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烯二酮偏高怎样调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挽母联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54:30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挽母联赏析

同是挽母联 水平不一般梁 柱蒋介石毛泽东作为国共两党领袖,虽然阶级立场迥异,政治主张不同,但都有一个善良贤慧的好母亲,他们对自己的母亲都非常孝敬,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正在长沙修业小学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爱国运动组织鼓动工作的毛泽东,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立即停止手头的一切活动,带着在修业小学读书的小弟弟泽覃,回家奔丧。回到韶山时,母亲于两天前就已入殓,毛泽东没有见上母亲的最后一面。大弟弟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毛泽东听后悲痛至极,热泪长流。他跪守慈母灵前,想见母亲的音容笑貌,思绪万千,挥笔写下96行的四言诗歌体《祭母文》,将自己的痛苦、悲伤、思念、惆怅、悔恨、感恩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念颂母亲的绝唱和感天动地的美文。然而,毛泽东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含泪写下挽联两副: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1921年,已经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中任职的蒋介石,因处境不如意,在家养晦,母病卧床数月,朝夕亲侍汤药,孝心可见一斑。6月14日,母亲因病逝世,蒋介石悲痛万分,挥泪写下《哭母文》,并亲撰挽联: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平心而论,蒋介石的挽母联写得不错。他感情真挚,心地坦诚,没有文过饰非,表达了孝敬母亲,悔恨交加的不尽之情。小时候的蒋介石顽皮倔强,往往闯祸闹事,惹母亲生气。四岁那年除夕,全家人准备去吃年夜饭,蒋介石爬在椅子上玩耍,从桌上拿了一根筷子插入喉管,仰靠椅背,张着口不省人事,忙请医生钳出,方才苏醒,还吐了几口血,到半夜才开始说话,使母亲提到嗓门眼的心才放了下来。五岁那年冬天,蒋介石看到屋檐前缸水冻冰,圆明如镜,一时高兴,便扑身去捞,倒栽缸中不得出来,等人发现救起已是奄奄一息,经抢救才转危为安。尤其是蒋常蹓到街上弄棍舞棒,仿效打战,往往伤及别人,皮破血流,纷纷前来哭诉,使母亲大伤脑筋,曾施以罚跪之家法。蒋上联写的“当日梗顽”指的就是上述那些事,深感后悔但为时已晚;下联自称逆子,感到惭愧,一辈子痛恨而没有尽头。有比较才能鉴别。把蒋联和毛联一对比,就相形见绌,逊色许多。从思想内容角度看,蒋联除了母亲就是他自己的悔和恨,内容单调而浅薄;毛联既写母亲,又写自己,还写南岸、韶山、春风、秋雨以及韶山人民,并以“留晖远”三字写他母亲的深恩大德,犹如太阳的光辉,永远光明和温暖;以“皆须补”三字写出了自己化悲痛为力量,回报母亲,回报社会的理想情怀。内容丰富,意境深远。事实上,蒋介石之所以终成大器,是与母亲的“训迪不倦”和“夏楚频施”分不开的。为了使儿子收心易性,母亲王采玉在儿子6岁时就设塾请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化。蒋11岁读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左传》、《诗经》、《千家诗》,并开始学作八股文。从12岁开始,母亲又送他投师姚宗元、毛凤美、皇甫氏、毛裕称等名士大家,终于得以劣性收敛,学识大为长进……而蒋联没有把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大恩大德写出来,只停留在自己的悔和恨上。从文学角度看,蒋联只是用事实说话,语言苍白,缺乏文采,而毛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含蓄隽永,耐读感人。可能蒋介石也想显露一下自己的文化功底,在下联中使用了一个“靡”字,这里的“靡”和现代语言中的“无”一样,是没有的意思,在古代《诗经》和《尚书》中多处用到,而现代白话文则多用无而很少用靡。岂不知这个“靡”字是仄声,与上比对应的“已”和本比相间的“痛”皆平仄失对,成为此联的一大硬伤,如果使用无字就万事大吉、工对得很。真是弄巧成拙,欲摆格而遗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