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馆名称:首都博物馆古代佛像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4:49:53
首都博物馆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之一  

明 铜镀金尊胜佛母像

 

明 铜镀金六臂文殊菩萨像

明 弥勒菩萨像(西藏) 

这尊像头戴五花冠,顶束发髻,耳下垂圆环。双目俯视,面相慈和宁静。上身袒露,戴有项圈、璎珞,肩披帔帛。下身着裙,衣纹写实流畅。双手当胸结说法印,手中各执一莲茎,花开于肩。左肩花上置净水瓶,右肩花上置法轮,为弥勒身份的重要标识。善跏跌坐于方形四足台座上,双脚下垂踩莲花。造型完美,保持完好,十分难得。

明 铜镀金金钢手菩萨像

明永乐 铜镀金释迦牟尼像

明 铜镀金金钢亥母像 

这是两尊空行母像。空行母是印度梵语意译,音译为“荼吉尼”,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一类神像。其地位很高,分世间空行母和出世间空行母两类;世间空行母主要起护持佛教作用;出世空行母可作为修行依止的对象。一般以出世空行母多见,形象多为女身,头戴骷髅冠,双乳高隆,腰间围兽皮,具有藏传佛教鲜明的艺术特色。

明 铜镀金玛尔巴像

元 铜镀金八思巴像

八思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祖。元世[祖中统元年受封为国师,至元七年晋封为帝师,为元代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尊像面相英俊,躯体浑圆,衣纹刻画生动。亚字形须弥座上刻狮子、财神及上师等精美图案。体量虽小,但做工精致,气韵十足。

明 铜镀金罗睺星像 

罗睺星原为西藏苯教教信奉的曜神之一。后被莲花生大师拜伏成为佛教护法神,为宁玛派三大不共护法之一,藏语称“喇呼拉”这尊像有九头,其中七头戴花冠,一头这乌鸦头,居第三层正中,一头为佛头,居顶部。有四手,分别执弓,箭、杖和绳索。胸前饰项圈,璎珞,四肢有钏镯装饰。下为蛇身,缠绕三周。

明 铜镀金叶衣佛母像

明景泰元年 铜镀金药师佛像 

药师佛。梵语音意合译的简称,佛名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药师如来”。《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当他做菩萨时,曾发过十二大愿,以解除众生。按照佛经教义是“东立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解除生死之病,故得药师之名;能照三有之暗。故名琉璃。药师佛具有佛的相好,常见的形象是身披袈裟,跏跌于莲花座上,一手持药钵,一手执药丸,或是右手结印,左手持药器。

 明 铜镀金大日如来像 丹萨替风格

丹萨替风格由丹萨替寺得名,丹萨替寺在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兴建,为帕竹噶举派主寺。14世纪20年代,绛曲坚赞担任帕竹万户长,他以武力兼并藏大部分地区,与后藏萨迦派相抗衡,建立帕竹第司政权,势力最盛。这一时期制作了大量的佛像,皆铸造精细,装饰繁缛,造型完美,风格统一,人们因产地而称之为“丹萨替风格”或“丹萨替造像”

明 铜镀金金钢持像 

金钢持是藏传佛教崇奉的初佛,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尊跏跌端座,头戴五花冠,面相庄严。躯裸露,下着绸裙,全身璎珞珠宝装饰。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钢吽(音轰)迦罗印,左手持金钢铃,右手持金钢杵,表示方便与智慧圆满具足。全身多处镶嵌松石,体现了明代西藏地位造像工艺特点。

铜镀金狮面佛母像,清(1644-1911)漠南蒙古
狮面佛母原是西藏苯教崇奉神祇,后被莲花生大师降服成为佛教重要本尊。这尊像舞立姿势,狮子头,头戴无骷髅冠,顶有象征愤怒的红发竖立。面部三目圆鼓,张口眦牙吐舌。腰围虎皮裙,项挂着五十人骷髅长链。右手高举执月刀,左手当胸捧嘎巴拉碗,左腋夹持一根天杖。形象奇特而恐怖。常于熊面佛母、虎面佛母一起供奉。

清 铜镀金绿度母像

绿度母传说是大乘佛教观世音菩萨的化应身。集二十一度母之功德于一身,能消除病痛邪风,妖魔鬼怪等外部之障与贪嗔痴等内部之障,勇猛无比,形随众生,变幻莫测。藏传佛教认为生信者只要一念及,即能以兄弟姐妹之情倾力相助,堪称众女神之王。

 清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喀尔喀蒙古

这尊像头戴花冠,顶结高发髻,髻顶安半杵,耳下垂圆环,面相端庄,神态寂静。结跏跌坐,右手高举执宝剑,左手置左胸执莲茎,肩花上置经书。上身着披帔帛,下身着薄裙,衣纹简略,饰有项圈,长链、璎珞及钏镯。莲座较高,双层莲瓣紧靠座的上部,平贴座壁,束腰较浅。形象端庄,造型挺拔,是一尊典型的喀尔喀蒙古风格造像。

 清 铜镀金狮子吼莲师像 漠南蒙古

狮吼莲师为莲花生的的八种变化之一。这尊像展左站立,脚下各踩一卧人。头戴五骷髅冠,顶竖象征愤怒的红发,红发上安莲花生本尊形象,耳下垂环,耳侧有缯带向上翻卷。面相狰狞,三目圆鼓,毗牙咧嘴。右手高举执金钢杵,左手结期克印。上身饰长链、蛇、蝎子、大骷髅串,下身围兽皮裙;背后披人皮和侧“U”字形大帔帛,人皮的两手缠于脖颈正面。身后又配以火焰形大背光,是一尊典型的漠南蒙古风格造像。

清 铜镀金四世班禅喇嘛像

四世班禅,法名洛桑却吉坚赞。是西藏政教史上最有影响的高僧之一。这尊像跏跌坐仰莲座上,头无冠,后脑勺奇大,额部鼓起一个大包;双耳睁视,鼻梁挺直,双唇抿起,下额尖凸。额鼻高隆,内着僧坎,僧裙。外披袒右袈裟的僧撆。衣纹流畅有力,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置脐下结禅定印,生动地表现了四世班禅不同凡俗的形象特征,是一尊艺术水平极高的人物肖像。仰莲座上满刻藏文铭文,内容是说此像样内体奉有四世班禅的生身舍利,功德无比殊胜。

清乾隆 铜镀金绿度母像

明 铜漆金地藏菩萨与二弟子像 

这尊像为地藏菩萨化身_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法名:地藏)形象。地藏游戏坐于山石上,面形圆润,神态安详,身着袈裟,左手持摩尼宝珠,右手持锡杖。身侧立二弟子,左为闵长者,右为道明和尚,是金乔觉居九华山时供养他的父子二人。座下有一犬,称“地听”或“善听”,是金乔觉来华时随身带来的。头顶有三世佛和四大菩萨像。 

藏传佛教的佛陀种类

主要有释迦牟尼佛、燃灯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密宗有“五佛五智”的教义,即佛教不仅需要以慈悲的面貌普度、教化广大慈善众生,同时还需要以愤怒的面貌降伏焰魔,摧破各种烦恼业障。因此,当五佛现正法轮身时,即呈庄严慈悲相的五智如来——大日如来、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当五佛现教令轮身,即愤怒身时,即呈威猛相的五大明王——不动尊明王、降三世尊明王、军茶利明王、六足尊明王、金钢药叉明王。

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按佛经所说,是东方琉璃国土的教主,在成佛时曾发下誓愿,解除众生的顽疾病苦,今众生身心安乐。其金钢造像特征,一般是结跏跌坐,左手白云一药钵,右手执一粒药丸诃子,即藏青果。

燃灯佛:又称定光佛,善光佛、灯光佛。相传,燃灯佛降世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燃灯佛。相传燃灯佛是释迦牟尼的启蒙老师,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成佛。

弥勒:有二种形象:一为菩萨相,表现弥勒菩萨上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另一为佛相,弥勒身着佛装,表现弥勒下生成佛后的形象。弥勒造像的重要标识,一般均为头生宝塔,肩生法轮或净瓶,或手持净瓶。在西藏的大寺多供奉大型弥勒像,在藏传佛教中,弥勒像又称强巴佛。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强巴佛铜像,高达26。2米,是我国最大的铜佛像。

大日如来:藏密崇奉的最高本尊,视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其像置于中央,形象类似于释迦牟尼的坐像。其造像的典型特征是双手结智拳印。

阿弥陀佛:意译无量寿、无量光,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相传有位国王听了佛法宣扬后放弃王位出家,法名为法藏,即后来的阿弥陀佛。他曾发下誓愿,将来他成佛后,只要信奉他的人,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引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不受轮回之苦。
首都博物馆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之二  

    每到一个地方我最喜欢逛的地方便是博物馆,而博物馆里我最喜欢看的便是石刻石雕与佛像艺术品,以及各个朝代的瓷品。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我想应是国家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内设有基本陈列、精品陈列和临时展览三类陈列。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由于在京的时间短,要走的地方很多,对展馆的陈列也只能一晃而过。
   而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书房珍玩精品展》。我看得最细的就是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和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有时我很为自己感到羞愧,拚搏多年外出旅游时却无能力在一个地方多呆上一段时间,总是匆匆太匆匆。

     中国佛像艺术虽源于印度,但开花结果却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是由于它在传播和发展中将宗教性、社会性和艺术性融合在一起。并与中国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因此,中国佛像艺术能够生根并且繁衍至今。具体地说,中国佛像艺术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宗教性
  中国佛像艺术的宗教性是它的最主要特征。佛像艺术,它首先服从于佛教经典、仪规和固有的程式,如佛像造型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作为造像的主要依据,“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否则,佛像就会失去“佛”味。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形态,人们相信世界以外,还有超自然力量和环境的存在,这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佛像艺术就是这种精神寄托的具体形象反映。
  在我国历代的佛像艺术中,佛像是以礼拜和供奉为主的,而其次的一部分才是供观赏的。后者虽然宗教性较为单薄,但如果完全离开它的宗教特征,不但会削弱感人的魅力,而且还将导致它的自身灭迹。印度佛像艺术的衰落,除了它的外部因素之外,主要还可能是由于它渐渐的失去自身的宗教性;而中国佛像艺术的发展,正是长期保留了宗教特征,才代代延传到如今。
  二、社会性
  据联合国1987年统计,在全世界约50亿人口中,宗教徒约占有60%,即30亿人。其中:佛教徒约4~5亿人,有些国家奉佛教为国教,数以万计的佛像艺术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84个国家和地区。它的分布如此广泛,而且各个国家、各民族的佛像形态又是佛像艺术在宗教性前提下的社会性,它是与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相适应的。中国佛像艺术近2000年以来的变革和发展就是社会化的探索。佛像,既是宗教造像,又是世俗和社会的反映,敦煌的佛像艺术,也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研究和观赏佛像艺术,从中可以了解历代民族风情和社会习俗。因此,中国佛像艺术的社会性也是它的生命火花,在不同历史时期,迸发着灿烂的异彩。
  三、艺术性
  中国佛像艺术是属于文化艺术领域的造型艺术。它是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宣传宗教、感动信徒的。它那丰富的造型、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形式,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活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真善美本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当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后这三者自然地形成统一,从而使宗教艺术在人类文化领域里占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佛像艺术在人类文化领域占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佛像艺术是其中的一支。

明 铜普贤菩萨像 

普贤菩萨是印度梵语意译,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他行愿最广大,有著名的“十大行愿”,所以在佛教诸菩萨中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其形象标志是骑一头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其行愿广大的象征,因为六牙表示大乘佛教修行的六种内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传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应化中国的道场。

铜镀金不空成就佛像

元 铜镀金金钢萨埵像

元 铜镀金度母像

 

 

明 铜镀金上乐金钢像

双身本尊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一类神像,俗称“欢喜佛”。其中,主尊父体称本尊,主尊拥抱的母体称明妃。这种形式的造像表示的不是世俗男女的媾形式,而是一种宗教思想和哲理,父体代表方便,母体代表智慧,方便与智慧合一体代表佛教的最高谛理和修行境界。

 

 

 

明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这尊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成道时形象,佛像两侧各有一站立弟子,为舍利弗和目犍连。身后有圆形背光,背光上雕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左右对称排列,其中下端左边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右边背负经箱的羯磨扎拉居士形象尤为突出。背光顶端雕本初佛金刚持,佛座正面浮雕四大天王。

明永乐 铜镀金弥勒菩萨像

 明 铜镀金宗喀巴像

格鲁派的创建人宗喀巴(1357-1419),雪域伟大的导师,藏传佛教善规派开创者,拉萨甘丹寺的创建者,拉萨祈愿大法会的首创者,一世达赖喇嘛与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的上师,是享誉南瞻部洲(全球)的一位杰出的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
宗喀巴,法名罗桑札巴,意为 “善慧”,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于藏历第六绕迥之火鸡年(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所在地),故被称为宗喀巴,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
宗喀巴三岁时受近事戒,七岁出家,学佛九年,十六岁进藏,经常进行讲经活动,早有声誉。当时,各戒律松弛,不得人心,宗喀巴决意进行宗教改革。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和弟子改戴黄色僧帽,以重视戒律为号召,被称为黄帽派。他先后写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力求纠正各教派的流弊。永乐七年初,宗喀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并在拉萨东北修建了甘丹寺,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正式建立格鲁派。十二年,明成祖朱棣派人进藏召请其进京,宗喀巴派弟子释迦也失代替自己到北京朝贡,并在中原传教。十七年,宗喀巴圆寂于甘丹寺。

明 铜镀金大成就者萨拉哈像 

大成就者指古印度修学有成就的佛教大师,著名者有八十四位。印度僧人无畏施吉祥著有《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在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中,八十位是男性,四位是女姓;五位为出家众,其他皆为在家瑜伽士。每位大成就者都有传奇的经历和智慧。透过他们的事迹,可以看到古代印度佛教徒修行生活的风貌。

清 铜镀金金钢持像

清 铜镀金水天像

清 铜镀金白哈尔像

明嘉靖 普贤菩萨像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清  金漆菩萨立像

清  金漆菩萨立像

清  金漆菩萨立像

清  金漆菩萨立像

 

三彩水月观音菩萨像  明 嘉靖四十二年

 这尊像头梳高髻,面目娟秀,神态安详。上身天衣横披,手挽帔(音配)帛,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半跏(音加)坐于象征观音道场补怛(音旦)珞珈山的岩石形台座上,姿态自然闲适。全身肌肤施白釉,衣饰用黄、绿、酱、黑四色釉表现。台座正面雕有一条飞腾的胶龙,标明观音是坐在海岛上,龙是他的坐骑。座后有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匠人口”题记。体态优美、形象秾丽丰肥、色彩富丽华贵。

明 祖师像

元 弥勒菩萨像

元 大日如来像

元 金钢萨埵像

清 菩萨像

 镀金大成就者毗(音皮)瓦巴像 明 永乐(1403-1424) 北京宫廷                        
    毗瓦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这尊像头戴花冠,面型丰圆,双目圆鼓。面颊及下颏有螺卷胡须,两耳垂大圆环。上身戴项圈,胸前饰璎珞,下身围兽皮,手足有钏镯装饰。游戏坐姿,身体运转自然,躯体、四肢粗壮有力。右手捧骷髅碗,左手食指指天,表现毗瓦巴曾与卖酒女打赌时以手定住太阳的故事情景。是明代宫廷制造像中罕见的佳作。

辽 石雕释迦牟尼涅槃像

这尊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面相生动,神态安详;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风格粗犷,形象地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

明 铜观音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之三    

明 铜地藏菩萨像

明 铜普贤菩萨像

普贤菩萨是印度梵语意译,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佛经记载:他行愿最广大,有著名的“十大行愿”,所以在佛教诸菩萨中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其形象标志是骑一头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其行愿广大的象征,因为六牙表示大乘佛教修行的六种内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传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应化中国的道场。

明 铜大肚弥勒佛像

这尊像为弥勒佛化身——五代浙江奉化僧人契此(俗称布袋和尚)形象。弥勒游戏坐姿,身披袒胸袈裟,右手持念珠,左手按在一只老虎头上,其左右各有一胁侍坐像,右胁侍头缠巾,呈思维状,应为思维菩萨;左胁侍骑于虎身,头梳两个朝天髻,这组像形象生动活泼,题材少见,是明代大肚弥勒佛像经典之作。

 

吐蕃时期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这尊像跏跌端坐,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标准形象。头饰螺发,顶现球状大肉髻,高鼻深目,双目俯视,神态超然,面部轮廓清晰有力,刻画极其生动,身着袒肩袈裟,衣质薄透粘体,衣纹呈均匀水波状分布,具有印度笈多艺术的明显特点,铸胎厚重,体量高大,是一尊难得的藏传早期造像珍品。

 

明 铜镀金观音菩萨像

 

 清乾隆 铜泥金不动佛像

元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图中应为元朝)

这尊像跏趺端坐,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定饰宝珠。面形宽大,气韵沉雄。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薄裙,衣纹采取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及小腿处用连珠线表现,肩宽胸挺,躯体雄健。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和触地印。莲座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藏式佛像鲜明特点,与西藏萨迦、夏鲁两寺遗存的元代造像风格一致。

明 铜镀金大日如来像

元 铜镀金金钢萨埵菩萨像

 这尊像微向左倾,戴花冠;面颊丰满,五官刻画生动。上身袒露,饰项圈和长链,下身着薄裙,手足戴有钏镯,装饰上皆嵌绿松石。帔帛在身后做成环状,形同头光和身光。跏跌(音加夫)端坐,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造型样式及装饰风格体现了元代造像的鲜明特点。

 铜镀金虚空藏菩萨像

 吐蕃分治时期 铜镀金大日如来像 尼泊尔-西藏风格

这尊像头戴花冠,面相庄严肃穆。上身袒露,戴项圈、手镯和臂钏,左肩斜披络掖,下身着长裙,衣纹简略。跏跌端坐,双手当胸结智拳印。方形台座浑朴稳重,制作精美,其正面雕有双狮和法轮。铸胎厚重,工艺精细,造型端庄,风格成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堪称11-12世纪尼泊尔造像的典范之作。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1368-1644) 西藏 

清乾隆 铜泥金香象菩萨像

乾隆皇帝信奉佛教,好修密法,在位时专门在皇宫御苑修建了多处“六品佛楼”供佛修行。“六品”是根据修行者不同根机而设立的六个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自浅入深分别是般若品、功行根本、德行根本、瑜伽根本、无上阳体根本、无上阴体根本。每一品都有一些代表性佛像、每尊佛像都署有三种款识:纪年款、佛名款和所属品名款。这尊像是一尊典型的乾隆宫廷六品佛楼供奉的佛像,属于“瑜伽根本”的品类。 

清乾隆 铜泥金上乐金钢像牌

这件铜牌中央主尊为上乐金钢、主尊上方为三位上师:中为三世章嘉国师,左为米拉日巴、右为那诺巴;主尊左右及下方左右为四位空行母;主尊下方中央为四面护法。据记载,清朝三世章嘉国师曾传上乐金钢密法给乾隆皇帝,乾隆专门在承德普乐寺修建了一座巨大的一上乐金钢坛城。这件铜牌上的雕刻内容反映了三世章嘉国师与上乐金钢密法的传承关系。

 清康熙 铜镀金药师佛像

清代康熙时,清宫开始设立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康熙宫廷造像承袭明代宫廷造像遗风,同时又开启了清代造像新风尚。佛像边和莲座边缘錾刻花纹,莲花座宽大厚重,莲瓣饱满,莲上刻有藏汉佛名款和纪年款。造型端庄,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镀金旃(音沾)檀佛像

旃檀佛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上到忉(音刀)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人间的优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身体正面呈波谷分布。后来,不管用何种材质,凡是雕塑成这种样式的释迦牟尼佛像统称为旃檀佛像。

北京首都博物馆佛像艺术精品展

铜镀金阿弥陀佛像,明 景泰元年(1450)造于北京
这尊像与景泰元年释迦牟尼佛为同一组佛像,莲座上所刻铭文与释迦牟尼佛相同。莲座上刻铭文:“大明景泰元年岁次庚午圆授广善戒坛传法宗师兼龙泉寺住持道观施金度。其中,“广善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两大戒坛之一,在今天宁寺;“龙泉寺”即今门头沟区潭柘寺;“道观”是潭柘寺地三十六代律宗祖师。

 

铜镀金东方四供养天女像 明(1368-1644) 西藏

    东方四供养天女为藏传佛教所奉十六位供养天女中的东方四位,自左至右依次为腰鼓天女、遍鼓天女、横笛天女和琵琶天女。四天女皆菩萨装束,右腿站立,左腿弯曲,身体呈三折枝式,躯体丰腴柔软,胸部双乳高隆,女性特征明显。各有四手,各手或结印或持物,而腰鼓、遍鼓、横笛、琵琶分别为四天女形象重要标识

明 铜镀金四供养天女像

清 寿山石雕罗汉

 

清 寿山石雕罗汉一组

寿山石产于我国福建省寿山、月洋两乡境内,因其色泽瑰丽斑斓纹理浑然天成,质地莹润如玉,成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选用的重要材料,这组罗汉像雕刻精巧,姿态自若,形象生动,衣纹流畅,堪称寿山石雕刻精品,反映了清代寿山石雕和民间佛像艺术的高超水平。

哪些佛像值得收藏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几乎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由于佛教造像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目前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佛像主要有两类,一是明清永宣宫廷造像,二是藏传佛像。在佛像艺术里,明朝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由于明朝宫廷造像的制作主体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它所形成的风格式样,代表了明清二代最高的金铜造像水平。其艺术风格为:不论佛、菩萨,其面上都丰满端庄、宽颐、脸形呈方圆,五官位置匀称,眼略俯视,表情静穆柔和,略含笑意,其身形特别是菩萨像,腰部细瘦,腰部以上呈扇形,上半身偏瘦长,菩萨袒上身,小腹部紧收,脐窝深陷,整体动态呈S形,极富人体之美。四肢制作也极秀美,尤其是手脚的刻画非常灵活纤细,写实性很强。整体造型优美,金色充足,胎体厚重,衣纹是汉地常用的写实手法,质感较强。而藏传佛像外表大多都做了镀金处理,金光灿灿,外表亮丽悦目,做工精细,造型规矩,形态各异,姿势普遍富于动感。再加是题材丰富,所以更能勾起藏家的购买欲望。而判断藏传佛像收藏价值高低的原则是1“愤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的“寂静相”藏传佛像(主要在于奇特、少)。2“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佛装”藏传佛像(主要在于菩萨装相对华丽一些)。3宫廷藏传佛像价值基本高地民间收藏佛像价值(这点就不用解释了罢)。 
首都博物馆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之四  

北魏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唐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唐 金钢夜叉明王像铜牌

金钢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形象,这尊像一面六臂,展右站立,双脚踩莲花;头顶饰火焰状发型,面相凶忿,主二手相交于胸前,结金钢吽迦罗印,上二手分别持剑和法轮,下二手持物不清,造型夸张,形象威猛,题材少见,对研究唐代密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唐神功二年  石雕一佛二胁侍造像碑

这件造像碑正面开龛,高浮雕一佛二胁侍。主尊双手抚膝,跏跌端坐,为释迦牟尼佛;胁侍肃立两侧,左为阿难尊者,右为观音菩萨。三像形象朴拙,风格古雅,体现了北方地区造像特点。下部刻铭文:“神功二季女为见父母过娘敬造玉像一区合家供养。

 

 

 

东魏天平三年 赵俊兴造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开龛,浮雕一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跌坐姿,左右手分别结施与印和施无畏印。面形长圆,脖颈细长,头部有莲瓣装饰的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摆悬于左肘,衣纹呈阶梯式分布,颇具装饰性。二菩萨立于仰莲座上,头戴花冠,身着长裙,胸前饰交叉式璎络。整体风格体现了东魏佛像承前启后的鲜明特征。                                

隋开皇二年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北齐武平五年 石雕二菩萨像

北齐时期,鲜卑统治者提倡和重视本民族文化,佛像艺术又回复到北方民族审美标准上来。佛像的体态由修长变为矮胖,腹部前凸;面相由瘦削变为丰圆;衣服由厚重变为轻薄;衣纹由密集相重,变为疏朗浅细。这尊佛像体现了北齐造像的鲜明特点
 

元 铜增长天王像

增长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这尊像头部高昂,双目圆鼓,上牙咬往下唇,下颏长髯垂胸,气势凛然。全身武士装束,头戴战盔,身着甲胄,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纹刚劲有力,站立姿势,右手当胸,手中紧握长剑,为其身份标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难得的元代佛像精品。 

元 黄绿釉陶释迦牟尼佛像

元 青釉释迦牟尼佛像

这尊像头顶肉髻微隆,面相沉静。上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身着裙,胸前饰有寓意吉祥的“卐”字符号。跏跌端坐,双手结禅定印。脸、胸及手裸露部分不施釉,呈赫褐色,莲座上承以束腰六梭形基座。基座上层六个棱面印各种花卉,束腰部分饰卷草纹,下为垂云纹,体现了元代佛像注重世俗情趣的艺术特点。

北魏 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

 

 北魏 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

这尊佛像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像。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跌足站立,头部高昂,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躯体健壮,气势雄阔,具有北魏太和时期造像鲜明特点。主尊两侧为合掌恭立的二胁侍菩萨,身后为舟形大背光。背光后上部有十二持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题记及捐资人名。此像年代历来争议颇多,从主体风格看为魏太和时期雕造无疑,但主尊的头饰、衣纹、两侧的胁侍菩萨造型、背光前后的装饰性雕刻等,与当时风格明显不符,应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滨区车耳营村,1998年失窃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辽 石雕舍利函

辽 石雕舍利函

辽 石雕舍利函

 

辽 石雕舍利函

这件石函呈长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侧面分别刻有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时四幕重要场景:世尊涅槃(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荼毗舍利。画面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辽 彩绘释迦牟尼佛像

 

辽 彩绘释迦牟尼佛像

这尊像跏跌坐,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丰满,眉间有白豪,双目俯视,神态宁静,身着袒右肩袈裟,袈裟上涂有朱彩,左手当胸,右臂殘断。两手似结转法轮印。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及北京地区陶瓷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金末元初 石雕高僧像

这尊像跏跌端坐,面形圆润,双目烔烔有神,嘴角略露一丝微笑,躯体肥伴,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当胸拈佛珠,形象生动传神,是一尊高度写实的高僧肖像,据考证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佛教临济宗高僧海云印筒禅师的法相。

佛教塑像中的八大菩萨

1观世音菩萨。手持杨柳枝和净瓶,能普救众生,能寻声救苦,有求必应。

2虚空藏菩萨。手托月亮,象征清凉。

3慈氏菩萨。手举法轮,勇往直前,誓不退转。

4大势至菩萨。手握降魔杵和法铃,以驱散邪恶,传播法音。

5文殊菩萨。手执经书和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断除烦恼。

6普贤菩萨。手举法杵,能满足众生善愿。

7除盖障菩萨。手托太阳,象征光明。

8地藏王菩萨。手持明珠、锡杖,意为“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能满足众生无边之善愿。
 



 

2008-10-7 11:47
20089281235376627.jpg (83.76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