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华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四大猜想 稳增长或成首要任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41:3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四大猜想 稳增长或成首要任务

2011年12月04日09:22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秋冬之交,瑞雪初降,中国经济又在临近一年一度的重要时点。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召开。按照惯例,201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将会在此次会议上初现端倪。

  在这世所瞩目的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局势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更加扑朔迷离,波谲云诡。

  房价松动,CPI逐月回落,大宗商品行情居高不下,通胀浪潮缓而未退。

  出口萎缩,高利贷崩盘,中小企业倒闭,PIM指数跌破50,保增长压力逐渐抬头。

  银根在手,松紧收放,进退两难;宏观经济是“硬着陆”,“软着陆”,还是“不着陆”?悬念环生。

  面对棘手棋局,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如何落子,目前尚未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议前夕,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近期正密集召开各种内部会议,讨论研判经济形势。从这些接近决策层的调控部门、智囊机构所释放的信息中,或可一窥高层决策的思维方向。

  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在今年基础上进一步回落。宏观调控部门可能正预备向决策层提出政策建议,即将防止经济大幅下滑作为明年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而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的任务,则退居第二位,但是仍然相当重要。

  “稳增长”或成首要任务

  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夕,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工信部等部门的高层人士聚集北京九华山庄,召开一次名为“2012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的内部讨论会,研判明年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会上讲话中,用“最纠结的一年”来归纳2012年经济局势的特点。他认为,在目前全球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确定,那就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将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低迷状态,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国内需求不旺将是2012年宏观调控的现实背景。

  他所援引的统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进出口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下降16.1%,外汇占款也出现了2007年以来的首次净减少。侯云春指出,“从最近几个月情况看,我们的出口增长在大幅回落。明年尽管出口还是增长的,但是增长幅度要缩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09年“4万亿”投资带动之下的井喷态势,在2012年将难以出现。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在前述九华山庄内部会议上指出,2009-2010年较高投资和消费的透支效应,以及外需减弱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到2012年,乃至今后会有一个减弱。”

  为此,侯云春判断,明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可能呈现增长幅度“两降一升”的态势,即 “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增幅会有下降,只有消费需求会有小幅的上升”。

  在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看来,在过去两年中,由于投资过快增长和货币过度供应,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效益不高以及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因此未来投资要适当降温。

  “总的来看,我们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回调,这是符合我们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宏观调控预期方向所希望、所要求的。”侯云春分析。

  而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则在会上讲话直截了当地指出,最近几个季度的出口增速快速下滑,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明年防止经济下滑,成为首要任务。”

  货币政策常态化

  经济下行风险的增大,引来市场对于政策重新回归2008年的判断预期。

  不过,官方智囊对货币政策仍持中性看法。

  在九华山庄内部会议上,发改委副秘书长李朴民建议,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还是要以稳定为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也建议,货币政策还是要继续保持中性。“现在想一下放松不可能,再紧也没有必要,要根据情况进行适时的微调,总的情况应该是中性的。财政政策是中性偏松,有保有压。”

  事实上,从2011年10月份以来,尽管中央银行一直在释放定向宽松和局部宽松的信号,甚至出乎预料地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这些举措尚不足以成为货币政策转向全面宽松的依据。

  此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公开表示,“当前要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和取向,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巩固好宏观调控的成果。”

  这从11月份新增贷款乏力也可证明上述判断,本报记者此前获得的数据显示,11月前28天,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不足1500亿,大大低于预期,预计全月新增贷款在4500亿-5000亿左右。

  在国研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张承惠看来, “货币政策在2012年应该不会改变的。货币信贷总量是会保持基本稳定,重点是优化结构,包括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包括'三农’、国家重点在建项目、创新型项目,还有保障性安居工程,信贷支持的重点应该是以上几个方面,在结构上会有一些调整。”

  在张承惠看来,明年的货币信贷调控应该会略松于今年,她个人认为,21.5%的存款准备金率明显过高,对经济负面的影响日益显现,明年存款准备金率比较理想的水平应该是在15%-17%左右,“不一定会降得非常快,但是像现在这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一定要降下来。”

  一位权威智囊如是总结道,2012年,货币政策应当回归常态化;其回归常态化之一,便是今年以来严格采取的行政性贷款规模管制措施也应进行适当调整。

  “这种调控方式对银行的自主经营非常不利,此外,这种行政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控制了短期的风险,但是在中长期有可能会加剧这种风险。”上述专家表示,行政性很强的贷款规模管制应当有所弱化,像中小银行,贷款规模可以取消金融管制,特别不要做月度的规模控制。“像一些金融股份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可以把由月度控制改为季度控制,在合适的时间再把这个控制取消掉,我相信应该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

  在利率和汇率层面,张承惠表示,利率水平不应该再下降,其主要判断依据仍然是2012年尚不太确定的通货膨胀情况。

  “利率水平要根据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形势来决定,如果明年CPI在4%或者更多的情况下,理想的利率应该在5%左右,利率调整的方式就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比如对存款的上限管制和分阶段的放松,这也是一个方式。”张承惠表示。

  财政政策更多关注民生

  至于财政政策,国家发改委人士则在九华山庄会议上建议,明年宏观政策以稳定为主,即仍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也会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其中强调针对性,就是“要在把握好宏观调控方向的同时,使政策更好的体现分类指导、有保有控的要求,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具体而言,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要推进结构性减税,集中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紧迫问题。“下一步财政政策仍需要积极,但是国家财政资金应该更多地投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快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使得居民收入增长,这是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的有效措施。”王建说。

  会上有人举例说,目前全国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不到3亿人,更多的人纳入养老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则消费会自然启动。

  从九华山庄会议的讨论来看,明年在扩大消费需求、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特别是加强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方面,会有不少政策。此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出口的稳定增长,以及拖动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可能也会有不少动作。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并透露,明年中央还将出台有关的综合性政策,积极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

  经济下行 政策亟待"艺术性"转向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张智 北京报道

  11月30日晚,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时间点选择几乎出乎所有人预料。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初召开,会议将总结分析当前经济工作形势,确定来年宏观调控基调。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才是政策调整的敏感期。

  但是,经济形势的变化或许已经到了需央行明确表态的时候了。12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49%的数值跌破了经济收缩和扩张的分水岭,创下32个月以来的新低。

  作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指标,PMI在50%-52%的区间徘徊6个月后,终于突破了50%的分界线,从而进入了收缩区间,反映了外部需求疲弱和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导致的总需求放缓。

  本可以采用相对低调的手段进行流动性注入,央行却意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高调注入流动性。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对此的解释是,选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下调存准率,显示央行决心采取更为积极的手段来缓解目前流动性偏紧的局面,明确发出了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提振市场对防止经济增长大幅下滑的信心。

  稳增长压力

  明确的政策转向信号背后是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

  PMI回落背后是企业利润的持续下降。10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累积同比增长25.3%,比9月份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下降且最近两个月降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对应的亏损企业亏损额累计同比今年以来一直呈加速趋势。

  作为北京一家木工机械制造厂厂长的曹振感受更为深切。由于下游需求疲弱,一批有意向的客户纷纷推迟了采购,其11月份的销售额只有上个月的不到四成。

  这对外贸行业的影响更为明显。

  11月30日举行的2012世界经济展望论坛上,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就明确指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不可持续。据他了解,今年广交会上明显看到来的欧洲商人要少,不仅长单没有,短单也很少。他判断,明年外贸可能出现全年性的贸易逆差,而不是像今年只是单月的逆差,外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为零甚至为负。

  事实上,在已经出现单月贸易逆差的情况下,今年的第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已经为零。明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可能从零到负,这就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在外需这块所面临的形势,也是不少机构和专家普遍的看法

  晋江贝贝童董事长柯亨锦告诉本报记者,晋江鞋企有一些已经提前关厂,开始放假了。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今年外贸订单总体减少,一些大公司,如安踏、特步等,均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而小公司则直接倒闭。

  新华社电一项针对近600家国内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66%的受访企业称过去数月对欧洲市场的出口有所下跌,35%的受访企业表示其所受影响相当明显。

  瑞银证券刚刚公布的分析报告就调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考虑到净出口将对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拖累,瑞银将2012年GDP增速预测从8.3%下调至8%,这个预测包含了一个温和的刺激计划的假设。

  但是,即便外贸再次出现金融危机期间对经济拉动的负增长局面,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的空间也很难和当年相比。

  "从出口、投资、消费这三块来看,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今后的经济不能像过去,像2005年、2007那样保持高速度增长不太可能,这就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表示。

  货币政策艺术性转向

  外贸前景不容乐观,消费启动需要过程,投资需要谨防出现上一轮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货币政策无疑需要更多的艺术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货币政策是否是整体转向?我个人观点是不好说。"因为,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加上微妙的国内形势和房地产走势,货币政策选择无教条可依。夏斌的观点则是,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主基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是,同样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此时的内涵和去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当时,年内连续加息和提存及防通胀的首要任务之下,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是真正意义上的紧缩。

  现在夏斌所谓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确保实体经济保持8%-9%的合理速度的货币供应,不过度紧缩,也不是像过去一样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的货币供应。

  而这些还不够。相对于之前货币总量宽松和紧缩的货币调控,在外需不振、经济需求合理增长的要求下,稳健货币政策不仅仅是总量上的调控,还需要更有针对性。

  目前中国市场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明年的货币政策,关键词就是微调。作为中央银行来说,是根据每个银行的具体情况在调整动态的差距存款准备金率,一个银行一个调整系数,就意味着这里面的微调空间很大。

  "微调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放松银根,微调并不在于放松总量政策,而是针对我们中国金融市场融资效率不高,我们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又在调控贷款规模,又在调控社会融资总量等等。"夏斌表示。比如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和减税等等,都有微调的味道。

  彭文生则指出,除了降低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以外,也需要其他政策工具采取逆周期操作。预计明年更多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定向宽松的信贷政策和结构性财税政策及改革将陆续出台。

  财政政策发力

  单纯的放松银根负面作用仍在,稳增长任务之下,财政政策厚望在身。

  不管是夏斌还是彭文生,说到明年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无不提及结构性减税等财政政策。

  "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结构能不能调整过来,关键在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这轮宏观调控能不能坚持下去的关键,也是结构调整的关键。"夏斌表示。

  而在这方面,更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相对于重在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具有天然的优势。

  10月以来,中央高层充分调研各地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困难之后,系列扶持政策火速出台,其间不乏提高增值税、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减免小微企业行政性收费等扶持性政策,针对经济的薄弱环节,精准性明显。

  而夏斌显然认为这些还远不够,还要向战略型行业倾斜,特别是向小微企业倾斜,向有助于扩大消费型的各种资助体系,包括社保、医疗教育等等,同时必须向结构调整和价格改革补贴支出倾斜。因为今后的一两年内,中国的物价在调控的压力下将趋于一个温和的上涨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间要保持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就都需要政府补贴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的改革往前走,结构调整往前走,而不是简单的采取总量放松的政策。

  即使是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房地产调控,夏斌认为也需要通过财政的手段来替代行政限购的权宜之计。他认为可以通过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交易环节征税来限制投机炒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则表示,根据他们设定的模型测算,如果消费税营业税减10%,对GDP的拉动作用将达到4.5%。在他看来,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资本市场各方对会议中将要传出的"声音"高度关注。今年会议与往年可能有何不同呢?《红周刊》梳理了各方观点,归纳为4大猜想--

  猜想1:货币政策稳中有松分析人士认为,央行下调存准50个BP很可能是在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申银万国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下调存准时间点早于市场预期,明年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调不会有明显改变,但在执行力度上会有微调,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将会比去年更大,而货币政策则将会稳中有松。

  随着出口同比增速近两个月来大幅回落,1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将继续减少,而今年12月到明年2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还将维持在低位水平,央行此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缓解资金压力的较好选择。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中国通胀水平出现明显下降,货币政策具有了适度放松的条件。但中长期通胀依然是面临的头号敌人,降息等过快的放松货币政策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也有经济学家坚持,货币政策可能保持稳健,而不是全面放松。

  对于货币政策定向放松早有预期,10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表示,宏观政策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随后央行又在《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微调信号。2010年1月至今央行上调了12次存准来应对高通胀压力,但是现在CPI已经出现了向下的拐点,而且市场对于经济下滑甚至"硬着陆"的担忧加剧,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周四表示,目前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放到首要位置,同时,中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猜想2:结构性减税对于财政政策,明年可能非常积极,这从最近一系列结构性减税以及上调了贫困线标准等举措中就可以窥斑见豹。今年以来,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都先后进行了上调,这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藏富于民有积极意义。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一系列减税举措是一个好开端,但力度远远不足,暗示着明年可以期待更大力度的减税措施。政府有可能通过财税和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政策支持的产业倾斜和整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的文章也暗示了这一点,他表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我国财政收入90年代中期以来保持年均20%~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两倍于GDP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早就该减了。"建银投资宏观经济分析师李崇斌说,最近几年内需占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主要还是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问题,只有减少税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才能让老百姓有钱消费。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就占到85.1元,私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微薄的5.69%。"营业税改成增值税是第一步,倘若国家这次真能进入减税周期,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盈利将进入长期上升周期,进而实现A 股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大牛市。"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

  猜想3:继续调整经济结构"调结构"一直是中央政府着力推动的工作,也是最近两三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重点强调的。交银国际最新报告指出,中国靠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动能减弱,长期发展目标将从"保增长"逐渐向"稳增长"的中速增长靠拢,在此过程中"调结构"的地位将逐年上升。

  综合各方观点,"调结构"将贯穿货币、财政、产业等各个方面政策,货币政策方面将以微调代替全面宽松,将以数量化工具为主,存准有可能继续下调,但利率暂时难降。在中长期通胀压力尚未消除的情况下,类似于2008年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难以重现,盲目"保增长"将被"保民生"所取代。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可能以结构性减税为重点对第三产业减轻负担。在产业政策方面,2011年末~2012年上半年,各种产业规划将继续密集出台,预计发布时间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

  猜想4: 防范金融风险 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大量地方债平台到期风险,以及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滑可能对银行系统造成的坏账风险。尤其在经济减速过程中,这些债务风险更加加剧,今年三季度民间高利贷危机就是典型案例。中央政府注意到了这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央行11月16日发布货币政策报告对此进行了表述,表示要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而此前央行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了民间金融在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正在对民间借贷进行阳光化、规范化。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明年宏观政策应该加上"防范金融风险"内容。他的理由是:尽管目前全国负债压力比西方发达国家要低,但是在经济增速放慢时,一些潜在的负债压力(比如负债占经济的比例)可能加大。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的负债测算,中国政府负债占经济的比重只有50%,但是如果算上企业的负债,则可能达到了60%~80%。

  专家预计10万多亿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中可能只有1.2万亿将会是坏账,对于目前40万亿的GDP来说并不大,但如果这些坏账集中爆发在部分区域,处理不当的话,则可能会诱发区域性系统风险。(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