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选修)》 教师教学用书 第八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00:52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这一运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日本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政府,从而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富国强兵,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向西方学习,旨在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成效显著,日本摆脱了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国、意大利的统一等构成了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大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起来。
单元引言中,除了概述单元内容,列出了学习要点外,还提出了学习建议,建议联系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的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及初中学过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认识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了解世界各国近代化进程的多样性。
1.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南京市江宁职教中心 奚治琴 南京市湖熟高级中学 赵立春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德川幕府的统治
幕府统治的建立,封建等级制度,锁国政策与封建统治的动摇
幕府统治的实质及锁国政策的影响
探究幕府统治危机与明治维新的关系
图示法、综合探究、比较、分析
日本实际上是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国家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日美亲善条约》,锁国走向开国
东西方的差距,黑船事件使日本被迫打开国门
情境再现,问题与分析
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将会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了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问题探究法
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内、外因造成的,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
难点
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阐述了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状况,即德川幕府的统治,黑船事件和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说明由于封建领主经济的衰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日本幕府封建统治的基础,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和侵略的加剧,日本被迫从开国,各种危机进一步加剧,为维新变革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幕府统治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实行社会改革,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本课引言,文字叙述非常精妙形象。19世纪中叶,日本“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锁国局面,很快就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不得不打开国门。建议教师针对引言可设置相关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问题一,展示19世纪中叶日本形势图,认识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港口城市;问题二,根据前面单元所学的相关内容理解日本国门被打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而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德川幕府的统治”。
教材主要阐述了统治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基础开始动摇。首先介绍了德川幕府统治的建立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随后重点阐述了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对日本造成的影响,最后叙述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1)德川幕府统治的建立。
幕府统治是本课的新概念,建议教师教学本目时首先补充日本幕府统治的相关内容,然后引入德川幕府统治。
1603年初,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当时,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建议教师可展示“武士”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2)幕府统治政策。
实行幕藩等级制度。为巩固幕府统治秩序,德川幕府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教材中封建等级图示,在给学生以直观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幕府统治的实质和统治阶层,分析农、工、商的位次,探究出等级制中隐含着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和封建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将军、大名、武士占日本全国人口的10%,属于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经营工商业,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农”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受压迫受剥削的主要群体,他们不仅交租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各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居住都有区别。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德川幕府统治前,日本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商船远航到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各国。16世纪下半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开始到日本活动,以传教士为先导的欧洲殖民势力迅速向日本渗透,全国天主教徒从30万猛增到70万人。一些藩国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德川幕府建立后,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1633年起曾多次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对外商业活动受到严格控制,同时幕府还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的船只。
实行限制工商业政策。闭关锁国本身就严格限制了商业活动,同时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态度,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实行商品专卖,设立关卡、对工商业者财产恣意没收。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幕府统治限制工商业的政策与“工、商”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分析,进而理解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3)德川幕府统治开始出现危机,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建议教师设置题目,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指出幕府统治开始出现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最后总结。第一,严格的等级制度虽然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第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第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德川幕府统治建立后,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因此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并逐步同农业分离,新的手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也随之形成。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这一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建议教师点到为止,不宜大量补充教材。第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主为解决经济拮据,变本加厉地剥削农民,大幅度提高地租,增加各种捐税,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工商业者也不满严格的限制和掠夺;19世纪中叶,中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迫于生计,不得不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法规的束缚,去做教师、医生或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有的甚至投身为商人家中的养子,武士的特权和利益受到挑战,逐渐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的思想。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思考【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进而全面理解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
在探究具体问题时,可结合教学过程,请学生讨论如下问题: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封建等级制度?如何全面客观评价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可作适当提示,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本目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探究出: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的国家,落后挨打,遭受侵略也是历史的必然,自然导入下一子目。
第二目“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黑船事件”后,《日美亲善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开了日本的门户,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教材通过阐述,展示了日本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出现并加深,被迫由锁国到开国、面向世界的过程。
(1)西方列强侵略日本的背景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被纳入侵略目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19世纪中期,亚洲许多国家已相继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其实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窥视日本,首先是沙俄。1711年和1804年俄国两次要求通商,遭到拒绝。列强的多次叩关,均未能打破其锁国政策,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后,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日本。
(2)“黑船事件”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
教材从“黑船事件”及列强对日本的所谓亲善条约等方面阐述了日本紧锁两百多年的国门终于被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走向开国。
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强行闯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黑船事件”。帮助学生弄懂“黑船事件”概念的同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并放大,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得出这种示威实际上是实力的挑战,是东西方发展差距的结果。
关于《日美亲善条约》,要注意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①它是“黑船事件”的直接后果;②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③条约的不平等性;④条约的影响。随后,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同日本签订了所谓的“亲善条约”,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
(3)列强侵略日本的影响。
日本被迫开埠通商,列强同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设立租界等各种特权,最终使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从而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或组织学生讨论时,可给出以下题目:1.幕府统治时期日本落后的主要原因?(闭关锁国政策)2.日本国门被打开,实行开国政策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这种局面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世界历史怎样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讨论,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培养其爱国情操。
第三目“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教材从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国内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幕府统治危机加剧的原因,提示学生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概述。起到承上启下式教学,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弄清“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表现及影响”。
(1)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教师可补充相关的数据来说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开国后,西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国家和廉价工业品大量涌进日本,如棉织品、毛织品、船只、武器等;日本的原料又源源不断运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如:生丝、棉花、油、茶、海味等,致使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867年输出为1200多万美元,输入2160多万美元。另外,由于日本国内金银比价与国际市场比价差距悬殊,列强利用日本黄金价格大大低于国际牌价,大量套购,攫取暴利、致使日本大量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建议在教学这段内容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了解列强侵略罪行及给日本带来的影响,从而提示出幕府统治的腐朽,认识到列强的侵略不仅冲击着日本的社会经济同时也使日本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一方面,外国工业品倾销,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工人失业,同时由于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物价暴涨,洋货大量输入、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起义次数剧增, 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起义次数也显著增加,1865年~1867年平均每年发16.6起。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越来越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1860~1867年输入总值增加了5倍多;同时,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一些有识之士,目睹了工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从国外购进机器,建立工厂,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如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创办西式企业、改革军队和采用洋枪洋炮、整顿财政、广求人才、鼓励西学。各藩的改革虽然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列强侵略日本产生的影响时,要注意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既要看到这种侵略对日本社会产生的破坏性、灾难性,同时又要看到它对日本经济的促进性、发展性。让学生区别出二者孰重孰轻? 同时,要用联系的观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入侵,社会危机的加剧,是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催化剂”。
最后建议教师,结合本课测评题,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形式多样),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本课的总结和学生反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德川幕府统治”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幕府统治的建立及采取的等级制、锁国制、限制工商业发展等政策,理解幕府统治的概念和实质,进而认识到日本封建统治基础已开始动摇。教师可用谈话法结合前面所学相关内容,导入本课。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如:幻灯投影、实物图片、演示模型等手段展示古代日本岛国情况、等级制度情况等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对士、农、工、商各阶层地位的分析,可结合幕府等级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幕府对工商业的态度等素材,设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统治是怎么回事?日本社会各阶层是平等的吗?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如何?为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关于日本锁国政策,建议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幕府颁布这一政策的目的和产生的影响,不必补充过多的材料。同时可用比较法适当联系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是本目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建议教师能抓住要点进行剖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又反过来瓦解了幕府封建统治赖以生存的封建领主经济,使得社会各阶层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举足轻重,不满幕府的限制掠夺;农民受压迫剥削严重,起义反抗;武士地位下降,使其对幕府统治不满;经济的发展又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和幕府统治基础。建议教师可运用教材【学思之窗】给出的相关史料进行设问分析,分析中要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辩证关系。
关于“黑船事件”一目:建议教师围绕日本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目标展开分析。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另一方面日本的地理条件和锁国政策,使日本国门紧闭,而同一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国门大多被打开,再加上社会的落后,决定了日本必然会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关于黑船事件本身,以学生阅读理解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黑船事件产生的影响,导致了《日美亲善条约》的签订,导致了英、俄、荷、法等国类似的侵略,导致了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立租界等各种主权的丧失,使日本被迫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可设问:“黑船事件”是怎么回事?锁国的日本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黑船事件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事件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教师可结合教材上的地图形象说明。
关于“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一目,可联系前两个子目的内容,首先引导学生从根源上进行分析。内因:幕府腐朽黑暗的统治、经济发展对统治基础的冲击。外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加深。关于日本社会危机加剧的表现,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出:西方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渗透、日本封建经济的进一步解体、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进一步分化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测评第2题,分析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日本社会的不同层面的正、反影响,如何进一步动摇了日本封建经济,同时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利用教材【历史纵横】中的相关史实进行相关设问,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最后注意帮助学生对整篇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并为下课“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做好背景上的铺垫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反馈练习或让学生写学习认识总结和检测本课的教与学的情况。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封建等级制度时,用实物投影、计算机、幻灯展示封建等级示意图。
图示:日本的封建等级。首先让学生看清图示,了解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图示或等级中相关内容和认识,如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森严的等级,重农抑商思想,以进一步理解幕府统治的实质。
案例二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闭关锁国政策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采用讨论的方式学习本段内容,再通过题目的设计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如:为什么要实行锁国政策?锁起国门真的能防止外国的侵略?你如何客观全面认识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案例三  关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既是本课测评题,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如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日本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从中你有哪些认识?究竟如何看待列强的侵略(可结合前单元的有关知识)?另外,也可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培养其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教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种变化对日本封建秩序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商人的地位。武士地位的变化。
思路引领:幕府统治阶层的构成和等级制度。
答案提示: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武士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下级武士尤其是下级武士,生活的贫困。迫于生计,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并逐渐滋生了反抗思想,因此冲击幕府统治和等级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说明了幕府统治开始危机。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要解释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解题关键:封建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思路引领: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等级的构成。
答案提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德川幕府把全国所有人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为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及“贱民”为被统治阶层,“农”的人数最多,为各种杂役、劳役的主要承担者,工商业者在当时受到统治者歧视,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同时也激化社会矛盾。
2.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日本社会状况的变化。
思路引领:从消极影响和客观上的推动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③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④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暴露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撰写介绍日本古代历史的小论文
提示:查阅相关资料可从以下的几方面介绍①早期日本国家的形成。②大和国家的统一。③奴隶制度的发展。④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⑤幕府统治时期。
2.阅读与思考:为什么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能在日本实行两百多年?
提示:第一、日本封建社会经济特点即自然经济。第二、实行的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制度。第三、岛国的地理位置,加上推行严格的锁国政策,多次颁布锁国令,隔断了日本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无力打破日本的闭关锁国局面。
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孙友宁 江苏省南京市陶吴中学 汤慧群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尊王攘夷”
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问题探究
分组讨论
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倒幕运动的兴起
“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强藩;“大政奉还”
问题探究
分析图表
历史比较
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戊辰战争
“王政复古”、“辞官纳地”、鸟羽、伏见战役、“戊辰战争”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
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但此时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1863年幕府发动政变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长州藩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终结。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大政奉还”。幕府表面上结束统治,实际上仍控制国家政权。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建议提问“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第一目“尊王攘夷”
教材阐述了尊攘派走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原因、开始标志以及受到的广泛支持、尊王攘夷的主要活动及最终的失败。重点是尊攘派走上政治舞台的原因。
1.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在介绍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时,建议向学生介绍刺杀井伊直弼事件即所谓的“樱田门事件”。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 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发动“樱田门事件”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攘派。尊攘派除了得到部分大名的支持,还得到许多豪农、豪商的积极响应,财力雄厚的豪农、豪商不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还在尊攘派遭幕府迫害时为他们提供隐蔽场所。尊王攘夷运动在长州、土佐和萨摩等西南诸藩发展迅速,这些藩的大名长期遭到幕府的排挤,与幕府的矛盾比较大,他们希望借助尊王攘夷运动扩大自己在日本政治中的影响力,故此对尊攘派采取支持的态度。
在介绍尊攘派的活动时,建议教师向学生指出: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教学建议:介绍结束后,可以请学生总结“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根源、直接原因?分析尊攘派为何会得到广泛支持?分组讨论“尊王攘夷”这一口号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程度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当时日本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然而凡是反对现存秩序,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理论,在当时条件下,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因为他们除“尊崇皇室”和“击攘夷狄”的大义名分论之外,找不出其他更合理的反抗根据,这就是中下级武士“尊王尊攘”口号局限性的所在。换言之,它成为反对幕藩封建体制各派的共同政纲,也是日本资本主义不成熟的条件所决定的。
2.尊王攘夷运动的终结
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复杂,建议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学生讲述、讲多讲少;也可以建议学生课后在网上或图书室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日本错综复杂的政局,了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血腥性。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教师可以简要介绍1863年政变。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毛利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遭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备卷土重来。大约一年后,2000多长州藩兵进攻京都。但是,由于幕府事先得到消息,在京都集中了七八万人作好防守准备。双方在京都展开了激战,两万八千多家房屋毁于战火,长州兵一度攻进皇宫的哈御门,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幕府兵击退。因哈御门又称禁门,故这一事件历史上又称“禁门之变”。由于“禁门之变”,长州藩和尊攘派被视为叛逆。幕府还纠集35藩兵力,征伐长州藩,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征长战争,准备粉碎反幕势力的基地,英、美、法和荷兰等国配合幕府的运动,派军舰炮轰长州下关的各个炮台。长州藩面对内外强敌,只得妥协。高杉晋作逃亡,其他几名禁门之变中的领袖人物被处死,幕府撤兵。尊王攘夷运动宣告结束。
第二目“倒幕运动的兴起”
教材阐述了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发展为倒幕运动的原因,西南强藩成为倒幕活动的根据地,第二次征长战争及幕府在强大压力下的“大政奉还”。重点是倒幕运动兴起的原因,难点是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根据地。
1.尊攘派变成倒幕派
建议首先请学生尝试分析尊攘派变为倒幕派的原因,然后教师加以总结: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以后,尊攘派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积弱而被列强宰割作为教训,决定奋起自强。自强首先要振兴工商业,实行开国,扩大对外贸易,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2.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割据富强”的改革。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业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 与此同时,萨摩藩以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萨摩和长州日益接近。1866年1月,长州和萨摩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密约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建议请学生结合第一节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培养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导、群众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农民和市民暴动1860年发生43起,1865~1867年,平均每年发生55.3起,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主要是反对幕藩领主和商人囤积粮食投机涨价的“米骚动”(抢粮暴动)。群众斗争情绪激昂,不顾幕府的镇压,在街上张贴写给老中的匿名信说:“现在要么把我们消灭,要么就把米价降到3百文(1升时价7百文)。如这两件事都不能办到,就把全市化为焦土。”当他们被捕时,坚决果敢地向审问他们的大坂官吏指出:引起这次暴动的祸首就是将军。大久保利通获悉后认为:“民心已离将军,幕府何足惧!”
4.介绍“大政奉还”时,建议可以简要介绍:长州及萨摩藩的倒幕派为推翻幕府,朝着“举兵倒幕”方向迈进。其他各藩也有主张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跃。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明治天皇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他们手里。将军德川庆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于是在天皇发下讨幕密诏的同一天,上奏要求把政权“奉还”给天皇,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建议可以请学生总结幕府主动“大政奉还”的原因。
第三目“戊辰战争”。
教材介绍了“戊辰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及胜利的原因,重点是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
1.战争爆发的原因
建议请学生根据教科书理解、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目的、直接起因,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建议向学生指出教材中所说的1868年初“京都政变”就是我们经常在资料中所看到的“王政复古”。两者是一回事,也就是宣布京都的天皇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日本政府,天皇收回统治权,下令剥夺德川家的将军之职,废除幕府制度,紧接着要求德川将军“辞官纳地”即交出统治地区。
2.戊辰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
“王政复古”后,幕府仍拥有实权,时刻准备反扑。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进攻京都。1月3日中午,朝廷宣布德川幕府为“朝敌”,决定讨伐。于是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接触,全面内战展开。幕府军虽然有1万5千多人,但是,人民群众痛恨德川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政府军作战目的明确,士气旺盛;同时一些原来站在幕府一边的藩为形势所迫,背离幕府转而群攻幕府军队,结果,幕府军队被只有5 000人的明治政府军队击败,向大阪溃逃,政府军乘胜追击,占领重要城市大阪,这次战争的胜利,打开了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的道路,迫使近畿以西各藩投向反对幕府的萨摩和长州方面;促使三井等特权商人决定抛弃幕府,以财力支持新政府,继续追讨德川庆喜。新政府为使天皇政权获得欧美各国的承认,向各国公使面交国书。各国承认新政府和旧幕府为对等的交战团体,宣告战争中局外中立。但法国暗中支持幕府,英国商人则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1868年3月,政府军进抵江户郊区。4月21日新政府军“无血入城”,接收江户,德川庆喜去水户“谨慎”(实为幽禁),仍给静冈土地70万石。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实俱亡。
德川庆喜虽降,但内战还没有结束。幕府的残余势力仍在日本东北部组织了 “彰义队”和“奥(陆奥)羽(出羽)、越(越后)列藩同盟”等武装势力继续同明治政府为敌。又经过一年的征战,才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关于战争经过,主要让学生了解鸟羽、伏见战役以及进入江户,其他也可以不作要求,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图书、影像资料。
可以提醒学生:新政府当时还没有独立的财源,内战军费和政府开支主要依靠三井、鸿池、小野、岛田等大商业资本家的借款和发行政府纸币维持,因此后来明治政府在维新时期对这些大资本家多有扶持,为后面章节的学习略作交代。
3.关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建议请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维新前期列强在日本的角逐。通过探讨,学生会认识到:幕末日本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样,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尊王攘夷”一目的教学,可以提问“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开始标志,建议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现刺杀井伊直弼的事件,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提醒学生尊王攘夷运动的中心是“攘夷”,为“攘夷”而“尊王”。可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文说明,分析这一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泛支持?“奇兵队”与幕府军队的不同之处?结合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尊攘派为什么不能提出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尊攘派的局限之处?
关于“倒幕运动的兴起”一目,可以首先由学生分析尊攘派为何转变为倒幕派?学生一般能分析出幕府不能实现改革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有识之士要倒幕。建议提请学生注意:在攘夷运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受到要富国强兵,不能光靠盲目“攘夷”,“开国”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付诸实行,尤其是在西南各藩。在介绍有关倒幕派控制长州、萨摩政权,实行经济、军事等改革后,可以请学生结合第一节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培养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军事、领导、群众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关“大政奉还”背景的分析,可以按教科书内容和插图分析,不作过多补充。
有关“戊辰战争”一目,可以问学生:既然幕府已经“大政奉还”了,为什么1868年初,倒幕派还要发动政变,要求“王政复古”?什么是“辞官纳地”?关于战争的经过,结合插图,介绍鸟羽、伏见战役,“无血入城”,让学生大体了解“彰义队”、 “奥羽越列藩同盟”、“函馆之战”,不用作具体要求。关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建议请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分析总结。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倒幕运动的兴起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图片三张:
图片1.日本地图:
结合地图,介绍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1866年1月萨摩、长州,缔结军事同盟,规定在幕府征讨长州时,萨摩要协助长州,并共同举兵反幕;11月,萨摩长州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图片2. “大政奉还图”
结合图片说明:这幅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馆。 1867年,萨摩、长州、安艺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大政奉还图》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
案例二  在介绍戊辰战争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图片鸟羽、伏见战役,介绍这幅图描绘的是在战斗中,新政府军乘胜追击,幕府军仓皇逃窜的场景。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理解“攘夷”思想是怎样发展为“倒幕”思想的。
思路引领: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盲目“攘夷”思想被抛弃,“开国”思想被接受。
答案提示:相同点: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领导力量基本一致;根据地基本一致。不同点: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
2.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解题关键: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
思路引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国内: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获得人民支持;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
国际: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二)学习延伸
你了解中国那一段历史吗?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解题关键:唇亡齿寒;分析中国衰败的根源,外来侵略加剧了衰败。
思路引领:高杉晋作的说法有的很有道理,但有关中国衰败的原因并不够全面。
答案提示:唇亡齿寒;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
3.明治维新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孙友宁 江苏省南京市秣陵中学 张远龙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废除旧体制
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
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发展新经济
币制改革
土地改革
殖产兴业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分析图表
历史比较
倡导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
教育改革
生活西化
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再现
分析图表
建立新军队
改革军制
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
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本课引言引用了明治维新前夕天皇的“五条誓文”,这段誓词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同时也揭示了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一个条件:推翻幕府封建统治后确立的明治政府的统治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建议教师设问:“倒幕运动成功最重要的意义何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明治政府大力改革,废除封建旧体制,确立新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史称明治维新。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目“废除旧体制”
教材阐述了明治政府在政治上对日本封建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确立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废藩置县”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需要注意的是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建议本目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第一课的有关内容思考“封建幕府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阻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再根据具体改革内容探究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注意比较改革前后日本武士和平民地位的变化。
第二目“发展新经济”
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的关键又在于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同时也为了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明治政府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土地改革上。
(1)土地改革
建议在此设问“为什么明治政府首先进行土地改革?”原因有二: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不能不在土地上打主意。
改革进程:①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②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③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关于改革的影响,建议设问“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何影响?”“征收土地税以货币取代实物有何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2)“殖产兴业”政策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引文,了解“殖产兴业”政策提出的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建议投影日本近代第一列火车机车和近代纺织厂的投影片以加深认识。
第二,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①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②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在几乎所有的生产领域,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随着规模的扩大,财富的增加,这些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第三,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明治政府在初步实现富国强兵之后,作为日益崛起的东方强国,日本开始效仿欧美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具体内容下一课时进行详细阐述。对国内市场,明治政府采取撤销国内各地关卡,禁止对商人任意抽税加捐等措施大力发展。到19世纪末日本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开始出口海外。
建议本目教学时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进行比较,以加深对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过程及其特点的理解。
第三目“倡导‘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建议投影1871年日本政府使节团出访的影像资料,加深对日本人迫切了解西方文明愿望的理解。
“文明开化”政策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2)为提高日本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教育改革的评价,可利用【学思之窗】中的问题:如何评价“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概括:一方面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如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但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有的人甚至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关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中有关“鹿鸣馆”的文字图片资料,加深认识和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第四目“建立新军队”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 “尚武”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建议设问“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新’在哪里?与英美等国军队有何不同?”在学生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本目教学。
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一切来自于明治政府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在教学最后,请学生做【本课测评】第一题“用最简洁的名词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课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探索的方法。设问“幕藩体制对日本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有何阻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废除旧体制的必要性。再设问“倒幕运动成功的意义何在?”得出推翻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可能性。随后,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称“明治维新”,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目“废除旧体制”的教学。首先结合导入中的设问让学生明确废除幕藩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必要性,然后由学生从教材中归纳出明治政府的具体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四民平等),最后探讨“这些措施有何影响?”关于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是一难点:其一废除武士特权,用公债补偿的形式收回华族和士族俸禄和禄米,这样做有何意义?其二,平民获得更多自由又有何意义?
第二目“发展新经济”。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照片《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日本第一列火车机车》、《明治时期大阪纺织厂》,这三张照片反映日本经济改革的历史阶段:土地改革→国营示范工业→民间兴办工业。其中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土地制度改革,在此可以设问“土地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何作用?”关于地税改革,特别注意启发学生注意:土地税以货币代替实物对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于“殖产兴业”政策,设问“明治政府如何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有何特点?”“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治政府在兴办工业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目“倡导文明开化”。首先用实物投影或影像资料,再现以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的历史瞬间。引导学生观察:使节团的规模如此之大说明了什么?主要成员着装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得出结论:明治政府如此大张旗鼓,反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除了学习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甚至生活方式也大力提倡“西化”。同时为了提高日本国民素质,明治政府如何大兴教育的?对于教育改革的评价可利用【学思之窗】的问题进行。
对于日本文明开化政策,我们要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但在这样过程出现的“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等不良倾向一定要清醒认识。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现象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辨别分析能力。
第四目“建立新军队”。建议通过图片或影视资料,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探讨“明治政府创办新式军队与旧军队有何不同?与欧美军队又有何不同?”让学生明确新式军队的建立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最后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作为本课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这一问题时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
首先投影《幕府时代的等级制度示意图》幻灯片,说明这一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利因素,然后比较身份制度改革后武士阶层和平民地位的变化,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由此加深对明治政府废旧立新的意图的认识。
案例二 在学习“发展新经济”时,用实物投影或幻灯片展示三幅图片:
图片1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地契:土地所有权的凭证。说明幕府时代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近代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所有权得到法律的承认,大大激发了他们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图片2.《日本第一列火车机车》
明治政府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初期,充分利用国家的力量建设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图片3.《明治时期的大阪纺织厂》
这是19世纪80年代,由一些华族投资成立的日本最早的民营的采用蒸汽动力的机器纺织工厂,说明日本工业开始由国营示范向民间兴办转变。
案例三  介绍日本“文明开化”时用实物投影或播放影像资料《日本使节团出访欧美》。 时间:1871年12月,地点:横滨港。让学生注意观察了解以下几个细节:
①使节团主要成员在明治政府中的地位?②他们的着装。③送行人群的热烈场景。④港口外的大型蒸汽轮船。通过观察这些细节让学生理解当时明治政府了解学习西方文明的迫切愿望,以及对文明开化政策实质的理解。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为什么大久保利通坚持“诱导奖励”政策?
解题思路:大久保利通认为富国强兵的关键在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思路引领:日本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民致力工业与否,依赖于政府的诱导奖励。
答案提示: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的关键又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日本当时民智未开,经济落后,人民群众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资金等。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2.你对“和魂洋才”教育原则有何评价?
解题关键:对“和魂洋才”教育原则的理解。
思路引领:“和魂”指培养学生忠君、爱国思想;“洋才”是指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答案提示:“和魂洋才”教育原则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各种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又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用最简洁的名词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对明治维新内容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
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概括。
答案提示: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解题关键:对日本工业发展的过程及英国工业革命过程的认识。
思路引领: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而英国工业革命是手工工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二)学习延伸

4.走向世界的日本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孙友宁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尹志芳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889年
日本宪法1889年日本宪法的制订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
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问题探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情境再现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
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发展情况:1889年日本宪法,崛起为东方强国和踏上对外扩张之路。首先要明确,这些变化是在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发生的,是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它展现了进入近代的日本在政治体制、国际地位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发展情况。由于这一课要求学生分析理解的内容较多,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表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分析和理解。
本课引言是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海战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当时黄海海战的激战场面,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文字内容重点指出: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随着经济、军事实力不断的增强,侵略气焰也日益高涨,加紧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成为亚洲强国。建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阅读你能从中分析出明治维新与日本走向世界之间的关系吗?问题二:你能分析出日本走向世界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1889年日本宪法”
教材比较完整地阐述了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经过、内容、特点和影响。
(1)明治领导人为什么要制订1889年宪法
建议引导学生回顾明治政府发展经济的措施,然后指出,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引起社会中下层的不满,导致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农民负担的加重,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另一方面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了遍及全国的“自由民权运动”。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采取了镇压与分化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镇压农民暴动瓦解自由民权运动,另一方面着手制订宪法。
(2)1889年日本宪法的制订
《日本帝国宪法》是本节的重要概念,建议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有关伊藤博文的介绍、宪法的一些条款,也可结合【学习延伸】里的材料题,通过分析对比便于学生掌握。
1882伊藤博文等人遍访欧美各国考察欧美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终选中了普鲁士宪法作为范本,认为普鲁士宪法最合日本国情,并吸取了俾斯麦关于把宪法变成专制统治外衣的经验,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建议分析日本宪法颁布的方式,比较和欧美各国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明治宪法共七章76条,主要原则是“天皇主权论”,这同欧美国家宪法中“主权在民”的理论截然相反。第一章有关天皇的条款达17条,它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与天皇的条款形成对照的是第二章中有关国民权利的规定,明治宪法下的日本国民被称为“臣民”,宪法虽然规定日本国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等自由,然而这些权利都受到很大限制,即在“法律范围之内”、“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不妨碍战时或国家事变时天皇行使权利等,实际上取消了人民群众的任何自由权利,尽管如此,日本国民通过这部宪法毕竟获得一些基本权利,这同过去相比是一个大的进步。
宪法第三章规定日本的国会称为“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缴纳直接国税15日元(当时的日元,不要与今天的日元相混)以上,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在1890年第一次选举时,选民仅占全国人口的1.24%。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财政预算由内阁提出,如被议会否决,政府可直接按上一年预算行事,实际上议会只有赞成政府提出的法律和建议的权力。
宪法第四章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建议可以增加以下内容: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需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他们有权直接上奏天皇,这使军部可以独霸这一职,也可以利用辞去陆海军大臣职务和不提名继任者的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这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天皇身边还有一个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名义上只是天皇的咨询机构,但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建议通过与欧美各国宪法产生的方式、内容等方面的比较,得出日本宪法的特点是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3)1889年日本宪法的影响。
显而易见,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表面上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因而在实施后,权利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手中。
第二目“崛起为东方强国”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教材分析了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在经济、军事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表现。
在维新元老的心目中,“富国强兵”是最高目的,明治维新时期的所有政策都是为此服务的。首先是在经济方面,建议可以把教材按照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两方面加以归纳。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分割世界,在亚洲,中国是其主要目标,腐朽的清政府一方面要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国内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这种国际环境有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同时,明治维新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治维新时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皇军”无论从军事装备还是指挥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都大大增强。
关于废除不平等条约,建议首先讲明前提条件是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过程较简单,建议和前面日本遭受侵略的内容相联系。
第三目“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教材阐述了明治政府建立之初的既定国策就是对外扩张,介绍了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的具体史实。
(1)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
建议可以结合【学思之窗】中的问题和教材中的引言来说明这一点,可以补充介绍日本统治集团精心炮制的对外侵略扩张的蓝图──“大陆政策”,它确定了日本侵略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步征服世界,同时结合日本侵略扩张的具体史实说明日本的野心蓄谋已久。
(2)对朝鲜的侵略
征服朝鲜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日益发展的日本资本主义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1875年5~6月,日本出动“云扬号”等军舰在釜山港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9月“云扬号”逼近江华岛,企图占领草芝镇炮台,被朝鲜海岸炮兵击退,此后日本便以“云扬号事件”为借口不断侵扰釜山,并于1876年1月派军队侵入江华岛一带,提出侵犯朝鲜主权的要求,2月朝鲜同日本在江华府缔结《朝日修好条规》即江华条约。朝日《江华条约》是本节的重点概念,建议从条约签定的背景、内容、条约性质以及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关于日本侵略朝鲜的步骤可总结为:签定《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大门,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得到驻兵权,使朝鲜沦为其保护国、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3)对中国的侵略
本段教材叙述了日本是如何从中国的周边地区开始蚕食直至侵略到中国本土的过程。
关于日本侵占琉球,建议先讲清自古以来琉球和中国中央政权的关系,然后叙述日本是如何用强盗手法吞并琉球的:首先武力强迫琉球成为自己的藩属国,然后利用清政府的腐败使琉球对它的藩属地位得到清政府的默认,最终于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内容来说明日本的野蛮侵略,同时,结合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说明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和产生的影响。
最后可以结合【本课测评】中的问题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明治维新使日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政治体制、增强了国力,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提高了国际地位,与此同时,日本也加紧对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
单元小结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为此,明治元勋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在“富国强兵”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获得了成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并且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明治维新主要是在中下级武士的领导之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这使得日本在刚刚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之后不久就走上了侵略别国的道路,同时,这也是到今天为止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仍然很猖獗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应该对日本的政策动向保持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1889年日本宪法”一目的教学,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明治维新时期发展经济的措施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之后指出,本节内容是关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由此来进入本课的学习。为了让学生理解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要结合教材分析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社会状况,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问:当时日本社会存在哪些矛盾?明治领导人制订宪法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伊藤博文经历的介绍,说明日本宪法采用普鲁士宪法为蓝本的真实意图。然后提问宪法颁布的方式如何?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明治领导人制订的明治宪法只是实行专制统治的外衣的理解。对于宪法的内容,可以按照书本的叙述逐条归纳,要求学生记忆每一条内容中的关键字,教师加以适当的分析明确其实质,得出该宪法的特点。最后明确1889年日本宪法对近代日本天皇制形成的重要影响。
关于“崛起为东方强国”一目,结合前一节中日本“发展新经济”的相关内容,首先提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再结合前一节中“建立新军队”的相关内容说明日本军事实力的增强。关于日本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一内容,可以提问:日本被迫打开国门的经过如何?日本为什么能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怎样废除的?同时,还要理清这一目的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关于“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一目,首先要结合【学思之窗】中的问题明确日本对外扩张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最后的小结可利用【本课测评】中的问题,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1889年日本宪法,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机或计算机展示一幅图片和一段文字材料。
图片:《伊藤博文》
他是明治元勋,是日本政府第一任内阁首相,他主持制订了1889年日本宪法,策划多次侵略行动,同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
材料:《日本帝国宪法》关于天皇权利规定的节选。
从材料的分析可知,该宪法赋予天皇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各项权力。
案例二  在介绍江华条约的内容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机或计算机展示相关的文字资料。
材料:《江华条约》内容节选。
通过节选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性质和影响。
案例三  在说明日本侵略中国的影响时可用实物投影、幻灯机或计算机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图片:甲午战后建立的八幡制铁所。
这是日本最大的钢铁厂,它所使用的矿石全部来自中国。
材料:日本如何使用中日甲午战后中国的赔款。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给日本的赔款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3.6亿日元,这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它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 %,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这笔赔款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壮大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巩固了天皇制、发展了教育,在促进日本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促使其进一步加紧侵略扩张。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资料见教材。
你对此有何看法?
解题关键:维新元老们富国强兵的思想不但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也是为了对外侵略。
思路引领:富国强兵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提示:由于幕府统治的腐败使日本遭受外来侵略,使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产生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积极投身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在实践着富国强兵的政策,使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最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同时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也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
思路引领: 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答案提示:积极: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消极: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解题关键: 能够读懂材料并和课本相结合。
思路引领:都是关于君主权利的规定,可从君主在立法、议会与君主的关系、军队等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相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同: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日本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第八单元 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十八九世纪日本中下级武士的境况
从18世纪中期起,武士等级的贫困、衰落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大封建主在领地内加强对农民的榨取,还在领地内广泛实行专卖制度,以收垄断之利。在这些措施还不能奏效时,他们便开始向高利贷者借贷。只野真葛在《独考论》中写道,大名“在领地内已经无法周转,只好到江户去找债主,结果将年贡米分给商人”。于是武士等级便不得不拜倒在商业高利贷者的金钱势力面前。太宰春台在《经济录拾遗》中写道:“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尤其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更是困苦之极。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其中还有他们祖先在战场上拼命时所用的刀剑。将军的赏赐物,也被送进当铺,或是出卖求钱,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这些穷武士前往上司处参觐当值,或是因公远行的时候,本当骑马带枪的,现在只落得徒步空手;本当携带扈从的,现在只得单身上路。……甚至于有些穷武士,为了参觐当值必须由当铺借用衣服,回来时径奔当铺脱衣奉还。因此,连得这些武士的下属也要嘲笑这样的主人,说是:“穿起了脱上脱下的上下礼服,上下大道参觐当值。”
──《世事见闻录》(该成书于1816年,作者署名武阳隐士某,真姓名失传)
高杉晋作中国之行的感受
1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大久保利通的强国之策
1874年,当时担任内务卿的大久保利通在其《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中写道: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诸般葛藤渐归渐斩断,海内人民欢乐太平,各安其业。当此之时,政府政官之急务者,不可不以求人民保护之实为至切至要也。实者,何也?财用是也。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抑为国为民承其责任者,须深省察,尽念虑。自工业物产之利,至水陆运输之便,凡属人民保护之要者,宜顾国之风俗,民之性情智识,制定方法,以为今日行政之基轴。其开成者保护之,未就者诱导之。……兴起劝业殖产之事。使事无一夫慢怠其业,国无一民不得其所,以之使入富足之境。人民殷富充足,国必随之富强,此必然之势,不俟智者后知也。果如此,直与诸强并驾齐驱,夫亦何难哉!”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日本史籍协会丛书,1927年版,第561~566页
日本扩张意图
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2.课文注释
日本的幕府统治
幕府一词原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后来日本武士的首领将军控制中央政权,又把以将军为首的政权称为幕府。12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优势,当权20多年。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对中央政权的控制。第二年,他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幕府,1192年,又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幕府保护武士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夺取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幕府实际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由于源赖朝的幕府设在镰仓,故源赖朝创立的幕府统治又称为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统治日本一百多年(1192~1333年),1333年灭亡,天皇政权掌握实权没有几年,由于武士首领足利尊氏叛乱,天皇被迫南逃;足利在京都扶立了一个傀儡天皇,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的局面。足利家族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力量壮大,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新址,并在1392年合并了南北朝,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室町幕府(1338~1573年)。1573年,织田信长的军队灭亡了室町幕府,织田信长死后,其部将丰臣秀吉掌握了政权,但丰臣秀吉没有设立幕府,而是利用天皇的朝廷行使权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没有取得胜利,不久去世。1603年,丰臣秀吉的部将德川家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开始德川幕府(也称“江户幕府”,1603~1867年)对日本的统治。幕府的直辖领地占全国土地的1/4,包括江户、京都、大阪、长崎等重要城市和矿山。幕府对内建立幕府集权和大名分权相结合的幕藩制度,并凭借幕府的优势力量和一些严厉规定,加强对大名的控制。如规定大名须隔年到江户参觐、侍奉将军一年,妻子儿女留作人质,常住江户。幕府残酷剥削和压榨农民。德川家康主张将农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曾说:“不要让他们困难,也不要让他们自由,就是对农民的慈悲。”幕府还建立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为限制外来影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世纪初禁信基督教;1639年发布最后一道“锁国令”,严禁与外国通商,驱逐外国商人教士,仅许中国、荷兰两国在长崎通商。
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大名和武士。将军把土地分赐给大小封建领主,其中拥有产米1万石(一石等于170千克)以上领地的称大名,共200多家。大名必须效忠于将军,但在藩内是全权统治者,拥有自己的军队,对隶属于自己的人民有征税、司法、行政等权力。武士是将军、大名的家臣,有的任国家机关的下级官吏,有的当亲兵。
德川幕府时期,把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世袭,互不通婚;日常生活各有严格规定,不得逾越。士即广义上的武士,居于“四民”之首,包括将军、大名和他们的家臣。他们修文练武,担任各级官吏,完全脱离劳动,惟一的职责是统治和镇压人民。武士享有佩刀称姓的特权,即使最低级的武士,对他认为无礼的平民,也有权格杀勿论。武士连同家属约占人口的10%。农民占人口的80%,地位虽仅次于武士,却是受封建剥削和压榨的主要对象。他们负担繁重的年贡和各种杂税,不能迁徙移居、变更职业、买卖土地、自由耕种作物品种,并受到村清制(以村为单位征收年贡)和五人组制(五家连环保)的严密控制。幕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者和商人被排在四民之末,他们约占人口的10%。五人组制度也同样适用于他们。他们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幕府和大名的一纸命令,就可以剥夺其财产,取消其债权。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经济基础。19世纪初期和中期,一些下级武士冲破禁令,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化为工商业者。同时,商人的经济实力日益加强。大名在财政上越来越依赖商人,以致出现“大阪富豪一怒,天下诸侯惊惧”的局面。商人取得可以出钱购买武士身份和佩刀称姓的权力。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宣布“四民平等”,但是,由此转化而来的华族、士族与平民的地位,仍高低悬殊。
锁国政策
从1633年2月起至1639年7月,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所谓“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这五次“锁国令”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日本船出海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2)取缔天主教传教,对潜入日本者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蔓延;(3)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禁止天主教和实行贸易统制是锁国的两项主要内容,禁止日本船只及日本人出国是为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日本实行锁国后,被准许继续同日本保持贸易关系的,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的海商。从此,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同外部世界自我隔绝起来,在国际上几乎陷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实行锁国政策的目的和危害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巩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进行贸易,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再次,在日本的历史上,被压迫的群众曾以宗教为旗帜进行过武装暴动,由此可根除宗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从其主观动机来说,无疑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国家独立,从客观的效果来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也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政策只能延缓民族危机的来临,而其最终的结果必然酿成更为严重的危机。因为,(1)在日本实行锁国的200多年间,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国家的实力增强;而日本由于实行锁国政策,贸易停滞,使国内经济几乎与世界市场隔绝,严重地影响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同时与外国交流终止,使江户时期的日本文化失掉了开阔与雄伟的精神。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抛在后面。(2)锁国政策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当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时,锁国政策的反动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
日本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8世纪中期,日本商业资本开始首先渗入农村的纺织业。商人以“换棉”(供给农民皮棉,让其在家纺成纱,再织成布,按成品数量支付工资)、“出机”(供给农民棉纱和织机,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等方式逐步控制生产者。“出机”商人进一步设立自己经营的作坊,从穷苦农家招雇“机织下女”即女工,形成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19世纪前半期,手工工场从纺织业扩展到油、酒、纸、糖、陶瓷、蜡烛、采矿、海产加工等生产部门,数量也不断增加。1854年,日本全国雇用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1867年,全国各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所。丝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如:桐生的丝织手工工场达到二百六七十家,每家有织机六架至十架;足利的棉纺织手工工场,通常每家拥有三五十架织机,多的甚至达到一二百架。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发展,开始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因而遭到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幕府和大名的抑制。但是,当时日本的工场手工业还未达到高度发展阶段,资产阶级也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日本明治维新前农民的反抗斗争
下表取自安藤良雄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一书,反映了日本自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农民暴动的形势。观察此表可发现:自18世纪以来,农民的反封建暴动呈愈演愈烈趋势。在18世纪最初的10年中,农民起义的年平均次数仅为5.5,80年代为22.9,19世纪时农民起义次数增加,30年代起义次数达到279次,60年代前七年就达到194次。农民起义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表明两点:第一,农民的处境日趋严重恶化。这种恶化主要同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残酷性有关。第二,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日本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形成波澜壮阔的反封建高潮,这就大大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
年代
次数
一年平均次数
年代
次数
一年平均次数
1701~1710
55
5.5
1791~1800
122
12.2
1711~1720
73
7.3
1801~1810
98
9.8
1721~1730
70
7.0
1811~1820
166
16.6
1731~1740
86
8.6
1821~1830
133
13.3
1741~1750
130
13
1831~1840
279
27.9
1751~1760
116
11.6
1841~1850
129
12.9
1761~1770
108
10.8
1851~1860
170
17
1771~1780
78
7.8
1861~1867
194
19.4
1781~1790
229
22.9
(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步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在德川时代,由于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耕地面积在增加。如耕地面积在1660年为150万町步,18世纪初为297万町步,到1864年达到305万町步,即在整个德川时代增加了1倍多。农产品的产量也在增加,1600年为1 800万石,到1867年为4 681万石。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茶、麻、棉花、油菜、烟草、漆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了地方分工。同时,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新的手工业中心也随之形成。如纺纱的中心为摄津、和泉、纪伊和淡路等地,织制白布的中心为河内、摄津、大和和淡路等地,织制条纹布的中心为和泉、摄津和纪伊等地。与纺织业发展的同时,其他手工业如陶瓷、造纸、制糖、酿酒等也在全国各地普遍地发展起来了。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方面,有些独立的小手工业者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的规模,变成了资本家。例如,在棉织业比较发达的尾西地区,就有许多棉织业的手工工场主,并非原来的农村商人,而是一些兼营手工业的农民。他们依靠经营手工业副业发财致富,于是扩大自己的作坊,使用雇佣工人,成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主。另一方面,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了生产,转化为资本家。在日本,商业资本对生产者的控制是以包买主的出现开始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木棉寄屋”的农村商人即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切断了生产者同商品市场的直接联系。随后他们又进一步采取“换棉”和“出机”的形式直接控制了生产者。“换棉”是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在家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商人供应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中织成布匹,商人则按多少支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完全依靠由资本家供给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实际上已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作坊,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女工)从事生产。于是,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如,当时在制丝、丝织、棉纺织、酿酒、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就质的方面来说,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尽管在日本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例如在天保弘化年间,足利出现了拥有200台织机的织布行,但这只是个别的。总的说来,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但还处于它的初步发展阶段。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曾经多次出任首相。出生于长州藩(即后来的山口县)一个农民家庭。1858年,进入幕府在长崎办的炮兵传术所学习军事。第二年回到长州结识了后来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1862年以后,参加倒幕运动,其间,曾经秘密去英国留学,为日后日本的改造做准备。1864年,他从英国回到日本,积极参加倒幕运动。明治政府成立后,他参加政府工作,担任过外国事务交涉员、兵库县知事等多种职务。1871年,明治政府为了加深对西方的了解,加强同欧美国家的关系,派遣使团出访欧美国家,伊藤博文出任使团的副使。1878年,他担任参议兼内务卿,开始掌握明治政府的权力中枢。1882年,他再赴欧洲,考察了各国的政府制度。1885年,在他的建议下,日本正式实行内阁制度,出任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宫内大臣。1886年,主持起草了《日本帝国宪法》及有关法案,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1888年,改任日本枢密院议长。1890年,任日本贵族院议长。1892年以后,再次出任首相。在这一次担任首相期间,他主持签订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治外法权,开始逐渐废除日本开港后列强强加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伊藤博文主张强权政治,镇压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还对日本邻国进行侵略扩张,主持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领土台湾,还侵占了大连等中国港口,并将朝鲜置于日本统治之下。1896年,他一度离开首相宝座。但不久,1898年以后,他又两次组阁。日俄战争以后,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他出任日本在朝鲜实行殖民统治的首任统监,对朝鲜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这一年,他被授予公爵爵位。1909年,他离开朝鲜,回到日本担任枢密院议长。同年10月,他到中国与俄国就两国在远东的殖民利益进行谈判,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身亡。
大盐平八郎起义
1837年由大盐平八郎领导的一次起义。大盐平八郎为一下级武士,1836年,天保灾荒,粮价飞涨,富商大户囤积居奇,大盐平八郎一再建议大阪官吏和富商救济灾民,但屡遭拒绝,使他十分气愤。他开始意识到:要想解救饥民,必须下决心以武力来推翻恶政,铲除奸商,于是着手组织起义。起义原定于1837年2月19日晚进行,由于叛徒告密,被迫在清晨仓促起义。起义者沿途炮击贪官污吏和奸商的住宅,使大阪的官吏巨商胆战心惊,他们一面开仓济民,一面调兵镇压。到下午两点,在幕府重兵围攻下,起义军虽经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难以支撑。大盐见大势已去,急忙解散队伍,率心腹逃走。3月,大盐被官兵发现后,不愿被捕受辱,引火自焚而死。大盐起义虽告失败,但却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是由下级武士发起和领导的,并主动联结农民和城市贫民进行的第一次暴动,它把从前的分散、自发、局限于反对当地封建领主的农民暴动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这次起义是发生在号称“金库”的重镇大阪,震撼了幕府的封建统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日本
从18世纪下半叶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纷纷向日本进行扩张。自1764年至1854年的91年间,欧美国家到日本进行扩张的活动有52次之多。其中最多的是英国,其次是俄国、美国,最少的是法国。沙俄是西方列强中最先向日本实行殖民扩张的国家。这些殖民扩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764~1793年),日本同俄国接触2次;第二时期(1794~1823年),日本同俄国接触8次,同英国接触8次,同美国接触3次;第三时期(1824~1854年),日本与俄国接触7次,同英国接触11次,同美国接触11次,同法国接触2次。西方列强虽各怀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是在迫使日本开放国禁、开港通商,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蒸汽机惊醒了太平梦”
1853年佩里率舰来日后,发现幕府迅速答复是困难的,遂声言第二年春天来听取答复,佩里于1854年2月13日,再次到日本。这次较之上次的力量更强大。双方谈判几经折冲,最终在1854年3月31日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近代的国际条约。在这之后,英国于1854年10月与日本签订《日英亲善条约》;俄国于1855年2月与日本签订《日俄亲善条约》;1856年1月,与荷兰签订《日荷亲善条约》。通过这些条约,日本的锁国大门被打开,结束了闭关自守的时代。从此,揭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奴役日本的序幕。由于《日美亲善条约》中没有自由贸易的通商条约,所以美国对此不很满意,新上任的公使哈里斯软硬兼施,武力威胁,经多次谈判,于1857年6月17日迫使日本在下田签订了《日本美利坚合众国条约》,美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其他权利。哈里斯仍不满足,下定决心要缔结通商条约,他以舰队的武力为后盾,一面与幕府争论,一面进行威吓,经过13次谈判,于1858年7月29日在神奈川海面上的美国“波瓦坦”号军舰上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继之,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规定,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了与此类似的条约,因为当时日本的年号是“安政”,所以,称此为“安政五国条约”。从此,不仅使日本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也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敞开了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损害了日本的独立主权,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
尊王攘夷运动
兴起背景:开国对日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危机的出现使幕府的统治也发生了危机。首先,它加剧了广大下层群众和以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开国后物价上涨,食品缺乏,封建主加重剥削,下层群众生活更加困苦。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的次数增加,这对幕府的封建统治秩序是个沉重的打击。其次,在民族危机面前,商人、手工工场主、新地主及持改革立场的下级武士与幕府的矛盾加深,并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开国前,幕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百般阻挠,开国后,它对侵略者的退让和对内榨取的加重,更使初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受到威胁;面对外国商品的进军,日本的制造业得不到任何保护,黄金只能流往国外而不能转化为资本。持改革立场的下级武士看到国家的独立、经济的发展都面临危机,看到幕府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是造成危机的根源。由此,他们在思想上、政治立场上逐渐发生质变,由主张推动幕府改革转变到主张倒幕。第三,在内外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以萨摩、长州为代表的西南强藩大名与幕府的矛盾也加深了。他们反对幕府的专制,要求改革朝政,从而推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及倒幕运动的兴起。
尊王攘夷运动的经过:1860年3月,一些下级武士在江户制造了“樱田门外事件”,刺死幕府首脑井伊直弼。这标志着日本政局开始发生转变,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下级武士一跃成了政治舞台的主角。
“尊王”是指尊奉天皇,“攘夷”即驱逐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尊攘派势力的发展壮大引起幕府的恐慌。1863年8月18日,幕府和孝明天皇联手发动“八一八政变”,将尊攘派势力赶出京都。此后,各藩的尊攘活动也遭挫折。“禁门之变”后幕府讨伐长州藩,在内外夹击下,长州藩被迫屈服,长州藩的政权落到主张“恭顺”幕府的人手中,历时4年半的尊王攘夷运动到此结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自由民权运动
明治政府的藩阀专制及其政策,引起中下资产阶级和地主、没落士族阶层的不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这些阶层为基础,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史称“自由民权运动”。
运动可分两个阶段:1874~1881年是第一阶段,内容为召开国会,制定宪法。运动的领导人是些在中央受排斥的官员。1874年1月在明治政府任过参议的板垣退助和几个人一起,提出设立民选院的建议书,标志着运动的开始。1881年颁布天皇诏书,允诺十年后召开国会,制定宪法。1881~1889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准备参加未来的国会,成立了一些政党。1889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从钦定宪法的内容看,自由民权运动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果,终究立宪政治已开始。
使节团的欧美之行
1871年12月,政府派遣由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为特命全权副使,共48人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此次出访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向缔约国致以“聘向之礼”,并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二是参观、考察欧美各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以备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参考。
使节团首先赴美,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但受挫折,后到英国在此问题上同遭拒绝。1873年5~9月,使节团分批回国。虽然修约努力未获成功,但也有很大收获,主要有:第一,使节团认识到致富是治国的根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乃是致富的可靠途径。第二,使节团从考察中感到,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建立法制,在日本实行专制的集权主义统治。第三,认为在文化教育方面,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差距很大,有进行改革之必要。第四,使节团找到从小国走向大国之路,确立了“内治优先”的方针。第五,赞赏德国军事制度,主张学习德国的军事经验。通过这次出访,他们看到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他们的民族危机感,激发了学习西方、实现民族自强的决心。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用了不到5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200年左右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有:
外在因素:(1)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内部因素:(1)最直接的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化,所有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2)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到幕末时,参与倒幕的力量不仅有下层武士,而且一些财政状况恶化的将军和大名也加入其中。(3)根本性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殖产兴业,充分发挥国家干涉经济的作用,使日本在短期内实现了近代化;文明开化政策,这是明治维新成功和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条件;富国强兵,这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所以,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它开辟了日本历史的新纪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改革,日本得以“脱亚入欧”,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一跃成为对亚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侵略大国”,为其在20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打下了基础。但这次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不彻底的,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包括:1.政治上,虽然宣布废除封建特权,实行“四民平等”,但却实行华族制度,本质上是把幕藩体制下的封建等级身份制转化为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这意味着新的不平等。2.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引进西方模式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了新的经济问题。3.体制上,明治维新在家族制度、官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最终为日本向近代天皇制的过渡和形成创造了条件。4.意识形态上,既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或发展下来,保留和发展“武士道”的军国主义教育,使近代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合流并恶性滋长。由此走上了一条军事帝国主义道路,给被侵略国家和日本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时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但这场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三)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幕府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特别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悲惨命运,使日本的一些先进人士担忧祖国的前途,考虑国家的出路。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四)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崭露头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气、谋略和胆识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1827—1877),幕末、明治初期政治家、军事家。萨摩藩下级武士出身。自幼精文习武,青年时即开始政治生涯,最初追随萨摩藩主岛律齐彬,为公武合体奔走于江户、京都和各藩之间。稍后成为尊攘派,进而成为武力讨幕派领袖,为实现强藩联合倒幕和王政复古立下功勋。明治政府成立后任参与,戊辰战争中任东征军参谋,在指挥鸟羽、伏见之役和东北之役中屡建战功,后任参议、陆军大将、近卫都督和主持留守内阁时,支持废藩置县,积极推行改革兵制、振兴教育、发展近代农业以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措施。岩仓使节团回国后,1873年在关于派遣赴朝使节的争论中败于对手而辞去参议、近卫都督职务,仅保留正三位、陆军大将。下野归里后,协助鹿儿岛县令进行行政改革,并创立“私学校”和农场“吉野开垦社”。1877年鹿儿岛的私立学校学生及下级武士拥立西乡隆盛为统帅,举兵反抗政府。史称西南战争。西乡隆盛战败,自刃而死。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1852—1912),名睦仁,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天皇。孝明天皇之子,1860年被立为皇太子,1867年1月即位,倾向倒幕派,同年10月下达讨幕密诏,12月又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次年3月,发布“五条誓文”,幕府投降后,1868年4月在京都举行即位大礼。1868年9月,改元明治,建立一世一元制。第二年批准奉还版籍,迁都东京。接着,任用维新人士,推行了一系列维新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制定,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天皇总揽统治大权。1912年7月病逝,在位45年。在位期间,推行维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绝对专制政权,并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提高了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力加强对外侵略活动。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日俄战争,并在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推动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高杉晋作
高杉晋作(1839—1876),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出生于山口藩一个武士家庭,亦名春风,字畅夫,号东行,西海一狂生,楠树和谷梅之助等。拜吉田松阴为师,深受吉田松阴的顽强探索精神、反对幕府腐朽政治,以及学以致用的主张和教育平等的思想的影响。1859年,吉田松阴死于幕府狱中,这件事更加深了他对幕府政治的痛恨。1858年,晋作到江户幕府学校昌平潢去深造。他在写给长州藩家老益田弹正的信中阐述了富国强兵的主张,指出“富国之本在于节俭”,“富国之末在于国产”,“强兵之本在于统一人心”,“强兵之末在于使两州(周防和长门)之人学习洋术”。1860年,结婚,进入军舰教授所学习航海术。不久,他又到东北地方去游学,结交了很多有识之士,开阔了眼界。他开始提倡实学,热情地学习和传播洋学,开始迈上了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习的道路。1861年,成为江户藩邸的小姓役(侍从)。1862年,受山口藩主的委派,前往中国。6月初,抵达上海,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处于高潮中。在上海逗留的两个月里,他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观察中国形势。在高杉晋作的眼里,中国的风貌已荡然无存:港口里面外国商船穿梭竞逐,市街上外国商馆鳞次栉比,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只对外国人免费开放……他指出:“上海之势可谓大英属国矣”,“次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回国后,高杉晋作参加了席卷全国的攘夷运动。1863年1月31日,他亲率13人火烧正在江户品川御殿山施工的英国公使馆。1863年6月25日,长州藩尊攘派志士开炮袭击了通过下关海峡驶往长崎的美国商船“彭布罗克号”。接着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船舰。16日,美国军舰“怀俄明号”对长州藩炮台和军舰进行了报复性的猛烈攻击,击沉三艘长州军舰,并封锁了下关海峡。5天后,法国两艘军舰来到下关和长门之间的前田炮台前面发动攻击,约有250名法军士兵登陆,占领了多处炮台,并烧毁了沿途村庄。长州藩志士们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实力相差悬殊,损失严重。18日,长州藩起用高杉晋作,命其防守下关。19日,高杉晋作组织了奇兵队。奇兵队所有的服装、武器操练均效仿西欧各国,这是日本第一支新式军队。1864年,长州的奇兵队已达四千多人,有了一定的实力,并得到豪农豪商的支持。1864年9月5日,英美荷法四国舰队开始攻击下关,猛轰了三天,摧毁了全部炮台。长州军队虽然顽强战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9日,长州藩主派高杉晋作前往联合舰队签定了放弃攘夷的“下关条约”。在此之后,发生了第一次征长战争,长州藩在内外攻击下屈服于幕府,保守派掌握了藩政,倒幕派受到打击。1865年1~2月,高杉晋作在下关举兵,夺取了长州藩政权。此后,他和其他改革派志士一起,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如破除封建门阀和身份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材;改革军事制度,实行军备近代化;大搞开港贸易,发展工业等等,使长州藩作为“割据倒幕”基地而日益巩固和发展。1866年夏,在幕府发动的第二次征长战役中,指挥长州军队取得胜利。1867年5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下关,时年不足28岁。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1830—1878),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重臣。通称正助,后称一藏,号甲东。出身于萨摩藩鹿儿岛下加治屋町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属藩政改革派。庆应年间参加倒幕运动,成为倒幕派中心人物。曾与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领导建立萨长反幕联盟(1866),制定举兵讨幕计划(1867)。1868年第二次征长战争期间,萨摩藩拒绝出兵。为推进倒幕工作,大久保和西乡隆盛一起在朝廷、幕府、诸藩之间进行活动。1868年1月3日“王政复古”政变成功。维新政府成立后,1868年任参与,翌年任参议。明治四年(1871)6月任大藏卿。11月随从岩仓具视全权大使赴欧美考察。在德国,大久保对德国宰相俾斯麦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定回国按照德国模式经营国家。1873年5月回国就任参议,反对西乡隆盛等主张的“征韩论”。11月兼任内务卿,努力推行地税改革和殖产兴业政策,对外则侵略中国台湾,亲自到中国和清政府谈判台湾问题,逼迫清政府交付50万两赔款。1875年派遣军舰炮击朝鲜江华岛。1877年镇压西乡隆盛的叛乱。同年授予勋一等旭大授章,叙正三位,和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合称“明治维新三杰”。1878年5月14日,在东京纪尾井坂被不满士族岛田一郎等刺死。后刊有《大久保利通日记》二卷、《大久保利通文书》十卷。
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
(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
(2)到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1878年7月25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
(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败告终。
(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10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
(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于1894年7月16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
江华岛事件及江华条约的签订
19世纪70年代的朝鲜内部政局不稳,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1875年5月25日,日本政府派三艘军舰侵入釜山港,进行示威,接着又测量西海岸。9月20日,“云扬号”驶进朝鲜首都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然后派出小舰队,逼近江华岛草芝镇炮台。朝鲜海防军立即开炮,击退入侵之敌。“云扬号”以报复为名,击毁了江华岛对岸永宗岛上的炮台,史称此事件为江华岛事件。
1875年12月,日本政府任命黑田清隆和井上馨为特命全权正副办理大臣,率军舰六艘和3 000军队,以追究江华岛事件责任为名,往朝鲜兴师问罪。太政大臣指令黑田等,此举要以强迫朝鲜政府签订开港通商条约作为江华岛事件的赔偿为主要任务。朝鲜政府在炮舰威胁下,完全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约草案。1876年2月26日,在江华府签订了所谓的《日朝修好条约》亦称《江华条约》,主要内容是:(1)首先载明“朝鲜乃自主之邦,与日本保有平等之权”,意在否定中国与朝鲜的宗属关系。(2)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元山和仁川各港口,自由通商;(3)日本有在所开商港派驻领事的权利;(4)承认日本的领事裁判权等等。不难看出,这是一份典型的不平等条约,是《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复制品。《江华条约》是打开了朝鲜的国门,但日本以后的侵略行径远远超出条约中的条款。
3.学术观点
(一)明治维新的断限和分期
明治维新的断限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明治维新的断限存在1853~1877年说、1867~1868年说和1868~1873年说等不同说法。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界在明治维新的上限问题上基本取得一致,即1853年佩里叩关,而对于明治维新的下限却存在分歧。
①“1911年说”:万峰认为,大体上自1869~1911年,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终完成,这也是明治维新的下限。(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1894年说”:吕万和在《日英新约的签定和甲午战争的爆发》一文中提出这一观点,后来他又在《简论明治维新》一文中阐述了理由。(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③“1889年说”:汪森认为,到了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已经完成了把日本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武安隆等人认为,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国家体制的确立和明治维新运动的基本结束;王继麟也认为,从民主性和民族性角度考虑,明治维新只能划到1890年前后,因为此时日本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已经确立,国内基本矛盾和对外基本矛盾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明治维新的分期
①“两阶段”说:万峰认为,从佩里叩关到1868年为第一阶段,1869~1911年是明治维新的第二阶段,即资产阶级改革阶段。(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认为,从佩里来日到废藩置县为第一阶段,从1875年至1890年宪法颁布为第二阶段,即自由民主运动阶段,“资产阶级革命”的课题是在第二阶段提出来的。(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载《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②“三阶段”说:蒋立峰认为,明治维新可以分为准备阶段、革命阶段和改革阶段等三阶段。(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二)明治维新运动的性质和明治政权的性质
1.运动的性质
①“革命”说:传统上,我国学术界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说是一场不彻底的、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改革”说:郭宣霖在《日本明治维新性质问题的商榷》一文中提出了明治维新是一场变革的观点。樊元等人则明确提出:明治维新是与封建阶级妥协的资产阶级改革。万峰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认为,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明治维新过程中没有出现要求给予广大人民参政权利的运动。(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载《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说:蒋立峰认为,说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都不合适,前者只能包括1868年前后的短暂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时期,后者只能概括明治政府前20余年的主要活动,两者都没有把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包括进去。他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进一步、退两步的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或称为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2.政权的性质
①“联合专政”说:这是一种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又分两种。一种认为明治政权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另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可以附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一类之中,即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吕万和认为,把明治政权说成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或是资产阶级地主专政的提法含混不清,不能表达明治政权的本质,他认为明治政权是带封建性的特权大资产阶级专政。(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③蒋立峰认为,“明治政府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到1890年前后已使以近代天皇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政权转变为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政权,或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权、封建资产阶级政权。(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三)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
万峰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了倒幕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国内方面,倒幕派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倒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国际方面,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使列强无力顾及日本,客观了支持了日本的倒幕运动,同时,西方列强也力图使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前哨”,从而使日本倒幕运动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李家桂、许永璋著文分析了倒幕运动成功的五个原因:1.幕府的垮台在19世纪中期是大势所趋。因为当时广大人民同幕府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扫除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摆脱封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改变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维护民族独立等等,都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实行变革。2.人民群众的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3.资产阶级化的武士起了领导作用。4.斗争手段和斗争策略的得当。倒幕派打出“尊王”的旗帜,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5.国际环境有利。伊文成著文认为,明治维新前的革命形势,既表现在倒幕派势力的日益壮大,又表现在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日趋高涨,而且后者一直是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动力。
4.图画说明
《八幡制铁所》
本图中展示的是八幡制铁所的熔铁炉,八幡制铁所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利用中国赔款建造的官营钢铁厂,建于1897年。1908年,八幡制铁所的钢材产量占日本总产量的71%,占总供给量(含输入钢材)的43%。八幡制铁所用的铁矿来自中国和朝鲜,据统计,1908~1915年间,日本每年仅从中国大冶铁矿就要运走6~7万吨铁砂供应八幡制铁所。1938年八幡制铁所变为“日本制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盟军肢解。1970年3月八幡制铁公司和富士制铁公司合并,成立了新日本制铁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
《宪法颁布》
1889年2月11日,这一天是日本传统的纪元节,明治政府选在这一天举行发布宪法的盛大典礼,在日本皇宫丰明殿里,举行了天皇颁赐宪法的仪式,百官肃立,钟声荡漾。本图正反映了这一场面。图中日本百官一身西式服装,但他们的神态仍然是对天皇的绝对服从,反映了这部宪法的特点。
《1876年建的一所日本新式学校》
这是位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所小学校,建于1876年,是一幢西洋式建筑。
《鹿鸣馆》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舞蹈、宴会来招待欧美的宾客和使节,使对外谈判的条约,像关税、制外法权等种种不平等条约得到改正,同时也向西洋各国显现日本文化的高水准,实现“脱亚入欧”,1883年11月28日,在东京内幸町建成的这座占地1 330平方米、2层砖结构的豪华建筑,取名“鹿鸣馆”。建筑费用约合现在的40亿日元,“鹿鸣”来自中国《诗经·小雅》的篇名。鹿鸣馆开馆这一天,600名淑女绅士云集,热烈空前。之后每日车水马龙,来到这里的政府高官和夫人们穿着最流行的欧美服装,对社会的欧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45年,鹿鸣馆在大火中烧毁。
5.参考书目
著作及部分作品简介
《日本近代化研究》,吴廷璆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世界通史》(第二编),王斯德主编,李宏图、沐涛、王春来、卢海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本书是介绍明治维新历史的一本专著,利用了日本战前出版的史料和战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出版的最新史料,吸取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明治维新这一日本近代历史上的成功变革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每个事件和人物在准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
《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李玉、汤重南、林振江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版。
本书探讨的是中国学者对日本史研究的历史,叙述时限上至古代,下至1996年,分总论和分论。在分论中,按历史的发展顺序,重点评价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问题的研究,即围绕一个问题介绍和评述与此问题相关的代表性论著及代表性观点。了解最近的相关学术动态。
《简明日本史》,【日】依田憙家著,卞立强、李天工、雷慧英译,卞立强校,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详述江户时期到现代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于各种典章制度都扼要叙述,文字简明易懂,特别是书中采用不少图表帮助说明问题。既节省了文字,又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论文
张伟:《试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载于《枣庄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孙艺:《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比较》,载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1期。
高培军、邢林:《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载于《临沂师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于桂琴:《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载于《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12期。
黄晓红:《日本明治维新史研究概述》,载于《历史教学》2001年第7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范围是?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谁知道哪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课文音频下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有没有人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的全部mp3歌曲(或曲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冀教版)的课本哪里可以买到?我在广州 今年9月是不是河北省开始换新教材?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 有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的音乐在哪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哪能看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 第四课天山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磁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地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 哪里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