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李杉: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6:32:00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尹学朋

摘要: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公民文化;教育

公民教育作为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受到当代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通过公民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也是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举措。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程度是与它的公民教育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加强公民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公民文化既是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又具有公民、臣民和村民之混合的新型政治文化。对这种"混合型"的公民文化的界定,我们应该认为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另两种类型为补充的复合型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公民文化的核心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是一种理性处世论事的政治意识,"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以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和积极参与。"[1]具体说来,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它包含了对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对公正合理的国家、法律制度的自觉维护与遵从。在西方人眼中,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公民",即一个具有爱国、忠诚及服从国家的品质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对国家评判者,一个有能力并愿意参与其改进的人。"[2]所谓公民教育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权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3]也就是说,培育公民文化的过程使之内化为全体人民共识的过程,这离不开一个大规模深入持久的民主思想启蒙运动,因此,有赖于一个有效的途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可以分为个体习得和社会传播两个方面。个体习得的政治社会化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对这一方式最好的注解,直到今天还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社会传播作为培育公民文化的主导方面,在我国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政治教育的国家之一,但也是最缺乏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大凡要健全现代理念的国家,首先必须有独立政治人格的国民。用列宁的话来揭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且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4]这里所言及之独立政治人格,实际上就是指民众的公民意识。李慎之先生1999年《改革》杂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5]并说,如有再活一次的可能,他愿将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全部奉献给中国的公民教育。他生前的一个遗愿是编一套中学公民课本,十二册,备六年十二学期用。由此可见,惟有通过公民教育促使民众确立浓厚的公民意识,并内化为一种理性的公民行为,才会崇尚民主、自由和法制,积极而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才会尊重差异,认同妥协、宽容和协商,具有权利与责任、国家认同与国际视野等观念。所以,公民教育是培育公民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毋庸质疑,这种公民教育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但考虑各种因素,"公民教育主要指学校公民教育,尤指基础教育中的公民教育"[6]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就要求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进行大变革,也要与时俱进,实现从革命党的政治动员式的教育向执政党的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转变。我们讲教育首要的和最终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里讲的""不是"臣民""顺民"而是现代化国家的"公民",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公民意识和宪法观念,这是中国走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在教育目标上,要以塑造适应民主政治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指向,要协调和引导公民的政治心理,要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要引导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念;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系统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就道德意义而言,包括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集体主义意识,公德意识;就法律而言,包括权利意识,主体地位意识,法治观念等;在教育途径上,除了保持传统的理论宣传优势以外,更要着重从实践入手,正确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引导公民的民主实践,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引导公民选择切实可行,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政治参与形式,使新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更加切合实际,更富成效;在教育手段上,既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育手段,又要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使教育形式多样化,扩大受教育范围,深化教育程度提高教育效果。

可以看出,公民文化不仅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底蕴,而且是维持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因此,在社会变革时期不仅要注重宪政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还须关注公民政治意识的孵化,即公民文化的培育。笔者以为,公民文化的培育首先是要进行公民教育,以此提高公民素质,并创造条件积极促成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培育公民文化的三个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

首先,采取平等开放的公民教育方式。民主只能争取而不可赐予,因为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正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当社会成员失去了自治和参与的公民气质而甘愿他人包办一切公共事务时,即意味着民主的丧失。所以,民主过程有一项基本的标准,那就是充分的知情:"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所有成员(公民)都应该具有同等的、有效的机会,以了解各种相关的替代政策及其可能的结果。"[7]不断地构建民主这一公民性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民主教育的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把一个人引出来,使他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独立地处理事务。"教育、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实现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性、能动性对立统一的双向性规律,自发组织教育和协调自发影响统一实现的过程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和可控性规律。"[8]这种教育要求采取积极开放和平等对话的形式,尤其是在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里,如果只让教材与教师有发言权,旨在培养理智与性格的学习就不能完成。教育的本义是以尊重受教育者本人的经验和理性为前提的,只有当一个人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的经验和被教育机构所 激发的理性能力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时,我们才能说此人受到了教育。

其次,促进公民文化素质和增强公民理性能力。到底社会成员接受多少教育才能满足民主正常运行的需要?这要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该社会面临问题的性质和复杂性。当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不超过所有社会成员所能理解的程度时,社会成员就能有效地参与,并使民主持续下去。原始土著部落并不存在正式的教育,也能实行民主。美国初期的边远地区只需通过最低限度的惯例性教育,民主就能成功。然而,在当今社会,民主和自治取得成效所要求的最低文化和智力水平大大提高 了。今天的民主国家地域广阔,信息主要通过文字传输,文盲意味着不能通过各类读物了解他人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也不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民主社会是个讲话的社会",缺乏教育还使公民无法胜任以合法的方式在各种场所和 组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在我国,加强旨在提高公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仍然是个重要任务。同时,还必须变革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适应公民参与的需要,这就要求使传统的政治教育转变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对代表及代表提出的方案进行明智判断的理性能力。对此,学校的公民教育应开设公民课程、中国政治与政府课程、法律课程等。

最后,普及公民教育。没有大众的普及教育,就不可能有效地表达民意,不能对政府进行监督批评,也无法进行其他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机制日益复杂的今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识字教育使人民有起码的参政能力,高等教育则使人们有能力对政府监督。在我国,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数字巨大,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与教育不良和未受过教育的多数人之间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扩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在一个教育资金投入有限的大国,只能通过竞争让一部分人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使更多的家庭或出于短期利益的诱惑或出于生活的压力使子女过早辍学。其二,普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一个国家在智力上的成就往往根据处于知识尖端的那些人的发展速度与成就来衡量,于是社会不断地鼓励知识精英而忽视教育的普及,结果导致教育上的两极分化。与其他的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制度倾向于拥有更多的有文化和受过教育的国民,但是智力发展上的悬殊使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言权,使群众难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与民主要求相称的作用,从而构成了对民主的直接威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民主政治对智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威胁不断加深。所以,在民主国家中,现在最紧迫的教育工作不是让少数人学更多的东西,而是让多数人受到足够的教育。

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是政治态度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教育的优点是能够使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得以完善的技巧很容易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教育可能发展公民文化的重要成分,它可以训练个人的政治参与技巧,教给人们获取政治知识的方法,去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了解政治的正式结构以及政府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民主的参与和责任的明确准则均可以通过教育而得以传播。不过,教育不可能完成建设公民文化的全部重任。阿尔蒙德认为:"正规教育不能在时间上完全替代公民文化的其他一些成分的创造,补充正规教育的一种方法,可能是发展政治社会化的其他渠道。"[9]开发其他政治社会化途径,是补充教育不足的替代办法。

中国的公民文化建设和民主制建设必须从我们的历史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首先,中国的公民教育还没有在我们的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占有足够充分的份额。其次,中国的公民教育不能停留于书本、概念和口号,在向我们的青少年解释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意义之后,必须向他们具体介绍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并进一步解释如果这种积极参与受到了打击和挫折后,又有什么渠道和途径向政府提出,如何合法地要求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严惩这种阻碍势力。再次,我们的公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关注学校教育和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公民文化的建设与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人性的认识、对法治的认识和对制度设计的认识,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去让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真正为人民的参政议政留出广泛的、自由的、合法的场所和空间。

注释:

[1] 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

[2] ShirleyH.Engle& Anna S.Ochoa. 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M]. 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bnia University,1988p3

[3] 蓝维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

[4]《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3

[5] 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改革》[J]1999年第3

[6] 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

[7] [美]罗伯特o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193页。

[8]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页。

[9][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5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