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吧 百度贴吧:人间奇景-千户苗寨(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58:01

人间奇景-千户苗寨(组图)


美丽的梯田、清新的空气、淳朴的人群-当然,还有崎岖的山路……这几天到了贵州

苗族村民的典型住宅-吊脚楼,因为贵州山区的平地少,所以当地苗寨的住宅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半边着地半边挑空的建筑样式-因为气候的原因这里的山区总是雨雾缭绕的感觉。

这几天参加了福特锐界汽车的试驾活动而驾车来到了位于雷山县的千户苗寨-当地的苗族少女盛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美丽的苗族少女-眼神中透着淳朴,当初张艺谋如果能到这里选演员的话说不定《山楂树》里的静秋就是她了吧。

据说,这里居住着一千三百多户的苗族群众,所以这个巨大的山寨就以千户苗寨来命名了。

千户苗寨里的风雨廊-因为多雨的缘故这样的建筑便应运而生了。

风雨廊实际上也是寨子里聚会交流的绝好场所。

而风雨廊前的广场同样是村民们重要的集会场地,这里还时常举办传统的音乐舞蹈演出。

清晨的缕缕炊烟让晨雾中的苗寨蒙上了一抹朦胧的色彩。

苗家的吊脚楼有的多达三四层。

尽管苗寨的吊脚楼多以木头建造,但因为村民们严格遵守乡规民约,所以巨大的山寨从没有发生过火灾。



寨子里的商业活动也非常活跃,路边开设着包括银行、诊所在内的各种店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巨大的村寨已经具有了城市的雏形。

好在旅游业的发展并未把这里的商业街变成又一个旅游纪念品的集散地,与生活戚戚相关的商业业态依然是这里商业活动的主流。

更为珍贵的是这里的绝大多数建筑依然被当做民居来使用,鲜活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使得这里不同于大多数类似由民居演进而成的“旅游景点”,毫不夸张地说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民俗博物馆、一个见证民族与社会发展的活化石。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它的建筑风格却在上千年的风雨历程中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即便是新建的建筑也严格遵照祖先留下的规矩用最原始的方式来建造,所以,这些新建的房屋并没有成为大煞风景的赘物。

如果从高处俯瞰苗寨,那种壮观的场景更加令人震撼。

这是一位年约六旬的老先生,他热情地邀请我走进了狭小而朴素的家。

这个以务农为生的老先生告诉我他们一家四口靠种植一亩二分地为生,全家的年收入大约只有一千元左右,尽管家里也有了冰箱,但却从来没被当做冰箱使用而只是用来存储一些生活用品。

老先生麻利地拉开窗帘,因为没有窗户玻璃,山下的景色清晰可见。聊了一会之后女主人竟要为我做饭吃,我实在不愿意过多地打扰他们,便偷偷地在桌子上放了一百块钱便告辞了。

走出老先生的家门正赶上一列走亲戚的队伍,经询问得知他们是为一个九十多岁刚刚去世的老爷爷举办白事活动的亲友。女人们扛着酒坛子艰难地走在上山的路上。

男人们扛着沉重的米筐。

壮汉则抬着一头活猪艰难地爬着石头阶梯,送礼的队伍前前后后竟排了几十米长。

纵观整个苗寨,发现这里的生活习惯和那些古老的建筑一样都被保留了下来,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所谓“现代化”的影响。

清澈的水面之上,那古老的风雨桥在经历了岁月的荡涤之后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当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古老的苗寨已经不可能不受到任何新潮的影响,只要这些新的东西没有喧宾夺主地破坏苗寨的整体环境,一些新的探索应该也是允许的吧。

只要古老的苗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逃过旅游业的过度开发,这里依然可以延续古老而璀璨的文明。

正像图中这个依照传统样式及工艺重新建造的吊脚楼,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依然能够完美地溶于周围的环境。

巧的是离开千户苗寨的时候,在离苗寨不远的半山上也看到一户正在建造新房的人家,可喜的是他们的建造依然遵守了祖先留下来的规矩,这就使得千户苗寨所在的整个地区可贵地保留着原生态的大环境,我相信这其中定会有当地政府的一份功劳吧。

在千户苗寨附近的这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旁边,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用来往高处引水的水车,伴随着吱吱嘎嘎的声响,位于相对高处的梯田也得到了很好的灌溉。

值得庆幸的是苗寨周围的整个地区还没有进行破坏环境的工业开发,而相应的代价就是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依然远远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准-在我们庆幸这里的民风依然纯朴这里的环境依然清新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地的土著居民们如何在未来的N多年内和其他地区的人们一道实现生活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似乎呈现着某种二难的尴尬处境。说实话,除了多多宣传这里的人文与自然价值,让旅游业这一无烟工业的发展尽快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以外,我们有谁又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