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鹿血酒价格多少:南非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04:42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南非及南非的土著居民(1)

  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南非土地上,有许多远古人类起源的遗址和各种古人类化石。在斯德克方丹(Sterkfontein)、斯沃特克兰斯(Swartkrans)岩洞、克罗姆德拉(Kromdraai)和麦卡潘斯凯特(Makapansgat)等地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多达950多个。大量出土的化石表明:300多万年以前,南非就有南方古猿(它们生活在420万—200万年前)的活动踪迹。正是这些南猿最终进化成了我们人类最早的祖先——原始人类。

  普莱斯夫人(MrsPles)的头盖骨化石原件

  在南非发现的第一块古人类化石叫“汤恩小孩”(TaungChild,距今约200万—250万年)。1924年在南非今西北省距布克斯敦小镇(Buxton)不远处一个名叫汤恩(Taung)的地方,人们在对一个石灰岩洞进行爆破时将它炸了出来。这块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第一块南方古猿头盖骨化石就这样被送到了金山大学历史系瑞孟德·达特博士(DrRaymondDart)的桌上。达特意识到这是一块人类祖先的化石,因此叫它“猿人”(Apeman),以后人们叫它“南方古猿”,并将它列入人类进化的序列之中。达特博士还依据它提出了人类起源地在非洲的论点,但是这一论点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业内外人士的反对。“汤恩小孩”化石的原件如今被珍藏在金山大学。

  继南方古猿之后,人类又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也叫新人)的历史进化和演变。在非洲大陆,智人已经生活了20多万年,在南非地区也已经生活了10万年以上。2005年12月,一个人类学家小组宣布他们在南非克莱西斯河口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距今10万年的三枚人类脚趾骨。通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经常蹲着(旧石器时代约为300万年前到1万年前,1万年以后为新石器时代)。这一发现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已经在这个人类历史中相对较早的阶段开始从事某种农业劳动了。科学家认为,克莱西斯人已基本属于人类,他们或许就是正在向现代人类进化的人类族群。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南非及南非的土著居民(2)

  第二块古人类化石叫“普莱斯夫人”(MrsPles,距今215万年)。它于1947年4月18日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斯特克方丹岩洞(SterkfonteinCaves)被当时德兰士瓦(也译为川斯瓦尔)博物馆考古学家罗伯特·布鲁姆博士(DrRobertBroom)和他的助手约翰·罗宾逊(JohnRobinson)所发现。这一发现在当时世界考古史界内引起了极大轰动。经研究证实这是一个南方古猿成年女性头盖骨化石,尽管南方古猿在200万年前就已绝迹,但这具化石证明了南方古猿就是人类的远亲。南方古猿的英文学术名字是“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布鲁姆博士用阿非利卡语给这个猿人头盖骨命名为普莱斯夫人(MrsPles)取“Plesianthropustransvaalensis”之意,译成中文就是“来自德兰士瓦接近于人”(nearhumanfromTransvaal)的化石。布鲁姆博士依据这具头盖骨化石牙床上的犬齿洞大小认为这是一具成年妇女的头盖骨。然而2007年时任德兰士瓦博物馆(即南非自然博物馆)馆长弗朗西斯·萨克瑞博士在我们参观人类摇篮博物馆时告诉我们,南非自然博物馆后来对这具头盖骨化石的犬齿根部进行CT扫描后发现,这个头盖骨应该属于一个少年男性,因此他应被称为“普莱斯先生”而不是“普莱斯夫人”。在距离这个头盖骨发现地仅半米远发现的一具相同时期的骨架也应属于这个男性。尽管对萨克瑞博士的这一观点仍有一些人持不同意见,但无可争议的是,这个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表明南方古猿已具备了人类的某些特征。为了验证这具化石的年代,博物馆还将头骨化石上的一些岩石成分专程送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检测。经过测定,这具化石的确切年代是215万年前。如今在南非自然博物馆里有一个不轻易对游人开放的布鲁姆工作室(BroomRoom),2009年6月我有幸参观了它,里面就保留有普莱斯夫人头盖骨化石的原件。

  2007年,一支由国际考古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南非西开普省莫索贝附近一个名叫顶峰之尖(PinnaclePoint)山上的洞里有了新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认为,165万年前生?在这个山洞里的智人或许就是当今地球现代人类的祖先。在这里发现的种种化石表明,生活在这个岩洞里最早的原始人类已经会用石头制成带刃的工具,会在某种仪式上使用从石头中提取的红色颜料涂抹在身上,并且还会使用火。人类在100万年前已会使用诸如闪电、自燃等天然火,15万-20万年前开始懂得如何人工取火,如用燧石摩擦和钻木取火等。山洞中被烧焦的贝壳表明,那些软体贝壳是被打开后放在仍热着的余火中弄熟后吃掉的。这也是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生活在非洲海边的智人已经知道从印度洋海水中捕获贝壳软体类动物,并以此为主要食物。这次考古发?表明早期人类已经知道如何向海洋获取食物,当气候和环境发生变化后,他们仍能生存下来并知道要沿着海岸线向地球其他地方迁徙。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南非及南非的土著居民(3)

  第三块古人类化石叫“小脚”,也是南方古猿化石(LittleFoot距今约330万年)。2006年10月,南非金山大学62岁的著名考古学?罗恩·克拉克教授(ProfRonClarke)对在斯德克方丹山洞中发现的“小脚”古猿人遗骨鉴定后得出结论:这是一具距今330万年的南方古猿遗骨化石。给这具遗骨化石命名“小脚”的是费利普·托比亚斯教授(ProfPhillepTobias)。由于这个名叫“小脚”的南方古猿(目前还不知其性别和年龄,但通过牙齿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成年人)失足掉进一个深达10-20米的山洞里被饿死,他的尸骨才得以在330万年后的今天还能够完保存整。从“小脚”已被发现的手脚骨骼判断,在330万年以前这个南方古猿已初步具备了现代人类的特征。他/她有着不同于猿的手臂和手掌,手?要短,更接近于现代人类,而手掌是已发现的南方古猿中骨骼最完整的一个,手掌短、拇指长,其他指头像人类一样短,因此可以半握拳。他/她可以直立行走也会爬树,但是只有在夜晚或紧急情况下才会爬到树上。他/她的头与身体的比例要比猿大一些,这表明他/她比古猿类要更智慧,但仍没有智人聪明。由于这具化石已同周围的岩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减少探掘对化石的破坏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它的原始状态,目前这具化石仍保留在山洞的岩石里。

  大约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在南非广袤的土地上就留下了现代人类生存的痕迹。南非最古老的民族是科伊桑人,南非历史学家视他们为南非最早的土著居民。科伊桑人又分为桑人和科伊人,以后移居南非的欧洲人称桑人为布须曼人(Bushman),称科伊人为霍屯督人(Hottentots)。桑人和科伊人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了8000多年,大约在2000多年前,他们宁静的生活被来自非洲南部的班图人打破。

  桑人和科伊人这两个以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游牧民族,在南非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德拉肯斯堡山(龙山)一带的山洞里和山崖上留下了大量丰富的岩画,这些岩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信仰、典礼和日常生活。桑人和科伊人虽分属两个不同民族,但他们肤色均呈?褐色,外表也比较接近,只是科伊人比桑人个子要高一些,而且接受文明的程度也更高。两个民族的语言都采用吸气音,这是一种将空气吸入口腔经过上下颤动后用舌头发出的声音。虽然两个民族都以游牧为主,但由于生活方式不同,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他们的命运也明显不同。

  桑人基本以家庭为单位,主要在水源和猎场附近狩猎。他们没有较大的群居部落,不从事种植,主要以采集野果和植物的根茎为食物,数千年来一直处于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由于他们无法与科伊人竞争,面对比他们强大的科伊人的威胁,他们后来大多迁移到南非南部和西南部的干?草原一带。如今南部非洲的桑人大多生活在卡拉哈比沙漠地区,总数约为5万人、其中博茨瓦纳约25万人、纳米比亚约15万人、南非约1万人。

  看过1980年好莱坞影片《上帝也疯狂》的人一定会对影片中生活在纳米比亚境内的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身材不高,男子经常赤身裸体只在私处系一块兽皮,天冷时也只穿件用兽皮缝制的无袖背心;女子则赤裸上身佩戴一些用兽骨或珠子制成的装饰物。影片中令人难忘的是他们使用的语言,每当他们讲话时,总会从口中蹦出来一串串令人饶有兴趣而又迷惑不解的弹舌音。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南非及南非的土著居民(4)

  由于种种原因,南非桑人在人数上骤减,而且大部分人早已被其他民族同化,因此他们没有被列入南非现有的九大民族之中。如今南非境内仅存的人数稀少的桑人因生活的地方相对偏远和封闭,外面文明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影响和冲击,他们是南非境内至今依然沿习和保留数千年前祖先遗留的生活方式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生活的原始部落。他们仍然住简单的草棚,用简陋的生活用品。男人在狩猎时仍使用陷阱、毒药和弓箭,猎物一旦中箭便会痉挛出血而死。妇女的任务则是采集野果和植物根茎。他们大多生活在沙漠地区,因此水对他们来说显得弥足珍贵。干旱季节他们会用空心草根吸吮球茎植物中的水分,或将水储存到驼鸟蛋壳中,然后用塞子将出水口堵上。

  科伊人来到南非后虽然也狩猎,但他们逐渐接受了农耕文化生活,建立了一些半永久性居住点并形成了许多部落。种伊人是最早将饲养家畜带入南非的民族。他们不仅饲养牛羊等牲畜,还兼种庄稼。当他们发现在今西开普省和东开普省靠近沿海一带有很好的牧场后,便在沿海一带定居下来。他们是欧洲白人到南非后遇见的最早的土著人,当时在南非的科伊人约有6000多人。不过南非的科伊人后来要么被欧洲殖民者灭绝,要么被其他民族同化,残留者已构不成民族。如今人们只能从占东开普省人数最多的科萨人所讲的科萨语中,找到科伊人所讲科伊语中的21个辅音(17世纪之前,科萨人离开现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祖鲁兰来到现东开普省,他们在与当地科伊桑人交往融合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语言中吸纳了科伊人的发音)。

  比科伊人稍晚一些来到南非的是居住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属班图语系的班图尼格罗人,也叫班图人。“班图”一词由德裔南非语言学家布里克(Bleek)引进,它取自班图语“人民”一词。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班图人分成数路从北向南赶着长角牛群、越过林波波河进入南非。其中一支在今林波波省和姆普马兰省以及比勒陀利亚附近的内陆地区定居下来,并又分成数支逐渐向周围的平原和内陆高原地带扩展,主要为索托-茨瓦纳人(SothoTswana,包括南索托人、北索托人和西索托人)。一支进入北开普省后最后来到西开普省。大约到公元4世纪时,还有一支来到水草丰美的东海岸,即现在的夸祖鲁—纳塔尔省和东开普省一带,主要为恩古尼人(Nguni,包括祖鲁人、科萨人和斯瓦蒂人)。来到南非的班图人带来了铁器文明和农耕文化,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已会使用铁器。后来他们逐渐与当地科伊桑人结合,逐步形成了南非现有的9个黑人部族。这些南非的土著人只有代代口口相传的语言和民间传说,没有文字。

  由于这些南非的祖先已经学会了饲养牲畜,所以他们的发展和社会进化也相对较快。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对牲畜的控制逐渐形成了部落酋长制度,对牲畜的交换还产生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南非一些非洲裔部族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流行。到14世纪时,南非大地上已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以酋长统治和以一夫多妻为主要社会结构特征的非洲人部落。在17世纪欧洲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班图人各族主要居住在南非东半部和中部,桑人主要居住在奥兰治河以北的干旱地区和龙山一带,科伊人则住在雨量充沛的开普地区,这些南非的土著们怡然自得地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1)

  在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南非种族隔离博物馆里有一个电影厅,里面不停地放映着反映这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纪录片。300多万年以前的南非就?人类祖先的踪迹。桑人和科伊人先后在这片土地上采摘狩猎,以后从非洲中部来的班图人在这里从事农耕。在大航海时代,荷兰人将开普敦作为一个补给基地,从此揭开了欧洲殖民主义者对这片土地上各个种族和民族实行剥削、压迫和迫害的历史。以后英国人也蜂拥而至。后来南非发现了钻石和黄金,此举不仅带动了南非的工业,也使英国人和荷兰人为争夺矿山资源而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英布战争的爆发,并以英国人获胜而结束。不久,英国人和荷兰人又联手加强对当地黑人的统治,并建立了所谓的“黑人家园”。为了争夺南非丰富的自然资源,欧洲殖民者在南非?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弱肉强食的闹剧。

  一、最早到达南非的欧洲人——葡萄牙人

  南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从欧洲人的到来说起。说到欧洲人到南非,就不得不提及世界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这一时代是指15世纪末-17世纪由欧洲人发起,以开辟新航线为目的,并最终在地理学上获得重大发现的时代。

  世界大航海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对东方的贸易需求。15世纪末之前,欧洲已经与中东、南亚和位于远东的中国有相当多的经贸联系。当时从欧洲通往东方中国和印度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也就是传统的“丝绸之路”,它?小亚细亚经黑海、里海、中亚到达印度后再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国。另外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再经阿拉伯湾和印度洋到印度;另一条是从埃及的亚历山大经西奈半岛,穿过红海、亚丁湾、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和东亚。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了欧洲到亚洲传统的陆路和海路商路。他们对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施加重税,使得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运输成本大幅增加。这时,欧洲商人和贵族都迫切希望开通一条能绕过地中海的海上新航线,直达传说中富裕的东方。

  那时欧洲人对东方物品的需求主要是香料和黄金。欧洲人烹饪牛羊肉时必须要有香料,而且日常起居生活中也离不开香料,因此他们对产自印度尼西亚香料群岛的香料需求量很大。当时欧洲人视黄金和白银为财富的象征,一旦获得黄金和白银就能从亚洲换回各类商品和奢侈品。但欧洲除了德国产银外,其他国家不产或金银产量都很小,那从哪里可以获得真金白银呢?

  这时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传奇人物,以他在中国17年的经历写成了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对欧洲人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动和巨大的影响。马可·波罗在书中对远东?国富裕程度的描写,引发了许多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无限遐想。马可·波罗关于东方印度和中国的神话,成为中世纪欧洲人一个永不疲倦的话题,激起一代又一代欧洲人想要到东方获取财富的野心和梦想。

  而最早进行海上探索新航线的国家是两个位于西欧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1139年,葡萄牙成为欧洲第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由于这个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资源匮乏,在艾维兹王朝(HouseofAviz)第一位国王若昂一世(JoaoI,1385—1433年在位)在位期间便开始了向外扩张。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摩洛哥的休达城?1419年占领了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群岛;1432年又占领了亚速尔群岛;到了1455年,葡萄牙船只已能到达非洲的佛得角;1460年葡萄牙船队到达塞拉利昂;1471年葡萄牙船队到达几内亚。1481年若昂二世国王继位(1481—1495年在位,1495年因肾病逝世)。继位后的若昂二世国王继续实现葡萄牙业已制定的庞大航海计划,并成为实施这一伟大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这时期葡萄牙在前往东方的海上探险中出现过三位航海家,他们是卡奥、迪亚士和达伽马。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2)

  迭戈·卡奥(DiogoCao)是一个出身低贱却顽强不屈的葡萄牙人。1482年底他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从葡萄牙向南前往非洲的航行。在他第一次向南远航时到达了加纳并首次跨越赤道。当时,欧洲人对亚洲的了解要远胜于对非洲的了解,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非洲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感。他们天真地认为赤道附近的海水是沸腾的,白人到达那里会变成黑人而且再也变不回白人。然而卡奥却冲破了这一世俗观念,他不仅跨越赤道,而且于第二年即1483年4月抵达刚果河口,并在那里树起了第一个标志葡萄牙人携天主教抵达此地的十字架。卡奥的这次远航给葡萄牙人点燃了向南航行的希望。

  1486年,卡奥在第二次远洋探险中,进一步到达南纬21°47′位于纳米比亚的克罗斯角(CapeCross),并在那里以葡王约翰一世的名义立下最后一个十字架(他在两次远航中共树立了四个十字架)。然而,在卡奥第二次远航中他却未能同船队平安返回葡萄牙,人们猜测他或许在克罗斯角附近的海上不幸遇难。

  1487年7月,就在卡奥首次探险五年之后,葡王若昂二世派时年37岁的葡萄牙航海家巴脱洛缪·迪亚士(BartolomeuDias,1450—1500年)率三艘帆船从里斯本出发沿大西洋南下航行。1488年2月,迪亚士一行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南非的莫索尔湾,成为第一位到达南非的欧洲人。

  这一时期,另一位伟大航海家——意大利人哥伦布(Columbus,1451-1506年)在读了《马克·波罗游记》之后,也产生了前往印度和中国的愿望。为实现到达遥远东方印度的梦想,哥伦布先后向葡萄牙、英国和法国国王请求资助,帮助其实现从大西洋西航去东方的计划,却被他们一一拒绝。最后,在西班牙国王夫妇的鼎力相助下,哥伦布才得以完成他向西航行的计划。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马克·波罗游记》以及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率领87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帕洛斯港起锚西航。在大西洋上经历了70天的艰苦航程后,他终于在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上的一个小岛并在岛上见到了仍生活在新石器时期后期的?著人。哥伦布以为这些长着东方人面孔的土著人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印度人,于是称这些人为印第安人。哥伦布此行还到达古巴和海地等地,并于1493年3月16日率领船队顺利返回帕洛斯港。此后,从1492—1502年哥伦布共4次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尽管直到哥伦布去世时他还一直以为自己到达的是东方的印度,然而他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伟大航海家和地理发现家的不朽地位。

  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扩大势力和殖民地的范围,都声称对自己新发现的土地拥有主权,双方将官司打到了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那里,请求教?进行裁决。经教皇从中斡旋并发出敕书,1494年6月7日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双方在佛得角群岛以西约2200公里处(西经40°)自北向南划了一条线,称为“教皇子午线”,线以西新发现的地区所有权归西班牙,线以东地区的所有权归葡萄牙。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3)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地球是圆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以后发现的地区归属权上又发生了争议。1519年9月2日,葡萄牙人麦哲伦在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后,率五艘船队共200余人从西班牙向西航行,于1521年3月16日抵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本人原想在岛上建立自己的统治,但在与当地居民发生的争执中被杀死。他的同伴则继续航行到达了摩鲁加群岛(即有着“香料群岛”之称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当他的同伴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时,船上仅剩下了18个人。麦哲伦的这次航行不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也引起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摩鲁加群岛主权的争执。

  1592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不得已在撒拉戈萨再度订立新条约,史称《撒拉戈萨条约》,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地球东部?民活动的界线定在摩鲁加群岛以东17°。根据这两个条约,西班牙几乎占领了整个美洲,尤其是中美洲和南美洲,而葡萄牙则占据了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欧洲殖民者对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欧洲殖民者对所占殖民地的另一次瓜分是在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对非洲大陆的瓜分。自15世纪末欧洲向南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被葡萄牙人打通之后,从16—19世纪,英、法、葡、荷、意等欧洲殖民者开始大量涌入非洲并纷纷建立起了各自的殖民地。由于300多年来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在争夺新地盘时经常发生争执,所以在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主义国家认为有必要举行会议协商解决有关所占非洲领土的纠纷。在葡萄牙的建议下,1884年11月—1885年2月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召集了15个国家(德、奥—匈帝国、英、法、荷、葡、意、比利时、丹麦、俄、西班牙、瑞—挪联邦和美国〈美国没有参加会议却签署了协议〉等国),在柏林主持召开了没有任何非洲国家代表参加的、旨在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会上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柏林会议总协议》(TheGeneralActoftheBerlinConference)。其中,英、法、葡、德、意和比利时是受益大国。会议期间,各国还就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地划界达成国与国之间的协议。根据协议,法国占据了西非大片土地;英国占据了南部非洲和苏丹、塞拉利昂、加纳、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德国占据了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和多哥四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由国际联盟代管,南非曾一度代管纳米比亚);葡萄牙占据了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几内亚三国;意大利占据了利比亚、索马里的一部分(索马里被意、英、法三国瓜分)和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厄里特利亚);比利时占据了刚果(金)(原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DRC))作为国王的私人采邑(当时称刚果自由国);而刚果(布)(刚果?和国)则成为法国殖民地。到1912年,欧洲列强瓜分并占据了非洲96%的土地。这次会议奠定了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非洲地缘政治版图的基础。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4)

  1492年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的消息对葡萄牙人的刺激很大。就在1497年迪亚士到达南非的10年后,葡萄牙国王曼纽尔一世(KingManuelI,1495—1521在位)一上台就命令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VascodaGama,1460—1524)去寻找一条可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

1497年7月8日,在距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南两英里的临海小镇达格斯(Tagus),达伽马率领150人登上了四艘轻型多桅帆船。这次他没有沿着以前探险家所走过的海上路线,而是大胆地跨越大西洋,经巴西沿海,西行至非洲大陆西南,然后绕“风暴角”(即后来的好望角),于4个月后的11月25日进入南非的莫塞尔湾。达伽马给它起名为圣普雷兹之泉,也可译为圣普雷兹之春(SpringofStBlaize。Spring既有泉水之意也有春天之意,莫塞尔湾正好有一处泉水,而这里11月又正值春天)。12月1日,达伽马一行与当地科伊人取得了联系。当地原住民友好地吹起了传统的笛子,载歌载舞地欢迎这些远方来的客人。达伽马用玻璃球、带子和红布同科伊人交换鲜肉。在他以后,不同国家的船只途经莫塞尔湾时,都纷纷上岸汲取淡水,并同当地科伊人交易物品。12月6日,在达伽马离开莫塞尔湾之前,他特意在当地南端的最高处树立了一块石碑和一个木制十字架。

  然后,达伽马一行继续北上,于圣诞节前经过一个名叫“TerradoNatal”的地方(即现在的德班)。接着,船队沿东非海岸航行,到达了赞比西河的河口,并受到当地黑人的热情接待。在这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后,他们前往曼林迪(Malindi,今肯尼亚的一个海边旅游地),并在那里雇佣了一名阿拉伯向导带他们去印度。1498年5月20日,就在达伽马的船队离开里斯本10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库特。达伽马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开辟从欧洲到印度海上航线的欧洲人。

  在印度,船队虽然装上了香料和宝石,但一路上不断地遭到当地印度人的反对和追击。当船队匆忙离开印度并最后返回里斯本时,船队只剩下2条船和44个人了。此次航行,达伽马虽然没有带回更多的财富,但他带回的香料却使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其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倍。

  从印度返航回里斯本后的达伽马受到国王的欢迎与褒奖,对葡王曼纽尔一世而言,能够打通从欧洲前往亚洲的海上通道无疑是一笔无价之宝,以后葡萄牙可以从东方获取更多的财富。1502-1503年,达伽马第二次带队出海远航,这次航行共用了99天,曾到达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1524年达伽马因病逝世于葡萄牙。

  自从达伽马开通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后,葡萄牙人得以独霸这条从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航线长达百年。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一百多年来葡萄牙人只是路?南非的好望角,最多不过是在开普敦立起几个表示来过此地的葡文石桩碑,却没有在此永久定居下来。这究其是什么原因呢?后人认为:第一,在近一个世纪探索前往东方海上通道的过程中,葡萄牙人一直将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作为亚欧货运中转地,而没打算在南部非洲再另建中转站。第二,葡萄牙人通商的目的是要与阿拉伯人和亚洲东方人做生意,并不想与南部非洲人做生意。第三,葡萄牙人曾与南非桌湾(南非地名)一带的土著人发生过多次冲突,并对南非沿岸的土著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当时,一位名叫弗朗西斯·阿尔梅达(FranciscodAlmeida)的总督在1510年3月回国途中曾在桌湾上岸,不料手下人与当地科伊人发生冲突,科伊人用自制的毒箭杀死了包括阿尔梅达在内的几名葡萄牙人。第四,葡国船员知道好望角附近经常会有风暴,运气不好就会葬身大海。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葡国商船对南非一直望而生畏,也不想更多地了解这块土地。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5)

  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这个曾经称霸一方的海上强国开始走向衰败。它遭遇了来自三方面的夹击:一是海盗。当葡萄牙商船满载着从东方获得的大量财富就要抵达欧洲家门口时,在西非佛得角群岛附近经常会受到来自法、英、荷等国海盗的袭击。二是西欧各国的觑视。面对葡萄牙人从东方获得的巨大财富,英、法等国商人开始眼红,也打起从香料产地直接进行贸易的主意。最早想要涉足的便是英国人。1580年,英国人弗朗西斯·瑞克(FrancisDrake)在驾船环球探险中到达了“香料群岛”。1591年,英国一些商人派出商船绕过好望角前往印度。三是西班牙对葡萄牙的兼并。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并后,不可一世的菲利普二世在与英国海军的一系列战斗中失败,导致其在非洲的势力也日渐衰落。

  二、荷兰的崛起及荷兰殖民者的到来

  随着葡萄牙的衰落,当时在西欧又崛起一个新的海上强国——荷兰。荷兰作为中间商在北海与各国进行积极的海上贸易,并通过建造大量远洋船队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运输贸易大国,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当时,荷兰乘世界地理大发现创造的良好环境和契机,先与英国抓住了葡萄牙人对南非不屑一顾的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抢先挤走了葡萄牙人,并垄断这条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贸易通道长达200余年(1619—1824年)。

  1595年4月,荷兰人简·胡根和冯·林士顿(JanHuyghenandVanLinschoten)首次率船到达非洲几内亚湾,并于1595-1602年间在那里建立了14个与东南亚诸国进行贸易的公司。

  为避免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1602年3月20日荷兰60家公司又联手组建了一家大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theDutchEastIndiaCompany)。公司从60名董事中选出17人成立了董事会(史称“17绅士”)。董事会管理着公司下属的六个集团,每个集团都拥有自己的船队和雇员。根据尼德兰联合省议会的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公司可以招纳雇佣兵组建军队和船队、发行货币、与其他国家缔结?约和协议、对所属殖民地进行统治,还可对外宣战或讲和。很快,荷兰东印度公司便成立了远洋船队,每年向海外派出50艘船从事对外贸易和运输。

  1619年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Badavia,即今爪哇岛上的雅加达)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从此,荷兰在海外有了第一个殖民地。随后的近200年中,荷兰东印度公司又陆续在亚洲建立了约35个据点。

  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赶走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控制了这条欧洲到亚洲的贸易航线。1642年,荷兰最终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称霸海上的第一强国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贸中心,每年往返荷兰与东印度的船只日益增多。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亚洲的这条重要海上通道,垄断了欧洲与香料群岛之间的贸易往来,并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经营来自东印度群岛的香料以及中国和日本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

  虽然17世纪初至中期欧洲一些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丹麦东印度公司和瑞典东印度公司,但当时能够垄断欧洲至亚洲海上航线并称霸一方的唯有荷兰东印度公司。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2)

  由于从荷兰到香料群岛要穿越大西洋和印度洋,单次航行通常需要八九个月,船上缺乏新鲜蔬菜、食品和淡水,因坏血病死亡的船员有时竟?达到全体船员的1/3。为解决前往东方印度航海中的淡水、食品和船只检修等问题,159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了西印度洋上的一个火山岛,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补给站,并以当时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官——毛里茨·奥兰治亲王的名字命名为毛里求斯岛。但由于该岛鼠害猖獗并偏离主航道,1619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酝酿把南非开普敦作为航船的生活补给站。

  听说荷兰东印度公司需要人带领移民去开普敦建立定居点时,一名32岁名叫简·冯·范里贝克(JanvanRiebeeck)的荷兰人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并最终获得批准。范里贝克生于1619年4月21日。1639年?作为一名低级外科医生曾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公司工作的八年中他曾到过日本和中国,对这些东方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他还去过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岛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后来他因违反公司纪律离开东印度公司。1648年他从亚洲返回欧洲的途中到过开普敦。回到荷兰后他非常想重返荷兰东印度公司工作,因为在那儿工作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就这样,范里贝克在别人都不愿意远离故土的情况下,承担起率领荷兰欧洲移民去一块“新大陆”探索未知前途的使命。

  1651年圣诞之夜,范里贝克率领一艘名叫“卓米达里斯”(Drommedaris)的200吨大帆船和另外两艘小船,载着他的妻子玛丽亚和出生仅8个月的儿子以及200多名随行人员离开了荷兰的泰可塞尔港,驶向前途未卜的非洲最南端。船队经过三个多月的海上漂泊,终于在1652年4月6日在开普敦南端的一个海湾登陆。船上约有90名随行人员愿意留下来成为第一批新移民,他们中间不仅有荷兰人、比利时人、德国人,还有包括范里贝克法国裔妻子在内的四名女性。他们将岸边耸立的一座平顶如桌子般的山峰命名为桌山,将毗邻的海湾命名为桌湾。从此在南非这块土地上建立起了欧洲的第一个移民定居点——开普定居点(以后又称开普殖民地,并由?兰东印度公司指派总督)。

  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任命范里贝克为开普定居点的指挥官,并要求他在开普敦建立一个可容纳80多人的要塞,指导居住在那里的东印度公司职员种植蔬菜和果树,为往返于欧亚航线的公司船只提供给养,还要树起一面旗子为来往船只提供航标,并为船只顺利驶入港湾提供引航。

  初到开普定居点的移民在范里贝克的领导下,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建起了一个名叫“好望要塞”(FortdeGoedeHoope)的定居点。但他们仍面临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种下的第一批蔬菜被大水冲走;许多人在冬天仍不得不住在四面漏雨的木板房?帐蓬里;有些人还被疾病夺去了生命。不过经过大家一年的艰苦努力,在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新移民的生活终于有了好转。1653年3月,当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印尼巴达维亚总部派人来看望他们时,范里贝克已经能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蔬菜款待来宾了。就在这年,范里贝克还从法国、西班牙、巴西、日本、印尼、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引进了各种植物和树种。1653年底,他们终于在要塞建成了足以抵御寒冷冬天和较大雨水的坚固房屋。

  为了使定居点能够自给自足,在范里贝克的要求下,1655年10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终于同意新移民可以通过获得公司颁发的“自由经营证书”成为“自由市民”,也叫“布尔公民”(Trekboers)。他们将不再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而是可以从事各种职业、拥有土地和奴隶等财产的自由市民,但前提是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必须要卖给东印度公司。根据荷属殖民当局的规定,自由市民只需向东印度公司缴纳5英磅,便可以跑马圈地的方式获得一大片最好的土地(在选好的土地上骑马向四周跑出半小时,所跑范围内的土地便归在跑马人的名下)。1656年5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中一个名叫罗恩德伯思杰(Rondebosje)的人成为开普敦的第一位自由市民。这年10月,又有8—10人与公司解除合同后成为土地拥有者。这些自由市民分成两组在桌山脚下建起了几个私人农场,就连范里贝克本人不久也建起了一个农场,不仅种小麦,还种了许多果树和葡萄。虽然自由市民可以拥有财产,但他们的政治地位仍十分低下,他们无权参与政治决策,只能在其他领域享有很少的发言权。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3)

  当时生活在开普定居点附近的土著人是科伊人,在要塞周围大约有14个以上的科伊人部落。最初,荷兰新移民与科伊人的交往还算友善,他?之间采取以货易货的交易方式。荷兰人用黄铜线、铜、玻璃珠和酒类与科伊人交换牛羊。但是后来双方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甚至发展到争抢牛羊。而且荷兰人在对待科伊人的态度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如何对待科伊人的问题上,范里贝克与1657年公司总部派来的代表冯·古恩斯(VanGoens)最终达成共识。他们认为有必要与科伊人保持正常交往,但由于他们是未开化和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因此要建立一些防卫设施以防止他们的突然袭击。如果科伊人对荷兰移民进行抢劫或偷窃,罪犯会被送到桌湾中的罗宾岛去服刑。如果罪犯逃跑了,他的部落将要有人质被?押直到交出罪犯才能被释放。如果科伊人杀了荷兰移民,必要时要判死刑,但最好由其部落的人执行。这些最初的想法后来被荷兰新移民付诸实施。

  随着定居点的不断扩大,人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欧洲人大都不愿移民到遥远陌生的非洲;另一方面是当地科伊人不愿给白人干活。为了解决人力严重不足的问题,1657年范里贝克开始向位于印尼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总部申请从海外引进奴隶。1658年,公司从荷属爪哇和苏门答腊群岛引进了第一批奴隶,以后又从东非、马达加斯加、锡兰(今斯里兰卡)、安哥拉、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和非洲其?地方引进了大量的奴隶。根据官方统计:到1795年,开普殖民地的奴隶人数已超过自由市民的人数,达到17万人。

  奴隶是开普定居点中命运最悲惨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们比较愿意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工作,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保留自己的姓名,还可以获得一些微薄的报酬。有技能的人可以做工匠,子女也可以受到教育,还可以住在公司为他们专设的住宅区里(这些住宅区是开普敦主要妓院所在地,其中有不少白人的私生子在此游荡)。而为自由市民工作的奴隶则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在自由市民的眼中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奴隶唯一的出路就是获?自由成为自由市民,但实现这一希望的机会微乎其微。正是这些奴隶的后代与当地黑人以及白人通婚后形成了现在被称为“有色人种”的“开普有色人”或“开普马来人”。如今他们大约占西开普省50%的人口。特别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东亚人还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开普殖民地的143年中,公司总共派出了20位“指挥官”和后来被称为“总督”的最高领导人。在这些荷兰统治者中值得一提的是西蒙·冯德尔·斯泰尔父子。在1679-1707年的28年中,开普敦定居点在这对父子的领导下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西?·冯德尔·斯泰尔(SimonVanDerStel)生于1639年10月4日,曾在毛里求斯度过童年,后随家人到达位于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并于1659年回到荷兰继续学业。1679年3月,当得知荷兰东印度公司任命自己为开普定居点的指挥官时,西蒙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1679年5月,西蒙前往当时仍不能自给自足的开普定居点赴任。为了寻找更多更好的土地,西蒙到距离开普定居点50公里之外的斯坦陵布什(Stellenbosch)考查,并鼓励更多的自由市民去那里开荒种地。到1681年,开普殖民地的小麦已有1/5产自那里。此外,他还亲自组织人们到罗宾岛捕。在他的带领下,开普定居点获得了巨大成功,居民们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为来往的船只提供丰富的给养。

第二节 早期的欧洲外来殖民者(4)

  17世纪中叶,由于法国国内政局持续动荡,大约有35万—200万法国人沦为难民,其中有4万—6万人流入荷兰。1687年秋天,为了减轻日益增多的法国难民对荷兰本土的冲击,西蒙建议荷兰东印度公司向难民敞开开普殖民地的大门,允诺向他们提供免费耕地和不必马上付款的农具。作为交换条件,这些法国难民需要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五年的合同,并宣誓效忠荷兰君主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当时有大约150位法国难民报了名,18个月后第一批难民抵达目的地,1688—1689年又有几批法国难民陆续抵达。当第一批极度困乏的难民抵达开普殖民地后,他们发现这里的生存状况很糟糕。当时正值冬季来临,天空中经常是细雨夹着狂风,提供给他们的食物是令人生厌的腌肉、饼干和膺嘴豆,住的是用木板勉强搭成的房?。直到西蒙筹到应急资金,并把这些难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斯泰伦布什和德肯斯坦后,他们才算定下心来。

  西蒙是荷兰白人种族至上主义者。在他到来之前,荷兰白人和开普定居点的女奴隶之间可以自由通婚,可到1685年以后他们之间被禁止通婚,除非女奴的父亲是荷兰白人。随着大批法国人的到来,西蒙担心法国人会冲淡殖民地荷兰人的色彩,因为这批人占了所有白人人数的1/4。为了使荷兰人仍能够继续保持多数,西蒙让这些难民与荷兰人混居,一起上教堂,甚至鼓励他们与荷兰人通婚。虽然这些措施遭到了法国人的反对,但效果却是显著的。到了这批难民的第三代,他们几乎已与荷兰人相差无异,没有几个人再会讲法语了。1687-1700年间,总共约有225名法国胡格诺教派难民和一批德国移民来到开普敦加入到布尔人的社会。其中,法国胡格诺派教徒的到来,对南非的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带来了法国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利用开普半岛适宜的气候开辟葡萄种植园,为南非的葡萄酒制造业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南非的开普敦已成为世界十大著名葡萄酒产地之一,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除此之外,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也鼓励人们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并激励了一代代后人。1688年,开普殖民地已有600个农场主。1699年,殖民地总人口已达到1147人(其中男人402人,女人224人,孩子521人)。

  继西蒙之后,他时年34岁的儿子威尔汉姆·阿德瑞恩·斯泰尔(WhihemAdriaenvanderStel)于1699年从荷兰来到开普殖民地担任新的总督。与其父一样,威尔汉姆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情和干劲,并采取了许多比他父亲更为先进的治理方法。在他执政的8年里,更多的人成为自由市民,殖民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6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和28万名雇佣兵的军队。这时荷兰已取代?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海上第一强国,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每年往返于荷兰与东印度的船只日益增多。

  由于来到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欧洲移民人数不断增多。1688-1708年,开普殖民地的人口从573人增至1723人。1711年,殖民地的奴隶人数已远远超过白人“自由市民”的人数。1795年,殖民地已有大约5000名白人和两倍于白人的奴隶。

  然而随着大不列顛帝国的崛起和日益强大,英国于1795年占领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并控制了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通道,昔日强大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开始走向衰败。1799年12月31日,成立了近20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终于被迫解散。解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1780—1784年间荷兰与英国之间战争不断;二是荷兰国内对亚洲贸易的需求大为减少,导致东印度公司的经济出现危机;三是1795年英国人来到南非开普殖民地后,在各方面排斥荷兰布尔人,并逐渐控制了开普殖民地。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1)

  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和统治

  1795年拿破仑战争爆发,法国占领了参加反法联盟的荷兰,并宣布成立巴达维亚共和?使其成为法国的附属国。英国因担心法国会从此控制荷属开普殖民地,并威胁到它通往印度殖民地的海上航线,便在流亡英国的原荷兰政府同意下,于1795年6月11日由英国海军上将埃尔芬斯通指挥英国舰队占领了开普半岛另一端的福尔斯湾。强大的英国人竭力排挤布尔人,逐渐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南非开普殖民地”的统治,并于1797年从荷兰人手中最终夺走了南非开普殖民地。

  1802年,拿破仑在马仑哥战役中获胜,奥地利被迫同法国签订和约,反法联盟瓦解。在此情况下,英国也不得不与法国签署了《亚眠和约》。该和约共有22项条款,其涉及的内容是:英国不得干涉荷兰等国内政,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土地,撤出英国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为此,英国人不得不将南非开普殖民地重新归还给了荷兰巴达维亚共和国,埃尔芬斯通指挥的英国舰队也不得不撤回英国。

  不久,英法战事再起。英国人在与法国人的交战中意识到南非开普殖民地在地理、军事和商业方面的重要性,于是精心策划了再次夺回南非开普敦殖民地的行动。1806年1月10日,一支英国舰队直抵南非开普敦,尽管荷兰总督杨森斯率部下顽强抵抗,但在英军的强烈炮火下终于不得不宣布投降,从此英国再度占领了南非开普殖民地。拿破仑战崙结束后,英国考虑到南非开普殖民地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决定不再将南非开普殖民地交还荷兰,而是以赔款的方式一劳永逸地买下对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控制权。

  1814年,英国政府在维也纳和会上与荷兰政府签订了条约,在支付荷兰政府600万英镑的赔偿后,将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从此英国人成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历史中的新统治者,并掀起了英国人与布尔人、布尔人与南非黑人、英国人与南非黑人之间长达100多年的纷争。

  战争结束后,当时英国有30多万复员士兵和水手涌入国内劳动力市场,造?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英国决定向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这些英国海外殖民地进行移民。1819年,英国政府投资5万英镑,制定了让大约1000个英国家庭移居开普殖民地的计划。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也是最后一次鼓励英国人定居开普殖民地。英国公众对这一计划反应强烈,许多来自中下阶层的人踊跃报名。经英国殖民地事务部的挑选,1819—1820年共有21艘船载着约5000名满怀对新生活向往的移民奔向非洲最南端的开普殖民地。英国和其他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很快在数量上超过了已经移民100多年的南非荷兰人。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2)

  二、布尔人大迁徙始末

  到19世纪初,英属开普殖民地的领土已经涵盖今天西开普、东开普和自由省的部分地区:东?距现在的伊丽莎白港(PortElizabeth)100多英里,东北距现在的布隆方丹(Bloemfontein)120英里,西北距奥兰治河(亦称桔河,TheOrangeRiver)75英里。在这片土地上共划分了四个区域:开普敦、斯泰伦布什(Stellenbosch)、斯瓦伦丹(Swellendam)和格拉夫—雷聂特(GraaffReinet)。当时开普殖民地的总人口已达到75万人,其中白人25万多人,奴隶29万多人,还有2万科伊人。

  在英国开普殖民地当局执政的20多年里,适逢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其意在将英国所有海外的殖民地变成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生产地。所以,英国开普殖民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比荷兰统治者更为开明的改革政策,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布尔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例如,英国殖民当局于1825年在开普地区实行以英镑取代荷兰盾的币制改革政策,使不少布尔人手中的荷兰盾损失不菲。英当局规定英语为官方用语和学校教学用语。另外还实行土地改革和废除奴隶制;用严格的殖民地官吏任用制度取代了布尔人传统的自治议会,使他们没有再参政议政的权力;宣布开普殖民地的土地为英国“皇家土地”,而且在此之前,布尔人农场主一直以跑马圈地的方式无偿占有土地,现在却要按土地的好坏程度进行公开拍卖。

  对布尔人而言,要废除已实行了近200年的奴隶制实在是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因为他们人少,开垦种植不得不依赖黑人和有色人奴隶。另外,在布尔人与科萨人的冲突中,殖民当局也不再保护他们的利益,使他们蒙受了不少损失,可还得照章纳税。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布尔人开始感到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开普殖民地处处受到歧视和限制。他们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这块曾经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到南非内陆去拓展、重建家园。他们认为这次移民行动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他们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再创造,也是他们民族的一次复兴。然而,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南非的黑人部落而言,布尔人的“大迁徙”(TheGreatTrek)使他们从此丧失了自由和土地。“大迁徙”彻底改变了南非的历史,将南非的历史从沿海向内陆延伸。

  1835—1840年,南非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历史画面:在通往东部和北部方向的道路上,先后出现了约12万—15万名由布尔人农场主和家人以及奴隶和仆人组成的长长队伍(其中布尔人约6000人,还有超过同等数量的奴隶和仆人)。这些布尔人怀着对英国统者的极大不满,摒弃了位于今东开普省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一带已经?活了几代人的牧场和家园,怀揣着作为精神食粮的《圣经》(布尔人对宗教虔诚而狂热,他们都信奉荷兰新教,对其他宗教采取抵制甚至是仇视的态度),拿着步枪,驾着满载全部家当的牛车,赶着牲口走在前途未卜的崎岖山路上。这次“大迁徙”从1835年底开始到1840年结束,但整个过程却持续了17年,直到1852年英布签署了“沙河协定”,成立布尔人共和国以后才最终结束。迁走的布尔人相当于开普殖民地白人总数的10%。

  当时的迁徙者(Trekkers)前后组成了6支队伍向内陆进发。这6支队伍的首领是:路易斯·特里查特(LouisTregardt)、汉斯·冯·?斯伯格(HansVanRensburg)、安德里斯·亨德里克·波特基特(AndriesHendrikPotgieter)、格特·马利兹(GertMaritz)、皮特·雷蒂夫(PietRetief)和彼特·乌易斯(Uys)。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3)

  1835年底,路易斯·特里查特带领一支约30人的队伍离开了开普殖民地,在跋涉到奥兰治河(OrangeRiver)时遇到了汉斯·冯·伦斯伯格带领的另一支队伍。但由于两支队伍不合,很快便分道扬镳了。特里查特带领的一队去了德兰士瓦内陆高原的索特潘斯堡山(今比勒陀利亚以北地区),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一年,不仅通过与葡萄牙人交换象牙和皮革制品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还在那里建了一所学校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他们原本打算就此长期定居下来,可突如其来的一场痢疾传染病打消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不得不继续向东一直走到莫桑比克的洛伦索—马贵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然而,包括特里查特夫妇在内的许多人最终还是无法逃脱高烧导致的死亡,整个队伍中只有十几名布尔人幸免于难,他们最终乘船回到了纳塔尔。而由伦斯伯格率领的另一支队伍在向葡萄牙的东非殖民地(今莫桑比克)进发后,从此杳无音信。据传他们全部在1838年死于疾病,也有传说他们全部死于与当地黑人的冲突。

  继路易斯·特里查特之后,由安德里斯·亨德里克·波特基特率领的一支规模更大的队伍也在1835年底离开了开普殖民地。他们沿特里查特走的路线于次年渡过瓦尔河(VaalRiver),来到南非中部的塔巴恩丘地区,并受到巴若龙和巴特翁两个黑人部落的欢迎,原因是这两个部落都受到当地另一个黑人部落马塔贝莱人的侵犯。马塔贝莱人是?人祖鲁人的支系,是当地一个强大的部落,当时部族的首领是姆兹利卡兹(Mzilikazi)。巴若龙和巴特翁部落都希望新来的白人能帮助他们打败马塔贝莱人。巴特翁的酋长还答应将一块土地卖给迫切得到一块落脚之地的布尔人。马塔贝莱人的首领姆兹利卡兹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一方面担心这些白人会抢走他们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害怕这些白人会对他们的生存带来危险。于是,1836年10月16日在布尔人和马塔贝莱人之间爆发了“威格考普之战”(BattleofVegkop)。整个战斗不到半小时便结束了。6000名马塔贝莱人死了430人,布尔人也损失惨重,不仅有人员?亡,而且100匹马、400头牛和5600只羊也全部被抢走。后来巴若龙部落为他们提供了牛车和食物,才使得布尔人渡过了难关。1837年初,波特基特与由格特·马利兹带领的另一支队伍会合,并于当年11月向马塔贝莱人发动了持续9天的激烈战斗,终于打垮了马塔贝莱人,在后来的奥兰治自由邦(OrangeFreeState)北部定居下来,建立了温堡城(Winberg)。而马塔贝莱人的残余队伍则翻越索特潘斯堡山穿过林波波河进入马绍纳兰(今津巴布韦),从此在那里定居了下来,成为如今的恩德贝莱人。马塔贝莱人的逃走为布尔人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进发并最终分别建立两个布尔人共和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祖鲁族是班图人恩古尼族(Nguni)的一支。祖鲁人身躯壮硕、脸部宽圆、肤色较暗。部落盛行一夫多妻制,只要有足够的牛作聘礼就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南非法律允许一夫多妻制)。因此在祖鲁人家中每个人都有多个兄弟姐妹和母亲。现总统祖马就来自这个民族。

  祖鲁族的创始人名叫恩克辛库鲁(Nkosinkulu),他于16世纪在南非纳塔尔地区创立了祖鲁部落,以后人们将他的名字作为祖鲁族的名号。祖鲁有“天空”之意,是一个带有宗教意义的尊号,祖鲁王族的传统领袖被人们尊为“伟大的天空”(iZulu)。

  1837年3月,一支人数众多的布尔人在皮特·雷蒂夫带领下也来到了塔巴恩丘附近的温堡城附近。雷蒂夫原是开普殖民地一个地区的军事司令,后来成为边境地区的农场主发言人。各路布尔人会合后,决定于1837年6月6日建立一个“新荷兰”。经过选举,雷蒂夫当选为“总督”,波特基特当选为总司令,马利兹成为司法部门主管、政策委员会主席和最高行政主席。6月11日,雷蒂夫在斯密特牧师的主持下宣誓就任“总督”。10月14日,雷蒂夫为了率布尔移民在纳塔尔地区定居,亲自前往祖鲁王国(Zululand)与祖鲁王丁干(Dingane)展开谈判。

  18?纪末,祖鲁部落原本是一个小部落。由于黑人部落之间的矛盾,它被一个叫姆蒂特瓦(Mtetwa)的部落吞并。这个部落的老酋长叫约伯(Jobe),他的几个儿子曾密谋推翻他,但最后未能成功,其中一个儿子被处死,另一个名叫格登瓦纳(Godongwana)  儿子逃走后改名为丁吉斯瓦约(Dingiswayo)。1809年老酋长约伯死后,丁吉斯瓦约回到部落杀了已经继承了王位的兄弟而成为酋长。丁吉斯瓦约是个精明强干的人,早年在外流亡的生活使他见多识广并受过一些教育。他率领麾下的勇士们四处征战,不久便征服了周围众多的小部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部落。这时在?的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名叫沙卡的年轻人,这个人骁勇善战,不久便成为丁吉斯瓦约非常器重的人。

  生于1787年的沙卡是一个部落酋长桑赞嘎纳(Senzangakhona)和一个名叫纳迪(Nandi)的年轻女子的非婚生子。在丁吉斯瓦约的支持下,沙卡在1816年其父亲死后继承了部落酋长职位。沙卡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干,将丁吉斯瓦约的军队发展成一支4万人的军队,并将他们打造成南部非洲最强大的黑人武装。这支军队四处征战,先后兼并了300多个分散的弱小部落,建立了庞大的部落联盟,并在1820年控制了纳塔尔北部广大地区。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4)

  在雷蒂夫与祖鲁王丁干的谈判中,丁干要求雷蒂夫将其被另一个黑人部落偷走的牛夺回来还给祖鲁人,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把?格拉河(Tugela)和乌姆兹夫布河(Umzimvubu)之间的土地让给布尔人居住。对于这个协商结果,布尔人内部产生了分歧。以总司令波特基特为首的一些人拒绝到纳塔尔地区去定居,认为那里离英国人太近。最后,这批人在波特基特的带领下离开大家北上去了德兰士瓦;其余的人在雷蒂夫的带领下,于1838年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纳塔尔地区的布须曼河和布鲁克兰斯一带。他们按照事先与祖鲁王丁干的约定,将被盗走的牛全部要了回来,并于1838年2月4日由雷蒂夫亲自带领70人(包括他的儿子)前往祖鲁王所在地。祖鲁王丁干表面上很爽快地与他们一行正式签订了协议,同意将位于图格拉河和乌姆兹夫布河之间的土地划给布尔人。然而就在2月6日当他们把签好协议放在随身携带的皮包里想回家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正在等待他们的亲人时,丁干却突然提出想要再聚一聚。满怀喜悦的雷蒂夫一行毫无防备,欣然前往祖鲁王居住地。祖鲁王丁干趁机命令武士们将他们全部绑到一个小山上用石头和棍棒打死,雷蒂夫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儿子和同伴被杀死后才被最后处死。丁干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因为他在与雷蒂夫签署条约后感到后悔,他害怕自己的王国受到威胁,毕竟这些白人打败了马塔贝莱人,而且他们没用武力就要回了自己被相邻部落偷走的牲畜。丁干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彻底消灭这些布尔人。2月17日午夜,约一万名祖鲁大军偷袭了布尔人的临时营地。毫无戒备的布尔人有大约500人被害,许多牛马羊群也被抢走。

  雷蒂夫事件在整个大迁徙中是一件震撼布尔人的重大事件,它是布尔人在单次事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为了报复祖鲁人,布尔人由闻讯赶来援助的波特基特和彼特·乌易斯率领,兵分两路向祖鲁王居住地前进。4月18日,由彼特·乌易斯带领的队伍在牛水河对岸遭到祖鲁人的埋伏,大约有1000名祖鲁武士阵亡,而13名布尔人也战死彊场,其中包括彼特·乌易斯和前来援救?的儿子。1838年的冬天非常寒冷,疾病开始蔓延。布尔人躲在加固了的临时营地里惶惶不可终日。这时,以前大家之间的积怨开始爆发,由于在牛水河一战中波特基特没有让他的士兵进入山谷而被人们斥责为胆小鬼,于是他愤然带队伍回到了德兰士瓦。

  1835年,沙卡在今夸祖鲁纳塔尔省境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祖鲁王国(Zululand),其统治下的臣民一度达到50余万人。为了打造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所向披靡的王国军队,沙卡规定:部落中的祖鲁男孩长到12岁就要被送到训练营去接受军事训练,16岁成为新兵,18岁成为正式武士,35岁前不准结婚。沙?的愿望是征服更多的部落,他的雄心是要将祖鲁王国扩展至北起林波波省、南到科萨人居住地(现今东开普省)、西到索托人居住地(今莱索托一带)。1828年,沙卡在其婶婶姆卡芭尼(Mnkabayi)发起的祖鲁上层权力斗争中,被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丁干等人暗算身亡,从此丁干继任了祖鲁王。据说沙卡在被长矛刺中身体时发出一个预言,他说:“我父亲的儿子们,在我死后你们将不会统治这块土地,因为它将被从海上来的白人所统治。”沙卡的这番话不幸在以后祖鲁人与布尔人的“血河之战”和祖鲁人与英国人的“祖鲁战争”中被印证。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5)

  9月23日,马利兹的病故使布尔人失去了几乎所有领导人。这时,安德烈斯·比勒陀利乌斯(AndriesPretorius,也称老比勒?利乌斯)临危受命承担起拯救布尔人命运的重任。比勒陀利乌斯原是东开普省地区一位受人尊敬的农民,他因在东部边界参与了同科萨族的战斗而闻名。他于11月22日接受邀请加入到布尔人的队伍里,并于11月25日成为布尔人的最高军事统帅。上任后的比勒陀利乌斯立即着手重建队伍。布尔人此时的装备只有64辆牛车、500匹马和900头牛,还有一支包括混血仆人在内的530人队伍。1838年12月3日,他率领队伍前去援助被祖鲁人围困的布尔人营地。

  此时祖鲁人召集了3万祖鲁武士,准备与布尔人决一死战。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布尔人从12月12日开始每天晚上?祷,祈求上帝帮助他们打赢这场战斗,他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并视之为感恩日,并建立一座教堂。

  1838年12月15日,在得知祖鲁大军要来袭击的消息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决定使用圆形的牛车阵战术(Laagers)。因为雷蒂夫事件后,布尔人发现祖鲁人人多势众,手持矛盾和标枪,善于近搏,布尔人若想以少胜多就必须发挥手持长枪的作用。因此他命令众人利用靠近恩考姆河(NconmeRiver,后称为血河BloodRiver)的有利地形,把营地里的64辆牛车首尾相连,将车轮用牛皮绳固定,围成一个圆形的堡垒,牛车之间的缝隙用荆棘填满形成牛车阵,还在堡垒周围?起灯笼以防祖鲁人夜间偷袭。

  往年12月这个季节都没有雾,可在12月15日黄昏时一场大雾骤降,将牛车阵笼罩起来。此时祖鲁人内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主张在夜间发起进攻,但是多数人对大雾产生了迷信,认为这是布尔人先人的幽魂在保护他们,于是他们决定将战斗推迟到次日。

  第二天清晨,12万-15万名祖鲁大军开始向布尔人的牛车阵发起猛烈的进攻。但一次次冲锋都被老比勒陀利乌斯率领的530人打退。经过2个多小时的激战,布尔人的骑兵冲向祖鲁大军,经过3次冲锋之后祖鲁人退却了。这次“血河之战”以布尔人3人受伤,祖鲁人死?3000人而宣告结束。战斗结束后,安德烈斯·比勒陀利乌率部队乘胜追击,终于在祖鲁人的驻地找到了雷蒂夫一行人的尸体,并在他的皮包里发现了那张已经签了字的协议。

  此后,比勒陀利乌斯率众人在纳塔尔地区定居下来,并建立了彼德马兹堡(Pietermaritzburg,现为夸祖鲁—纳塔尔省省会和著名的纳塔尔大学所在地),以纪念雷蒂夫和马利兹二人。1838年,布尔人还在今自由省的温堡(Winburg)、西北省的波特切夫斯罗姆(Potchefstroom)相继建立了城镇。

  “血河之战”彻底改变了布尔人的命运。1840年,布尔人在纳塔尔建立了“纳塔利亚共和国”(TheRepublicofNatalia),首都就设在彼德马兹堡。然而,布尔人与英国人之间一直冲突不断,英国人并不承认布尔人的独立。由于担心布尔人的“纳塔利亚共和国”会危及到英国开普殖民地的安危,1842年英国人以布尔人同受英国保护的土著酋长交战为由,在纳塔尔港(PortNatal,即后来的德班)登陆并包围了彼德马兹堡。由于布尔人不敌英国人,英国人终于在1843年7月15日正式吞并了“纳塔利亚共和国”,并宣布其为英国殖民地。至此,英国人在南非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个是开普殖民地,另一个就是纳塔尔殖民地。

  而布尔人不得不再度北?。他们分为两路:一路翻过龙山进入内地,最后在奥兰治河以北和以西的地方定居下来;另一支越过瓦尔河(VaalRiver),到达瓦尔河以南的德兰士瓦地区(Transvaal)定居。德兰士瓦意为“越过瓦尔河”。1849年,布尔人将几个小殖民区合并后建立了南部非洲共和国(SouthAfricanRepublic),也叫德兰士瓦共和国(ZARZuidAfikaanscheRepubliek〈首府在今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

第三节 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及布尔人大迁徙始末(6)

  血河之战以后,祖鲁人内部也开始产生矛盾和分歧。多数人拥戴丁干同父异母的兄弟姆潘德(Mpande)。在布尔人的支持下?姆潘德最后用武力战胜了丁干的势力成为祖鲁国王。而被打败的丁干只好带着他的几房太太向斯威士兰地区逃去,最终死于斯威士兰人之手。

  姆潘德在位的32年间,祖鲁人被布尔人限制在图格拉河以北的领土内,祖鲁王国还丧失了大部分权利。1854年,姆潘德还不得不把血河以北更多的土地让给布尔人。8年后,姆潘德的地盘变得更小。1873年,姆潘德的儿子塞斯瓦约(Cetshwayo,1826—1884)继位,英国纳塔尔政府还派人参加了新祖鲁王的加冕典礼。然而,继位后的塞斯瓦约一心想重振先祖沙卡的业绩,对在祖鲁王国西边的布尔人和在纳塔尔的英国人都?买账。由于英国人担心祖鲁人的强大会危及英国纳塔尔殖民地的安全,于是在1878年12月11日以种种借口对祖鲁人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解散军队。由于祖鲁王塞斯瓦约没有给出答复,于是英国人于1879年3月开始了对祖鲁人的进攻。一开始祖鲁人依仗人多势众,打败了英军的几次进攻,英军阵亡人员中还包括了拿破仑三世的独子——拿破仑欧仁王子,一个流亡的法国君主继承人(此事让欧洲人相当震惊,号称“结束了欧洲一个王朝”)。然而,尽管祖鲁王国有4万手拿长矛和盾牌的武士,却终究敌不过手拿长枪的英国人。1879年8月28日祖鲁人与英国人在乌兰迪(Ulundi)的战斗中,约12万—25万人的祖鲁王军队被打败,祖鲁王塞斯瓦约被英国人俘虏并被流放到开普敦。在祖鲁战争中,英军投入了约3万人,花费了50万英镑。

祖鲁人被打败以后,英国人把祖鲁王国分成13块,每块由一个酋长统治,使这里有了短暂的和平。但当布尔人与英国人开始争夺对纳塔尔的控制权时,这里又开始处于战乱,直到1845年被英国殖民者占领。1882年塞斯瓦约访问英国伦敦时,才终获英女王同意重建祖鲁王国,但重建后的祖鲁王国已大不如从前,地盘也缩小了许多。这时祖鲁王国内战又起,塞斯瓦约不得不逃到了他的出生地艾斯荷威?Eshowe),并于1884年病死在那里。塞斯瓦约死后由迪努祖鲁继位。1887年祖鲁王国成为英国的附属国,10年后并入英国纳塔尔殖民地。

  这时英国人在南非的势力渐强,地盘不断扩大,形成首尾难以相顾的局面。为了减少来自布尔人的威胁,英国人开始转变态度。1844年,英国人默许了居住在奥兰治河以北和瓦尔河以南地区的布尔人的独立。1852年1月17日,英国殖民当局与老比勒陀利乌斯为代表的布尔人举行沙河会议(SandRiverConference),签署了著名的《沙河协议》。英国人正式承认瓦尔河以南的德兰士瓦共和国独立,这是英国人首次正式承认布尔人的独立。一年后,老比勒陀利乌斯去世,他的儿子马蒂乌斯·比勒陀利乌斯(MartiusPretorius,也称小比勒陀利乌斯)出任首届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

  1854年2月23日,英国人与居住在奥兰治河以北和瓦尔河以南地区的布尔人召开布隆方丹大会,并签署了《布隆方丹协议》,承认经过大迁徙而来的这些布尔人独立,并承认布尔人共和国的主权独立于英国之外。布尔人因此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首府在今自由省的布隆方丹)。此后,英国人撤出了这一地区。1854年3月底,经过选举的第一届布尔人政府开始起草宪法,他们以美国、法国和荷兰宪法为样本,起草了一部简单务实的宪法。该宪法通过后,《布隆方丹协议》的签署人之一——霍夫曼当选为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TheOrangeFreeStateRepublic)第一任总统。

  虽然身为德兰士瓦总统的小比勒陀利乌斯几次试图吞并奥兰治自由邦,使两个布尔人国家统一,但都因德兰士瓦内部权力斗争而未能实现。1857年6月1日,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签署了《瓦尔河协议》,双方相互承认并尊重对方的独立。1860年4月,瓦尔河以北地区成为阿非利卡人共和国(即原来的德兰士瓦共和国)。

  这样一来,在南非的土地上形成了由英国人统治的开普殖民地和纳塔尔殖民?,以及由布尔人领导的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和阿非利卡人共和国。

第四节 为争夺钻石和黄金,布尔人与英国人矛盾加剧(1)

  19世纪中叶在南非形成了两个英国人殖民地和两个布尔人殖民地,他们表面上各自为政,一度出现了暂时的平静,但?石和黄金的发现却打破了英国人与布尔人之间的这种平静。

  1867年人们首先在瓦尔河流域的冲击土层中发现了钻石,1871年又在金伯利发现了大片钻石矿床。钻石矿位于英国开普殖民地和布尔人奥兰治共和国以西之间一个人烟稀少名叫西格瑞克兰德(GriqulandWest)的无人管辖地带。蜂拥而至的人们沿着奥兰治河北岸和瓦尔河畔大约80英里的范围开始了大规模挖掘。到1872年,人们在西格瑞克兰德地区的克利普瑞夫特(Klipdrift)、一个地下就是金伯利岩矿的干燥而平坦的旷野上建起了一个小镇,不久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区。由于开采钻石的大多是?国人,于是英国人在1873年向毗邻的奥兰治共和国的布尔人支付了9万英镑后,得到了对它的控制权。1880年金伯利被正式并入英国人的开普殖民地。

  兼并了金伯利以后,英国人的野心还在不断膨胀,要将英国人的领土继续向内陆扩大。1877年英国人兼并了德兰士瓦。到1880年,这一地区全部落入英国开普殖民者之手。1880-1881年,布尔人趁英国忙于埃及事件,发动了第一次英布战争,并取得了完全胜利,重新夺回了对德兰士瓦的统治。

  就在南非发现钻石不到20年的1886年,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名叫乔治·哈里森(GeogeHarison)的探矿者在南非德兰士瓦共和国与瓦尔河之间一个偏僻的牧场上(即现在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地区)发现了金矿(南非金矿形成于30亿—35亿年前,在兰德盆地形成了一条长350公里、宽250公里的金矿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兰德金矿矿脉)。黄金的发现是南非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南非从此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而崛起。金矿的发现在南非引发了大规模的“淘金热”。由于采矿业需要劳工,大批黑人从各个黑人保留地带着渴望改变生活的愿望纷纷来到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金矿淘金。采矿业的兴起还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如能源、建筑、炸药、金融、通讯业等,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久,约翰内斯堡便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逐渐发展成南非最大的工业城市。

  由于南非地下金矿的巨大储量,到1898年南非的黄金产量已占世界黄金产量的27%,这一比例已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使南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自1905年以来,南非已超过澳大利亚、俄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其黄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从那时起,南非作为世界头号黄金生产大国的地位保持了一个多世纪。但从1998年开始,南非黄金产量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不断下滑。如今,由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创建的“南非英美公司”是南非矿业中最大的垄断公司,也是现今全球第三大矿业公司。今天南非矿业公司主要有英美铂金公司(AngloPlatinum)、英美金矿公司(AngloGold)、德比尔斯公司(DeBeers)、康姆巴资源公司(KumbaResources)、金田公司(GoldField)、印帕拉铂金公司(ImpalaPlatinum)和哈默尼金矿公司(HarmonyGoldMine)等。

  金矿的发现使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新发现的金矿地处布尔人德兰士瓦共和国境内,因此大批在开采钻石中获得了巨大利润的讲英语的商人、采矿业者、冒险家和机会主义者涌入德兰士瓦共和国?到1886年,金矿所在地约翰内斯堡市的人口已达10万人,20世纪90年代末更达到了16万人,成为当时非洲四大名城之一。到1889年,随着大量外国人进入克鲁格政府领导下的布尔人共和国,英国人的数量已远远超过布尔人,达到7∶3。此时克鲁格政府开始感到担心,害怕这些讲英语的“外地人”有一天会通过选举成为这个国家的多数人,而布尔人则将沦为少数人,这会影响到他们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国家独立。

第四节 为争夺钻石和黄金,布尔人与英国人矛盾加剧(2)

  到19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工业家与布尔农场主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发尖锐。冲突的焦点主要在铁路运费、关税和争夺?非地区霸权几个问题上。19世纪90年代以前,开普殖民地靠三条铁路线来垄断南非的运输,英国开普殖民地年收入的一半来自铁路。对于布尔人而言,垄断了铁路就控制了矿区。因此他们将从海港通向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段铁路筑造特许权给了以德国资本为后盾的荷兰南非铁路公司,而排挤英国资本的介入。三段铁路通车后,德兰士瓦政府控制了各线在其境内的运输权,并向英国开普殖民地征收高关税。在关税问题上,布尔人政府不仅拒绝与英国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还通过种种做法减少了英国开普殖民地的关税收入。1893-1895年,德兰士瓦政府还在德国的资助?修建了一条从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到葡萄牙属地德拉哥港湾的铁路,使布尔人摆脱了以前运货必须经过开普敦铁路和港口的制约。

  另一个横在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的冲突是对于南非地区霸权的争夺。1843年英国人从布尔人手中夺走了纳塔尔,1867年又占领了巴苏陀兰(今莱索托),从北、西、南三面对布尔人形成包围。1880-1881年布尔人发动了对英战争,史称第一次英布战争,这次战争使布尔人重新夺回了对德兰士瓦的统治。

  鉴于英国人和布尔人由来已久且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开普殖民地总督罗德斯得知在德兰士瓦境内的“改革运动?的倡导人——那些“外地人”想要向布尔政府要求获得更多自主权时,他开始鼓动他们,后来在1895年与他们密谋通过武力和内乱推翻克鲁格政府。1895年12月29日,得到罗德斯支持的兰德·斯泰尔·詹姆森(LeanderStarrJameson)医生和700名全副武装在南非与罗德西亚边境的白人警察,拟从南非约翰内斯堡对德兰士瓦共和国发动偷袭。由于克鲁格政府通过电话事先得到了这一消息并采取果断行动,叛乱失败,詹姆士和他的同伙全部被俘。事后罗德斯被迫辞去总督的职务,早早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1897年,他还不得不去英国议会一个特别委员会接受对他不忠实?英国的调查。

  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一方面为争夺黄金矿产矛盾持续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德国人对布尔人的经济支持,英国人感到受到德国人的威胁,更急于要吞并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1897年,英国驻南非最高统帅和总督阿尔弗莱德·米尔内勋爵(SirAlfredMilner)上任后下决心推翻布尔人克鲁格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英国人统治。1899年6月,米尔内与克鲁格举行了有关外地人选举权和居住年限的谈判,尽管克鲁格政府作出了让步,但英国人的节外生枝最终使谈判破裂。10月9日布尔人向英国人发出了最后通牒。通牒的主要内容是双方争论的所有问题均由第三方仲裁解决,英国把1899年6月之后调到南非的援军撤回,正从英国运往南非途中的援军不得在南非开普和纳塔尔港口登陆。通牒截止时间为48小时。10月1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命令米尔内拒绝接受条件。11日,团结一致的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开始对英国人发动进攻。至此南非白人之间的最大一次战争——英布战争(也叫南非战争)正式爆发。

第五节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1)

  英布战争从1899年10月11日开始到1902年5月31日结束,共持续了3年。这场战争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9年10月—1900年7月,双方进行的是正规军作战。布尔军队分三路进攻英军并大败英军,包围了金伯利和马弗京。但1900年3月英军大举反攻,不仅攻陷了布尔人奥兰治自由邦首府布隆方丹,还于6月5日攻占了德兰士瓦共和国首府比勒陀利亚,并宣布兼并两个布尔人共和国。第二阶段是1900年7月—1902年5月,主要是进行游击战。布尔人亡国后,并没有就此投降和屈服。布尔民团和政府组织在史末资、赫尔佐格和博塔等领导人的带领下,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与英军继续周旋。

  旷日持久的英布战争令双方都筋疲力尽,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中,英军对布尔人采用了碉堡战术和焦土政策,?首次在人类历史上发明了“集中营”。这些集中营的生活条件极差,各种疾病蔓延,仅死在集中营的布尔平民就多达27927人,其中包括1676名老人、4177名妇女和22074名儿童。英军此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截止到1902年5月,英军为打败8万多布尔民团派出了44万大军,动用了1027艘舰船,运送各类物资达1374亿吨,为这场战争消耗了22亿英镑,还造成21万多人死亡、15万人负伤。与此同时,布尔人的作战能力也在迅速下降,兵力从最多的88万人减少到22万人。由于粮食、弹药耗尽又得不到补给,他们只能靠缴获对方的战利品进行补充?士兵营养严重不足、衣衫褴褛、士气低落。

  由于战争双方都消耗巨大,难以继续维持战争,英军指挥官基钦纳从1901年2月起开始与布尔领导人路易·博塔进行秘密谈判,1902年又进行了正式和谈。焦点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布尔人的独立;二是对待黑人的问题(主要是黑人的选举权)。英国与布尔人很快就在第二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决定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的黑人在未建立代议制政府之前没有选举权,即使将来给予他们选举权也要加以限制,以保证白种人享有绝对的优势。由于英国人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兼并两个布尔共和国,因此英方五次拒绝了布尔人要求维持独立的要求。布尔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要求掌握独力制定和执行对土著政策的权力。

  1902年5月15日,两个布尔共和国、32个地方民团和165个游击队的布尔人代表在弗里尼欣(Vereeniging)开会商讨战争前途。5月27日,代表英国最高统帅的米尔内勋爵来到弗里尼欣,与布尔人代表史末资将军举行了会晤。在会晤中,米尔内提出12条和谈条件,其内容是:第一,布尔野战部队和武装公民放下武器,交出其所有的枪炮和战争物资,终止对英爱德华七世国王陛下政府继续进行抵抗的任何企图,并承认国王陛下为其合法主权者;第二,宣誓效忠英王的布尔战俘将立即得到释放;第三,保证布尔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第四,除某些违反战争惯例的行为外,实行普遍大赦;第五,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在学校和法院里可以使用南非荷兰语(即阿非利卡语);第六,布尔人准许保留枪支用于自卫,但必须申请用枪执照;第七,尽快用民政管理代替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军事管制;第八,待条件成熟时在南非建立代议制自治制度;第九,任何为支付战争费用征收的捐税都不强加在新征服的两个地区;第十,英国协助布尔人重建农场;第十一,向受损失的农场主和布尔公民提供300万英镑的赔偿;第十?,剥夺布尔军队主要领导人的公民权,但不对他们处以死刑。5月30日,60名布尔代表就是否放弃维持独立举行投票,结果以54票对6票通过接受第一条款的内容。5月3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弗里尼欣和平条约》(TreatyofVereeniging),英国就此吞并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而布尔人全部沦为英国的臣民。

第五节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2)

  一个半世纪以前,布尔人为了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不惜千幸万苦、拖家带口地从开普殖民地迁徙到他们认为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而一个半?纪之后,他们却又不得不臣服于英国的统治。可想而知,布尔人心里是多么地不情愿和无奈。然而,这场战争令布尔人感到唯一欣慰的是它们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居住在英国四个殖民地的布尔人这时已达到60万人,远远超过了英裔白人的数量。尽管后来英国人成立了南非联邦,还给予布尔人(后称阿非利卡人)以平等的政治地位,但第二次英布战争在两个白人民族之间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产生了很深的民族隔阂。

  英布战争以后,英国将在南非的殖民地连成了一片,不仅在地理上占据了优势,更在经济上获得了空前的利益。随着兰德金矿被英国?把持,英国因此得以控制全球的经济命脉,并使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中心。但这场战争也使英国得到一个教训:现代化战争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要想同时保住英国本土和海外领地,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英国从此开始停止了它的海外扩张,对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进行了收缩,并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给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将自身的战略重点放在了欧洲。

  如今的英裔南非人讲英语,多信奉英国国教(圣公会)和监理公会。他们以经营矿业和工商业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开普省、东开普省和北开普省以?夸祖鲁—纳塔尔省。

  而南非的阿非利卡人讲阿非利卡语,它是一种以荷兰农夫语言为主、掺杂了欧洲其他民族语言的一种混合式语言。在阿非利卡人中,荷兰裔占40%,德国裔占40%,法国裔占75%,英国裔占75%,其他欧裔占5%。他们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信奉基督教。现在大部分阿非利卡人居住在林波波省、姆普马兰加省、豪登省、西北省及自由省五个内陆省份。

第六节 南非联邦及南非共和国的建立

  1838-1906年,英国人与祖鲁王国之间曾经爆发过多次战争,其中有10次重大战役使纳塔尔的英国人对镇压非洲人感到力不从心。而此时在阿非利卡人(布尔人的后代)上层出现了以博塔和史末资为首的一些亲英派,他们主张两种白人联合起来,以便阿非利卡人能在英国的统治下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05年,新上台的英国自由党政府允许阿非利卡人通过大选在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重新执政,建立自治政府。1908年,阿非利卡人在开普殖民地的选举中也获成功。这样,在四个殖民地中就有三个由阿非利卡人掌权。这时的阿非利卡人迫切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非”。

  对于战后的英国而言,它也希望尽快从南非的矿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以达到长期统治南非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非”是英国人和阿非利卡人双方共同的愿望。经过几年的协商,在1908年10月,四个殖民地的代表在德班共同讨论了建立南非联邦的问题,并起草了宪法草案。1909年1月,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了《南非法案》(TheSouthAfricaAct,亦称联邦法)。1909年9月20日,英国爱德华七世批准了该法案。

  1910年5月31日,南非联邦宪法正式生效。从此,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四个殖民地合并为“南非联邦”(theUnionofSouthAfrica),以一个自治领的身份加入英国。

  南非联邦成立后,居住在南非联邦四个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达到60万,远远超过英裔白人的数量。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加尔文派改革教会)和语言(由荷兰语演化而成的阿非利卡语)。这样,各殖民地阿非利卡人的政党就很快结成了一个政党——南非党,由路易·博塔任主席。在1910年9月的南非第一次普选中,南非党击败了英裔联邦党,在191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南非联邦政府。英国授命亲英的博塔出任首届联邦总理并组阁,博塔去世后由史末资接任直到1924年。从1924—1939年由赫尔佐格建立的国民党与劳工党联合执政,1948年马兰领导的国民党上台执政到1994年新南非的诞生。

  南非联邦成立?意义在于,南非从此由一个四分五裂的殖民地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向独立的主权国家迈进,南非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章。

  南非最初以英帝国(后来是英联邦)自治领的身份出现,它的主权和独立是不完整的。直到1919年,南非联邦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它才第一次以主权、独立和平等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1926年,根据英国《贝尔福宣言》,南非成立外交部,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行使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力。1931年,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南非议会于1934年通过了《联邦地位法》,正式通过法律将南非的主权国地?确定了下来。之后,南非不仅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它的主权和独立地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和尊重。

  1960年,南非退出英联邦。1961年5月21日,南非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南非共和国宪法》。这是南非第二个大法,与1910年颁布的《南非法》相比,该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变动,仍然维持白人种族主义的统治。1961年5月31日,南非共和国正式成立。

第七节 黑人保留地的建立和黑人家园的兴起(1)

  虽然南非黑人先于白人居住在南非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但自从白人外来殖民者占据了这个国家的大片土地后,各个黑人部族不?被白人排挤或驱赶,不得不陆续居住在由白人划定的黑人保留地内。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黑人的奴役和管理并最终达到剥夺黑人南非国藉的目的,白人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抛出了“班图斯坦”政策。这个政策就是要对黑人实行土地分割和政治分离,以达到白人独自统治南非的目的。白人政府想要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向班图斯坦制度过渡:

  第一阶段是“部落自制”。根据1951年的《班图权力法》和《班图立法会议条例》,白人在各保留地设立了632个“部落自制单位”,由政府指定酋长并领取政府津贴,培养了一批部族传统势力代表为白人政府服务。

  第二阶段是“部族自治”。1959年的《班图自治法》按部族为单位划分了8个“班图斯坦自治区”,后增至10个。

  第三阶段是建立“黑人独立家园”。1970年,白人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班图斯坦公民资格法》,规定所有黑人都必须持有所谓的“班图斯坦国籍”。同年还颁布了《班图法修正案》和《人口登记修正案》,对黑人的自由又实行了进一步限制。1974年,白人政府开始用“黑人家园”(Homeland)的概念取代“班图斯坦”(Bantustan),共在南非建立了10个“黑人家园”。实行“黑人家园”制以后,“黑人南非”和“白人南非”被更加严格地隔离开来。“黑人家园”制的发展助长了部族主义势力,使黑人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黑人家园”的建立,主要依据南非黑人中的九个部族。

  南非九个黑人部族几乎都是班图人的后代。南非的黑人语言从班图语系中分出四大语支:恩古尼语(Nguni)、索托语(Sotho)、聪加语(Tsonga)和文达语(Venda)。从恩古尼人中分出四大部族(祖鲁、科萨、恩德贝莱和斯瓦蒂),从索托人中分出三个部族(南索托、北索托和西索托〈也叫茨瓦纳人〉),聪加人和文达人是各自独立的。

  祖鲁族(Zulu):恩古尼人。他们是南非黑人第一大部族。19世纪初?在现今的夸祖鲁—纳塔尔省有着一些土生土长讲班图语的土著人一直保持着部落的形态。他们中的多数人居住在纳塔尔北部地区的领土上,其中就有祖鲁王国。但是经过1838年与布尔人的“血河之战”以后,祖鲁王国受到重创。1879年英国出兵占领了祖鲁兰之后,将这里分割成13块保留地,并指定由13个酋长进行管理,为的是让他们自相残杀、造成他们之间互不信任和削弱他们的力量。英国人以后又陆续在图盖拉河谷地划出21块保留地,形成了“夸祖鲁家园”。从此,这些祖鲁人几乎丧失了与白人(包括英国人和布尔人)的抗争能力,只能居住在自己的“家园”里?

  科萨族(Xhosa):恩古尼人的一支,也是南非黑人中的第二大部族。在17世纪之前,来自现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祖鲁兰一带的科萨人来到现东开普省一带定居。18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末,由于英国人和布尔人夺走了科萨族人的大部分土地,特兰斯凯被划分为三个保留地,西斯凯被分割成19块互不相连的保留地,形成了“特兰斯凯家园”(1976年10月6日宣布独立)和“西斯凯家园”(1981年12月宣布独立)。科萨族主要居住在现东开普省和西开普省。

  恩德贝莱族(Nedbele):恩古尼人的一支。曾在19世纪20年代建立过王国,统治着林波波河至瓦尔河2/3的土地。19世纪30年代中期三次受到布尔人攻击,致使大部分人离开家园,流落到马绍纳兰(今津巴布韦),少数散居在南非各地,成为唯一没有保留地的部族。以后的白人政权为了拼凑第10个“黑人家园”,在比勒陀利亚北部划出750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建立了“夸恩德贝莱家园”。目前该族人主要居住在姆普马兰加省。

  斯瓦蒂族(Swati):恩古尼人的一支。讲斯瓦蒂语,他们与斯威士兰王国的斯瓦蒂人是同族。斯瓦蒂人曾居住在“坎格瓦尼家园”和“夸祖鲁家园”。目前他们主要居住在姆普马兰加省。

  索托族(Sotho):主要讲索托语。索托人分北索托人和南索托人两种。历史上曾在德兰士瓦东部建立过塞佩提王国。英布战争后,北索托的土地被陆续划为15块保留地,构成了北索托人居住的“莱博瓦家园”。目前北索托人主要居住在林波波省和姆普马兰加省。

第七节 黑人保留地的建立和黑人家园的兴起(2)

  南索托人与莱索托王国的巴苏陀人是同族。当年巴苏陀兰国王被迫割让1/3的土地给南非奥兰治共和国。该地后来成为南索托人的“夸夸黑人家园”。目前南索托人主要居住在自州省和豪登省。

  茨瓦纳族(Tswana):主要讲茨瓦纳语。他们是迁徙到林波波河南岸的索托人的分支。茨瓦纳人曾分为几个独立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不同的习俗,语言也不尽相同。部落之间并不完全封闭,成员可自愿或被迫加入另一个部落。11-16世纪,他们定居在德兰士瓦南部和开普省北部。在19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茨瓦纳人被英国和荷兰殖民者从德兰士瓦中南部驱赶到西边半沙漠的博普塔茨瓦纳地区。几经分割后,由19块互不相连的土地构成了茨瓦纳族人集中的“博普塔茨瓦纳家园”(1977年12月宣布?立)。目前茨瓦纳族人主要居住在豪登省、西北省、北开普省和博茨瓦纳东部。居住在城市里的茨瓦纳人虽然不属于同一个部落,但仍认可部落的图腾。现在许多茨瓦纳人都信仰基督教,不再遵循部落传统。

  聪加族(Tsonga):讲聪加语,与生活在莫桑比克的聪加人是同族,历史上主要是靠狩猎大象并出卖象牙为生,大象数量减少后改为狩猎羚羊和其他动物,并出售它们的皮毛和羊角。野味和鱼是他们当时的主要食物。19世纪末他们的好日子被迫结束。动物保护者在聪加人的传统领地建起了栅栏,围起了今天的克鲁格公园,打猎和捕鱼变成了非法行为。1960-1970年,白人政府为聪加人建立了“加赞库鲁家园”(Gazankulu)。家园里的经济条件十分恶劣,很多聪加人不得不外出寻找工作,许多男性成为矿工,女性成了佣人,这种夫妻分离的日子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文达族(Venda):讲文达语。祖上曾是一个居住在津巴布韦名叫卡朗加洛兹维(KarangaLodzwi)的部落。18世纪,他们向南迁徙,到达南非的林波波河流域,在德兰士瓦北部索特潘斯山脉脚下的恩泽勒勒(Nzhelele)河谷找到一块美丽富饶的新领地,并在那里建立起了文达王国。这里羚羊漫步,黑鹰翱翔,清澈的溪水从山涧流过,静静的湖泊躲在群山之中,处处散发着神奇的魔力。文达人相信神灵居住在水里、山上和空气中,因此许多地方都被认为是神圣的。传说中的领袖叫迪姆班依卡(Dimbanyikaa)。首府被叫作扎塔(Dzata,现已成为废墟)。该地现已建立了国家纪念碑(扎塔遗址)。扎塔在文达人心目中非常神圣,文达人的领袖去世后都要向着扎塔的方向安葬。文达人曾与布尔人友好相处,直到1848年布尔人在附近建立了定居点。19世纪末,文达人与布尔人之间纷争不断,终于导致了姆菲普之战(姆菲普是文达领袖马哈多的儿子)。姆菲普战败后逃到今津巴布韦,其大部分土地被布尔人占据。南非种族隔离时期,文达人居住区被划分出三块保留地,构成“文达家园”(1979年1月宣布独立)。“文达家园”面积为6500公里,首府是根据一个著名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叫托胡言多(Thohoyandou)。1979年该家园曾一度宣布自治。现在文达人主要居住在林波波省。

  1976-1981年,特兰斯凯、博普塔茨瓦纳、文达和西斯凯四个“黑人家园”先后独立,成立了“黑人共和国”政府、议会,还制定和颁布了宪法、国旗和国歌。但是这些“独立国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任何国家的承认。

  “黑人家园”计划实际上是将黑、白南非严格隔离开来,使白人达到永久地占据南非的土地的目的。在“黑人家园”里,人口拥挤不堪(1970年南非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黑人家园为每平方公里47人,至1985年更达到每平方公里86人),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到处是一片片肮脏破烂的棚户区,缺电缺水,没有下水道,没有医院和学校。许多黑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文盲很多,只能艰难地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在城市里工作的黑人必须拥有“双重国籍”,即“南非国籍”和“黑人家园”国籍。一旦所属的“黑人家园”独立,这些黑人将自动丧失“南非国籍”,只拥有“黑人家园”国籍。这就使他们变成了外国人,失去在南非的一切政治和经济权利,随之而去的还有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

第八节 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1)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英文名字是“Apartheid”,由南非荷兰语而来。种族隔离就是将白人与黑人、有色人、亚洲人严格分开,并分成不同的等级。白人作为这个国家的优等种族,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在这个国家里的一切优等权利。而其他三种人则被定为劣等种族,被剥夺做人的基本权利。这个制度被联合国认为是“一种对人类的犯罪”,也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虽然“种族隔离”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在1948年国民党政府上台以后才开始流行起来,但它实际上从欧洲殖民者踏上这块土地就开始了。

  从1652年荷兰殖民者来到南非直到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的258年,被视为南非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初级阶段。从1910—1948年这38年是种族隔离的渐强阶段。从1948—1989?是种族隔离由强盛走入衰退的阶段。

  一、初级阶段的种族隔离(1652—1910年)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在开普敦建立定居点后,1657年开始实行“自由经营证书”,一批新移民来的白人获得了“自由市民”(亦称布尔公民Trekboers)的身份,这使他们与非白人之间有了最初的区别。1659年5月,这些“自由市民”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强抢占了附近科伊人的6000英亩土地,并在桌湾和法尔斯湾建起了一道篱笆将这些土地圈起来。

  早期的布尔人也采取了一系列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如在1685年,开普殖民地布尔人政府就下了一道禁令,?止白人与当地非洲人通婚,因为在他们眼中黑人是劣等民族。以后,随着大批奴隶由海外引进,奴隶的数量很快超过了殖民地的白人,1760年布尔当局还规定奴隶外出时要携带通行证。1809年英国人又颁布了《通行证法》,规定土著科伊人外出也必须持通行证,并且只有与白人签订了劳工协议后才能获得通行证,否则要作为“游民”受到惩罚。

  1843年,英国人为了控制非洲人向白人地区流动,开始对祖鲁人实行土著保留地制度,并在1864年建立起42个土著人居留地。1894年,英国驻南非的总督罗德斯正式提出了《非洲土著法案》,主张土著人应该留在“土?保留地”,不能同白人混住在一起。同年,英国殖民政府还通过了《公民权法律》的修改,用苛刻的条件限制大批来到纳塔尔的印度劳工,将他们与黑人一样对待(1860—1907年,大约有10万印度人被“输入”到南非)。

  自金伯利发现钻石矿后,大批黑人矿工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黑人矿工,英国开普殖民地要求所有到达金伯利的黑人矿工必须签订一项新合同。合同规定:所有黑人矿工来到矿区都必须以“仆人”(servant)的身份注册以获得一张日间通行证,直到找到“主人”(master)为止。合同中还要标明矿工的姓名、薪酬、工作期限以及其主人的姓名。一经雇佣,“仆人”就必须携带一张由其“主人”签名的通行证。如果没有携带此证,“仆人”就会面临5英镑的罚款,或受到被捕入狱3个月的惩罚。而“主人”则可以在不通知“仆人”的任何情况下,随意搜查其财产和住处。

  在1652—1910年大约260年的时间里,布尔政府和英国殖民当局总共颁布了20余项种族歧视的法令。殖民者的这些政策,当然会受到当地非白人种族的强烈反抗。1659—1660年、1673—1677年曾先后发生过两次科伊人和桑人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殖民者用屠杀和传播天花病菌消灭了大量的反抗者。只有少数科伊人?桑人要么沦为白人的奴隶,要么逃到偏远荒凉的地方。

  继科伊桑人之后,科萨人又与布尔人和英国人展开了百年抗争。这些被称为“边境战争”(FrontierWars)的冲突,主要是为争夺土地和牲畜。布尔人先后于1779年、1789年、1799年三次发动了旨在争夺土地、驱赶科萨人的“卡弗尔战争”(卡弗尔是欧洲白人对科萨人的蔑称,意为异教徒)。1812年,英国人又与布尔人联合发动了五次“卡弗尔战争”。1856-1858年,一场由欧洲传入的牛肺炎传到科萨人的牧场,导致大批牲畜死亡。科萨人听信了所谓“先人”的告诫,采用杀掉牲畜、毁灭庄稼的做法以?死去的英雄来解救,结果造成了科萨人的自我毁灭,大批科萨人饿死,许多人逃离家园,还有许多人不得不到开普殖民地出卖劳力。1877—1879年,英国人又发动了第九次“卡弗尔战争”,并彻底征服了科萨人,占领了科萨人的土地。接着,他们向东开普地区和大鱼河流域一带大量移民,把科萨人挤到西斯凯和特兰斯凯(在今东开普省)一带。

  在科萨人与布尔人和英国人进行百年抗争之时,位于夸祖鲁—纳塔尔省的祖鲁人也在积极抵抗白人的入侵。1836年,祖鲁人与布尔人进行了“血河之战”。1854年,在北部茨瓦纳族部落与布尔人的战斗中,全部落2000人退守到一个山洞里宁可饿死也绝不投降。1906年,祖鲁族酋长巴姆巴塔率众起义抵抗英国人,起义失败后巴姆巴塔被砍头,4000余名起义者均被杀害

第八节 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2)

  二、渐强阶段的种族隔离(1910—1948年)

  1909年9月由南非议会草拟,英国议会通过的南非联邦宪法《南非法》,将种族隔离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共有10篇152条,其中就有以前颁布的《主仆法》等),其中明确规定只有白人才享有公民权,才能进入行政、立法和司法体系。1910年5月31日南非联邦宪法正式生效。而此时开普、纳塔尔、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四个殖民地也合为一体,成立了“南非联邦”。

  以后白人政府又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法律,如1911年颁布了《矿山工作法》(MinesandWorksAct),限制黑人劳工只能干体力活,以保证白人可以拥有更好的工作岗位。1913年颁布了《土著人土地法》(也叫“本土法”,NativeLandAct),将黑人限制在仅占南非土地面积73%?保护区内,并禁止他们在保护区以外购买土地。1931年还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这些法规全都是维护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完全剥夺了广大非洲人及有色人种的正当公民权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0—1923年,世界进入大萧条时期,南非联邦也一度陷入经济危机。由于金价暴跌造成失业严重,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工潮不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白人利益不受伤害,当时由阿非利卡人执政的赫尔佐格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种族隔离政策。据统计,1910—1948年的38年间,南非议会共通过了49项种族主义法律。其中1913年的《土著土地法》和1930年代的《土著管理与土地法》是种族隔离制度的支柱与核心。

  三、由强盛走向衰退的种族隔离(1948—1989年)

  1948年,以马兰(DFMalan)为代表的阿非利卡人国民党上台。国民党的上台使南非种族隔离主义达到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该党上台后共通过了350余项种族隔离主义法律,其中的《禁止异族通婚法》(1949年)、《集团(特定)住区法》(1950年)、《人口登记法》(1950年)、《通行证法》、《土著劳工法》(1952年)、《班图教育法》(1953年)、《土著人重新安置法》(1954年)、《土著(城市住区)法》、《禁止土著?移法》(1956年)等法案和条例剥夺了黑人作为公民的起码权利。

  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黑人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非国大和南非共产党等组织的领导下,黑人通过罢工、不服从和不合作等非暴力方式,要求取消种族歧视、实现种族平等。非国大根据1949年《行动纲领》,组织了一系列反对种族隔离法的群众运动。其中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的是1952年的“蔑视不公正法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大会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南非第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国大的元老卢图利(南非共有四人曾荣获过诺贝尔和平奖,他们是卢图利、图图、曼德拉和德克勒克)。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AlbertJohnLutuli,1898—1967)

  1960年卢图利因长期倡导并领导非国大以非暴力手段与南非白人种族隔离制度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卢图利是继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之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二位黑人,也是南非获诺贝尔奖的第二人(1951年马克斯·泰勒获诺贝尔医学奖)。

  1898年,卢图利出生于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一个基督教传教士家庭,是家中第三个孩子,他的祖先曾当过鲁族酋长。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在1908年将他带回南非寄养在纳塔尔格劳特维尔老家的叔父家,他的叔父马丁·卢图利是当地祖鲁人基督教区的一名主教。长大后的卢图利在完成师范学校的课程后成为一所小学校长,以后被卫理公会教堂吸纳为一名非专职传道士。1920年他得到政府奖学金到爱德姆斯学院继续深造,学业结束后成为该院教师。1928年他成为非洲教师协会的秘书,并于1933年成为协会会长。1933年格劳特维尔部落长老请他出任部落酋长一职,1936年他接受了这一请求成为该部落酋长。

  1944年卢图利加入非国大,并于1951年成为纳塔尔省分会?席。在政治活动中卢图利始终坚持用非暴力手段反对种族歧视政策,并于1952年同非国大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群众请愿游行支持“蔑视通告证法运动”。同年,白人当局要求他退出非国大,否则就剥夺他作为酋长的权利,在遭到拒绝后当局解除了他的酋长职务。一个月之后卢图利当选为非国大主席,但也从此被限制人身自由长达四年之久。1956年卢图利与其他155位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人士一起被捕。在经过长达一年的听证审讯后,他和其他64人于1957年12月被释放。

  在以后的5年里他一直被囚禁在离家15英里远的农村。1960年3月南非发生了著名的“沙佩维尔惨案”,卢图利随即发起并领导了反通行证法运动,并当众焚烧了自己的通行证,同时他还要求当局为死难者举行全国哀悼日。他为此被逮捕并被判有罪,但暂缓入狱服刑,之后卢图利回到了位于格劳特维尔的老家。1961年12月南非当局批准他离开10天,携妻子到挪威奥斯陆参加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1962年他发表了《让我的人民向前进》(LetMyPeopleGo),此后政府禁止他在媒体上发表言论,并将他长期软禁。

  1962年,卢图利被学生们选为格拉斯考大学校长(UniversityofGlasgow),并一直任职到1965年。1967年7月,卢图利在住所附近跨过铁路?被火车撞倒后受伤去世,享年69岁。2004年卢图利在南非广播公司评选的南非最伟大的100名人物中被列为第41位。

第八节 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3)

  1955年6月26日“人民大会”通过了《自由宪章》,其主张:生活在南非土地上的所有人,包括黑人和白人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要平等,要共同享有南非的财富和土地;所有人要有基本的人权,要有就业、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住房的保障。这是南非在反对种族主义统治运动中第一次提出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变革方案,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1960年,泛非主义者大会(1959年4月6日成立)在全国掀起了反通行证法运动。3月21日警察向反对通行证法而和平示威的群众开枪,造成69人死亡,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沙佩尔惨案”。这一事件引起了南非黑人的强烈愤怒。他们举行示威和罢工,当众烧掉通行证以悼念死难者,显示出了黑人的力量。4月8日,南非政府宣布取缔非国大和泛非大等黑人?治组织。

  1961年12月,曼德拉领导的“民族之矛”发动了第一次武装斗争。同时泛非大也组织了名为“波戈”的武装组织。他们用土制炸弹袭击政府机构、警察局和电站等重要经济和军事设施。1962年8月5日,曼德拉被捕。1964年2月,他与其他七名领导者被判终生监禁。民族之矛和“波戈”成员被迫转移国外,斗争方式也转为长期持久的游击战。

  1960年,南非阿非利卡人当局为进一步维系白人统治,并实现布尔人祖先的梦想,决定将南非联邦改为完全独立的南非共和国。当年10月进行了白人公民投票,结果523%赞成,477%反对。1961年5月31?,南非共和国正式成立,南非的行政划仍保留四个省制。新颁布的南非共和国宪法共有9篇121条。它与1910年的《南非法》相比,仍继续维护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唯一变化的是南非不再是英国的自治领而是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是南非经济全面发展和最繁荣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83%,制造业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3%,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南半球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虽然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白人政府并没有放松对黑人的歧视和压迫。1960—1971年,当局仍颁布了98项种族主义法律,进一步剥夺了非洲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于是,反种族隔离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黑人觉醒运动”是黑人运动走向高潮的起点。这一运动首先从学生运动开始,核心组织是1969年成立的“南非学生组织”,创始人是黑人青年领袖斯蒂夫·比科。1976年6月16日,南非索韦托爆发了“索韦托惨案”,新一轮黑人反抗运动席卷全国。1975年由于世界经济进入滞胀期,再加上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南非经济进入连年的衰退期。197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的制裁,西方公司开始从南非抽走资金。国际社会也不断给南非施压,要求它废除种族隔?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黑人要求平等、获得选举权的斗争再次全面高涨。政府被迫作出让步,于1979年颁布了《工业调解法修正案》,第一次允许黑人工会合法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反种族主义斗争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黑人通过反抗和罢工给当局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当局加大了镇压的手段,致使许多平民被军警杀害。这些冲突和斗争严重地影响到南非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安定,使白人种族主义统治陷入空前的危机。面对危局,白人政府不得不开始实行有限的变革。1983年,新宪法允许印度人和有色人种进入议会,但仍排斥黑人参政。1984?下半年,以黑人城镇为中心的大规模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在全国开展起来,非国大、联合民主阵线等组织领导群众罢工、罢课、抵制白人商品,持续了两年。1986年7月,当局被迫宣布废除《通行证法》和《人口流动控制法》。在20世纪70-80年代南非最著名的反种族隔离政策的斗士之一就是在1984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大主教图图。

第八节 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4)

  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Tutu,1931-)

  1984年,大主教图图因在反对南非种族歧视中贡献突出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0月7日图图出生在德兰士瓦科勒克斯多普黑人城镇。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没有文化的家庭主妇。图图毕业于约翰内斯堡班图中学,1954年从南非大学毕业后当了几年中学教师。1958年图图开始学习神学并于1960年成为牧师。1962-1966年他到英国学习神学并获硕士学位。1967-1972年图图在南非教了几年神学后再赴英国担任了三年伦敦神学院助教。1975年他被任命为约翰内斯堡圣·玛丽天主教会负责人,成为担任此职的第一位黑人。1976-1978年他在莱索托任主教。1978年他成为南非教堂理事会第一位黑人秘书长。1986年9月7日在开普敦圣乔治大教堂?图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大主教。

  自1962年曼德拉被判入狱以后,在黑人解放运动领导人相继流亡国外、国内处于长期空白的情况下,图图大主教带领南非人民对种族压迫政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非种族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图图成为南非人民反抗压迫斗争的一面旗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图图先后被全世界52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被6所城市接纳为荣誉公民。除诺贝尔和平奖外他还得过19个国际大奖。1995年11月29日图图不负众望担任了南非和解委员会主席。因对问题直言不讳的表达和犀利的语言,图图往往成为有争议的人物。1996年6月图图宣布退休不再担任南非圣公会大主教一职。

  与此同时,反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浪潮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早在1962年,联合国就专门针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成立了“反对种族隔离特别委员会”,希望能阻止这一不人道的制度继续实行。1963年8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对南非实行非强制性武器禁运。之后,南非被从一些国际组织中相继驱逐出去。1974年,第29届联大取消了南非参加联合国一切活动的资格。1977年,安理会通过第418号决议,对南非实行强制性武器禁运。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对南?实行石油禁运。1981年,世界上124个国家的代表和许多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制裁南非的会议,通过了制裁南非的《巴黎宣言》。1982年,联合国把这一年定为“动员制裁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国际年”。1983年,联合国制定并开始实行第二个“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10年行动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反种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下,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1986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反对种族隔离法案”,对同南非做生意的美国公司实行严格限制。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1985年美国的一家银行带头制裁南非政府并终止了对南非的全部贷款,从而引发国际社会多个国家宣布对南非实行制裁。1988年,就连南非昔日的朋友以色列也停止向南非出售武器。到80年代末,全世界140多个国家与南非断绝了外交和经贸关系。此时,南非的外资流出加大而流入减少,国内经济连年负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南非在对纳米比亚和安哥拉的武装入侵和干涉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到了崩溃的边缘。阿非利卡人政府由此而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涌现出以德克勒克为代表的改革派,迫使南非不得不面临重大的社会变革。

第九节 南非民主政权的诞生(1)

  1989年1月,南非总统博塔因病住院并辞去了总统一职。同年9月,时任国民党主席德克勒克(FWdeKlerk)继任总统。面对南非的现状,上台后的德克勒克下决心要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1989年7月,他在会见来访的美国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汉克·科恩(HankCohen)时说:如果我们不把黑人视作合作伙伴的话,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难以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要打破种族隔离制度并通过协商尽快建立起民主制度。

  弗雷德瑞克·威廉·德克勒克(FrederikWillemdeKlerk,1936-)

  作为南非第十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白人总统的德克勒克,他在南非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能够审时度势,经民主选举后终于以和平的方式与非国大组成临时政府,从此掀开了南非民主历史的新纪元。1993年10月15日挪威诺贝?委员会在奥斯陆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57岁的德克勒克与75岁的曼德拉,以表彰他们“为和平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和为新的民主南非奠定基础所作出的努力”(fortheirworkforthepeacefulterminationoftheapartheidregime,andforlayingthefoundationsforanewdemocraticSouthAfrica)。评选委员会还认为他们“表现出了人格上的正直诚实和政治上的大智大勇”。

  1936年3月18日,德克勒克出生在约翰内斯堡近郊梅费尔一个具有浓厚保守色彩及显赫背景的阿非利卡人家庭。在荷兰语中,“德克勒克”是“职员”的意思。他的曾祖父是德兰士瓦省参议员,祖父当过两届白人国会议员。1948年国民党上台时,他的父亲简·德克勒克成为德兰士瓦省国民党秘书,以后担任内阁部长最后荣升至参议院议长。

  受家庭影响,德克勒克年轻时就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是学生时就参加了国民党青年组织。在波彻夫斯卓姆大学(thePotchefstroomUniversity)学习法律期间,德克勒克担任过学生会会长、校刊编辑并在阿非利卡人团体中表现活跃。1958年他从大学毕业后,于1961年在韦雷尼京市买下一家不景气的律师事务所成为开业律师。1972年德克勒克步入政界成为国民党议员。以后他在执政的国民党和政府内阁中一路高升。1974年他任国民党德兰士瓦省新闻官。1978年,年仅42岁的德克勒克在冯斯特(Vorster)首相内阁中担任邮电部和社会福利津贴部长,并在PW博塔(Botha)首相内阁中继续担任文体部长、矿业能源和环境规划部长、内务部长和全国教育部长等职。1985年7月他成为白人议会中部长委员会主席,次年12月1日成为议会主席。1989年2月3日他担任国民党主席,同年9月20日经议会推选接替因中风不能再履行总统职务的PW博塔正式成为南非总统(博塔于1984年任总统)。1969年德克勒克与玛瑞克·威廉姆斯结婚并同她育有两儿一女。1998年德克勒?因外遇与结发38年的妻子离婚,并与希腊一位船王的前妻再婚。2001年他的前妻在一次抢劫案中死于一位年轻保安之手。

  一直以来德克勒克就是一位忠实捍卫种族隔离制度的保守派。

  然而面对白人政权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他能够识时务也敢于面对现实进行大胆改革。在担任国民党主席后的第一次讲话中,呼吁要建立一个非种族歧视的南非,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国家的未来和前途。1990年2月作为南非总统的德克勒克宣布解禁非国大、泛非大和南非共等进步组织,解除对联合民主阵线和南非工会等33个群众组织的限制,并释放已被关押了27年的曼德拉。在他和

  曼德拉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非终于在1994年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分种族、一人一票的民主大选。在这场关系南非全体人民命运的历史变革中,德克勒克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也是一位在白人统治圈内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与旧时代决裂的人。1994-1996年在曼德拉领导的新的民主政府里,德克勒克成为第二副总统(第一副总统是姆贝基)。1997年,德克勒克辞去国民党领导职务并退出政治舞台。

  1990年2月2日,德克勒克在议会开幕式上发表了历史性的就职演讲,决定取消对非国大、泛非大、南非共等政治组织的禁令,解除对联合民主阵线和南非工会等33个群众组织的限制,释放曼德拉等政治犯。他还表示要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希望通过谈判制定新宪法,并宣布他本人赞成一个民主的南非。2月11日,曼德拉走出维克多·维尔斯特监狱,结束了被关押27年半的铁窗生涯。

第九节 南非民主政权的诞生(2)

  5月2日,以曼德拉为首的非国大代表团与以德克勒克为代表的政府代表团在开普敦就南非种族和解问题进行会谈。虽然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结?,但双方都同意为保持局势稳定、促进和谈、和平过渡和制定新宪法共同努力。10月下旬,非国大、泛非大、南非工会等近百个政党与组织在德班举行爱国阵线成立大会。

  1991年12月,南非政府、非国大等27个主要政党举行了“民主南非大会”。会上经过反复争论谈判和协商,终于使南非问题的政治解决得到最后的确定。1992年3月,南非举行了白人公民投票,有近69%的白人支持政府废除种族隔离制度。1993年11月18日,参加多党谈判的19方代表签署了包括临时宪法草案、选举法草案、地方政府草案和过渡行政委员会法案等一揽子计划,确定于1994年4月进行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成立民族团结政府。在推进南非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由于前总统德克勒克的审时度势和曼德拉的不计前嫌,国家政权才真正掌握在广大黑人手中,使他们有了和平与振兴的希望。1993年,75岁的曼德拉和57岁的德克勒克双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4月26日,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如期举行,非国大获得6265%的选票赢得大选。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分居第二(获得2039%选票)、第三位(获得1054%的选票,其他政党得票率均不足5%)。5月9日,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当选首任黑人总统,10日宣誓就职。11日,由非国大、国民党和因卡塔自由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内阁宣誓就职(姆贝基为第一副总统,德克勒克为第二副总统)。南非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南非300余年种族隔离制度的彻底结束,一个民主的新南非从此诞生。

第十节 民主政权执政的十五年(至2009年)

  新南非的诞生标志着南非从此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彩虹国度的蓝天下,无论属于哪个种族或民族,无论拥有何种肤色,每个公民都希望真正享受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权利。这正如曼德拉1994年6月在开普敦议会大厦举行的第一次国民议会中所说:“在新南非,我们全体人民,无论是非洲人、混血人、印度人还是白人,都认为自己是同一个国家的公民。”

  在民主政权执政的十五年中,南非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非国大作为南非最大的政党,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大选中均获得全国多数选民的支持。南非在政治、外交和国际声望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是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等70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并在非洲大陆和南部非洲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6年10月6日,南非正式当选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

  南非历任民主政府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一直奉行和解、稳定、发展的政策。1994—1999年,曼德拉政府执政的五年里,新政府相继推出了《重建与发展计划》(1994年)、《增长、就业和再分配——宏观经济战略》(1996年)等一系列发展国家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计划;切实解决有关广大黑人生存基本需求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实行金融体制改革、单一货币制和国有传统经济向市?混合经济的转型。如此一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遏制住了自1982年以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使1994年国内经济增长达到25%,1995年GDP增长达到33%。

  1999年6月,非国大主席塔博·姆贝基在第二次民主大选中当选总统,并在2004年4月第三次民主大选中连任总统。在姆贝基政府执政的九年中(姆贝基于2008年10月提前下台),政府注意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大施政力度和社会改革进程,相继推出了《振兴黑人经济计划》、《肯定行动》、《BBBEE法案》(theBroadBasedBlackEcomnomicEmpowerment)、国有资产重组和私有化等一系列稳定政局、振兴经济的政?,使南非一时出现了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4%,2000年达到42%,2004年为37%。根据南非储备银行和南非统计署的统计:2005—2007年,南非经济连续三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势头,其中2005年为53%、2006年为54%、2007年为51%。

  十五年中南非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80万贫困家庭住进了新房,1200万贫困人口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失业率大大下降。此外,政府还计划投资7000亿兰特用于改进全国交通、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2008年10月,姆贝基总统因党内?因被迫提前辞去总统职务,其副总统和内阁中的一些部长和副部长也随之离去。时任非国大副领袖默特兰蒂(KgalemaMotlanthe)和时任非国大发言人贝勒卡·姆贝特(BalekaMbete)接任总统和副总统,组成过渡性看守内阁。但南非社会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2009年4月,南非迎来了第四次民主大选。在全国大多数选民的坚定支持下,执政党非国大仍牢牢地掌握着政权。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南非经济出现了自1992年以来17年中的首次衰退,南非统计局认为全年经济有可能会停止增长步伐并呈现负增长。面对严重的?济形势,祖马新政府上台后很快便推出了一项内容广泛的基础建设投资计划,提出要为广大民众提供各种体面的工作机会。由于南非支柱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结构性重创,国家对经济仍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因此南非社会各界推断,南非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批走出经济危机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