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金石录:珍品赏析:紫泥清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4:54
珍品赏析:紫泥清韵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 清乾隆

  江苏宜兴紫砂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晚明已受到宫廷重视,故宫旧藏的明“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和一批宜均就是典型的宫廷用器。清康熙年间,造办处开始在紫砂胎上画珐琅彩。雍正年间,紫砂泥色的内蕴之美受到皇帝的青睐,色泽古朴、韵致宜人的茗壶、茶叶罐代表了雍正的审美品味。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展出的院藏宜兴紫砂器,首次集中展示明清时期皇家使用的紫砂茗壶、茶具、文房清供、花盆、宜均陈设瓷等器物。其中一批清宫旧藏的宫廷紫砂茶具和文房用品,世间罕见,外界绝少看到。

  “宫廷紫砂”特指皇帝御用紫砂,来源仅两个途径:一、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喜好向宫廷进献。由于使用对象是“天下一人”,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显然高出一般文人用器,与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众用品更有天壤之别。

  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器

  明代紫砂茶器属初创阶段,进入宫廷的紫砂壶都是作为内胎使用的,旧藏时大彬款识的紫砂雕漆四方壶,是全世界仅有的传世珍宝。里外挂釉的宜均制品明中期以后也相当盛行,其中的上乘之作成为宫廷的高档陈设瓷。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凫式壶 明

  清前期宫廷御用茗壶茶具

  康熙朝造办处尝试在素坯的紫砂茶具上画珐琅彩,创烧了一批精美的紫砂珐琅彩茗壶。一件珐琅彩紫砂壶残器为故宫仅存,虽已残缺,但彩色和画功均出自于宫廷,弥足珍贵。雍正皇帝崇尚素雅,迷恋紫砂陶特有的天然色泽,将陶泥的自然之美发展到极至。这些素雅的凸花茶具代表了雍正宫廷紫砂古雅温润的艺术特色。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紫砂茶具情有独钟,这些成对烧制的乾隆御题诗烹茶图茗壶、茶叶罐具有鲜明的宫廷特色,是乾隆七年开始由内廷出样在宜兴定烧的御用茶具。乾隆时期造办处漆作还生产了一批以紫砂为内胎外包描金彩漆茗壶,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名人款宜兴紫砂壶

  紫砂艺人在旧时地位卑微,进献宫廷的紫砂必须按内廷出样制作,不允许有任何个人创意和署名。乾隆以后宫廷停止向宜兴成批定制紫砂茶具以后,少量名家制品才开始进入宫廷,但使用对象已经由皇帝御用改为宫中茶膳房的实用器皿。故宫收藏的名家制壶数量不多,清代中后期紫砂大家杨彭年身怀绝技,与溧阳知县陈曼生合作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珍品茗壶,世称“曼生壶”。故宫藏的名家款茗壶,时代从清初至民国。有:项圣思、惠孟臣、陈鸣远、陈觐侯、陈殷尚、王南林、杨彭年、陈曼生、邵友兰、邵玉堂、邵任远等人的作品。


  
 宜兴窑描金彩绘天鸡尊 清乾隆

  清宫旧藏紫砂花盆

  紫砂花盆有良好的透气性,栽种盆景不存水、不烂根。清代宫廷十分注重利用花卉盆景装饰殿堂居室,美化生活环境。这些紫砂花盆均为清宫旧藏,以清代前期者居多,形制多样,大小不一,有圆形、椭圆、四方、长方、三角、三折、树桩等不同造型,其中最大的是乾隆蓝料彩缠枝花卉圆花盆,形体硕大,制作精良,是专门为宫廷栽种盆景特制的实用器,外界很少看到。许多紫砂花盆一直在宫中各处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入库收贮。

  乾隆皇帝茶器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中国茶文化的造诣极深,他不仅讲究茶叶、用水,对于饮茶的器具也十分讲究,曾经六次南巡,走遍江南的名川大山,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宜兴紫砂茶器喝茶,宫廷造办处特为乾隆外出设计制作数套考究实用茶盛装茶具。紫檀书格式茶,工艺精湛,制作讲究,正面屉盒和两侧档板都装裱有当朝宫廷大画家邹一桂、徐扬等创作的微幅山水画。紫檀雕花茶、瘿木茶构思巧妙,十分讲究。乾隆皇帝注重养生,通常在冬季喝普洱茶,故宫目前陈列的是宫内原装产自我国云南的普洱茶膏和茶陀。

  宫廷紫砂文房用品

  清代宫廷紫砂文房用品,多由内廷出样在宜兴烧制后,运到宫廷造办处进行第二次加工彩绘,也有少部分是宜兴地方巡抚按年例进贡的物品。雍正、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漆作加工绘制的宜兴描金彩绘大笔筒,画稿均出于宫廷画家之手,既有宫廷用器的富丽典雅又充满浓郁的书卷气。独一无二的雍正描金漆紫砂云蝠澄泥砚更是紫砂文房中的极品。乾隆时造办处在宜兴批量定制的有乾隆御题诗的宜兴澄泥套砚,是皇帝最喜爱的文房用砚之一。旧藏品中还有水丞、水盂、仿生文玩等紫砂小品控古搜奇,匠心独运,代表了清代紫砂御用文玩的高超制作水平。著名紫砂能手陈鸣远,擅长制作文玩清供,他制作的砚滴、水丞,颇有雅意,不仅受到文人的欣赏,也得到宫廷的青睐。(信息来源:市场报)
终极华服欣赏 “龙袍”的收藏秘密[组图]  
                                                                                                                                                    (图1)

  龙袍这东西既复杂又简单,说它复杂,因为我们可以从帝王的秘史、文物的价值、文化的研究、织绣的工艺等等方面对它展开研究;说它简单,是因为龙袍的意义就是——皇帝的衣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龙袍都称得上是终极服装。

  凡是皇帝穿的衣服(主要是外衣)现在都笼统地被称作龙袍,但是如果要说清楚皇帝一生大概有多少件龙袍,恐怕对谁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实在太多了。根据不同的用途,龙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六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下皇帝穿什么衣服有着明确的界定。

  礼服——在祭祀宗庙、社稷大典、登基大典、大婚及元旦朝贺等重大典礼场合穿用。

  吉服——正装。规格仅次于朝服。在庆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生辰庆典、班师典礼等公务活动场合穿用。在严格意义上,吉服才应该是通称的龙袍,是皇帝最常穿用的服装。

  常服——公务装,在非正式场合穿用。

  行服——旅行装,出巡、行旅途骑穿用。

  便服——休闲装,日常起居、休闲时穿用。

  雨服——雨衣,雨雪天气时的罩服

  清朝的龙袍是清太宗皇太极根据满族固有的服饰习尚,参照明代的服饰制定的,其后又作过不断的补充修订,到乾隆皇帝时趋于定型,乾隆三十七年厘定清代服饰制度,绘图载入《大清会典》。以后没有太大的变动。皇帝对自己的衣服也分外上心,每次制作都要有专门部门将龙袍的样子呈给皇帝过目,通过后才可制作。

  虽然宫禁森严,但是仍有一部分龙袍流落宫外,混迹民间。流落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赏给王公大臣,作为一种圣眷恩宠,让臣子们回去光耀门庭;另一种情况是清末皇室势微,宫禁松弛,一些太监宫女监守自盗,卷几件衣服出去卖钱是常有的事,皇帝的衣服多、架子大,也不会为这点事来一场严打。

  身价几何
  


  流落民间的龙袍让人们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皇帝的衣服价值几何?

  最近,一直被认为门类有些冷僻的织绣类藏品在拍卖市场上势头不错,让人们在意外之余也感到振奋。嘉德在今年五月份搞了全球第一场中国丝织品专场拍卖会,203件丝织品最终总成交额为4423万元人民币,成交比率超过90%。拍卖之前被广泛报道的是一件雍正的龙袍,估价为18万至25万元,这件龙袍虽然并不完整——缺少马蹄袖、袖子和云领,但因制作精美,最后的成交价仍达到69万元人民币。而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曾被拿出来估价的两件龙袍,其价格也在四十万元左右,皇帝衣服的价值果然不可低估。

  收藏者的故事
  


  戚春生先生在十年前开始收藏龙袍,收藏的起因很简单——他有一大帮爱好西收东藏的文化人朋友,其中一个就有收藏龙袍的爱好,后来这个朋友因为其它原因不再做这个行当,就把所藏龙袍全部转给了戚先生,他知道戚先生不会把自己多年的收藏再转手他人或是卖掉,把龙袍交给他就等于给自己的宝贝找了一个好归宿。

  戚先生现在正在系统地整理、鉴定这些藏品,他想在自己的项目——月亮城堡里建一个博物馆,给这些龙袍一个更理想的保护环境,同时还能向世人展示这些精美的工艺。

  收藏龙袍不容易上当! 

  “为什么我收藏龙袍?因为不容易上当!”戚先生这样调侃自己。

  收藏龙袍很少遇到赝品,不像书画、瓷器那样假货横行。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龙袍的真假、新旧很容易分辨。有皇帝时没人有胆量敢仿造龙袍,因为那意味着造反。而后人想仿制也不太可能,研究中国服装史的李少红老师说:“因为现在丝绸的织法和以前已大不一样,从织物纹理、织法、经纬的疏密上,可以一眼看出真伪!既然那么容易被识破,所以造假的就少。“

  第二个原因是仿制龙袍的成本太高,戚先生说:“如果你要仿一件出来,那么现在所花的成本和一件龙袍的价格差不多,甚至会更高!”因为顶级的龙袍有几个显著的标志——缂(‘刻’音)丝、龙纹和十二章,这也是区别龙袍真假,辨别价值高低的一个法门。

  缂丝——织绣的最高等级

  缂丝是一种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工艺的特殊织绣工艺,在丝织品中被列为最高品级。始于隋唐,清代是缂丝的全盛时期。缂丝技艺在清末一度失传,后来几乎完全停业,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在苏州得到恢复。

  缂丝的工艺极为精细——缂丝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作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丝,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穿过整个幅面,所以叫“通经断纬”。

  一件缂丝作品的制作要花费大量时间,中间要经过十多个工序,织纬时的配色尤其复杂,要经过多种不同的色丝调和织造,做到深浅层次柔和分明,如同画笔渲染。一寸见方的一件缂丝作品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形成一件作品往往要经年过载才能完成。在清代,缂丝成为皇家贡品,在民间一般不允许平民越制收藏,因此现在缂丝的传世品并不多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

  因为缂丝是织绣的最高等级,所以它也被用在最高等级的龙袍上。缂丝之高成本、之费时、不好仿制成为鉴定龙袍真假、决定身价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二章——皇帝的特有纹样

  龙袍上除了龙,还有十二章,这是龙袍上的特有纹样,所谓十二章,指的是代表帝德的十二种图案,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龙袍分为两部分,上为衣,下为裳);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粉米在裳上。

  十二章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李少红老师介绍说:皇权至上,无人可以超越。只有皇帝穿的龙袍上才会有完整的十二章图样,皇帝赐给他人的龙袍,章的数量会相应减少,比如九章、七章等等,但必是单数。


  
  龙纹——九五之尊

  除了十二章、缂丝外,区别是否为皇帝所用龙袍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龙的纹样,这也皇权至上的完全表现。我们知道其他一些王公大臣的衣服上也有龙的纹样,但你也许没太注意,皇帝用的龙是不同的。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只限于皇帝服饰之上。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龙纹是“正龙”——龙身盘旋,头居其中,正视前方,姿态甚有威仪。

  皇帝的衣服称龙袍,臣子的衣服叫蟒袍,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龙和蟒的区别有很多种说法,比如:龙是五爪,而蟒却是四爪、三爪或干脆就没爪,另外,龙头上有角,而蟒却没有。这些差别虽然细微,但身份的差别却相差甚远。

  龙袍身上有几条龙?九条!这九条龙是龙袍上比较大的龙纹,它们所处的位置标志着皇帝的身份。龙袍的胸、背正中各一条正龙,下裳下部前后各有两条行龙,两肩各一条过肩龙,这样,无论从前、后两个方向看,皇帝的身上都是五条龙,含“九五之尊”的意思。可如果你算一算,会发现这一共才八条龙呀!对,还有一条龙隐藏在下裳的内襟上,被掩盖住了,这是代表皇帝自谦的意思。

  除了这九条主龙外,在龙袍的腰部、袖口、云领上也绣有龙纹,不过体态较小而已。

  龙袍的华丽,会产生无数的话题,而对这些话题的琢磨,也正是收藏龙袍的乐趣。 观看馆主更多同类收藏夹请进L
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