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使用授权书: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在2007年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的发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56:28

李君如  2007年07月07日

       今天,我们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肩负着历史的新使命,这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地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要求,我们理所当然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一、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好机遇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更是如此。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我国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对于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极好机遇。

  这首先是因为,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推进心理科学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和团结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心理学更有用武之地。但是,人们对心理学的了解、理解和熟悉还有很大局限。中央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给心理学的发展创设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说它"前所未有",是因为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社会建设为主题,通过了第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全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内。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党开过5次全国党代表大会、1次全国党代表会议、41次全委会。过去的40次全委会,主题有四类:一类是重点研究经济问题的,包括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提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等等;一类是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一类是研究党的建设问题的,包括通过整党决定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决议、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加强党群关系决议等等;还有一类是研究党的历史问题的,包括党的历史问题决议、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平反和同意党中央重要领导辞去重要职务的决定等等。惟有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当然,在1985年我们已经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但是真正把社会建设问题作为主题提出来,制定一个系统论述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六中全会是第一次。不仅如此,六中全会《决定》还明确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战略的全局的高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对于关注社会和人生,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心理学来讲,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讲,都是极其有利的条件。我们应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呢?我想,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其次是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关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要求反映了全党重视心理科学的社会共识。如果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有许多"第一次"提出的科学论断和重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第一次把对心理学的要求写进了党的全委会文件。《决定》要求我们:"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里提出的问题,尽管是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讲的,但同时也是对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讲的,而且,这85个字以如此重的份量写进全委会文件,表明加强心理科学工作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实际上也反映了全社会的共识。这对我们来讲是不是难得的机遇呢?我想,回答也是肯定的。

  再次还因为,中央关于加强心理科学的要求提出的"心理和谐"这一崭新范畴和研究课题也给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众所周知,心理学的许多范畴,比如"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集体无意识"、"原型","刺激"、"反应"等等,都是弗洛伊德、荣格、华生等西方各个学派的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据有的心理学家介绍,"心理平衡"是中国人独创的,西方没有的心理学术语。显然它与中国文化重视阴阳调适、中庸等思想是相关的。要加强中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应该在综合研究世界各个学派和中国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心理科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心理和谐",是一个政治范畴,还是一个学术范畴?能不能以"心理和谐"为基本范畴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心理科学?我以为是应该认真研究的。作为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我没有资格对这样的学术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我认为,把"心理和谐"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开展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应该成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一定会推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创新。这对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来讲是不是机遇呢?我想,是可以作出肯定性回答的。

  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有心理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反映出我们党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不仅重视对社会和谐的整体思考,而且重视对人的心理和谐的个体思考 。而正是对人的个体的心理和谐的关注,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具体而又坚实的基础。

  我们党从十六大提出"和谐"这一范畴,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所讲的"和谐"都是在社会建设领域以"社会"为单位的和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6个方面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当事人对自我的把握,包括对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的把握状况,对于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意义甚大。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就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党中央明确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化解社会矛盾时,更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特别是,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个目标和任务有三点是应该重视的:一是时间定位,是到2020年,这同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段是一致的,即是"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有可能并存的时期;二是空间定位,这里所讲的社会是以"大社会"为着眼点、以"小社会"为落脚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即是在具体的社会事业、社区、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三是重点定位,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复杂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发生,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焦虑、失望、变态、过激等各种心理问题,必须加强人的心理调节,努力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任务。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重大任务。与此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等等。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提了出来。这是有重大意义的。

  回顾我们党改革开放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1979年最初提出现代化建设的这一重大目标和任务时,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事业这两个方面,而且包括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这里所讲的"健康水平"是否包括体魄和心理两个方面,当时没有解释。后来讲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来只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任务。到十六大,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重新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三大素质问题,而且在解读文件时还明确指出这里所讲的"健康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论述和谐文化建设时,不仅把心理建设问题列入其中,而且把"心理和谐"、"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心理咨询"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和工作都写进了党的文件,足见党中央对心理建设问题的重视,也足见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深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组成部分的心理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里所讲的心理教育、咨询、疏导等等,已经不是简单的行为和心理矫治问题。党中央提出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是以塑造人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目标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建设,塑造的应该是个体人与社会人、感性人与理性人、享受自主权的人与负责任的人相统一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对于和谐文化建设,进而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心理科学蓬勃发展的春天来到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心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更大了。衷心祝愿同志们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