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江边一路阳光:怎样修学禅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49:00

怎样修学禅定

当妄念随着涨涨跌跌纷飞时,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也就随着境转了。那么纷飞的妄念,来于何处呢? “心”又在哪呢?这个“心”可不是心脏的肉团心;那么想做主的“真我”又在哪呢?“真我”也不是肉身,肉身只是“真我”的庙宇,是“真我”的房子。                      下面是大德的开示:
“我们先讲一讲人的思维的来源,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心想”。为什么讲心想?一个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人的元神不是只停留在泥丸宫。道家所说的泥丸宫就是我们现代医学上所认识到的松果体。如果元神在泥丸宫,那么我们确实感到是大脑在思考问题,在发出信息;如果是在心,那么确确实实感到是心在思考问题。真正的信息是元神发出的,但是他发出的不是语言,他发出的是一种宇宙的信息,代表着某种意思。那么人的大脑起什么作用呢?要叫我讲,人的大脑在我们这个物质空间形式当中,它只是一个加工厂。我们大脑接受到这种指令之后,把它加工成我们现在的语言,这种表达形式。我们通过手势、眼神、整个动作把它表达出来,大脑就起了这样的作用。人的身体如果没有他的元神,没有他的脾气、秉性、特性,没有这些东西,就是一块肉,他就不能是一个完整的、带有独立自我个性的人。因为当您降生的时候,在宇宙许多空间中都同时降生了一个您,和您是一个完整的一体,都发生着相互连系,在思维上都有连带关系。而您自己又有主元神、副元神,还有其他各种生命体那种形像在体内存在,每个细胞、五脏六腑都是您的形像信息在另外空间里那种存在形式,所以是非常复杂的。人除了他的主元神(主意识)之外,还有副元神(副意识)。有的人副元神有一个、二个、三个、四个,还有五个的。人的副元神层次往往比主元神来的高,特别是有一些人,他的副元神来的层次特别高。副元神可不是附体,他和您同时从娘胎里生出来的,和您叫一个名字,都是您身体的一部份。平时人们想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由主元神说了算。副元神主要起到控制人的主元神尽量不做坏事,但主元神很执著的时候副元神也无能为力。副元神不受常人社会所迷,而主元神容易受常人社会所迷。” 
现在知道了“心”和“真我”在哪,知道了“纷飞妄念”的来处,就好修学禅定了
 
禅定梵文音译是禅那,意为静虑:既定心,观境。禅是外不着相; 定是内不动心。外禅内定,专注一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

  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禅定的境界,必须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浅意识的障碍。

  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跟外道修学6年,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佛陀把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
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既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性课程。 
一、欲界定:坐禅的四个步骤
 1、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扭去,;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心去控制,把身体矫正,静坐上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静坐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弱了。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2、细心住: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自动平衡,不必用心调正,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
 3、欲界定:
  心自动的静下来;不必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4、未来禅:忽然间,你感觉到身体没了,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


修禅定的方法分为两种:「止」和「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

1、修止:就是止念,让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要动,任何的外境来,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也属于修定。

2、修观:就是一个境界来的时候,你都很专心地用佛法去观察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心中要明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也属于修慧。
 因此,修止的人,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差别。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 当在修观的时候,不允许入定!因为多数人入定后,心就没法去观。有些人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观。有些人则可以先修慧,然后产生定;有些人可以定慧同时修,但是这种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很少,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只有当止和观都心境合一,也称三昧、三摩地。  二、色界的四禅在四禅八定里,前四个定:是按修禅定进入的深浅不同分: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属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够修定,也能修观。

(一)、初禅:身心宁静,喜欢快乐,用语言思维。
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被称为五盖。唯有眼、耳、身、意四识。

初禅有五种特点,即觉、观、喜、乐、一心。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

  1、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2、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3、喜:在定中内心很欢喜的感觉,全无欲界的烦恼。
  4、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5、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二)、二禅:内心清净,没有语言思维。
当他把觉、观的心念舍起弃后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指细的觉察),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

二禅的四个特点,即内静、喜、乐、一心。

  1、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2、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3、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4、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三)、三禅:内心的快乐与外境无关。
  当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三禅的五个特点,即舍、念、智、乐、一心。
  1、舍:舍掉喜心。
  2、念:念念分明。
  3、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4、乐:因没有二禅感受的快乐。三禅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5、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四)、四禅:观境,不动心。
  发现三禅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识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正念最强的时候,心中完全没有杂念。所以,四禅也称为念清净。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的四个特点,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1、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2、舍:舍掉三禅的乐。
  3、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
4、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如果一个人修到四禅,生起舍念清净的心,修观就很容易成就。有四禅的清净心,所观察的佛法就会很容易现前,即不必经过思考,当下就能被你观察到。因此,在我们打坐修行时,就应该尽量掌握和认识四禅,并且要修到四禅。
三、无色界的四定
  在四禅八定里,八定中包含了前四禅,后四个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要想舍弃色身,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

1、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空想--有心念、观空
若想把色身舍掉,还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

“空”想,即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了色界,而进入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他感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二)、识无边处定:识想--很细微的想
会发现“空想”定的也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一念知觉的心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的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

实际上,识想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即是心的念头。

(三)、无所有处定:无想-分别无所有
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没有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在定中,他认为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心念非常细微,就是无所有的法尘。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想,也无不想--定境消失
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想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禅定是一种功夫,就像一个常人做操也一样可以强身健体一样,但禅定是修炼人的功夫,当然也是一门很难练的功夫,跟做操那是完全两回事,因为他跟修炼人的心性有直接的联系,不是谁随便想定就能定下来的,一个不修心性的常人,你让他打坐入定,几乎是无法入定的,不相信您试试看,基本上您一坐下来,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涌上来了,有人讲我可以拼命让自己静下来啊,但您说的“静”并非我讲的“定”。其实禅定虽难,但却远远没有修心性之难,我们讲“修炼”二字,最主要的还是“修”,然后才是“炼”。释佛所传的“戒,定,慧”。这个次序是不能打乱的。