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蜂糖的作用与功效:星云大师《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5:25:08

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09/05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场所,对外一向是不开放的,故一般人对禅堂都有一股神秘感。

禅堂的建筑通常长有六丈至十丈、宽四丈至八丈不等,不过依参禅人数的多寡(有时多至四百人)而有大小。也有供给短期精进禅坐的禅堂,或是只容一个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在僻远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场所。

禅堂的大小、简陋与否、地点的远近,在禅者的心目中是没有分别的,因一入禅境,三千世界的宽广就在当下。自古以来,多少的禅者在禅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见自我的本性,而成为一代人天师范,“禅堂”之功实不可没。

禅堂设备就像我们现在讲演的地方不设窗户,是封闭式的,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讲堂有好的冷气及通风设备。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故禅堂不设窗户,主要是让参禅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随着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别妄念,否则就失去参禅的意义了。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据闻过去其山门只能进去不能出来,除非你的功夫能跃过那四周的高墙,否则不能走出山门。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能够跳越出此高墙,出了山门才不会丢了少林寺的颜面,故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样的,禅堂的四周虽非高墙,但却封闭,主要是不让外界的污染、妄想、烦恼带到禅堂里来。禅师们一再要警诫初学者,一进禅堂就要将外面的、过去的一切放在禅堂外,好好安身的在心上下功夫。

禅堂通常有两个门,正门写着“正法眼藏”,后门通称方便门,是供禅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时要将禅门的帘子放下来,帘子一放下,就不可以进出、走动,或有音声,尤其是止静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就静下来,在寂静的气氛下,你会感受到禅的气息。

今天要和各位介绍的是“禅堂的生活与清规”,我分四点来说明:

一.禅宗的法物与道场 

在禅门,每个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要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带给我们的困扰、烦恼也就越多。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件。然社会上的人士,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穿旗袍呢?还是穿洋装?穿红色的呢?还是黄色、蓝色的呢?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择也就没有烦恼。

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东西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也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实在禅师们用的物质虽少,但他内心中却拥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平常生活,衣单两斤半,若是外出云游的禅者、云水僧,他可以拥有十八样的东西,叫“头陀十八物”:

1.杨柳枝:我们现在早上刷牙用牙膏、牙刷,禅师们是用杨柳枝来刷牙漱口的。用牙膏、牙刷,口腔的疾病很多,用杨柳枝漱口、刷牙,牙齿却很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储备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杂碎衣、法衣、二十五条衣。二是郁多罗僧,又名上衣、七衣、入众衣。三是安陀会,又名中衣、宿衣、内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禅者走到什么地方,随时可以把坐具摊开,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称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就是相等于现在所说的肥皂粉、肥皂。在过去没有肥皂粉的时代,澡豆是一种清洁剂。

5.钵:是出家人吃饭的用具。出家人拿着钵向信徒化缘食物,就称“托钵乞食”。

6.瓶:是装水的用具。

7.香炉:香炉不仅是用来烧香、供佛,在各处行脚,山林水边一炷香,也有驱除蚊虫的作用。

8.滤水囊:滤水囊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壶、热水瓶,过去的禅者参访游学时,有了一个滤水囊,所使用的水,会更加卫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是用来除草,紧急时也可以防止坏人的侵犯。

11.锡杖:出家人拿锡杖是用来防身的。

12.奁:镜匣子。

13.镊子:镊东西的镊子。

14.经书、律书。

15.佛像。

16.菩萨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绳床:有时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湿,几根绳子从这一棵树套到那一棵树上,就可以在上面睡觉了,所以有绳床。

现在我们一般到户外活动、到各处旅行,乃至于登山,都必须装备齐全。这根源可以说是从过去禅师们参访、云游慢慢承袭下来。

个人用的是头陀十八物,如团体所居之禅堂,里面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钟板、木鱼。

“钟”,谈到禅堂的报钟,有所谓“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实非常有意义。

“板”,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几年前,法国有两位汉学家,到我们台湾来,由高雄师范学院院长薛光祖先生陪同到佛光山来,就是为了研究为什么寺院的板声,这里要打一下?那里要打三下?我很荣幸从小就生长在丛林的禅堂里,我告诉他真正的“板”的意义。

古时没有时钟,是以“更”来衡量时间。一更、二更......五更天亮等。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开大静”。打一下“哆!”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等到通报了以后,打两下“哆!哆!”表示结束。到了早晨约三时左右,要到大寮(厨房)去叫醒水头烧水,饭头煮饭,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来准备;约四时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这是要全寺大众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后,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报钟。从一板到五板就是这样轮转。

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钟、板,是禅门的号令,为什么用木头做成鱼的形态?尤其是诵经时敲打木鱼,佛教重慈悲,为什么要敲打鱼头?不是太残忍了吗?鱼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禅者要用功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钟板上面,书写“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时时警惕参禅的人珍惜光阴。

禅堂里最重要的领导者,在佛门称作“维那”,其座位旁有个小牌子,写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就是说在禅堂,大家修行规矩、法则,都靠维那领导,所谓大家的慧命,维那应好好维护,否则执行不力,那就是维那的罪过了。

另外,禅堂里还有一样非常引人关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好多等级──

1.“警策”香板:是用来勉励大家的。

2.“巡香”香板:是用来巡查坐禅昏沉的人。

3.“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纠察等执行。

4.“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除此之外,有的信徒还爱请赐香板(打香板),来消除业障,为自己增加力量。

“香板”的使用在禅宗流传时间上并不久。清朝雍正皇帝,非常怀念昔时的国师──玉琳国师,得知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国师的弟子,就把他召到朝中,问他的禅功如何?他回答皇帝,他很惭愧,对于禅没有什么成就。

皇帝:‘你啊!一代的国师,怎么会有你这么没有出息的后人?限你在一个礼拜之内开悟?如果在一个礼拜之内不开悟,我这把宝剑就要来杀你。’

以后每天,卫士就在禅堂外,摆一摆,摇一摇这口宝剑说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国师的弟子苦心想:我这一条小命今天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终于开悟了。

原来,他抢了卫士手中的宝剑,把雍正找来对他说:‘究竟是你要我的头?还是我要你的头?’雍正一听,内心很高兴,如果不是开悟,谁有这么大的口气?雍正也是一个禅家,对禅有莫大的期许。

故禅门的禅堂,无论是封闭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让一个有心参禅、悟道者,能有个悟处。

二.禅者的话头与成就 

一个参禅的人,总要提起话头来参,“话头”,对于学禅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

所谓“参话头”,主要就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的掌握住,在这话头回心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语义的话头;一种是无意义语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

‘狗子有佛性也无?’

‘我们无梦无想的时候,主人公何在?’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念佛是谁?’

‘念佛是我,我又是谁?’

‘谁叫我们每天驮个尸体东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所谓参话头就是要一直这样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奇,啊!那感觉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参话头”大都是禅师给我们提起,给我们启示,有时,禅师把话头提起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龙牙禅师参临济禅师时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临济:‘与我拿禅板来。’

后来龙牙禅师又去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翠微:‘与我拿蒲团来!’

这种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在禅者的心里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禅师参净慧禅师时问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净慧:‘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许多不合理,但在禅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统一了,把时空调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众生都一体化了,没有你我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

善慧大士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傅大士,有一首诗道: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首偈语若是给现在国文老师看,一定不通,为什么呢?既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既是步行,怎么还会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过,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们常把世界万有本体和现象之间、你我之间,划分了界线,宇宙间有了这一界限,会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疮百孔。而禅者他能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无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消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静坐?如何参话头呢?我们在家里的床上、地板上、沙发上,坐下来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统一,这叫参话头。如同猫要捕捉老鼠时,目不转睛、四脚贴地、身毛都竖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参话头就是要用这样的心力!

琅琊禅师有一女弟子,问琅琊禅师如何参话头?琅琊禅师道:‘你就参一句“随他去”吧!’

这女弟子听后,行之不退。有一天,有人告诉她:

‘喂!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戏、喝酒了!’

‘随他去吧!’

又有人跟她讲:‘唉呀!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东西。’

‘随他去吧!’

如果我们听了她这样的回答,一定会替她着急,这种事怎可说随他去呢?

有一天,她和丈夫在炸油条,“吱!”一声响,悟道了。她静静的离开锅边,丈夫叫道:‘喂!喂!你怎么走开呢?’

她答道:‘随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疯了呢?锅子的油正热着,怎么能“随他去”呢?’

我们看到这位太太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她一句“随他去吧!”在世间上都能消遥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偶而看到两个人在那交头接耳,你不必以为他们是在那讲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随他去吧!”看到别人有好处,也不必嫉妒,“随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卧中,待人处事上,能好好运用这一句“随他去!”不必参禅悟道,日子也会很好过的。

三.丛林的制度与清规 

丛林的制度是非常民 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职,有管生活的、有管礼仪的、有管法务的,如:维那为规矩之纲领;典座为资生之主管,负责调理饮食;香灯负责佛殿的清洁与事务;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一样,常住会依各人的性向给予安排其职位,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禅林风范。

月潭禅师曾云,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够广度众生、广结善缘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弘法度众,但能维护寺院、保护道场,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众,又不能保护道场,只知道吃饭、睡觉,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又,峨山禅师也说出家分--

1.能够经得起犍鎚的棒喝、打骂,受得了委屈打击,种种苦难,都很坚强,这是上等的出家人。

2.虽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过对他好,他会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这是中等的出家人。

3.丝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会怨恨、不满足,常常在你对我好,他对我不好的比较下过日子,没有禅悦,没有法喜,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实峨山禅师的论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众,我们的社会、国家、公司、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衡量,是上等根性?还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对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们可以用此种方式来测试我们身边的人,来欣赏众生的百相。

禅宗丛林内的一切都很平等的,我们从它各种的名词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要请大家吃饭,叫“普请”。

堂主老师要说法开示了,叫“普说”。

客堂下令要工作劳作了,叫“普坡”。

常住慰劳大众要吃茶了,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样对待了。丛林除此之外,还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见解上、语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无高下的。

禅宗不像律宗的戒律那么繁琐,它的规矩很简单且有序,比如有的禅堂标示着参禅之规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亵渎三宝。

3.不破坏禅堂团体。

4.不违犯刑事罪行(即杀、盗、淫、掳)。

5.不宣说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禅师也有“丛林二十条规定”:

丛林以无事为兴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上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这些都是禅林一些重要的规矩与目标。

四.禅门的生活与修持 

一个禅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之间,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路的时候,如风一样的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要如钟一样的平稳、庄严;站立时,如松树般的笔直;睡觉时,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个弓。有偈语描述禅师们之风范,深得其趣--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愧佛门作禅僧”

念佛的音声如流水一样,慢慢的诵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队,整齐划一;合掌于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时,头上好像顶着一盘油,精神饱满。昔时中国宫中的嫔妃,乃至现在的世界小姐、中国小姐,也是头上顶着东西来训练其丰姿、仪表,禅者们的威仪也是如此的注重。

再说到禅者的走路,都必须瞻前顾后,轻轻移步,看东西时绝不东张西望,只是左右回视的半展眸,其威仪动静经常保持庄重。

当然也有些不修边幅的禅者,不为人间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禅师,经常是衣衫褴褛、鼻涕挂在嘴边,提醒他鼻涕要流下来,快擦掉,他还回答:

‘我才没有时间为那个俗汉拭鼻涕哪里!’

有一次,皇帝请他入朝相见,法融禅师拒绝了,并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生死无虑,吾复何忧。”

他的意思是说,世间的一切事情难以预料,不像我们禅者山林水边、卧藤底下、树下,拿个石头当枕头仍睡得安闲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还羡慕什么王侯呢?生死对我而言我都不在意了,还有什么值得我挂虑、忧愁的呢?

禅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来形容--

“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

 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禅者们所拥有的衣物,加起来才不过二斤半重,洗脸所使用的水,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可谓极尽简朴、惜福,吃饭前,要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吃饭时,要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些都是禅者法身慧命、办道修业而接受供养、受食的态度及修持。

平常我们吃饭,不但要美味可口,还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贪得无厌,不喜欢吃的就极端挑剔拣择。而禅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欢而不吃,只为了疗养色身好用功办道。在他们心中,纵使“终日吃饭也未曾咬着一粒米”的自在无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归纳禅门生活的要点,不外乎--

1.忍辱(从忍辱中去除无明)

2.作务(从作务中来培福报)

3.修福(从修福中增长智能)

4.感恩(从感恩中获得快乐)

5.参禅(从参禅中解脱自在)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天逢人都告诉对方:‘快乐啊!快乐啊!我好快乐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里,几乎要灭顶,他仍无惧的微笑着。可是到了年老卧病在床时,每天却喊着:‘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听到后,就对他说道:

‘你不能老是这样的喊痛苦呀!想当年你掉到水里,几乎灭顶,都不怕,怎么现在老了、病了,却老是在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里去了?’

昙照:‘你看我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还是喊快乐好呢?’

其实昙照禅师他觉悟的境界,不是喊快乐或喊痛苦来代表,他之所以喊“快乐!快乐!”是要大家珍惜光阴;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无常的可怕!

最后,禅师怎样修行?我举一位禅师悟道的经过作一个结束。

有一位非常护持佛法的老婆婆,供养一位禅师参禅修道,一供养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这个禅师的修行如何,就叫她长得非常漂亮的孙女送饭去给禅师,并吩咐孙女,当饭菜送到时,就一把抱住禅师,看禅师说了什么话,回去告诉她。

孙女到禅师的住处,依照祖母的吩咐,将饭菜放下后,就抱住禅师,那位禅师则一动也不动的,冷冷说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意思是说,像我这个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样,在寒崖的地方,经过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间的是非、美色、酒色财气......都影响不了我,我热不起来了。

孙女回来把这两句话告诉了祖母。

老婆婆一听,非常失望的说道:‘没想到我二十年来竟供养了一个自了汉!’一气之下就把禅师赶走,并烧掉了禅师修行的茅屋。

禅师修行不光为自己,一定要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大热忱来对待众生,不可做了自私的自了汉,故在修持上,我们要--

1.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2.自我更新,不断进化,

3.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4.自我离相,不计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