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饭店:转:《镜下微观识古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29:46
:《镜下微观识古瓷》(2010-06-09 16:00:40)转载 标签:

杂谈

镜下微观识古瓷

一、均瓷的蚯蚓走泥纹bbs.findart.com.cn

看唐、宋均窑的均瓷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纹。如果连这一特征都没有,就难说它的可靠性。

什么是蚯蚓走泥纹?初学者不大明白,就是有的行家也概念模糊。我记得曾在某本图册上有人介绍说是一些直线相交的裂纹(并有证明)。也有专家在书上解释说“蚯蚓走泥纹是釉面开裂后又被热熔釉填满裂缝所成”。这两种论点大同小异都不正确。釉上裂纹就是裂缝,这不能叫蚯蚓走泥纹。即算又被釉填满了则裂缝不复存在。更不是蚯蚓走泥纹的标志。bbs.findart.com.cn

据本人考察和研究,认为要说明蚯蚓走泥纹得作如下说明(结合本文所展示的)

均瓷是热熔釉浸釉工艺制作。由于该釉材料成份特殊,当挂釉后则器壁处和表层的釉温度有所不同。但整个釉层还是处于熔液状态,在温差和密度的差异下,会使釉层产生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受重力影响下从上向下流动,一种是釉层内壁与釉表层之间的内外运动。两种运动相互作用则产生一种流变力的作用。而它运动的结果是及其美丽的釉层上漂着浅白色的浮釉,釉层下都是深色的。线条流畅,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恰似蚯蚓在稀泥上爬过的痕迹。美术大师画笔下也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图一为茄皮紫釉均瓷杯,图二、图三乃此杯拍下的蚯蚓走泥纹。如此图文并举,该是让读者有个清晰的概念了。bbs.findart.com.cn

二、唐、宋瓷无气泡现象和“吃土”痕迹

在“看气泡、鉴古瓷”一文中谈到了唐、宋时期绝大多数瓷是“热熔法”技术烧制的。“热熔法”是将釉矿石直接熔炼成岩浆,再将烧制成型的素瓷进行浸釉或浇釉。如唐三彩、建窑盏、均窑器很明显是用浸釉和浇釉法制成。至于官、哥、定等瓷器的施釉技术还待考证。

不过笔者对宋朝五大名窑一百多件瓷器进行了细微的观测,同时还对耀州窑、建窑、龙泉窑、邛窑、磁州窑……等百余件瓷器进行了同样的观测,均未发现釉下气泡。bbs.findart.com.cn

反过来笔者又到长沙博物馆对当代权威大师经过三十多年苦心研制出的仿宋五大名窑的作品(展览品)五百余件,逐个进行了观测。这些作品其工艺水平、色彩、造型、瓷质都超过了宋朝名品,不愧为大师之作!但有三处与古瓷不同一是火光太强;二是胎质太白;三是气泡太多。除此三点外,均可达到真仿难分。

图四是官窑长颈瓶。图五是瓶底局部放大五十倍所拍的。在上看不到气泡,但蟹爪纹很清晰,同时土迹斑斑,说明“吃土”很严重。仅凭这一点“吃土”就可证明它是老货而非现代仿品。图六是一件宋朝汝窑三节塔式瓶。汝瓷很珍惜,大多为小件。此瓶高为14cm,胎薄、瓷化度高,天青色釉,底部有四个支钉痕,满釉。图七为三节塔式瓶的底部放大。图中只能看到开片纹和白色石花结晶以及少量杂质泥土,完全无气泡,很清晰也很美丽。bbs.findart.com.cn

三、彩釉开片的问题

五彩或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但唐三彩的釉面和珐琅彩的彩釉都有开片现象。

在《中国收藏》总第35期中,李世平先生提出了唐三彩彩釉开片“极细极细”的概念。但如何理解细与“极细”的差别?还欠详细说明。我同意他的主张,为此作些数字和上的对比,好让广大读者更加明白。

经过放大并反复测量,我认为所谓细的片纹应在3~5mm之间的距离。而“极细”的开片则片纹之间的距离可小到0.6~1mm或更小。bbs.findart.com.cn

图八就是在唐三彩马嘴尖部位一平方厘米上面拍下的开片情况。这些片纹实际距离应小于1mm。

珐琅彩与粉彩不同,粉彩的彩釉很薄,所以不易开片。而珐琅彩的彩釉较厚且是玻璃质感,故而绿色和蓝色釉容易开片。鉴定珐琅彩和粉彩之间的区别这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图九是清雍正时期有“雍正年制”揩书款的金边珐琅彩碗。此碗胎体极薄,绘图艺术极高,不愧为瓷中精英。图十是从此碗上一片小叶上拍出的开片纹,实际纹片在肉眼直视下看不到。图十一也是一种蓝色彩釉上拍出的开片纹。bbs.findart.com.cn

四、唐三彩流釉现象

唐三彩真品与仿品之分是工艺上有很大的差距,除了李世平先生举例之外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色釉工艺不同。真唐三彩用的是“热熔釉”,操作方法是浸釉和浇釉。而现代仿品则是“水溶釉”法,操作上是绘画和刷釉。工艺不同则效果不一样,真品是自然流畅,再补其他色釉乃用浇釉法,则流釉明显且很自然。几种色釉是一层一层堆加的,有明显的立体感,用手摸可摸得出来。在浸釉时是手持底部将上部倒着浸入热熔浆中,浸过之后再顺着放下,故釉在未凝固之前有向下流动的过程,一边流一边凝固,且越流越慢,所以下部堆积越厚,形成一坨半球状的尾部。见图十二可以明显看到两条深黄色的流釉痕和几种色釉的叠加情况。如果是仿品就不是这样,色与色相交的边缘是互相渗透的,表面完全是平滑的,没有立体感。流釉是人为的,且越流越小而薄,其尾部则自然消失。bbs.findart.com.cn

五、明清瓷的气泡

元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以至现代,其上釉工艺都是“湿式法”,即用水调的釉浆。“湿式法”的好处是运用方便、安全、工艺精良、绘图生动灵活且很艺术。这是造瓷上的一大改革。由于“湿式法”以水作为调和剂则造出的瓷器皆釉下有气泡。图十三是明朝成化斗彩盘,成化的工艺要求很精,胎薄工细,首创斗彩故而特别靓丽。图十四是在斗彩盘底下拍的气泡图,因为胎釉部较薄,故气泡特密且小。用20倍放大镜还看不清楚。估计气泡的直径为0.1~0.05mm大。而康熙时期青花的气泡相对要大一些,放大10~20倍即可看到浮在青花层上的白白亮亮的圆泡。图十五即康熙青花瓷的釉下气泡,气泡的大小要笔明成化的斗彩盘起码大一倍或更多。气泡美是一种含蓄的美,许多收藏者看瓷都要看气泡,但其中要领会什么奥妙?读过此文后应该有所收益才是我写此文的目的。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图十四图十五bbs.findart.com.cn

再论“微观观测法”

2003年《中国收藏》杂志发表过我写的“看气泡、鉴古瓷”。2004年同在这一刊物又发了“镜下微观识古瓷”。这两篇文章引起了一阵轰动,后来就没有再往下写了。

当时有那么一两个人硬要反对这一客观事实,我写文章的内容是讲述一个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通过对四百多件高仿宋代古瓷的观测和对宋代五大名窑真品一百六十多件的实测,发现一个规律即凡是宋代瓷,通过五十倍放大镜的观测,在釉下看不到任何气泡,反过来元、明、清及现代高仿的“宋瓷”釉下所见气泡特多,气泡之别是鉴别宋瓷的一个很好的依据,如是我又让七八个人共同的对几百件古瓷进行了观测,真是各人所见略同,所以我才写出了上面两篇文章。然而这人闭眼不顾事实硬要说宋瓷全有气泡。他又拿不出一件完整的东西,仅凭两块瓷片这能说明什么?我只能说他那瓷片本身就难证明是一宋瓷。他还强调“事实胜于雄辩”!我不知道从五百多件实物所见的是不是事实?用两块拣来的瓷片压人算不算雄辩?bbs.findart.com.cn

如今《收藏快报》发表了我的“四合一”鉴定法,其中提到微观观测法,读者感到突然,故此我必须再作一些介绍。

一、微观观测法必用工具

传统目测法是由人的眼睛直接观察,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有时用了一个小放大镜,是五倍或十倍的。这东西对微观观测法没有用。

微观观测法所用放大镜要50倍至100倍的。同时载手电照明的,还是可调视距的。这种放大镜市场上有售。

二、操作要求

用50倍(100倍)放大镜主要是观测釉下情况,操作时要将镜头紧贴被测目标,并且放平,同时将电灯打开,再调视距,调到清晰为止。bbs.findart.com.cn

三、观测内容

1、看气泡气泡的观测主要对宋瓷而言,宋代真品不仅五大名窑在釉下看不到气泡,连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是看不到气泡,而元代以后的尤其是青花瓷全都看到许多气泡,唯独元青花,初期元青花也看不到气泡,这是因为青白釉用了枢府卵白釉的原故。中后朝元青花就有气泡,气泡是判别宋瓷的重要特征。凡是仿品都有气泡。雍正的仿汝则气泡“寥若晨星”。所以有人总认为汝窑是“寥若晨星”,其实是错误的,在2004年之后有高仿瓷,其釉下也看不到气泡了。bbs.findart.com.cn

2、看吃土高古瓷入土的很多,传世的少,所以识别入土不入土的问题在镜下可看到吃土的情况,真吃土在釉下土斑不少,不开片的地方也吃土,假吃土则只在表面或开片的地方有土。还有一特殊情况,是早年入土,遍身吃了土,出土后再开片,则片纹里反而没有土,这种情况是可靠,不会做假。

3、看结晶斑高温瓷是经过氧化后再升温进入还原阶段,还原温度烧出的瓷则出现结构重组,产生很多斑晶(白色晶体),出现斑晶属于古瓷的特点。而现代气窑、油窑均不如柴窑温度高,所以很少看到斑晶块。bbs.findart.com.cn

4、看晕散釉下彩青花和釉里红都有晕散现象,肉眼看不出只有高倍放大镜下看得清楚。真品色釉晕散,入胎骨,而新仿品没有晕散是飘浮在上面的,一看便知是仿品。

5、看铁绣斑元青花到宣德青花都用过进口青花料,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上有小块小块的凹下去的黑斑,好似有一层银色膜,其它时代的则没此现象。

6、看腐蚀点唐三彩老的釉面必有腐蚀点,放大之后便看得清楚,像麻点样,深色凹下去这才是真三彩。

7、看蝇翅片三彩瓷在第一层色釉上开蝇翅片,极细极细,小到0.2到0.8mm 距离,不放大看不见,真品才有这一特点。bbs.findart.com.cn

8、粉彩、珐琅彩的色釉开片

青三代开始有珐琅彩和粉彩瓷,其中有两个色是一般没有的,如嫩绿色和深兰色,珐琅料中有这两个颜色用在乾雍的瓷器上,这两种色有时是一树叶,小得很,可开了片,用放大镜能看出开片的叶子或小草有些现象,则说明用的是珐琅料,是真品无疑,而仿品就没用这两个颜色,也不会出现小开片的问题。

9、看酸冼现代仿品以青花和粉彩的多,而市场上畅销的也是清代瓷,所以商人投其所好,生产青花和粉彩的仿品特多,为了做旧一般采取酸洗。酸洗后的瓷白色釉很难区分它有什么不同。只有在镜下可以显出真品白釉是洁白泛点青,而仿品的白釉有点偏粉白,同时酸化的铁杂质变成了许多极小的黑色点状物布满器身,一看便明白。bbs.findart.com.cn

10、彩色图案真假的识别

低仿品的五彩纹饰有的是印刷釉纸贴上去的,真品是手工画的,在放大镜下若见到其图案为斜格点状色组成则为贴画,是仿品。若看到笔划构出的图形当为真品。

以上仅举例说明观测的内容有许多,各人还可总结各人发现的经验去补充实现科学鉴瓷的目的。

以看到釉中尚有未溶的石英粒与气泡,以及纯红的镜铁矿即三氧化二铁散存着,并且以气泡为中心密集着非常多的镜铁矿。假如未出油滴而只有气泡时,将这种气泡破开来看,也有出现油滴的。bbs.findart.com.cn

根据最近我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发表的资料来看,他们对于油滴釉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釉层表面和断面的结构。见到油滴中密集着许多晶体,而油滴之间为具有少量晶体的玻璃体(参见图24a, b)。油滴中的晶体主要是粒状或块状的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并聚集成放射状结晶斑(参见图24c, d)油滴之间的玻璃体中有少量较大的不规则团状辉石晶体、石英残粒以及少量赤铁矿与磁铁矿晶体,但是数量比在油滴中少得多(参见图24e, f)。另用电子探针对铁元素分布情况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油滴中铁元素的含量比油滴间的玻璃体中铁元素含量约高十倍,而油滴间的玻璃体中铁元素含量与未能形成油滴的釉层表面玻璃体中所有含量基本一致或者稍高。如果沿釉层断面进行观察,则可看到油滴表面处有一薄晶体层,釉断面玻璃体中有团状的辉石晶体和赤铁矿、磁铁矿晶体。赤铁矿、磁铁矿晶体一般在气泡周围较多,同时可以看到从釉层下部向釉面集中的“晶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