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酒业:仲富兰民俗博客(216)图文(17)缝补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0:05:36

民俗博客(216)图文(17)缝补业

街头缝补旧事




美国人“寅吃卯粮”的消费观念在我们这里很盛行,“用未来的钱”,这里面有误导作用。曾经遇到一个毕业不久的同学,他告诉我,现在上海生活基本上也就是“月光族”,开始我没有明白,后来听清楚了,就是每月的薪水发下来,月月花光,没有结余。我一方面感叹当前民众收入的悬殊,大款大腕们可以一掷千金,豪门买笑,一方面也感受到工薪阶层的入不敷出,收入拮据。可是,在收入拮据的情况下,能否选择一种更节俭的生活方式呢?应该可以的。

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现象了,过去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衣服上打补丁的视为正常,因为那时候经济短缺,物资匮乏,什么都缺,所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资供过于求了,青年人穿得好点、吃的好点,适当注重名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无可厚非。但是,还要不要艰苦朴素呢?我看还是要的。国家如此,我们草民百姓居家过日子也是如此。不是说“居安思危”、“富而思源”嘛。




过去,上海的“老裁缝”中手艺高超的,有传统一技:高级毛料衣服以旧翻新,此技堪称国内一绝。就是穿了几年的高级毛料,可以以旧翻新。在那些物资较为匮乏的岁月里,这个手艺真是解决市民不少穿衣问题,诸如过去较为贵重的毛哔叽与海军呢衣料,即便是再上等的面料,也有陈旧的时候,对一般民众而言,扔掉可惜,再穿也如同穿旧衣服,但上海的裁缝师傅就能当从中捕捉商机,适时地推出以旧翻新业务,而且还可以邮寄,很是方便了广大市民。只要你将旧衣服打成一个包裹,径寄上海这家时装店,并汇寄了一笔手工费。过不了多久,你收到的经过翻新的衣服,美不胜收,不但长短宽窄与原件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完全是改旧如新,与原件新时毫无二致!




此外,旧西裤上下调了个头,原先臀部磨损处,已分别转移到两只裤脚管的下端内侧,只要别人不是把头凑近你的脚跟,是决计看不出有一丝破绽的。中山装呢大衣,则是内外翻了个身儿。那时的毛哔叽与海军呢,质地厚实细腻,几乎分不出正反面。翻新以后,原衣的反面成了正面,活脱脱又是一套新装!只是钮扣洞变换了方向,原洞织补得天衣无缝,上面又缝了钮扣,根本不见原来的痕迹了。




这种“以旧翻新”的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已经渐行渐远。如今服装业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各式各样的漂亮衣服,时尚新潮服装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而且质地结实得咬不断、扯不裂、磨不破,再也无人会象当年拿到裁缝店或时装铺去旧装改制、内外翻新了。

说到旧衣服改制翻新,在旧上海大多数贫苦的平民百姓买不起高价布料,也不进成衣铺去请裁缝师傅做新衣,就到专门出售几成新的衣庄,或干脆到旧衣摊去拣几件被人穿过后废弃的旧衣。这些衣庄和衣摊里的衣服,来自被当铺没收的和有人穿旧了当废物出卖的,衣庄和摊主经过整修和洗染,当便宜货出售。需要者只需出低价便能买到四季单、夹、皮、棉、纱各色衣服。这些旧衣服当然不会很合身,也不够体面,但对于一般的贩夫走卒和社会地层穷困潦倒的人来说,能求一个御寒蔽体,也就很满足了。过去上海滩上有一句俗谚,“一年新,三年旧,五年不到打补丁。”说的是衣裳从新到旧的规律。还有一句俗语:“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平民百姓多劳动,布衣也损坏得快,贫苦人又舍不得丢掉,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市面上就出现了织补行业,趁早送到织补店去修补。时人有竹枝词云:“簇新衣裳忽擦破,或被鼠伤或烫一星火。见衣不必皱眉愁,巧法有人能织补。竹圈一个丝几根,居然补得一无痕。却叹人生缺憾知多少,奈何能补衣衫难补人。”有人贪快求便宜,就到马路旁和弄堂里去找“缝穷婆”,上海人称“做衣裳阿姨”。“缝穷婆”从年轻妇女到老妪都有。这个名称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专门替穷人缝补破衣的婆娘,可是她们本人却是“缝穷缝穷,越缝越穷”,也逃不掉贫苦的命运。时人也有一首上海竹枝词,感叹“缝穷婆”悲苦的命运:“穷人衣裳旧又破,小洞不补大洞苦。劝君勿别心发愁,上街去找缝穷婆。一枚银针线几根,破洞补得一无痕。缝穷婆把破来补,可叹穷人日子仍难过。”“缝穷婆”每天从早到晚,手执藤篮,沿街叫喊。除了补衣裤外,也补袜子。一天难得有几笔生意,赚来的钱还不够买几个大饼,还常常空手回家,连自己的鞋子也走出破洞。



新时期,随着大批产业工人下岗,新的“缝穷婆”又相继走街头,用灵巧的双手来赚取收入。


 

仲富兰

2011年8月18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