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之王2没有吸血鬼: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拥汉派——也谈荀彧死亡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00:44

首先声明,本人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获得信念、知识、智慧和乐趣。因此不敢和有些人商榷,更不敢和易中天们商榷,只是想列举一些自己的半知不解而已:

其实,在三国史上,荀彧的死并不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他的死有三种说法:

一是《三国志·荀彧传》说:“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候。”

二是《魏氏春秋》说:“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三是《献帝春秋》说:“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总之,按史书记载,荀彧不是忧薨就是自杀。范晔的《后汉书》和司马光撰《资治通鉴》都采用了《魏氏春秋》的说法。此后,直至现代的史家大都基本认定荀彧是自杀而死,且死因与曹操建国有关。

其实荀彧是怎么死的并无多大争论,而荀彧到底是什么人,自古以来便有两种意见:

多数人对荀彧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是“拥汉派”,所以早期曹操为汉室东征西讨时,荀彧与曹操同心同德。后来曹氏代汉大势所趋,荀彧郁闷自杀而终。本人亦赞同这种意见。

少数人对荀彧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拥魏派”,只是他反对曹操的一些急功近利的作法,主张对汉室要充分尊重,待水到渠成,方可一举成就大事:

1、有人说荀彧再三以开国帝王为榜样说服曹操,以义帝比喻汉献帝,是明明白白地以辅佐开国之君的架势在为曹操服务。以此做为荀彧是“拥魏派”的最有力证明。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远在唐代的杜牧提出的。他曾对荀彧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理由是:

“彧之劝魏武取充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匾而不与同掣,得不为盗乎?”

对杜牧把荀彧看成与曹操一样的“篡就”者的观点,宋代的司马光早就有所批评,并肯定荀彧的事功与品格,认为他是比管仲更伟大的“仁人”。在司马光看来,荀彧不会有意识地帮助曹操篡汉,“且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或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更何况《后汉书》、《三国志》中所载荀彧赞颂曹操比之为高、光、楚、汉,不过是作史者的文饰之词,不见得真是出自荀彧之口。

其实比司马光更早的许多著名史家都对荀彧持肯定态度,如:

撰《后汉书》的范晔对荀彧的功业给予充分的肯定:“方时运之屯遗,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气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注《三国志》的裴松之对荀彧的事功与自杀作了更加完全的肯定评价:“及至霸业既隆,剪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软?”

2、有人说在荀彧任侍中兼尚书令职的十七年中,没有他为献帝的利益出谋划策的任何记录,未见他为献帝做任何好事,只有他不断为曹操出各种极高明策略的记载。这一论点有附会之嫌,不能作为荀彧是“拥魏派”的证据。

道理很简单,在历史学中是不能以没有发现来证明不存在的。何况,我们在史料中还是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如伏后、伏完与董承密谋除掉曹操时,荀彧虽知其谋而没有立时告发,只是到曹操从伏完妻弟樊普那里知悉此谋后,他才匆匆跑到邺城向曹操察告,以致引起曹操的怀疑和愤怒。其实,最直接的办法是看看当事人汉献帝是什么反应。史载,汉献帝听说荀彧死去的消息后感到很伤心,还下令祭奠。既然当事人都没有怪罪荀彧之意,后人又何必吹毛求疵呢?

3、有人说在董卓之乱后,找不到一个真正为汉殉难的烈士,在这样大环境中,突然冒出荀彧这么一个杀身成仁的英雄,实在是不合常理。这是一个没有证据的推理,恰恰相反:

曹操听从荀彧劝告,奉迎汉献帝之时,汉献帝本身无一兵一卒,完全靠仰实力派军阀的鼻息过日子。但是,他毕竟是刘氏皇统的标志,天下的共主,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统一与秩序。各实力派军阀尽管事实上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对天子的诏令不屑一顾,但是,他们一时还没有自立皇统的打算。凶残跋息如董卓者不敢走这一步,汉宗室的幽州牧刘虞,被袁绍和韩馥拥立为皇帝后自己却不敢就位。而曹操直到晚年,当孙权致书称臣,劝他做皇帝时,他还大骂孙权“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这说明,无论世事还是人心,都倾向维护东汉的皇统,何况荀彧焉?

不管对荀彧肯定还是否定,有一个史实是板上钉钉的,即荀彧是反对曹操晋公爵、加九锡的,并因此被曹操怀疑和抛弃。他死在曹操晋公爵、加九锡之前,而不是之后。然而,荀彧主观上想拥汉,客观上确实帮了曹魏的大忙。他的悲剧在于:为了延续东汉皇朝的国柞,必须选择曹操作为辅佐对象。但是,曹操势力的日益强大又威胁到东汉皇朝的存在,并最终导致国柞的转移。而此时的荀彧再提出反对意见,只能引来杀身之祸,尽管他是自杀,也是曹操逼出来的。

荀彧实际上是死于曹操的多疑和冷血,并没有什么毛病,但以此作为解开荀彧死亡之谜的依据似乎有点牵强。凡是被曹操所杀的人,哪个不是因为曹操的多疑和冷血呢?

说到曹操,毛泽东曾多次在文章和谈话中加以推崇,认为“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还提到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郭沫若因而写了为曹操翻案的文章,还编了歌颂曹操的话剧《蔡文姬》。据说上演时,大将陈赓没看完就走了,且嘟噜道:比共产党还共产党!

但是这个在当时有帝王之实而无帝王之名的“准帝王”曹操,确有着一切帝王固有的心态,那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征召人才号召“唯才是举”,但是当他认为著名的才子孔融有损他的统治时就毫不犹豫杀掉其全家。实际上他对人才的征集和应用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对他个人必须始终忠诚。既然荀彧反对他晋公爵、加九锡,那就必死无疑,且不管他比孔融、杨修、崔淡、毛珍等人更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荀彧死亡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