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by苍泽略好看吗?:大学生就业寒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4:42:09
2006-12-27 文章作者:李平 康怡 李保华
12月16日,深圳人才大市场。
小罗在一个记录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上抄下人才市场墙上贴的招聘信息,他左手提着一个破旧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份简历、一瓶水和一件厚衣服。
小罗今年下半年开始上大四,他是几天前才来深圳找工作的。
小罗说,深圳工作机会还是蛮多的,但企业需要的人都是要3年以上工作经验,对应届毕业生需求很少。
他不愿提及自己母校的名字,因为不想给母校“丢脸”,但是他用“人格”保证他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生。“这年头,没人觉得冒充大学生光荣了,除非你冒充清华、北大的,不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就业难的代名词。”小罗说。
小罗现在住在离人才大市场几公里外的一家小旅馆里,晚上睡的是10元一晚的双层架子床。同屋住的也基本都是各地来求职的大学生,河南、江西、山东的都有,最远的还有黑龙江的,他们最长的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这家小旅馆,俨然形成了一个大学生聚集的“求职村落”。
深圳东西很贵,在学校,小罗1元钱就可以吃个早餐,在这儿3块钱的早餐还吃不饱,为了省钱,他已经不吃早餐了。中午他会去1公里外的一家小店里吃3元一份最便宜的快餐。
“每次站在人才大市场的楼上,看着对面的汽车交易市场和远处林立的高楼,我觉得眼前的一切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梦,而且这个梦离我越来越遥远。”小罗说。
同样的故事,在另一个城市北京,也正在上演。
12月17日早上6点钟,小林早早就起了床,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梳妆打扮后,抱起一摞简历,赶往北京国际展览馆。
24岁的小林是湖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明年6月份毕业。为了找工作,早在今年8月份她就在北京长住下来。还在读本科的时候,这位来自安徽农村的姑娘就曾不止一次地想像过毕业后的图景:把近2万元的助学贷款还清、好好报答一下艰难供养自己念书的父母。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她得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小林说,“我们的成长、求学就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只有找到工作,把自己‘兜售’出去,才能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跃’,‘卖’不出去或者‘卖’得太便宜了,连投入的生产成本都收不回来。”
小林手上有一份手抄的招聘会一览表,时间从今年8月持续到明年2月,各类招聘会有110多个。今天在北京国展的这个招聘会,她在1个月前就知道了。
10点钟,小林终于发现一个投资顾问公司有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自己的条件也还适合。于是挤过密密麻麻的人群,排了一个小时的队,小林终于在招聘台前坐了下来。
对方似乎对她很感兴趣,人事经理也放下手头的活,亲自过来询问。可是,当谈到薪酬的时候,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你对薪酬有什么要求?”
“能够保证基本生活,略有积蓄就行了。希望不要低于1500。”这个价格,是小林多次求职受挫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最合适的数字。
可对方还是拉长了脸,皱起了眉头。“起薪800,我们新进人员都是这个标准。”
局面正在僵持,后面一个女孩儿忽然高声对人事经理说,“800元我干!”
小林一直想不通:800块钱在北京连基本生存都不能保证,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生都愿意接收。小林扳着指头给我们算,在北京每个月房租500元,吃饭400元,交通费100元、手机费100元、还有其他的费用200元……怎么算也不够。
当初本科毕业时,为了躲避就业高峰,她选择了留校读研,为此又多花了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可两年后,研究生的就业形式似乎比两年前的本科生还严峻。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刚刚公布的《2006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 近2/3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
也就是说,这些大学应届毕业生第一年的工资收入,几乎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扩招8年后
在国展招聘会的一个展台上,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刚刚收到的一大摞简历,薪金一栏,几乎90%的应聘者都填写1000—2000元。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印象中,现在多数前来应聘的学生都不会对薪金提出要求。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大学生走向社会,三年来大学生求职的心态已经趋于理性,大城市、好行业、高收入的求职观念,已经逐渐淡化。
主持《2006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诉本报,2006届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不同行业则相差很大,最低的起薪甚至不到800元。
任占忠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薪金水平是正常的,因为刚毕业的学生,素质如何、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是否能适应岗位要求等等,都是未知数;对于新员工,企业还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达到使用要求。
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副主任陈军则用“初次就业”和“二次就业”来看待这个现象。“这和买房子差不多,第一次买房子只要能住就可以了,等条件成熟了,再从改善生活方面考虑,买更好的房子。择业也是一样。一般第一份工作是很难在薪金、福利、成长空间、体验等各个方面达到满意的。”
政府的努力
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尽快就业,政府部门在不懈地努力。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今年增加82万。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约20万,比今年增加约两万人,其中13万是京外学生。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5万人,包括3.8万名硕士和1.4万名博士。
任占忠表示,这样的状况将是今后几年的常态,就业环境短期内将不会显著改善。“需求和供给摆在那里,没办法。”
陈军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已经确定把2007年作为大学生就业全面服务年,国家将会推出一系列措施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例如,国家人事部为帮助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而采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已初步走上正轨。据悉,本月初,联想集团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仁和集团等76家单位经过审核,成为全国首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
陈军表示,就业示范基地的成立进一步疏通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的就业渠道,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就业。
据悉,人事部要求各省区人事部门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国建立1000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