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港赛道官网:历史在这里哭泣(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7:05

  (一)、摧残人权和秘密警察制度的建立。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廷杖和锦衣卫

  廷杖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木棍打罪犯的屁股。这是一种极端痛苦的刑罚,受刑人痛苦难忍,禁不住大声哀号,丑态百出。一个人如果被处罚廷杖一百以上,他所接受的就与死刑无异,而且是极端丢脸的死刑。这种刑罚所造成的肉体上的伤害也许是次要的,精神上的伤害才是主要的。因为廷杖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流人士,他们平时比普通人更看重面子和尊严,现在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那是比砍头还要严重的丢脸事件。受过廷杖的人如果能够屈辱的活下来,人性的尊严也就不复存在,没有尊严的人什么下贱事也干得出来。

  廷杖是对人权最大的摧残。在廷杖制度下,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的尊严。中国人的自尊就是在廷杖的淫威下一步步地毁掉的。

  "锦衣卫"就是皇家特务组织,职能是逮捕审讯谋反和大奸大恶之人。中国人的特征是出奇地忍辱负重,谋反的案件毕竟少之又少,于是锦衣卫的职能转变为专门迫害人的机构,后来进一步转变为迫害正直人的机构。锦衣卫的审讯一律是刑讯逼供,用难以忍受的酷刑索取口供,不是要审问你犯了什么罪,而是要你承认早就拟定好的罪状。明王朝中后期,除了锦衣卫外,还增设了相同性质的"东厂"、"西厂"和"内厂",本已遍布全国的秘密警察,遂相互交错,密如蛛网,街头巷尾的一举一动,夫妻争吵和市井打斗,早上发生,晚上就传到皇帝耳朵,公民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权自此不复存在。人权进一步地受到践踏。

  (二)、绝对专制制度的建立

  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五百年之久,严重压抑了中华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明王朝又进一步把这种体制推向极端,建立了一整套绝对极权专制制度,使残存的一点生机被最后扼杀了。

  朱元璋得天下后,为了防止大权旁落,撤销了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擢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一级中枢机构,各部首长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不再设立助手,而直接向各部发号施令。也就是说皇帝把所有的行政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中,各级政府官员只需要机械地秉承皇帝的意旨办事就行了,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和创见。已经够专制的政府,此后进入了更绝对的专制。先前皇帝只管大事和大的案件,次要的事则交给宰相办理,宰相只需定期向皇帝报告政务就行了。各地呈上的奏章先由宰相批阅,宰相把认为重要的奏章上呈皇帝,其余的则自行处理,然后把处理结果给皇帝汇报。现在皇帝没有助手,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过目,这种措施虽有效地防止了大臣揽权,但只适用于行政区域不大的小国寡民。象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方相差悬殊政治复杂多变的庞大帝国,靠皇帝一人的智力和精力是肯定应付不了的,即使勉强应付得了也难免失之草率。朱元璋在位的后期,平均每天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假定他一天工作十个小时(这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已经是超负荷的工时了),那么他平均一分钟就要批阅一件奏章或裁决一种案件,这样惊人的工作量是不可能讲究质量的,何况天天如此,神经不能松弛,间隔一天次日就得把功效提高一倍。从前有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如今没有人能为他分担,他也不准别人分担。如果皇帝懒惰昏庸,政务就会大量积压,政府将陷于一种"不作为"的状态,政治出现全面或局部瘫痪。

  义务和责任往往是和拥有的权力相对应的。政府官员手中无权,责任心也就会大打折扣,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出来。每个官员在政治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智力和精力不是用于治理国家大事,而是用于贪污、内斗、跑官和结党营私。结果民族的生机窒息了,官吏的品质堕落了。

  (三)、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文字狱摧毁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八股文毒害了知识分子的灵魂。

  文字狱就是因文章招来的刑责,但和今天的文章侵权不同,它的特征是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是当权人物神经过敏作贼心虚的一种反应。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就可能惹下杀身之祸。于是知识分子除了被"诬以谋反"外,又多出一种纯属于文字的灾难。知识分子为了不致因文惹祸,只有封闭自己的思想和灵性,违心地写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类的马屁文章,或一头埋在故纸堆里从事毫无意义的"考据"和"较订"古籍。良知未泯灭的人则干脆封笔,听任自己的艺术才华湮没无闻。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致此出现了断层,文学艺术从此远远地落在西方文明国家后面。这个罪恶的制度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继承发扬,成为中华文明最大的污点。继明王朝之后的清王朝把"文字狱"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先前还一人做事一人当,只杀作者不殃及无辜,"雍正""乾隆"朝则把因文获罪的知识分子殊连九族。如戴名世案全族处斩;吕留良案子孙处斩,妻女发配黑龙江;卢鲁生案除了主犯父子处斩外,受牵连定罪下狱的达一千余人。即使到了以"三民主义"为立国纲领的民国,也不断有作者因文章与政府不合拍而被关进监狱或绑扑刑场。鲁迅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为悼念被政府杀害的五个青年作家而写的。

  科举制度到了明王朝已步入了死胡同,不但考试范围限定在"四书""五经";还特别颁布了一种试卷格式,规定应考的知识分子必须使用"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文章体裁,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恰恰包括八股--一股即两个或四个完整的句子。但八股文主要的特征不在形式而在精神方面,即内容方面。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而

  是代圣人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什么也没触及,写出来的全是没任何实质意义的"假话、空话和套话"。这样知识分子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禁止独立思考,只要把假话空放套话代入八股文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在八股文的钓钩下,知识分子的全部工作就是围绕八股文转圈,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情感,不知道人类还有别的知识和别的情操,只知道如何做八股文和如何做官。在这种考试制度下金榜题名的知识分子肯定不是社会的精英,有真才实学的没有几个。那些匡时济世治国安帮的栋梁之才则永远与进士无缘,被绝对地排斥在政府大门之外。如洪秀全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可连士大夫最低级的"秀才"头衔都没有取得,后来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为震惊中外的巨人。和洪秀全同时代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到是榜上有名,可在英法联军围攻广州时只知扶乩拜神睡大觉,成为俘虏后被英军当作一种奇异动物装在木笼里运到各国展览。

  八股文严重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的灵魂,从此知识分子成了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词,由社会的进步力量变成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

  明王朝就是靠廷杖、锦衣卫和八股文三样东西,把伟大的中华民族导入黑暗的蛮荒。以后的中国人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寻求指引中国走出黑暗的途径,一代又一代。

  四、清帝国开疆拓土

  提起清王朝,人们马上会给它贴上"腐败无能"的标签。这也难怪,十九世纪中后期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都是清王朝签订的,在中国人心中,没有比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更丢脸的事了。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如果西洋人进入中国时面对的是明政府,那就不仅仅是签订屈辱条约了,我敢说中国会亡国。事实上明王朝就是亡在外族人手中,那时的满族和十九世纪的英法在中国人眼中都是蛮夷,只不过后来中国人自欺欺人地把征服者也当做中国人罢了。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清王朝不仅不腐败无能,它也曾强悍无比,满洲人以入关初期那种强劲活泼的新鲜生命力,不断的开疆拓土,一鼓作气地为中国扩张出广大的空间,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清王朝对中国所作的贡献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王朝都要巨大和重要。满洲人入关时,中国的疆土只有三百五十三万平方公里,清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土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比明王朝末期的疆土要大四倍。即使后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丢掉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上世纪初期清王朝灭亡时仍留给中国一千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在当时的世界上仍居第二位,仅次于北极熊俄国;有效领土则居世界第一位(俄国领土的大部分为荒凉苦寒的冰原地带)。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清王朝上升时期是怎样生龙活虎般地开疆拓土的。

  十七世纪初期,蒙古分为六个部落,察哈尔部落首领林丹汗企图重新统一蒙古,向邻近部落挑起战争。遗憾的是:林丹汗没有为实现他的雄心所必须配备的杰出才干,他对内完全采取高压政策,引起各部落的反感。毗邻后金汗国的两个部落不堪压迫,先后投降后金。一六三二年,后金第二任可汗皇太极跟投降过去的蒙古部落联合西征,林丹汗大败,察哈尔部、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先后投降,林丹汗残部逃到青海支持了三年,到一六三五年也向后金屈服。面积达一百万方公里的内蒙古自此并入后金的版图。

  一六四四年,满洲人入关,内蒙古和二百四十八万方公里的东北作为"嫁妆"带入中国。

  一六八三年,收复三万六千公里的台湾。

  一六八八年,准噶尔汗国雄才大略的可汗噶尔丹入侵外蒙古,喀尔喀的三个汗部战败,请求归附中国。康熙大帝率军迎击噶尔丹,于一六九0、一六九六、一六九七年先后三次大败噶尔丹,外蒙古一百八十万方公里的疆土自此纳入中国版图。

  一七一七年,准噶尔汗国远征军在名将大策零的率领下突袭拉萨,占领西藏。清政府出兵干涉,于

  一七二0年击败准噶尔远征军,面积一百六十万方公里的西藏自此并入中国。

  一七二三年,青海统治者罗卜藏丹津反叛中国,中国的反应迅速而强烈,清政府任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军进入青海。一七二四年二月,岳钟琪率五千骑兵发动突袭,击败罗卜藏丹津的主力,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就把六十六万方公里的青海土地全部征服,并入中国版图。

  一七五五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辉特部酋长阿睦尔撒纳逃到中国,请求中国出兵帮助他回国夺取汗位。清政府以阿睦尔撒纳为向导侵入准噶尔,占领首都伊犁,把准噶尔分为四个小国。明年,阿睦尔撒纳对清政府反咬一口,宣布独立,重新统一准噶尔汗国。一七五七年清军再度西征,重新征服准噶尔,并翻越天山南下,击败和卓木兄弟乘准噶尔灭亡之机建立的巴图尔汗国,占领南疆。面积一百九十万方公里的准噶尔汗国自此成为中国领土。清政府把这块领土改称"新疆",意为新开辟的疆土。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清王朝扩张了九百四十七万六千平方公里的疆土!他们当初并不是为汉人开疆拓土,纯是为满洲人扩张,后来才极不情愿地传递到汉人之手。

  清王朝对中国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今天的中国人对清王朝开疆拓土的武功所知甚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误认为唐朝和元朝的疆域最大。唐帝国上升时期对外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征服了塞北和西域,西部边界曾到达中亚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和清帝国的西部边界相当,东部还一度征服了大半个朝鲜。但辽阔的青藏高原(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和云贵高原(三十二万方公里)属于吐蕃和南诏王国的版图,吐蕃还一度成为唐帝国的劲敌,多次打败唐帝国的军队,安史兵变后则把唐帝国的西部疆土(河西走廊和西域共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全部夺去。塞北虽然征服,但唐帝国无力消化,无意在那里设立统治机构,留下了权力真空,不久就被新兴的回纥汗国占据,因此塞北不能算作唐帝国的领土。以此推算,唐帝国盛时疆土还不到清帝国的三分之二。蒙古帝国虽然庞大,但统治中国的元帝国只是它的一个子国,西域和青藏高原不属它的领土,面积只有清帝国的一半。

  清王朝除了为中国开辟出辽阔的疆土外,还对中国传统的宫廷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大量裁减宦官和宫女人数,大力压缩宫廷开支。宫女由明王朝的九千人消减到一百三十四人;宦官由明王朝的十万人消减到五百人;宫廷每日开支由明王朝的一万两压缩到三十五两,减少率百分之九十九点七。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又惊人的进步!

  别忘了清帝国统治的疆土相当于明帝国的四倍!

  在这篇文章将要收笔之时,我的心底突然掠过一丝颤栗,害怕这篇文章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因为里面有些话说得太真太实了。按理文笔真实是应该提倡的,但我居然有点后怕,这兴许是明王朝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吧。

  ·第6章

  封建王朝中的权力女人

  当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大门时,中国人惊讶地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中国更强大的国家,同时更让中国人惊愕不已的是这个国家的王位竟然可以由女儿继承,女王逝世后,再由女王的子女继承。这种改姓乱统的现象,使一向提倡忠于一姓,提倡宗法正统的儒家系统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英国是民智未开无父无君不知礼义廉耻仁义道德为何物的蛮夷之邦。在中国,女人当皇帝是不可思议的,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只出过武则天一个女皇帝,且她的皇位是从男人手中窃取的,是不合法的,武则天也因此被后世的中国人描述成淫乱朝纲人伦丧尽的女魔王,比丧家灭国的秦二世赢胡亥和隋炀帝杨广还要邪恶一千倍。

  二十世纪以前,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国家中,中国的女人也许是最没有地位的,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除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明文权力,政治权、教育权、财产权与她们无缘,甚至连人身安全权也没有任何保障。尤其是政治权,女人更是可望不可及。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殿堂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没有一个女人,当然女扮男妆被当权人物误认为是男人的女人除外。

  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女人掌握政权的,有几个女人还掌了大权。但女人掌权没有法理上的依据,她们的权力是男人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暂时租借给她的,行使权力时也是偷偷摸摸的,即使掌握了最高权力也只能"垂帘听政"。

  中国女人掌权的前提有三个,三者缺一不可。一是碰上了天生的政治机缘,即皇帝死了,她突然间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太后。仅只拥有皇太后的身份还不够,还得有下列条件:或者继任皇帝年龄幼小,无力亲自理政,把身为母亲的皇太后推上了"摄政"的位置,成为权力中心人物(如胡太后、慈禧太后);或者继任皇帝性情温和,对政治缺乏热情(如吕太后);或者丈夫在位时对她极为宠爱,让她参与政治,成了皇太后后她比儿子有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如武则天)。二是她本人具有政治才干和政治野心,没有这个前提皇太后也不可能成为权力女人。如东汉王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和他的儿子刘庄外,其他皇帝即位时都未到亲政年龄,最大的不过十八岁,最小的还抱在怀中喂奶。按理皇太后能够成为权力女人,但这些皇太后都缺少政治热情,都把政权委托给自己的父亲或兄弟,结果形成外戚而不是女人专政的局面。三是没有人情味,尤其是不能有女人味。皇太后要想成为权力女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男人手中窃取权力。这个男人不是别人,恰恰是她的儿子,也就是说她伤害得最深的人就是她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女人的心肠总是柔软的,只有极少数的女人能够为了一己私欲畜意伤害自己的儿子,权力女人就是这极少数的女人之一。她们的特点是没有人情味,更没有女人味,为了获取权力不择手段,具有比老虎和蛇蝎还要坚硬猛烈的心肠。

  在正统儒家思想主宰的中国社会里,男尊女卑有着攸久的历史渊源且成为社会公共价值尺度,因此权力女人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她们掌权后必然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时空里,将面对整个权力阶层的普遍反抗(因为这个阶层都是男人)。权力女人为了维护自己辛辛苦苦取得的权力,必然用残酷无情的非法手段来对付并清除正在反对或有可能反对她的人(因为她没有合法理性的手段来赢得公众的认同),同时扶持提拔新人来重建自己的权力基础。权力女人在掌权期间,只有充分展露自己非人性的一面,用恐怖统治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样她的政治形象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她的全部精力都用来打击政敌和排斥异己,同时伤害她的家族和她的国家。

  一、第一位权力女人--吕雉

  吕雉是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在刘邦打天下时出过不少力,西汉王朝建立后被立为皇后。吕雉是一个性格刚强智谋过人的女人,对西汉王朝的巩固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刘邦当皇帝后天下并不太平,七个异姓王拥有广大的兵力和地盘,有能力和刘邦争夺帝位,随时准备兴兵作乱;北边新起的匈奴汗国兵强马壮,南下窃掠中原成了家常便饭。为了讨伐叛乱和抵御匈奴,刘邦经常出征在外,这时吕雉奉命留守后方,安定内部,在中央代行皇帝的职能。刘邦得天下后不久,有人密告梁王彭越谋反,刘邦用计把他俘虏,把他的封国取消,命他去家乡四川当一辈子苍头百姓。彭越惨兮兮地上路,在中途碰巧遇上吕雉。彭越认为女人的心肠软,就向她倾诉委曲,声称自己对刘邦夫妇忠心耿耿,连一丝谋反的念头也不曾有,一定是有人因为嫉妒他的功劳陷害他,并请皇后在皇帝面前为他求情。吕雉爽快地答应了彭越的要求,把他带回首都,然后去皇宫会见丈夫,责备他为何把一代枭雄放走了,那不是放虎归山吗?刘邦如梦初醒,即刻把回朝申冤的彭越砍头,把尸体剁成肉酱,做成糕饼分赐诸侯王,用以恐吓那些企图造反的不轨之辈。彭越企图利用妇人之仁,结果招来杀身之祸。当刘邦征讨陈稀集团时,韩信阴谋在首都发兵响应,这个百战百胜的一代军神在战场上是没有对手的,情势的危急可想而知。吕雉用萧何之计,诓韩信诳至长乐宫擒获,但在如何处置他时内部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韩信在建立西汉王朝时立过大功,若把他斩首可能使功臣寒心;但吕雉并不这么认为,他说韩信的功劳越大,对西汉王朝的威胁也越大,只有杀掉他才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最后吕雉的意见占了上风,韩信身首异处。

  从这两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吕雉作风的威猛和心肠的坚硬。

  刘邦晚年宠爱一个平民出身的女子戚夫人,对她的枕头风很有兴趣。在戚夫人的撺掇下,刘邦欲废掉现任太子,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王朝里,废立太子是一件大事,刘邦之所以如此,除了偏信枕头风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现任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仁弱,仁弱的男人往往没有主见和决断,不是统御天下的理想人选;刘如意则性情豪爽,行为果敢,在所有的儿子中最象刘邦,有镇邪御下的气量和智慧。当吕雉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就去刘邦面前哭闹撒泼,但这一套远远抵不上戚夫人珠泪无声的可怜模样,对一个老人则更增反感,更增加了刘邦废立太子的决心。吕雉无奈之余去求智囊张良,张良劝她去请隐居商山的四个老名士,若能得四老出山辅佐太子,刘邦必然打消废立太子的念头,因为这四个老人刘邦请了几次都没请到,引为一大撼事。吕雉听从张良的建议,用最高礼节把四个老隐士请到太子宫殿,然后请刘邦去太子宫走走。刘邦来到太子宫,吃惊地发现他仰慕已久的"商山四皓"和太子同桌吃饭,对太子的印象一下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认为太子已深得天下人心,是帝王之才。刘邦回去后向戚夫人说明此事,说太子羽翼已成,根深不可动摇,废立太子之事只好作罢,任戚夫人怎么流泪也不管用。这件事说明吕雉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

  刘邦死后,刘盈继任皇帝,吕雉成为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刘盈性情温厚对政治缺少热情,吕雉见缝插针干预朝政,渐渐掌握了政府大权。吕雉得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封为赵王的刘如意毒死,再把他的母亲戚夫人罚为不分昼夜舂米的奴仆,在对方生不如死时还不肯罢休,再把她砍断四肢,剜去双眼,丢在厕所里,称为"人彘",然后请儿子刘盈去厕所看"人彘"。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等到韩信大功告成衣锦还乡成了故乡的最高权力人物(楚王)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个曾经强迫他钻裤裆的恶少。所有的人都认为韩信会把当处以极刑,万万没想到韩信对他的处罚竟然是任命他"作官"。韩信并非头脑不清楚,而是认为他的成功与该恶少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该恶少的羞辱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使他有足够的决心和和意志走上成功之路。由此可见男人的"报复"确然并女人要智高一筹。刘盈奉母命来到厕所,看见那个鲜血淋漓沾满粪便的肉球后心胆俱裂,派人对母亲说:"这不是人干的事,儿子懦弱,没能力阻止你,你以后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自此沉浸在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吕雉完全控制了政府,掌握了不加限制的最高权力。刘盈在温柔乡中很快掏空了身子,没几年就一命呜呼。刘盈没有儿子,吕雉就把一位宫女生的婴儿抱进宫,对外谎称这个儿子是惠帝和她的外孙女(吕雉的大女儿鲁元公主的女儿,被吕雉强人所难地立为皇后)生的龙种。吕雉立这个婴儿继承大统,称为少帝,但内政外交大权都由自已作主。因为害怕少帝的生母把真相泄露出去,同时也为了防止少帝长大后母因子贵,吕雉竟把少帝的生母毒死。少帝年幼,不能理政,朝政大权全取决于吕雉一人的意志。就这样过了三四年,少帝略知人事,看不惯"祖母"的专横行为,说了几句小儿口中吐出的不顾后果的狠话,吕雉不能容忍,立即使用惯常害人的手段投毒把少帝毒死,另立年幼的恒山王刘弘为帝,自己依旧掌权如故。

  吕雉刚当上皇太后时,汉王朝的"天敌"号称"控弦三十万"的匈奴汗国冒顿单于给她送来了一封信,说她刚死了丈夫,而他则死了妻子,两人正好可以接为夫妻同床共枕。两国间的文书竟然用如此带有强烈人身攻击性的言辞,应该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应,而匈奴的目的正是如此,他好顺理成章地出兵中国,乘中国主少国疑时给中国以致命一击。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吕雉在"激动"和"忍耐"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匈奴。他的反应是用礼貌的言辞回了一封书,声称自己年龄以老,没资格侍候大王,只好另选年轻的公主代替。这件事说明吕雉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有超强的忍耐力,而忍耐力是一个政治人物必备的素质。吕雉的忍耐使中国没有过早地"玉碎",保住了向对手复仇的资本,为她的后代最终灭亡匈奴埋下了伏笔。近代中国的部分权力人物就因为没有吕雉那样的超强忍耐力,在没有能力"激动"的时候作飞蛾扑火式的"壮举",结果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以至永远失去了向对手复仇的机会。

  吕雉大权独揽后,开始大量提拔吕姓亲族进入政府,封吕台、吕产、吕禄、吕通四人为王,打破了刘邦"非刘姓不能封王"的誓言;又命吕产、吕禄为南北二军司令官,掌握了朝庭禁卫军。一时间吕性戚族权倾朝野,西汉王朝大有改朝换代之势。

  吕雉在任用吕姓亲族的同时,着手铲除刘姓的势力,对刘邦的儿子大开杀戒,几个王子相继死在她的手里。如果不是她适时死去,刘邦的儿子有可能被她杀光。当吕雉要害齐王刘肥(刘邦的庶长子)时,刘肥为了免祸,竟想出一个令正常人倒尽胃口的拍马屁点子。他向那位心如蛇蝎的继母建议:请母后准许他作吕雉的大女儿鲁元公主,也就是刘肥的亲姐姐的儿子,他好陪侍左右克尽孝道。这样的鬼建议应该令吕雉浑身起鸡皮疙瘩才对,可吕雉的反应是大大的高兴,对刘肥的恭顺有很深的映象,居然和鲁元公主一道去刘肥府中举行了盛大的认"儿"仪式。尤此可见既便再聪明的女人,也有女人无法克服的爱听无原则好话的弱点,这也是女人从政的最大局限性。

  吕雉就这样当了八年太上女皇,在她的晚年遇上了所有权力女人都无法逃避的继承人问题。她最担心的是在她死后吕姓亲族和刘姓王族为了王位暴发流血火并,因为衰老的原因,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刘姓王族从朝野清除出去。为了预防注定会流血的惨剧,吕雉命吕姓亲族和刘姓王族结为婚姻,刘肥的几个儿子娶了吕姓亲族的女儿为妻。但吕家的女儿都沾染了吕雉凶横霸道不顾大局的毛病,在家不守妇道,在公婆面前姬指气使,把丈夫不当人看,结果使刘姓王族的怨恨进一步加深。赵王刘友在家中和姓吕的妻子发生口角,他的妻子在一怒之下居然进宫向吕雉告了丈夫一个恶状,说刘友根本不把吕雉放在眼里,并随时准备向吕姓戚族反攻倒算。如果吕雉是明白人,就应该告诫友妻莫要胡言乱语,在家要恪守妇道,把刘吕两族的矛盾化解于无形。可吕雉霸道惯了,不能容忍别人说他半个不字,竟然把刘友关进死牢里活活饿死。在这场夫妻争斗中,妻子一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但胜利的果实却不怎么令人振奋,那就是妻子注定要守一辈子活寡。她得为她的鲁莽和嚣张付出代价,只是这个代价未免大了点。

  吕雉死后,刘姓皇族在周勃陈平的帮助下取得了对吕斗争的最后胜利。吕姓戚族在过了几天权力瘾后纷纷被推上断头台,不论老幼一律枭首示众。

  二、最薄情寡义的权力女人--胡太后

  西汉王朝第七任皇帝刘彻鉴于吕雉专权、刘姓皇族险些灭亡的历史教训,在立他的儿子刘弗陵当太子时,先把刘弗陵的美丽母亲钩弋夫人杀掉,预防她将来以皇太后的身份干预朝政。这个历史上的偶然事件,被五百年后兴起的北魏帝国明定为一种政治制度。每当选立太子时,年轻母亲即被迫服毒,母因子贵的惯例自此成为不可思议的往事。一直到六世纪初第八任皇帝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元诩的母亲胡充华本应处死,但元恪是一个痴情的男儿,爱胡充华胜过爱自己,不忍心把他挚爱的女人送上绝路,于是冒群情激奋的危险力保胡充华的性命,让她继续在人间享受荣华富贵,并再一次破例册封她为贵嫔,延续了一百余年的野蛮习俗遂告废止。元恪于五一五年逝世,元诩即位,年才六岁,胡贵嫔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太后,掌握政府大权。

  青春美丽的胡充华执掌中央政权后的行为,对她丈夫元恪的真情实爱实是一种尖刻的嘲弄,有力地印证了"男人无毒不丈夫"这句古老的谚语。这位魏帝国百年以来第一个出现的货真价实的皇太后,却用事实证明那野蛮习俗确实有其必要。胡太后当权后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男人中挑选情夫,然后和他们不分昼夜地作爱。这都是男人痴情惹的祸,地下的元恪如果有知的话,一定会砍下自己的脑袋,把里面的情感细胞全部切除。男儿无情才豪杰,元恪应该为他那糊涂的真爱付出代价。

  胡太后除了和情夫睡觉外,第二件事就是花费巨资大肆营建佛寺和佛像,把帝国的财力耗竭,仅永

  宁、石窟二寺就耗资千万,内外装饰得金碧辉煌,根本不象出家人修道的地方,到象是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场所。女人都有容易"迷信"的毛病,所以女人算命和进寺庙烧香的概率比男人高得多。胡充华因为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可以把老百性的税钱大把大把地拿来"贿赂"神灵,丝毫也想不到神灵是不受贿的,向神灵行贿结果是弄巧成拙,会招来更大的"报应"。后世的为富不仁者最舍得在烧香拜佛上花大本钱,但结局往往比不烧香还惨。至于国家大事,胡太后连想一下都不愿意,因为她没有能力应付这些伤脑筋的事情,能够回避就尽力回避,实在回避不了就和浠泥。女人都有爱听好话的毛病,胡太后对好话的偏爱则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一分钟听不到肉麻的奉承就会浑身不自在,就连恭维情夫性功能的揶揄之辞也打心眼里受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这也是女人的悲剧所在,胡太后的悲剧无疑更深一层。她当权不到一年,有责任心有理性不愿意说好话误国的朝臣杀的杀贬的贬,没有任何原则天良丧尽的阿谀奉迎之徒纷纷占据了政府要位。这些人除了一窝蜂地贪污弄权,搜括民脂民膏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正事几乎狗屁不通,结果强大的北魏帝国在他们手中加速度地衰落,从内部分崩离析。一连串的民变兵变风起云涌,把帝国淹没在尸山血海之中,防守北部边疆的边防军率先发难,把瞄准外族的刀剑转过来砍杀内部的贪官污吏,没有作恶的少数清正官僚也玉石俱焚。各地的武装团伙群起响应,向自己的国家发动报复性的攻击,地方军阀乘机扩充自己的实力,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北魏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胡太后的反应是继续在深宫和情夫疯狂地作爱。

  胡充华虽然对国事一窍不通,但在权力斗争中却是一等一的高手。她坐上权力宝座不久,就和实权宰相元爰发生权力冲突,最终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五二0年,元 爰发动先发制人的政变,把胡太后囚禁,夺取了政府大权。当全国人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时,元爰的行为却让他们大失所望,人民不久就感觉到他连胡太后都不如,几年之后反而忘记了胡太后当年的恶行,把拯救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胡太后充分利用自己政敌的弱点和国民的健忘心理(中国人的健忘使同样的历史悲剧一再在中国重演),在暗中积极准备,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优势,在朝野争取自己的支持力量。五年后阴谋布置成熟,胡太后挥戈反击,把元爰杀掉,重新入主中央政府。她掌权后唯一的反省就是再不能信靠外人,只能信靠她的两位情夫孙严和徐纥,听任他俩把已经千疮百孔的帝国一步步地向万丈深渊推进。对各地抗暴民变,胡太后采取七百年前把强大的秦王朝"玩垮"的二世皇帝赢胡亥一样的对策,即用双手掩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拒绝正视严酷的事实。凡入朝的官员被询问变乱消息时,大家知道她想听什么,所以异口同声回答:"小股盗贼,不过一些社会败类,地方政府自会肃清,用不着圣虑。"胡太后于是大大地高兴,继续兴趣盎然地和情夫作爱。

  胡太后在印证了她的观察正确后,更加肆无忌惮。五二八年,元诩的妃子生了一个女儿,胡太后宣称生了一个男孩,大赦天下以示庆祝。至于她这样做的心理动因,正常人就是想破脑壳也不会找到答案,因为儿子生女儿既不会威胁她的权力,也不会影响皇家体面,元诩青春年少还有很多生儿子的机会。答案也许只有胡太后知道,她自然有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女人总是在大事上聪明反被聪明误。世界上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浆糊脑袋,人类历史才显得丰富多彩。元诩这一年已十九岁,早已过了亲政的年龄,觉得老娘不清不楚又咨意妄为,势将把帝国带上毁灭之路,计划把她那两位炙手可热也让他蒙受巨大羞辱的情夫逐走。但胡太后当权太久,年轻的皇帝身边全是她的亲信,元诩在朝中找不到支持力量,无奈之余把赌注压在镇守太原靠镇压变民起家的地方军阀尔朱荣身上,尽管他听说尔朱荣是一条残暴凶恶的豺狼,连亲人都敢吞食,但他已没有别的路可走。老娘邪恶残忍,对他是噬腹之痛,必须以毒攻毒,即使自己最后也被豺狼吞食也顾不了许多。元诩密令尔朱荣向首都洛阳进兵,用以胁迫他母亲胡太后。尔朱荣象中了大彩一样兴冲冲地率军南下,到了山西上党,不知道什么缘故,元诩又命他停止。但消息仍然泄露,胡太后在两位情夫的胁助下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毒死。

  胡太后杀死亲生之子,而且是独生之子,不仅没一点人性,而且愚蠢至及,她挖掉了自己生命的根。中国不象欧洲,在中国,妻子和女儿在法理上不能继承帝位。元诩死后,既然已经宣布过生了儿子,当然要继任为下届皇帝,可胡太后知道无法隐瞒,只好马上再宣布所谓皇子本是皇女,而另立元诩的族侄,刚生下来才三个月的元钊当皇帝,这样她又可以至少专权十八年之久。胡太后的如意算盘这次

  打在了火药桶上,她把政治看得太简单了。如此重大的事件竟如此儿戏,要想不引起强烈反应是不可能的。尔朱荣首先发难,一面宣言要追查皇帝元诩的死因,一面不承认胡太后政府,另行拥立元诩的族叔元子悠当皇帝,并向洛阳进军。胡太后派出去迎击的军队阵前倒戈,投降尔朱荣,于是洛阳陷落。两位曾发誓爱胡太后爱得要死,海沽石烂不变心的情夫看到大势已去,丢下自己的玩偶逃命去了,胡太后和婴儿皇帝,被尔朱荣装在竹笼里,投到黄河溺死。距她毒死亲生儿子只两个月。

  尔朱荣进入洛阳后,请政府全体官员到郊外迎接皇帝元子悠,把文武百官诱到河阴淘渚之后,用骑兵团团围住,宣布罪状说:"国家所以衰乱,你们应负责任。"然后下达屠杀令。在骑兵践踏下,北魏两千余高门弟世家的高级贵族和高级官员全被杀死或踩死,政府为之一空。尔朱荣正好用自己的部属来填补这些权力真空。

  胡太后的死亡为她的暴政划上了号,但北魏帝国的根基已被她淘空了,继任的帝王要想有所作为已无力回天,没几年就陷入了分裂,并被强大的军阀取面代之。元姓皇族被屠杀罄尽,婴儿们被抛到空中用铁矛承接。这就是胡充华对深爱她的丈夫的回报。

  三、最成功的权力女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女政治家,也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县人,出身于仕宦之家,父亲,累迁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十三岁被选入皇宫,因为天生丽质,一入宫就蒙李世民皇帝另眼相看,侍寝后就被封为"才人"。唐王朝初期的皇宫姬妾有十九级,"才人"是十六级,且"才人"有九人之多,她不过是九人中的一人,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位置。武则天二十六岁的那一年,李世民大帝逝世,因民间曾传秘记云:"唐三世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在临终前命武则天出家削发为尼,在青灯古佛之下寂寞余生。武则天被送往长安的感业寺,这是一个等于绝望的位子。如果不是命运之神对她格外垂青,她注定要在空门作一生一世的化外之人,史书上也就不会有武则天这个名字。

  武则天当尼姑后的第五年,继任皇帝李治跟他的妻子王皇后到感业寺进香。李治当太子时曾对武则天的美色垂涎三尺,并乘父皇李世民病重入宫侍寝的机会勾搭上手,一番云雨后立下山盟海誓。现在他在尼姑行列中看到则天,则天也看到他,但情形已今非昔比。李治已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则天则脱离凡尘,情势在势在必得和无可奈何之间摇摆,于是两人同时流下了眼泪。这一切被醋意正浓的王皇后看在眼中,她当时正跟李治的另一位姬妾萧妃争宠,为了打击自己的情敌,她居然别出心裁地把则天接进皇宫,让则天蓄上长发,企图利用这条曾从李治手中跑掉的美人鱼把丈夫的心从萧妃身边拉过来。至于丈夫的心离开萧妃后会偏向谁,那就是她考虑不到或因为没有办法而拒绝考虑的问题,她心中也许有上千个理由认为丈夫的心会重新偏向她,既使没有上千个理由她也会自欺欺人地编上一千个。世上也许只有女人才会雇佣大蛇来咬头发里的虱子。

  武则天充分利用这个上天赐给她出人头地的机会,她的嘴可以流出蜜来,使王皇后待她如同亲姐妹,头发还未长长就被皇后迫不及待地推荐给李治,被封为第五级的"昭仪"。

  王皇后的目的达到了,李治怀中有了则天这条美人鱼后,不再去萧妃房中,但也没有回到王皇后身边,而是不分昼夜地和则天呆在一起。先前丈夫虽然去萧妃房中的日子多,但也时不时来安慰一下结发妻子,现在连作作样子的手续也免了,一连几个月挨不着丈夫的身子。王皇后仿佛间觉得自己当初走的那步棋利小弊大,武则天比萧妃要可恶一千倍,但明白过来已经迟了。她开始为那步傻棋付出代价,但更大的代价还在后面。

  武则天得宠时已三十一岁,比李治整整大四岁。一个没有人生经验的年轻男人一旦落到一个备尝风霜充满机心年龄又成熟了的美丽女人之手,他的命运就和落到蜘蛛网上的蜻蜓一样,一生一世都离不开那张网。才几个月的光景,李治就离不开武则天了,他心甘情愿地成了则天的掌中玩物,明知则天不善也无法摆脱对方精心布置的"网"。把皇帝老公的心牢牢抓住后,则天开始一步步地追逐她的权力目标。

  (一)、追逐皇后宝座

  武则天追逐的第一个目标是皇后宝座。入宫后的明年,则天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女儿,但这个女儿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成了母亲的政治牺牲品。女儿生下来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孩子,武则天把宫人谴开,自已去花园赏花。皇后在熟睡的婴儿床前坐了一会就自个离开了,武则天乘机亲手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扼死,然后诬陷是王皇后下的毒手。王皇后极力为自己辩护,并向众人陈述事情的真相,但没有人相信她,因为没有人相信母亲会亲手杀死还在襁褓中的爱女,就是老虎和毒蛇也不会这么干,更何况一个千娇百媚的美丽少妇。而王皇后嫉妒武则天专宠后宫,且没有生育一男半女,作案动机到是充分得很。

  一个女人亲手扼死十月怀胎历尽痛苦分娩的第一个孩子,并且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孩子,不是亲眼看到的人是不会相信的。只有心肠比蛇蝎还要恶毒的女人才会干得出来。这样的女人一旦掌握了生杀大权,就不会在乎别人的痛苦和死活了。

  杀女案在武则天的引导下不久发展成为王皇后与她的家人,以及萧惠妃也参加的图谋对李治不利的谋反大案,兴起宫廷大狱。王皇后、萧惠妃各打一百棍,砍断手足投入酒缸。王皇后在酒缸里哀号了一天一夜,在极度痛苦的折磨中死去。李治正式册封则天当皇后,距她离开感业寺只一年零九个月。

  把一个曾经对自己有恩且必死无疑的政治障碍百般凌辱折磨,只能证明武则天身上有虐待狂的血质。而一个皇帝听认一个女人把曾经同床共枕的结发妻子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说明他要么昏庸至极要么身不由己。就算强加在皇后身上的所有罪名都是真实的,也应该让她体面地去死,怎么能够砍断手足泡在酒缸里呢!

  (二)、从"二圣临朝"到南周王朝

  武则天实现第一目标后,接着追逐第二个目标--权力,尤其是无限权力。李治在位时得了一种怪病,头部经常剧痛,双目不能睁开,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政务。聪明热情的皇后因此成为李治的政治助手,她的果敢风格和独到见解令李治心悦诚服,他慢慢把更多的政务交给她办理,自己乐得快活轻松。当李治对她的政治才干有充足的信心时,就让她接见大臣直接参政。夫妇二人同时出现在金銮殿上听取大臣报告,并由则天裁决,政府官员称她们夫妇为"二圣",政府的控制权遂无声无息地滑到武则天手中。武则天需要的就是李治这样不生不死痛苦地活下去,使她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李治的威权来铲除反对她的人,同时埋伏下自己的力量。褚遂良、长孙无忌等无老旧臣死的死贬的贬,许敬宗等支持武则天的新秀则被破格提拔重用。等到李治发现这个皇后的政治野心有可能伤害李唐王朝的根基而企图对她加以限止时,李治已力不从心。

  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较有能力,李弘被立为太子。武则天要想取得无限权力,就必需首先排除有能力的儿子,身为皇太子的李弘首当其冲。如果不是李弘在二十四岁时适时地"病死",他的下场绝对不会比李贤更好。尽管李弘对外宣传是病死的,但民间确信他是被母亲毒死的,因为李弘的死期正是母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且李弘是在吃了母亲赐给的饮食后病情转重的。李弘死后,次子李贤继任太子,即历史上著名的"章怀太子"。因为他比李弘在政治上更有能力和热情,所以他的下场也更为悲惨,一个巨大的阴谋在母亲的导演下已悄悄地在他的四周张开。当武则天布置成熟时,诬以谋反的罪名飞到了李贤的的头上,他失去了太子职位,被流放山高林密荒僻穷困的巴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贤谋反纯是莫须有的罪名,因为那时李治死期将至,李贤又是太子,皇帝宝座指日可待,他实在没有谋反的必要,只有智商等于零且神经又不正常的人才会那么做。问题是在权力人物蓄意布置的阴谋下,不在乎你是不是真个谋反,只要当权者坚持你谋反就行了,剩下的就是要你承认强加在你头上的罪名。

  李治做了三十五年的皇帝,在武则天对他的忍耐达到极限时才离开人世。在最后的几年中则天对僵卧在病床上不生不死的丈夫厌恶入骨,但她能够控制自己,没有谋杀他,这是她超越其他权力女人的地方。李治死后,三子李显继承大统,居丧期间由母后摄政。李显那时年轻气盛,有限的阅历和膨胀的激情使他无视哥哥的教训,轻率地任命岳父韦玄贞当宰相,企图利用妻族的力量来帮助他从母亲手中夺回

  本应属于他的权力。他在政治上不是母亲的对手,则天紧紧地抓住韦玄贞这件事大做文章,说李显已无人主之望,企图把天下交给韦姓戚族。这个罪名足以赢得大臣的共鸣,因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成果被一个靠裙带关系一朝得宠的暴发户分享或独吞,结果李显只过了三个月的皇帝瘾就被废黩,被流放到比巴州更为边远蛮荒的房州,在地方官的监督下闭门思过。这时偿够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的李贤在流放地作了一首诗:"种瓜兰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还犹可,四摘抱蔓归",诗中的讽意明眼人一看即明。武则天看到这首诗后,不但没有半点感动,反而怒不可恶,即刻派朝庭敕使赶赴巴州威逼儿子服下了足以药杀九头牛的毒酒。李显不能承受这个打击,一直在恐惧中苦度年华,一见到朝庭敕使就魂飞天外,有几次恐惧得想自杀,那滋味比死还要难受一百倍。两位哥哥的遭遇把四子李旦身上本来就不多的那点政治热情吓到爪哇国去了,当了皇帝也形同木偶,一切听凭母后处置,他在位最经常的动作是点头,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好"和"行"。武则天还不满足,因为她虽然手操人主之权,但只有黑市地位,她的最终目标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七年后武则天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把傀儡皇帝李旦一脚踢开,自己坐上皇帝宝座,建立自己的"南周王朝"。

  (三)、任用特务和酷吏打击异己

  武则天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女人,拥有比男人还要杰出的才干和智慧。她苦心孤诣二十八年才当上皇太后(这是权力女人的前提),再苦心孤诣七年才当上皇帝。在那个时代,可以想象得到,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她,李姓皇族和政府官员以及儒家学派礼教社会,无一不拒绝一个女人担任皇帝。所以武则天无法用理性的手段来保护她的王朝,无奈之余只好采用冤狱手段,任用酷吏和酷刑,作大规模表面合法的屠杀。凡是反对她的人,或被认为有可能反对她的人以及酷吏因为一己私利所网罗的人,一律用法律判决他们谋反,连同家族一并处斩。武则天前后共屠杀了李姓皇亲贵戚几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被殊连的臣民则成千上万,南周王朝一时间成了恐怖世界。

  为了扩大打击面,武则天鼓励臣民告密。她在首都设立了一个铜匦,专门收受四方告密的信件。首都以外的百姓有去京城检举某某人和某某事,地方官必须按五品官的待遇把他送到京城,武则天有时还亲自接见这些告密者。一时间告密陷害成风,臣民人人自危,灵魂卑污的人在全国各地对正派人大打出手。喜欢告密打小报告的人都是一些心灵阴暗的小人,这帮人检举告密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灵魂深处那些见不得人的欲望,听信他们的话一定利少弊多。但武则天并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臣民一旦养成告密的嗜好,全国就在她的密切监视之下,各地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马上报告到她那里,所有不利于她的思想和行动要么胎死腹中,要么被及时镇压,丝毫也意识不到此举会毒害臣民的灵魂,会对她的王朝造成长久深远的负面影响。

  为了审理那些告密的案件,武则天大量任用酷吏,前后一共任用了二十三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来俊臣、索元礼、侯思止、周兴四人,这四人每人都杀了几千人。酷吏都是些自私冷血没有任何人情味的人类渣滓,以折磨迫害他人为最大的快乐。犯人到了他们手里不可能得到半点同情,更不用指望他们会为你伸冤。他们发明使用的酷刑花样百出灭绝人性,每个都有一个美丽香艳的名称,充分表示对人性尊严的摧残和戏弄。象"凤凰展翅""仙人献果""玉女登梯"等刑罚别看名字好听,身受者除了死亡和招认外没有其它出路。当酷吏的滥杀无辜引起社会的动荡时,武则天就杀掉个把酷吏来平息社会的愤怒,同时任命一个新的酷吏来继续她的冤狱政策,过一段时间又把这个酷吏当作替罪羊杀掉。当来俊臣被正法时,长安市民争食其肉,没多久就只剩一架骨头,可见臣民对他的仇恨之深。

  (四)、识人之聪和纳谏之量

  武则天的邪恶统治之所以能维持那么长的间,主要的原因在于她拥有两样普通女人所不具备的长处,那就是用人之明和纳言之量。她很善于发现人才,一旦发现之后又马上破格予以重用,结果南周王朝的人才比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大帝建立的"贞观王朝"毫不逊色。象她任用的宰相杜景俭、狄人杰、魏元忠、张柬之和姚崇都是一代名臣;边将郭元振、娄师德也是一代人杰。武则天正是利用这些人攘外安

  内,建立一定的文治武功,有效地平衡了她的残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在她统治时期内没有造成大的震荡,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武则天的纳谏也是人所共知的,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她有李世民的遗风。臣民对她的劝告和建议,无论措辞多么逆耳难听,只要她觉得有道理就虚心接纳;实在不能采纳(如对武则天情夫的指控)也不对提谏议的人加以打击。这对于一个天性喜欢听好话的女人更为难能可贵。

  武则天的私生活据传说可以与俄国的女少皇凯撒琳媲美。她在六十多岁时因宠爱薛怀义,教他入寺为僧,以出家人的名义入幸禁中。她到七十多岁的时候又以美少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傅粉施朱衣锦绣服"和她及女儿太平公主燕居作乐。司刑少卿桓彦范上疏弹劾他们,指出"陛下以履恩久,不忍先刑;昌宗以逆乱罪多,自招其咎"。自谓履恩即系鬃发与趾泽间的情爱。武则天置而不问也不追究进谏人。还有一位右补阙朱敬则的疏则更是唐突,引用外间传闻对武后的批评更为猥亵,她则批答:"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赏上疏人彩缎百匹。

  武则天的成功一半由于在高宗时做天后所集下的威势,另一半归功于她实际了解到官僚机构的真正性格。皇帝是文官集团的主席,他(或她)以理想上的至美至善造成神话的传说,用为操纵大权的根据。既为神话则没有人能对之十分认真追究。只是百官都以假为真,或在半假半真之间捧承这出发点,即给绝对皇权以神道的支持,则已使之无可疵求,不能侵犯。她以"河图洛书"的神秘安排,"万岁通天"等响亮的年号,再加以"齿落复生"等不会老的奇迹,去培养前述神话。另一方面她也坦白承认归根到底传统政治的真面目,则不外实力。她对吉项说出制马有三物:一铁鞭、二铁过、三匕首。鞭之不服则过其首,过之不服则断其喉。就此她也承认她自己对付不易掌握的臣下所采取的野蛮手段。

  武则天当政的后期遇到了和吕雉同样的困惑,那就是她没有能力解决她的继承人问题。如果把帝位传给儿子,帝位本就是夺自儿子的,不过物归原主,南周王朝一定消灭。如果传给侄儿,当然可以保存南周王朝,但在感情上儿子总是血亲。在政治上,再能干的女人也不及男人果敢,武则天一直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命李姓子弟和武性子弟在神庙中盟誓互相友爱,就象命令为了一个美丽女人走上决斗场的情敌放下武器握手言和一样。就在武性戚族暗中庆幸对方已被自己的旦旦誓言所打动时,忠于李姓的宰相张柬之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武则天的两个性奴隶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把她逐回到皇太后应该居住的上阳宫,迎接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当时已八十二岁,受不了一生中的最后一击,回到上阳宫后即一命呜呼。中宗李显在经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已锐气尽失,没有勇气和能力对自己的政敌进行报复,直到十年后他的侄儿年轻刚强的李隆基继位,才对武姓戚族作最后的清算。武姓戚族因为武则天这个女人付出了血流成河的代价。

  四、最臭名昭著的权力女人--那拉兰儿

  那拉兰儿即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权力女人,执政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差一点在她手中万劫不复。

  那拉兰儿是清王朝咸丰皇帝的婢女,因生了儿子载淳才在名义上擢升为嫔妃。一八六一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在行宫中被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并要他接见的停战条款活活气死。年仅六岁的载淳继任帝位,那拉兰儿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太后,谥号"慈禧"。但那拉兰儿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因为咸丰皇帝在病床上托孤,遗命两位亲王载垣、端华和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共同掌握朝政。那拉兰儿有强烈的权欲和疯狂的政治野心,不论容忍自己被排斥于权力核心之外。她性格刚强精于权术,又有美丽少妇特有的优势,很快在八大臣之外结成以自己为核心的阴谋集团,集团的急先锋是留守北京和英法联军谈判的全权代表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讠+斤 。阴谋布置成熟后,那拉兰儿在北京故宫发动宫廷政变,忠于她的军队逮捕了八位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被绑赴刑场砍头,剩下的五位大臣贬为庶民流放蛮荒。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忠于那拉兰儿的臣僚进入了权力中心,少年亲王奕 讠+斤 升为摄政王,那拉兰儿则垂帘听政,实权掌握在她的手里。这一切距她丈夫的死亡只有两个多月,攻势之凌励威猛令人咋舌。

  慈禧太后当权后的所作所为,对当时正在西方文明国家蓬勃兴起的女权运动无忌是一个尖锐的讽刺。她除了拚命荒唐享乐外,几乎全部精力都用在伤害她的帝国上,好象她与自己的帝国有血海深仇,不把它推入万丈深渊就是和自己的良心过不去。她的倒行逆施罄竹难书,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列举出来,下面只把对中华民族有深远危害的恶行简要概述一下。

  一是自强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那拉兰儿挪用海军经费一千万两,用于修建豪华盖世的颐和园和庆祝她的六十大寿。中日两国海军在大东沟进行第一次决战,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发射第一炮时,那个年久失修,早就锈烂了的舰桥被震断裂,舰队司令丁汝昌和英国顾问泰乐尔被双双抛到半空而跌到甲板上,失去了指挥能力。结果号称世界第七大海军强国的中国竟被屈居第十二位的卓尔小国日本击败,曾经煊赫一时,作为自强运动结晶的北洋舰队灰飞烟灭。日军占领了朝鲜和辽东半岛,在辽东半岛的旅顺,日军对中国人进行灭种式的大屠杀,除了留下三十六个人掩埋尸体外,老人、妇女和儿童无一幸免。战后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其中三千万两赎辽费)。这一次出人意料的全胜大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胃口,一直被小日本人视为庞然大物的中国竟被他们想象的要虚弱得多,于是把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而列入它的狞猎名单。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受尽了日本的荼毒,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军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屠杀了三十七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旅顺的惨剧又一次在中国重演。

  那拉兰儿的用人原则是贿赂和阿谀奉承,才能和德行则被抛到一边,这从北洋舰队的指挥官在战争中的丑陋表现可见一斑。丰岛海战时,操江号护航舰携带二十万两军饷投降。大东沟海战时,总司令丁汝昌下令舰队作一字形迎战。副司令兼旗舰舰长刘步蟾发现若按此队形应战,旗舰定远号恰恰位于最危险的前端,将第一个受到炮击,于是他在传达命令时,竟改为人字形雁阵,使定远号位于他认为比较安全的最后方中央位置。威海卫战役期间,在日军攻陷要塞炮台,北洋舰队暴露在自己岸炮威胁之下,已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来远号和威远号两舰舰长晚上仍照常上岸嫖妓,结果两舰当晚被日军偷袭击沉。到了最后关头,司令部所在地的刘公岛发生兵变,要求司令丁汝昌"放他们一条生路",英国顾问瑞乃尔建议丁汝昌凿沉剩余军舰,士兵徒手投降。丁汝昌采纳,下令沉船,可那些舰长们唯恐沉船后会触怒日本人,拒绝执行命令。丁汝昌又打算率领各舰突围,更没有人理他,丁汝昌只好服毒自杀。拒绝沉舰又拒突围的舰长之一程璧光率先乘着悬挂白旗的炮艇出港,向日本舰队投降。日本海军在俘获北洋海军的舰只后实力大增,对中国构成更大的威胁。让这些没有任何原则的酒囊饭袋来指挥现代化舰队,别说第七大海军强国,就是第一大海军强国也只有失败的命运。

  二是阉割了戊戌变法,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巨大的机会。一八九八年,年轻有为天良未灭的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志士康有为,下令在中国实行日本明治维新式的政治变革,将中国推向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自强轨道,使中国在短期内超越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巨人。只知道玩乐没一点责任心的那拉兰儿无法理解光绪皇帝的良苦用心,就象小学生不能理解大学生的课程一样,她在那些只知道贪污弄权烂污无聊的官僚政客的鼓动撺掇下回宫发动政变,把康绪皇帝囚禁,下令逮捕维新党。维新派志士"戊戌六君子"被押上断头台砍头示众,康有为、梁启超亡命国外。足以使中国成为世界巨人的变法运动就这样被这个老太婆淹没在血泊之中。戊戌变法的失败对中国是致命性的,执政府自此失去了自我解救的职能,为了推翻那些垂死待毙的执政府,中国人重新陷入了血流成河的革命和内战,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使社会的发展停滞,造成中国一百年的落后,这一百年恰恰又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至关重要的一百年,就象百米赛跑时最后的冲刺一样,结局是关键性的。一百年的落后,才是那拉兰儿无与伦比的罪恶。

  三是利用义和团向世界宣战,招来八国联军对中国报复性的军事打击,使中国差一点被瓜分。

  戊戌变法使那拉兰儿认为光绪皇帝罪在不赦,决心把他推下宝座。她知道清政府已不能一意孤行,这件大事必须试探外国的态度。试探的结果是各国对光绪皇帝有很好的印象,强烈反对她另立新君。那拉兰儿于是想到谋杀,每天命御医进宫给没病的皇帝看病,一面传出消息说皇帝病情沉重。各国公使一致表示关切,各省重要官员也纷纷要求保护皇帝,谋杀阴谋只好取消。这时那拉兰儿又看到转变为保皇党的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发表把她骂得狗血淋头的言论,老太婆因此把外国人视为眼中钉,但她束手无策,国为她王朝的军队没能力为她挽回尊严。就在那拉兰儿咬牙切齿之时,守旧派官僚向她报告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说山东直隶民间有一个专门对付外国传教士的武装团体"义和团",发明了专门对付洋枪洋炮的"金钟罩""铁布衫",一旦念动咒语,身上就象裹上了一层钢甲,刀枪不入。用简单的咒语代替艰苦的科学发展,用不伤害既得利益的法术代替革新变法,就可以转弱为强,发生奇迹,正是腐烂透顶的守旧派人士最听得进去的消息,那拉兰儿兴高彩烈地听进去了。

  一九00年,那拉兰儿命义和团开进北京,亲自接见他们的领袖曹福田。曹福田向老太婆保证,他

  的法术可以把天下的洋人杀光。我真不明白当时老太婆为何不把他的法术验证一下,只要下令向念动咒语的法师的耳朵开枪就可揭穿刀枪不入的鬼把戏。我猜想老太婆可能是怕惊醒自己的白日梦,一旦证明法术不管用,她最后的希望也就破灭了,那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所以不如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说服自己相信。义和团在老太婆的支持下,开始对外国人大开杀戒,外国人很少能逃得性命,妇女儿童也不能幸免。不仅外国人,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以及跟西洋事务有关的中国人,如带西洋眼睛的人和没有辫子的人同样恶运当头。跟西洋有关的东西如洋楼、铁路、电线也都被焚毁。最为痛心的是戊戌变法时残留下来的维新派人士也作了刀下之鬼。外国人只杀了几千人,可中国人却杀了五十多万人,且有不少是中国的精英人物。

  五月二十四日,那拉兰儿认为时机成熟,下令正规军和义和团联合进攻集中在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屠杀所有的外国人。第二天,那拉兰儿下诏向世界所有跟中国有邦交的国家宣战。

  这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荒唐的政治行动,世界各国最初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到证实真有其事时,其震骇惊愕可想而知,这时要想不作出反应已经不行了。德皇威廉二世宣称他要用对付野蛮人的手段对付中国。于是,英、法、美、德、意、奥、日、俄等国组成著名的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去拯救被围困的使馆,。其实各国使馆并没有被陷落的危险,他们虽然只有四百人守卫,且没有重武器,但清政府正规军和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数万人都无法攻破。这样的武装力量是阻挡不住八国联军的,北京很快陷落,义和团逃散,无辜的平民则成了杀红了眼的外国军人报复的对象,至少三千万以上的无辜国民家破人亡,痛苦无告,北中国成了尸山血海。

  更大的灾难出现在东北,当八国联军向北京挺进时,俄国突然出动大军向东北三省发动大规模的入侵,只七十天便占领了面积达一百一十余万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八国联军的报复是血腥野蛮的,但我们不能只责怪外国人,当时在外国留学谋生的中国人比在中国的外国人要多得多,当中国人对境内的外国人格杀无论时,英、法、美、日等国并没有依样画葫卢对境内的中国人进行报复性的屠杀,仅只这一点就说明他们的文明程度比当时的清政府要高一些。

  北京陷落后,那拉兰儿成了丧家之犬,卑躬屈膝地向八个国家摇尾乞怜,各国反应冷淡,他们再度密议乘这个机会把中国瓜分,天老爷保佑他们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否则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将就此分崩离析,并且永远失去了再次统一的机会。

  那拉兰儿在一九0八年结束了罪恶的一生,死前把长期囚禁的光绪皇帝毒死了。她当政四十七年,把她的帝国推到了悬崖边上,三年后跌下了万丈深渊。

  纵观上面四个权力女人的罪恶行径,我们很容易得出下面的结论:要么女人不适合政治;要么外国女人比中国女人高明,中国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伊丽莎白和撒切尔夫人那样杰出的女政治家。单单从中国历史上的权力女人来看,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的,她们干政的后果是把中国推向苦难的深渊;但如果回过头来看一下这四个权力女人掌权的凭借,就会发现上面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这四个女人都是靠色相取得权力的,而利用色相来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女人无论多么聪明,灵魂肯定是污浊的。因此这四个权力女人并不是女人中的优秀人物,她们掌权后自然作不出什么出色的政绩。如果古中国的政治大门不对女人关闭,使优秀女人能够通过理性的途径进入权力中心,我相信她们能够取得和男人一样的成就,中国也一样能够出现撒切尔夫人那样杰出的女政治家。设想一下二十世纪初期的鉴湖女侠秋瑾若是执掌中国,中国也许能象巨人一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7章

  美丽女人对历史的冲击力

  纪元前七世纪后期,周王国的封国陈国举行了一桩盛大的婚礼,未婚夫是陈国政府高级官员夏御叔,未婚妻则是郑国的公主,国君姬兰的女儿。历史学家不知道她的乳名,只知道她嫁给夏御叔后按当时的习俗从了丈夫的姓,改名夏姬。她是一个美艳绝伦的女人,和同时期的西腊美女海伦有着同样的魅力,使智力正常的男人陷入全体的疯狂。二人在当时已知世界的东西两端各自引发了一场影响世界命运的国际战争。海伦引发的伟大的特洛伊战争和以此为题材的宏篇史诗《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拐走了西腊王妃海伦,战争的结局是特洛伊王国的毁灭;夏姬不但毁灭了她的家庭和她的国家,还使当时的超级强国楚王国陷入不可挽回地衰落。她的沧桑经历,和因她引起的国际战争以及对历史的冲击力比海伦毫不逊色。

  夏姬的惊人美丽不是仓白的语言能够形容出来的,反正无论怎样精明强悍的男人在她面前都会丧失力量和理智。她的丈夫夏御叔就是一个孔武有力的男人,娶了一个如此美丽的妻子,可以想象他的心灵是不可能得到片刻安宁的,结果他以比别的男人快五十倍的速度衰老下去,两年不到就横死在牡丹花下,留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夏征舒。夏姬正值芳龄就成了寡妇,当然是世界上最年轻美丽的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尤其是象夏姬这样美丽的寡妇要想不惹是非是不可能的,几乎所有心理不健康的男人都在她身上打主意,条件许可的则积极行动起来,就象苍蝇闻到血腥味一样一窝蜂地聚集到夏姬的门前。大凡美丽的女人都有崇尚虚华的毛病,有如此多的男人献殷勤一定心里很受用,夏姬正乐滋滋地欣赏那些臭男人为了她大打出手,并把胜利者拉到自己的床上作为对他的奖赏。最后的胜利者属于陈国的两位高级文官孔宁和仪行父,他们成了夏姬的长期情夫。这两位本来要进行生死决斗的,多亏一位高人及时提醒他们,说夏姬不是一个男人满足得了的,于是两只斗鸡握手言和,共同享受夏姬的肉体,有时两男一女还同睡在一张床上。

  孔宁和仪行父的空前好运令那些失败的的男人嫉妒得发狂,他们适时地把二人的桃花运和夏姬的美貌送到二人的顶头上司陈国国君妫平国的耳中,使伪平国也加入了嫉妒者的行列。为了平息心中的嫉妒,妫平国不断找二人的岔子,并威胁说要杀掉他们。当二人得知自己的危险和国君发怒的原因后,无可奈何之余只好忍痛割爱,积极在国君和夏姬之间牵线搭桥,让妫平国也参入进来分一杯羹。夏姬是一个虚荣浅薄的女人,自然不能拒绝国君的情意,于是她的床上睡了三个男人。当妫平国企图利用职权除掉孔宁、仪行父独占夏姬时,也遇到了二人当初同样的困惑,于是心平气和地和自己的部下分享一个女人,并且多数时候还是同时分享,即三男一女同睡一张床。

  夏姬能够和三个男人同时调情作爱,说明她容貌的美丽的心灵的丑陋是同等的。这样的女人要想不给她的亲人和她的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是不可能的。首先受害的是她的儿子夏征舒,这个淫荡女人在和情夫调情作爱时居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使夏征舒蒙受了极大的羞辱。随着夏征舒一天天长大,他心中的痛苦也在一天天加深,更糟糕的是,三个奸夫当面戏谑夏征舒象他们的共同儿子,把一个男人的忍耐加速度地推向极限。纪元前五九九年,夏征舒把正在寻欢作乐的国君妫平国杀死在母亲的床上,孔宁、仪行父从狗洞里钻出来逃得性命。二人在陈国不能立足,就跑到当时最强大的楚王国向五霸之一楚庄王告恶状。楚庄王本来是一个英明的君王,否则他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也当不了霸主,但一面之辞有很大的扇惑性,即使是最脱离常识的谎言也能一度蒙蔽聪明人的耳朵,所以才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说。楚庄王也听信了二人的一面之辞,而且逢上他正要展示他的霸权,而声讨"乱臣贼子"恰是一个理想的发动战争的堂皇理由。于是他调动大军去陈国讨回"公道",弑君的青少年夏征舒被逮捕,在他母亲面前被酷刑处死,情形惨不忍睹,他的母亲面对那样的惨状居然没有精神失常真是怪事。夏征舒死后,跟着遭殃的是陈国,楚庄王并没有在陈国另立新君,而是把陈国取消,土地和臣民并入楚国的版图,可见讨伐叛逆不过是一个漂亮的借口。

  夏姬的美貌使庄王心猿意马,任何一个正常男人见了美艳性感的她是不可能不动心的。尽管她那时已三十多岁,可看上去仍象一个情窦初开含苞待放千娇百媚皮肤白里透红的妙龄女郎,男人一见就恨不能一口把她吞下肚去。楚庄王也顾不得什么帝王的尊严了,准备把她带回皇宫。他的智囊巫臣斗胆向他提出警告:"大王仗义兴兵,全世界谁不尊敬。如今却把祸首收作妃子,人们就会抨击你贪色好淫,恐怕对霸权有不利的影响。"若是别的君王听了这样的逆耳忠言一定会大大地不以为然,心想一个女人怎会有如此大的利害关系,就算是有,也先把这个绝色丽人享受一下再说,只要能风流快活,楚国当不当霸主关我何事。但庄王毕竟是庄王,一个靠自身努力当上霸主的庄王一定比普通君王有一些过人之处,他认为巫臣的话有很深的道理,十分感服地接受了那句极不顺耳的话。王子熊侧也被夏姬的美貌弄得神魂颠倒,请求父王把夏姬送给他作偏房,巫臣又阻止说:"这女子是不祥之物,为了她已死了一个国君,灭了一个国家。如果娶她,一定会给王家带来祸患。"爱子深切的楚庄王深以为然,断然拒绝了王子的涕泣请求。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下面所要述说的故事,谁也不会怀疑巫臣是一位直言敢谏一心为国的大忠臣,只有熊侧看出了他的私心。也许是恋爱中的男人比常人更为敏感的缘故吧,他发现巫臣看夏姬的眼睛燃烧着火焰。他当着父王的面回击巫臣:"我不要她可以,但巫臣也不能要。"巫臣用一种委屈万状的声调说:"这是什么话,我怎么会有这种邪恶的念头,我只是一心为我们的国家。"可见那些别有用心的念头都是用冠冕堂皇的词藻表现出来。这时庄王的另一位武将连伊襄老碰巧死了妻子,庄王就把夏姬送给他作续弦。连伊襄老的前妻留下一个儿子,刚好到了思慕异性的年龄,睹然看见继母那性感的身段和挑逗的眼神,半边身子已经酥了。连伊襄老一出门,这对狗男女便抱在一起滚到了床上。

  连伊襄老在夏姬的怀中只疯狂了两年,就和夏姬的第一个丈夫一样一命呜呼,不过他这次不是死在病床上,而是死在战场上,尸体朝天躺着,眼睛睁得大大的,象是呼唤上天为他解答一个不能公储于世的难题。据说那天连伊襄老从喝多了酒的战友口中得知家里的丑事,眼睛瞪得象铜铃一样,拿起长矛孤身一人冲向敌阵,被敌方的乱箭射死。

  连伊襄老阵亡后,夏姬跟嫡子私通的丑闻在楚国电闪一样地传开了,她成了过街的老鼠,众人的唾沫都快在她的门前汇成一条小溪,在首都郢都实在住不下去了,只好蒙上面纱返回她的娘家郑国。但郑国宫廷不愿接纳这个臭名远扬的亲人,下令城门守卫不许她进城。被爱情折腾得丧失理智的巫臣发现机会来了,派人通知郑国国君姬坚迎接他的姐姐,姬坚自然听从霸主国的命令。命运象母亲照顾婴儿一样照顾着巫臣,纪元前五八九年,晋国与齐国在鞍邑(山东历城)会战,齐国大败,向楚王国寻求同盟。庄王派人去齐国缔约,巫臣自告奋勇前往。纪元前五八四年,巫臣出发,却在经过郑国的时候,宣称奉了楚王的命令前来跟夏姬结婚。那时没有现在的通信设备,信使假传圣旨在短期内是无法核实的。国君姬坚正想把这个招惹是非的祸水推得越远越好,欣然为他俩举行婚礼。巫臣得到夏姬后,连齐国也不去了,缔约的事更抛到脑后,他知道不能再回到楚王国,就带着夏姬双双投奔楚国的敌国晋国。巫臣是楚王国有名的智囊人物,以富于谋略闻名国际。晋国大喜过望,把他当作上宾招待。巫臣为了夏姬,想千方设百计,辗转曲折,终于达到目的。

  我们假设夏姬第一次结婚时十六岁,儿子夏征舒十六岁时杀死妫平国。那么纪元前五九九年她已三十二岁,到五八四年跟巫臣结婚时,至少有四十八岁。一般的女人到了这个年龄已是招人讨厌的半老徐

  娘,可夏姬仍能使楚王国的一流谋士痴心不改,为了她出生入死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真是一个不平凡的可怕女人,不仅仅是驻颜有术而已。

  巫臣跟妫平国一们,也付出了可怕的代价,王子熊侧和巫臣的另一位政敌熊婴齐,在巫臣娶了夏姬后妒火中烧,把巫臣留在楚王国的家族不分男女老幼全体处斩。噩耗传到晋国,巫臣痛苦得发狂,他撕裂身上的衣服,倒在夏姬怀中失声恸哭,夏姬则象哄小孩一样拍着他的身子安慰他。巫臣痛心地写了一封信给二人说:"我固然有罪,但我的家族是无辜的,他们并没有背叛国家,你们如此屠杀,我要使你们马不停蹄地死在道路之上。"两位王子对巫臣的警告嗤之以鼻,他们低估了巫臣的智慧、能力和复仇的决心。

  本世纪初期,楚王国的东南角发生了一桩不起眼的事,太湖之北的吴部落酋长吴寿梦把他的部落提升为吴王国,自封为第一任国王,定都梅里(江苏无锡)。这件事当时没有引起中原那些古老王国的注意,因为这个新王国十分落后,作战时军队仍停留在赤身露体的阶段,近亲通婚和三代同房睡觉的现象则十分普遍。这样落后的王国在百年之内应该不会对中国有任何影响。只有巫臣看出这个新兴的王国在地缘政治上的无比价值,因为这个王国位于楚国的后方,如果强大起来将对楚王国构成致命的威胁。而楚王国的后方一直是高枕无忧的,这也是他优越于其它任何一个王国的所在,所以楚王国能够集中力量问鼎中原,而其它王国在对付楚王国的挑战时还要留相当大的兵力来防备来自后方的威胁。楚王国的疆土很大,一旦吴王国和楚王国处于战争状态,陷于两线作战的楚王国将在国土的东南和西北两端调动军队,两地相距一千五百公里。别说远水救不了近火,军队经过这么长距离的急行军也会失去战斗力。巫臣向晋国政府献出"联吴制楚"的战略,晋政府立即接受,派遣巫臣的儿子巫狐庸率领一个军事顾问团,前往吴王国教授他们加强政府的组织和训练他们的军队现代化--如何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和各种战略战术。吴王国在晋国的资助教导下很快强大起来,不但阻止了楚王国的东进,更成为楚王国背后的致命敌人,楚王国第一次面临本土有被攻击的威胁。

  十年之后,用新式装备和战术武装起来的吴王国开始向楚王国用兵,而且保持连续不断的攻势,使楚王国每年都要出兵七八次之多。吴王国刚脱离原始部落阶段,国民思想单纯,花花肠子少,作战时只知勇往之前,不象楚王国已暮气深沉,军队一边在对外作战一边在心中打自己的小九九,结果貌似强大的楚军团反而败多胜少。吴王国的疆界一步步地向西推进,楚王国边界的三个军事重镇相继陷落,东南边境全部残破。这时晋王国乘机向楚王国发起军事攻势,两国大军在河南鄢陵决战,被吴军团拖得筋疲力尽的楚军团一战即溃,兵团司令熊侧惭惧自杀。另一位王子熊婴齐运气也好不到那里去,他死于跟吴王国一次战役后的路上,楚王国的力量被消耗殆尽。

  楚王国并没有因两位王子的死于非命而从噩梦中复苏,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他。本世纪后期,楚国更大的一位英雄人物伍子胥被楚王逼反,他逃到吴王国,被吴政府任命为军事总参谋长。这时吴国在巫狐庸的教导下已经强大起来,他手中有了回国复仇的资本。纪元前五0六年,伍子胥率领巫狐庸一手训练成的吴军团向楚王国发动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军事总攻。楚军团溃败,首都陷落,楚王逃往外国,来不及逃走的王后和所有高级官员的妻女全部沦为吴军的性奴隶。

  这都是夏姬的美丽惹的祸。

  二

  下面再介绍另两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美丽女人--西施和杨玉环。她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围绕她们的诗词歌赋和电影戏剧足能装满一火车皮。

  西施的故事紧接着夏姬的故事,但对中国历史的冲击力比夏姬要强大百倍。吴王国征服了当时的超级强国楚王国,在中原那些古老王国中引起的震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个穿着奇异服装

  说着奇异语言没有任何文化根基的蛮族国家,用最高级的礼节迎接他们的使节,派出一个又一个的考察团去吴王国寻求他们一夜间暴发的秘诀。吴王国一夜间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强大最受尊敬的国家。

  就在吴王国的国运如日中天之际,就象当年楚王国的东南角发生了一桩不起眼的事件一样,他们的东南角也发生了一桩不起眼的事件。居住在钱塘江流域的越族在他们杰出的酋长姒勾践的领导下建立国家,姒勾践自封为第一任国王,宣称自己是夏王朝开国君主姒文命的后裔。实际上他们比吴民族距中国文化更远,血统也更不相干,使用一种比吴王国更难懂的鸟语,过着一种更奇异更野蛮的风俗习惯生活,是一个完全没有被文明冲击过的草昧部落,因为他们和文明的中国隔着另一个野蛮的吴民族,来自中华文明的影响被吴民族从中隔断。

  姒勾践对北方那个暴发户发迹的过程有很深的印象,决心用吴王国强大的经验来振兴自己的国家。他发出招贤榜文,企图从智慧的中国尤其是楚王国挖掘人才。这一招果然奏效,没多久就有两位楚王国的民间志士应招前来,他们是后来被证明最杰出的英雄人物范蠡和文种。姒勾践在二人的指导下对政府和军队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和楚王国对吴王国的掘起视而不见不同,吴王国在警惕地注视着越王国的动向,当他们得知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打算走吴王国的老路时,就决定对越王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因为他们深知这条道路的厉害性。就在姒勾践称王的明年,吴军团在他们的英雄国王吴光的统领下进入越王国,在浙江嘉兴和越王国的主力军团相遇,两军展开决战。吴王国这次的运气太坏,越兵团在范蠡的策划下利用老弱军士和监狱里的死囚对吴军团进行自杀性的冲锋,使优越感很强的吴军团动了恻隐之心,结果在尾随于死囚后面的越军团生力军的冲击下溃败。吴光的脚趾中了越军的毒箭,回国没几天就死了。

  嘉兴会战的胜利对越王国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越王国避免了覆灭的命运;另一方面使姒勾践掉以轻心,把富国强兵看得太简单了,错误地认为越王国的军政改革已大功告成,越王国已足够地强大,不用继续作艰苦细致的努力了,一再把范蠡、文种的警告置之不理。结果越王国改革的步子放漫了,宝贵的时间浪费了。吴王国则不同,继任国王吴夫差发誓为父王报仇,他每顿饭都命卫士大声问:"夫差,你忘记杀父之仇了吗?"他肃然回答:"誓死不亡!"两年后,作好了充分准备的吴王国对仇敌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自以为很强大的姒勾践成了俘虏,被送往吴国作吴夫差的家奴。

  姒勾践本来要在吴国作一辈子奴隶的,但范蠡的智慧挽救了他,这位忠心耿耿的智囊在姒勾践为奴期间一直陪着他受苦。有一次吴夫差生了重病,他劝说姒勾践尝他的粪便来诊断病情,把吴夫差大大地感动了,下决心把他释放。姒勾践只当了三年奴隶就回到了越国,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秘密重整军备,积极准备报仇雪耻。但两国国力相差太悬殊了,吴王国是一等强国,越王国充其量只是一个刚刚脱离草昧状态的落后小国,要想在短期跨越那巨大的差距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越王国在前进时吴王国也在前进,吴王国向前跨一步相当于越王国向前跨十步。要想在短期内超越强大的对手,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加速前进的同时设法使对手前进的步子停下来,如果能倒退那就更好。要想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吴夫差不是白痴,更何况还有伍子胥那样的超级智囊辅佐他。就在姒勾践一筹莫展时,文种给了他战胜敌人的秘密武器,他劝说越王在国内挑选绝色美女,经过专门训练后送给吴夫差享用。吴夫差是英雄人物,但英雄都过不了美人关,一旦碰上自己所爱的女人,就会沉溺在温柔乡中不能自拔,就没有精力和热情过问国家大事了,就会和那些忠心能干的栋梁之臣日渐疏远。姒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搜罗美女,结果在越溪边上发现了一个名叫西施的浣纱女,她的美貌使初次看见她的男人疑是仙女下凡。文种的计谋奏效了,当吴夫差第一眼看到西施时,就象中了邪似地酥倒在那里,恨不能把她融化进自己的身体。不用说,西施很快把吴夫差的魂勾去了,吴夫差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她,整天围着她的身子打转,时时刻刻都在担心哪一天她会突然飞走。他的全部工作就是如何讨西施的欢心,把国家大事远远地抛在脑后,除了和西施逗趣取乐外不知道还有别的事情要干。西施有一种"心痛"的病,大概就是现代人所称的胃痛。每逢西施病发,就会用手"捧心",这时她的美丽会增加十倍,连水里的鱼儿也会忘记游动而沉入水底,吴夫差更是魂魄消散,忘记了自己是个国王。那些为吴王国立过大功的文臣武将看到国王把全部精力放在一个无尺寸之功的文弱女子身上,对他们一天比一天疏远,未免心怀怨望,久而久之则由怨生恨,纷纷离开吴王国自谋出路,只有忠心耿耿的伍子胥不识时务,不断在吴夫差耳边说些不顺耳的话,把吴夫差一步步推向疯狂。吴王国前进的步伐停滞了,越王国则在大踏步地前进。

  为了远离那些多嘴讨厌的大臣,和心上人不受干挠地享受"爱情",吴夫差特地在姑苏城外建筑一座最豪华的宫殿--姑苏台供西施居住。吴夫差不分昼夜地呆在那里,一连几天不回朝处理政事,吴王国朝野上下成了一团乱麻,国力急剧地衰落下去。越王国军民则在姑苏台的歌舞声中热火朝天地练兵习武,国力蒸蒸日上。

  伍子胥看到吴夫差这样胡闹下去会招致吴王国的毁灭,不惜老命前往姑苏台重提那些逆耳忠言。吴夫差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象一只被挑怒的疯狗一样狂怒起来,下令这位元老旧臣挥剑自裁,然后把他的尸体投入大河喂鱼。

  伍子胥自杀的消息传到越国后,经过充分准备的越政府认为条件成熟了,便对吴王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吴军一战即溃,首都姑苏陷落,吴夫差自杀,临死时用布蒙住脸,因为他既无颜在地下看见忠臣伍子胥,又不忍心看到自己挚爱的女人躺在仇人的床上。

  吴夫差自杀后,西施失踪了,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三

  和西施相比,杨玉环的悲剧要更深一层。

  杨玉环是唐王朝第九任皇帝李隆基的爱妃。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伟大王朝,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强国,其地位和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差不多。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世界各地的志士仁人不惜冒着被本国政府杀头的危险也要往那里跑。在长安的一百多万居民中,外国侨民就有三十多万人,比今天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外国人要多得多。另一个商业城市广州也有西洋侨民二十多万人,比今天美国纽约的外国人有更高的比例。唐帝国在李隆基统治时期繁荣到了顶点,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活富裕,一斗米只值三四个钱,社会秩序安定,臣民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对外战争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帝国的疆土扩张到了极限,国际形象达到了神话般的地步......

  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帝王,他的高度智慧和坚强性格可以和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大帝媲美。李隆基在青年时期就显示了他的超人智慧和干练果敢的政治才能,那时唐帝国的政府大权掌握在女人手中,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使唐王朝随时面临覆灭的危险。先是韦后专权,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公开招权纳贿,残害忠良,把朝政搞得一蹋糊涂,最后居然疯狂到把皇帝李显也是她们的丈夫(父亲)毒死,另立李显跟姬妾生的一位十三岁的儿子李重茂继任皇帝。当时还是亲王的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结盟,发动宫廷政变,率领禁卫军冲进皇宫,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李旦是一个淡泊名位的人,对政治没有兴趣,只当了两年皇帝就把帝位让给李隆基。但李隆基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政府实权控制在和他同样精明刚强对政治充满野心的太平公主手中,当时七个宰相,就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党羽,没有她的首肯李隆基的圣旨就没有效力。李隆基自然不能容忍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下去,开始有步骤地收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太平公主发觉这位年轻的侄儿不太顺服,计划废掉他,另立别的侄儿。李隆基及时察觉到这个阴谋,便对姑母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在首都长安戒严,展开大规

  模的逮捕整肃,把太平公主的党羽抓了起来。太平公主自杀,李隆基牢牢地控制了政府。

  李隆基掌握朝政大权后,即着手对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组。这时唐政府已经朽乱到极限,尤其是冗官塞道,人浮于事,责权不清。武则天为了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大力提拔貌似恭顺的新贵,造成"补阙连车载,拾遗用斗量"的冗官集团;加之韦后和安乐公主公开卖官纳贿,冗官有增无减,使开元初年的冗官达数千人之多。不断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还因"群鸡啄食"助长了官吏间的争斗,毒害了官吏的品格。针对这种现象,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王景为相,整顿吏治,裁汰冗官,现有官吏十去其九,使行政效率大为提高。李隆基又提倡节俭,严禁官吏浪费挥霍国家资财,又重拳打击贪污渎职行为,政府面貌为之一新。经过李隆基的励精图治,开元末年唐帝国繁荣到了顶点。经济和社会秩序有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洲四道无豺虎,远行不劳求吉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为佐证。对外战争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东部从契丹手中夺取了辽西二十一洲,西部打败了强憾的土蕃,打通了和西域交通线,又征复了碎叶,疆土扩张到了极限。文学艺术方面也硕果累累,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是空前绝后的文学奇才;书法家颜真卿、画家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的艺术成果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朝代出现了这么多的杰才俊士,是李隆基统治前期文治武功的最好写照。

  李隆基的英雄生涯因为碰上了美丽的杨玉环而告一段落。

  杨玉环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以体态丰满,皮肤细腻,性情温和著称于世。她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二十六岁那年使六十一岁的公爹一见钟情,这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李隆基那时刚死了专宠后宫的武惠妃,六宫佳丽没一个能引起他的兴趣,正值感情上的荒年,蓦然看见丰盈娇憨的儿媳妇,他苍老的心一瞬间年轻了许多,且年轻得大大地失去理智和尊严,竟然不顾人伦天理,甘冒乱伦的恶名,把杨玉环从儿子怀中夺了过来陪他睡觉。杨玉环并不是一个坏女人,她性情忠厚,心地善良,对政治没有兴趣,也没有任何供人指责的劣迹。但李隆基爱她爱得太深了,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堕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温柔陷阱,忘记了自己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对政务日渐荒疏,末了干脆不上朝,把朝政全权委托给奸相李林甫。李林甫乘机结党弄权,把人性较为充分的朝臣排挤出中央,朝政因此从光明走向昏暗。

  李隆基太爱杨玉环了,在占有杨玉环肉体的同时还渴望得到她的芳心。也许是年龄相差太大的缘故,李隆基心底有点自卑,自古嫦娥爱少年,他在杨玉环心中的份量是否超过自己的儿子?他的结论常常是消极的。为了遮掩自己的劣势,他尽力在物质方面"贿赂"杨玉环的心,使她在眼花缭乱灯红酒绿之余感觉到丈夫的伟大。尽管玉环不爱慕虚荣,他仍煞费苦心为她营造一幅纸醉金迷的生活氛氲,上千名织绵刺秀的工匠和几百名雕刻熔造的首饰工日夜不停地为她制作华衣美服和珍宝玩好,不惜巨金从国外购进珍贵的脂粉和香水。杨玉环生长在四川的一个盛产荔枝的地方,她从小就爱吃这种水果,但首都长安因气候寒冷,不出产荔枝这种只有热带才能生长的水果。这种水果只有吃新鲜的才有味,过了几天就味同嚼蜡,而热带出产的荔枝运往长安一般得十多天。有一次杨玉环和皇上谈起儿时趣事,不经意地提起吃不到新鲜荔枝的遗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千方百计想讨杨玉环欢心的李隆基发现机会来了,他象对待国家大事一样,命令驿站用运送加急公文的方式从盛产上等荔枝的福建青田运送荔枝到长安供贵妃享用。运送荔枝的动作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镜头:驿马以四足离地的速度狂奔,铃声传到一公里外,下一驿站听到铃声后,日夜都在待命的驿卒,立即上马飞驰。当后马追及前马,两马相并时,马足不停,即在马上将荔枝传递,驿马往往因狂奔过度而倒毙路旁。这本是运送紧急军事公文的行动,李隆基却用来运送荔枝供一个女人享用,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杜枚的一首诗"长安城外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描述这个带有辛酸味的趣事的。联想起李隆

  基前期的英雄行为,真是前后判若两人,一代英豪竟堕落成这个样子,都是美丽的女人惹的祸。

  李隆基如果仅仅是在杨玉环身上堆金子还不致酿成大的灾难,他最不该犯的错误就是给杨玉环的亲族加官晋爵,不但施恩于杨玉环的几个美丽姐妹,让她们拥有巨大权力,还重用她的堂兄杨国忠。这个流氓无赖出身的恶棍,除了吃喝嫖赌搬弄是非打小报告外什么都不会。李隆基是在赌桌上发现他的杰出"才能"的,李隆基成天在女人堆里撕混并没有什么正经娱乐来打发时光,赌博是玩得最多的游戏,因钱来得太容易赌注也很大,于是算赌账成了一件需要动脑筋的差事。杨国忠从小在妓院赌场撕混惯了,对此道颇为精通,经常站在旁边为玩得正有兴头的皇帝和堂妹算赌账。李隆基发现他的赌账算得又快又准,认为他拥有很大的智慧,若不把他的智慧用于治理国家一定是对人才的浪费,于是提拔他作了大官,丝毫也意识不到会算赌账的人一定经常出入赌场。嗜赌的人是没有责任心的,把国家交给没有责任心的人治理等于是把婴儿交给老虎扶养,不是把婴儿吃掉就是把婴儿玩丢了。李隆基把权力赐给杨玉环亲族的举动纯属多余,玉环不懂政治,也没有政治热情,让她的亲人当官在她的心目中不见得是很大的恩典,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感动。可见李隆基并不了解他深爱的女人,此举并不能赢得她的芳心,相反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国家一旦受难,他心爱的女人也会跟着遭殃。

  纪元七五一年,奸相李林甫死亡,李隆基让杨国忠继任宰相,亲手打开了"潘朵拉魔盒",把国家一步步地推向灾难的深渊。杨国忠的能力和德行都不能够胜任宰相,但他的裙带关系使他能够胜任。他这个宰相仅兼职就达四十多个,除了贪污索贿赌博玩女人外不知道对国家的责任是什么,对乱伦也有异乎寻常的热情,最最惊世骇俗的创举就是和他的堂妹公开通奸。一个广大的贪污网在他的手下迅速建立,李林甫手中漏网的几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朝臣被进一步排挤出政府,政府成了酷吏和赌徒的世界。杨国忠任用大酷吏鲜于仲通担任剑南军区司令官,鲜于仲通任用小酷吏和大色鬼张虔陀当云南郡守。云南郡距南诏王国的首都大和城直线距离百余公里,是南诏王国到中国朝贡的必经要道。使节入境之后,依南诏的礼节,夫妇要共同拜会地方首长,想不到禽兽不如的张虔陀竟强暴了使节的妻子。这是一个正常男人所不能忍受的羞辱,南诏王国的反应迅速而激烈,第二任国王阁罗凤在忍无可忍之余发兵奇袭云南郡,张虔陀的快乐日子总算到头了,他被愤怒的士兵乱刀砍死,尸体剁成肉酱后喂狗。鲜于仲通动员八万大军为他心爱的部下兼同类复仇,阁罗凤表示谢罪,并表示愿意退出所占领的土地。他警告说:"如果中国逼我太甚,我就投降吐蕃王国,那时整个云南地区恐怕非中国所有。"吐蕃是位于西南的一个强国,是唐帝国在战场上的真正劲敌,如和南诏结盟将取得对唐帝国的战略优势。鲜于仲通这样的昏暴人物是不会为国家着想的,他继续进兵,心想八万大军可以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踩死卓尔小国南诏,殊不知再强大的军队在他手中也只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是一盘送上门的加了调味品的菜。他的军队意料中的全军覆没,云南全境全部失陷。杨国忠和鲜于仲通一样,动员倾国兵力对南诏王国发动了一连串报复性的攻击,统帅全是鲜于仲通一类的人物,因为杨国忠不可能任用优秀的统帅。这样的军队是没有取胜的可能的,他们每天都在万山丛中被击败,前后共死二十万人。中国所能征调的精锐部队死亡殆尽,为随后的"安史兵变"创造了条件。

  西南的销烟还未散尽,杨国忠又在北方点燃了更大的战火。范阳军区司令官安禄山是一个粗犷干练且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将领,打心眼里瞧不起能力不如他的酒肉宰相杨国忠,对他也不维持应有的尊敬,就更不用说象其他军区司令官一样进贡巨额财物了。杨国忠不能忍受这种轻蔑,决心打击他,于是诬以谋反的法宝出笼,向李隆基一再告密,李隆基一再不相信。但在那种形势下,没有人保证李隆基下一次仍不相信。纪元七五五年,杨国忠采取"逼他反"的手段,派遣警备部队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逮捕他的宾客全部处死。这是安禄山要想不采取激烈反应也不可能,他知道向皇帝申诉没有用,所有的奏章都不能越过宰相这一关,他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叛变,用武力为自己讨回公道。他决心叛变,率领蕃汉

  混合兵团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讨划杨国忠。杨国忠大为兴奋,因为事情终于证明他料事如神,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安禄山缉拿归案。不过安禄山兵团战斗力很强,朝庭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全死在云南,地方部队根本不能抵抗安禄山的铁骑兵。结果安禄山兵团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七百公里,渡过黄河,攻陷东都洛阳。明年再向西进击,进攻潼关。中央军统帅封常清、高仙芝本来有能力使潼关坚不可催的,可杨国忠因为没有收到二人的贿赂竟然诬陷二人"通敌",把二人送上腰斩的刑场。继任统帅哥舒翰也因不善行贿,也在杨国忠的威逼下作自杀性的出击,结果全军覆没,潼关失陷,通往长安的门户打开了。李隆基带着杨氏姊妹从长安仓惶出逃,一直逃到距长安六十公里的马嵬驿。当杨国忠正在暗中庆幸自己的英明时,他恶贯满盈的日子来到了,愤怒的禁卫军包围行宫,乱箭射死杨国忠,屠灭他的全家,包括他的儿女和杨玉环两位拥有极大权力的美丽姐妹。杨国忠致死还瞪大双眼看着插在前胸密密麻麻的箭杆,不明白他英明的"果实"何以是这等货色。为了防备复仇,禁卫军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李隆基在无奈之余只好把她绞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四句诗"花钿委地无人收,翠铙金雀玉骚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悲剧场景。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浅一点,或者爱得明智一点,不让她的堂兄杨国忠作大官,所有的灾难都不会发生,李隆基会和杨玉环恩爱白头,杨玉环会风光一生寿终正寝,也不至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为泥碾作尘",她的家族也不会灭亡。李隆基那糊涂过份的爱不仅害了自己的国家,也害了自己倾心挚爱的女人。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杨玉环不是那样温婉美丽,李隆基也不会在温柔乡中陷得那样深,究竟是谁的过错,还是女人的美丽惹的祸。

  安史兵变的后果是惨重的,战区的生灵减少了十分之九,黄河两岸的臣民挖树皮掘草根充饥,用纸糊的衣服御寒,繁华盖世的洛阳成了一片焦土。经过这场巨变,唐王朝的强盛时期结束了,自此进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落。中国成为世界帝国的希望也自此化为泡影。杨玉环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四

  不但夏姬、西施、杨玉环等出身良家的妇女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就连出身最为低贱的妓女也有改变历史进程的巨大魔力。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明末清初的江淮名妓陈圆圆,她使被誉为"万年不倒翁"的中华民族沦为亡国奴达二百九十年之久。

  陈圆圆是江苏人,父亲是一个摇着货郎鼓走村串户兜售针头线脑的小商贩,除了一间破茅屋和一身不能换洗的破旧衣服外没有其它的家当。陈圆圆七岁那年,父母无法养活她,就象其它的贫苦人家那样把女儿卖掉,换几两银子养家糊口。因为她有点姿色,被金陵的一家妓院看中了,鸨母就多出了几两银子把她买下来,准备调教几年后再把她当摇钱树。穷人家的父母多半重男轻女,只要能多卖几两银子,才不管女儿在哪里安身。陈圆圆心灵手巧,弹得一手好曲,又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的歌声悠扬婉转,一叠三叹,令男人心荡神摇,神魂出窍。不出几年,鸨母就把她调教成一位色艺俱佳的红粉佳丽,破身后门庭若市,被她接待的男人没有几个不神魂俱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经常有几个男人为了争夺她大打出手,陈圆圆一身不能分成几块,不得不费尽心机曲意周旋在硬上弓的诸霸王之间。金陵有几个恶少对她不能相舍,又没有山一样的银子来填塞妓院的无底洞,几次用暴力把她从妓院劫出来,之后费了许多周折才脱离他们的魔掌。

  陈圆圆前半生悲惨离奇的身世,造就了她温和随顺善解人意屈从命运的流水样性格,那是令强悍有力的男人发狂的性格。

  天生我才必有用,象陈圆圆这样的奇女子是不可能长久堙没在底层社会的,上天飞来的好运在她的豆寇年华适时降光,把她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十八岁那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大舅子田弘遇到江南游玩,在妓院里碰见了陈圆圆,当即被她的美丽容貌和甜美歌声所吸引,就半带强迫地把她买了下来。那

  时专宠后宫的贵妃妹子一病不起,靠裙带关系坐享容华的田宏遇担心人走茶凉,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竟别出心裁地把陈圆圆作为进贡的礼物奉献给朱由检,没想到朱由检被山崩地裂的农民大暴动和巨魔一样兴起的后金汗国折腾得焦头烂额,没有兴趣在女人身上下功夫,竟把大舅子的"礼品"退了回来,田弘遇这次的马屁算是拍在马脚上。象田弘遇这样的吃软饭政客一旦靠山倒塌,在朝中马上就会品尝到世态炎凉的滋味,昨天还一个劲往他身上贴的人今天就对他不屑一顾,溜须拍马之声一转眼就成了冷嘲热讽。尤其是皇帝拒绝了他献上的美女后,他在朝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在他面前公开表露自己的轻蔑。习惯了被人巴结奉承的田弘遇不能忍受这样的冷落,就挖空心思在朝中寻找新的靠山。当时朝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是年轻有为的蓟辽兵团司令官吴三桂,他刚被皇上封为平西伯,捧着皇上御赐的上方宝剑,拥有在前方权宜行事先斩后奏的广大权力。他统率的五万关宁铁骑是明政府内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武装力量,手中握有实实在在的强大军权。因此吴三桂这个目标一下子就被田弘遇锁定了,从来英雄爱美人,田弘遇对陈圆圆依旧寄予厚望,这个被皇上挥去的人间尤物必须在吴三桂身上起作用。田弘遇的如意算盘这次打到了点子上,吴三桂在田府一见到陈圆圆就目光发直,身子酥了大半边,好半天才回过神来。吴三桂的窘态被田弘遇看在眼里,这是他最最希望的结果。第二天,田弘遇就以嫁女儿的礼仪把陈圆圆"嫁"到吴府,吴三桂把令他一见钟情的女人紧紧地抱在怀中,心灵深处充满了对田弘遇的感激之情。田弘遇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用陈圆圆钓到了一只能够看守门户的狼。

  前方军情紧急,吴三桂只作了一夜新郎,就奉君命回到他的驻防地宁远前线。吴三桂到底是个英雄,没有把新婚燕尔的爱妾带往腥风血雨的前线军营,那会影响他在士兵中的威望,再说他也不忍心为了图身心之快把自己挚爱的女人置于刀剑无情的危险之地。没想到吴三桂这一理性善意的举措酿成了他的终身恨事。

  吴三桂回到前线不久,他所效忠的明王朝已到了最后时刻。李自成统率农民兵团从西安出发,穿越山西省,于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攻陷首都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去煤山上了吊,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年之久的明王朝自此寿终正寝。农民新贵一进入北京,就心急火燎地向明王朝的官员清算旧帐,把他们拥有的财富和美女抢掠一空,然后把他们投入监狱上夹棍,用惨无人道的酷刑追缴他们在明政府时代贪污所得的赃款。吴三桂因是李自成要收降的对象,他的父亲吴襄的待遇要好一此,只关在监狱里而没有用刑,吴府也没受到农民兵士的频繁骚扰。如果不是刘宗敏插上一杠,在关键时刻霸王硬上弓,陈圆圆这个名字也许不会在历史中出现。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的一号大将,这个铁匠出身的农民暴发户,进入北京后抢了成百上千的美女侍奉左右。但他还不满足,必要求得倾国之色供其泄欲。他从明政府降官口中得之陈圆圆的美貌,就顾不上什么政治和策略,带领亲兵闯进吴府,硬生生地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强抢过来,然后象饿狼一样扑了上去。夺妻之辱不是任何一个正常男人忍受得了的,尤其是象吴三桂这样能力超群自尊心又极强的男人。吴三桂当时正带领吴兵团前往北京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先头部队已到达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的丰润,他父亲吴襄派遣的仆人这时也来到丰润,经过下列一段对话后,吴三桂的态度立刻转变。他问他父亲的情形,仆人说:"已被逮捕。"吴三桂说:"我到北京后,就会释放。"又问他的财产,仆人说:"已被没收。"吴三桂说:"我到北京后,就会发还。"又问他美丽的爱妾陈圆圆,仆人说:"已被宰相刘宗敏抢去了。"吴三桂当即气冲牛斗,大声说:"一个大男人不能保全一弱女子,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下令他的军队掉转方向,回师山海关,兵士为死去的皇帝朱由检穿上白色丧服,誓言为朱由检报仇。吴三桂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敌农民军,身后又有宿敌满洲人对他虎视耽耽,一旦他和农民军交手对方就会乘隙蹈

  虚,那时他将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他知道不能两面作战,就两害相权取其轻,向昨天还是敌人的清帝国投降,请求清帝国派遣军队入关联合剿匪。这时的清帝国正陷入周期性的皇位危机之中不能自拔,第一任皇帝努尔哈赤死时,为了争夺宝座,曾引起一场风暴,长子代善以下都被排除,而由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死时风暴再起,他的长子豪格以下也被排除,而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皇位。这种反常的继承说明争夺的激烈。皇太极的亲军曾包围皇室会议,提出警告说,如果不立福临当皇帝,他们就得跟皇太极同死,以致亲王纷纷逃席,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遂顺利达到当摄政王的目的。亲王硕托,跟另一位亲王之子阿达礼,企图发动政变罢黩多尔衮,被多尔衮先发制人杀掉,但内战随时可以爆发,清帝国这时自顾不遐,根本没有力量主动攻击庞然大物的中国。如果不是陈圆圆引发的历史悲剧,清帝国极有可能在下一次的内乱中瓦解,更不用说成为中国的主宰了。

  吴三桂的求援文书到达时,福临即位才八个月,清政府才知道中国发生巨变,宁远城已空,数十年可望不可即的山海关现在大开关门欢迎他们莅临。霎时间满天云雾消散,一个新的使人振奋的奋斗目标出现在眼前,于是内争平息,多尔衮亲王下令入关。

  李自成的农民兵团在吴兵团和满洲兵团的夹击下兵败如山倒,一年不到就灰飞烟灭。李自成兵团在撤到真定时,陈圆圆被军队冲散,夹在乱民中漫无目标地逃亡,辗转流离才回到吴三桂的怀抱。采花大盗刘宗敏在九江被吴兵团擒获,吴三桂亲手砍下了他的脑袋,报了一年前的血海深仇。吴三桂在这场美人争夺战中成了最后的胜利者,但他的民族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清帝国的满洲兵团顺利进入北京,宣称自己是中国的新主人,中国人在他们的统治下当了三个世纪的亡国奴。

  在本文将要结束之际,有必要强调一下"美丽女人"和"权力女人"的分别。美丽女人和权力女人都对历史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权力女人是灵魂邪恶之辈,他们对历史的负面影响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魁。她们有极强的权欲,用不光彩的手段取得了不加限止的广大权力,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作威作福,制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美丽女人的灵魂比权利女人高贵,她们对历史的负面影响是被动的,只能被她们所不能控制的命运摆布。她们没有权欲,不想掌握政治大权,没有利用权力去伤害国家民族的意图,她们引发的历史悲剧不是她们造成的,而是和她们有特殊关系的权力男人造成的,她们是无辜的,一样是受害者。

  ·第8章

  痛心疾首说变法

  纪元前三六一年,一位单薄瘦消的年轻人由东向西跨过了函谷关,向地处西陲的秦王国帝都栎阳走去。

  此时的秦王国和三百年前穆公嬴任好在位时的秦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把那时的秦国比作正午的太阳的话,这时的秦国则是乌云背后的夕阳,连一线美丽的回光返照都感受不到。嬴任好在位期间,任用两位杰出的外国人百里奚和蹇叔整顿内治,又任用他们的儿子训练秦国的军队现代化,征服了邻近的二十多个封国,包括驱使强大的周王朝东迁的犬戎部落,向西开扩疆土二百公里,向东打败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超级强国晋王国,把处于草昧时代的秦王国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嬴任好死时,百里奚和蹇叔都已去世,那些愚蠢至极的继承人竟按照秦王国先前的野蛮习俗把他们的儿子百里孟明等人赶入墓穴,为他们的英雄老爹殉葬,同时遭难的还有出生于本国的三位高级知识分子"车家三良"(车奄息、车仲行、车针虎)。秦王国的人才一下子被剪除罄尽,改革的成果全部付诸东流,秦国一夜间又回到了嬴任好之前的草昧时代。到了两百年后的战国时期,秦王国虽勉强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但无疑是七国之中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人看出这个蛮荒偏僻的小国有什么前途,能维持现状,不被新兴的魏王国并吞,已算是上等的运气。本世纪初期,魏国大将吴起统率魏兵团渡黄河西征,夺取了秦国河西(陕西省北部)的大片疆土,象泰山压顶一样压在秦王国的头上。秦王国的命运更黯淡了,到了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他面对的已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正在加速度走向坟墓的垂死王国。

  嬴渠梁是秦王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杰出最出类跋萃的君王,对他的王国和他的家族有强大的责任心,不能容忍他的国家一步步地向着绝望的深渊迈进。他主持的虽然是一个暮气深沉的小国,但他雄心勃勃地想恢复三百年前纪元前七世纪时他祖先赢任好的霸业。要实现这个光辉的梦想谈何容易,秦王国的基础太薄弱了,地理位置偏远不说,能够匡时济世富国强兵的人才在这个远离文明中心的草昧王国是无法找到的,因为那块尚未开化的土壤孕育不出优秀的人才。摆在嬴渠梁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仿照先祖的作法,从国外引进人才。他在即位的明年,就发出征求贤能人才的文告,欢迎能使秦王国富强的才智超人之士光临秦国。在那个时代,各国延揽政治人才,犹如二十世纪各国延揽科学人才一样。嬴渠梁确认,人才是国家强大兴旺的决定因素。

  招贤文告最先传到和秦王国毗邻的当时世界的超级强国魏王国,在该国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当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们纷纷束起行囊离开使之备受冷落的母邦,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天涯路,去寻求实现自我的舞台。前文那位单薄瘦消的年轻人就是其中最最杰出的一位,他是来自魏王国的伟大政治家公孙鞅。

  公孙鞅本是卫国人,但卫国太小,不能作为施展平生抱负的舞台。他很早就到魏国,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很了解他,正要向国君魏惠王推荐,不巧公叔痤一病不起。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向他寻问后事。公叔痤说:"舍人公孙鞅的才能十倍于我,我死之后,请把国政交给他。魏国的前途在他身上。"魏惠王不禁大吃一惊,半晌做声不得。公叔痤看到惠王那不以为然的表情,又说:"大王如果不能委公孙鞅以重任,那么请你把他杀掉,不要让他出境。一旦被别的国家延揽,将成为魏国的第一

  大患。"惠王告辞出门后,对随行的人说:"公叔痤病势沉重,大脑已经不管事了,竟然教我把国家大权交给一个出身低下又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年轻人,而且一会工夫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病糊涂了是什么。"大臣魏昂也了解公孙鞅的才能,要求惠王对他破格予以重用。可魏王国的运气太坏,掌舵人只是一个普通庸才,不是一个有过人见识的领袖,对魏昂的意见一笑置之。知商低一个级数的人永远不能领悟知商高一个级数的人的见解。

  正当公孙鞅在魏国陷入绝望的苦境时,赢渠梁的招贤文告进入了魏国的通衢大街。他没有别的选择,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前往秦王国。

  每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离开母国都有不得已的原因。

  嬴渠梁跟公孙鞅促膝长谈,一连谈了三天三夜,公孙鞅那精辟独到的见解使他沉浸在巨大的兴奋当中,连吃饭睡觉都忘到了九霄云外。嬴渠梁对公孙鞅相见恨晚,决定把政治大权交给这个数不相识的外国人,命他依照他的计划和步骤,对秦国的军政进行彻底的变革--当时的术语称为"变法"。

  公孙鞅深知他的变法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在暮气深沉的秦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阻力,没有国王始终如一的坚定支持,变法要么胎死腹中要么中途夭折。那时秦王国不但不能强大,还会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当嬴渠梁把变法的提案提交大臣们讨论时,他们死抱着儒家学说"利不十不变法"的信条,反对对秦国进行彻底的变法,只主张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几处有限的修修补补。公孙鞅告诉嬴渠梁说:"对一项学问有怀疑,绝对不能成功。对一件措施怀疑,也绝对不能成功。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必定被世人排斥。高度智慧的见解,往往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成大功的人只跟少数人相谋,不去征求多数人的意见。庸俗的大多数不可共始只可乐成。要国家富强,只有义无反顾进行彻底的变革。"嬴渠梁回答说:"我听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孤陋寡闻的曰夫子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我把国政交给你,你放心地去干吧,不要有任何顾虑。"于是这块魏国仍掉的石头,成了秦王国墙角的磐石。公孙鞅开始对秦王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孙鞅在颁布变法令之前,先把一根十公尺长的木棍立在首都栎阳南门,下令说:"把它拿到北门的人,赏黄金十两。"当大家惊疑不定时,他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一个好事的青年姑妄把它拿过去,竟然如数得到赏金。这是公孙鞅的第一步,他先要人民信任并尊重政府,政府在得到人民的信任尊重之后才能有令必行。

  公孙鞅的改革可归纳为下列十三个主要的具体项目:

  一、强迫人民学习最低程度的礼仪。父子兄弟姐妹不准睡在一个炕上,必须分室而居。这时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步骤。

  二、统一度量衡制度。强迫全国使用同一标准的尺寸、升斗、斤两。

  三、建立地方政府组织,若干村组成一乡,若干乡组成一县,县直属中央政府。

  四、建立社会基层组织。十家编为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其他九家有检举的义务。而检举本组以处的其他犯罪,跟杀敌立功一样有重赏。藏匿犯人者与犯人同罪。

  五、强迫每一个国民都要有正当职业,游手好闲的人,包括世袭贵族和富商子弟,如果不能从事正当职业,一律当作奴隶,送到边疆垦荒。

  六、用优厚的条件招请移民。不分国藉,凡到秦国从事垦荒的外国人,九年不收田赋,以求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口就是兵源。

  七、鼓励生产。人民耕田织布特别好的,积存粮食特别多的,免除他的赋税和劳役。

  八、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居。这是增加生产和人口的手段。

  九、人际间争执,必须诉诸法庭裁判,不准私人决斗。私人决斗的,不论有理无理,一律处罚。

  十、对敌作战是第一等功勋,受第一等赏赐。

  十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贵族的地位虽高,商人的财富虽多,如果没有战功,就不能担任政府官职。

  十二、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三,迁都咸阳,与国民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相适应,行政中心也应该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从这十三个项目,可看出秦王国那时还处在半野蛮状态,落后、穷困、封闭、愚昧和一片混乱。也可看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只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变--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甚至道德价值标准和人生观念都要改变。可以想象,在秦王国这样封闭停滞的国家进行这项前所未有且对人民生活有着巨大冲击的剧烈变革,几乎所有的国民,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贫民百姓,都不理解并进而坚决反对。一是改革使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无视千秋大计的官僚政客自然本能地反对损害他们既得利益的变法。他们只要眼前过得舒服,才不管百年之后子孙后代沦为亡国奴。他们没有着眼未来的情操和智商。二是普通国民尽管不满意自己生活的悲惨,但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眼前的生活有太大的变动,尤其是妨碍他们懒散自由的变动。三是拥有巨大智慧能够预见百年兴衰荣辱的大政治家都是很寂寞的,他们的超凡见识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人们看不到他们匡时济世的良苦用心。四是政客的狭隘心胸和愚蠢的疾妒使他们不能容忍同僚有超越于他们之上的作为。变法令颁布不久,朝野上下到处翻滚着非议朝政的声浪。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嬴驷也公开站出来抵制新法时,变法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嬴渠梁不愧是一代天骄,他理解公孙鞅并坚决地支持他,对反对变法的官僚给予无情打击,连皇太子也不例外--他的教师公孙贾和嬴虔被处以割鼻和脸上刺字的刑罚,这对皇太子是一个巨大的羞辱。

  在嬴渠梁的坚定支持和公孙鞅的英明策划下,秦王国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用了十九年的时间,秦王国魔术般地崛起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对东方的诸侯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实力比它们要强大百倍。

  纪元前三四0年,公孙鞅率领用新法武装起来的秦兵团,发动了决定秦王国千年霸业的复仇战争,向当时世界最强大的魏王国进攻。号称所向无敌不可战胜的魏兵团不是渴望杀敌立功的秦兵团的对手,因为秦兵团的每个军士为了自身的荣誉和利益人自为战(他们每杀一个敌人就可进爵一级),不顾生死地努力向前。魏兵团意想不到地大败亏输,连总司令魏昂(曾劝说魏惠王重用公孙鞅)也作了俘虏。魏惠王捶胸打跌地说:"我懊悔不听公叔痤的话"。以惠王的平庸和当时对公孙鞅的痛恨,他不可能懊悔失去这个人才,恐怕是懊悔没有杀掉他。魏王国这次受到的打击十分沉重,把吴起辛苦开辟的河西疆土全部丧失给秦国。首都安邑跟秦国只隔一条黄河,失去安全保障,只好向东迁到四百公里外的陪都大梁(河南开封)。魏王国自此失去了一等强国的地位,陷入不可挽回的衰落。

  这一战役距公孙鞅纪元前三五九年开始变法,只十九年,秦王国已强大到迫使超级强权的魏王国一蹶不振,割地迁都,这是人类智慧所能做最最伟大的创举。变法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辉煌变法,奠定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强大民族的基础。这次变法的意义是深远的,没有这次变法,秦王国就不可能强大,更不可能完成统一中国这样的浩大工程。中国将陷于永远的分裂,将永远失去作为世界超级强国的机会。令人痛心的是,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变法,在以后的两千三百年中,中国也曾多次作过变法的尝试,但结局都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两

  百二十年后汉武帝刘彻采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尊祖复古--至低也要维持现状,主张祖宗的法度不可更改,对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深恶痛绝。儒家学派申称"利不十,不变法",也就是说你要变法可以,但必须有百分之百的好处,一点坏处也不能有,否则你就得老老实实地遵守祖制。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清楚,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法制。生儿育女是件好事,可生产时难免疼痛,产妇甚至会死亡,如果因此拒绝生产,人类就绝种了。其实只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利益,哪怕是百分之五十一的利益,就是一种值得推行的进步制度。儒家学派的这种主张等于是不要变法。二是公孙鞅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个人的结局令人沮丧。丧失既得利益的人类渣滓,对改革的倡导者公孙鞅等人恨入骨髓。纪元前三三八年,英明伟大的嬴渠梁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儿子嬴驷继位。怨声载道的时代落伍者,包括嬴驷的皇家教师公孙贾和嬴虔,象挣脱铁链的疯狗一样乘机反扑,指控公孙鞅谋反,公孙鞅在出逃时被抓获,绑赴咸阳五马分尸,家属全部处斩。儒家学派一直用这个悲惨结局,告诫后世的政治家,万万不可变法。因为儒家拒绝变法,中国失去了自我更新的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周而复始的残酷内战,给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中华文明不断在血腥中解体,又在废墟上重组,永远得不到提升。结果中国由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堕落为最不文明国家。

  两千二百年后的十九世纪,日本帝国效法公孙鞅,实行变法,即著名的"明治维新"。使一个跟当初秦国同样落后的古老日本,也魔术般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有一则事例可以说明日本当初的落后程度,那时的日本离文明是如此的遥远,国民连姓都没有。明治政府觉得这太没面子了,下令所有的日本人必须给自已取一个"姓"。很多日本人不知道"姓"的实际意义,为了敷衍政府,就把自已的居住地点作为自己的姓氏。居住在山谷和原野接壤处的就姓"山口";四周被稻田环绕的就姓"田中";傍边有一株藤本植物的就姓"伊藤";屋后有一棵大松树的就姓"松下";不是松树而是杉树就姓"高杉"......由此可以看出"明治维新"对日本的贡献非语言所能形容。

  历史显示一个定律:处在巨变的时代,有能力彻底改变的国家强,改变而不彻底的国家乱,拒绝改变的国家则继续没落,直至灭亡。下面我再展示两个改变不彻底和拒绝改变的事例。

  二

  历史的车轮运转到一0六九年,立国一百多年的宋王朝酝酿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的总设计师是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王安石。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时的宋帝国和纪元前四世纪时的秦王国处境差不多,沉重的内优外患使他高度疲惫,象一个行将就木的病夫苟延残喘。首先,宋王朝是靠军队统帅发动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因此特别担心别的武将也依样画葫卢调转枪口,不断做着随时被兵变推翻的恶梦。这恶梦使宋政府除了努力防止军队叛变外,其他什么事都不能做。为了防止武将发动兵变或拥兵自重,宋政府把武装部队的精锐--"禁军"全部集中在首都开封;而把老弱残兵--"厢军"驻防各地维持地方治安。遇到战争,即由中央临时委派一位文职人员(甚至由宦官)担任统帅,率军出征。负责实际作战的将领也出于临时委派,他们虽然是职业军人,但对所统领的部众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统帅把兵权交出,将领调往别的单位,士兵返回营区。这种军事体制虽有效地防止了"陈桥式兵变",但极大的伤害了军队的战斗力。一旦发生外族入侵,等驻在首都的国防军赶至千里之外的边界时,敌方已取得了足够的战果,我方的军队则疲惫不堪。由于统帅与将领不熟悉,将领跟士兵不熟悉,再多的部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但不能担当攻击,连承

  受大的打击都困难。尤其致命的是文官担任统帅,让这些胆小怕事的书生指挥腥风血雨的战争,实在是和他们的"勇力"过不去。因此宋帝国在对外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王朝建立初期,和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帝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每次都是以宋帝国的失败而告终。一00四年,辽帝国大举南征,一路势如破竹,深入五百公里,一直打到距宋帝国首都才一百公里的澶州。宋帝国朝野震动,群臣们除了想到迁都躲避外别无他法,多亏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皇帝御驾亲征,在澶州和辽帝国签订"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帝国进贡银币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买得暂时苟安,宋帝国才避免了过早沦为亡国奴。当宋王朝惊魂未定想坐下来喘口气时,西北又出现了更大的威胁。一0三八年,定难军区司令官李元昊被宋帝国对辽战争的丑态所鼓舞,宣布脱离中央,自称西夏帝国皇帝,并对宋帝国发动一连串不停止的攻击。宋帝国对这个小而且贫的叛徒的自不量力自然不能容忍,发动大军讨划。双方的实力是如此悬殊,宋帝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比对方高出百倍,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宋帝国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败再败。在每战必败的情势下,宋王朝只好在一0四四年正式承认西夏独立,并每年向这个不起眼的小国进贡绸缎十三万匹,银币五万两,茶叶二万斤,但为了面子对外宣称是"赏赐"。到了王安石开始变法时,宋帝国已四面楚歌,国土一天天萎缩,四周全是虎视耽耽的强敌,他们的胃口随着宋帝国的衰落而日益加大。其次,宋王朝为了防患行政和军事将领权力过大,特设置一些职能互相重叠的机构,且一个职位委派几个人互相牵掣,互相监督,造成政府官员数量急剧膨胀,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也越来越残酷,人民的不满也越来越深,表面平静的帝国成了一座冰雪覆盖下的火山,大规模官逼民反的局面已经形成。再次,宋王朝依靠文人治国,自汉武帝刘彻"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文人所学的知识仅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知识面相当狭窄。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心胸狭隘,不辩轻重是非,且勇于内斗的劣质,没有能力包揽富国强兵的重任。儒家思想到了宋王朝已开始僵化,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合理内核也变得不合时宜,于是这种本来很保守的思想变得更为保守。用这种思想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也因此作茧自缚,安于现状,固不自封,没有进取精神,过一日算一日,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是什么。当宋帝国已大厦将倾时,这些执掌国家政权的文人还意识不到即将来临的危险,或者意识到了而故意蒙上眼睛,依旧在哪里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依旧在哪里结党弄权。

  情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宋王朝已不可能按先前的办法统治下去了,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变法自强,要么坐以待毙。这时帝国的掌舵人是宋王朝的第七任皇帝赵顼,这个生长在深宫的皇帝,属于极少数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选择了变法。一0六九年,赵顼任命王安石当宰相,变法步入实质性的启动阶段。

  王安石的变法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个领域。因为宋帝国百病丛生,必须动大手术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救国家于水火,拯黎民于倒悬。下面我们把变法的重要措施归纳为十项,作一简要叙述。

  一、确立预算制度,并控制预算。王安石设立一个"计划部",自兼部长,对行政管理作合理的改进,严厉制止私人挪用公款,结果每年为国家节省开支百分之四十。

  二、建立政府储备粮制度。过去,各行政区向中央政府每年缴纳以一定数额食粮为主的赋税,丰收之年不多缴,歉收之年不能少缴--全靠向贫苦的农民搜括;而且还要千里辗转,运输到首都开封,费用巨大。王安石颁布"均输法",用货币代替实物纳税,以免去运输上的困难。由各行政区在首都设立仓库,丰年时大量购入,歉年时就可不必强迫搜括农民。

  三、建立政府贷款制度。中国农民最困苦的日子,大都发生在"青黄不接"之时,即稻麦刚生出青苗,还未变黄成熟,农家存粮往往用尽,新粮又未收获,需钱最是孔急。王安石命政府贷款给农民,收

  取他们向地主贷款时低得多的利息,等到收获之后再行归还。因为这项贷款是用田中的青苗作信用保证的,所以称青苗法。

  四、清查漏税耕地和整理田赋。官僚地主兼并农民耕地时,往往隐没田籍,不缴纳赋税。王安石对全国耕地加以清查,结果清查出三百六十万亩之多。又颁"方田均税法",重新评估全国耕地,依照肥沃贫瘠分为五等,比照交纳赋税。

  五、建立平抑物价制度,设立平抑物价机构"市易务"。首先在首都开封施行,物价低廉时由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时再行售出。"市易物"这个机构还兼营银行,人民用金银绸缎或不动产抵押就给予贷款。这是一个经济性的大进步,称"市易法"。

  六、建立公平劳役制度。王安石颁"募役法",规定全国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为国家服劳役的义务。如果申请免除劳役,必须缴纳免役钱,由政府雇人顶替。

  七、加强国防军训练,淘汰老弱残兵。宋帝国的国防军,一部集中首都,一部集中边疆,轮流更换,目的是使兵将不相熟悉,防止叛变。这些国防军平时就有八十万人,仅军饷开支就占国家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可是出征作战却不堪一击。王安石强迫老弱退役,废止更戍法,国防军不再轮调,而把他们永久分屯到重要地区,委派专任司令官,平时负责训练,战时带兵出征,使上下互相了解,如臂使指。王安石选拔出宋帝国开国以来第一位统帅人才王韶担任洮河军区司令官,于一0七三、一0七四两年之间,收回陷入吐蕃王国二百余年,面积达二十万方公里的中国故有领土,包括熙洲、河洲和全部河湟地区,使宋帝国第一次品尝到了那种久违的胜利滋味。变法后的部队跟变法前的部队比较,好象是来自两个星球,

  八、更新武器,国防军装备全部现代化。国防部队的腐败,在武器方面尤为严重,不但数量不够,而且大都锈烂。王安石设立中央兵工厂,建造新式武器,淘汰全部落伍装备。

  九、建立并加强国民基层组织,集合"管""教""养""卫"于一个称为"保"的单位。王安石颁"保甲法",规定十个家庭组织一个"保",五十个家庭组织一个"大保",五百个家庭组织一个"都保",守望相助,随时纠察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一家有两个青年时,选出一个充当"保丁",利用农闲时期集中军训。

  十、改进考试课目和学校课程。自唐王朝以后,考试课目主要有二:一是诗赋,一是帖经--即对五经的填空白试法。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跟国家所需要的行政人才毫不相干,但已实行了四百年之久。王安石把它一律取消,改为考试议论文,培养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样里除教授王安石所著的"三经(诗经、书经、周礼)新议"外,还教授地学、史学、法学、医学和经济学。

  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改革是一项伤筋动骨的浩大工程,和纪元前四世纪公孙鞅的变法具有同等规模,一旦成功就会使积弱不振的宋帝国从侏儒变成巨人。王安石最引人嘱目的战略是:要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商品经济的成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劈道路。这在把重农抑商作为立国根基的中国不但要有过人的见识,还要有巨大的道德勇气。宋帝国虽然国防力量积弱不振,但经济发展速度却超过先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生产力水准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商品经济也初具规模,甚至发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这时继续采取重农抑商,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国策不但不合时宜,还会极大地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有超凡胆识能够预见百年兴衰的政治家,看到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因此制定了一套推动商品经济的大政方针,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更为广阔的富国强兵之路。王安石在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增加。这正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王安石独具慧眼地施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真不愧是大

  智大勇的杰出政治家。王安石早在十一纪就提出由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时的欧洲尚停滞在中世纪的黑洞里),在中国推行现代化的改革,比十七世纪西方才开始的资本主义化要早六百多年。如果这项改革成功,今天的中国在人类世界的位置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王安石的真知灼见不为当时的无聊政客和平民百姓所理解,他就象一个寂寞的智士仁人一样在朝野找不到支持力量。要完成这样浩大的的政治工程,改革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推进改革的无限权力;二是坚定的意志;三是很高的个人声望。后两个要素王安石都具备,大诗人的气质和政治家的胸襟给了他多彩多姿的个人魅力,但恰恰缺少第一个也是致关重要的要素。他的政治后台赵顼虽然大力支持他的改革,但支持力度比秦孝公嬴渠梁对公孙鞅的支持力度要小得多。嬴渠梁敢于把抵制变法的儿子也是帝国继承人施以重惩,赵顼则连把破坏变法的普通官员逐出政府都办不到,只是把他们贬出中央,贬到地方上担任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问题就发生在这上面,因为新法所有的改革,要完全靠地方政府执行。由一批反对新法的官员负责执行新法,不可避免地,他们用种种方法加以破坏,故意迫使农民痛恨新法,以证实新法的罪恶。如变法开始时,中原地区恰巧发生一连串旱灾(中国人太不幸了,这样的悲剧性巧合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这本是不可避免的天灾,是上帝对即将走上好运的国家和个人的考验,与新法的实施无关;但反对新法的旧党却认为与新法有关。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开封安上门官理员郑侠把饥民流亡的情形绘成图画,呈送给赵顼和他的母亲高太后,宣称这就是变法改革的结果,如果不马上停止变法改革,旱灾还要扩大,饥民还要增多。

  王安石遇到的阻力比公孙鞅要强大百倍。公孙鞅的对手只是分散的没有被腐朽没落思想毒害的个人,反对变法多半出自本能,一旦从理论和事实上加以说服疏导容易转换思想,从新法的反对者变为新法的拥护者。王安石则不同,他的对手是一个用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庞大群体,他们不仅从本能上反对新法,而且有一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作武器,振振有词地把新法的拥护者污为祸国秧民的"小人",而把自己誉为忠君爱国的"君子"。宋王朝的官僚政客尤其喜欢拉帮结党,有着相同利害关系的权力人物结成一个超越于国家民族利益之外的帮派。他们评判人物的标准不是是非曲直,而是是否属于本帮本派,帮派之内纵坏也好,帮派之外纵好也坏。反对新法的官僚集团被称为"旧党",少数拥护新法的官员因此被称为"新党",王安石面临的是整个"旧党"群体的合力对抗。

  下面有一则事例可以说明宋王朝的士大夫官员只讲党性不讲原则。

  变法开始后,辽帝国曾提议重新划定太行山以西代州一带边界,。皇帝赵顼命大臣们发表意见,属于旧党的退休宰相韩琦提出著名的"七项奏折",声称"我们有下列七事触怒敌人:一、高丽王国早以脱离中国,成为辽帝国藩属;我们却利用商人跟它恢复旧有关系,辽帝国当然认为对它不利。二、我们用武力夺取吐蕃王国的河湟地区,辽帝国当然认为下一个目标就是它。三、我们在代州沿边大量种植柳树,目的显然在阻挡辽帝国骑兵奔驰。四、我们又在国内实行保甲制度,寓兵于农,教人民战斗技能。五、黄河以北州县积极修筑城郭,掘深护城河渠。六、我们又建立兵工厂,制造新式武器,更新武装部队的装备。七、我们又在黄河以北重要的各州设立三十七个将领,加强驻屯的国防军训练。以上七项都是刺激辽帝国的措施,使他们反感。我们只有一个方法才可以使辽帝国相信我们的和平诚意,跟我们继续友好相处,那就是立即把这些措施全部废除。--(跟高丽王国断绝通商,把河湟地区交给吐蕃王国,铲除沿边限制敌人骑兵深入的榆树柳树。解散保甲,停止人民军事训练。黄河以北州县城池随它颓塌,护城河渠也随它淤塞。撤消兵工厂,停止制造武器,停止更新装备,停止军队现代化。撤消黄河以北三十七个将领,停止军队训练。)等到上述七项措施全部废除之后,辽帝国自然心悦口服。"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出韩琦的建议是在瞎扯谈,他反对的恰恰是关系帝国千秋命运的善政;但因为他属于旧党,所以整个旧党对他的奏折报以热烈的欢呼。

  宋帝国的内部危机,人人皆知,人人都认为必须改革。不过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不损害自己既得利益之下的改革。士大夫反对改革,固然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更主要的是,改革伤害到他们本身。象预算制度,使国家开支减少百分之四十,则这百分之四十所豢养的官员,或被淘汰,或不能再行贪污,对新法的不满和愤怒是可以想见的。象青苗法,士大夫就是依靠农急时放高利贷,才能合法地兼并土地;现在政府用低利放出贷款,阻塞了他们的兼并之路,自然怒上加怒。象募役法,过去实行差役法时,士大夫家根本不服劳役,筑城筑路以及地方供应任何劳役,征调民夫时,全部由平民承当。现在把这种他们一向轻视的劳动加到自己身上,使他们与平民相等,自然更加怒不可遏。他们当然不会傻到明目张胆为维护既得利益而呐喊,但他们却可以为维护"祖宗法度"而呐喊。到了最后,旧党更渗透到皇宫之中,使赵顼的老娘高太后也站在他们一边,不断向儿子发出警告:新法祸国秧民,祖宗法度不可更改,使一代明君赵顼的态度发生了悲剧性的动摇。

  王安石变法还遇到了来自队伍内部的困惑:新党并非铁板一块,人员莨莠不齐,在推行新法的措施和策略上发生了大的偏差,给了旧党攻击的把柄。这是中国传统人事制度的恶果。宋王朝的官僚多数是靠不尊严手段达到尊严地位的人,官僚集团中只有极少数的政治家,其余都是政客。政客没有任何原则、信仰和情操,只有个人的短期利益。王安石无法跳出宋王朝立国的传统,不能从民间去发掘未被污染的政治人才,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允许他这样做;他只能从政客集团中去挑选自己的同盟军。因此新党的整体素质也就高不到哪里去,里面不可避免地隐藏着投机钻营的机会主义分子。象隶属新党的开封市长蔡京就是一个卑鄙的变节分子。当新法失败旧党掌权时,旧党领袖司马光下令以五天时间为限,撤消"募役法"恢复"差役法"时,大家都担心时间仓促,不容易办到,可蔡京却如期完成,以致司马光呼吁旧党人士向蔡京看齐。等到八年后旧党失势时,蔡京又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新党。后来蔡京官至宰相,把宋帝国推下了万丈深渊。

  在一个腐朽没落的社会里,具有超人智慧的人总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王安石的变法终于失败。一0七六年,王安石下台,他只当了六年宰相;而他的前辈公孙鞅却掌权二十多年,因此他来不及全部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变法只开了个头就草草收场。王安石辞职后,由他的助手吕惠卿继续主政,可不久就被攻击去职,只靠皇帝赵顼一人坚持下去。一0八五年,赵顼去世,冰山倒塌,旧党得势,变法停止,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状更糟。王安石等三十多位主持变法改革的人物被列为"奸党",公告全国皆知。

  变法不彻底的国家乱,宋帝国自此乱成了一窝粥,各地民变风起云涌。一一二五年,北方新兴的金帝国乘机向动乱的宋帝国发动进攻。奉命去抵抗的国防军好不容易攀上马鞍,却两手紧抱着马鞍不敢放开,一望见金军旗帜就一哄而散。旧党反对王安石训练国防军,这正是他们胜利的成果。一年后,金帝国攻陷首都开封,把包括皇帝、太上皇在内的全体赵姓皇族三千余人和那些得胜的旧党官僚用一队牛车载往三千公里外朔风怒吼的遥远东北,在四面透风的破烂草屋里啼饥号寒。

  三

  在长达两千一百年的封建专制体制行将结束之际,中国又上演了一次短命的变法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百日维新"。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次变法只维持了可怜的一百天。

  百日维新的总导演是清帝国第十一任君主年仅二十九岁的光绪皇帝,一位历史上少见的悲剧性的英雄帝王;设计师和执行官则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志士。

  百日维新的目标是使沉睡不醒的东方睡狮--中国现代化,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真个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百日维新前的中国命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亡国灭种的乌云在文明古国的上空弥漫翻腾,只剩下一个很小的空隙没有合拢。三年前暴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号称世界第七大海军强国的清帝国(当时北洋舰队仅巡洋舰就有三艘,注意中国迄今仍没有巡洋舰),竟被屈居第十二位的蕞尔小国日本在天朝大国的门口击败,曾经煊赫一时,作为自强运动结晶,被誉为东方无敌舰队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海军陆战队占领了辽东半岛,攫取了中国最优良的旅顺军港,并对旅顺的中国人作灭种式的大屠杀,老人妇女儿童也无一幸免(只留下三十六个人埯埋尸体)。

  北洋舰队的覆没对清政府内部新派官僚集团--"洋务派"是一个尖锐的讽刺。和那些昏聩愚顽、死抱着祖宗法度不放、自认为中国什么都好连大炮也轰不醒的老官僚相比,洋务派官员还算清醒一些。他们在认定中国的政治是最优秀的前提下,承认西洋人有一点比中国高明:那就是"舰坚炮利",西洋人在制造战争武器的"奇技淫巧"方面的确优于中国人。因此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并战胜"洋鬼子",不需要对政治作大的改革,也就是不触动专制体制的内核,只需要花点银子向西洋购买军舰大炮并进而自己学会制造军舰大炮就行了。至于由谁去操丛这些军舰大炮,则是中国政治体制解决的问题。在中国腐朽的人事制度下,自然是那些和权力人物有裙带关系不学无术的荷花恶少,或者只会贪污行贿溜须拍马迎合上司阴暗心理让上司感到通体舒泰的投机政客,由这些既无技术勇气又无情操责任心的政客去指挥"无敌舰队"上战场,等于是让傻子胆小鬼去放原子弹,不炸死自己就算是万千之幸了。北洋舰队在战争中的丑陋表现用血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治不是最优秀的。中国要想强大,光靠买船买炮不行,必须对阻碍中国强大的过时没落的政治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

  中国战败的代价是惨重的,清政府赔偿白银二亿三千万两(其中三千万两赎辽费,辽东半岛本已割让,沙俄和德国对日本眼红,用战争手段威胁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日本则向清政府索取三千万两赎金);台湾和澎湖列岛也自此脱离中国的怀抱。

  中国的战败揭开了蒙在天朝大国头上的最后一块面纱,使它的弱点全部暴露,因而大大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胃口。他们固然知道清帝国衰弱,但不知道衰弱到这种地步,这对他们是一个新的诱惑。当非洲、土耳其和印度莫卧儿帝国先后被欧洲瓜分之后,他们认为瓜分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必须迅速下手,否则就可能会被别人抢走。中日战争至百日维新前的三年,各国在宰割中国时争先恐后,就象一群急吼吼饿狼争相撕扯中国的肢体。

  一八九五年:德国在天津、汉口划定租界,中国自此国内有国,中国主权在租界内不能行使。

  一八九六年:俄国、法国在汉口划定租界;日本在杭州划定租界;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驻军。各国跟着援例,纷纷派军驻扎各地保护各国的利益。

  一八九七年:法国要清政府保证海南岛不割让他国;这是瓜分中国的信号,各国开始划定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苏州划定租界。

  一八九八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并要清政府保证山东省不割让他国;俄国租借辽东半岛(中国的三千万两赎金投进了黑水河);英国租借威海卫和九龙;法国要清政府保证两广、云南三省不割让他国;租借就是占领,小的瓜分自此开始。日本在天津、汉口、沙市划定租界。

  可以看出,到了百日维新前的一八九八年,中国已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开始受到各国的凌迟酷刑。这个失去了神秘面纱的"天朝大国",各国对它不再维持应有的礼貌和尊敬,在宰割它时不再作任何化装。象俄国对旅顺、大连,它的舰队突然闯进港口,声称有租借它的必要,就大模大样作军事占领,清政府只好答应。英国对威海卫也是直率提出他们的要求,清政府连犹豫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中国就是在列强张开的血盆大口下苟延残喘。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任何一个有天良的中国人都发现,如不立即改革发奋自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将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

  被瓜分的危机,终于使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觉醒,一场身势浩大的救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首都北京爆发。

  早在《马关条约》(中日停战协定)签订的那一年(一八九五),北京正在举行科举考试,集中在北京参加"会试",来自全国各省的一千多各考生(举人)悲愤交集,推举一位广东省的考生康有为当领袖,领导大家向光绪皇帝上书,要求效法日本的明治天皇,变法图强。专制政府等级森严,这份请愿书当然到不了光绪手中。次年,康有为已考取了进士,再向光绪上书,光绪仍然不会看到。不过以康有为为首被称为维新党的知识分子们的呐喊,已掀起政治性的狂飙,发展为激烈的知识青年救亡运动。他们和自强运动的当权官员发动的以改良武器为主的洋务运动不同,他们要求中国在皇帝领导下作彻底的政治变革。

  经过皇家教师副宰相兼财政部长翁尚书的推荐,年轻的光绪皇帝发现了这个救亡运动。他在读到康有为所著的《波兰亡国记》《突厥亡国记》时,不禁痛哭流涕。这位头脑清晰有着高贵情操的君主,对他的王朝和中国的前途怀着极大的忧虑。他决心领导这次救亡运动,挽大厦之将倾,变法图强!

  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年,也是古历戊戌年,年轻的光绪皇帝接见地位卑微的康有为,接受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下令变法。从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八月五日,一百零三天中,光绪皇帝颁发了下列一连串严厉的诏令,实行明治维新式的变法。

  一、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改用议论体裁。

  二、设立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各省原有的旧式书院(专门研究儒家的四书五经,教授八股文)一律改为现代化的中学小学,并创办茶丝专科职业学校。

  三、满洲兵团全部改用现代化武器,用新法练兵。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团改为警察。

  四、撤销叠床架屋的若干中央机构,如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

  五、选派满洲贵族出国游历考察。

  六、改良司法部门,改良刑事诉讼法,改革监狱弊端。

  七、命各省出版农业丛书,奖励各种工商发明。

  除此之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皇帝进行更激烈的明治维新式的改革:

  一、建立内阁会议制度,由皇帝召见大臣讨论国事。

  二、禁止妇女缠足。

  三、请皇帝率先剪去辫子,改穿西服。

  四、请迁都上海,摆脱旧势力,在新环境中改革。

  五、借巨款六亿元,改良军队,广筑铁路。

  可以看出,上面这些改革措施比王安石变法要激烈十倍,遇到的阻力自然也要大十倍。以王安石无懈可击的道德声望和崇高的宰相地位,政治后台赵顼又有绝对控制政府的权力,王安石变法都归于惨败。戊戌变法的命运可想而知。康有为不过是一个新进的小官--工程部科长;光绪皇帝虽然在理论上拥有绝对的最高权力,但他刚刚亲政,实权掌握在他的伯母兼姨母慈禧太后手里,皇帝连一支效忠他的军队也没有,要他们领导负载如此沉重的政府,做出比王安石还要激烈十倍的改革,失败自是命中注定。

  和王安石变法一样,稍微有点理性的官僚都知道清帝国必须变法图强,但前提条件是不能伤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项政治措施都是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为之付出代价。变

  法图强通常都是伤害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因为他们利益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的伤害之上。丧失既得利益的既得利益阶层,很少有光绪皇帝那样的胸怀和境界(只要国家能够富强,我这个皇帝就是不当也在所不惜)他们永远把变法恨入骨髓。象突然间撤销那么多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老官署,依靠这些官署为生的官员和寄生人物就会恼羞成怒,进而群起反攻。象突然间废除八股文,仅此一项就把风全国知识分子对向变法的对立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八股文,他们再不会其他东西了,废除八股文就等于剥夺了他们作上等人的机会。我敢说那些曾参与"公车上书"呼吁清政府变革的举子们也会因此反对变法,从维新党转为守旧党。

  守旧党的势力事实上比维新党强大百倍以上,儒家学派理学巨头宰相徐桐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连从洋楼前面走过都不肯,坚持"宁可亡国,不可改革"(一国宰相居然说出如此没水准的话,进一步说明中华发族的悲剧是何等深重)。监察御史文祥是满洲人,他向皇帝警告说,维新党的目的只在救中国,不在救清王朝。文祥的见解供给满洲人反对改革的理论依据,他们誓言:"宁可把国家送给友帮,也不交给家奴。"家奴指的是汉人。

  变法运动在技术上也发生失误,包括光绪皇帝在内,维新党没有一个人有实际的政治经验。他们不先谋求广大群众的觉醒,反而在自己的力量还没有能控制局势之前,剥夺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因而树立了太多的政敌,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强敌环伺的孤岛之上。变法很快到了紧急关头,维新党发现自己已站在悬崖边上,依靠理性的手段只能走向失败和死亡,只有采取非常措施才能绝处逢生。光绪皇帝想到了军队,这位没有军权的皇帝开始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军队。他亲自接见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的袁世凯,并把他破格擢升为副部长。但袁世凯是官场中人物,官场中人物只效忠于势力较大的一方。那时中央的军权全部掌握在守旧党领袖直隶总督荣禄手里,而荣禄正率领满洲权贵日夜在慈禧太后身旁哭诉清王朝满洲人的危机和维新党的罪大恶极。当维新党求助袁世凯实行兵谏,用武力推进现代化改革时,袁世凯当面慷慨陈词,要为君王两胁插刀,可一转身却跑到荣禄那里告密说,光绪皇帝将有对慈禧太后不利的突发行动。

  那拉兰儿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政变。她从北京东郊六公里外挪用海军经费兴建的豪华盖世的颐和园悄悄返回北京故宫,把光绪皇帝幽禁,下令逮捕维新党。康有为梁启超在英国和日本公使馆的掩护下逃亡海外(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悲剧,中国的民族志士竟然要中国的敌人来保护,类似的悲剧好象没完没了)。六名维新党领袖,包括中国近代最伟大最杰出灵魂最为高贵的思想家之一的谭嗣同,都被以叛逆罪名押往刑场砍头示众,他们的鲜血被成群的愚昧百姓用来制作人血馒头(古时迷信的人用来治痨病的一种药方)。其他维新党人也被贬窜蛮荒。

  慈禧太后再次掌握了行政大权,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改革,下令一切恢复原状。科举考试仍使用八股文,各古老官署仍恢复设立,司法仍恢复严刑拷打,监狱仍恢复暗无天日。守旧党取得了完全胜利,他们欢声雷动,弹冠相庆,歌颂慈禧太后是满洲民族的救星,亘古以来最英明的女圣。下面是他们胜利的成果:

  一八九九年:英俄两国约定长城以北为俄国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为英国势力范围;日本在厦门、福州划定租界;法国租借广州湾。各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各国预定的瓜分地区,都已协调妥当,只等动手的信号。中华民族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如果不是美国插上一杠,中国不久就会解体,这个新兴的经济强国不原被排除在瓜分的行列之外,机智地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宣言",声明应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和政治的独立,各国在中国应有均等的通商贸易机会。列强因为它可以消除各国在中国对抗的紧张形势,先后表示赞成。机于阴错阳差的原因,中国暂时免除了被瓜分的恶运。

  一九00年,奄奄一息又无自知知明的清政府听信一个滥施暴力的邪教团体--"义和团"刀枪不入的鬼把戏,气咻咻地向世界各国宣战。西方世界组成著名的"八国联军",把北中国淹没在尸山血海之中。俄国则出兵占领了满洲人的老窝--东北,攫取了面积一百一十余万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一九0一年,中国和列强签订战败和约,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九一一年,汉人暴发了武装暴动,推翻了满洲人的统治。先前满洲权贵害怕特权受到任何限制,害怕地位财产受到任何损失,现在则什么特权也没有,别说地位财产荡然无存,连生命也没有保障。清王朝崩溃后,中国限入了长达四十年的血腥战争,几万万人口死于非命,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

  一九三七年,日军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屠杀了三十七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旅顺的惨剧又一次在中国重演。

  一九四五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俘虏了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和漏网的满洲权贵,把他们押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在坚硬似铁的冻土上开荒服苦役。这些昔日的皇帝和王公大臣,现在连普通的百姓也当不上,成了人类最低贱的囚徒。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光绪皇帝变法成功,中国不但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满洲权贵也会照样在花花世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并象英国王室一样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历史呈现一个定律,反对变法的既得利益阶层,在变法失败之后往往付出最为惨痛的代价。

  中国人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最为痛心疾首,因为中国失去了一次巨大的机会。如果中国变法成功,中国不但可以赶超日本免受外侮,避免长达半个世纪的血腥战争,还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二十世纪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

  如果中国人能够自此正确对待理性的社会变革;如果既得利益阶层能够眼光远大一点,放弃既损害国家民族又给自己留下无穷后患的既得利益;如果统治者能记住前车之鉴。如果......中国还是有机会的!

  可历史上哪能有那么多如果!

  中国要富强!中国要变革!历史留给中国人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第9章

  士大夫的悲哀

  (一)

  中国的集权专制社会能够维系两千一百年之久,科举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不是西洋文明的强制性介入,今天的中国人也许仍跪在达官贵人面前三拜九磕。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

  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事实上,士大夫即知识分子,在儒家学派定于一尊之后的漫长年代里,当然专指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有时也笼统称之为"读书人",当然读的是儒书。在专制社会的中国,他们以作官为唯一职业,所以更精密地说,士大夫即担任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正在苦读儒书,将来有可能性担任官员的人物。

  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又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士大夫都是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不一定是士大夫。士大夫专指那些以做官为唯一目的知识分子。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很难区分开来,因为那时读书人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只有极少例外。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当官没有必然联系,但只要有机会当官,很少有知识分子会放弃这个荣耀。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与士大夫在血统上是一脉相承的,本文的主题"士大夫的悲哀"也可以说成"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王朝,到唐王朝才成为一种备受尊重的制度。最初目的是变革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门第出身,一律委派官职。因此,科举制度在早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对提高整个统治阶级的整体素质,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这个进步合理的制度,因为唐以后的政府给予了过高的重视,才日益变得不合理起来。宋王朝时,考试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视在今天的读书人看来简止不可思议。当进士及第的高级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市时,首都开封就好象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到了明王朝,科举成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非进士出身的人无论贡献多大,都不能担任宰相或部长级高级官员。不通过科举考试知识分子就没有任何出路,汉唐王朝时还有学校一途,明王朝的学校不过培养参加考试的人才;汉唐王朝还有立功边疆一途,明王朝则没有任何其他机会。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步入了一种畸形状态,成为社会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只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中断数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才被废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成为儒家学派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科举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使政权向下稍微作一隙的开放,使拥有相当资产的平民有机会借此一隙狭缝,爬到政权高峰;但也使帝王用它来控制知识分子。这些被长久控制的知识分子,在帝王和平民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统治贵族,使本来应该和平民结合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力量。尽管科举制度对中华文明有利有弊,但从总体上来看弊大于利。中国国力的衰弱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在发明科举制度以前,中国一直很强大,中国人以饱满旺盛的精力,生龙活虎一样使山河动摇,从未被外来的野蛮民族征服过,相反还不断打败北方那些强大的游牧民族,把他们的领土并入中国版图,把他们的人民强制性地融入汉族这个大家庭。被中国击败在北方无法立足因而被迫西迁的北匈奴汗国,居然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巨大压力,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徙,强大无比的西罗马帝国在它的手中连吃败仗并进而支离破碎,可见中国当时强大到何种地步。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中国的国力日益衰弱,在对外战争中连吃败仗,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

  位,且先后两次整个国家被蛮族征服,全体国民沦为亡国奴。这就是科举制度惹的祸。

  科举考试和十九世纪后期西方文明国家兴起的公务员考试不同。一是考试的内容不同: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当狭窄,只考儒家学派的九本儒书,考生答题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而是代"圣贤"立言。公务员考试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但考核与办理公务有关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考核自然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通才知识,公正地评判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考生答题要有自己的观点,尤其重视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考试的目的不同:科举考试的目的是做官;公务员考试是为国家选拔办理公务的合格人才。在"官本位"的中国,官僚是人上之人,拥有很多特权;公务员则是普通国民,没有任何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