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的种类:奥地利萨尔茨堡 我的《音乐之声》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7:13:56

    90年代初,在北京新街口有一家叫萨尔茨堡的音响店,第一次进入时,以为店家的音箱品牌是萨尔茨堡,后来一边试听发烧级的音响,一边与老板交谈,知道了萨尔茨堡是音乐的故乡,是莫扎特的故里。 

   



    乘坐欧洲之星离开瑞士,又一次进入了奥地利,黄昏到达萨尔茨堡,一路的浪漫,一路的音乐。

    萨尔茨堡的城市以世界十大名堡之一的萨尔茨堡得名。清晨,远远望去,一条河,一片教堂尖塔,最高处,城堡屹立山颠,萨尔茨堡已经七个世纪了,神秘而又迷人。

 

     萨尔茨堡的另一面,绿色的田野,绿色的山,山顶是那神秘的白色城堡。  

 

    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来了一位叫珍妮的姑娘,成为了我们的英文老师,同时也给我带来了《音乐之声》。老式的录像机把几大卷褐色磁带放了一遍又一遍,通过这部英文教学电影,我在提高英语的同时,认识了玛利亚,认识了冯·特拉普一家,看到了奥地利迷人的风光,虽然当时并不知道那就是萨尔茨堡。

 

    多年以后,我知道了那美丽的奥地利风光是在一个叫萨尔茨堡的地方,我就一直向往。今天要走《音乐之声》之路,我还是非常激动的。

 

    这就是电影里的玛利亚,看到她,不仅让我想起我的英文老师珍妮,那位二十八年前扎着两只大辫子的美国姑娘。与珍妮一年相处,她教我英语口语,几乎每次考试都给我A double plus的成绩,我教她汉语,没有考核。记得当时有严格的外事纪律,只有在另外一个男同学陪伴下,我才可以去她的住处教她汉语。

 

 

    今天大巴里放的是《音乐之声》的音乐,我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在30、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时光交错,真实的故事、好莱坞的电影、我与珍妮的相识,这就是我的《音乐之声》情结。

 

    回到电影《音乐之声》,镜头慢慢摇转,苍茫的雪山、青翠的山峦、波光粼粼的湖泊。玛丽亚在山巅上引吭高歌《The Sound of Music》。  
  
   上校的七个孩子就是在这个湖上划船,对面的山就是玛丽亚山。

 


 
    莱奥波尔茨科宫前的湖面,玛丽亚和孩子们划船嬉戏,却发现上校带着女朋友伯爵夫人回来了。惊慌之际一船人全部翻落湖中。湖畔的这座宫殿,就是电影里上校的家,玛丽亚和上校曾在这里的平台翩翩起舞。

 

    上校家的前门,而是在这一座宫殿取的景。

 

    浪漫的清凉亭,丽萨和罗斯初恋开始的地方,两人合唱《YOU ARE SIXTEEN GOING TO SENVENTEEN》。玛丽亚和上校也在这里互诉衷肠。

 

     孩子们曾经在这座铁桥上玩耍。

 

    玛丽亚和上校最后结婚,婚礼就是在月亮湖畔的这座教堂。选择这里的原因是教堂圣坛比较高,便于拍摄结婚场面。


    教堂的内部富丽堂皇。

 

    小镇餐厅的花园里走来一位传菜的奥地利姑娘。

 

    萨尔斯堡城郊的月亮湖小镇,《音乐之声》的游客必访之地。街上卖服装的店铺里,店员穿着玛丽亚式的裙子接待顾客。我们就看到开着老式吉普车,戴着墨镜一身短打的酷男带着美女招摇过市,那一定是美国游客。因为电影,小镇特别受到美国游客偏爱。

 

 

    玛丽亚私自外出,穿过这里的丘陵回到修道院。后来,玛丽亚曾带着孩子们穿着窗帘布做成的野餐服,在湖边草地野餐,并开始教孩子们唱DO-RE-MI。



 

    玛丽亚第一次去男爵家的路上,一边唱着《我充满信心》,一边快乐地穿过主教官邸广场。 

 

    玛利亚和她的的孩子们已经早已不在这里,这里依然鲜花满园、游人如织。


    玛丽亚和孩子们唱着《DO-RE-MI》一路走来,最后来到米拉贝尔花园,围绕着飞马喷泉雕塑边唱边跳,然后穿过花园拾级而上,来到玫瑰山丘。

  这座巴洛克式花园宫殿,是17世纪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按照希腊神话的描述为情人莎乐美建造的。如今的花园是一片免费开放的公众休闲之处,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四周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像。你可以像电影中的孩子们一样,穿过花园,走上台阶来到玫瑰山上,回首望去,整个花园和远处的萨尔斯城堡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你面前。当然,不要错过宫殿里那座直接通往大理石大厅的天使阶梯,这是中欧最美丽的婚礼大厅,莫扎特当年也曾经在这里跳过舞。




 

    影片的结局富于戏剧性,上校一家人逃出纳粹的魔掌,翻山到了瑞士。这是好莱坞的电影,导游会告诉我们,实际上,从萨尔茨堡翻越山峰,对面不是瑞士,而是,德国。

 

    我们的司机和导游这样站在大巴前,颇有点戏剧般的“纳粹”感觉。

 

     导游感谢《音乐之声》,因为电影他有了一份稳定的、快乐的工作。


 

    萨尔茨堡山顶别墅。

 

    河畔的教堂和河上的铁桥。

 

     山间的楼房。


     清晨桥上的故事。

 

     河畔的现代雕塑,特有张力。

 

    修道院的院长嬷嬷告诉玛利亚“When the Lord closes the door,somewhere he opens a  window.”(上帝在这里关了一道门,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

   
    在萨尔茨堡街头看到这样的汉语,耐人寻味。


 

    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拍于1965年,取景于萨尔斯堡及附近山川湖泊。故事取材于一个萨尔茨堡修女的真实经历。主人公也叫玛丽亚,她被派往一个特拉普男爵家照料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并与男爵相爱,与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家庭合唱团在奥地利巡回演出,二战爆发后中她们一家经历千辛万苦,逃离了德国纳粹占领下的奥地利。《音乐之声》获得了同年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大奖,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一部好莱坞影片《音乐之声》,把萨尔斯堡的美丽风光展现给世界,DO-RE-MI的旋律,则成为萨尔斯堡的标签。大约30年前,我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它带给我无限美好的想象。今天终于身临其境,像玛丽亚修女一样,穿梭在萨尔斯堡的大街小巷,唱出自己的音乐之声。

 
  玛丽亚一家的真实故事:

  冯·特拉普是一战期间奥地利著名的海军军官。特拉普夫妇共养育了7个孩子,1922年夫人去世后,年轻的修女山修道院的实习生玛丽亚,临时到特拉普家做家庭教师。

  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很快和玛丽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与玛丽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1927年,上校和玛丽亚在风景如画的修女山上的教堂内举行婚礼,婚后又生育了两个孩子。1935年,一位奥地利牧师开始给他们一家教授音乐课。这个家庭业余合唱队在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合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特拉普一家流亡美国。他们在美国各地举办音乐会,每次演出都会把一张写着“不能让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家乡受苦受难”的纸条发给观众,被感动的观众纷纷捐钱,他们就用捐款买衣物,食品和药品运回国内。

  1941年特拉普一家在美国佛蒙特州的斯特沃安顿下来。买下了一个大农场,把它建成萨尔斯堡风格的农舍,后来逐渐成为豪华酒店和公寓。

 

    珍妮老师当时告诉我,玛利亚一家后来家庭败落,源于一场大火烧毁了农场。

 

    而我的珍妮老师在1983年回到了美国,在亚利桑纳州的沙漠上盖了“干打垒”的土房子,再后来结婚生子,头几年,我还经常收到她的信件,她的结婚照,一双儿女的照片,现在已经渺无音信20多年,我非常想念她。

 

    “如果,就”,这是英文的虚拟语气,我的老师当年在来信中就用到。“如果你当初大胆一些,我们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用的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往事如烟,纯真的年代,我的《音乐之声》情结。让《音乐之声》,在《雪绒花》、《哆来咪》等脍炙人口的歌声中永远留在我的心间,愿我的珍妮老师在大洋彼岸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