信徒错失了一个涨幅达4倍多的超级大牛市。(3)指标大师艾兰恩·格莎雷莉: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不几年。继柏彻特之后,走红的是雷曼兄弟投资公司的副总裁格莎雷莉,她集合13种指标来预测股市。在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之前,她建议客户在9月1日前完全撤出股市。10月11日前,她说股市崩盘迫在眉睫。两天后,她告诉记者,道指即将下跌500点以上,这真是惊人的先见之明。一周之内,她的预言实现了,媒体上封她为“黑色星期一的大法师”。但此后她预测道指还要再跌200-400点,说自己不会再碰股市,于是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超级大牛市。(4)江恩理论的创始人江恩:被信徒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投机客”的江恩,据说在其一生的投机生涯中总共从市场赢了三亿五千万美元,他交易次数的成功率在80%以上。然而,神话的真相却会让你吃惊,在记者访问江恩的儿子时,他说,他的父亲仅留下了10万美元的遗产,他的父亲并不能靠交易为生,只是靠卖教材糊口。
     以上四位大师的经历再次说明了这样的事实,股价是不可以预测的,股价短期运行的趋势也是不可以预测的。一时预测的准确性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在股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的唯一例外就是某些人利用他们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内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为保证股市的公平性,我们在第四章中所讨论的美国政府为杜绝内幕交易而对股市实施的严厉监管措施是值得我国政府借鉴的。 

日期:2008-9-24 14:37:12
  
  (四)个人的明智投资策略
  到目前为止,你可能已经明白了那些使你一夜暴富的投资理论是不可靠的,你如果想在投资中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就需要冒较高的风险或者损失一定的流动性。在你认为你能够胜过市场之前一定要三思,有效市场理论告诉我们,最聪明的人也不见得能胜过市场,因为几乎所有的精英都在研究如何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他们相互竞争的结果使超额利润很难存在,所以,如果一位投资专家告诉你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胜过其他投资者的机会,不要相信他。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投资必然有更高的风险与之相伴,有较高利率的银行存款一定是期限较长的,价格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理想住房可能是漏的,如此等等。因此,在准备投资之前,你需要权衡投资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下面的几条投资原则虽然不能使你迅速致富,但是可以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出现。
  1、根据你个人的情况进行投资
  如果你有长期不需用的闲钱,并且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就请你投资股票吧,因为股票投资可以比其他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虽然股票投资有短期风险,但是如果你进行的是长期投资,风险是可以大大降低的。即使是美国股市在1929年出现的让整整一代投资者不敢染指股票的大股灾,在长期看来,也不过是毫不起眼的一个点,严重打击投资者的熊市在猛烈上行的股票长期行情面前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股神巴菲特就是因为能坚持长期持有股票才成为世界巨富的。如果你由于担心股市的涨跌而失眠,那么你就应该减少风险,去购买国债或者把钱存入银行,因为人生活的首要任务是要“吃得好”、“睡得香”。如果你的钱需要为即将上大学的儿子交学费,那么你就应该选择比较具有流动性的投资。
  2、使你的投资组合多样化
  关于投资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分散你的投资——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所说的,将资金投资到各个不同项目中,你能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例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如果你投资于多个股票,可以获得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当然,在进行投资组合时,一定要注意各只股票风险的独立性,不能只选择同一板块的股票,这样你就可以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将投资受损的风险降至最低。
   3、反其道而行之
  综观股票历史,几乎所有最终的胜利者都是在股市低迷时入市,在股市极度火热时离市。股票最有吸引力的时候,通常是在人们都不想买股票的时候,而不是在连擦鞋匠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当每一个人都在避开股票的时候,往往正是它们最便宜的时候,市场最悲观的时候是最好的买入时机。股王巴菲特有句名言:市场恐惧的时候我们应该贪婪,当市场贪婪时我们应该多一点恐惧。他就是以“坚持长期持有股票”和“反其道而行之”这两大法宝,以平均每年28.6%的收益率而荣获“股王”称号的。

第四节   土地和地租
  一、 地租的决定
  地租是土地的价格,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与工资和利息一样,地租是由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从供给来讲,土地做为一种生产要素同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数量是固定的,不会随着土地价格的增减而增减。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土地的数量也会增加或者减少,如围海造田等。但一般来说,土地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从需求来讲,对土地的需求也是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由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因而土地的需求曲线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一样,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土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土地的价格。如图5-9所示。
  图5-9  土地市场的均衡


日期:2008-9-25 19:35:58
  
  由于土地的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因而地租只决定于土地的需求曲线。当然,我们说土地的供给数量的固定的,是指土地的数量在总体上是固定的。就某种具体用途的土地来说,它的供给量是可以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例如,当土地用来修建写字楼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时,即可以获取较高的地租时,用于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被转而用于写字楼。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供给曲线不再垂直,而是向右上方倾斜。
  
  二、地租产生的原因
  关于地租产生的原因,李嘉图是这样分析的:假定一个国家有几种不同质量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由于人口比较少,人们首先选择最容易耕作的、土质最肥沃的或地理位置最便利的土地,我们把这样的土地称为优等地。因为人少地多的缘故,土地的供给超过了需求,这时候耕种的优等地并不需要支付地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中等的土地也投入耕种,由于在投入劳动和资本一样多的情况下,优等地的收益要高于中等地,这多出的收益就成为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成地租,此时的中等地没有地租。同理,当劣等地也投入耕种的时候,中等地也有了地租。由于土地的供给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地租完全是由需求决定的,地租随着人们对土地需求的增加而不断的上升。

日期:2008-9-26 13:40:50
  
  三、 寻租行为
   土地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指土地,而是包括一切数量供给有限的东西,如,石油矿井、煤矿、金属矿山等等。另外,还有许多物品的供给限制不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政府的法律因素造成的,如某些行业和项目的垄断经营权,优惠的政策等,由于获得了垄断经营权或者是优惠的政策,使某些人投入同样的劳动和资本,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这些超额利润的性质和租金是相同的。因此,美国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了“寻租”一词,所谓寻租,就是通过从事非生产性竞争活动,获取某些行业和项目的垄断经营权、特许权以及其他稀缺资源的供给,从而获取利润的行为。
  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和管制,抑制了公平竞争,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从而形成的额外利润。寻租人在寻租活动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游说、行贿、接近权力中心等。例如,某开发区可供批租的土地数量的有限的,由于土地的批租权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手中,实际上是由主管部门的官员所掌握,那么,获得土地的最佳方法就是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力,去游说和贿赂政府官员,影响他们批租土地的决策。由此可见,寻租行为并不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部分本来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资源被挪用来从事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它即导致了公共权力的不合理运用,又导致社会资源的畸形配置和浪费。但是,由于寻租的成本低、收益高,可观的租金会诱导大量的人和利益集团从事寻租活动,而且一项寻租活动会一连串地引起其他更多的寻租活动。关于控制寻租行为的方法,不是我们这一节所要探讨的内容。

日期:2008-10-9 20:18:51
  
  第六章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中,无需政府的干预,“看不见的手”通常会引导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社会的总福利最大化。虽然市场机制是一种令人赞叹的组织生产和配置资源的好方法,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经济学家称之为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可能会纠正由市场失灵所导致的不良经济后果,并提高社会福利。
  
  第一节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一、外部性
  前面我们对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分析的前提是假设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都归买卖双方承担和拥有,不涉及其他人,但是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当某人或某企业的活动给其他人的福利带来影响而又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和得到相应的报酬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其他人的影响是不利的,并且个人或企业不必承担其行为带来的成本就是负外部性。例如,把污水排放到河流中的造纸厂;向天空中排放有毒气体的化工厂;在公共场所随意抽烟的烟民;随意扔弃塑料袋或其它垃圾的人;在人行道上乱停车或者在生活小区和校园里随意按汽车喇叭的司机;在游轮上向长江倾倒垃圾的乘客等等。他们的行为在给自己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的同时,都对他人或社会的利益带来负面影响,但却不必承担这种负面影响的成本。如果对其他人的影响是有利的,并且个人或企业不能得到其行为带来的全部收益时,就是正外部性。例如,在没有专利制度保护时,某人有了一项新发明,由于其他企业的纷纷效仿,它通过市场只能得到新发明创造的社会利益的很小一部分;某人接种了肺结核疫苗之后,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免疫能力,而且减少了周围其他人感染疾病的机会,使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植树造林可以为他人提供休憩纳凉的场所,并为他人带来美的享受等等。
  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结果除了影响买方和卖方的福利之外,它还要影响到其他人的福利。由于买方与卖方在决定需求或供给多少时并没有考虑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所以,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并不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市场并没有使整个社会的总福利最大化。下面我们就要探讨一下外部性是怎样引起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以及解决这种市场失灵的各种方法。

日期:2008-10-9 21:15:05
  
   二、外部性造成的市场无效率
  (一)负外部性
  现在,我们还是用供求工具来考察外部性是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为了我们分析的方便,我们考虑一个具体的市场——纸市场,图6-1表示了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情况。图中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包含了有关成本与收益的重要信息,纸的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对纸的评价,这种评价用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衡量。同样,供给曲线反映了纸生产者的成本。在没有政府干预时,纸的价格调整使纸的供求平衡,在市场均衡时,均衡产量使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
  图6-1 纸市场的均衡


日期:2008-10-9 22:14:12
  
  由于造纸厂生产纸张的成本除了包括材料、运输、资本、劳动等私人成本外,还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气等对环境造成危害和损失的社会成本,它具有负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的比较进行决策,当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或者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相—致时,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最优的决策,并一定是社会的最优决策。因此,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不能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从造纸厂例子来看,由于它不考虑环境污染成本,私人成本便低于社会成本,基于私人成本决定的生产数量会高于从社会成本角度确定的最优产量。图6-2说明了这一关系。
  
  图6-2  负外部性与社会最适产量


日期:2008-10-9 22:54:56
  
  从图6-2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成本曲线在供给曲线之上,是因为它包含了造纸厂给社会所带来的外部成本,这两条曲线的高度差反映了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因为生产纸的社会成本是企业的私人成本与污染的外部成本之和,所以使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最适产量应该在需求曲线与社会成本曲线相交时的产量水平。我们注意到,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市场产量要大于社会的最适产量,也就是生产和消费过多,产生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种无效率产生的原因是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者的私人成本,此时纸对边际消费者的价值小于生产它的社会成本,因此,使纸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低于市场均衡产量会增加社会总福利。
  政府如何能使生产量达到这种最适水平呢?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对造纸厂征税,税收使纸的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移动量为税收规模。如果税收准确地反映了排放污水的社会成本,新的供给曲线就与社会成本曲线相一致。在新的市场均衡时,造纸厂将生产社会最适量的纸。这种税收可以使生产纸的外部性内在化,使造纸厂在决定生产多少纸时会考虑到污染的外部成本,因为现在税收使它们必须支付这些外部成本。政府解决外部性的其他方法我们将在后面探讨。

(二)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的情况与负外部性相反,正外部性使其他人受益。常见的一个有关正外部性的例子是新发明。当某人的一项新发明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时,其他人(或公司)就会受益。而发明者通过市场索取的价格,只是这项发明对社会的总收益的一部分,其他的厂商会模仿它、学习它。像激光和半导体这类发明,通过提供新产品或者使使用这项新技术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消费者获得了好处。虽然个别研究人员负担了进行发明的成本,社会却获得了正外部性收益,这种正外部性收益被称为技术溢出效应。如果每个从发明中获得好处的人都向发明者付钱,那么研究开发的激励就要大得多。
  当一种商品的生产涉及到正外部性时,市场决定的产量水平可能相当低,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图6-3给出了技术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新技术研究使外部性内在化。如果政府对企业的技术研究给予补贴,供给曲线就会向右移动,移动量为补贴量,这种移动会使新技术发明的数量增加,这就是政府通常设立一些科研基金以资助科研项目的原因。为了保证技术市场均衡数量等于社会最适量,补贴的金额应该等于技术溢出效应的价值。
  
  图6-3  正外部性与社会最适产量


日期:2008-10-10 11:02:26
  
   我们都明白,技术进步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原因,技术的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来鼓励人们进行技术研究。如果政府采用补贴的政策,那么应该补贴谁、应该补贴多少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说,政府应该补贴那些产生最大技术溢出效应的项目,但是政府要衡量每个项目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是极其困难的,如果没有准确的衡量,政府的补贴可能最终给了那些最善于游说政府或者最接近权力中心的项目,而不是给那些具有最大正外部性的项目。实际上,大多数经济学家赞同政府通过制定专利法和其他旨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来使发明者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回报,这些法律通过给予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排他性地使用自己的发明而保护了发明者的权利。当一个人或企业有了新的思想发现和技术发现时,他可以为这种思想申请专利并自己占有大部分经济收益。专利通过赋予企业对其发明的产权来把外部性内在化。如果其他人想使用这种新技术,它必须得到发明人的允许并向它支付费用。因此,专利制度可能是一种比补贴制度更好地激励人们进行技术研究的方法。当然,对于具体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分析,象教育这种具有正外部性的项目,完全由个人投入可能会产生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无法通过专利制度解决,就需要政府通过设立公立学校和政府奖学金进行补贴了。
  现在我们可以对有关外部性的问题作一个总结:生产或消费的负外部性使市场均衡量大于社会最适量,生产或消费的正外部性使市场均衡量小于社会最适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商品征税和给有正外部性的商品以补贴等方法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日期:2008-10-10 13:19:52
   三、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一) 产权界定和科斯定理
  上面我们讨论了为什么外部性使市场配置资源无效率,并且简单地提到了如何解决这种无效率。实际上,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不总是需要政府行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界定,并且界定产权的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在具有外部性的市场上,无论资源产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谈判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这个论断被称为科斯定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斯定理,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上述造纸厂排放的废水使得河流下游的10户渔民受到损失,每户的损失为1万元,总计损失10万元。如果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水装置的费用是6万元,那么由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气装置是就整个社会来说成本最低、最有效率的解决办法。当然,造纸厂和渔民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就是说,造纸厂会要求有排放污染的权利,而渔民会要求有不被废水污染的权利。政府做为一个裁判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呢?其实,政府需要做的很简单,只要把产权界定清晰即可。有了清晰的产权,市场就能够自动地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状态。如果政府给予造纸厂有排放污染的权利,10户渔民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每户集资6000元让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水装置;二是维持现状,每户承担1万元污染损失。显然,渔民们会选样第一种方案。在造纸厂获得污染权时,渔民自身的利益会使他们联合起来,每户集资6000元让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水装置,以低于污染损失的价格买断造纸厂的污染权,从而获得不受污染的权利,这一产权交易的结果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反之,如果废水污染的产权界定方式是渔民有免受污染的权利。那么造纸厂也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花费6万元安装治理废水装置;二是不治理污染,赔偿每户渔民1万元共计10万元的污染损失。显然,造纸厂会理性地选择第一种方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最初的权利怎样分配,只要把产权界定清晰,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并且能够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有效率的结果。把权利分配给谁,只是决定了把社会经济福利分配给谁,与社会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否有效率是毫不相关的。
  当然,下面的情况也是可能的。如果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气装置的费用是12万元,而废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是10万元,由于治理污染的成本大于由污染造成的损失,那么暂时不治理污染就是对整个社会来说最有效率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给予造纸厂有排放污染的权利,10户渔民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每户集资12000元让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水装置;二是维持现状,每户承担1万元污染损失。显然,渔民们会选样第二种方案。反之,如果废水污染的产权界定方式是渔民有免受污染的权利。那么造纸厂也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花费12万元安装治理废水装置;二是不治理污染,赔偿每户渔民1万元共计10万元的污染损失。显然,造纸厂也会理性地选择第二种方案。产权交易也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结果。

案例研究: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一些环保主义者认为,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是基本人权,环境对于我们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要尽可能地保护它。
  经济学家很少赞同这种观点,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类需要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是我们所需要的,它们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必须把它们的价值与为了得到它们所花费的代价相比较。要完全禁止有污染的活动是不可能的,因为“污染零排放”的政策通常是很浪费的,将污染降低为零将会使控污成本上升为一个天文数字,而减少最后几克污染物所带来的收益却少得可怜。例如,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都会带来一些我们所不喜欢的污染副产品,然而,要让政府禁止使用所有的交通工具肯定是不明智的。完全消除污染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我们现在所享有的高水平的舒适生活,显然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使环境尽可能清洁而接受营养不良、医疗保健缺乏、住房拥挤以及种种的生活不便利。因此,社会不是要完全消除污染,而是要评价保护环境的成本与收益,以便决定允许哪种污染以及允许污染多少。
  实际上,清洁的环境也是一种商品,保护环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一般来说,富国比穷国更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因而也享有更清洁的环境。世界银行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环境和人类健康与人均收入高度相关,富裕国家的人民享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洁的水以及更长的人均寿命。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占世界人口75%的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所面临的环境更为恶劣,如糟糕的消毒设施、不干净的饮用水以及被为获得能源而过多地燃烧煤所产生的烟尘和硫磺污染了的空气等等,而且越贫穷的国家面临的环境状况越糟糕。所以,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最终获得良好环境的最好方式是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不仅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改善。

日期:2008-10-10 16:13:59
  
   (二)政府管制
  尽管科斯定理在逻辑上很吸引人,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可以解决由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但是科斯定理要发挥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协商谈判不会没有成本,而且谈判本身会花费时间,谈判中所涉及的损失和补偿数额在测定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确定性,确保谈判达成的协议得以实施也需要耗费人财物力等等。从上面造纸厂污染的例子来看,通过界定产权能够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条件是假定我们对污染带来的损失,对造纸厂安装治理废水设备的成本等,都具有确定的信息,并且没有考虑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实际上,这些信息有的可能比较容易确定(如造纸厂安装设备的费用),有的则很难准确测定(如渔民的损失),并且获得这些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解决污染问题的收益小于交易的成本,造纸厂和渔民就会选择把问题留下来不解决了。另外,我们还假设交易对象只有一家造纸厂和10户渔民,涉及的对象数量比较少,协调成本也比较低,因而达成和执行协议也相对比较容易。实际情况却可能是存在成千上万的被污染对象,而且造成污染的企业也不是一家,这时要把所有利益相关各方召集在一起来讨价还价,并最终达成有效的协议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私人协商无效时,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政府管制的原则是把产权划归给造成损失较小的一方。只要这一原则能得到满足,管制的结果就是有效率的。现在我们举几个政府管制的例子:
  1、政府禁止任何人把有毒的化学物质排入饮用供水区域,因为此时的社会外部成本远远大于排污者的收益。
  2、扭秧歌是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爱好的健康娱乐方式之一,对老年人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好事也可能产生外部性,当秧歌队在离居民小区较近的地点联欢时,欢快的唢呐声会给很多需要宁静夜晚的居民带来烦恼甚至痛苦。受到干扰的居民包括准备复习高考的中学生,习惯于夜间工作的知识分子,还可能有身患疾病所以对噪音特别敏感的其他老年人等,这部分人认为扭秧歌不同程度的损害了他们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因而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禁止夜间在居民区附近的扭秧歌活动。那么,政府应该做什么呢?
  政府禁止夜间在居民区附近的扭秧歌活动虽然会使一部分偏好安静的居民利益得到了满足,但是却完全否定了另一部分喜欢扭秧歌居民的权利。健康的娱乐和安静的休息都是公民的正当权利,因而当不同权利主体发生矛盾时,应当依据把权利划归给造成损失较小的一方的原则来折衷解决。一般来说,在晚上10点以前把权利赋予扭秧歌的一方,在10点以后则把权利界定给希望得到安静环境的一方似乎比较合理。因为在10点以前人们放弃宁静环境的成本比较小,而放弃娱乐效用的损失比较大。当然以晚上10点为界来解决这个矛盾,是依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制定的规则,由于各地的习惯不同,以9点或11点为界也未尝不可。政府这样做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率的选择,而完全禁止扭秧歌活动或者完全放任不管都是社会成本过高的不可取的选择。
  3、以前,由于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不足,认为在公共场合抽烟对不吸烟人带来的被动吸烟,仅仅是烟味刺激而略有不适,容忍这样不舒服的代价比较小,而要避免这样的不舒服,禁止抽烟者在公共场所吸烟则会对烟民造成较大的不便和代价。也就是说,在公共场所被动吸烟的社会成本相对比较低,禁止在公共场所抽烟的社会成本比较高。基于这样的理解,几十年前很少有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管制措施。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吸烟不仅对吸烟者自己造成健康损害并引发很大的医疗费用,而且被动吸烟人群也会受到显著的健康危害,因此,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给烟民带来的不便和不快,就是较小的社会代价了。由于人们对在公共场所吸烟行为外部性利害认识的变化,现在限制或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普遍性规定了。

(三)税收和补贴
  政府对环境的管制措施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政府可以规定企业排放污染的最高水平,可以要求企业采用某项减少污染的技术,也可以禁止某些污染。为了设计科学合理的管制规则,政府管制者需要了解各个行业的污染状况以及每个行业可以采用的各项技术的细节,但是,政府管制者要得到这些信息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与政府采取的管制政策相比,经济学家往往更偏爱政府采用以市场为基础的、使外部性内在化的、使私人自己主动做出符合社会效率行为的激励政策。正如我们前面说明的,政府可以通过对那些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征税和补贴那些有正外部性的活动来使外部件内在化,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以较低的社会成本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为了说明其原因,让我们考虑一个例子。
  假设某市有造纸厂和化肥厂两家排放污染的企业,每家工厂每年向河中排放500吨的废水。现在政府有两种办法来减少污染量。(1)管制:政府可以告诉每家工厂把每年的排污量减少为300吨。(2)征税:政府可以对每家工厂每排出一吨废水征收3万元的税收。管制规定了污染水平,而税收给予每家工厂一种减少污染的经济激励。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法更好呢?
  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偏爱税收,这是因为:第一,在减少污染总水平方面税收和管制同样有效。政府可以通过把税收确定在适当的水平上,从而达到它想达到的任何污染水平。税收越高,减少的污染也越多,如果税收足够高,工厂将停止营业,污染减少为零。第二,税收在减少污染方面比管制更有效率。管制要求每个工厂减少等量污染,但等量减少并不一定是清洁水质的最省钱的方法。因为造纸厂减少污染的成本可能比化肥厂低,如果是这样的话,造纸厂对税收的反应是大幅度地减少污染,以便少交税,而化肥厂的反应是减少的污染少,交的税多。税收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正如市场把物品分配给那些对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一样,税收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无论政府选择的污染水平是多少,它都可以用税收以最低的总成本达到这个目标。第三,税收对保护环境更有利。在政府采用管制政策时,一旦工厂达到了300吨废水的排放目标就没有激励再减少污染。与此相比,税收激励企业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因为更先进的技术可以减少企业税收量。第四,污染税与其他大多数税不同,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大多数税扭曲了激励,并使资源配置背离社会最优,引起了无谓损失。与此相比,当存在负外部性问题时,污染税是纠正负外部性的正确激励,从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因此,污染税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收人,也提高了社会总福利。为了纪念最早提出这种税收用法的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这种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在经济学上也被称为庇古税。

日期:2008-10-10 22:07:05
  
  (四)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也是政府可以采用的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使外部性内在化的治理污染的方法。现在我们仍然以上面的造纸厂和化肥厂为例来讨论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假设政府规定每个工厂每年的排污量为300吨,如果化肥厂把排污量从300吨增加到400吨可以减少治污成本400万元,而造纸厂把排污量从300吨减少到200吨所增加的治污成本为200万元。于是两个企业向政府提出一个建议,化肥厂以300万元的价格从造纸厂购买100吨的排污量。政府应该允许两个工厂进行这种交易吗?
  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政府允许这种交易是一项好政策。因为这个交易必然使这两家企业的状况都变好,化肥厂可以因此减少100万元的成本,造纸厂可以因此增加100万元的利润,而且这笔交易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因为污染总量600吨仍然是相同的。因此,政府通过允许造纸厂把自己的排污权卖给化肥厂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任何一种排污权的交易,政府允许进行这些排污权的交易,就像允许其他的商品交易一样可以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允许污染许可证交易的市场机制将会有效地配置排污权,因为只有以高成本才能减少污染的企业才愿意为污染许可证出最高的价格,而那些以低成本可以减少污染的企业会愿意出卖它们所拥有的许可证。
  虽然用污染许可证减少污染看起来可能与用税收完全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种政策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两种情况下,企业都要为污染付出代价。在征税时,排污企业必须向政府交税,在允许污染许可证交易时,排污企业必须为购买许可证进行支付。税收和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都是通过使企业为排污付出代价而把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售污染许可证可能比税收更好。假设政府想使排入河流中的废物不超过600吨。但是政府可能无法确定需要征收多少税收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简单地拍卖600吨污染许可证,拍卖价格就是适当的税收规模。
  很多环保主义者可能会反对政府拍卖污染权的做法,可是事实证明,允许污染许可证的交易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保护环境的方法。美国经济学家蒂藤伯格的研究表明:污染许可证市场在美国的运行产生了令人惊奇的结果,传统管制方法的治污成本要比允许污染许可证交易的方法高2~10倍。在美国政府实施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的最初几年,排放每吨二氧化硫的许可证价格在300美元左右,到了1997年,市场价格下降到每吨仅60~80美元。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给了企业足够的减少污染的创新激励。这个结果给了那些主张环境保护政策应以市场手段为基础的经济学家们以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节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
  在我们的经济中,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市场配置的,买者为得到这些产品需要支付钱,卖者提供这些产品需要得到钱,对这些产品来说,价格是引导买者与卖者决策的信号。例如,我们可以依靠市场提供有效率的果汁数量,因为果汁的价格调整使供求平衡,而且,这种均衡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但是,当一些产品可以免费得到时,经济中配置资源的市场力量就不存在了。例如由政府提供的国防、免费公园和道路等;由大自然提供的河流、山川、海岸、湖泊和海洋等。因为这些产品没有价格,市场便不能保证该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适当数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可以解决市场失灵,并增进经济福利。
  一、产品的分类
  在讨论产品的分类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产品的两种特性——排他性和竞争性。所谓排他性是指只有支付产品价格的人才可以消费该产品,把没有支付产品价格的人排除在该产品消费范围之外的产品特性。所谓竞争性是指一个人消费某种产品会减少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产品特性。
  根据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把经济生活中的产品分为以下四类:
  1、私人产品私人产品是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产品。例如,果汁就是一种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产品。一瓶果汁之所以有排他性,是因为我们可以很简单地阻止一个想不付钱喝果汁的人。一瓶果汁之所以有竞争性,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喝了一瓶果汁,另一个人就不能喝同一瓶果汁。经济中非大多数产品都是像果汁这样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产品。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产品。也就是说,人们不能排除某人享用公共产品,而且一个人享用公共产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享用。例如,国防是一种公共产品,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我们不可能把任何一个人排除在享有国防的好处之外。而且,当一个人享受国防的好处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其他的公共产品还有基础知识等。
  3、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的产品。例如,海洋中的鱼是一种竞争性产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捞的鱼就少了。但这些鱼并不是排他性产品,因为几乎不可能对渔民所捕到的鱼收费。由大自然提供的河流、山川、海岸、湖泊和海洋等都是公共资源。
  4、自然垄断产品是一种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产品。例如消防,要排除某人享用这种物品是容易的,消防部门只要袖手旁观,让房子烧下去就行了。但消防并没有竞争性,消防队员大部分时间在等待发生火灾,因此多保护一所房子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可以得到的保护,换句话说,消防部门多保护一所房子的额外成本是微不足道的。
  
  由于私人产品和自然垄断产品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讨论过,下面我们探讨没有排他性的产品,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的物品——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因为没有价格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价,如果向一个人提供了一种公共产品,例如国防,其他人的状况也会变好,但并不能因为这种好处而向他们收费。同样,当一个人使用一种公共资源时,例如捕捞海洋中的鱼,其他人的状况会变坏,但对这种损失也无法补偿。由于这些外部性问题,私人关于消费和生产的决策会引起无效率的结果,而由政府进行干预可以增进经济福利。

日期:2008-10-12 22:58:26
  
   二、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与搭便车问题
  为了说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有什么不同,以及说明公共产品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考虑一个例子:安装路灯。安装路灯既可以方便走夜路的人,也可以使一个城市的夜景更加美丽。
  我们假设某小城有1万个居民,安装路灯对每个居民的效用是100元,总效用是100万元,安装路灯的成本为50万元。由于利益大于成本,安装路灯可以增加小城居民的福利。但是路灯这种物品没有排他性,因为要排除任何一个人享有路灯的好处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它也没有竞争性,因为一个人在享用路灯的好处时并没有减少其他任何一个人享用路灯的福利。
  如果张三个人想通过向每个人收取50钱的方法来安装路灯,他肯定会遇到麻烦。因为他的潜在顾客很快就会想到,路灯没有排他性,他们即使不付费也可以享用路灯。因此,人们有一种搭便车的激励,所谓搭便车就是不用付款也能得到享用某种产品的好处。尽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安装路灯是有效率的,但是从张三个人的角度来看却无利可图,张三最后会做出不安装路灯这种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无效率的选择。
  虽然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城居民需要的路灯,但是政府的介入解决安装路灯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向每个人增加50元的税收来安装路灯,这样小城的每个居民的福利都增加了5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公共产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现象就排除了私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可能性,但是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这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下面我们举两个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的例子。
  1、国防国防是一个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翻一下我们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你会发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异族欺凌的屈辱史。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民。国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每个人对政府用于国防支出的多少看法并不一致,但几乎没有人怀疑某些国防支出的必要性。
  2、基础研究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如果一个数学家证明了一个新定理,该定理就成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由于知识是公共物品,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就可以免费使用别人创造的知识,结果是用于知识创造的资源就太少了。
   在评价有关知识创造的适当政策时,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一般性知识与特殊性技术知识。特殊性技术知识可以申请专利,例如高新技术的发明,发明者可以通过申请专利而获得他的发明的大部分好处,尽管肯定得不到全部好处。与此相比,数学家不能为定理申请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这种一般性知识。换句话说,专利制度使特殊性技术知识具有排他性,而一般性知识则没有排他性。
  政府应该努力以各种方式提供一般性知识这种公共物品。例如,建立一些政府科研机构,如科学院、研究所等;也可以设立一些政府科研基金来补贴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甚至经济学中的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的收益很难衡量,政府在决定对某项基础研究支出多少是困难的。另外,那些分配科研基金的政府官员们很少是科学专家,因而也不能最好地判断哪些基础研究将产生最大的收益。

(二)公共产品成本—收益分析的困难
  到现在为止我们说明了,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在决定提供那些公共产品以及提供多少公共产品时,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分析。
  例如政府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洪水灾害,准备修建一个大坝。在决定是否修建这个大坝时,政府需要比较这个大坝的总收益与建设和维修大坝的成本。为了作出明智的决策,政府会派一个专家组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这个大坝,没有价格这样一个可以准确判断大坝价值的标准,成本—收益分析的工作将是很艰难的。如果简单地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问人们大坝会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是不可靠的,因为回答问卷的人没有什么如实回答的激励。那些需要大坝保护的人可能会夸大他们所得到的收益;由于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税收微不足道,那些远离大坝的人可能会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那些因为修建大坝受到损害的人为了阻止修这个大坝,有夸大其成本和缩小其收益的激励。
  因此,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要比有效率地提供私人产品困难的多。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买者通过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可以反映出该产品对他们的效用,卖者通过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可以反映出它们的成本。与此相比,政府在进行是否应该提供一种公共产品的决策时,没有可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价格信号,专家组关于公共产品成本-收益分析的结论充其量只是近似值而已。

日期:2008-10-13 13:16:02
  
  三、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也与公共产品一样没有排他性,每个想使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了公共资源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政府对公共资源需要关注的是它如何被使用的。下面我们就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哈丁教授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公有地的悲剧》这篇著名的论文来理解公共资源问题,哈丁的描述是这样的。
  在一个中世纪小镇上,人们从事多种经济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售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
  开始时,大部分羊都在镇周围的草地上吃草,这块草地是该镇的共有地。其产权归该镇的全体居民所有,所有的居民都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地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想要在这块土地上放牧,都可以得到允许。这时镇上这块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资源,而是一种公共资源。镇上每个居民都可以在草地上免费放羊而不需支付任何费用。
  随着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在镇共有草地上放养的羊群也在日益增多。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预料会有一天,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土地上的草刚刚长出来就会被饥饿的羊群吃掉,这时土地变得寸草不生了。由于共有地上没有了草,养羊已经不可能了,可以想到,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会消失,许多家庭都会失去赖以生活的经济来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悲剧呢?为什么牧羊人让羊繁殖得如此之多,以至于毁坏了镇的共有地呢?原因是社会与私人的激励是不相同的。避免草地被破坏需要依靠牧羊人的集体行动。如果牧羊人可以共同行动,他们就应该使羊群繁殖减少到共有地可以承受的规模。但是没有一个家庭愿意减少自己羊群的规模,因为每家多养一只羊,就可以多获得一定的收益,而减少养羊的行动只能使自己的收入减少。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就减少了其他家庭的羊群可以吃到的草。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拥有多少羊时,并不考虑这种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就会恶性膨胀,最终超过了该土地所能承载的最大羊群的数量。
  如果可以预见到这种悲剧,镇里可以有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他可以通过管制的方法来控制每个家庭的羊群数量。第二,它可以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它还可以通过界定土地产权的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它把土地分给每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围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度的放牧。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这就是说,中世纪的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案例。当许多人使用共有资源时,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其实,人们在数千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道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共有资源所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多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的例子都产生了与共有地悲剧一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共有资源。政府通常管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下面我们列举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的例子:
  1、清洁的空气和水
  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与开放的草地一样是公共资源,而且,过度污染也与过度放牧一样,环境恶化是现代的共有地悲剧。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市场并没有充分地保护环境。政府可以用管制、征税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等办法来解决污染的负外部性问题。
   2、石油矿藏
  石油矿藏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如果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那么谁都可以钻井并采油。但是当一个人开采石油时,留给其他人的油就少了。正如在镇的共有地上牧羊无效率地多一样,开采石油的钻井数量也将是无效率地多。由于每一个开采者都给其他人带来负外部性,所以,开采的社会收益将小于开采者个人的收益。也就是说,钻井尽管对私人是有利的,但是对整个社会却是无效率的。如果由私人决定钻多少口井,他们就会钻得太多。
   为了解决公共资源的问题,保证最有效率的来开采石油,就需要所有的开采者采取某种联合行动,就如何开采石油和分配利润问题达成一致。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想开采石油资源的人数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可以保证整个社会有效地开采石油。
  3、拥挤的道路
  道路可以是公共物品也可以是公共资源。如果道路不拥挤,一个人用道路就不影响其他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没有竞争,道路是公共产品。但如果道路是拥挤的,那么道路的使用就会引起负外部性,当一个人在路上开车时,道路就变得更为拥挤,其他人必然开得慢,在这种情况下,道路就是公共资源。
   政府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对驾车人收取通行费,即根据某一条道路的拥挤程度,在一天中和一年中什么时候拥挤,以及使用这些道路时所造成的污染程度,来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把收费价格确定在一个最适当的使用量水平上。例如,如果某一条道路只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过住车辆多,那么,在这个时间道路拥挤的外部性就比其他时间大得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实行高收费,这种高收费就会激励驾车人改变时间表或者改变行车路线,以便减少费用支出。但是对道路收费方法的缺点是收费的成本往往过高。
  政府解决道路拥挤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征收汽油税。汽油与开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往往会降低人们开车量,因此,汽油税减少了道路的拥挤程度和环境的污染程度。但是,征收汽油税的缺点在于,汽油税不但减少了人们在拥挤道路上的开车量,也会减少人们在不拥挤道路上的开车量,这种情况部分地抵消了减少拥挤的效率好处。因此,政府在做出决策之前一定要权衡决策的成本收益。
   4、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
  许多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都是公共资源。例如鱼和鲸鱼,它们有商业价值,任何人都可以到海里捕捞它们,但是每个人都很少有为子孙后代保留物种的激励。正如过分放牧可以毁坏公共草地一样,过分捕鱼和捕鲸也会摧毁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由于海洋是如此浩瀚,对海洋生物的保护往往需要许多国家达成一致的协议,但是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达成以及实施任何协议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捕鱼权经常会成为相邻国家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在一个国家之内,政府保护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的政策通常有:对钓鱼与打猎的许可证收费;规定捕鱼和打猎的季节;要求渔民把小鱼放回水中;猎人不能捕杀怀孕的和幼小的动物。这些政策都减少了共有资源的过度使用,有助于保持动物种群。

案例研究1:为什么黄牛没有绝种?
  现在,许多野生物种都遭到了灭绝的威胁。在19世纪以前,非洲大陆上野牛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但在19世纪期间人们猎杀的野牛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到1900年在政府开始保护野牛之前,这种动物只剩下400头左右了。在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偷猎者为取得象牙而捕杀大象,大象也已经到了频临灭绝的境地。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着这种威胁。例如黄牛是一种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但没有人担心黄牛将很快灭绝。因为对牛肉的大量需求使人们大量饲养黄牛,从而保证了这种动物的繁衍延续。
  为什么象牙的商业价值会威胁到大象的生存,而牛肉的商业价值却成为黄牛的护身符呢?原因是大象是公共资源,而黄牛却是私人产品。大象自由自在地漫步于热带雨林地区而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地猎杀他们所能找到的大象的激励。由于偷猎者人数众多,每个偷猎者很少有保护大象种群的激励。与此相比,黄牛是私人牧养的,每个养牛的人都有维持自己牛群的激励,因为他能从养牛中得到收益。
  政府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大象问题。一些国家,例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作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实施,大象种群在继续减少。与此相比,另一些国家,例如,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通过法律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只能捕杀作为自己财产的大象而使大象成为私人物品。现在人们有了保护自己土地上大象的激励了,结果在这些国家,大象的数量开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现了大象猛增成患的情况。由于私有制和利润动机的作用,非洲大象也许会在将来也像黄牛一样安全地摆脱频临灭绝的厄运。

日期:2008-10-13 20:55:02
  
  案例研究2:社会主义国家的产权改革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只有当资源归私人所有时,市场经济才能完美地运行;当资源归集体所有时,市场就不能很好地运行,人们也很难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从前苏联、东欧以及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看,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有地悲剧的问题。例如在前苏联的农业中,政府允许每个农民都拥有一小块自留地,虽然政府限制农民在自留地上劳动的时间,但是公家地里的粮食产量仍然相当低,占前苏联全国耕地3%的自留地所生产的农产品却达到前苏联全部农产品的25%。而我国在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前,由于个人缺乏经济激励,农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很多地方农民一天的劳动收入才几分钱。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企业中,由于没有经济激励,加薪和升职一般都与业绩无关,而与对领导的忠诚度有关,所以,工人在工作中往往假装努力工作,只要不被发现往往就只付出最小的努力。缺乏激励导致了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与此相比,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生产率却在不断提高,工资亦随之增加。可以肯定地说,在私有制经济中,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提高他人福利的愿望,而且受到了追求自身利益愿望的激励,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利己的动机对增进国民财富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手段。
  现在我们比较一下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的经济业绩。在1988年,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9840美元,而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660美元,不足美国的七分之一;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30美元,仅为美国的六十分之一。如果大家认为这种差距是由于二战后各国经济基础的起点不同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再对东西德国的经济业绩做一个比较,这两个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几乎是从同样的生产率水平和工业结构上开始发展的,40年后,社会主义公有制东德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降到资本主义私有制西德的四分之一。另外,像捷克斯格伐克和匈牙利这些在二战前一直处于发达行列的国家也落在了其他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朝鲜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韩国不可同日而语;战败后的日本也从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私有制经济成功和公有制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有制缺乏激励。随着公有制经济弊端的日益明显,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转型改革。如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进行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模式,在较短时期内通过实行急风骤雨般改革措施,把过去全民或集体所有的资源转变为私有资源。但是这些国家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把国家拥有的企业简单地卖给私人企业家,出售小企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真正的困难在于出售大型企业,谁会有这么多的钱来购买大企业?在这些国家中,最有钱的人中有很多是以前党的领导干部,当人们看到那些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为自己谋私利的人现在成为资本主义老板时,会感到是一种多么辛辣的讽刺啊。如果把这些大企业卖给外国人,爱国主义感情使人们不愿意看到他们的许多工厂都归外国人所拥有,感到好像是把自己的辛苦劳动果实送给了外国人一样。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把企业出售给外国人和把商品出售给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把企业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即最有经营效率的人)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如比利时几乎40%的企业由外国人拥有,但对比利时并没有什么有害的影响。俄罗斯和捷克解决大型企业私有化的办法是向全体公民发放认购证,公民可以用这种认购证购买大型企业的股份,它们希望通过广泛分散的企业产权建立人民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在法制化建设滞后和缺少一个公正透明的证券市场的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公民的认购证往往被一些了解内部消息的人低价购走,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公平。另外,公有制的中心问题是缺乏效率,在转轨的过程中,有些工厂将不得不遣散部分工人,有些工厂甚至不得不关门,而且,由于资本市场还没有很好地运行,新企业没有建起来,无法吸收被解雇的职工,这就出现了高转轨失业现象。由于在以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失业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即使在不需要职工时,企业也要把他们保留下来,因为企业没有利润动机。所以,这些国家并没有一套象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安全网来帮助社会上的贫困群体,实际上,由于财力所限,这些国家的政府也很难使得完善的安全网迅速地形成。在安全网到位之前开始转轨,伴随着失业的出现,某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下降到低于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水平,由此引发了一些转轨过程中的混乱。
  我们中国的改革策略和进程与上述这些国家显著不同,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1978年在农业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随后在其他产业中逐渐推进。在以前的公有体制下,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劳动的激励。尽管有时候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革命热情可以弥补个人激励的缺乏,但是更为常态的是缺乏个人激励使人们没有勤奋工作的动力,导致了经济中生产率的停滞。中国早期的农业改革是成功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产品的产量显著增加,农民的收入亦随之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导致了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工业经济也迅速繁荣,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也使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下降,城市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升。虽然在随后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成功的。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2亿元人民币,而到2007年底达到24.66万亿元;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而到了2007年达到18700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中国的经济平均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第三节收入再分配
  
  关于形成人们之间巨大贫富差距的原因以及政府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所有的人都感兴趣的一个经济学课题。通过对第五章收入分配理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有了一些了解。
  首先,贫富差距产生于劳动收入的差距。人们的劳动收入差距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天赋能力、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异和工作勤奋程度的不同等等。由于劳动收入占一个国家中人们经济总收入的大部分,所以,决定工资差异的因素是决定人们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它们决定了谁是富人,谁是穷人。除以上因素外,儿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经历对于他们成年后所获得的工资报酬也有很大影响。富家孩子的天赋可能并不高于穷孩子,但是在生活的每一阶段他们都从其环境中受益,而一个穷孩子经常经历的是营养不良、肮脏拥挤的环境、破败的学校和资质较差的教师,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因此,对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在出生之前,天平就开始向着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倾斜。还有日益流行的“胜者全得”的市场规则,也在制造着更多的不平等。在30年前,一个有天赋的演员或者运动员的收入并不比普通工人高多少,而今天,他们的代言费收入动辄高达数百万元。另外,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也在使居民城乡之间的收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地区之间的收入日益扩大。
  其次,贫富差距产生于财产收入的不平等。处于收入金字塔顶端的人的大部分收入是从财产的收入中获取的,相反,穷人几乎没有财产,也就不可能通过财产去赚取更多的财富。当然,财产主要来源于储蓄、企业家精神和继承。虽然大多数的人都在孜孜不倦地省钱,但是节俭并不是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与节俭相比,企业家精神是更重要的致富途径,80%的美国富豪都是通过自己的经营才能获得财富的,如创建软件巨人——微软公司的传奇英雄比尔·盖茨和创建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的萨姆·沃尔顿等。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继承而得到财富的。

日期:2008-10-19 14:48:17
  
   一、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为了准确考察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差距,需要对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加以衡量。经济学家通常用表6-1这样的表格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表6-1 世界各国收入分配情况表


日期:2008-10-19 15:58:49
  下面我对表6-1中的数字做一下解释。如果一个国家收入是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的,那么,每十分之一的人应该得到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每五分之一的人应该得到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当然,在现实经济是不可能这样分配的。以中国为例,1998年最低的十分之一的人共得到全部收入中的2.4%,而最高的十分之一的人共得到全部收入中的30.4%,也就是说,最高十分之一的人的收入是最低十分之一的人的收入的12.6倍左右。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表中看出,日本最高十分之一的人的收入是最低十分之一的人的收入的4.5倍左右;美国最高十分之一的人的收入是最低十分之一的人的收入的16.9倍左右。这个倍数越高,说明该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比较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数据,我国收入差距不仅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也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经济中的不平等程度,经济学家也常常使用被称做洛伦茨曲线的图形,如图6-4所示。洛伦茨曲线表示一国总收入归于人口中最穷的5%、最穷的10%、最穷的15%等的累积比重,如果存在完全的平等,那么20%的收入将归于人口中收入最低的20%的人,40%的收入归于人口中收入最低的40%的人,如此等等,洛伦茨曲线就将是起自原点的45O对角线。如果收入非常集中,那么人口中收入最低的80%的人可能几乎没有收入,而人口中收入最高的5%的人可能得到总收入的80%,在这种情况下,洛伦茨曲线将特别弯曲。我们把洛伦茨曲线和450线之间的阴影面积与450线右下方三角形面积相除的比值,称为基尼系数。由于阴影面积大小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成正比,因而基尼系数大小是显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当洛伦茨曲线与450对角线重合时,上述阴影面积为0,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随着洛伦茨曲线弯曲程度的增大,它与450线之间的面积也随之增加,基尼系数也就越大,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亦随之增大;极端的情况是当洛伦茨曲线与横轴和右边纵轴合成的直角线重合时,它和450线之间的面积与450线以下的三角面积相等,基尼系数值为1,表示一个人占有所有收入的绝对不平等,因此,基尼系数是介于0~1之间的一个数值。
  
  
  图6-4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和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分别提出的,它们简单而巧妙衡量了一个国家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特别是基尼系数可以较客观、直接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世界各国中得到广泛应用。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0.36之间,美国偏高,在0.4左右。
  30年来,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居民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日趋拉大。下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基尼系数数据:1978年为0.18,1981年为0.29(此前被国际上认为是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国家),1998年为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3年是0.46,2005年达到0.529。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0.4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标准,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西方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我国当前贫富悬殊确已达到了相当惊人的严重程度。

日期:2008-10-20 12:39:47
  
  二、为什么需要进行收入再分配
  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它并不一定能够公平地配置资源,市场经济可能会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唐代大诗人杜甫1000多年前留下的诗句可以用来形象地形容我们这个星球上仍然存在着的巨大贫富差距。我们不妨想一下,在市场经济下,富人的猫所喝的牛奶,也许正是穷人孩子维持健康所必须的东西;富人用于第二辆豪华汽车的汽油费或者去欧洲度假旅游的费用,也许正是东北下岗工人冬天取暖或者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费用所缺乏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市场失灵,而是因为市场做了它应该做的工作,即把物品交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富有的人。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把维持穷人孩子健康所必须的东西用于富人所饲养的宠物,那么肯定是它的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缺陷。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包括他的努力程度、受教育水平、运气、继承等等。但是,市场经济下的人们可能并没有被赋予相等的机会,一部分人非常贫穷,过错可能并不在于他们本人;而另一些人非常富有,也可能并没有他们自己的功劳。我们仔细看一下福布斯排行榜中的富人有多少是由于家庭出身的偶然性所造成的,他们中很多人的财富系继承而来,也有很多人以所继承的财富作为跳板进而获取了更多的财富。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继承了巨额财富而成为亿万富翁,而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在长大之后可能会生养更多营养不良的儿童,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在许多胜者全得的市场上,收入主要流向很小的一部分以某一点优势赢得比赛的超级明星,我们是否应该认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一些信奉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正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会损害经济效率,政府关于减轻贫困的任何企图都是只会导致整个国民收入下降的愚蠢的努力。
  然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而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我们应该跳出经济学的圈子来考虑这个问题。一个社会不应该仅仅只追求经济效率,而不顾社会公平。如果是这样的话,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可能会问:我们要效率是为了什么?我们要效率又是为了谁?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该为了增进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和公正而进行收入再分配,它应该让那些愿意勤奋工作的人得到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即使这样做会牺牲一些效率也是值得的。下面我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关于收入再分配的观点。

日期:2008-10-20 14:56:49
  
   (一)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越多,额外的一元钱给他带来的效用就越小;拥有的金钱越少,额外的一元钱给他带来的效用就越大。那么,政府拿走富人的一元钱给穷人,将会减少富人的效用而增加穷人的效用。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富人效用的减少将小于穷人效用的增加,因而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加。

日期:2008-10-20 16:01:18
  
  (二)“无知帐篷”理论
  这个理论是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教授于1971年在他的著作《正义论》中提出的。罗尔斯认为,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必然要受到他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的影响,因而不能够对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富人会嚷嚷着说需要效率,而穷人则会嚷嚷着说需要公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尔斯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思想试验:假设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前,需要到一起开个会来设计这个社会的收入分配规则。这时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出生后的情况都一无所知,好像被一张巨大的“无知帐篷”所覆盖。我们不知道自己将出生于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知道自己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强壮还是衰弱,是敏捷还是笨拙,因而也就不能够事先判断哪一种收入分配规则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由于这一“无知帐篷”屏蔽了每个人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因而排除了人们通过设计收入分配规则来达到利己目的的可能性,这样得到的规则应当是公正的,而通过公正规则得到的结果也应该是公正的。
  那么,在“无知帐篷”下的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收入分配规则呢?如果在社会总收入不变前提下,由于人们通常存在厌恶风险的倾向,那么平均主义分配规则是大家的必然选择。因为不平等的分配规则虽然会使强者得到好处,但是对弱者不利。由于没有人事先知道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每个人成为弱者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因而也就没有动机坚持要求可能给强者带来较多收入的分配规则,他们会通过选择平均分配的规则来消除风险。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所学习的保险理论,在处于“无知帐篷”下的人们看来,收入的再分配很像一种保险政策。房主购买火灾保险可以规避他们的房子着火的风险,同样,当政府选择向富人征税以补助穷人的再分配政策时,我们就为自己成为穷人家庭成员的可能性进行了保险。如果你不喜欢风险,那么你应该为出生在一个能够给你提供保险的社会而感到庆幸。

日期:2008-10-20 17:15:27
  
   (三)贫穷是罪恶之源理论
  亚里士多德说过:“贫穷是罪恶的母亲”。 高尔基也讲过:“人类生活的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穷。因为贫穷,所以,才有嫉妒、怨恨、残暴,因为贫穷,所以才有贪欲,才有一切穷人共同的对生活的恐怖和相互疑惧。”贫穷的一个最大问题在于,它在掠夺一个人的最起码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毫无顾忌地侵蚀着人性的良知和尊严。贫穷会使一个人饱受各种世态炎凉,从而内心变得坚硬冰冷,自私封闭。在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为了活下去,很多普通状态下不会做的事都做得出来。因为贫穷和饥饿,我们中国在古代有“易子而食”的事情。如果我们去调查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就会吃惊的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家庭太贫穷了!他们因为贫穷而过早地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他们不得不接受父辈的命运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廉价劳动力商品。贫穷扼杀了他们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但是他们需要吃饭、需要生存,还需要活得有尊严一些、体面一些。这些贫穷而又有强烈自尊心的青少年们由于长期地受到压抑和歧视,从而导致精神和心态的畸形发展,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孔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英国小说家菲尔丁也说过同样的道理:“纵使在一个法治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制订出立法者所忘记的法律来……只有永远贫穷的人,才会毫无顾忌地任着性子行事的!”当一个社会的贫富悬殊达到极致的时候,就是一个社会最不稳定的时候,也是一个社会最容易爆发起义和革命的时候,因为穷人在起义和革命中所失去的只是他们身上的锁链。纵观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无不是由于民不聊生。萧伯纳说:“贫穷是我们社会的最大的罪恶,也是我们社会最可怕的罪行;而我们超越一切的首要责任,就是要做到不贫穷。”反贫困的人士认为,只有消灭贫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既然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生活在一个宁静、和平、和谐、没有贫穷的社会里,那么由政府对富人征税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可以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变好。穷人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能够享有到较高的生活水平,而那些富人生活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没有贫穷的文明和谐社会中,这个社会没有因为贫穷而导致的犯罪、动乱、战争,他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安定。

(四)智猪博弈理论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智猪博弈理论,智猪博弈理论的大意是这样的: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一个开关,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开关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开关是需要付出劳动的,假设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还有一个问题是开关和食槽分置猪圈的两端,付出劳动按开关的猪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吃了不少。如果小猪按开关,大猪先吃,小猪按完跑过来,大猪会吃掉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到1个;如果大猪按开关,按完后跑过来,小猪会吃掉4个单位,大猪只能吃到6个;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如果都不去按开关,谁也吃不到。两只猪的博弈矩阵如表2-8所示:
  表2-8智猪博弈矩阵
   |小猪
   --|----------------
   |按等待
   |按大猪得到5个大猪得到4个
   大|小猪得到1个小猪得到4个
   |-------------------
   猪|等 大猪得到9个 大猪得到0个
   |待 小猪得到-1个 小猪得到0个
  
   表2-8的第一格表示两只猪同时按按钮,因而同时走到猪食槽的情况,大猪吃7个,小猪吃3个,扣除2个单位的成本,分别得到5和1,其他情形可以类推。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注意到,无论大猪选择“按”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战略均是“等待”。因为如果大猪“按”,小猪也“按”时得到1个单位,“等待”则得到4个单位;如果大猪“等待”,小猪“按”得到-1单位,“等待”则得0单位。所以“等待”是小猪的优势战略。如果小猪总是选择“等待”, 大猪的优势战略只能是“按”,因为“按”可以得到4个,不按则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大猪按,小猪等待是纳什均衡,各得4个单位。
  从智猪博弈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富人的支付意愿要高于穷人。例如,一个村庄里有两户人家,一户富,一户穷。在村里的道路年久失修的时候,富人—般会承担起修路的责任,穷人则很少这样做。因为富人家常常高朋满座,来往宾客的车辆络绎不绝,道路失修对他的影响比较大;而穷人只是自己穿着破鞋走路,宾客较少,路修好了他走起来舒服,路修不好对他的影响也不是太大。同样的道理,富人从国防、治安等公共产品中获得的利益也高于穷人,即便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富人对这类公共产品也应当具有比穷人更大的支付意愿。而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一般需要通过税收来支付。如果政府在征税不分贫富,对所有人都实施完全相等的税率,则必然是对穷人太高,对富人大低,这对穷人来说是不公正的。因此,政府在征税时,应当对富人采用较高的税率,而对穷人采用较低的税率或者不征税。政府采用这种差别税率征税来提供公共产品的办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政策。

日期:2008-10-21 13:36:09
  
  三、再分配的代价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进行收入再分配似乎意味着,政府应该一直进行收入再分配,直至社会上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相同的收入时为止,此时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化。其他关于收入再分配的理论也是旨在证明政府使收入分配平等化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是这些理论的缺陷在于它们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假定社会的收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平等分配收入的症结所在,他说:“当我们拿起刀来,试图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平均分配时,整个蛋糕却忽然变小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追求平等损害了效率,从而减少了国民收入。
  产生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需要通过征税来实行收入再分配政策,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明的,税收扭曲了激励,并引起了无谓损失。具体原因如下:首先,如果一个国家以对富人实施高税率的办法进行收入再分配,那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可能受到挫伤,并因此导致国民总收入的减少。同样,如果政府对穷人进行补贴,他们也可能会因此而减少工作,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福利制度甚至会把一些穷人培养成永久性依靠救济的穷人。其次,如果政府通过高税率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政策,会阻碍人们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它减少了人们为年老和疾病而储蓄的动力,由于高税率导致利润下降,从而也会导致人们投资积极性的下降。再次,政府雇用人员去征收和分配这些收入的费用也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经济学家经常用“漏桶效应”这个名词来形象地说明这种收入再分配所产生的效率损失。其大意是:假设沙漠上有两块居民区,一个地方的水很多,另一个地方的水很少。如果政府可以无成本地把水从多的地方转移到少的地方,就可以通过使两个地方的水量相等而使水带来的总效用最大化。但可惜的是,政府这只运输水的桶是漏的,当它把水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时,有一些水在运输途中漏掉了,这些漏掉的水就是损失的效率。因此,为了使总效用最大化,政府在决定向缺少水的地方运送多少水时,需要衡量缺水区居民增加的效用、富水区居民损失的效用以及漏水所损失的费用。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使社会总效用最大化的结果肯定不是两个地方的水量完全相等,而是缺水区的水量还是要少于富水区的水量。同样的道理,如果在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不论是杰出还是平庸,是勤奋还是懒隋,是幸运还是不幸,都享有完全相同的收入水平,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勤奋的工作呢?我们如何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像干令人愉快的工作那样去干令人不愉快的工作呢?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有效率地运行,经济结果存在某此差别是必不可少的,那种企图使每个人的收入都相等的分配方式,最终只会导致共同贫穷,使每一个人都受到伤害。这一点在前苏联、东欧和我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西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日期:2008-10-21 14:51:18
  
  四、收入再分配的政策
  尽管人们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观点,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首先,一个社会应该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权利,通常包括平等的投票权、言论自由权、集会自由权和信仰自由权等。其次,政府应该建立一种公平的游戏规则,确保所有的人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比赛,使每个人都有同样发挥自己才能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进入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以及获得最好的工作岗位和职务。只有存在平等的机会,每个人才能发挥出各自的最大潜力,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再次,即使存在着平等的机会,由于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努力程度、运气等等的不同,最后收入分配的结果仍然是不平等的。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这种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所产生的不平等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样,出于社会正义的原因,政府仍然有责任为那些处于弱势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网”,以使任何一个人免于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
  政府采用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社会养老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意外伤残保险制度、廉租(价)房制度、最低工资制度、贫困家庭补贴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等等。虽然这些收入再分配的政策会使那些处于弱势的人得到帮助,但是没有哪一种政策是完美无缺的,这些政策在将收入从富人向穷人那里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由于惩罚成功和奖励失败可能会减少国民收入的总量,从而损害了经济效率。因此,政府在制定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时,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尽量避免那些牺牲效率的代价大于社会从平等中得到的好处的政策。政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下面我们分析一些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利弊。

日期:2008-10-21 16:07:45
  
   (一)价格控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我们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分析了政府采用价格控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例如,为了使低收入者能喝得起牛奶,政策规定牛奶最高售价,结果造成了牛奶的短缺;廉价房或者廉租房政策的目的是帮助穷人都能住得起房,结果造成了住房的短缺;规定粮食产品的最低价格是为了保障农民的权益,结果造成了粮食的过剩;而最低工资法是想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结果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失业。这些价格控制政策往往伤害了它想要帮助的人,产生了政策设计者不想要或没有预见到的结果。所以价格控制(包括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不是进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最有效工具,经济学家几乎总是反对政府采用价格控制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他们认为,政府在进行收入再分配时,应该尽量利用市场力量而不是与之对抗。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给予贫困家庭住房补贴来使他们住得起房子,与价格控制不同,这种住房补贴并不减少住房供给量,因而也就不会引起住房短缺。同样,食品补贴既提高了贫穷家庭的生活水平又不会造成食品的短缺;政府给予工资补贴既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又不会刺激企业少雇工人。虽然这些利用市场力量的替代性政策也并不完善,因为补贴需要要花费政府资金,从而要求更高的税收,而税收也有自己的成本,但是它们往往要比价格控制政策好一些。

(二) 政府应该如何补贴穷人
  上面我们谈到,政府采用补贴穷人收入的办法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要优于价格控制政策,那么,政府是采用实物补贴的办法好呢,还是采用现金补贴的办法好?也是引起人们广泛争议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可能更支持政府采用实物补贴的方法,因为他们认为,实物补贴可以确保穷人得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如对穷人直接提供食品或者向他们发放可以用来在商店购买食物的食品券、住房、医疗保健等。如果向穷人补贴现金,他们可能会把这些补贴用于吸烟、喝酒和赌博等不良的嗜好,助长了他们的恶习。
  经济学家则认为,实物补贴不仅是无效率的,而且是不尊重穷人的。实物补贴的无效率表现在政府并不知道穷人最需要什么物品,只有他自己才最了解什么物品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效用,补贴现金可以使穷人随自己的偏好相机抉择地花钱,他会把钱花费到对他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上去,与此相比,实物补贴则给他带来限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除非补贴的实物是他最需要的,才能给他带来与现金补贴同等的效用。实物补贴对穷人的不尊重表现在许多穷人并不是好吃懒做、浑身恶习的人,他们可能只是运气不好的普通人,尽管他们不幸,但是他们有权利决定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补贴给他们现金并允许他们购买自己认为最需要的东西,会使他们的状况变得更好。

日期:2008-10-22 9:27:56
  
  (三)负个人所得税制度
  政府采用对贫困家庭进行补贴的福利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它可能会严重损害穷人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如果一个享受贫困补贴的人找到了一份工作,它得到的补贴就会急剧下降,甚至会完全失去补贴。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个例子。
  假设政府确定的贫困线标准是:一个三口之家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如果政府出于对穷人的关心,承诺无论一个家庭的月收入是多少,确保每个家庭都会达到月收入1000元的水平,其间的差额由政府补足,那么请你考虑一下这种政策会有什么影响呢?
  这种政策对穷人的激励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中的成年人都没有寻找工作并为保持工作而努力的激励,因为这个人每赚到1元钱,政府就会减少他1元钱的贫困补贴。即使那些月收入超过1000元(例如月收入1100元或者1200元)的家庭中的成年人也会失去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为他会觉得辛辛苦苦的工作一个月仅仅多收入一二百元钱是不值得的。这种福利政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此,一个被鼓励不工作的人会失去工作中所提供的在职培训,而且他的子女也会因此失去通过其有工作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学到一些经验的机会,这会对他们成年后寻找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解决办法就是负个人所得税制度。我们知道,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起征点是2000元,对于起征点以上部分的应纳税所得,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为5%,最高为45%,也就是说,个人的收入越高,适用的税率也越高。既然政府可以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办法向高收入的人征税,那么也可以用负所得税来补贴穷人的收入。例如,我们假设政府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一个贫困家庭的负所得税:
  应纳税额=(月收入-2000元 )×50%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月收入为0元的家庭将交纳-1000元的所得税,换句话说,政府将补贴这个家庭1000元钱,刚好确保这个家庭的税后月收入达到1000元的水平。如果一个家庭的税前月收入为500元,政府将补贴这个家庭750元钱,那么,这个家庭的税后月收入是1250元;如果一个家庭的税前月收入为1000元,政府将补贴这个家庭500元钱,那么,这个家庭的税后月收入是1500元;如果一个家庭的税前月收入为1500元,政府将补贴这个家庭250元钱,那么,这个家庭的税后月收入是1750元。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负个人所得税制度虽然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它不会完全消除人们努力工作的激励。

(四)义务教育制度
  一般来说,贫困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如果一个人在早年时期由于家庭贫困的原因而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培训,就会失去沿着收入阶梯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他的下一代还会由于同样的原因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又孕育着下一代的贫困。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是打破这种贫困恶性循环的一种好办法,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义务教育制度促进公平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来直接影响其收入,缩小与他人的收入差距,还表现在如果所有的人都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则不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低,他们子女的收入差距也将相对缩小,避免了穷人的孩子永远输在起跑线上。义务教育制度提高效率的作用表现在它是一宗用今天的资源去提高明天生产率的投资,它不仅能提高贫困家庭儿童将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他们个人的收入水平,而且对一国而言也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因此,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

日期:2008-10-22 14:44:36  案例分析:公立教育制度与教育券制度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而让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让贫困生因为家庭贫穷而上不起学,又是教育公平之根本。另外,教育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完全由个人投资可能造成教育投资的不足,因此,由政府对教育投资进行补贴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如何进行教育补贴却是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一个话题。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既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收取部分费用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机构是以政府投资的公立学校为主,由它们垄断着教育资源,由于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私立学校却基本上无法与之竞争。这种教育垄断必然与其他各种性质经济垄断一样,有以下几种弊端:
  首先,教育垄断压抑了社会各方面对教育投入积极性,而由于财力的限制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供给不足造成了各类教育的高收费,贫困地区每年有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大学学费也远远高于一般人的承受能力。致使人们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产生了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其次,教育垄断提高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教育质量。在教育经费本来就欠缺的情况下,为了打造一两个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从1999年起,教育部开始推出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财政倾斜政策,受惠者主要是北大等几所名牌大学。然而这种倾斜并没有解决北京大学的资金饥渴症,有媒体报道说,北大校长许智宏在向政府喊穷,呼吁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北京大学尚且如此,其他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当然更加严重,所以,很多有识之士认为,政府还需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只有这样,学校才可以购置更多更好的设备,才可以给教师更高的工资以便招聘到更好的老师,才可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经济学家则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投入太少,而在于我们从每一元钱的投入中所获得的太少。教育垄断使得我们的教育部门越来越官僚化,教育资源被严重误置,投入产出的效率非常低。我们的学校一方面是真正用于教育的资金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把大量的资金花费于豪华的建筑物和众多的行政庸员等远离教育的项目上,而不是用于更好的老师、更好的教科书和更好的教学设备上。关于教师们的工资是不是太低,以至于不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是引起人们广泛争议的一个问题。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实际现象是,社会上有太多的人想进入学校工作,这说明教师工资的平均水平可能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我们知道,在任何官僚的、垄断的机构中,想仿效竞争性企业的模式使得按照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来决定工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固定的工资级别,而这种固定工资级别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员的学位、职称、资历以及人缘等,而不是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这就使得平庸的职员和教师报酬过高,而优秀的教师报酬太低。这种薪酬制度吸引了大量平庸的人而排斥了优秀的人,如果允许竞争机制来发生作用,以便能按照工作成绩和能力给予报酬,则便能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进来。至于教育垄断下的教科书,在中小学阶段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这些全国上下整齐划一、固定僵硬的标准,再加上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足,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由于应试教育和教科书的缺少多样性,就不可能使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其结果是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无从谈起。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虽然有选择教科书的自由,但是由于学校处于垄断的地位以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审批,而不是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安排课程和选择教科书,导致了一些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造成了我们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在购置设备、建造项目、甚至于科研方面,由于我们的公立学校很像一个政府部门,它们在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必然缺乏效率,往往存在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的现象。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我们的教育成本过高,而教育质量过低。

再次,教育垄断制造了教育领域的腐败。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垄断往往产生权力寻租,因而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教育领域的腐败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为争取到更多的教育经费,学校向行政主管部门行贿;由于教育资源短缺造成的招生腐败;学术腐败;职称评定腐败;基建和采购环节的腐败等等。这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无一不和教育垄断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把我们有限的教育资金浪费在非教育性的活动上,造成了社会资源使用的极大无效率。
  那么,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教育补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我们需要再强调一下我们一直在学习的一些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当存在市场失灵时,政府的干预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应当尽量利用市场力量而不是与之对抗。
  回想30年前,政府垄断了一切经济活动时,我们什么商品不短缺?后来逐步打破了一些领域的垄断,结果如何呢?结果凡是没有垄断的领域也就没有了短缺。讨论到现在,我们可能明白了在各种产品都异常丰富的今天,我国为什么会存在教育的短缺?关键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对教育投入的不足,而在于我们的投入方式存在着问题。
  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得曼说:“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在弗里德曼看来,教育和在其他领域一样,竞争性的企业可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比国有化企业远为有效。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学生是消费者,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是生产者。如果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学校要想生存、发展,就得提供消费者所喜爱的质高价廉的服务,否则就不能避免倒闭的命运。然而,在公立学校垄断教育的情况下,由于学校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拨款而不是直接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而私立学校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教育经费很难与之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力就减少了。因此,学校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也就不是如何为应付激烈的竞争而提高服务质量、节省开支,它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只是如何从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拨款。此时的公立学校也就象所有的官僚机构一样,好象是经济宇宙中的“黑洞”,它在吸收大量资源的同时,释放出来的生产却在收缩,指望公立学校的效率有所提高的一切想法都是痴心妄想。
  鉴于以上原因,弗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制度,建议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系,使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所谓教育券制度就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的一种拨款形式,学生或家长可以用教育券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假如政府原来在小学阶段为每个学生拨付的教育经费是2000元,那么,现在每个小学生的家长将得到一张金额为2000元的教育券,他可以在任何一个学校使用这张教育券来交纳学费,不论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也不论是哪个省市的。这样,所有学校的经费都将来自于学生的学费,不仅每位家长有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迫使所有的学校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样,学校将不得不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上花费心思。
  当教育市场得到充分竞争之后,整个教育质量将会极其迅速地提高,以至最差的学校在绝对质量上也会有所改善。因为在实行了教育券制度后,家长和学生成了真正的消费者和上帝,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学校说:“我交了学费,你们的教育质量和管理应该让我满意。”当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感到不满意而对学校提出意见时,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再也不能用粗暴的语气说,“如果你不满意这个学校,请把你的孩子带走,别在这里啰嗦。”由于学生支付了学费,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考虑到他们自己上学所花费的学费和时间的机会成本,他们听起课来也会更加专心致志。如果一所学校不能提供学生所希望的那种教育,他们就会上别的学校,学校会因此而倒闭。只有那些能够满足顾客需要的学校才会生存下去,正如只有满足顾客需要的工厂才能够生存下去一样。在竞争的压力下,学校的薪酬制度也会逐渐变得有利于教学,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而教育成本却可能会不断下降,那些公立学校的铺张浪费现象以及官僚主义作风将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这一点可以从一些私立学校付出了较少的成本却带来了比公立学校更好的教学质量来得到证明。
  当然,任何一项新的改革措施的提出总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教育券制度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关于教育券制度的反对意见:
  1、谁能确保教育券是用来给孩子交学费,而不是被其父母用在其他方面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法律规定只有经政府批准的学校才可以将教育券兑换成现金,其他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能兑换,任何有关教育券的欺诈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2、公立学校体制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根本和基石,教育券制度将会摧毁我们的公立学校体制,私立学校能保证教育质量吗?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看一下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公布的“2007世界大学排名”就可以知道,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的,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而靠政府拨款的大多数公立学校只能排在二流,即使是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只能分别排在167位和228位。在教育券制度下,学费就是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如果学校不重视教学质量的话,那么就没有学生来读,这个学校也就会被淘汰。而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办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满意与否对学校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在投入同样资金的情况下,其办学质量往往不如私立学校。实际上,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并不重要,重要是我们如何把教育办好。如果公立学校办得那样好,它就不会害怕私立学校的竞争,如果公立学校办得不好,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反对它倒闭。
  3、在完全竞争的机制下,高质量学校的收费也会很高,可能会把贫困家庭的孩子拒之门外,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平。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明白了是公立学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造成了教育供给的短缺,教育供给的短缺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低劣以及教育的高成本和高收费。如果在教育领域存在着充分的竞争,那些收费过高、质量不佳的学校将被淘汰,只有提供质高价廉教育服务的学校才能够生存下来,竞争的结果是资金最有效率地使用,教育收费的大幅度下降。当然,如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完全的公平也是不可能的。在自由竞争机制下,名牌重点学校收费高昂是很正常的,这和名牌产品价格高昂很正常一样,例如美国一流私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3万~4万美元,而一般私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大约是1.5万~3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和入学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呢?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把教育券的发放与家庭的收入联系起来,家庭的收入越高,孩子得到的教育券越少,反之,家庭的收入越低,孩子得到的教育券越多。二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把教育券的发放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联系起来,成绩越好,得到的教育券越多。三是竞争机制会自动解决贫富差距和入学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声誉,每个学校都希望吸引到优秀的学生,为此,学校会给优秀的学生以优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历史资料:美国福利制度发展简史
  在美国历史上,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被称为“镀金时代”。这一时期,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成为美国政府施政的理论根据。信奉自由放任理论的人们认为,自由竞争将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社会的进步取决于实行自由竞争,政府对自由竞争法则的干预只能使人类社会进步的冲动受到压制。因此,理想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政府的职责只是保护国家不受侵略、保护个人财产安全不受侵害、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除此以外,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不要介入。由于受到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镀金时代”的美国政府就像一个“守夜人”一样,不干预社会生活,无为而治。
  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对“镀金时代”美国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潮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发现了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并于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进化论。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社会生活领域遵循着与自然界同样的进化规律。斯宾塞从生存竞争自由、“优胜劣汰”的理论出发,极力反对政府制定济贫法及其他社会保障法律,认为国家对弱者的帮助不仅侵犯了个人自由,而且是不道德的。因为人的机会本来是平等的,有本事的发财,没有本事的受穷,竞争到最后把劣等的“不适者”淘汰,只留下优等的“适者”,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使人类得以进化。而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都只会把社会拉向后退,因为把“弱者”和“劣者”留下来将会侵占社会资源,淘汰“强者”,使不适者生存,适者淘汰。
  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极其适合当时美国人的脾性,因而,在镀金时代的美国,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可思议地流行。这一时期的美国人普遍接受了自由放任的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他们认为个人发财致富的行为不应当受到政府的限制,政府也不应该对工商业实行管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生产、销售产品,从事经营活动。这时的美国政府也在政策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保护并鼓励自由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无数的美国人拼命地工作、辛勤地劳动,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造就了许多白手起家而成为百万富翁的“英雄”,如洛克菲勒、卡耐基等,这些英雄的事迹又激励着千百万美国人通过个人奋斗取得事业成功的雄心。这一切都使美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使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严重的垄断、贫富悬殊和各种罪恶,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在悄然滋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方面,各种大托拉斯相继出现,巨大的财富集中在为数极少的个人手里,引发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挥霍浪费。另一方面却是出现了各种血汗工厂,工人们面临着危险而恶劣的工作条件,工厂大量雇用童工,城市里出现许多了贫民窟,这些贫民窟成了各种苦难、丑恶和罪恶的集中地。实际上,如果按照斯宾塞的理论,政府对经济完全不加干预,任由社会沿着自由竞争、弱肉强食的道路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工商企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垄断。而垄断的结果却是限制自由竞争,损害中小企业主以及消费者的自由竞争与交易权,侵犯后者的经济民主权利,从而使一小部分人的过分自由侵害到其他人的自由。这时,所谓的“起点平等”、“机会平等”也就无从谈起,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所说:“斯宾塞的理论就等于是坚持让每个人自己去游泳,而不考虑到有些人是人为地配备了救生衣而有些人则人为地背着铅”。如果这种不平等达到了社会难以忍受的地步,就必然会引起经济危机甚至爆发革命,那么,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言就会实现。
  为了防止马克思预言的实现,拯救资本主义,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美国对它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当弱肉强食的自由竞争法则造成了垄断时,社会的竞争就已不再是公平的竞争了。垄断集团为了维护并扩大己取得的经济优势和政治特权,使其既得利益合法化,力图左右联邦和州政府的经济立法,各种贿赂腐败现象应运而生。于是,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改良理论,这些理论既信奉自由竞争,又讲求人道主义、社会公正、天赋人权。它们认为,在不平等现象危害到自由竞争的时候,应该由政府出面抑强扶弱,对弱势集团不能听任其自生自灭。
  在老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执政期间,兴起了进步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新闻界出现了许多“掏粪者”。“掏粪者”一词是老罗斯福对新闻记者的嘲讽,他把那些专门揭发社会黑幕的人比作只顾扒污物的“掏粪者”,但是,这个称呼却被公众所接受,反而变成了褒义词而载入词典,成为专门揭露各种腐化丑闻和黑暗内幕现象的代名词。“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它们分别揭露了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掏粪运动”历时十余年之久,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参与其中,如弗兰克·诺里斯的《章鱼》、《深渊》,对一些大公司假冒伪劣的种种恶行作了生动、逼真的揭露。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所揭露出的芝加哥肉类工厂的肮脏黑暗令人感到震惊,据说老罗斯福总统从此不敢吃香肠,并导致了政府通过食品卫生法。“掏粪运动”促使社会猛醒,人们开始与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各种立法如潮水般涌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许多遏制垄断集团的“反托拉斯法”和保护劳工的法律。这些法律有力遏制了腐败的滋生,缓解了社会矛盾。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历史上美国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思想危机,这一次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资本主义制度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次危机至1932年冬天,美国的国民总收入三年中减少了一半,五千家银行倒闭,九百万储户的积蓄荡然无存,失业人数达一千五百万人。一方面,很多人只能露宿街头、从垃圾堆里捡东西吃。另一方面却是,大批粮食烂在地里,牛奶被倒进海里,奶牛被屠宰后扔到山谷里。此时,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都毫不掩饰地显露出来,使人们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着问题,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已而临革命的前夕,马克思的预言即将实现。然而历史并没有朝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发展,小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拯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使资本丰义制度获得了新生。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描述一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政府有权力也有责任干预经济。尽管在危机过去之后,传统的自由竞争思想又有回潮,对政府到底应该管多少事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政府有权也有责任干预经济这一观念已为人们广泛接受,所争论的只是干预多少而已。(2)在基本人权中加入了“经济正义”的因素。罗斯福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把旧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改成了新“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人们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也就是说,在现在一个这样富有的社会里还存在赤贫现象是不合理的、非正义的,帮助不幸者应该成为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这一观念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次重大修正,从此,“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的观念和机制逐步确立。人们之所以需要社会保障,是因为与发财的机会相比,广大的人们更注重生活的安全。由此引发了“新政”关于失业救济、最低工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的立法,后经历届政府加以发展,成为了美国今天的福利制度。(3)政府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中介。罗斯福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来保护工人为维护自己利益而斗争的权利,使政府的作用从主要维护有产者的利益转变为各种利益集团的协调者,同时利用各种金融、经济手段与资本家争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提出了以“向贫困开战”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社会”计划,把美国的福利制度推向了巅峰。美国此时的贫困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绝对意义上的贫困,而是相对意义上的贫困,是一种“富裕中的贫困”,是一种穷人和越来越富的富人相比较之下的贫困。1965年,依据一个普通四口之家当年需要花费在购买食物上的支出乘以3为标准,约翰逊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贫困线标准:凡税后收入在3223美元以下的家庭为贫困家庭。这个贫困线的标准根据家庭人数而变动,也根据年份而变动。例如,美国政府制定的2006年贫困线标准是: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2.0614万美元,三口之家年收入1.6079万美元,两口之家年收入1.3167万美元,个人的贫困线为年收入1.0294万美元,而当年美国的平均家庭收入为4.82万美元。根据这个标准,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最近几年基本保持在3500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左右,此外,美国还有一个低收入标准,把收入低于两倍贫困线标准的家庭视为低收入家庭。由于美国的贫困线标准在我们看来是如此之高,今日美国所谓的贫困人口,已经很难体会到真正的贫穷滋味。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46%的贫困户拥有房产,并且一个典型贫困户所拥有的房子,平均有3个卧室、1个车库、1个阳台;97%贫困户家里有一部彩电,50%有两部或更多彩电;76%有空调;75%有1辆车;30%有2辆车;73%有微波炉;62%有有线电视;33%有洗碗机。从营养消耗来看,美国贫困家庭儿童的平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消耗量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完全一样。
  为了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形成一个基本的社会安全网,约翰逊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具体而言,在教育方面,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向贫困大学生提供贷款和奖学金等教育补助制度。在医疗方面,通过了医疗照顾法,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在保障人权方面,通过了三个民权法案,禁止对黑人选举歧视、住房歧视以及其他不公正待遇。随着美国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成功地产生了异化和自我怀疑,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美国是“生活在氧气帐下的资本主义”,并正在走向社会主义。二战后,欧洲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方面比美国走的更远,以至于很多国家都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包括的内容甚广,主要有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津贴制度、失业保险(或失业救济)制度、教育补贴制度、贫困家庭补贴制度等等。
  美国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实施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贫困,促进了平等,也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但是,这种平等的实现是有代价的,因为这些庞大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都是由政府财政承担的,而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税收。庞大的福利支出必然引起沉重的税收负担,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也造成了一些人对社会的依赖性,降低了社会生产率,最终导致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因此,自尼克松以来,抨击现行福利政策成为历届美国总统竞选的内容之一。虽然尼克松以后历届政府都企图缩减政府福利支出,然而,它们都不敢打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渐进的改良所形成的社会安全网,它们所能做的只是一些微调,而很难真正缩减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因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现在,“社会安全”、“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例如,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曾宣布美国政府计划在2010年前逐步取消遗产税。这对美国的富人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是,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的竟然是以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为首的120名富翁。这些富翁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的理由是: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将伤害穷人家庭,损害社会公平。
  美国自十九世纪末发展至今天,历届政府的政策一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与欧洲的福利国家相比,美国更注重的是机会的平等和规则的公平,而不是结果的平等,也就是说,在美国人心里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自由竞争,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主要是给人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它的效率损失就不象欧洲的福利国家那么大。由于美国的制度是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美国的“富人”与“穷人”也就不像我们所通常理解的那样,年复一年的都是固定的由一些同样的家庭所组成,而是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即每个人都有因为好运气或勤奋工作而沿着收入阶梯向上移动可能性,也有因为坏运气或懒惰而向下移动可能性。在美国,“富不过三代”是非常正常的,很多家庭的贫困和富有都是暂时的,据统计,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比他同辈人的平均收入高20%,他的儿子就只能比他同辈人的平均收入高8%,祖父的收入与孙子的收入之间则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这种经济流动性的结果是:一方面,美国充满了自己致富的百万富翁,根据1996年的估算,美国百万富翁中有80%的人是靠自己办公司或通过职务晋升赚的钱,只有20%的人是靠继承遗产而成为百万富翁的。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每年都有百分之十几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以下,但是只有不到3%的家庭在8年后还在贫困线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