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东方红中学第58:行气玉佩铭 @孙思邈禅观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20:32

1. 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的释读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大意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经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2.调气法

源出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27所论,这套功法融胎息、吐纳、导引、按摩与禅观内视等方法,既完备又可行。

  彭祖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每旦夕,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瞋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

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不患,百日生眉须,自余者不足言也。

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其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以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以口细细吐出尽,还以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

 

 

 

 

3.调息法

源出清·汪昂《勿药玄诠》。

调养之功,先习静坐。坐不必趺跏,随意盘足而坐。围帐厚褥,可以耐久。松领扣,缓足带,以免拘滞。闭双目,令神得内敛;合两唇,令气不外散。坐至片晌,候身体安闲,气息和平,然后微开双目,照视心下脐上一寸二分之中。此中名为祖窍,又为受气生身之所。存一存,不可太拘执,仍要宽宽闲闲,舒舒荡荡。依旧闭目,舌抵上腭,津液涌满,缓缓咽下,随从此中微微提起,一念数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只数呼气,不数吸气。令心有所寄,不至游思杂念纷扰,万缘放下,一灵独存,久则自然心息相依。数至三百八十息为止。初时不能久持,可百二十息,或百六十息,或二百四十息,均可歇手。至多以三百八十息为限,再多则为播弄后天,反塞先天机缄矣。凡坐时,以至简至易七字括之,曰:“眼下视,一心数息。”切记。

 

 

 

4.周天功

周天功包括小周天功(又名“子午周天”、“百日筑基”、“取坎填离”等)和大周天功(又名“卯酉周天”、“乾坤交媾”等)。一般认为源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又经后世的不断补充和完善而成。

【姿势】

有盘坐、自然坐、站、卧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一般多采用坐姿。要求身体尽量保持端正,身体放松,以利于任督二脉的脉气运转。

【呼吸】

可先采用自然呼吸,待熟练后再采用逆呼吸、撮闭呼吸等。总之要使呼吸自然柔和,细匀深长,然后一呼一吸与气在经脉中的运行密切配合。注意使吸气之终,气到百会;呼气之末,气归于丹田,如此反复周流循环。

【意念】

初学者以意守丹田为主。如杂念太多不能入静,可采用数息、调息、守内外景等来帮助入静。熟练后也可意守命门或会阴。

真气发动,沿任督二脉运行,此时的意念活动就是行周天。待周天纯熟后意念仍守丹田。

【小周天】

在调理好姿势、呼吸、意念之后,将丹田之气逐渐下移到会阴,然后轻轻吸气,同时提肛,内收小腹,舌抵上腭,以利任督二脉交通,吸气、收腹促使气自然到达尾关,并循督脉经天枢、玉枕而达百会穴。接着改为呼气,鼓腹松肛,以意领气,将气由百会穴自两耳颊分别到达两眼外侧,然后再至舌根,舌尖落下舐下腭,象咽物一样将气咽下。再沿任脉下降至小腹丹田处,将气下沉会阴,然后将气呼尽,继续进行下一循环。这样一来,气由会阴借助丹田的力量,经三关(尾闾、天枢、玉枕),通三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形成一周,使气在任督二脉周流循环运行不息。

【大周天】

本功法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的修练,是练气化神的过程。大周天内气运行的路线除任督二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运行。

摆好姿势,放松身体,入静。先呼气,舌舐下腭,气沉丹田,小腹随之鼓起,再将气下沉到会阴,分作两股沿大、小腿内侧,直下足心涌泉穴。再吸气,小腹随之收缩,舌舐上腭,以意领气,从足心出发,沿小、大腿外侧回到会阴部,然后提肛,将气沿督脉过三关,上达头顶,再顺两耳前侧分下,会合于舌尖。此时恰与呼气时的气息相接,如此自头顶的百会穴,至足底的涌泉穴,周而复始,循环运行。

 

 

5.抱朴子睡功

本功法出自晋·葛洪的《抱朴子》,葛洪认为,气功导引之术,行住坐卧皆可行之,为此总结出侧卧、屈卧、俯卧和仰卧四种睡功,尤为适宜于年老体弱者。

【侧卧功】 因其睡姿似鹿,古代养生学家又称其为“鹿眠”。坚持锻炼可舒缓腹背,使气血运行通畅,便于气通督脉。

向左或右侧卧于床。如向左侧卧,则半屈左臂,将左手放在枕上,伸左腿,蜷右腿;如向右侧卧,则半屈右臂,将右手放在枕上,伸右腿,蜷左腿。

左、右侧卧,两种姿势均可,但以右侧卧位为佳。

【屈卧功】 因其睡姿似鹤蜷体抱翅藏头,古代养生学家又称其为“鹤眠”。坚持锻炼便于运通任脉,可使丹田温暖,下元充固。

两腿蜷屈,两手抱膝,屈卧于床。并可配合缩腹,即一吸气,小腹同时内缩;一呼气,再放松小腹。

【俯卧功】 因其调息、俯卧,类似龟眠,古代养生学家又称其为“龟息”。坚持锻炼可使督脉气血充盛,运行通畅。

俯卧于床。慢慢做缩颈、仰颈各3次,然后静听鼻息,呼吸要求细长均匀。

【仰卧功】 因其张臂伸足,古代养生学家又称其为“龙眠”。坚持锻炼可使四肢舒畅伸展,呼吸畅快,便于任脉及脏腑气血运行。

仰卧于床。张臂伸足,安详舒展,除却杂念,恬淡自然,精神内敛,身心放松。

 

 

 

6.陈希夷睡功

陈希夷睡功,见于高濂的《遵生八笺》。本功法相传为宋代道士陈抟所创,并有蛰龙法睡诀流传于世,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念深深。白云高卧,世乏知音。”其术式分为左侧卧和右侧卧两式。

【左睡】 左侧卧,左手曲肘,手心垫面,大拇指与食指分开,将左耳放在拇指与食指开空处,使耳窍处留空。腰背稍直,左腿弯曲,使大腿抵达坤腹,并泰然安放在褥子上。再将右腿顺左腿姿势挨放,用右手心贴施于肚脐上。呼吸、意念集中于脐部,心息相依,渐入心息两忘,至于大定之境。

【右睡】 右侧卧,方法与左睡同。  

 

   

 

 

7. 陈希夷坐功

陈希夷坐功相传是宋代养生学家陈抟(希夷)所创,其功法图出现于明代。本功法共24势,与24节气相配,可分别在每节气之中修练。

【立春正月节坐功】

每天23~次日凌晨3时之间,盘坐。双手叠放于左大腿上,利用上身的重量按压大腿部,同时向右侧转引头颈和双肩。目视右后上方。呈耸引势,略停片刻,再缓缓转向左侧,动作相同。左右各做3、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36次,漱津9次,待津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下咽9次而止。再以鼻吸气,用口缓缓吐气。吐纳时,出入气要细、长、匀、深。1呼1吸为1息,如此36息而止。练功时间不必拘于夜半,也可在清晨,余法同此。

功效:可消除颈、肩背及上肢疼痛,治疗风气积滞,肌肉劳损等。

【雨水正月中坐功】

每天23~次日凌晨3时之间,盘坐。双手叠放于右大腿上,利用上身重量按压大腿部,同时向左侧转引头颈和双肩。略停片刻,再缓缓转向右侧。左右各做3、5次。然后再叩齿、漱津、吐纳,方法同前。

功效:可消除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咽喉肿痛,呕吐,耳聋,目锐眦痛,多汗,面颊痛等。

【惊蛰二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坐,两手握固。头项向左右缓缓转动各3次。两肘弯曲,前臂上抬与胸平齐,掌心向下,十指自然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如此反复做5、6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腰脊脾胃蕴积邪毒,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喉痹音哑、头风、目暗羞明、鼻塞、遍身疙瘩等。

【春分二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坐,两手由体侧提到腋下,掌心向上,两手内旋,使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同时向正前方推出,头向左侧转动。两手收至腋下,同时头转向正前方。两手如前法推出,头转向右侧。如此左右各故6、7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胸臆肩背经络虚劳邪毒,齿痛颈肿,寒栗热肿,耳聋耳鸣,耳后肩臑、肘臂外背痛,皮肤肿胀瘙痒等。

【清明三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坐,两手用力作挽硬弓动作。两手轮换,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7、8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腰肾肠胃虚邪积滞,耳前热,苦寒,耳聋,咽痛,颈项、肩、臂疼痛,腰软等。

【谷雨三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坐,右手向上举托,指尖向左;左臂弯曲成直角,小臂平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弯曲,掌心向内,同时头向左转。然后左右轮换,动作相同。各做5、7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脾胃痞块、瘀血,目黄,鼻衄,面肿,肘臂疼痛,掌中热等。

【立夏四月节坐功】

每天3~7时之间,一腿盘坐,一腿弯曲,闭息,两手交叉抱膝,手与膝力争片刻。然后两腿轮换,左右各抱膝5、7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风湿留滞经络肿痛,臂肘挛急,腋肿,手心热,喜笑不休等。

【小满四月中坐功】

每天3~7时之间,盘坐,左手按住左小腿,右手向上举托,指尖向左。然后左右手轮换,动作相同。各做3、5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悸怔忡,面赤鼻赤,目黄,心烦痛,掌中热等。

【芒种五月节坐功】

每天3~7时之间,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上提,然后转掌向上,两臂伸直,上身随之后仰。掌心向上,指尖朝后,仰头,目视双手,略停片刻,双手经体侧徐徐落下。如此反复做5、7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腰肾蕴积虚劳,咽干,胃痛,目黄面赤,胁痛,消渴,善笑、善惊、善忘,咳,吐,身热股痛、头项痛,心悲等。

【夏至五月中坐功】

每天3~7时之间,屈膝跪坐,两臂伸直,十指交叉,掌心向胸,以右脚踏掌心,用力相争片刻。然后左右脚轮换,动作相同。左右各做5、7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风湿积滞,四肢腰背疼痛,身体困重等。

【小暑六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双手背后撑地,指尖朝后,胳膊伸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左脚尖,用力使身体重心后移,再向前移。然后左右腿轮换,动作相同。各做3、5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腰腿风湿,肺胀喘咳,咽干,缺盆中痛,少腹胀痛,半身不遂,健忘,脱肛,身体重,手腕无力,喜怒无常等。

【大暑六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坐,双手握拳,撑在腿前,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两拳眼相对,上身前俯,转头向左右肩方向虎视,左右各做3、5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头项胸背风毒,咳嗽气喘,胸闷心烦,手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尿多,皮肤疼痛麻木,悲愁欲哭,恶寒发热。

【立秋七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正坐,两手托地,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上身前俯。然后含胸缩体,闭息,耸身向上,如此反复做7、8次。最后如前法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补虚益损,可祛腰肾积气,治疗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面色无华,足外热,头痛,颌痛,目锐眦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

【处暑七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正坐,转头向左后上方举引,再缓缓转向右后上方举引;同时两手向后半握拳,捶腰背各5、7次。然后如前法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背痛,胁肋腿膝痛,少气咳嗽,喘喝上气,胸背脊膂积滞。

【白露八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膝正坐,两手按膝,头缓缓转动,向左向右各做3、5次。然后如前法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风气留滞腰背经络,洒洒振寒,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惊,狂,疟,汗出,鼻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不能言,面黑,呕吐等。

【秋分八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足而坐,两手掩耳,十指交叉放于颈后,上身向左向右转侧,至极而止,左右各做3、5次。然后如前法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风湿积滞,腹大水肿,膝膑肿痛,股胫外侧痛,遗尿失气,腹胀,消谷善饥,胃寒喘满等。

【寒露九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膝正坐,两手心向上,十指指尖相对,缓缓上提,两小臂外旋,双手慢慢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指尖分别朝向左右方,两臂伸直,成开放型。身体上耸,头分别转向左侧或右侧。如此反复左右各做3、5次。然后如前法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疗风寒湿邪侵犯胁腋经络,动冲头痛,项背腰脊疼痛,痔,疟,狂,头痛,目黄流泪,鼻衄,霍乱等。

【霜降九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向前伸腿平坐,两手分别向前攀住左、右脚底,膝关节弯曲。然后脚用力前蹬,手向后搬,相持片刻,屈膝,两臂亦随之弯曲。如此反复做5至7次。最后如前法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风湿痹邪侵犯腰腿,髋不能曲,颈、背、腰、腿、臀疼痛,肌肉痿缩,便脓血,久痔脱肛,小便不利等。

【立冬十月节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腿正坐,两手提至胸前,掌心向上,两臂内旋,双掌向前推出,同时头向左转,两臂随后缓缓落下,头转向正前方。然后依式再重复双臂动作,头转向右侧。如此反复,左右各做3、5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胸胁积滞,虚劳邪毒,腰痛,咽干,面色无华,胸满呕逆,头痛,颊肿,目赤肿痛,胁下痛引少腹,四肢肿胀,眩冒,目痛等。

【小雪十月中坐功】

每天1~5时之间,盘腿正坐,左手按住膝部,手指向外,右手挽住左肘关节,并用力向右拉,左肘用力向左,相持片刻。然后左右轮换,各做3、5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腕肘风湿热毒,女子小腹肿,男子颓疝,遗尿,癃闭,睾丸肿,转筋,阴缩,洞泄,喘咳,善恐,五淋等。

【大雪十一月节坐功】

每天23~次日凌晨3时之间,起身站立,膝关节稍微弯曲,两臂伸直侧平举,手心向外,指尖向上,两掌向左右托出。同时轮换左右足抬起踏下,左右各做5、7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足膝风湿毒气,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心烦,心痛,黄疸,肠癖,阴部潮湿,饥不欲食,面色黧黑,易惊恐等。

【冬至十一月中坐功】

每天23~次日凌晨3时之间,平坐,双腿前伸,两手半握拳,按在两膝上,上身前俯,极力以左右拳压膝,如此反复做3、5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厥,嗜卧,足下热,脐痛,胁下痛,胸满,腹痛,腹大,颈肿,咳嗽,腰冷,冻疮,下痢,四肢不收等。

【小寒十二月节坐功】

每天23~次日凌晨3时之间,盘腿正坐,右大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举,掌心向上,指尖向右,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轮换,动作相同,各做3、5次。最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营卫气蕴,食入则吐,胃脘痛,腹胀,哕,疟,身重,心烦,泄泻,二便不通,黄疸,心下急痛,倦怠嗜卧等。

【大寒十二月中坐功】

每天23~次日凌晨3时之间,单腿跪坐,即一腿前伸,另一条腿向后蜷跪,前脚掌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上身后仰,两臂分别撑于身后两侧,指尖朝向斜后方,俯仰上身,左右两腿姿势轮换,各做3、5次。然后如前法做叩齿、漱津、吐纳。

功效:可治经络蕴积邪气,舌根强痛,体痛不能转侧动摇,膝股内肿,腹胀肠鸣,泄泻,足胻肿,九窍不通等。

 

 

 

9.苏东坡养生诀

苏东坡养生诀为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所创,是一种闭气服气法,兼以按摩。此功法简便易行,因此对后世特别是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 每夜子时以后,披衣起,或只在床上拥被而坐亦可,面东若南,盘足,叩齿36通。

【二】 握固,即以拇指握第三或第四指,握拇指两手拄腰腹间。闭息,须先闭息以去虑,扫灭座相,使心澄湛,诸念不起,自觉出入息调匀,即闭定口鼻。

【三】 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可先以五脏图挂壁上,使心中熟识五脏六腑之形状。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入下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徐出气(不得有声令耳听到)。惟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津液,未得咽,复如前法,闭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

【四】 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使其热透,须徐徐摩之,使微汗出亦无妨。然后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使其热极,再按捉鼻梁左右5、7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睡至天亮。

 

 

10.李真人长生十六字妙诀

本功法选自明·高濂《遵生八笺》。

【诀】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注释】 上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务;在士商,不妨本业。只于一天之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

口中须先漱津3、5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后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二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有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到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汩然有声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3、5口,或7、9口,或12口,或24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忘,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进。如有风疾,见效尤速。

 

 

 

11. 汪氏调息法

本法为汪昂据苏轼、王畿、袁黄等功法改编而成,简便易行,更显精要。

【一】 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务令调适。

【二】 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

【三】 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著,两目微微闭合,令意念朦胧。渐次调息,不喘不粗。或数息而出,或数息而入,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次数上,以免心气散乱。

【四】 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不再数息。任其自然,坐久愈妙。如欲起身,须徐徐舒放手足。

调息有四相:呼吸有声音,风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者,喘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形者,气也,守气则劳;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依,是息相也。息调则心定,真气往来,自能夺天地之造化,息息归根,命之蒂也。

 

 

 

12.孙思邈禅观法

本功法出自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一】 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

【二】 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发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

【三】 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踡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

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