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西米捞店品牌:重庆三峡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3:36
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品展之礼器部分

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节,三峡博物馆为此特邀故宫协助组织了一个“皇室珍宝——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这算得上是一次高档次的文物展了。这次特展共展出了故宫极具代表性的80件金器和20件银器,包含了从清乾隆到宣统时期的作品,从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中,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下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当然是过去的)钱多了是怎么花的(表扬一下比尔盖茨,他钱多了就捐了)。
注明一下以下图片的文字说明来源于三峡博物馆的相关介绍

金银,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身份地位的表现,有钱了总得穿金戴银,否则别人又怎么知道你富了呢,不要怪别人眼红,让人眼红让人嫉妒真的很幸福。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人要衣装,佛要金装。”瞧瞧金装的佛是多么的美仑美奂,精美绝仑。

展出中的这两件金佛像是我最喜欢的展品。它们由八成金铸成,立式。戴活动五佛冠,头顶一小佛塔,面相平和,双目微微抬起平视前方,大耳垂肩,戴耳饰。颈部多重饰,身上披挂飘带和缨络,一手举于右侧胸前,另一手下垂穿过花枝置于身左侧。身两旁各插宝相花一枝,花心镶嵌佛花、法轮各一。底座为单层椭圆形莲瓣纹座。
这是两尊弥勒佛像,面部丰润饱满,神态安祥平和,造型优雅,做工精致,为清代金佛像中的精品。


因为喜欢所以就不同角度多拍了几张。

中间一个为“金双耳四足炉”旁边两为“金方炉台”
金双耳四足炉是神前香案上所供之器,其器形由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这件炉为八成金,炉身大量饰以青铜器常见的几何纹饰,颈部开光处有福寿富贵等吉祥语,腹部饰变形寿字纹。整体造型端庄凝重,应是祭祀天地祖先时的祭器。
金方烛台是神位前插蜡烛用的灯台。整体分为三部分。下层为须弥座,中层为斗形台,正中立一四方形柱,柱顶为上层台。
这两件器物除了贵重外,其实我也没看出有多美,所以也就没细拍了。

金佛龛。这件金佛龛无座,经累丝花纹为主,应是清乾隆年制物品。累丝是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东汉时期就已采用,是花丝工艺的一种,又称堆垒。这是一种十分精细而复杂的工艺。这件物品可说是代表了清代累丝工艺的水平。

塔高37.5厘米,宽14.7厘米
这次皇家珍品展共展出了两座佛塔,两尊都十分精美,各具特色,但另一尊的光线太暗无法拍摄,所以要看还得上博物馆。这具佛塔最独特的是它的塔座上安有一圈汉式栏杆,并与藏式风格的塔体和谐协调,自然融合,没有一点生硬之感。塔的整体装饰较为简洁,不显繁缛,造型小巧玲珑,整体金光闪耀,是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作。

金鹤香熏,高98厘米
鹤为金质,呈昂首站立鸣啼状,通身錾刻羽纹。腹部内空,可贮香料,其上履羽翅为盖,香气通过张开的鹤口飘出。底置一山石形铜铅座,鹤之双足底出榫,可插于座座之上。
这对香熏錾刻细腻,鹤身的羽纹,腿部关节、爪部指甲都力求写实。整体比例合理,姿态挺拔。
鹤式香熏为清代宫廷殿堂中重要的仪式陈列品,置于宝座地平上的两侧。

金累丝嵌松石葫芦式斋戒牌
斋戒牌是祭祀前佩戴在身上以表正在斋戒期间的标示牌。此牌为葫芦形,表面以累丝工艺作出繁复的地纹,其上盘以金藤,藤旁镶嵌绿松石为叶,并嵌五只蝙蝠及一寿字,象征五蝠捧寿。中间青石镶嵌“斋戒”二字(背面图案相同,只是字为满文)。牌的上下有丝带以供佩挂,各串珍珠一粒。

乾隆款银烧蓝暖砚
此砚砚盒为银鎏金嵌珐琅,做工极精,银质,长方形,有盖,下有如意云头式小足8个,底部中央錾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花鎏金,并嵌烧蓝装饰。盒盖面錾刻缠枝花卉,中央嵌一银圆片,其上有烧蓝云龙戏珠纹装饰。器身四壁錾刻云纹与缠枝花卉,正中均嵌有烧蓝装饰,纹样与盖面相同。
砚盒上部安放着两个银质长方形砚池。此砚盒巧妙之处不在于砚底下方中空,其中安放着两个半圆形小屉,不屉能随意拉出,屉面即为盒外壁相对两侧的烧蓝银圆片。当天寒地冻时,于其中置放烧红的木炭,温暖砚池,可以防止墨水冻结。这是称其为”暖砚“的原因。

银錾花镂空双龙纹长方盒
盒为银质,盖作拱起的梯形,盖面镂空錾花,中为一桃,左右各一条云中龙。盖拱及盒身为镂空竹枝,盖与盒的口沿则錾以缠枝梅。此盒造型,花纹文气明显,应是皇帝书房中装文具的陈设品。

金万事如意
这件金如意小巧可爱,玲珑剔透,柄上透雕以双柿,万字纹,寓意“万事如意”。这样小巧的如意,很可能是一组陈设品中的一件。

“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呈灵芝或云形,柄微曲,供手持指划或陈设玩赏。它起源于“痒痒挠”,以其“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名。也因此它带了万事如意,一切顺利的吉祥之意,逐渐从实用品演变为艺术陈设品,清代的皇帝、皇后常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嘿嘿看清宫戏时皇帝选妃,中意时就放送一柄如意,意为:小样你逃得掉吧,看你我中意了。


金攒丝嵌石如意
由五成金制成,采用了攒丝工艺,遍体纹饰繁复精细,并镶嵌有颜色各异的美石。攒丝也是金银花丝工艺的一种,是将分别制成的金银纹样拼在一起,通过焊接组成完整的制品。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工艺水平 大为提高,纹饰较明代繁缛复杂。


金如意
八成金制,其头、柄、尾各刻一团寿纹,共围以九只蝙蝠和四枝花卉,柄上团寿两边开光内共刻有十个喜字,寓意福寿多多,喜事连连。
',1)">
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品展之宴飨用品
自古及今那些位高的都喜欢办点办点活动搞点庆典,大家排排座,吃果果。而皇家宴飨时使用的食具酒具,现在如若你有得一件,你一辈子抱着啃都够了,你大可放心地当你的米虫。

银带盖火锅
银火锅,由盖、锅、炉架、炉圈、酒精碗六部分组成。盖边与锅边均作葵瓣形,锅内分为六个花瓣形小格,中间另分一圆形小格,从上往下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炉架六足,为镂空云龙形,炉盘作团寿形格子。盖纽刻莲瓣纹,盖面开光内为人物故事,其余部分及锅身饰零散小团花,华美中透着清爽。
这套银火锅造型独特,样式优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工艺、美术和历史价值。

金錾花嵌珠杯盘
杯盘这一套.杯口微侈,斜腹,圈足,外壁錾刻双龙穿莲纹,近圈足处为海水纹。杯身两侧各附一耳,其上镂空篆书,一耳为“万寿”,一耳为“无疆”,字下有灵芝纹;耳的顶端各以莲花托嵌一颗大东珠。金盘边缘饰勾莲纹一周,其间嵌东珠八颗,盘心凸起为座,其上錾刻龙戏珠纹,盘内錾刻云纹。此杯盘造型秀雅端庄,工艺精美绝伦,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所制,从“万寿无疆”字样看应是为皇帝祝寿时所使用的酒具。

金錾花八宝餐具
此金餐具一套六件,金质成色为足金,色泽黄亮,熠熠生辉,有单耳杯、杯托、碟、小勺、叉、箸,皆为錾花八宝龙纹,錾刻细腻,纹饰清晰,工艺极精。此六件金餐具共盛于一带屉紫檀木匣中,匣盖内有锦条,上书“北京廓坊头条”“中原金珠店监制”。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溥仪为维持奢侈生活,命人偷运宫中珍宝给银行作抵押换钱。此六件餐具均为溥仪当年典押天津盐业银行之物,1951年回归故宫。

同治款金双喜团寿茶碗
该茶碗口微侈,腹微弧,圆足。口沿下与圈足饰回纹,腹中部相间饰团寿与双喜各四字,地纹为斜行万字不断纹、腹下部饰一圈莲瓣纹。
清代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家,都流行以吉祥物、吉祥语或吉祥符为器物装饰,常见的有蝙蝠(寓福)、石榴(寓多子)、莲花(寓祥瑞)、如意(寓顺利)、八宝花(佛教法器)以及福禄寿喜、万字纹等等,难以列举。因此清宫中日用器物上大量装饰此类纹饰,而金银器因多数都为庆典所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金带托奠盅
此盅含金量为六成,侈口,弧腹,圈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圈云雷纹,中间饰两枝石榴花纹。杯两侧附云状耳,顶部作花托形,托一金珠。下为托盘,中间突起一覆莲座,上承盅体。此器制作精细工巧,造型凝重庄严,装饰富丽华美,其名为“奠”,应是祭享时使用的酒器。

乾隆银镀鑫錾凤纹带托杯
此杯银镀金,直口,腹微斜,圈足。杯口沿下与腹近圈足处各饰一圈雷纹,腹部在米粒锦地纹上錾缠枝纹,中有二凤穿枝飞舞。双龙耳作身缠枝状,神态幼稚可爱。。托盘中心突起一覆莲座,上在母口,杯的圈足正好嵌入,可有效保持杯的稳定。为享祭时所用之物。
 玉柄镶金勺
这件玉柄金勺,以黄金为勺,光素无纹;以羊脂白玉为柄,柄端浅雕龙首。两者一金光灿烂,一洁白晶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型上修短合宜,曲线优雅,无纹胜似有纹.制造者充分把握了金与玉的改天换地,将二者搭配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十分高超的设计水平.

金镶紫檀嵌金银丝镶玛瑙箸
这双筷子从下往上可分为四段,第一、三段为金质,第二、四段镶嵌两节紫檀,紫檀上还嵌以细密的金银丝花纹,箸顶端则镶以玛瑙。一双吃饭的筷子装饰到如此复杂精细的程度,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想想也悲哀,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全用于这此方面,国家又怎能发展强大)

同治款金杯托杯托是承杯的小碟,目的是防止杯中茶水洒出或倾倒。此件杯托底饰宝相花,托座錾覆莲纹。跃然没有金杯,却也不失富丽华贵。

银累丝盖碗
盖碗是喝茶用的茶具,清宫中多见,但像这件一样的盖碗,却很少见。它以极细的银丝仿藤编的样式,以累丝的工艺做成,并在其上隐现出万字不断纹样,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此碗虽然制作精工巧妙,却又淡雅素净,给人以不事张扬、神光内敛的感觉。

金錾花云龙纹葫芦执壶
此壶为乾隆时酒器,七成金,有盖,圈足,整体呈葫芦形,盖面及腹部皆錾刻云海中二龙红珠纹;盖及壶身镶珍珠、红宝石、绿松石、珊瑚石、青金石等共28颗各色宝石;圈足錾刻海水山崖纹;有兽吞式流,柄亦为龙形;盖与壶柄间有链相连。整个器体纹饰繁复,珠光宝气,是真正的“宝葫芦”。

真是精美,正面再拍一张

光绪款金执壶
执壶为宴会上斟洒之器。此壶为八成金,有盖,盘口,长颈、鼓腹,圈足外撇,饰有花卉、枝叶、海水等纹饰。下腹部铸一仰身龙首,口衔长曲流,流中部有一镂空 缠枝横梁与壶颈相连。异形曲柄,上端以龙首现龙颈相连,下端向外弯出一灵芝形装饰,其背面还有两个钱形孔。
此壶造型优雅,线条流畅,錾刻的纹饰精美繁复,金色的质地与精美的纹饰相得益彰。以此斟酒,定会为宴会增添豪华气氛。

乾隆款银葫芦式执壶
此壶银质鎏金,呈葫芦式,塔形盖,盖上有钮。腹部凸出一龙首长流,相对另一侧有龙首曲柄。壶底中心双线长方框内阴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刻纹饰,从上至下分三组,每组四面的中心均为一大朵宝相花,周围六朵小宝相花,枝叶相连,花朵均鎏金。塔形盖上錾刻莲瓣纹。葫芦体上半部有两道弦纹。此壶形体硕大,造型规整,是皇帝出游打猎时的实用品,为乾隆时期大型器中佼佼者。

金錾花执壶为五成金质,直口,短颈,壶身呈葫芦形,兽吞长曲流,龙首长曲执,圈足,盖上有花蕾形钮,纽座作三层莲瓣纹,通体錾刻缠枝莲花和如意云纹,显得豪华富丽,器底刻铭文:“四十六两六钱五公”。应为清代皇帝的御用酒具。此执壶

金錾花云纹椭圆盘
该盘为椭圆形,盘内缘和内底以錾花工艺作米粒锦地纹,上出许多突起的朵云纹,应是宴飨时放果品的果盘。
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品展之宫妆用品
有钱了咋办,特别是当你有钱了,别人不知道那将是多么的难受。古代时皇帝的妃子们除了极尽所能讨好皇帝老大老二外,余下的时间便是比拼,拼容貌,拼衣装首饰,也拼皇帝的宠信。突然间看着这些展出精美物件,心中便多了一分恻隐之心,诺多女人就一个男人,就好比诺大一个球场,就争那么个球。切!怪不得男人都爱看足球!再切!别是自己有了红眼病,见着这些好东西自己得不到,就给其曾经的主人找点岔。言归正传还是来看看这些物件吧!

这是诸多首饰中我喜欢的一件,不过看看就行了,戴在手上一是不方便,二是容易被别人砍手。
金镶九龙戏珠镯
金质,圆箍形,以金栏划分成九格,每格中各錾下团龙,龙口各衔珍珠一,表示“九龙戏珠”,显得特别富丽。手镯边沿錾刻海水纹,内壁刻有“聚华足金”戳记,应为晚清制作。其做工精致,具有很强的浮雕效果。

金葫芦
此对金葫芦为八成金质,为两个剖开的半边葫芦。器身外有葫芦藤叶缠绕,并有盛开的花朵,花瓣上有昆虫趴卧。其设计巧妙,做工精细,是清代中晚期妇女用来装小首饰的陈设品。

金錾团寿字镯
此镯断面大致呈圆形,但向内的一面较平直,以方面戴取。向外一面以米粒纹为地,上饰团寿纹一圈,寓意长寿。

金镂空富贵福寿吉祥扁方。
此扁方长形,金质,成色上佳。两端镂空錾刻古钱纹,镂空处分别嵌翠玉及碧玺的“富”“贵”“吉”“祥”四字。中部錾刻三个“寿”字及两只蝙蝠,寿字与蝙蝠,寿字蝙蝠一一相间。扁方的轴形端形端头嵌翠玉蝙蝠及两枚碧玺花朵。

金镶珠石累丝香囊
此香囊为九成金,长方委角形,周身由镂空的累丝花瓣组成,中空,一端有一活动插钮,右启闭。两面均嵌珍珠花树,叶为点翠工艺,边沿镶嵌绿松石珠一周。香囊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为饰。

金累丝花囊
香囊又称花囊,此香囊亦为九成,圆形,由镂空累丝花朵组成,上饰点翠花叶。香囊上下除有丝绳串珊瑚珍珠为饰外,还系有一黄布条,上书“同治元年二月十四日收沈魁交”字样。

乾隆款金胎烧珐琅鞘玉柄佩刀

金镂空花鞘白玉把小刀
为男子佩用之物,这也是清人祖先尚武精神的余绪。但这样华丽精巧的刀显然不能上阵杀敌,只剩下装饰的功能了。
值得一提的是烧珐琅工艺,又称为烧蓝。它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为原料,先用吸管将碾成细末的釉料填满金银丝间,用蓝枪高温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才能完成。用烧蓝装饰点缀的金银器,颜色鲜艳抢眼,与金银交相辉映,增添了器物的色泽和美感。

八成金手炉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真是一句屁话,不是冬天暖手用,还是夏天了),中置炭火,晤手以暖身(别看这个贵,却没我们现在的彩虹牌电暖手器好用),这件金手炉作八瓣瓜棱造型,鼓腹,腹部附一金扁条,上连活动提梁。炉有盖,盖上雕镂空五蝠寿图,可让热气外出;炉身无纹。为免过热烫手,提梁上缠有布条。这手炉造型简洁,小巧可爱,是清宫中应时用品。

乾隆银累丝双龙纹葵瓣式盒
盒银质,盖顶、盖侧用圈足都作葵瓣形,并以不同粗细的银丝堆垒出不同样式的卷草纹。其造型美观,装饰繁密,工艺复杂,体现了制作者的高超水平。

乾隆银累丝圆盒
此盒圆形,盖扁平,子口,弧腹,圈足,用于盛放小放物品叨唠化妆品等。盖面以细丝卷草纹为地,累一朵粗丝菊花。盖边和腹部纹部纹均分为12组,每组分别以粗、细累丝掐成六瓣花卉和卷草纹,圈足边缘饰累丝雷纹。整器形制规整,工艺精湛。

金镶石圆盒
此盒为后妃们盛放胭脂等物品所用,九成金质,圆形,由盖与盒组成。盖面錾刻米珠纹绵地,其上以粉、绿、蓝、红等各色碧玺镶嵌朵云、蝙蝠图案。盖边镶嵌碧玺菊花纹,盖的折沿处及盒身底边錾刻变形的万字不断纹。盒底部有“宝华”、“足金”戳记。此盒的錾刻工艺极其精致,并镶嵌各色碧玺组成的图案,更显珍贵。
银镀金云蝠八方盒
盒为银质镀金,作长方形,除盖顶面外,盖侧现盒身均以雷纹界隔出八格,满饰繁缛的蝙蝠现云纹;盖口沿有数圈弦纹,其两侧各附有一块錾海水双龙戏火焰珠的银片,应是为了方便开启银盒而设计的。
重庆三峡博物馆之瓷器


清 光绪款粉彩八宝大盘

清 同治款黄地粉彩梅鹊盘

清 同治款青花缠枝莲纹盘

清 嘉庆款青花开光诗句海棠式茶托

清 康熙羊肝红釉盘

明 宣德款青花碗

宋 磁州窑白釉黑彩花卉盘

清 雍正款霁红釉瓷盘

清 雍正款黄地绿釉水纹盘

清 乾隆款蓝釉大盘

清 清仿嘉靖款荷菊蝶纹瓷碗

清 道光款哥釉莲瓣口碎瓷碗

清 雍正仿成化款五彩鸡杠杯

清 宣统红釉竹碗

清 道光款五彩龙凤纹坛

清 光绪款青花缠枝花卉瓶

清 乾隆款豆青葫芦瓶

清 乾隆款珐朗彩贝叶纹瓷觚

清 宣统款粉彩花卉玉壶春瓶

元 青白瓷铁锈花镂空器

清 雍正款天蓝雕花梅瓶

清 乾隆款红彩花卉藏果瓶

清 道光款仿哥窑琮式瓶

北宋 青白瓷带盖博山炉

南宋 青白瓷镂空缠枝莲纹器盖

清 嘉庆款描金龙纹大印盒

六朝 六系盘口壶

隋 青瓷四系罐
'
唐 邛窑青釉绿彩龙柄壶

明 德化窑何朝宗制观音(这件物品可是三峡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
中国明代瓷塑家——何朝宗
中国明代瓷塑家。(1522-1600年),又名何来,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乡隆泰后所村人。祖籍江西,先祖何昆源,号德辉,先在江西军伍任职,明洪武七年(1374年),调泉州右卫所,旋升右营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拨军到德化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屯垦定居。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魁力。善瓷塑,长于佛教人物,现存带有他名款的观音、达摩瓷塑像以德化窑作品居多。其观音像有大小、坐立及旁有童男童女等多种形式,而达摩像仅有坐立两种形式。有《渡海达摩》等传世,塑像表现了达摩渡海时身着长袍,拱手胸前,双目圆睁,长耳下垂,赤足,立于海浪之上,形象准确,生动传神。
何朝宗是德化窑瓷塑的代表人物,他主要活动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何朝宗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成熟的作品,决不轻易烧制,所以何朝宗的传世作品较少,作品以达摩、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居多。何朝宗的作品,非常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经常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表现主题,例如他的《达摩渡海像》,达摩被置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上,双手合抱在胸前,双眸深邃,凝视远方,东渡弘法的抱负和决心,被艺术家表现得恰如其分。同时,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艺人,吸收了历代雕塑的长处,特别是继承了唐代表现佛像艺术的绘画风格,使得塑造的观音、达摩等造像很有唐代的韵味,形象既端庄肃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
朝宗瓷塑,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美如脂玉,质感强,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雕塑“盘膝观音”、“达摩”,泉州市文管会收藏其“渡海观音”,均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国外发现的“坐式观音”,和民国时代由莆田县流落日本的2尊瓷观音、1尊达摩,被美国掠走的伏虎祖师,以及保留在莆田县民间3尊瓷观音和文昌帝君像,均为上乘珍品。何朝宗除擅长瓷塑观音佛像外,还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壶、小瓶等可供玩赏的用品。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于家。他的高超技艺,一直流传于世。
德化何朝宗观音http://www.jajayi.com/news.asp?NewsId=91

明 德化窑观音
一个有关收藏的小故事
二百元的后面是百万(摘自《民间寻瓷记事》)
作者:李臣
还是1996年冬季的一个周六的早晨,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地摊上,北京西郊的一个农民,把自己从农户里收上来的古旧物品、瓷器、小玉件,还有过去女人的三寸小鞋等一摊东西摆在地上摊位里卖。冷眼一看他这些东西没有一件可取的,因此从早晨4点半钟市场大门拉开,他随人流车流进来,摆上货已有两个多小时了,一件东西也没卖出去。
就在这时,山东青岛开店的贺老板在他摊前停下了脚步,弯腰拿起了一个白色瓷瓶,这瓶周身粘满了黄土,还不易弄掉,显然是入过土,又出土的。口沿缺了一小块,并有一条长冲延伸到瓶的下部,接近底足,看样子是出土时碰坏的。
对于这件瓷器,不论谁都不会否认它是件老器,但真能看懂它的人却寥寥无几,没有几人。尽管贺老板从事古瓷买卖十多年了,经常跑北京,但对这种东西还是第一次见到。别说贺老板,就是那些专家学者,也只是在资料上看到过图片而已。
一般人都会把它视为清康雍的白釉梅瓶,高看它也不过是明嘉万时期的。
贺老板就是这样看的,认为它是清三代的东西,就顺口问农民摊主卖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200元,贺老板还150元,农民摊主更干脆,少200元不卖。就这样,贺老板一点没犹豫就放下东西,赶紧又去了别的摊位上看。
就在贺老板站在那农民摊前拿着这件白釉瓶的时候,天津开店的小白注意了这件东西,但他没有做声,只是在另一个摊位前远远地注视着。
当贺老板把白釉瓶放回了原处,离开这摊位的时候,小白三步并着两步地来到了这个摊前,迅速拿起了白釉瓶。
小白是搞古玩的世家,父亲是天津城里玩瓷赏瓷高手。小白从小跟着父亲从事古瓷经营,鉴赏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小白对类似这件白釉瓶一类稀有品种也是一看一个准。白釉瓶还在贺老板手上的时候,小白离远就看出了这件器物可能是明早期的,等他上了手,再认真过眼时,就更肯定了自己的这一判断。他看到手中的白釉瓶,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的边沿釉面截削整齐。整个器物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色,这是明显的永乐甜白釉器物的特征,是明中期晚期白釉瓷、清代白釉瓷不具备的特征。
小白惊喜地拿着这个白釉瓶,心想多少钱也得把它买下来,因为他已确认这是件稀世难得的明永乐甜白釉官窑梅瓶。他看到瓶的沿口到其颈部还写有“内府”二字,透过泥土隐约可见。一问价,得到的答复仍旧是少两百元不卖。小白没说,马上付给农民摊主两百元,拿上了这件梅瓶欣然离开了潘家园地摊市场,乘中午的火车返回了天津。
这种梅瓶,在耿宝昌老先生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第22页上就有阐述:“内府白釉梅瓶——盖上饰以青花折枝花果,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此类梅瓶极其罕见,早年仅见于北京地区出土两件,约在一九三零年左右流散到国外,现由日本安宅博物馆收藏。”
小白以两百元买了件永乐甜白釉梅瓶的消息,很快估京津古玩行里传开,很多人为之惊叹,说真是件好东西,捡了大漏。
说漏随时都有可能有,如果没有眼力或眼力不到,即或被你碰上,也会错过,拱手让给别人,让给有眼力的人,这里谈到的这件梅瓶之事,就是最好的例证。最后听知情人说,这件梅瓶几经转手,最后被卖到百多万元的价位。
事实上也是如此也,有一次我同老师外出淘宝,在宋仙桥路过一摊位,摊出卖的是一堆石雕石像,真真假假一大堆很不起眼,当然俺也没那个眼力,但其中有一个约一尺左右从颈部断裂的石佛像,却引起了我们老师的注意,他顺手捡拾起来问:“多少钱?”摊主说:“三百。”我们老师假意的还了会价,最后丢给摊主三百元便走人了。后来他一转手也卖了个万八元,原来那石佛像是唐朝的,而且还算精致。我就无那眼力了,前段时间我在遂宁买了个三国晋代时期的盘口瓶,价虽不贵就八百元,但至今我心里都还在打鼓,说实在的码不实在。特别是在三峡博物馆看了那个六朝 六系盘口壶后更是如此,我总认为我买那个色泽与博物馆看到的有些偏差。不过玩古玩谁又能幸免不购到假的呢,学费总得交点吧!不过我还是希望它是真的,因为我很喜欢它。
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 重庆三峡文物展惊现千年干尸


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新疆出土文物大展”,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2010年10月28日-2011年3月1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南展厅举行为期4个月的展出。
这是新疆文物在国内举行的一次“最多数量、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单元,从“大漠文明·源远流长”、“民族融合 ·丝路传奇”、“繁华西域·欧亚通道”等三个方面,充分展现新疆悠久的历史文明。展览汇集新疆出土文物200件,包括陶器、木器、铜器、金器、织物、文书和几具十分难得一见的干尸,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楼兰女尸。文物精选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展品百分之七八十未对外展出过。这些展品将全方位展示新疆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还原古丝绸之路的雄奇瑰丽。
对于看逛博物馆我来说当然不会错过这机会,上星期天便踩了踩,今天现贴我看来有些恐怖的干尸部分。


距今3800年的“楼兰美女”看上去神态安祥,皮肤指甲保存完好,瘦削的脸庞、尖鼻、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身上裹着羊皮和毛织的毯子,用削尖的树枝别住,脚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戴毡帽,上有羽毛装饰,旁边还有她使用过的梳篦。可要说她美,我却是除了怕怕什么感觉也没有,就连我在处理图片时,都不敢多看两眼。我想我还是不适合做考古工作,胆子太小。
佛家所说一点不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之皮相美与不美都是虚妄产生的幻觉 ,千年之后再美又怎样,还不是干尸一具,甚至于什么都不是,这具楼兰美女对我来说只存恐怖而毫无美感可言。








1985年出土,距今约2800年,死亡年龄约50岁左右,身长1.76米,属于古欧罗巴人种,依稀仿佛间或还残存着生前的模样,在他的眼睛、鼻梁以及两侧面颊、额侧都有用黄色颜料绘有曲卷纹,朋克感十足,毛发保存良好,眼睫毛、胡须也都清晰可见,脸上还清楚地留下用黄色颜料绘出的环形图案。种种迹象看来在生前他应该长得很帅,属二千多年前的“犀利哥”吧!

在古代楼兰王国所地处的沙漠腹地,出土了一具具保存完好的古人的干尸,其中令人们惊叹不已的是被称之为“小河公主”的楼兰美女。
2003年2月在“铁板河墓地”西南约200公里的“小河墓地”发现的一具保存相当完好的风干女尸。发掘人员被她的完好与美丽震撼,她就是被称作最美的楼兰美女——“小河公主”。
',2)">
最后用席慕容的《楼兰新娘》来结尾吧,不论怎样,也不论为着什么目的,这样曝尸让人展览,对他们来说都是残忍的。
重庆三峡博物馆 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 新疆出土文物大展二
201


双耳彩陶罐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口径10.7    底径6   高15.2厘米
1993年哈密市天山北路墓地出土
泥质红陶,外饰红陶衣,施黑彩、口外沿一圈连续倒三角纹,上腹饰平行折线纹和倒三角纹。出土时整体保存完好,彩绘部分有磨损、脱落。



双耳彩陶罐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口径5.5    底径5.5   高11.5厘米
1997年哈密市天山北路墓地出土
泥质红陶,轮制、通体饰黑彩。内外口沿饰齿纹,颈部为菱格纹,腹部为四方连续的菱格纹。纹样十分对称,造型别致,是一件艺术品位较高的日常生活器皿。

筒状彩陶杯
公元前500年——公元前300年
口径9.4  底径9   高10.2厘米
1992鄯善县苏贝希墓地出土
为夹沙红陶,单耳,直口,微鼓腹,太平底。器身饰红衣黑彩,口沿内外饰倒三角纹,腹部饰三角网状纹。纹样,富于韵洁大方,富于韵律,属于鄯善洋海墓地出土典型器物。

单耳带流折线纹彩陶罐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高15.5厘米
1986年和静县察吾呼252号墓出土

田园葡萄纹彩陶罐
西周---春秋(公元前1046年___公元前476年)
高36.5  口径15.3   底径5.6厘米
1987年和静县察吾呼4号墓地43号墓出土
夹砂红陶。陶罐施红陶衣,深红彩绘,颈刻肩部饰四组图案。在涂成黄白色的地上,绘三组不规则的网格,内填图点纹,寓意田园;另一组为蔓藤葡萄纹,枝叶卷曲,果实累累。整件陶器纹饰新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新疆彩陶中的精品。该陶罐属于察吾呼沟文化,表明当时已有园艺业,有规划整齐、管理有序的田园,使我们对种植葡萄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该俑为彩绘泥塑,表现的是一位劳作后正在跪坐休息的劳动妇女形象。头梳高髻,身着绿色“V”领襦衣和红色长裙。双手自然下垂放于膝盖上,脸型消瘦,身形单薄。头和身体略弯向左侧,将该女子劳作后的疲惫神情刻画得十分传神,不失为一件珍贵的唐代俑塑艺术作品。

泥塑供养人头像
供养人是向寺院等提供财物或制作佛像的俗家佛教徒的称呼。此供养人为胡人形象,模制。发髻用包巾缠绕呈高髻,有浓密的唇须和髯须,向四面呈排列有序的放射状,末端卷曲成卷,人物刻化极为生动。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中有地方官吏、寺院伴侣、平民百姓等,说明佛教在当时是一种广泛的宗教宗教信仰。

泥塑菩萨头像
模制,面庞圆润,柳叶细眉,双眼微闭,鼻梁端直,直通额际,樱唇微合,显示含而不露的笑容。发式则以波浪挽成莲瓣纹发髻,髻顶盘为扁圆形。形象精美,神态生动隽秀,体现含蓄,柔丽之美,展示出菩萨的慈祥和宽和其上原有彩绘,可惜已脱落。焉者是古代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出土了多件泥塑,其中多为唐代的作品。从这件菩萨头像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来自西方的犍陀罗艺术和来自东方的唐文化艺术的影响,对研究当地佛教及其它文化发展提供了直接资料。


彩绘泥鞍马
唐(公元618年__公元907年)
高75  长83厘米
1972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187号墓出土

骑马文吏俑
唐(公元618年__公元907年)
通高33.7厘米
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206号墓出土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
唐(公元618年__公元907年)
纵221   上横94.2   下横76厘米
1964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77号墓出土
「龙身」与「蛇躯」交缠,代表着繁衍不息

彩绘伏羲女娲绢画
唐(公元618年_公元907年)
纵209   上横104  下横83厘米
1965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40号墓出土
绢画绘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构图奇特,寓意深刻,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这种图像在吐鲁番地区古墓中多有发现,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钉钉在墓顶上,少数则折叠包好放在死  伏羲女娲图绢画者身旁。伏羲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始祖,据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伦理。他们手持规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就是一幅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因其与人类生物遗传结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线结构非常相似,题名为“化生万物”。
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伏羲氏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有一说伏羲氏即太嗥。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自于他的制作。在甘肃的天水市有卦台山和伏羲庙,每年都举行十分隆重的人类始祖伏羲氏公祭活动。
女娲氏,伏羲氏之妹,相传为夏禹妃,涂山氏之女。传说女娲氏曾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长34.3    宽22.8厘米
1980年若羌县楼兰故城孤台墓地出土
锦是用二种以上彩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风格富丽,质地厚重。在中国,唐以前的锦多为经线显花,入唐则多为纬线显花,图示的锦即为经线显花。汉锦纹样每每采用形神兼备的剪影式,此锦的兽纹、山纹、云纹即如此。汉锦上常见织出的吉祥文字,此锦上的“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即属此类。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长18.5   宽12.5  带长21厘米
1995年民丰县尼雅遗址1号墓地8号墓出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1995年10月,在中国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中,由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所出土的一件织锦护膊上的文字,同时出土的另外一块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两块织锦可以和缀为一,原来很有可能是一句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护膊现收藏于新疆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首。   该锦为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花纹之间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语最早可见于《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一句,按照中国古代星相学和阴阳家的说法,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五星如果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中,则对中原王朝有利。汉元年(前202年)时,此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井宿中,被认为是汉朝兴起的祥瑞迹象。
其中五星和中国两词类似谶纬,因2005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将这段情节编入而广为人知。
重庆三峡博物馆 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 新疆出土文物大展三


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
公元5世纪——公元6世纪
高16   口径8.8    底7厘米
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器身内外通体模压出菱格,每格内焊接宝石座,内镶嵌椭圆形红色玛瑙,部分已脱落遗失。口沿下点焊一周金珠点饰,虎形柄虎头宽而圆,四肢雄健,形象生动。器底为凸起同心圆纹,中心锤出八瓣花纹。



镶嵌红宝石带盖金罐
公元5世纪_公元世纪
通高14   口径7   底径5.7厘米 重489克
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罐为金质。罐身颈部下镶嵌椭圆形红宝石一周,下连由三枚红宝石组成的三菱形镶嵌纹饰14组。器盖上模压7朵宝相花,第朵花中央原镶嵌有7颗滴水形宝石(已佚失),盖边缘的凹槽中原镶嵌有宝石(已佚失)。器物整体造型精美,装饰典雅。


镶嵌红宝石包金剑鞘
公元5世纪_公元6世纪
长21.4   宽4.3_5.8厘米 重66克
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剑鞘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有纹饰一面,中间以细金珠点焊出3列宝石座,内嵌红宝石,在镶嵌的宝石之间及鞘身边缘,点焊出细金珠拼组的三角形、菱形、线形等图案。

镶嵌红宝石金戒指
公元5世纪_公元6世纪
戒面长2.1厘米      重16.5克
199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苏县波马古墓出土
椭圆形红宝石戒面,戒托为金质,紧箍戒面宝石,缘戒面一周点焊两圈细金珠饰。环戒托点焊细金珠饰,构成不甚明显的三角纹,戒托两面相对各有一个镶嵌宝石的基座,原镶嵌的宝石已丢失。

对虎纹金带饰
用金箔模压捶揲而成,二虎张口怒目,虎视眈眈,前肢平身,后肢翻转曲歪至背部,翼、尾上翘,双耳机警竖立,作欲争斗状。另外,鬃毛、尾纹以及其它纹饰也刻画得很细微清晰,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动物纹是北方草原常见的一种纹样风格,分布区域广泛,当时生活在阿拉沟一带的民族把二虎相争的,场面做成带饰,说明他们经常接触虎,对虎的习性特点观察很细致。带饰上有小孔,可能为缀于其他物品上的装饰品。



串珠手链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0年)
19粒
1985年温宿县包孜东乡包孜东出土
蚀花玛瑙手链,共19颗,有圆、圆柱、椭圆、椎体、石叶等形状,其中一粒锥形垂坠包有金箔,并带金质圆环。颜色有黄、深红、浅红、灰、绿等色多。其中黄色玛瑙均为蚀花,花纹多不相同,这种纹饰是将玛瑙珠腐蚀成纹后,再填以白色原料而成的,工艺比较复杂。

项链戏
汉晋(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
1980年若羌县楼兰故城出土
这两串项链由70和18颗大小不一的珠子串成,质地有玛瑙、彩石、琉璃等,颜色有蓝、绿、黄、青、黑、金等色。形状有圆球形、圆柱形、圆角四方形、椭圆形等,皆中间穿孔,用以穿系。从质地到形状及色彩等方面,均搭配得非常合理,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

怪兽啄虎纹金饰件
汉代(公元前206年_公元前220年)
高5.75   幅8.4厘米
1994年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墓葬出土
以金箔模压锤揲而成,呈半浮雕状。左上侧为一只鹰嘴、龙身、爪的怪兽,右下有一虎。怪兽全身布满鳞甲,背有三个卷曲状的脊鳍,正跃腾而起,爪抓在虎面部,嘴啄虎颈。虎站立,低首垂尾,表现一副无奈之形态。塑造的怪兽之凶悍和虎的颓丧形成鲜明的对比,颇有情趣,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风格。

骆驼形金牌(饰
汉(公元前206年_公元前220年)
长2.7厘米   重1.5克
1996年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沟北墓葬出土
以金箔模压成型,并经锤揲而成。骆驼由两片构成,呈卧姿,有双峰,双目平视,形态安详。骆驼的嘴,峰和腿部有用以铆合的小孔,背面残留铜锈。

错金银瓶
瓶为银制,器身瘦长,颈部一周错金,错金部分上下锤錾连续的圆圈点纹,两道圆圈纹之间,为四瓣菱花图案。除错金部分外其余部分均素面。上腹部有铆接的铜片。
晋国春秋之青铜器__重庆三峡博物馆特展




夔凤纹罍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36.3厘米、最大径37.8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方唇外侈,小口束颈,溜肩圆腹,下腹内收成平底。肩部两对对称的铺首衔环,大小不一。自器口至下腹部以綯索纹带为界分别装饰斜三角纹、夔凤纹、蟠螭纹、窃曲纹和垂叶纹。器型端庄,纹饰采用高浮雕形式构图,清晰美观。为晋国青铜器上乘之作。
晋国春秋——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
由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晋国春秋——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将于2010年4月28日—6月28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南展厅,免费对市民开放。
晋国春秋——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是从山西省博物院和山西省文物考古所收藏文物中挑选出的精品,经过组合而推出的一次全国巡展,我馆是巡展的第五站,之前分别到过深圳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大连现代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并受到观众一直好评。
此次展出的展品,主要是两周时期晋国青铜器、玉器及少量的陶范和文书。展品主要来自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曲沃县羊舌墓地、闻喜县上郭村、绛县横水墓地、侯马晋国墓地及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地,共计116套,172件,其中一级文物多达34件。
晋文化综述
山西,中国北方大省,位于黄土高原东缘,表里山河。北越长城即塞外草原,东跨太行进入华北平原,难过黄河至中原辐腹地,面积15.6万平方公里。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交汇融合的天然通道和军事重地,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在公元前11世纪至前3世纪,诞生了伟大的晋国和三晋,孕育出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晋文化,因而山西简称为“晋”,后来的韩、赵、魏三国,皆源于晋,又称为“三晋”。


蟠螭纹甬钟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87厘米 铣距42厘米
1961年万荣县庙前村出土
甬作上细下粗八棱柱状,下部有一圈圆箍,正面置一兽首环钮。钟枚较高,有底座,公布接近全长的二分之一。舞面和篆均饰蟠螭纹,鼓面饰龙蛇复合式兽面纹,口部饰斜线纹。

夔凤纹鉴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42.4厘米 口径70.6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一组4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大敞口,沿平折,颈微敛,宽肩、曲壁,腹内收成弧形,平底,矮圈足。附有对称的四耳,铺首衔环。铺首为立雕的兽头,扁平圆环。铺首饰云纹、回纹。颈部和下腹部饰夔凤纹带,夔凤正反交织成方形几何纹图案,上腹部饰饕餮纹带。


镶嵌错金蟠兽纹铜豆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19.2厘米 口径17厘米
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盖项捉手和圈足均作喇叭形,腹侧有环耳,通体错金蟠兽纹、垂叶纹、三角云纹等,纹饰精美,堪称瑰宝。

蟠虺纹车盖斗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13.3厘米 顶径9.6厘米
1954年长治县分水岭出土
斗上作直壁扁鼓形,周壁有长方镂空18个,为插辐搭顶所用。斗下渐收细长喇叭筒形,长三角镂孔8个,为固定盖顶所用。斗顶饰蟠虺纹和涡纹

交龙纹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56.7厘米 口径15厘米
1995年定襄县中霍村出土
盖平弧,正中一环形钮,子口,体方唇,侈口,缩颈,溜肩,平底,下接矮圈足。肩部有兽首形环耳,颈部和下腹部均置四个铺首衔环钮。身饰细交龙纹六周,间以宽弦纹带,以圆珠纹衬底,圈足饰绚索纹。

云纹觯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12厘米 口径9.3厘米
1984年曲沃县曲村出土
饮酒器。口下饰云纹一周,上下界以连珠纹。圈足饰云纹一周。


兽目交连纹盘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直径46厘米 高16厘米
2005年曲沃县羊舌村出土
方唇,窄析沿,浅腹,圈足,圈足下附三小兽蹄形足,口沿和圈足均饰兽目交连纹。


“晋仲韦父”盉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25.6厘米 口径13.2厘米
1988年曲沃县曲村出土
出土于南侧棺椁间。带盖四足盉,简状流,裆下有双环,兽首形錾,盖顶为猜形纽,盖与器由环链相连。盖和口部各部各饰一周长尾鸟纹,云雷纹地,流饰斜角云纹,盖内有铭文2行,器口铭文3行,内容相同,计12字“晋仲韦父乍旅盉其万年永宝”。
  窍曲纹罐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9.1厘米 口径6.65厘米 肩径9.55厘米 耳距10.1厘米
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盛酒器,小口大腹,广肩,肩上置两大耳,上有盖,下有三短支柱为足。器身遍布窍曲纹,纹饰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兽面纹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27.5厘米
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体方口圆,腹微鼓。四角有扉棱。花纹粗犷,无地纹。自口沿以下饰蕉叶龙纹和鸟纹,腹部饰卷角兽面纹,圈足饰兽目交连纹。属于俪国铜器。

络绳蟠螭纹链盖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34厘米 口径11.2厘米
1995年定襄县中霍村出土
盖平,一环形钮,子口。身方唇,缩颈,溜肩,圆腹,平底,下接矮圈足。颈部两侧有一对铺首衔环耳,上套梁环。提梁横直,两端下曲,各以四节交捩钮下接两耳。盖上饰蟠虺纹,器颈部饰蟠螭纹一周,身饰凸起的绳络纹,内填蟠螭纹和圈点纹,圈足饰  索纹。


乳钉纹圈足簋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20.4厘米 口径19.6厘米
1984年曲沃县曲村出土
带盖双耳盆形簋.口下基层与圈足饰云纹组成的兽面纹各一周.盖和腹部饰方格纹内有乳钉纹.兽首形耳有垂珥.器底和盖有铭文“同乍父壬尊彝”2行6字。








兽形觥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29厘米 长30.5厘米
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方体,龙头盖。腹壁微曲。龙头张口露齿,唇上饰蛇纹,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饰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腰角龙纹。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凤鸟,均以雷纹填地。主体花纹之上又以阴线刻花,形成三层花,豪华富丽。属于俪国铜器。

6兽面纹方彝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37厘米 口长22厘米 宽15.8厘米
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长方体,盖和盖纽均作四坡式屋顶形,侈口,束颈,腹微曲。花纹浮雕。盖和腹的四周饰双龙组成的内卷角大兽面,阔口獠牙,巨睛利爪,口沿下饰双体龙纹。方圈足饰长冠垂尾凤鸟,自盖至足的四隅皆有扉棱。颇显凝重大方。属于俪国铜器。


貘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11厘米 长18厘米
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短颈,圆眼,圆形大耳,鼻稍长,短尖尾,四足粗壮,背部有盖,鸟形钮,通体饰鳞纹。生动可爱。貘,哺乳动物,似猪似象似熊,在距今100万年到1万年之间广泛生存于温暖潮湿的环境。目前在东南亚尚存它的近亲马来貘。西周青铜器貘尊在横水发现,说明当时中国还有貘类生存。属于俪国铜器。



兽目交连纹匜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30厘米 口径16厘米
2005年曲沃县羊舌村出土
敞口,流略上昂,龙首形錾,瓢形器腹,4个兽蹄形敞口足,口沿饰兽目交连纹,腹壁饰数道横条沟纹。

伯卣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21.4厘米 口径9X11.1厘米
1980年曲沃县曲村出土
出土于西部棺椁间。盖口与圈足均饰蝉纹一周,盖、腹饰兽面纹,腹上部中间饰兽首,云雷纹地。盖、腹、圈足均有扉棱。兽首形提梁。全器黑亮,花纹清晰,盖内和器底有铭文“白乍宝尊彝”5字。

死后的荣耀__三峡博物馆晋国春秋特展赵子简之青铜器


展馆情况
在整理青铜器专集中我发现,这特展中竟有40%来自于一个人的墓或陪葬墓群,他就是赵卿墓。这是何许人家墓?为何他的殉葬品会如此丰富,奢华?当时的社会又为什么会在他死后给他如此之荣耀(七鼎之葬)。带着疑问我查阅资料才知:
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
1988年5月,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一座迄今保存最好,获得资料最为丰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车马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的重要收获。大墓为坚穴土圹木椁墓,开口长11米、9.2米、深14米;木椁长8米、宽6.2米,四周积石积灰290立方。墓主人使用三重漆棺,四周殉人四个。共获得各类随葬品3134件,其中青铜器21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148件,代表死者身份等级的两组七个青铜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铜鼎高1米,口径1.04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大型车马坑面积110平方米,共有战车、仪杖车17辆,马44匹。
赵卿墓共出土文物3421件,青铜器、玉器、金器,陶、木、骨、角、蚌、贝器俱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皆有,且多为精品。所出乐器音质音色完好如初,车马坑规模宏大,遗迹保存完整。   太原金胜村发掘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是晋墓葬中发现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已发现的七鼎墓中资料最完整的一座。车马坑轩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兵车呈双列排列,在国内亦属罕见,该墓位于太原晋阳古城西一公里的西山脚下,其地域属赵氏势力范围。它的发现,为研究晋及三家分晋前后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鸟盖人足盉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盉身径20.6-21.8厘米,高34.6厘米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M31出土
盛酒或盛水器,扁椭圆体曲流形盉,顶有长方形口,口没外侈,上为圆形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与器相连。器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后为兽首形錾。器足为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身前倾,背负器身,形象极其生动非常逼真传神地表现出这两人负重时的姿态,盉身两侧饰三周圆形纹饰,中间是蜷曲的团龙纹,其次是一周鳞纹,外围是斜角云纹,盉身上部饰体躯相交的龙纹,有细雷纹为地,两侧为鳞纹,这件盉造型别致,构思奇特。据考证,墓主当为晋献候之夫人。


晋候颐壶(那个“颐”字应为一个“臣”加一个“斤”字,但不论五笔或是拼音都打不出来)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盛酒器。壶为长颈垂腹椭方形,同样形制的壶在陕西眉县西周铜器窖藏也有发现,惟盖有别。此壶的口、盖结合处与普通的壶不同,从外形看,壶盖似乎与常见的子口内插的壶盖相同,实际上是壶口开在四周镂空波曲形华冠之中。盖为平盖,上有山形镂空捉手。双耳作兔首形,其上扬的长鼻又做成曲体龙形,耳内各套一环。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口下和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颈部饰纹波曲纹,腰横一道鳞纹,腹部以一个圆突的双龙首为主,辅有多条身躯相交的龙纹。整器造型别致、雄浑,纹饰华美、流畅。盖内铸铭文4行26字,记晋候作此壶。用于祭祀其祖、父。

龙耳人足方盒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9.3厘米 口纵8.8厘米 口横19.2厘米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M63出土
长方形盒,顶部有两扇可以开启的小盖,其中一盖高卧虎形钮。方盒四面攀爬一条回首吐舌的龙形耳,四隅有勾曲形棱脊。方盒以4个裸身跽坐的人形为足,其背对方盒,双手后摆,背负手抬以承其重。盖面饰两头龙纹,四周围有箭镞形几何纹。盒壁饰变形兽体纹,下为波曲纹。

兔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高22.2厘米 长31.8厘米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M8出土
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扰,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候墓地的M8组(晋献候夫妇)M64组(晋穆候夫妇)墓中均有数个铜免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


铺首牛头螭纹蹄足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1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纹饰基本相同,纹样随鼎体的减小而略有减小。器物为覆盆形盖,上置三卧伏状犀牛作纽,犀牛昂首,竖耳,圆眼、阔鼻。盖正中有桥形纽,衔环。器为龠口,唇微敛,圆腹微鼓,两侧高一对兽面铺首衔环,短粗兽蹄足,弧形档低矮。盖面上有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和夔凤纹。上腹部为牛头双身螭纹带。各类主要纹饰都以等几何纹作填纹。出土时鼎内置牛、羊骨骼。


晋候臣斤簋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通高38.4厘米 口径24.8厘米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M8出土
盖为隆顶,圈形捉手。器身敞口,束颈,鼓腹,圈足外侈,下连方座。两侧有兽首垂珥耳,双耳浑厚,颇具气势。圈足底部一环,应为系铃所用。盖顶、盖沿、器颈、腹圈足各饰兽目交连纹一周,兼饰粗疏的横条沟纹。方座每面三边也饰兽目交连纹,方座面上四角各饰一个牛角形兽面纹。盖内、器底铸有铭文4行26字,内容与晋候壶相同。




鸟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25.3厘米 长36.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这件鸟尊与晋侯墓地出土的鸟尊所不同的是,它是一件具有出酒孔的可用于日常生活的酒器,鸟的背脊上铸有一道提梁,提梁虎形,张牙舞爪,死死咬住鸟的脖颈,如果提起提梁,逐渐倾斜,鸟的上喙部那可活动的流口就会随着重力打开,酒液自然源源流出,既实用又巧妙。鸟尊整体仍仿造家禽的头小体肥造型,而这只鸟的头部形象则显然是一只目光炯炯、威武有神的猛禽鸷鸟,正虎视眈眈地盯视前方。往鸷鸟的下半部身体看去,它的双足则十分有趣的做成了带有连蹼的鸭掌,两只肥大的鸭掌稳稳地托住了鸟尊的身躯,象征了墓主人于内敛中饱含的满满自信。再往鸟尊的后下部看去,有一只小小的虎形支脚以前爪刨地,后足跃起,牢牢撑住了鸟尊身体后部的重量,使得即便在鸟尊中注满酒液,也不会令鸟尊发生倾斜,这一艺术构思前所未有,于趣味中似乎又有深意含焉,好似赵氏就是那只虎脚,虽则貌似渺小,但却能毫不费力地撑起晋国这厚重的泱泱大国,而终有一天,情势逆转,小大异形,赵、韩、魏三国终将登上历史舞台,分割并取代晋国的辉煌霸业。



莲盖夔龙纹方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一组4件,形制,大小、纹样皆相同。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镂空外侈的莲花瓣,呈波浪式,每片莲花瓣内饰2条夔龙。子口可插入壶口。壶体母口,厚唇内敛,承接华盖。修长束颈方筒。颈两侧有1对壮硕的兽形耳。兽回首卷尾,蹲立,眉目清秀,卷鼻,獠牙。兽似虎非虎。肩外弧起棱,鼓腹,腹最大径接近壶底,圜形底。喇叭形方座,圈足。

扁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平沿,直口,溜肩,肩部侧附有环形耳,收腹,平底,下接椭圆形圈足。颈腹壁狭窄。下腹部一侧有一环形耳,用于背水时方便。腹部饰有宽带装凸弦纹,似绳络。其余均为素面。



高柄小方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28厘米 口径4.2厘米 腹径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造型修长挺拔,纹样精美。景顶式盖,四坡面上各附环形钮,盖下部有子口,插入壶口,壶体平沿小方口,颈部微缩,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下承喇叭形长柄圈足。景顶盖正中相交的二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以示雌雄之别,似寓伏羲和女娲之象,也是较早见到的“卐”字形态。四隅饰心形图案。壶身饰菱形和银锭形图案。壶柄饰三组神鸟图案,或昂首阔步,或引颈长鸣,寓意深奥。该项壶纹饰精美,均以黑红色矿物颜料镶嵌而成,可能是一件未完成的错金银工艺品作为明器入葬。

夔龙纹舟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8.7厘米 口径19.2×15.3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两件器物形制、大小、纹样都相同。椭圆形,束颈,厚唇微敛,腹略鼓,小圈底,下接圈足,腹壁有一对环形耳,腹部饰宽窄两周细夔龙纹,龙互相缠合。下腹部有重中纹,垂叶内用相同夔龙做填纹,上下纹带间以凸弦纹为界纹,上刻勾云纹。

夔龙兽带纹鬲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1厘米 口径14.4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两件器物形制、大小]纹样相同。折沿,厚唇,敛口,束颈,腹部微鼓,平底,瓦状兽蹄足。肩部饰三条龙形扉棱,扉棱内填圆点纹,上腹部一周正反组合的夔龙纹带,龙首在正中,身在四周。内填云纹和三角回纹。
再贴一篇当时发掘时的报道
赵简子墓挖掘现场
千年国宝现晋阳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金胜村是晋阳古城边上的一个偏僻小村,千百年来汾河水从它前面静静地流过。然而,这里的宁静在1987年被打破了——太原一电厂在扩建厂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其中还有首次发现的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编号M251)及其附葬的车马坑(编号M252)。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遗物之丰富,在之前所发掘的晋国墓葬中无与伦比,可谓研究晋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88年3月20日,春寒料峭,风沙肆虐。赵卿墓的发掘正式开始。4月下旬,在墓葬填土中发现大量的河卵石与木炭块;随后,陆续出上了三件青铜戈、一件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最大的铜鼎以及青铜礼器、金器、玉器、玛瑙器、水晶等大量贵重随葬品。同年6月初,墓室清理完毕;9月底,大墓东北侧陪葬车马坑发掘完毕。至此,赵卿墓及车马坑的发掘工作历时近半年之久才告结束。
赵卿墓属于大型的积石积炭木椁墓。墓圹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四壁光滑,无墓道。墓室正中,放置一椁和三层套棺。椁室较高,面积近40平方米,没有支柱,椁四周、椁盖上及底部均积石积炭,椁室由柏木方搭制而成,与棺木皆腐朽,但可见刷漆修饰痕迹。因椁室坍塌,大多数随葬物品已破碎或变形。结合文献分析,这是一座春秋时代晋国的大墓。
墓主人仰身直肢卧于第三层木棺中,头向东。身下朱砂铺底,双手置于腰部,骨骼早已腐蚀。这位70岁左右的老者,身边陪葬有许多兵器(如成对的戈、数以百计的镞),腰间还有四把青铜剑和四件纯金带钩,全身上下被瑞玉、佩玉、水晶及玛瑙制品所围。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层层叠放于头的东部。在大棺的西、南两面分别安放有四位殉葬者的棺,他们可能是墓主生前的侍妾、家臣和乐工。全部随葬遗物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另有石磬、玉器、金器、陶器、木器、骨角器、玛瑙、水晶串珠、玻璃串珠、绿松石串珠、蚌器、海贝等,
考究的墓室结构,奢华的随葬品,庞大的车马坑,不禁令人惊诧:它的墓主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伏歿呕血,鼓音不衰——赵简子与晋阳
西周时,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春秋初,至晋文公称霸时,六个异姓贵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新兴势力。他们是赵、魏、韩、范、中行、知氏,即所谓的“六卿”。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六卿,史称“六卿专权”。赵简子(又称赵鞅,或志父)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同时,赵简子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晋阳地处晋中盆地北端,靠山面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赵简子派遣谋臣董安于治理晋阳。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公元前497年秋,赵简子因“邯郸午事件”被政敌范氏、中行氏攻伐,遂退保晋阳,藉此渡过难关。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稍后,赵简子多次主持盟誓活动,联盟魏、韩、知,孤立了范、中行二卿。
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铁(河南濮阳)之战爆发,赵简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虽因伤“伏歿呕血”,仍“鼓音不衰”(《左传·哀公二年》),取得了决定陸胜利,范、中行二氏从此衰落下去。之后三年内,赵简子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筒子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
从此,赵简子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柏人等地,范、中行二氏的釆邑全部被知、赵、魏、韩四家所吞并。赵简子也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故司马迁言“赵(简之)为晋卿,实专晋权”。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根据地。公元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此后,晋阳仍是赵国北部的军事重镇,直至宋初毁灭为止。晋阳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金胜村春秋大墓的墓主人就是赵简子。
晋阳城肇建者最后的奢华
晋定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77年),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赵简子故去了。二千多年后的1988年,这座保存完好的春秋末期高级贵族墓葬终于再见天日。那么,这位晋阳城肇建者最后的奢华向我们展示了赵氏家族怎样的雄风呢?
彝鼎圭璋——奢华的青铜礼器
赵卿墓随葬器物非常丰富,其中青铜器有1402件,礼、乐、兵、舆器齐全。礼器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鼎是其中的核心,镬鼎、升鼎和羞鼎三类齐备。此墓出土鼎共27件,可分七式,各式形状相同,纹饰一致,大小相次。其中1件为附耳牛头螭纹蹄足镬鼎,圆口,平折沿,附耳,束颈,深腹,圜底,兽蹄形三足;鼎耳、器腹饰夔纹和蟠螭纹,颈饰牛头双身蟠螭纹,鼎足跟部是高浮雕的兽面纹;形体硕大,为所见春秋时期最大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重达220千克。5件为立耳凤螭纹蹄足羞鼎。7件为附耳牛头螭纹蹄足升鼎。6件为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5件为铺首环耳螭纹蹄足升鼎。2件为猪钮蹄足鼎。另有1件为卧牛钮蹄足小鼎。列鼎制度是以“升鼎”为核心的,此墓共出三套“升鼎”,分别为7件、6件、5件一套,属“七鼎”之礼。
豆是盛食器。出土的豆器有三种形式:方座豆4件,盘豆2件,盖豆8件。盖豆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细密繁缛的蟠虺纹,首尾相交且群虺缠绕;另一类是简洁生动的夔龙纹,首尾相接而身躯卷曲呈s状。
壶8件,分方壶、扁壶、高柄小方壶、匏壶四种。方壶形制硕大,凝重古朴。高柄小方壶则小巧精致,盈顶,方口,腹隆鼓,长柄,喇叭形圈足,孟顶上二龙飞舞,器腹菱形纹交错,柄上饰三组神鸟,共16只。匏壶精美绝伦,壶体似一匏瓜,盖呈鹗(鸷鸟)形,双目圆瞪,尖喙大张,细长颈,短尾,一双利爪紧紧抓住两条扭动的小龙,肩腹部有一虎形捉手,从虎口衔环引出一条铰链,与壶盖的鸟尾相连。
鸟尊,造型是一只昂首挺立、羽翼丰满的鸷鸟。鸷鸟鼓目圆睁,尖喙下勾,鸟喙上部在倒酒时可自由开启,鸟的背上附一虎形捉手,虎弓身伏首,后肢铰链与捉手之下的尊盖相连;鸟两足直立,与尾下的虎形支脚呈三足鼎立之势。构思之妙,可谓巧夺天工。
另有铜壘2件,形制相同,浮雕夔纹,端庄稳重。大鉴4件,主纹饰为粗犷威武的夔纹,器耳为高浮雕的兽头,雄浑庄严。与鉴相配套的盥洗器还有盘和匝。盘圆口平沿,浅盘平底,三高浮雕兽蹄形足。匝有两种类型,一种是3件虎头提梁匝,质较厚实;另一种是器尾衔环的线刻纹匝,笔划细如发丝,遒劲有力。
赵卿墓所出青铜器约占出土遗物总数的40.9%。其品类全,形式多,器物纹样新颖,复杂多变,为晋国罕见的艺术瑰宝。由此,我们似可看到赵简子奢华的生活场景,也嗅到晋文化雄浑豪迈的文化气息。
出上玉器共297件。墓主人身下铺满朱砂,口含玉块,身上放玉璜、玉璧、玉瑗、玉璋、玉佩、玉琼、玉圭、玉管和玉片等大量玉器,还佩戴有晶莹圆润的玛瑙环与色彩斑斓的料珠,手腕、脚腕上都饰有成串的水晶珠,但出上时,这些饰品已散落各处。
经鉴定,大多数玉器质地为钙质角闪石类中的透闪石和阳起石,色泽淡白或淡黄,偶有褐色或黑褐色,器表光滑,少数为蛇纹石,色泽浅灰或间有黑褐、鸡血色斑点,器表粗糙。玉器的制作工序主要有切割、磨砺、抛光、钻孔、雕刻花纹等。绝大多数玉器制作精致,花纹精美,显示了当吋晋国高超的琢玉工艺。
钟磐齐鸣——高雅的庙堂乐器
贵族死后要把乐器作为随葬品置于墓主人身旁,希冀灵魂伴着美妙的音乐升天。赵卿墓出土的乐器共有32件,包括青铜编铺与石磬各1套。
铸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一种大型单个打击乐器,形制与纽钟相同,但形体特大,是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赵卿墓出土的P 9件铸,形制相同,大小次减,应是成列的一套编铸,而按其纹饰、音调可分为夔龙夔凤纹铸(5件)和散虺纹(14件)两种。铸体正视呈梯形,俯视如合瓦的椭圆状,钮作两只带角张翅的飞虎,衔梁对峙,鼓、舞、篆部或饰夔龙、夔风,或饰散虺纹。研究证明,这套铸共可奏出由高到低38个音,较之春秋早期9钟奏出的18个音扩大了一倍多,其最低音相当于小字组的G调,最高的音阶也达到小字五组的#C调,音列已由三个半八度扩展到四个半八度,这在迄今所知春秋时期的编铸中是独一无二的。
与铸相配的是石磬。磬一套13枚,多为灰白色石灰岩制成,形制相近,大小相次。除个别磬大致完整外,佘皆破碎,并伴有严重的溶蚀现象。音乐演奏家曾用铸和磬演奏了《康定情歌》和山西民歌,的确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赵卿墓出土的19件一组的编铸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套,既是研究音乐史的宝贵资料,又是工艺研究的典型实物。看到它们,我们仿佛走进了两千多年前的音乐殿堂,钟磬齐鸣,衣带飘逸,一派欢声笑语的景象。
风刀霜剑——所向披靡的各类兵器
赵卿墓中出土的兵器共计779件,主要有剑(6件)、戈(31件)、矛(20件)、钺(10件)、戟(9件)、 匕、刀、镞(510件)等十余种。
虎鹰搏击透雕戈,在戈的胡和内上透雕的猛虎雄鹰搏击图,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最重要的是在墓主人的内棺发现了一件带有铭文“赵孟之御戈”的戈,这是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实物。
在墓主内棺中出土的4把青铜剑,是春秋兵器中的瑰宝。剑身修长、单脊、宽从、锋刃,通长43厘米-54厘米左右。剑的格、鞘都饰有精致的玉雕。这些兵器也许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
兵器还有杀伤力很强的扁体形铜刺、与矛配套的铺及数量众多的箭铜镞。其中很多兵器仍刃锋尖锐,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
虎形灶和帐篷顶是行军作战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赵卿墓出土的虎形灶是一件形制比较奇特的青铜灶具,也是至今所见唯一的一件。高22厘米、长46厘米、宽38厘米,由灶体、烟筒、釜、甑四部分组合而成。灶体上前有虎头形火门,中间有放置釜、甑器皿的灶膛,后有可自由安放烟筒的烟道。此灶非常适用于行军作战,兼有了中原和草原文化的特点。
帐篷顶构件是用于支撑帐篷的。帐顶的侧面有10个圆形铜环,环上连接鸭嘴形扣,扣可以套绳索,与帐篷周壁立柱上的顶环扣接,构成帐篷下的篷骨。它们是与帐篷顶配套使用的。
众多的兵器,展示着墓主人英武的身姿,是墓主人生前戎马生涯的写照。
车驰马骤——强大的战车军团
车马坑位于该墓的东北侧,是赵卿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呈曲尺形,由车坑与马坑两部分垂直交汇组成。
马坑南北长12.6米,东西宽约3米,深约4米。马共计44匹,由北向南依次排放。马属蒙古马系,平均肩高148厘米。马坑中还发现大量的马具。
车坑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深4米-4.5米,位于曲尺形平面西部。车坑底部先挖好轮槽,埋人时将车轮嵌入槽内,车轴紧贴坑底。此方法为考古中首见。车坑中陪葬车至少16辆,分南北两列,依次由西向东整齐排列。
车为单辕,双轮车轴之上附车厢。车均为实用的木车,但木质都已腐朽。
根据车舆形制的差异,可分为圆形舆和方形舆两种。圆形舆仅一辆,位于北边一列车的队首,为国内首次发现。这些车,各有用途,如墓主人的专用车为“安车”,军官的指挥车“辂车”,田猎所用的“田车”以及其他公务用车。
赵卿墓车马坑还出土有200余件车马器,如:害、铎、铃、辕首饰、马衔、当卢等。
庞大的车马坑,众多的车马器,使我们看到了战旗烈烈、战火熊熊、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和赵简子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
赵卿墓是迄今所见春秋时期晋国等级最高的贵族墓之一。从棺椁制度看,使用了一椁三棺,积石积炭充斥椁、棺四周,积石内置,紧贴木椁,积炭外置,紧贴墓圹,显然已潜用了诸侯之礼。从列鼎制度看,墓共出“升鼎”三套,分别以7件、6件、5件成套,应是“七鼎之礼”,等级非常之高。从“乐悬”制度看,出土两组编铸和一组石磬,符合“轩悬”之制,也属于西周诸侯之礼。因之,西周的墓葬礼制在春秋末年的晋国均已升格,并摆脱了西周礼仪的束缚。所以赵卿墓的诸侯级别的葬制就较正常了。同时,赵卿墓车马坑出上车、马的数量和规格已经超出同时期的诸侯(如中山国国王墓与莒侯墓),且殉车大都是实用战车。由此又可以推测,墓主人是位久经沙场且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显赫人物。如果再和墓中出土的三千余件随葬品一并考虑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他生前的豪华场景。
赵卿墓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仅以出土的青铜器为例,不仅数量庞大(1402件),礼乐兵舆种类齐备,而且鸟尊、匏壶等精品迭出,新工艺层出不穷,表现出鲜明的晋国文化特色。在铸造工艺上,绝大多数器物采用陶范浇铸,流行的浑铸法得以继续使用,分铸法广泛应用,焊接技术更加先进。有的器物在铸造上甚至融分铸法、浑铸法、焊接技艺于一身,显示了晋国先进的铸造技术。在器物的装饰工艺上,采用了镶嵌、错金、包金术三项新技术,而浅线条镂刻技术更富有特色。在纹饰表现力上,夔、螭、虺等神怪动物花纹数量最多,但多为纹样带,表现出狰狞可畏的面貌,而虎、牛、鹰、鸷鸟等写实动物最为普遍,多为浮雕,表现出亲善可爱的神态,可谓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总之,赵卿墓青铜器的造型已由厚重转向轻巧,刻镂由深沉转为浮浅,纹饰由简单、神秘趋向复杂、实用,代表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先进文化。此时,晋国的中心开始向晋阳转移。
赵卿墓上承春秋,下启战国,处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对于研究东周特别是晋国的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500年前,赵简子肇建了晋阳,开创丁晋文化的新局面,2500年后,赵卿墓又在金胜村重见天日,再次展示了昔日赵氏的豪华生活。其间的血雨腥风,其间的兴衰演变,既给今日的太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昔日的晋阳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再查赵子简的名字,我发现扁鹊曾给他看过病,还有《农夫与蛇》的故事由他引出。哈哈哈,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