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几月份种: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0:28

有效教学讲座三之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方法)

1、聚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原作者:界中网络   时间:2008-4-16

我们学校结合校情,立足校本,率先在七年级推进杜郎口课堂模式,现简述于后,旨在抛砖引玉。

    1。1、开好三个会,搞好业务培训,立足改革课堂教学。

   ⑴是领导班子会。①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介绍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认真研讨我们学校目前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状况,确立“改是势在必行”、“大上质量必须改革我校现有的课堂教学现状”、“改就要朝着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去探索”这样一些观念。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保证改革课堂教学的思路不在领导层内部出现不和谐局面。

⑵是教师会。①通过理论培训,观看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学习和解读杜郎口教改经验总结文章,人手一册《有效教学》研修教材,结合实地去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的印象与体会,与全体教学人员共谋学校发展之本,聚焦课堂,着力推进课改之路,意图能够实现本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在课型结构、学习主体、学习方法、探究主权等方面的自由权还给学生。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任何教学设计安排、任何教材的变革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学习的质量、学习的灵动并非完全是教师给予的,往往是建立在学生现实学习起点之上,这个起点既包括知识的积累的起点,也包括生活经验、实践经验的起点。③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这样的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激情,从而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升华学习质量,20余位赴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的老师如是说。

⑶是学生会。①在七年级七个班级分别同时召开杜郎口学校的教改成果宣讲会,然后组织他们观看杜郎口中学教学实况录像。从理论到感性,使他们了解课堂改革的轮廓,接着就讲解我校要实施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导学—自学—互动—展示—检测—启思”。②让学生了解课堂改革过程中(或者说是各个环节中)自己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还有哪些需要做?一句话,就是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⑷搞好一个培训。①主要是对老师的理念培训,我们把杜郎口中学的材料印发给每一位教师,为每位老师购置一册《有效教学》教材,并在杜郎口中学购买了一套有效指导用书。②对七年级全体教师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培训,强化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杜绝无准备、放羊式的课。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启发者。

    1。2、营造氛围,从形似逐渐走入神似。

    ⑴学校为七年级各班级内四面布置上大小不一的黑板,将班级学生的坐位,根据起点成绩的好差搭配。①重新分成6—8人一组,分别对口就坐,选定学习组长,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小黑板。②要求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固定的黑板上,写上一句有启发性的格言、格言警句或奋斗目标,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布置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包括班级的名字、奋斗目标、班主任、老师寄语、班长寄语、学习标兵、文化角等)。

    ⑵讲究集体备课的实效性。①实施杜郎口课堂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显著增强,为了把教师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强势推进集体备课,我们把备课任务进行分解,按章节或每一篇课文落实到人,主备人进行备课,一律是详案。②利用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学科组对教案按教材顺序进行研讨修订,然后再由主备人根据研讨结果进一步完善备课,打印成学科组人手一份,再由主备人试教。③同学科全部参与听课,根据授课效果,其他同志再进行二次备课,真正备出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案来。④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学校每周对全校各学科都安排专门的研讨时间来完善这项工作。⑤教务处的五认真周检查,着重检查每课时的“导学案”和“检测案”,看这两份教案能不能体现“导”的功能和“测”的示范效果,避免“假冒伪劣产品”。

    ⑶课堂教学是教改的落脚点,也直接关系教改的成败。我校七年级课堂的基本步骤分为六步:

   ①导演。就是紧紧围绕课前教师发给学生的“导学案”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领悟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同时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回答,答错了或答得不全面的由其他学生(一个或多个学生)再补充,如果全班学生对同一问题都不能完整解读出来,就进入第二环节。

   ②自学。这一过程,既是全面提高的过程,也是有侧重点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体悟、自主研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整理、消化、巩固导学案中涉及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没有解决的共性问题。

   ③互动。就是互相交流的过程。首先是对学生通过自学、互相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难题,不能无休止地在课堂上拖下去,这时的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交给学生科学的答案,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或者对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生成性问题,如没有其他学生及时提出,教师也很有必要点评一下,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伟大。

    ④展示。学生主体作用还表现在课堂上用一定时间到自己的黑板上演示操作所学的例题、习题,并做好解答思路的汇报,向老师、同学展示自我。展示的内容视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境的需要而定,没有固定要求。

    ⑤检测。这是师生共同了解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检测内容带有总结性和延伸性。但一定要保证要有大多数学生要优秀,如果没有这样的效果,说明“检测案”脱离“导学案”实际,或者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减少。这是不成功的课。对课堂检测批阅方法没有统一的要求。各班都选定了学习帮扶对子,一般来讲,无论是学生展示环节中的解答或表演,还是检测,都由学习组小老师批阅,小老师自己则由老师或老师指定人员批阅。批阅后的评点仍由学生实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感到时间充裕也可自己批阅,亲自点评。点评内容要求是重难点和热点、疑点问题。

    第⑥启思。教师在点评过程中,为了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有意放了一个“包袱”,启发学生思考。这是启思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就是学生经过几个自学环节的锻造,从中思考感悟到更深一层的问题,提出来,启发其他同学思考,有时也启发教师要利用课后时间去检索或研究。真正实现学然后知用,教然后立目标的境界。让师生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作进一步的探索。

    1。3、效果初析。

    ⑴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显著增强;

    ⑵学生课堂合作研讨的频率高;

    ⑶课堂上师生平等,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方法、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⑷这种课型范式,学生得到的多,是最大的受益者,实现了教学的真谛;

    ⑸教师一直是课堂的引领者、点评者。驾驭这种课堂的教师自身水平真的要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否则,常被学生“逼”得喘不过气来;

    ⑹哪些学生学得怎样,能在课堂上马上反馈,便于教师及时应对,调整教学策略,便于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利于中差生的发展。

2、教学案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就像贾校长说的那样,现在我们教师对学案的理解和操作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由原来思想的懵懂到现在思路的清晰。知道了如何设计学案的梯度和学案使用的灵活性。如果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特点,认真设计教学案。

2.1、什么是教学案。

⑴教学案由“三案”组成.首先是学生的学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然后写课堂教学教案.最后写教学反思教案(包括课堂反馈信息).“三案合一”则是教学案,写好一节教学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⑵教学案与我校的“两先两后”学习方法是紧密相吻合的.课前引导是学案,把握课堂是教案,改进错施在反思。

⑶教案应充分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为此我们英语教师制定了英语教案的备写特点.重点突出“问题预设”、“知识铺垫”、“教材解读”,及“考点、易错点”、“小结”、“教学后记”几个方面来计教案。

①以往的教学主要注重教师如何教,写好教案就行了,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这一重要环节,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②做到防范于未然, 预设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中会遇到的问题.然后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铺设台阶.让学生踏着步步阶梯由已知知识走向未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探索,详细解读教材中的重难点,.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将牵扯到本课知识点的易错点,逐个例出,提高警惕,链接中考考点时刻为中考备战.

③我们主要把学案设计成翻译重点短语和重点句型,以及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等形式。将“学案”印好,课前发给学生,发“学案”之前也可先介绍一下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如有必要,也可先教学几个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但不宜把全部生词教给学生,要留一部分让学生在预习时去猜测,以达到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

⑷教学案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合作机制引进教学过程,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⑸为了提高课堂的效果,达到“堂清”的目的,就需要学生做好有效地预习。学生可以先跟读磁带,正确的熟读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①预习课文后,然后根据要求完成学案,由于学案习题设置等思维训练有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学案设计成不同梯队的学生使用,既让中游生吃好,也要让有生吃饱。

②在设计学案时,明确了不同学生所做的题目,是学案教学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2.2、教学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对策。

⑴教学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一段时间的操作实践来看,教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时间,朝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想课堂迈出一大步.但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

①在知识铺垫的过程中,尽管教师做乐一定的努力,但知识难易程度还是挺难把握,因为学优生和学困之间存在的差距. 有时候还是出现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

②教材解度的深浅度难把握. 这本英语教材展示的知识点不多,需要教师扩充教学内容,教师在扩充时深浅度难以把握。

③学生在家完成情况. 二班学生,都是走读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所以学生的学案完成的质量不高。

④如何做到学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讲解.

⑤课后的反馈检查等. 教学案有时候课后收上来,可是教师有不能保证准时批改,课后学生还要把学案作为复习资料来用

⑵纠正教学案在操作中诸多问题的对策。针对以上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部分问题已经实施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如:

①学案的检查,就是通过调动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来完成的.学案在家的完成情况监督主要通过与家长保持联系实现,并定时抽查.

②针对知识铺垫和教材解读中习题的难易程度的把握,主要通过同学科集体备课来决定.

③在二班我实行分组制. A组的同学可选做基础知识.B组和C组的同学则需要必做.

2.3、教学案使用的效果。

⑴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得到主动发展。由于“教学案”的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

①它给全体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和主动探索信息及利用信息自主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②通过“教学案,教学,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待老师“奉送真理”,而是创造性地精心自主探索。

③在“学”中“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种迥异于缺乏引导的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形成,从而使每个学生得以在“自主发展”中塑造自尊、自重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健康人格。

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学案”的使用调动了学生预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学习目标,每堂课的教学,学生都能有备而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

①陈鹏、李兴、裴文琪等同学,原来都不愿意预习功课,问他们为什么不预习,他们总回答没什么好预习,不喜欢预习,由于预习不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②“教学案”使用后,这些同学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预习积极性很高,能按“学案”中设计的内容自觉地提前学习,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上发言积极了。

③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堂堂清,课堂不欠帐,同学们学习乐趣增加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其中:陈朋、申兆薇、张蒙蒙等同学这次模拟考试的成绩都达到了优秀,连他们的父母都说孩子进步真快,有点出乎意料。

④我想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方法经验可以直按照相似或套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的孩子,或许一开始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⑤任务方法都要经历“不成熟一半成熟一成熟”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验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反复反思,完善我们的方法,最终我们一定能实现有效.

3、把握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在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段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然而,随着品德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成为最突出的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因为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中仅以导语、提示语及大量图片和少量说明性文字相组合的形式出现,使得不少品德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对教材理解深度不够,目标制定不到位等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品德教学实践,在如何把握教学目标上谈一点看法。

3.1、比较异同点——梳理每单元、每课主次目标。

小学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有所区别,逐步提高,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找出教材中所蕴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梳理出全册教材中每个单元、每课教材的主次目标,这是正确把握品德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⑴“线式”比较法。

①在品德课程的编排中,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同一主题内容在每册教材中都有呈现,教学目标呈螺旋上升,这样的单元内容就可以采用“线式”比较法来确立“单元目标”。所谓“线式”比较法,就是梳理出小学品德教材中同一单元内容的主次目标,将这些单元的主题目标进行纵向对比,比较异同点,确立本单元的主要目标,准确把握住本单元目标的脉搏。

②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以“班级生活”的内容为例,这一内容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涉及到,若采用“线式”比较法,即比较“单元主题目标”,就能梳理出主次目标。

ⅰ一上的单元主题是“我的新生活”。针对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设计,侧重点体现在“适应”上。明确了这一单元主要目标,就可以采用“我和你交朋友”、“我和你一起做”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与同伴、老师之间建立友谊,建立对学校的亲密关系。

ⅱ一下的单元主题是“我在班级中”。初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在班集体中和谐、快乐、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对上学期“我的新生活”的主题教育的延伸,侧重点体现在“喜欢”上。是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快乐,并主动、积极地为班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明确了这一单元目标侧重点,就可以采用“分享俱乐部”、“分工合作做值日”、“共庆六一节”等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班级生活的美好,从而喜欢班级生活。

ⅲ二上的单元主题侧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适应、喜欢班集体,还应是“群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指导。明确了这一侧重点,就可以采用“优点访谈”、“人情互换”等体验活动,指导儿童正确地看待自我,宽容地对待他人,初步懂得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集体生活的基本原则。

ⅳ二下的单元主题是是对上学期“我在班级中”的主题教育的延伸,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从而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明确了这一单元目标,就可以采用“美化教室、组织参加运动会”等各种体验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班集体的可爱,维护班级荣誉,为营造团结友爱、开朗向上、负责进取的班级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③只有采用“线式”比较法来比较同一单元主题的不同侧重点,才能准确把握“单元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⑵“点式”比较法。

①通过比较,在明确单元目标、确立单元目标重点之后,该如何把握“每一课”教材的课时目标呢?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教材内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纵向或横向去寻找与本课教材内容相关的课文,进行比较异同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这就是所谓的“点式”比较法。

②例如:在品德课程中,有很多课内容都渗透了“劳动光荣、劳动者受尊重”的情感教育。首先,我们就来寻找和这一主题有关的课文,然后细细研读教材、分析每课内容,就会发现,每课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③《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有一课《让我自己来吧》,侧重点在于进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初步渗透劳动光荣的情感教育;第二册中有一课《今天我当家》,侧重点在于理解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进行家务事帮着做的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中,自己父母的身上继续渗透劳动光荣、劳动者受尊重的情感教育;第四册中有一课《我们生活的地方》,侧重点在于认识社区,体味社区人员提供的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尊敬社区工作人员的情感。《品德与社会》第七册中有一课《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本课的侧重点在于懂得整个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都在创造财富,所有的平凡的劳动者都值得尊敬。

③④比较这几课的内容,它们从自己生活的地方、身边的事到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渗透了劳动光荣、劳动者受尊重的情感教育,这样,我们就可以制定体现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

⑤看来,采用“线式比较法”细致、深入地比较同一主题的单元内容,才能梳理出“单元主次目标”,采用“点式比较法”,比较不同课文内容的异同点,才能梳理出 “课时主次目标”,这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就能避免重复教学,体现螺旋上升,从而为实现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3.2、抓住着力点——凸显每课主体目标。

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找出教材中所蕴涵的异同点之后,我们要根据异同点,抓住每课的着力点进行目标的制定——即“定位法”,这样才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教学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⑴“显性”定位法。

①在品德教材中,涉及到同一个主题内容的课文往往就有许多课,致使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一时难以把握。但是,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社会》的每一课教材中,都会提供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关键词是每课教材的“题眼”,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课文中所提供的关键词,就能使教学着力点不偏不倚,这就是所谓的“显性”定位法。

②例如:《生活中的你我他》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这两课的内容,它们都涉及到“职业”的问题,但仔细比较两课的教材内容,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关键词,就会发现,前者教材中提供的着力点定位在“职业”上,由此便知,侧重点在于了解有哪些职业,职业的分类以及初步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而后者教材中提供的着力点定位在“劳动者、创造”上,再联系教材内容,便可知道,是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劳动都在“创造”着无穷的财富,所有的“劳动者”都值得尊敬,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挖掘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的事例,从而使学生能热爱平凡的工作,尊重普通劳动者。

⑵“隐性”定位法。

①和“显性”定位法不同的是,在制定目标时,有时光抓住教材中所提供的关键词,还不能使教学着力点非常准确到位,这就需要采用“隐性”定位法。所谓“隐性”,就是隐藏在教材中的着力点,不是教材中所直接提供的关键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分析本课教材,然后和与本课相关内容的课文进行比较,最后找出本课教材中所“隐含”的着力点,这样才能使本课着力点的定位更加准确、到位。

②例如:在品德六上《劳动需要知识》一课中,我们就可以把目标的着力点定位在“各行各业、劳动、知识、价值”这几个关键词上,为什么要加上一个“隐含”的着力点——“各行各业”这个关键词呢?因为在前几册《我看家乡新变化》、《巨龙腾飞》等的内容都与“科学知识、技术、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仔细研读、分析本课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就会发现,若只把着力点定位在“劳动、知识、价值”上,就容易与前面相关内容混淆。若加上“隐含”的着力点——“各行各业”这个关键词后,就容易明确本课的着眼点不放在科学技术有多么发达,变化有多么巨大,而应放在:懂得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知识”,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那么,教师明确了这一教学重点后,就会在教学前有意让学生去调查各行各业的劳动,尤其要体现平凡工作的劳动。若不抓住这一“隐含”的着力点,就容易使教学目标混淆,教学重心失衡的现象。

③只有明确相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采用“显性”定位法、“隐性”定位法,使教学的着力点定位准确,才能体现品德教学的螺旋上升,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3.3、寻求突破点——确立每单元、每课的具体目标。

在比较了课程内容的异同点,抓住了着力点,明确教学目标之后,为了使教学更为有效,那就必须寻求突破点,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取舍,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使教学活动更为明确,这便是“突破法”。它可使课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领悟更为深刻,从而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在制定目标时,可运用以下几种突破方法:

⑴“集中”突破法。

①单元目标是整个单元的“眼睛”,具有统摄的作用。在一个单元中,我们应统观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根据单元着力点,寻找单元目标突破口,制定更为具体、明确、有效的单元目标,这即为“集中”突破法。它能使教者对整个单元的重点、突破口一目了然。

②例如:统观《劳动最光荣》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制定更为具体、明确的单元目标,如开展一次以“劳动”为主题内容的班会活动,使学生更加尊敬劳动者,热爱劳动。《班级荣誉》这一单元,可以制定开展“班级就是我的家”的班会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班级的具体目标。这样使整个单元的目标更为具体、明确,从而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⑵“分点”突破法。

①在明确了单元目标重点、突破口后,根据这个单元每篇课文的着力点、关键词来逐个寻找突破口,制定更为具体、明确、有效的目标,即为“分点”突破法。

②仍以《劳动需要知识》为例。我们把目标的着力点定位在“各行各业、劳动、知识、价值”这几个关键词上之后,如何找到突破点呢?我们可以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制定一个更为具体的目标:课前访问身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平凡岗位)需要有哪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懂得劳动需要知识,懂得只有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围绕“平凡岗位也同样需要知识”的中心进行课前的访问交流。教师也就会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汇报交流。比如选择“农民”这一代表性职业进行调查并深入地汇报。当学生调查、交流后知道:一位现代农民,必须了解化肥的种类、作用及使用的方法;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诸如对水量的控制、温度的控制、施肥的量、农药的浓度、通风的条件;学习农作物容易得什么病?若得了“病”怎么办;学习计算机知识,会上网查询有关别人的先进种植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做一个农民也要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每个工作岗位(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需要知识)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并非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如果寻求这一突破点来制定更为具体的课时目标,课堂教学难点也会迎仞而解。

③又如《劳动成果要珍惜》一课,可以根据“辛勤、热爱、珍惜”这几个着力点制定一个更为具体的目标:课前进行一次食堂调查活动、“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并写出“一餐饭的来由”的调查报告,使学生懂得我们吃、穿、用的物品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成果,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者。这样,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围绕目标中的突破点——调查实践活动、写调查报告等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难点也会一一突破。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牢牢树立目标意识,站在品德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段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认真审视教材,采取比较异同点、抓住着力点、寻求突破点等策略来制定教学目标,才能使有效教学成为可能,否则,有效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立足三维目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原作者:广汉市第六中学胡禹琼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符合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丰富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效地去实施完整的语文目标体系。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关键要看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中是否处于一种整合的状态,整合的水平如何。这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尺。

4.1、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⑴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教师这个“组织者”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①长期以来,在不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听、说、读、写”的狭窄空间里,没有自主的学习时间,也没有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课堂处于一种刻板的氛围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的“活动因子”缺乏。

②其具体表现是:教师竭力维护师道尊严,在课堂上主宰一切,学生不敢言,不敢思,不敢自主,处于被动、压抑状态,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出于彼此间的竞争需要,学生之间不愿意交流,不愿意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缺乏合作学习的氛围,缺乏相互的帮助和共同发展。这种压抑紧张的氛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手足。

⑵为了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对之加以摒弃,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

①教师还要建立一个学生能彼此接纳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②这样的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习环境得到了整体优化,这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

 4.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

⑴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实际中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亲身体验,新课程改革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⑵教育要“到心灵”,体验是前提。没有体验,学生就无法去体认,无法敞开心灵与世界对话,教育也无法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学课文或章节内容没有一定的体验,便很难从心底去认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过程中去感悟,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会更加深刻,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⑶如何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呢?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①感知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世界,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建立起真实而复杂的体验。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课,为了弄清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的结构,不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去品尝,自己去获取其中的知识,领悟其中的奥妙,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共鸣法。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体验虽然具有不可传授性,但我们可以通过感染移情的方式,教学中老师可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用形象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调动已有的储备从而获得与他人体验类似的体验,比如,某人动情地讲述他的经历或体验,我们通过想象也能获得类似的体验。

③沉浸法。通过师生互动,创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沉浸其中,从而获得具体的、情感化的体验。比如,用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戏剧《雷雨》、《茶馆》的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进入角色,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情感的脉动,会获取自己的体验。

④内省法。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随时关注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自我反思。比如,阅读了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让学生说说内心的感受,对自我的体会进行再认识,再判断。

⑤交流法。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可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讨论,通过交流来互相影响、互相感染,并从中获得新的体验。

4.3、全面综合,多元评价。

⑴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有没有体验?体验得怎样?要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需要评价。在以往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程度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⑵针对这个问题,新课程的“评价建议”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⑶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内容上,必须全面综合地进行多元评价。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

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而要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5、构建主体学堂,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原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17

5.1、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成师附小不变的主旋律。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是成师附小不变的追求。课堂教学无疑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前沿阵地。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的改革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孜孜以求。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现代教育观念的种子播进了附小教师们的心田。

①语文老师们以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为重点,以早期智力开发为目的,充分发挥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提前读写,寓识字写字于阅读、写作之中,寓思维训练于语言训练之中,全面发展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了附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②刘世安老师勇于探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一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拼音教学方法,她的低段课堂生动高效。她的直读教学录像课在全国拼音教学研讨会上得到国家语委专家的好评。傅先蓉老师的“童话世界”录像课,引得重庆市同行交口称赞。

③荣月辉老师以读书活动为背景的中队主题队会“在地球的这一点上”,更是展示了“注、提”实验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姚嗣芳老师为全市“注、提”班提供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也以生动、活泼、扎实而引起大家的关注。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针对课堂教学重认知、轻情感,以知识传授为主、灌输为主,教师为主的时弊,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进行了“小学情知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①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创设生动情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附小教师的课堂呈现出目标全面、情感强烈、情知和谐、师生合作的特点,“情”与“知”的结合在课堂上得以实现与落实。

②情知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从兴趣、动机、需要、情绪、意志入手,促进了学生情知和谐、主动发展。附小的课堂普遍呈现情意融融、情趣盎然、学生愿学、乐学、创造性地学的可喜局面。

⑶跨入新的世纪,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进。它绝不是教科书和课程文本的简单替换,而是一场既广泛又深入的教育创新。

①课堂教学是这场变革和创新的根本落脚点。情知教学所提倡的“情知和谐”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不谋而合,这使得附小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保持了前瞻者的自信与探索者的勇气。

②学校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我们倡导并坚持的情知教学在倡导情知和谐方面大有作为,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新的视野下去传承与创新。

 ⑷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容易因新的理念所带来的冲击而茫然,难免会出现课堂教学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的弊端。摒弃浮华,坚守教育的本质,追求有效的教学是我们的诉求。

①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学?学校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活动。

②在主体教育的视野下,既立足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所坚持的方向。学校引领着教师在构建主体学堂,实施有效的教学的道路上艰辛地探索着。

③在研究中,老师们认识到教学里存在的是双主体。教师是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地位是相互流动和转换的。学校以“主体学堂”策略研究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④在构建主体学堂的过程中,教师们在探索中总结出两大要点。

ⅰ教师把握学情,精心预设。以教师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学情充分了解、教法的恰当选择来实现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们持续开展“教材研读”活动,通过“自读自悟、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实现对教材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在省教科所周林主任的指导下,“学科文化说”深入教师心中。因此,教师们既重视分析文本本身,又特别重视分析学情,以精心设计的课前学生问卷调查、随机抽问、预习反馈卡等方式来充分地了解学情、分析学生。对教材和学情的准确把握,有效地帮助了教师们实现 “以学定教”,为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ⅱ引导并保障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合作,体现在课堂上的“学”、“动”、“活”、“乐”、“创”。教师们把互动、对话、沟通、交往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得到落实的外显标志,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努力建设民主平等的关系、培养和谐融洽的情感、实施信息的多向交流、追求智慧的互动共生。我们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发展观。

⑤在学习活动中,以多元的学习的目标、策略、路径、方式,尊重满足学生发展潜能的差异性和成长需求的多样性,以多元的活动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谐地发展。由于有了主动的学习、互动的交流、多元的活动,就促成了学生生动的成长,实现了附小课堂教学效益的新提升。

 5.2、学校以高效的教学管理和教科合一的机制推动着教师们的探索。

⑴举办主体学堂沙龙,围绕“主体学堂”的研讨举办成师附小教师课堂教学年度赛和论文评选比赛,开展有效复习的研讨……浓厚的研究氛围和良好的管理机制把教师们的研究与实践引向深入。附小教师的课堂因此而异彩纷呈。

 ⑵2007年10月,四川省有效教学的研讨会上,附小在仅有的两天会议中,以半天的专场汇报与来自全省的专家、同行共享我校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邵家志老师执教的《出塞》获得好评如潮。

 ⑶2007年11月,全国主体教育年会语文研讨会在成都举行。语文教师刘玲在研讨会上执教了《鸟儿的侦查报告》一课,获得全国主体教育年会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刘玲老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始终把关注学情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教师处处把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与学科素养获得的过程得到生动呈现,受到与会专家与同行的肯定与认可。

⑷ 教与学相辅相成,师与生互动共进。对“有效教学”与“主体学堂”的研究使得成师附小的课堂正以情知结合、主动生动、优质高效的基本风格,展现着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价值,演绎着附小师生共有的生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