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胺酯和泰尔丝哪个好:言恭达参加在美国联合国总部举行的首届中文日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50:35
2010-12-5 9:23:19  作者:倪宁宁   来源:国际艺术界
联合国首届中国日是11月1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活动的目的是推动联合国系统内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6种官方语言(英、法、俄、中文、西班牙、阿拉伯)的平等使用。选择书法作为此次活动的主体项目,是由中国文字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和其他6种官方语言不同,中文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沟通工具,而且书写中文的书法还是一门艺术。而艺术从来都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联合国总部,言恭达对此体会颇深。

言恭达把在联合国的这次展览,看得比以前任何展览都重,他知道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形象”

在言恭达看来,做慈善与书法并不矛盾 快报记者 辛一 摄
11月12日,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中国古典诗词朗诵、汉字起源与发展讲座、外国人学中文,活动举办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著名书法家言恭达的书法特展。作为活动的主体项目,言恭达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出了中国文字的形式美,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这不是我的个人书法展,而是一次为国家争取荣誉的外交活动。”这次从书法到外交“跨界”的特殊经历,让言恭达对中国书法的现实与未来有了新的认识。而在此之前,言恭达的两幅分别书写奥运与世博的经典大草长卷,已经为他在书法界赢得了持久的声誉。
“走近书法,就是走近中国”
“我还在倒时差。”这是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带给言恭达的苦恼,但是这次“跨界”经历带给他的更多的是对书法现实和未来的思考。熟悉言恭达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为书法“把脉”的人,他是中国书协和江苏省文联的副主席,但这倒不是出自什么“领导思维”。喜欢思考“大事”,是因为书法创作与理论,对言恭达来说同样重要。
言恭达是在活动举办两个月前,得知自己的“任务”的。他非常认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交代的“这是一次为国家争取荣誉的外交活动”的说法。言恭达为此次特展,作了精心的准备。此次展出的作品一共24件,在内容上分为3类:一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比如大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篆《大德必寿》、小草《礼记·礼运篇》;二是弘扬国家民族精神的,比如大草《中华世纪坛赋》节录;三是抒怀的自作诗,比如隶书《贺新春》、《庆香港回归十周年》。言恭达说,“这次作品是代表中国,自然要代表中国的精气神。”
虽然活动只有一天时间,但是进行得非常成功,前来参观的联合国人员络绎不绝,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让参观的人流连忘返。参观之余很多人都会主动向言恭达请教。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日本办过书法展。”言恭达表示,以前的个展与这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次我是代表中国,在这个特殊的场合,走近书法,就是走近了中国。”
为什么是言恭达
选择书法作为中文日活动的主体项目很自然,其实选择言恭达作为中国书法的代表也很自然。这次中文日的主办者是联合国新闻部和中文处,协办者是中国书会和美中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与协办者中有许多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内行。他们了解中国艺术,对中国书法的现状也很了解。
不能简单地说言恭达是现阶段中国书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近年来,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足以进入中文日主办者们的视野。言恭达在书法上涉猎广泛,篆、隶、草都有很深的造诣,大草上的成就有目共睹。2008年他创作了奥运长卷大草书《何振梁在莫斯科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陈述演讲》;今年他又创作了长25米的大草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胡锦涛在欢迎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贵宾宴会上的祝酒词》。这两幅大草长卷,不仅都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书法艺术内容与形式在时代创新的有效尝试。它承载着当下时空的许多元素,如白话文、现代口语叙述方式、全球文化背景和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等,这与一般意义上书写的唐诗宋词、古文辞赋有着很大不同,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两幅作品为言恭达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而这两幅作品分别被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也证明了它们的价值。
言恭达不是一个蜷缩在书斋里的书法家,不是一个时代的隐者,相反,他主张书法艺术与时代与生活融合和接轨。“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在言恭达看来一个远离时代的“书者”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书法不单单是线条的艺术,与之相比,我更注重书法艺术的时代内涵。”这句话对言恭达来说,不是一句漂亮的教条,这句话已经融入他的艺术实践中。正是这种介入生活的态度,使得言恭达的作品有着很高的“曝光度”,而这种很高的“曝光度”带来的是与之成正比的“美誉度”。
在这种情形下,当大洋彼岸的中文日活动主办者想要寻找一位中国书法家代表时,他们首先想到并且选择言恭达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半本《草字汇》成为书法起点
与鲁迅提出的“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一样,言恭达信奉“为人生的书法”,这不是应景式地简单继承,而是源于生活的积累与对生活的思考。
1948年,言恭达出生于常熟的书画世家,父亲的书画在当地已有名气。但是这个家庭接受的却是“科学救国”的教育。言恭达在家排行老四,姐弟5人中,他的兄、姐3人在大学念的都是理工科专业,教授级职称,都享受国务院津贴。如果不出意外,他和弟弟也将和他们的兄、姐一样成为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与“总工程师”。但是意外发生了。
1966年,“文革”爆发,国家取消了高考。1966年高中毕业的言恭达,失去了考大学的权利。他不得不和弟弟一道去农村插队落户。而在此期间的一段特殊经历,使得言恭达兄弟走近了书画,并且成为了他们一生的事业追求。
在沙家浜插队时,有一年冬天,生产队组织人去上海运货。货就是猪饲料酱糟。“冰天雪地,我们带着船就出发了。”言恭达说,从常熟出发时船是空的,回来时则装满了酱糟。船行进的动力不是靠桨划,而是靠人拉。也就是拉纤。他们就像三峡的纤夫一样,在岸边,把船拉到上海,然后再拉回沙家浜。一只船上三个人。出发时,除了带上煮饭的大米之外,就是仅在黄渡买了一毛五分钱一斤的咸带鱼。“一毛五分钱菜金,我们吃了11天。”
“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插队生活让言恭达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也让他鬼使神差地爱上了书画。
也就是那次11天的拉纤,一路上言恭达就拿着借来的半本《草字汇》背诵。“那个年代,没有文学作品看,文学作品都变成了大毒草,我就拿书法工具书来看。”
“就是把每个字都背下来。”言恭达说,那11天可以说是他学书生涯中最心酸的记录。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带给他的,很难说是书法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书法。对他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人的选择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生活。人是活在生活中的。
即便日后有了自己漂亮的书房,可以自由地摆弄笔墨,言恭达始终认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落在宣纸上的那些线条,它所表达的也不仅仅是一瞬间的激情或闲情逸致。每一幅有价值的作品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从生活中来的活生生的人。
慈善,有能力就应该去做
用百度搜索言恭达的名字,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打开的页面上,你可以了解到两个言恭达。一个是作为书法艺术家的言恭达,一个是作为慈善家的言恭达。
他为汶川地震赈灾捐款120万元;他为玉树地震赈灾捐款50万元;他为江苏体育发展基金捐款30万元;他为南京慈善总会捐赠建立“言恭达百万慈善基金”;他为江苏省唯一的一所孤儿学校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筹划捐资125万元作为首期5年200名孤儿生活费救助;他为全国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捐款60万元。
言恭达对快报记者表示,今后他要做两件事,一是在书法艺术上,强化自己的风格,更多地创作出体现时代的人文精神的精品。还有一件事就是,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公益慈善事业,实现自己一生的承诺。
“我必须这么做,一个艺术家要有悲悯情怀。”言恭达说,过去艺术家们没有条件做慈善,“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艺术市场,林散之先生一幅4尺的对开作品,收购价近15元;沙曼翁先生和费新我先生是10元,他们没有条件做慈善;今天呢,今天我们同样尺幅的作品,可以到两三万元。”言恭达说,当下作品的价格绝不能看成我们有多少本事,这是时代给予的。在我们有能力时,应该尽可能地回馈这个时代,回馈社会。
不讳言做“历史人物”
言恭达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平时做管理工作时也是细致入微,对同事关怀、关心有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写出了奔放不羁的大草的人。而大草是所有书法艺术形式中最自由的一种。
言恭达自言是个十分理性的人,但是不缺乏激情。“我的特点是借用傅抱石先生所说的‘大胆入笔,细心收拾’。”言恭达说,对于一幅尺寸足够大的大草作品,他书写的原则是理性把握全局,感性处理局部。
上个世纪80年代,言恭达主攻篆隶,90年代始攻大草,各种书体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 “以篆籀笔法入草”和“以草意书篆”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和历史上大师们的笔法进行了超越时空的对接。
当下很多人推崇言恭达的书法有大师风范,每当这个时候,言恭达总是谦虚地推辞,“哪有那么多大师啊,称我是名家已经是足够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外表谦和的言恭达有他不为人知的“性格”一面。“我当然要穷一生之力追求传世之作,成为历史人物。”言恭达说他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孤傲、自信的一面。
作为江苏省文艺界的领导,言恭达平时各类事务繁忙,他对书艺的追求,主要都安排在下班后和节假日。每天晚上,言恭达都会准时站在书桌前。
一盏孤灯、一张宣纸、手中的笔,心中的字,这个时候,言恭达心无旁骛地与古人对话,把时代脉搏;这个时候,他正在靠近他所说的“历史人物”。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与他所推崇的怀素、张旭、黄庭坚们靠得最近,谈得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