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网安全吗:三国时期武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21:58
三国时期武器 详解 2008-09-17 21:54:24.0 1 三国时期武器 
 矛:一种直而尖的刺杀兵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在三国时期已经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它的缺点是刃部较长,刺杀不如枪那么灵便,到晋代枪兴起,矛逐渐衰落。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戟:在戈和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矛和戈的结合体。它的优点是具有勾、啄、撞、刺四种效能,杀伤力很高,在三国时期盛行一时。典韦,吕布,张辽都是持戟的名将。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枪:一种刺击兵器,和矛相似,据说黄帝时期就有了。三国时期大量使用枪,但当时枪刃锐长,还没有脱离矛的形式,直到晋代,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更加锋利,逐渐取代了矛的地位。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长刀:安有长柄的大刀,是一种砍杀兵器,从配刀和专用与劈砍的短柄长刀发展而来。最早有关长刀纪录时期是在三国时代,据三国志记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又传说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不过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因三国志记载关羽“刺”严良与马下,“斩”其首,刀可不是用来刺的)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2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近身兵器:主要是刀和剑,刀身单刃,主要用于砍杀,剑身双刃,主要用于刺杀,也兼有砍的功能。由于剑在砍杀的效能和坚韧度上不如刀,在三国时期已经不再作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只是作为辅助兵器和防身武器。而刀,则在这个时期了军队的主要武器。 另外,匕首在当时也是一种重要兵器,地位与长剑相当。一般官吏除佩剑外,有的还怀带匕首,有的军队也配备匕首,如诸葛亮曾在百步(今四川成都)早匕首五百把发给骑士。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2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弓:众所周知的弹射武器,三国时期大量装备部队,有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形制。弓的优点在于轻便灵巧,能远距离杀伤敌军,缺点是必须一手张弓,一手拉弦,影响准确度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3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弩: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据说在战国时期发明,在三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蜀汉在在制弩技术上始终处于领先优势,诸葛亮曾发明一种新式连弩,称为“元戎”,可一次装十支箭,提高了发射的速度,当然攻击距离和威力不免有所下降。弩的优点是比弓射得远,命中率高,但没有弓轻便,发射速度慢。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3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铁蒺藜:又名铁制,形如蒺藜,因此得名。它有三个锐利的尖,中央有孔,以便用绳索穿起来。把它大量布设在敌人行军道路上可阻碍敌人行动,布设在战场前沿可破坏敌军战斗队行。也可以算是古代的地雷了。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3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鹿砦:用来防御的障碍物,上有竹尖、铁刺。可阻挡敌步骑兵冲击,有时也安置在陷坑内用以杀伤敌人。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3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抛车(投石车):在一个木架子上横设一轴,轴的中间穿有韧性的长木杆左抛杆,杆的一端结上一个用绳索联系的皮囊,另一端结上几十条到百多条绳索,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巨石抛出。当然抛出的不一定是石块,也可以抛射火球等物。官渡之战时,曹军曾用抛石车机会袁绍军的橹楼。因发出的石弹在空中飞行有声音,当时叫做“霹雳车”。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4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云梯:一种爬城用的工具。它用转轴把两个长两丈以上的梯子连接在一起,并固定在车架上而制成。车架上有一个木棚,外用生牛皮加固,人员在棚内推车向城墙接近时,以此抵御敌人弓矢的伤害。 
 云梯是一种攻城武器。在鲁班以前,攻城器械有“钩授”,大概是一种顶端装有利钩的长竿。攻城时,士卒手执长竿冲到城下,然后用钩授钩搭在城墙上,再攀援上去。还有“临冲”,大概是一种安装在特殊车架上的巨石(或前端嵌石的大木头)。作战时,士兵们将“临冲”推至城下,然后用巨石或巨木冲撞城墙或城门,使其塌陷或破裂。还有“楼车”或“巢车”,大概是一种装有车轮的高木车,车顶有鸟巢似的小楼,将士可以在小楼上指挥或射箭。这些攻城器械,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遇到敌人城高、墙厚、池深、壕阔,这些武器的攻击力就会大大减弱。聪明的鲁班,把钩授、楼车等攻城器械的长处集中起来,设计制造出一种新的攻城武器云梯。这种攻城武器,既可以自由升降,又有梯阶、钩具,攻城的士兵可以援梯攀阶而上,越过深壑、高墙攻入城内。云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军队攻城破池的能力。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4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望楼:这种车子安有轮子,可以推动。在一个八轮车上树立两根长柱,柱的上端设一轱辘轴,上有木屋,人在木屋内居高临下观察敌人行动。也可以安排弓箭手射击。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4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木驴:是古代重要的攻城工具之一,用以掩蔽攻城人员在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擂等的伤害。这种车下面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浆,以防御敌人的矢石和火攻。车内可容纳十人,工程时将车推到城墙下,掩护人员作业。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4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火车:一种专门焚烧城门的工具,车上装有炉灶,炉内盛满油脂,用碳火烧沸,在车的四周堆积干柴,将车推至城门下,纵火后离去。如城上敌人倒水灭火,由于油比水轻,火焰反而更高,更易将城门烧毁。 
 
 
 作者: 地狱火·波  2006-6-22 19:34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三国时期武器 
 撞车:一种撞击城门的工具,形如木驴以防御矢石(可不象游戏中那样毫无防备地挨打)。在守城时也可以用来撞击敌军攻城云梯。 
 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 
  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还记得丞相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而且说明魏出动的是相当精锐的部队而且损失惨重。 
  说甲就不能不说盾,盾在当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都是一东西,一般是木制,出土的漆盾记得两厘米厚。蒙皮铁盾几乎不存在 
太重。小盾也有,叫啥“钩镶”之类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不过想来这种兵也不容易训练。 
  至于大盾,是先秦时吴地的比较有名,所以也叫“吴科”,屈原楚辞里有句“……操吴戈”有人认为就是“吴科”之误。 
  关于刀剑说,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应该算是长匕首吧。 
  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 
  另外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刘备砸说赵云坏话的,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可见其广泛应用。而且用短戟还是高超的武艺“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曹丕传》  矛槊,和戟长度啥的差不多,就是一木棍插上各种头。最长的矛是东夷传里记载的三丈的矛,估计是用来破骑兵的,骑兵列阵平矛冲锋威不可当,散战戟有利。 
  弓弩,计量单位分斤(0。2228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 
  至于剑当时基本不算兵器了,就是无聊文人装风雅的东西,也就是曹丕、鲁肃有钱有闲的才练。至于练好了好象也是门技术。 
  抛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抛石车,因抛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抛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 
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抛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精彩好文:威力无穷的中国古代攻城械具
攻守城器械的出现可追溯到早至原始社会晚期,我国夏朝就有了城郭,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墙是我国的长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总长度为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修城是为了防御,攻城与守城战斗是古代战争主要模式之一。当时的人们为了保护氏族或部落不受侵犯,开始在住地周围构筑围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形成了原始设防城堡。到了奴隶社会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堡的构筑日渐牢固,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设防城市。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设防城市的构筑更趋牢固,由夯土城发展到包镶部分砖壁,直到修筑砖城,并出现了羊马城等设施。北宋总结了前代的筑城术,在《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具有城楼、角楼、弩台、瓮城、城壕及羊马城等设施完备的城防体系。随着设防城堡的不断改进,促使攻城器械随之不断改进和创新。攻城器械的发展,又促使守方有针对性地创制相应的守城器械,因而形成了兵器装备中具有专门用途的攻守城器械系统。中国在春秋以前以车战为主,军事家主张野战速决,认为“攻城则力屈”(《孙子·作战篇》),攻守城器械的发展是有限的。战国时期,攻守城战日趋激烈,攻守城器械已有较大的发展,战国晚期的墨家著作(《墨子》“城守”诸篇)记述有守城和攻城器械。此后,经过汉唐时代的发展,冷兵器阶段的攻守城器械到北宋时已相当完备,《武经总要》一书中,对重型远射兵器、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有如下记述:①重型远射兵器:用以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和消灭依托城堡抵抗的敌人,同样也用于守方摧毁敌方的攻城器械和杀伤攻城部队。②攻城器械:用以攀越高墙深壕的器械,其中历史最久的是周朝已出现的登城用的云梯,此外还有跨越壕沟的濠桥、折叠桥,掩护战士抵近城垣的防护棚具车,登高侦察城内敌情的巢车、望楼车等。③守城器械:用以毁坏敌方攻城器具和杀伤登城人员。有各种檑木和檑石,用以烧毁云梯等攻城器具的飞炬、猛火油柜等,还有为塞补被敌方摧毁的防御工事用的塞门刀车、木女头等,以及对付火攻用的灭火器械。
在这里我只来说几样攻城器燮械:
1。抛石机
抛石机中国古代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简写作□。又称为□、云□、飞石、抛石等。欧洲古代称抛石机。在火炮出现以前,□一直是古代攻守战的重要兵器。。传说抛石机是公元前5世纪范蠡发明的。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用威力强大的车攻击袁军,抛出的石弹在空中有响声,又称霹雳车。
  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架上方横置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索,索长数丈。小型□有索数条,大型□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索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拽□人同时猛拽□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火药用于军事后,也常用□抛掷火□、毒药弹及爆炸弹等。《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多数□是将□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些在□架下安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也有的□,其□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
  “□”字最早见于《文选》所收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文中描述□石发射情景为“□石雷骇”。唐代李善注:“□石,今之抛石也。”
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使用□。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曾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周郑□葛之战“□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攻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隋大业十三年(617),田茂广制造“云□三百具”,号称“将军□”。唐至德二年(757),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使用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攻汴梁,架数百具攻击龙德宫,昼夜发射,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拽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它攻取城垒。明朝以后,逐渐为火炮所取代。
2。巢车
  中国古代一种设有望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巢车是在一个八轮车上竖立两根长柱,两根柱子中有板屋,可以升降,屋中四面有望孔,居高观察敌人动静。车上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故名。是一种有坚固防护的攻城作业车,是古代攻城战斗中的重要工具之一。用来掩护攻城人员在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擂等的伤害。车内可容10人,临城时,人员在其掩护下作业。其又名楼车。楼车的名称见于《左传》。公元前 593年,楚军曾强迫俘获的晋使解扬登上楼车,向被围困的宋人劝降。据杜预注,楼车是“车上望橹”,而巢车则是“车上为橹”。按《后汉书·南匈奴传》注,“橹”就是“楼”。《左传》记载,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楚共王曾登上巢车观察晋军的动向。当时还有太宰伯州犁随侍,可知此望楼的面积当不会很小。唐朝杜佑撰《通典》记载,巢车的形制是:“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方四尺(约1.332米),高五尺(约1.665米),有十二孔,四方别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汉时与匈奴作战,曾经制造过一种车辆,“可驾数牛,上作楼橹,置于塞上”,当即此种可以“环城而行”的巢车。到北宋初,巢车和楼车的形制已有明显不同。宋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攻城法》中同时收录了巢车与楼车两种,并称楼车为“望楼车”。据其文字及附图所示,巢车的形制同于《通典》;而楼车的形制则较为复杂完备。其车体为木质,底部有4轮,车上树望竿,竿上设置望楼,竿下装有转轴,并以6条绳索,分3层、从6面将竿固定,绳索下端则以带环铁橛入地下。这种“望楼车”当是宋朝的形制。
3。云梯
  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
  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墨子·公输》记载,公输般在春秋末年曾为楚王造云梯攻宋,但其所造云梯的形制现已无考。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图1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中的云梯纹)。 据唐朝杜佑撰《通典》记载,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旧唐书·浑□传》记载,唐建中四年(783),浑□守卫奉天城(今陕西乾县)时,攻城军曾造“阔数十丈,以巨轮为脚”的云梯,并“施湿毡生牛革,多悬水囊以为障”,“两旁构木为庐,冒以牛革”。说明唐朝中期已开始在云梯底部采用防护设施。
  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武经总要·攻城法》记载:“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图2《武经总要》中的云梯图)说明宋朝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长二三丈,首贯双轮,欲蚁附则以轮著城推进”;有“竹飞梯,用独竿大竹,两旁施脚涩以登”;有“蹑头飞梯……为两层,上层用独竿竹,中施转轴以起梯,竿首贯双轮,取其附城易起”。这些改进,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主梯在接敌前的高度,增加云梯车运动的稳定性,并减少遭受守军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配备了可适应多种复杂条件的上城梯,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4。 望楼
和楼车很像,这种车子安有轮子,可以推动。在一个八轮车上树立两根长柱,柱的上端设一轱辘轴,上有木屋,人在木屋内居高临下观察敌人行动。也可以安排弓箭手射击。
5。木驴
是古代重要的攻城工具之一,用以掩蔽攻城人员在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擂等的伤害。这种车下面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浆,以防御敌人的矢石和火攻。车内可容纳十人,工程时将车推到城墙下,掩护人员作业。
6。火车
一种专门焚烧城门的工具,车上装有炉灶,炉内盛满油脂,用碳火烧沸,在车的四周堆积干柴,将车推至城门下,纵火后离去。如城上敌人倒水灭火,由于油比水轻,火焰反而更高,更易将城门烧毁。(中国军事在放火方面总是很有心得的,得意之作也不少)
7。撞车
一种撞击城门的工具,形如木驴以防御矢石。在守城时也可以用来撞击敌军攻城云梯。这种兵器防护力其实非常高,很难打坏。
以上的都是我们中国的攻城械,至于洋鬼子的嘛,我一向认为在冷兵器时代,他们的攻城武器和我们中国的比起来只能叫做小孩子的玩具,所以不提也罢。 三国时期武器的发展和使用2008/03/15 02:03 P.M.1.格斗兵器
戟 相當流行,長矛逐漸被重視 三國時代很流行用戟。戟分長戟和短戟(手戟)。
例子:
1.張遼被甲執戟,先登限陣…孫權大驚,以長戟自守。(三國志張遼傳)
       2.魏猛將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軍中有語: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三國志典韋傳)
       3.(董卓)拔手戟擲布(呂布)(三國志呂布傳)
       4.布(呂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三國志呂布傳)
       5.李肅舉戟直刺董卓前胸(柏陽版資治通鑑)
       6.有人告訴劉備說:「趙雲已經向北逃走﹝義思就是降曹﹞」劉備把手戟擲過去,說:「趙雲絕對不會拋棄我。」不久,趙雲抱著劉禪歸來。﹝柏陽版資治通鑑﹞
       7.﹝典﹞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三國志典韋傳)
     由第3和第6項例子來看:董卓和劉備都是在極端憤怒下,拿兵器擲人。既然非常生氣,必是隨手拿起身旁兵器,而非特地挑選,可見手戟似乎成了三國時代武將隨身配備的護身短兵器,再不然 就是貼身侍衛的標準配備。 第7項更加表現出戟﹝尤其是手戟﹞在戰場上的妙用。典韋手拿十幾根戟,點明了是用戟來擲人,而且應該是拿手戟。諸位看下圖手戟﹝短戟﹞重心在前端的形狀,就可明瞭戟比刀劍更適合用作 投射武器。也就是說戟不但可以用來作近身防衛和攻擊,也非常適合在中程距離殺敵。尤其是像典韋這種大力士,戟就成了恐怖的投射殺人武器。我想這就是三國時代的武將對戟這麼捧場的原 因吧。長矛展露鋒芒,使用者比前朝還多,尤其是北疆地帶(至西晉胡人大量入華後,長矛變成騎兵武器主流,因為鮮卑民族多用長矛,騎兵衝刺時用矛最方便)。東漢末年常年動亂,人口大減,曹操等北方武將就征用了相當多的匈奴、鮮卑等北方民族作戰,也使長矛有經常表現的機會。
例子:
   1.曹操欲西征,議者多言:關西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不可以擋也。(三國志武帝紀魏書注)
   2.張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三國志張飛傳)
   3.公孫瓚出塞遇鮮卑騎兵,乃自持矛,兩頭施刃,持出刺敵殺傷數十人。(三國志公孫瓚傳)用鋼鐵製鋼兵器 三國時代承襲漢代鋼鐵技術,用將生熟鐵合煉而得鋼,因生產技術簡單,使鋼鐵兵器產能大為提高。製成的鋼鐵兵器常以牲畜尿或油脂代替冷水進行淬火處理,使之硬韌適中,鋒利無比。使兵器發展達到新的里程碑。遠射兵器
  弓與弩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弩(用機關發射箭的弓,威力和射程遠勝過一般弓) 原因:三國時代騎兵大量被使用,弓弩是步兵用來對付騎兵的主要兵器。特別頻繁的水戰(主要是魏和吳),也是原因(大江之上以弓箭為先(最好用))。
例子:
   1.魏晉時期有用腳踏張之弩﹝必須用腳抵住才能拉弦定位,可見威力相當驚人﹞。
   2.諸葛亮曾製造出連弩:具有簡單自彈性能,以鋼鐵鏃(箭頭)為矢(箭頭以鋼鐵製造,可大大提高穿透力),矢長八十寸,一個弩槽 放十枚箭矢,一觸弩機,十矢俱發(魏氏春秋)。這簡直是革命性 的發明,機關槍的前身。可惜當時史學者失職,未留下詳細製造記錄(木牛、流馬也是)。
   3.逐漸用鋼鐵材料製造箭簇來取代青銅簇。至晉代已多用鋼鐵簇。 拋石裝置
  曹操在官渡之戰使用一種拋石車,因拋石時聲音很大,所以命名為“霹靂車”。為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拋石裝置(資治通鑑:袁紹在營 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建霹靂車,用巨石 攻高樓,一一摧毀)。其原理是利用槓桿原理拋石來攻擊敵方城池或城防設施和人員。南北朝後期發展成一種艦用水上拍竿。隋滅陳的荊門水戰中,隋艦在前後左右裝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達五十尺,擊沉陳軍戰艦十餘艘,威力驚人。 騎兵
1.三國時代騎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習馬,曹操嫻熟的騎兵部隊常成為吳、蜀兩國的惡夢。不過三國時並未成熟發展出重騎兵﹝重騎兵定義:馬匹和騎士皆披覆鎧甲﹞,當時雖有少數重騎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時,才被普遍使用。
    2.東漢時已有精美的馬鞍,三國時代並沒有發現馬蹬(雙腳可踏的環狀金屬可保持平衡、控制馬匹,在行進中雙手更容易揮使長兵器)的證據。目前最早考古證據在西晉末東晉初。﹝我們也不能說三國時代沒有馬蹬,只是考古上無法證明。順便一提:大陸拍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在考據上很嚴謹,劇中的馬匹就經常配備馬蹬,這個觀察也只是提供給各位參考﹞ 水軍
    孫吳和西晉表現最為傑出 孫吳
  孫吳大海船,大者長20餘丈、高出水面2、3丈,能載6、7百人,可載貨萬斛。
1.西元230年,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率甲兵萬人的艦隊到達夷州,擄千人而還(學者認為夷州是台灣。因為能抓到千餘島民的島必定不小,地理位置又最近孫吳勢力。柏楊先生認為夷州是琉球群島。歷史課本將此事件定義為經營台灣的開始 )。
2.西元233年,將軍賀達率船隊沿海北上,到達遼東。
3.西元242年,派陸凱發兵三萬討珠崖、儋耳(兩地皆在海南島。西元前111年,西漢武帝佔領海南島。西元前46年放棄。至西元242年,孫吳再次進入 ) 西晉
  西晉在征吳時用的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騎馬往來。…舟棹之勝,自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