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在职研究生:来自大脑的快乐:上瘾的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3:12
有两种快乐,一种是来自大脑的快乐,一种是来自心灵的快乐。

"内啡肽"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仿佛鸡与蛋之间的关系。你无法知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同样无法知道是先有"内啡肽",还是先有快乐。如果你的"内啡肽"分泌旺盛,你就会很快乐。如果你很快乐,你就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

痛苦会抑制"内啡肽"的分泌,于是吗啡之类的药物成了"内啡肽"的代用品。当吸毒者向体内注射或者服用了足量的药物之后,他就会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快乐的幻觉像潮水一样奔腾,而痛苦似乎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痛苦并没有真的消失。潮水退去,痛苦依然屹立在那里。接着,你需要更加汹涌的潮流来淹没它。当潮流在你心里起伏着、回旋着、激荡着的时候,你的痛苦再一次被深深地掩埋了,但它仍然没有消失,它还在那里。

是的,你的痛苦还在那里,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所以,仅仅使用一次或者两次药物是不够的,你需要继续使用。而且,由于你体内产生的耐药性,你还需要一次比一次加大剂量。你甚至再也没有办法停下来--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你的脑垂体已经丧失了正常分泌"内啡肽"的功能--一旦停止使用药物,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极度的痛苦让你不堪忍受,只有再次吸毒才能解除。

大约只有7%~9%的吸毒者能够成功地戒除毒瘾,超过90%的戒毒者因为不堪忍受痛苦的折磨,再次投入毒品的魔爪。为了获得毒品,他们完全不顾一切。平静的时候,他们也知道那是毒品,但他们不是在选择毒品,而是在选择逃避痛苦的方式。

酒类能够刺激脑垂体对"内啡肽"的分泌,所以,饮酒也是人们用来逃避痛苦的方式。千百年来,人们以为一醉能解千愁,而且喜欢用美酒来招待亲朋好友。殊不知,酒精也会在人体内形成与吗啡生物碱相似的四氢异喹啉,从而让你产生与毒瘾类似的酒精依赖。尽管酒的危害比吗啡之类的药物来得要小一些,但它仍然会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产生破坏作用。酒水中还含有甲醇、杂醇油、铅以及氰化物等有毒物质,酗酒或长期饮酒必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赌博行为对大脑所产生的刺激,与吸食毒品所引起的兴奋也很类似。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10余名从未有赌博历史的志愿者发放赌资,让他们参与赌博。在这些志愿者等待输赢结果时,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脑部进行了扫描和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脑部中有6个小区域表现最为活跃,而且这些区域竟然与人体吸食了毒品之后最为活跃的区域完全相同。科学家认为,这一结果证明,赌瘾与毒瘾产生的原理是一致的。

还有,当人们受到赞美时,脑垂体也会受到刺激,分泌出大量的"内啡肽"。所以,当一个人习惯于接受赞美之后,他会再也耐不住寂寞。官员们在退出权力舞台之后,明星们在名噪一时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适应那种清苦的生活。

此外,性生活也会让人们得到一种奇妙的感受。科学家发现,性幻想和性行为能够使得血液中产生较多的"快乐荷尔蒙",就是那种由脑垂体分泌出来的"内啡肽"。夫妻之间彼此相爱,并且能够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一种来自心灵的快乐就会让他们的家庭充满温馨。然而,某些人之所以热衷于追求性激情,仅仅是为了寻欢作乐,他们沉湎于频繁的性游戏之中,而他们所遭受的毒害其实不亚于药物的毒害。

吃东西也会刺激我们的脑垂体,美味可口的食物不仅让人嘴馋,而且让人感到快乐。肥胖症之所以普遍,减肥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这种吃的快感。许多人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吃",却忘了"吃,是为了活着"。

南辕北辙

有两种快乐,一种是来自大脑的快乐,一种是来自心灵的快乐。

来自大脑的快乐其实是大脑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所有外来的刺激作用,其实都是某种毒害,无论它是任何一种致人兴奋的药物,或者金钱、美色、名声、权力、食物、豪华的物质生活,或者任何一种致人兴奋的赞美,或者任何一种决定胜负的游戏。然而,那不是真正的快乐,它是虚假的、短暂的,并且会让你成瘾,而所有成瘾性的快乐都是病态的。

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心灵的快乐,它是那样祥和、那样温馨地支持着我们的健康成长。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快乐的,他一定是健康的。即使是一个病人,当他的心灵恢复了快乐,他的身体也会奇迹般地恢复健康。如今,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从病理上理解"病由心生"的生命现象,但他们还不知道哪里才有真正的快乐。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心灵的奥秘。

在2000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的某一天,有个人坐着马车,一路向着北方行进。书站 http://book.studa.com

路上有人向他问候,说:"你要到哪儿去呀?"

他得意地回答说:"我要到楚国去!"

路人奇怪地问道:"楚国在南方,你为什么往北方去呢?"

他大声笑道:"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

路人更加奇怪了,说:"方向错了,你的马跑得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

投资者必读:剖析大脑与金钱怪圈
□杰森·茨威格
为什么高买低卖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不听劝告一再买入IPO和所谓“热门基金”,为什么盈利只要比预期差了一点点就能触发抛售狂潮,为什么人们自信可以看出市场走势战而胜之,为什么一有风吹草动就抱头鼠窜,导致股市雪崩……事实上,投资者的行为不仅旁观者看不明白,许多时候本人也同样莫名其妙。
多亏了神经系统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新发现显示,这是大脑作怪,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这个坏消息的根源在于,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整个进化过程都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小群聚居,追逐野兽,种植作物,寻找配偶,躲避猛兽,未雨绸缪,寻找庇护之所。相应地,人脑的进化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最终它变成一台超级机器,能以闪电般的速度应付诸如辨别短期趋势或激发感情反应这样的事情;同时却对辨别长期趋势或同时关注多个方面问题力不从心。而后者,恰是我们的祖先做梦也没想到,而当代投资者却又不得不天天面对的问题。
扁桃体区:无论如何跑了再说
大脑下半部分左右各有一个扁桃体区,这个扁桃形状的结构负责激发肾上腺素释放,传送恐惧和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觉,相当于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打个比方:假如有人朝你扔去一只老鼠,你的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琢磨这究竟是真家伙还是塑料玩具,而是整个跳起落荒而逃。这就是扁桃体区受到刺激而发挥作用的结果,跟老鼠的真假毫无关系。
影像和声音都能刺激扁桃体区,结果是,你还没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已经汗流浃背,呼吸急促,心跳加剧。科学家发现,不仅有形危险可以刺激扁桃体区,投资结果对其也有很强的影响,亏钱的时候就更甚。美国国家健康学会(NIH)的一项研究发现,别人越说你要亏钱,你的扁桃体区就越活跃。
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扁桃体区的反应是够快的了,问题是它不能分辨危险的真假。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我们祖先的首要需求是快速反应,然后才是分辨危险的真假。打个比方:扁桃体区只要能足够快地使他们爬上大树躲避一头狮子就好了,至于上树后他们发现所谓“狮子”不过是一团杂草卷过,上树的反应也并不对其造成伤害。
然而对于投资者,这个“无论如何跑了再说”的机制,却很可能因为错误警告而激发错误对策,为重大损失埋下了伏笔,结果就跟忽视危险一样糟糕……股票交易所里经纪人焦躁叫嚷的画面,某只股票可能出问题的道听途说,这些都足以令人在惶恐不安中匆忙改变长期投资策略,以后又追悔莫及。最可怕的例子莫过于股市雪崩,可能毫无理由,只是一有风吹草动,谁都想逃,最后却变成谁都逃不掉。
前额叶皮质:大脑的CEO
把前额叶皮质比喻为大脑的CEO,是因为它负责完成高层决策。
同样是NIH的研究表明,前额叶皮质作为大脑的CEO,其作用在于使我们能以记忆方式储存各种事件,并从中归纳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于预测我们的行动后果以及对比今昔经验,以此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断。换句话说,假如没有这个CEO的强大的克制作用,扁桃体区的“无论如何跑了再说”的机制就会让我们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这个研究是以一组越战老兵为对象,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已经受损,结果是投资目标越长远,病人越不愿意投身其中。他们宁可花时间钻研短期目标,例如未来两年如何稳定收入或购置房子,却很可能没有考虑为日后退休生活做准备。科学家警告说,前额叶皮质的轻微损伤都有可能使病人陷入短视之灾。
事实上,年龄老化而导致的大脑敏锐程度下降,许多时候就是从大脑的CEO(前额叶皮质)退化开始。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更容易成为投资陷阱的受害者。随着长远规划能力日益退化,人们不能理解投资决策将在日后造成什么结果,凡事只看眼前。而投资陷阱们几乎都宣称可以马上带来收益,这就恰好击中了人们的软肋。要想抵御投资圈套的诱惑,惟一的办法在于牢记长期结果的重要性。
与生俱来的“预测瘾”
摆出一组事物,无论是数字、颜色、形状、字母或面孔,即使被告知这是随机排列的,人们多半不会相信,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可以预测这个系列的下一个会是什么。这样的例子随手拈来:我们“知道”一个球员马上就要进球了,我们“知道”下一次掷骰子就要掷出一个“6”,我们“知道”我们的“幸运数字”就要成为本周的中奖号码,等等。华尔街的技术分析员也一样,认定
从过去的价格变化图可以推算未来的回报,而投资策略家则相信自己可以预测市场走势。然而,说实话,哪怕是华尔街的老手,心里也和我们一样,非常清楚这些未来回报或市场走势,根本不可预计。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竭力预测呢?
这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的大脑生来就要预测,确切地说是它迫使我们进行预测,就像一种生理需求,这里不妨称为
“预测瘾”。
大脑另外两个区域,分别叫做伏隔核和前色带。只要遇到重复或交替出现的刺激物,比如一再获得“某种植
物可食用”的经验,以及“白天过后是黑夜”的交替过程,就会被激发,试图辨认变化的趋势,而这两种模式也是我们的祖先不得不首先确认的基本须知。
研究表明,只要连续出现两次同样刺激,伏隔核就开始相信还会出现第三次,这从神经系统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三人成虎”的俗话。放在投资领域,只要一只股票连续两次未能达到预期赢利,或者一只基金连续两年超过市场预期,我们就会产生“我知道了!”的感觉,自以为看穿个中端倪,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糟糕的是,假如重复的模式意外中断,大脑的岛叶、尾状核、壳核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而这些区域和扁桃体区一样,可以激发恐惧和焦虑情绪。而且,一个模式持续时间越长,其一旦中断时的大脑反应就越激烈。研究表明,如果一家公司超过华尔街预期的次数越多,那么,当它终于有一次未能达到投资者期望时,激起的反应也会越激烈,结果就导致争先恐后的抛售和股价大跌,瞬间造成亿万损失。
然而我们无法停止这一切,就像心脏要跳动而肺部要张合一样,只要我们活着,它就并不取决于我们,这就是“预测瘾”。
多巴胺:快乐之源
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只要你买的股票升了,多巴胺神经细胞就会分泌这种化合物,传到大脑许多部位,包括伏隔核,使你感到非常高兴。
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研究发现:
一、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你所选股票的回报越难预测越难实现,多巴胺神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相应地,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回报,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使人欣喜异常,而下一次也会更乐意接受风险。科学家说,假如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约会龟缩在山洞里饿死,而我们也会把钱收在床垫下面,不敢拿来投资。
负面结果在于,我们的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买IPO,违反分散风险的原则而将钱投在少数几个股票上,愿意把钱交给大胆的投资经理而不肯根据股市指数进行调整。
二、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表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见铃声就分泌口水。最新研究表明,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跟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时(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好比1999年的牛市,只要上一个交易赚了钱,坐在电脑前的投资者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下一个交易变得更大胆;同样,随着思科连续25季超出华尔街盈利预期,投资者只要知道它快要发布下一个赢利报告就能兴高采烈了。(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思科股价到2000年初已经疯涨196倍。)
三、只要你确定什么暗示表明收益即将出现,神经细胞就会在你接到暗示的时候分泌。然而,一旦收益未能如期出现,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一急剧逆转不消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这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市场会对任何短期失望产生极大的反应。(摘自美国《金钱》杂志10月号,王尔山编译整理;相关报道见39版) 股市中与生俱来的“预测瘾” 摆出一组事物,无论是数字、颜色、形状、字母或面孔,即使被告知这是随机排列的,人们多半不会相信,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可以预测这个系列的下一个会是什么。这样的例子随手拈来:我们“知道”一个球员马上就要进球了,我们“知道”下一次掷骰子就要掷出一个“6”,我们“知道”我们的“幸运数字”就要成为本周的中奖号码,等等。

  华尔街的技术分析员也一样,认定从过去的价格变化图可以推算未来的回报,而投资策略家则相信自己可以预测市场走势。然而,说实话,哪怕是华尔街的老手,心里也和我们一样,非常清楚这些未来回报或市场走势,根本不可预计。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竭力预测呢?

  这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的大脑生来就要预测,确切地说是它迫使我们进行预测,就像一种生理需求,这里不妨称为“预测瘾”。

  大脑另外两个区域,分别叫做伏隔核和前色带。只要遇到重复或交替出现的刺激物,比如一再获得“某种植物可食用”的经验,以及“白天过后是黑夜”的交替过程,就会被激发,试图辨认变化的趋势,而这两种模式也是我们的祖先不得不首先确认的基本须知。

  研究表明,只要连续出现两次同样刺激,伏隔核就开始相信还会出现第三次,这从神经系统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三人成虎”的俗话。放在投资领域,只要一只股票连续两次未能达到预期赢利,或者一只基金连续两年超过市场预期,我们就会产生“我知道了”的感觉,自以为看穿个中端倪,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糟糕的是,假如重复的模式意外中断,大脑的岛叶、尾状核、壳核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而这些区域和扁桃体区一样,可以激发恐惧和焦虑情绪。而且,一个模式持续时间越长,其一旦中断时的大脑反应就越激烈。研究表明,如果一家公司超过华尔街预期的次数越多,那么,当它终于有一次未能达到投资者期望时,激起的反应也会越激烈,结果就导致争先恐后的抛售和股价大跌,瞬间造成亿万损失。

  然而我们无法停止这一切,就像心脏要跳动而肺部要张合一样,只要我们活着,它就并不取决于我们,这就是“预测瘾”。

  多巴胺:快乐之源多巴胺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合物,负责激发愉悦之感。只要你买的股票升了,多巴胺神经细胞就会分泌这种化合物,传到大脑许多部位,包括伏隔核,使你感到非常高兴。

  大脑什么时候会分泌多巴胺?研究发现:一、大脑偏爱希望小而风险大的赌注。

  你所选股票的回报越难预测越难实现,多巴胺神经细胞就越活跃,分泌越持久。相应地,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回报,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使人欣喜异常,而下一次也会更乐意接受风险。科学家说,假如没有这一机制,我们的祖先大约会龟缩在山洞里饿死,而我们也会把钱收在床垫下面,不敢拿来投资。

  负面结果在于,我们的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买彩票,买IPO,违反分散风险的原则而将钱投在少数几个股票上,愿意把钱交给大胆的投资经理而不肯根据股市指数进行调整。

  二、多巴胺分泌类似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表明,只要喂狗的时候响铃,时间长了狗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听见铃声就分泌口水。最新研究表明,多巴胺分泌也有类似情况,只要收益跟某种暗示挂上钩,只要出现这种暗示时(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实现),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好比1999年的牛市,只要上一个交易赚了钱,坐在电脑前的投资者就能得到一种快感,很可能使下一个交易变得更大胆;同样,随着思科连续25季超出华尔街盈利预期,投资者只要知道它快要发布下一个赢利报告就能兴高采烈了。(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思科股价到2000年初已经疯涨196倍。)

  三、只要你确定什么暗示表明收益即将出现,神经细胞就会在你接到暗示的时候分泌。然而,一旦收益未能如期出现,多巴胺就会迅速枯竭。这一急剧逆转不消两秒就能使人从欣喜跌入郁闷,这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市场会对任何短期失望产生极大的反应。

 “快乐中枢”破解食物转换快乐的秘密 
         据美联社安娜堡12月20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老鼠的大脑中发现了“快乐中枢”,这可能有利于研究人员了解人类是怎样将食物转换成快乐的。
         密歇根大学的生物心理学教授苏珊娜·派克尼以及肯特·贝利吉发现,老鼠大脑中的“快乐中枢”感觉起甜味来,比感觉其它味觉更加灵敏。她们说:“其实,甜味本身仅仅是一种味觉,真正让老鼠感觉快乐的地方应该在大脑内部。如果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十分活跃,就可以描绘出快乐的感觉,从而产生'喜欢’的反应”。
          苏珊娜和贝利吉将类似吗啡的物质注射到老鼠的大脑中以刺激其受体。这促使老鼠大脑注射点附近的神经元十分活跃,尤其是遗传基因更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注射后的老鼠会吃掉更多的食物,并且间歇时间很短。利用新的绘图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的注射部位的神经系统越活跃,那么老鼠喜欢甜食的反应就越强烈。
         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知道大脑中控制快乐和食欲的大体区域,但是他们不知道快乐和食欲是可以分离的。在大脑前额处有一个控制食欲反应的区域,苏珊娜等人就从这个区域中精确地将控制快乐的那个点找出来,从而确定了老鼠脑中的“快乐中枢”。这对于科学家们进一步了解人类是怎样将食物转换成快乐的十分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