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对花粉过敏怎么办: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7:48:52
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发布时间: 2009-11-27  |   作者:陈磊
http://www.stdaily.com 2009年11月2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陈磊
    本报记者 陈磊  物联网、绿色汽车、能效建筑、智慧地球……当这些新鲜词汇频现新闻,并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关键词时,老百姓对此也不觉得陌生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将何去何从?目前,世界各国已着手为此谋篇布局,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规划未来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我国应该如何抓住创新机遇,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此,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部长万钢,请他就相关热点问题作答。  记者:我们关注到,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着力发展新能源、物联网、生物、纳米等新技术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为产业发展创造空间。最近您在不同场合也多次提出,积极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究竟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什么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万钢:在我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首先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其二,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网络、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等都属此范畴。  随着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一些传统产业会被新兴产业替代,如数码相机和数字图像技术替代了传统的胶片产业;平板电视取代玻壳电视,这些产业形态的变革将深刻影响或改变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谁抓住了产业变革的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发达国家已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提振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我们立足当前、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造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记者: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后危机时代的竞争中,我国是否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科技创新将发挥什么作用?  万钢: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其中强调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快实施重大专项,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等等。  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已趋明显,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得到体现。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实施了“芯片设计”“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信息技术、新能源、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相继实施了“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工程”“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百万用户示范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释放了多年技术创新成果积蓄的能量。这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不仅能在应对当前危机中大显身手,更要为危机过后的经济繁荣提供持续动力,这是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更为重大而迫切的需求。  记者: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您认为,当前情况下,应该重点培育哪些战略性新兴产业?  万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经济基础,挖掘潜在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以及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核能等在我国潜力巨大的产业,要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调整振兴传统产业,用清洁环保的创新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思维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们要在已经形成的研发和产业化基础上,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现有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示范,促进电动汽车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在智能网络产业方面,加强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海量数量存储、容错、可信软硬件开发、信息安全和数字媒体等核心关键技术,以规模化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生物技术是粮食、医疗保健、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的带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还要促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推动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我国关键材料和重大装备的整体水平等等。   记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您是如何来考虑这些问题的?  万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还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国家资源特定条件、现有产业结构状况等要素影响。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  我觉得,首先是要超前部署。科技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需要经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实践验证和应用推广等阶段。能否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首先在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积累,关键在于能否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比如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选择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就是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其次,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有自身的规律。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的过程。新产品的应用推广,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系统配套。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投资热情高、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等情况。这往往会导致产业链条的不畅,如前端技术配套性的“过剩”,后续环节出现阶段性“阻塞”的“堰塞湖”现象。因此,我们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性障碍,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新兴产业培育也需要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体制机制、政策会使这些产业“幼苗”茁壮成长。科技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涉及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财税、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要找准政策的着力点,把政策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对自主创新产品采取政府首购政策,为其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要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积极性。要鼓励企业创造适合国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做好以上工作靠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把握好人才集聚和成长的规律。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人才加速流动整合的迹象。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也拉开了序幕。能不能吸引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为此,国家实施了“千人计划”。我们要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特别要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给那些勇于在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激励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记者: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部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万钢:这还需要我们系统科学地研究部署。我想大致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现有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我们会挖掘与新兴产业相关的科技成果,并使其尽快产业化,部署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第二,要进一步促进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第三,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成长;第四,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发展中创新科技管理的机制与体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更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最大范围地惠及千家万户。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11/27/content_128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