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花园地址发布器:走向对联图书馆——我近三十年的联书收藏与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0:31:06

走向对联图书馆——我近三十年的联书收藏与研究

2011-09-29 19:39:35 作者:常江 来源: 浏览次数:105 网友评论 0 条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我最喜欢的格言联

吉林记忆:关于书

我的曾祖父成多禄,是清末民初东北很有影响的诗人和书法家,祖父成世杰是当代吉林的诗人和书法家,可谓“书香世家”。可我从小跟祖父长大,却从没有见过家里留下来什么“书”。我只记得家中有一摞红褐色的木板,像一本书大,薄薄的、轻轻的、硬硬的。我常分给小朋友们,一人一块,击打毽子玩。现在明白了,那就是大套线装书(比如《二十四史》)的隔板。书籍不知何处去,此时空余隔板红。

那时家里生活很拮据,祖父靠写字和摆小摊卖家里的小物件为生。已经没有私塾了,我学前接受的是祖父的古学和今学的“混合教育”。古学教过《百家姓》、《三字经》,是他老人家亲自用笔写的“书”,没有学完,就上小学了。今学是专门为我订的三种杂志《儿童时代》、《小朋友》和《时事手册》(我只看一部分)。这些手抄本和杂志,是我的“宝物”,用过之后,都收拾得整整齐齐。

后来,祖父在一家叫做“瞻美”的旗帜店写字,有了比较固定的收入;在外工作的母亲定时寄些钱来,我也就有了买书的零花钱。于是,便有了“藏书”的经历。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高中一年级,我迷上了相声,我的文学创作处女作,竟是1958年发表在《松花湖》杂志上的一篇相声作品。这期间,我买了大量的相声书,薄的只有几页,厚的像《张寿臣传统相声选》。说是“大量”,也就是二十几本,您想,一个中学生能有几个钱?后来,转学北京,这些书留在吉林,没多久都成了“四旧”。这是我第一次藏书。

上高中,尤其是上了北京地质学院,我的兴趣又集中在写诗上,在学校也还有些名气。那时家境不错,到高年级我因为工作需要(当广播台长),成了“半脱产”的学生干部,每月有二十五块五角的津贴。这足够买书了。这次又买了大量的诗歌集,古今中外都有。这些书,先是放在广播台,“文化大革命”造反的同学占了广播台,书的命运可想而知。“抢救”出一部分,放回宿舍。我们前脚出去“大串联”,人家外地的后脚就进了北京,只要暂时没人的床就用作接待。等我再回到宿舍,一片狼藉。不用说书了,被褥都差点找不着。我的第二次藏书就这样结束了。

西宁记忆:抄书

我们这一代人,最欠缺的就是读书。一上学,就是新学堂,传统的启蒙教育一概没有了,除了中学课文中极为有限的古诗文外,几乎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再读读古书了。我自幼喜文,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系统可言。不过,也有几次集中读书的时间:初中读了《说唐》、《三侠五义》等一批武侠小说;高中读了《红岩》、《青春之歌》一批新小说。再配上相声、诗集的收藏,诗歌的创作,读书生活也还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