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速adc符文s8: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破解新农村建设两大难题 - 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6:39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破解新农村建设两大难题
www.cqagri.gov.cn  [2007-03-28] ·作者: ·来源:

  据新华社信息成都3月27日电(记者丛峰)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当前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两大难题,直接考验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实效。记者调查发现,成都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探索出了一些思路新颖、简单实用的好办法,利用城乡土地级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较好地破解了这两大难题。

 

  --用地指标向城区倾斜 资金扶持向农村倾斜

 

  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成都市,以统筹的眼光开发利用城乡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把用地指标向城区倾斜,换取来大量资金注入农村建设。

 

  以前,各地的土地利用规划不科学,城乡割裂发展,一个城市在划分建设用地指标时面面俱到,甚至每个乡镇都来抢指标,建设零散混乱。对此,成都市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进行设计,把城市和农村看成“一块地”,把成都分成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圈”,建设用地指标向中心城区和重点乡镇倾斜,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土地价值。同时,严格按照公开的“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土地收益。

 

  据统计,未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之前,2003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均价为每亩120万元,郊区(市)县的均价为15万到20万元;2005年,在总供地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中心城区土地均价涨至每亩204万,郊区(市)县每亩40万。

 

  成都市国土局局长刘仆说,在土地升值后,成都财政就有了向农村倾斜投入的实力。近年来,成都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补贴全市近十余年来产生的38万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保。农民拆迁补偿金额也从三年前的每亩10万到15万元,升到目前的每亩25万到35万元。这一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拆迁纠纷。

 

  同时,按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在中心城区较多使用建设用地时,要按每亩5000元的标准向远郊农村区县补给土地收益。据介绍,未来五年内,成都市5个中心城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向周边远郊区县补给16亿元,平均每个区县一年1个亿,甚至高于当地一年的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这笔资金的60%将用于农村耕地保护、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40%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环境。

 

  --把土地整理作为新的“突破口”

 

  蒲江是成都市最边远郊县之一,发展较为缓慢。然而,记者日前在蒲江县复兴乡彭河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内水泥马路串联相接,路边是崭新的川西民居,沼气池直接连入每户农民家里。村子里既有卫生医疗站,也有村活动室、食杂店和露天的健身广场。

 

  复兴乡党委书记陈代康告诉记者,这种变化得益于2004年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当时,复兴乡在23500多亩的区域内进行了土地整理,改造坡地、荒地,归并零碎地块,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最后新增耕地近3800亩。通过新增耕地,复兴乡获得土地整理资金5600多万元,其中1200多万元用来改造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水、电、气、路、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并按每人2500到3000元的标准补贴迁入集中区的农民建房,其余部分用作土地整理费用。集中后的土地引进了一家新西兰业主开发猕猴桃产业,土地租金由原来的每亩几十元升至五六百元,全乡农民人均增收1100多元。

 

  蒲江县国土局局长熊先祥介绍说,在试点地区取得成功后,成都市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对接的土地整理工作。以一个中心城区和一个远郊区县“结对子”的方式,相互间建立并实施“飞地”政策,即依靠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项目优势,合理使用土地并获取较高收益,然后按一定比例补贴给“结对子”的远郊区县,用于当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当地的土地整理实现“占补平衡”。

 

  据成都市国土局介绍,目前,成都仅中心城区每年就需要整理30万亩的“占补平衡”用地,预计可新增耕地3万亩。按每亩18000元计算,每年的土地整理费用将达5亿到6亿元,这笔钱可使5万农民实现集中居住,惠及60个乡村。按此推算,未来10年内,成都通过土地整理就能改造600个乡村,占全市乡村总数的三分之一。

 

  --社会保障兜底 保护农民长远利益

 

  除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人往哪里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关乎社会稳定。在此方面,地方政府必须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措施,为农民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保护,还实施了全程就业安置计划,建立城乡一体的保障机制,减少“空心城”和农民失地即失业的现象发生。

 

  首先,社保“保”一部分。对于自1991年以来,已征地农民中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超过劳动年龄的,由政府一次性缴纳养老和医疗费后,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和享受医疗保险。目前,成都已有十余万已征地和新征地农民受惠这一政策。

 

  第二,企业“吸”一部分。大量失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都是用于工业项目建设,成都市要求占地企业必须适量或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并将此条写入合同。如蒲江县要求企业至少解决每户农民一人就业,青羊区要求企业用工40%本地化。政府还对使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自主“创”一部分。降低创业基金贷款“门槛”,鼓励城市近郊农民兴办集体经济或观光农业、文化休闲事业,利用养花或山水特色,打造具有川西民俗风情的特色旅游。

 

  第四,培训“转”和劳务“输”一部分。成都市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对失地农民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并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再就业体系,让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岗位。同时,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这已成为失地农民最重要的就业方式之一。

 

  第五,援助“帮”一部分。对于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差的农民,由政府开发和组织小区保安、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安排其就业。同时,广泛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立与城市接轨的最低生活保障、帮困助学、助医等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群体的有效救助。目前,成都市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