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初期可以吃蜂蛹吗:西藏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3:23
2010年11月12日16:32  来源:《西藏日报》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编制“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无私援助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依法果断处置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战胜地震、干旱、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坚定不移抓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旗帜鲜明反分裂,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继往开来,开拓进取,西藏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我区总体上仍属欠发达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区社会的主要矛盾,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十分繁重。其主要特征是: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但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实力弱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农牧区公共服务基础差、社会保障能力低等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但市场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还很薄弱;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生态和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我区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我们同达赖集团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充分利用中央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工作领导和支持力度的宝贵机遇,牢固树立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基础的思想,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我区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要内容,巩固和扩大“十一五”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是由我区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稳定是硬任务,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不可能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稳定。我们一定要抓住发展和稳定这两件大事不放松,切实把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全过程,更加自觉地把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凝聚起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开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中国特色,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西藏特点,是西藏具体实际的体现。从我区的产业情况来看,一方面,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近80%,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我区资源丰富,特色优势明显,第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重点突破,体现特色,特色增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加快发展,着力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形成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的支撑体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大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突破。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富民兴藏”战略,显著提高政府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着重解决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牧民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实现民富与区强的有机统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突破。

  以构筑稳固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为目标,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

  ——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在长治久安能力建设上取得突破。把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增强维稳保障能力作为促进长治久安的关键环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认真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全面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狠抓政法队伍和边远地区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局势由持续稳定进入长治久安的新阶段。

  ——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在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推进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特殊类型区域的扶贫开发步伐,促进人口适度集中,建立有西藏特点的城镇体系。加强同兄弟省区市和中央企业的经济合作,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在体制机制完善上取得突破。充分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消除不利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利于完善市场体系和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前瞻性,与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我区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居民消费率逐年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持续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到201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族群众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城镇就业率进一步扩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继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能源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支线铁路建设加快,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力装机规模扩大,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江河和湖泊水质、主要城镇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状态,基本解决全区安全饮水问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范围以内,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重点地区土地、草场沙化退化状况得到明显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初见成效。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区域经济协调水平不断提升,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各民族大团结不断巩固发展,维稳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更加夯实,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藏传佛教正常秩序全面建立。

  二、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物质基础

  西藏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中央关于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西藏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在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上迈出新步伐。
(5)大力度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以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为重点,尽快突破瓶颈制约。一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新藏、川藏、青藏、滇藏等干线公路整治改建,开工建设滇藏公路新通道,加快通县油路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国道和主要经济干线路面黑色化、县县通油路、所有边远地区站点通公路。开展川藏、滇藏铁路西藏段铁路规划研究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拉萨至林芝铁路,建成拉日铁路。大力发展区内支线航空,形成网络式航线布局。二是加紧突破能源瓶颈制约。以水电为主,油气和新能源互补,建设综合能源体系。全面建成藏木、老虎嘴等水电站,开工建设叶巴滩、苏洼龙等水电站,建成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等地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储能装置,建设拉萨光热发电站、羊易地热电站。加快实施电网网架工程和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建成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加快雅鲁藏布江和藏东南“三江”流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构建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是集中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旁多水利枢纽、江北灌区、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澎波灌区、雅砻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工程以及农田、草场水利配套工程。继续实施城镇防洪、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大幅增加水库供水能力和灌溉面积,城市防洪达到设计防御标准。做好尼洋河开发利用与保护和藏东南“三江”等大江大河综合开发规划与相关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四是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基础电信网络、宽带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建立应急通信系统,完善党政专用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覆盖区、地、县、乡四级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推进信息骨干网络工程,加强进出藏干线光缆建设,推进边防覆盖和应急通信工程,建立党政专用网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等机制,进一步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

  (6)努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大区。继续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放在战略地位,抓住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旅游业、水能产业等几个关键产业,高起点、大力度推进。一是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实施拉萨历史文化旅游中心和林芝生态森林旅游中心、唐蕃古道轴和茶马古道轴、东西南北四条环线、七个以各地(市)所在地城镇和精品旅游景区为中心特色鲜明的旅游区这“两心、两轴、四环、七区”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翻一番,加快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二是合理有序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摸清矿产资源家底,推进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形成。建设藏中、藏东地区有色金属及铬铁矿产业基地和藏西盐湖资源开发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加快开发高原生物系列产品,抓好青稞啤酒、5100等优质矿泉水各种优势项目,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四是加快推进藏医药产业化和民族手工业发展。建设藏医药产业园区,挖掘传统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完善藏药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藏医药产业体系。

  (7)建立健全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农村消费领域,继续执行家电、家具、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政策,加强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将营业网点延伸到农村,加快农家店建设。提升城市消费水平,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健全商业网点体系。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促进商贸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升级改造,建设城乡物流体系,着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健身、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巩固和提升旅游、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体系建设,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8)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商品市场,建立健全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借助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广泛进行合作。加快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加快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

  三、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出路和希望在农村。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农牧业、农村、农牧民问题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建设农牧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9)着力推进一产上水平。继续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计划,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实行科学种田,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牧业综合开发力度,着力把“一江三河”流域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发展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大宗商品,推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加大农牧业科技的研发、转化、应用和普及力度,健全公益性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采取集中投入、规模经营的方式,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培育一批“一产上水平”的示范县、示范乡镇,培养一批科学种植养殖示范户。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

  (10)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加快以水电路气和通信为重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到2013年全面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和农场、林场全部通公路,6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农牧区用电人口全覆盖,乡乡通光缆、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邮率达到90%,村容村貌整治基本完成。坚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整体推进农田、草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质量。实施气象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服务信息村村通工程,提高农业和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11)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建立健全农牧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增加农牧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快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12)完善农牧区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快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牧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农垦建设。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在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完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机制,强化银行为农服务的责任和作用。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快发展农牧区保险事业。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牧区水利水电管理体制改革。

  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扩大交流合作、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3)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藏中地区上连陕甘青、下通南亚的优势,加强对内对外经济合作,培育以拉萨市为重点的青藏铁路沿线和“一江三河”沿线发展轴线,尽快打造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区、现代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功能优化提升的核心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充分发挥藏东地区“靠西朝东、接轨东南”的优势,培育以水能、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以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和旅游业为支撑的区域经济,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强与中部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尽快建成连接藏、川、滇、青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后备基地和“三江”流域旅游区。充分发挥藏西地区边贸优势,加快边境口岸的开放和建设。加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构筑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

  (14)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建立符合区情的主体功能区划开发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镇、交通干线的辐射作用,引导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主要向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集聚,通过非均衡布局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开发及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人口和经济,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限制开发及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

  (15)建立有西藏特点的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拉萨市为中心,以日喀则市、泽当镇、八一镇、那曲镇、昌都镇和狮泉河镇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和特色产业城镇为网络的具有西藏特点的城镇体系。制定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及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环卫设施、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改革现行户籍政策,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沿江(河)、沿路(铁路、公路)和城镇流动。(16)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精心筛选县域特色项目,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有效益的县域支柱产业。扶持一批重点中小企业,并重点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有条件的地县设立工业园区,支持达孜等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援藏资金用于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基层工作或创业。加大县域市场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显著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加大投入,加快边境县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行“兴边富民”工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是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把建设生态西藏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7)加快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地保护、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加强大江大河源头区、湿地、天然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积极稳妥进行生态搬迁。

  (18)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继续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坚持义务植树与有偿植树相结合,统筹使用以工代赈资金、绿化专项资金和其他环保资金,采取免费提供树苗、预期支付报酬、谁植树谁收益、成活多收益多的办法,鼓励区内外人员或企业承包荒山荒坡荒滩植树造林。加快建设“绿色拉萨”。广泛开展城镇郊区、公路铁路沿线、河谷地带等植树造林和农村“四旁”植树,加快绿化居民庭院和村镇道路、公共场地。

  (19)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积极探索湿地、水土保持、水资源保障等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试点。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战略储备矿产资源所在地财政补助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促进环境自然修复。

  (20)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有效利用水能、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扎实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企业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大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妥善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加强辐射环境监管,妥善收贮废旧放射源。

  (21)强化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管。加强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加强主要江河、重点区域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草原、森林、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等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高物质保障水平。加强环境应急系统、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严格开发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把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关、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加大对水能、矿产、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避免因开发建设不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为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开发利用人才资源。要结合实际,加快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及实施意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普及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创新人才资源管理,奠定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优化教育结构,更加注重公平和质量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坚持德育为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巩固“两基”成果,推进农村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强化基础教育,抓好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内地西藏班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继续实施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政策,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全部纳入“三包”政策适用范围,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3)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公共科技资源,加强区内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以企业、科研单位、高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24)加快自主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高原特色农牧业、生物产业、藏医药业、新能源、有色金属业等方面科技研究。加强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普及日常科技常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25)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大局、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培引并举、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依托区内外教育资源和对口援藏的有利条件,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大力培养各级各类适用人才,逐步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强区地两级人才市场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努力造就适应跨越式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七、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提高效率,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6)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重点加强地(市)级医院、县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乡镇和农林场卫生院建设,健全藏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3年实现每个县有标准化医院、每个中心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每个街道办事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备医护人员。加强精神卫生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远程医疗能力和水平。全力抓好鼠疫、结核、乙肝、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白内障等传染病、地方病、高原病的防治工作。完善药品检验、监测、监管基础设施和供应保障体系,健全区、地、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继续实施“农牧民健康促进行动”并扩大服务范围。继续加强碘盐推广工作。建立农牧区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公共卫生补助政策。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倡导优生优育,积极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和婴幼儿免费免疫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7)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快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和退牧牧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以财政保障为主的“五保”供养政策,建立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和干部职工、居民重病、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事业。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28)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保持灵活性,提高规范性,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把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扩大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援助“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29)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劳动收入的形成和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落实好中央确定的西藏特殊工资和特殊津贴政策,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工资水平。

  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必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牢牢把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切实推进长治久安。

  (30)继续坚持和完善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完善细化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全面提高预警能力,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藏独”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出入境活动。

  (31)深入揭批达赖集团。深入揭批达赖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让各族干部群众认清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图谋“西藏独立”的反动本质,认清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对我国进行牵制遏制的险恶用心,进一步增强同达赖集团进行斗争的坚定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32)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好,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彰先进典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大对门巴、珞巴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

  (33)加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建设。

  (34)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全力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深化寺庙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平安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建立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完善藏传佛教学经体系和佛学学位制度,大力推动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程,努力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3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进平安西藏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强化城镇社区管理。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严打长效工作机制,坚决铲除黑恶势力,遏制宗族势力和复旧势力。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

  (36)支持驻藏部队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武警部队全面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

  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宣传文化阵地,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重大责任,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文化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推动力,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7)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建立开展重大专项纪念活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寺庙,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38)以文明进步引领文化发展活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藏学研究。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39)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艺、高原极限运动等西藏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加速转变,推动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的战略转型。积极稳妥地推进条件成熟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灵活、高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打造西藏文化品牌,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新西藏。

  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顺利实施“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4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工作方式,自觉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4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公正司法,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

  (42)进一步做好受援工作。主动加强同对口支援省市、中央有关部委和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和技术援藏、金融服务援藏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对口援藏单位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优势,加强与我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工作机制,坚持把援藏工作重点放到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上,把吸引和组织内地农村致富能手、企业家、科技人员等到西藏开展农牧业科技合作与产业合作作为受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对援藏干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管理上严格要求,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43)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推进跨越式发展、促进长治久安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坚持不懈地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深化廉洁从政教育,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对中央和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